篇一:张养浩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翻译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背景]
这首小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从张养浩的作品和有关史料看,他对元朝的黑暗统治深感不满,对人民的痴苦相当关心。他在“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之时写的这首[山坡羊],尽管题为“怀古”,实际不重有“伤今”,其揭露、批判的锋芒,既指向历史上历朝累代的统治者,更指向当时的元朝统治者。
注释:
①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聚——聚拢;包围
③怒——指波涛汹涌[1]
④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⑤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⑥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
⑦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⑧伤心——令人伤心的事, 形容词作动词。
⑨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⑩宫阙——宫殿。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观。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
[译文一]
大大小小的山峰好像都在这里集聚,黄河的波涛奔腾咆哮如狂如怒。依山靠河的就是这潼关的道路。西望京都,心潮起伏。伤心这秦汉兴亡的经行之处,千万间巍峨的宫殿如今都化作了焦土。历史上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兴、亡,还不都是老百姓的痛苦。
译文二
华山的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
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
潼关古道连接着关内华山和关外黄河。
西望长安,心神不定,感慨万端。
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
昔日秦皇汉武的万间宫阙都已荡然无存,
所剩的只有眼前的一片萧条。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
国家灭亡,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百姓。
译文三: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赏析: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
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养关中的途中。
本曲描写潼关险要地势,感慨历代王朝兴亡,对人民在动乱中遭受苦难深表同情,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议论,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十分精辟。
主旨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简述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潼关,雄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他最伤心的是历代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
品评
张养浩晚年在陕西赈济饥民时,写了九首怀古曲。这是最有名的一首。起句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 ,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予它以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聚”“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情感基调。“ 山河表里潼关路 ” ,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从潼关向西, “ 望西都,意踌躇” 。长安是好几代王朝的首都,作者登高伫望,思古之情油然而起。 “ 伤心秦汉经行处 ” 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
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此曲迥异于其他诗作,在于它不只是一般地抒发兴亡之感,而且一针见血,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无论国家的兴、亡,受苦最多、最大的莫如百姓。这个结句,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像这样的诗歌,在古代作品中是不多见的,而这正是作者写景怀古蓄势集中的进发。[2]从诗人对百姓的态度,回应起首两句,当可理解为甚么他在雄壮的山色面前,抚今追昔,显得心情沉重,郁勃难舒了。
文学背景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中心思想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层分析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
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踟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踟躇伤心呢?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篇二:元史详细目录
《元史》详细目录
《元史》详细目录
本纪
卷一 本纪第一 太祖
卷二 本纪第二 太宗◎定宗
卷三 本纪第三 宪宗
卷四 本纪第四 世祖一
卷五 本纪第五 世祖二
卷六 本纪第六 世祖三
卷七 本纪第七 世祖四
卷八 本纪第八 世祖五
卷九 本纪第九 世祖六
卷十 本纪第十 世祖七
卷十一 本纪第十一 世祖八
卷十二 本纪第十二 世祖九
卷十三 本纪第十三 世祖十
卷十四 本纪第十四 世祖十一
卷十五 本纪第十五 世祖十二
卷十六 本纪第十六 世祖十三
卷十七 本纪第十七 世祖十四
卷十八 本纪第十八 成宗一
卷十九 本纪第十九 成宗二
卷二十 本纪第二十 成宗三
卷二十一 本纪第二十一 成宗四
卷二十二 本纪第二十二 武宗一
卷二十三 本纪第二十三 武宗二
卷二十四 本纪第二十四 仁宗一
卷二十五 本纪第二十五 仁宗二
卷二十六 本纪第二十六 仁宗三
卷二十七 本纪第二十七 英宗一
卷二十八 本纪第二十八 英宗二
卷二十九 本纪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卷三十 本纪第三十 泰定帝二
卷三十一 本纪第三十一 明宗
卷三十二 本纪第三十二 文宗一
卷三十三 本纪第三十三 文宗二
卷三十四 本纪第三十四 文宗三
卷三十五 本纪第三十五 文宗四
卷三十六 本纪第三十六 文宗五
卷三十七 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
卷三十八 本纪第三十八 顺帝一
卷三十九 本纪第三十九 顺帝二
卷四十 本纪第四十 顺帝三
卷四十一 本纪第四十一 顺帝四
卷四十二 本纪第四十二 顺帝五
卷四十三 本纪第四十三 顺帝六
卷四十四 本纪第四十四 顺帝七
卷四十五 本纪第四十五 顺帝八
卷四十六
卷四十七
志
卷四十八
卷四十九
卷五十
卷五十一
卷五十二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三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本纪第四十六 顺帝九 本纪第四十七 顺帝十 志第一天文一 志第二天文二 志第三上五行一 志第三下五行二 ○水不润下 志第四历一 ○授时历议上 志第五历二 ○授时历议下 志第六历三 ○授时历经上 志第七历四 ○授时历经下 志第八历五 ○庚午元历上 志第九历六 ○庚午元历下 志第十地理一 中书省 志第十一地理二 辽阳 河南江北 志第十二地理三 陕西 四川 甘肃 志第十三地理四 云南 志第十四地理五 江浙 江西 志第十五地理六 湖广 征东 河源附录 西北地附 录 安南郡县附录 志第十六河渠一 志第十七上河渠二 志第十七下河渠三 志第十八礼乐一 制朝仪始末 志第十九礼乐二 ○制乐始末 志第二十礼乐三 ○郊祀乐章 志第二十一礼乐四 ○郊祀乐舞 志第二十二礼乐五 ○乐服 志第二十三祭祀一 ○郊祀上 志第二十四祭祀二 ○郊祀下 志第二十五祭祀三 ○宗庙上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六祭祀四 ○宗庙下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七祭祀五 ○太社太稷
卷七十七 志第二十七下祭祀六 ○至正亲祀南郊
卷七十八 志第二十八舆服一 ○冕服
卷七十九 志第二十九舆服二 ○仪仗
卷八十 志第三十舆服三 ○仪卫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一选举一 ○科目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二选举二 ○铨法上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三选举三 ○铨法中铨法下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四选举四 ○考课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五百官一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六百官二
卷八十七 志第三十七百官三
卷八十八 志第三十八百官四
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百官五
卷九十 志第四十百官六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一上百官七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一下百官八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二食货一 ○经理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三食货二 ○岁课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四食货三 ○岁赐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五上食货四 ○俸秩
卷九十七 志第四十五下食货五 海运 钞法 盐茶
卷九十八 志第四十六兵一 ○兵制
卷九十九 志第四十七兵二 ○宿卫 镇戍
卷一百 志第四十八兵三 ○马政 屯田
卷一百一 志第四十九兵四 ○站赤 弓手 急递铺兵 鹰房捕猎 非兵而兵者
卷一百二 志第五十刑法一 ◎名例 职制上
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一刑法二 ○职制下
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二刑法三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三刑法四
表
卷一百六 表第一后妃表
卷一百七 表第二宗室世系表
卷一百八 表第三诸王表
卷一百九 表第四诸公主表
卷一百十 表第五上三公表
卷一百十一 表第五下三公表
卷一百十二 表第六上宰相年表
卷一百十三 表第六下宰相年表
列传
卷一百一十四 列传第一后妃一
太祖光献翼圣皇后
太宗昭慈皇后
定宗钦淑皇后
宪宗贞节皇后
世祖昭睿顺圣皇后 南必皇后
成宗贞
慈静懿皇后 卜鲁罕皇后
武宗宣慈惠圣皇后 速哥失里皇后 妃二人:亦乞烈氏;唐兀氏
仁宗庄懿慈圣皇后
英宗庄静懿圣皇后
泰定帝八不罕皇后 妃二人:一曰必罕,一曰速哥答里,皆弘吉剌氏明宗贞裕徽圣皇后
文宗卜答失里皇后
宁宗答里也忒迷失皇后
顺帝答纳失里皇后 伯颜忽都皇后 完者忽都皇后奇氏
卷一百一十五 列传第二睿宗○裕宗○显宗○顺宗
卷一百一十六 列传第三后妃二
睿宗显懿庄圣皇后
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
显宗宣懿淑圣皇后
顺宗照献元圣皇后
卷一百一十七 列传第四
○别里古台○术赤○秃剌○牙忽都○宽彻普化○帖木兒不花
卷一百一十八 列传第五
○特薛禅○孛秃○阿剌兀思剔吉忽里
卷一百一十九 列传第六
○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
卷一百二十 列传第七
○察罕 亦力撒合 立智理威○札八兒火者○术赤台○镇海○肖乃台○吾也而○曷思麦里
卷一百二十一 列传第八
○速不台 子兀良合台○按竺迩○畏答兒○博罗欢伯都○抄思
卷一百二十二 列传第九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铁迈赤 虎都铁木禄 塔海○按扎兒○雪不台○唵木海○昔里钤部○槊直腯鲁华○昔兒吉思○哈散纳
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
○布智兒○召烈台抄兀兒○阔阔不花○拜延八都鲁○阿术鲁○绍古兒○阿剌瓦而思○抄兒○也蒲甘卜○赵阿哥潘○纯只海○苫彻拔都兒○怯怯里○塔不已兒○直脱兒○月里麻思○捏古剌○阿兒思兰○哈八兒秃○艾貌
卷一百二十四 列传第十一
○塔本○哈剌亦哈赤北鲁○塔塔统阿○岳璘帖穆尔○李桢○速哥○忙哥撒兒○孟速思
卷一百二十五 列传第十二
○赛典赤赡思丁 子纳速剌丁 忽辛附○布鲁海牙○高智耀 子睿附○铁哥 卷一百二十六 列传第十三
○安童○廉希宪
卷一百二十七 列传第十四
○伯颜
卷一百二十八 列传第十五
○阿术○阿里海牙○相威○土土哈
卷一百二十九 列传第十六
○来阿八赤○纽璘 也速答兒附○阿剌罕○阿塔海○唆都 百家奴○李恆 卷一百三十 列传第十七
○彻里○不忽木○完泽○阿鲁浑萨理
卷一百三十一 列传第十八
○速哥○囊加歹○忙兀台○奥鲁赤○完者都○伯帖木兒○怀都○亦黑迷失○拜降
卷一百三十二 列传第十九
○杭忽思○步鲁合答○玉哇失○麦里○探马赤○拔都儿○昂吉儿○哈喇歹○沙全○帖木儿不花
卷一百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
○塔出○拜延○也罕的斤○叶仙鼐○脱力世官○忽喇出○重喜○旦只儿○脱欢○完者都拔都
○失里伯○孛兰奚○怯烈○暗伯○也速歹儿○昔都儿 卷一百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一
○撒吉思○月合乃○昔班○铁连○爱薛○阔阔○秃忽鲁○唐仁祖○朵儿赤○和尚○刘容○迦鲁纳答思○阔里吉思○小云石脱忽怜○斡罗思○朵罗台○也先不花
卷一百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二
○铁哥术○塔出○塔里赤○塔海帖木儿○口儿吉○忽都○孛儿速○月举连赤海牙○阿答赤○明安○忽林失○失剌拔都儿○彻里○曷剌○乞台○脱因纳○和尚 卷一百三十六 列传第二十三
○哈喇哈孙○阿沙不花○拜住
卷一百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四
○察罕○曲枢○阿礼海牙○奕赫抵雅尔丁○脱烈海牙
卷一百三十八 列传第二十五
○康里脱脱○燕铁木兒○伯颜○马札兒台○脱脱
卷一百三十九 列传第二十六
○乃蛮台○朵兒只○朵尔直班○阿鲁图○纽的该
卷一百四十 列传第二十七
○别兒怯不花○太平○铁木兒塔识○达识帖睦迩
篇三:张养浩《退隐》赏析
张养浩《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赏析
【摘要】张养浩是元代有名的政治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有名的散曲作家,结合作者生平,浅谈了他的散曲作品,着重分析散曲《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关键词】张养浩;散曲;描写艺术特色;韵意
一、 张养浩生平及文学创作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他“幼年好学,读书不辍”,二十岁被荐为东平(今属山东)学正,后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官。为官清正廉明、直言敢谏。任职期间,曾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英宗至治元年,又上疏谏元夕内廷张灯,惹"帝大怒",深感仕途险恶,随弃官归隐,后屡召不仕。公元1329年(文宗天历二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就以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历经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泰定帝和元文宗数朝。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据《全元散曲》所辑,今存小令161首,套数2首)以及诗文集《归田类稿》等。 张养浩的人生由此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任、辞官、出世。他的作品因此也呈现了不同的阶段特征,其作品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
(一)、为参破世事,揭露官场黑暗与仕途险恶之作。如《朱履曲·警世》:“才上马齐声儿唱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怨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描写一副活脱脱的官吏欺压百姓的场景,作者对此也做了警戒,告诫统治者长此以往恐怕日后起祸端的时候就没有这等威风了,看够了官场的黑暗后,作者恐怕也难免归隐之情了。
(二)、为追求隐居闲适,讴歌自然山水之作。如《寨儿令·辞参议还家连次乡会十余日故赋此》、《雁儿落兼清江引》、《水仙子·咏遂闲堂》及《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等。这一时期的散曲大多抒写个人心境与所见所闻,故乡的湖光山色,优美的自然景致,使张养浩寻求到一个与污浊官场完全不同的美好世界。而吟咏故乡的山光水色之作,工丽清新,取得较高艺术成就。
(三)、为身居要职不忘民生疾苦的作品。如著名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退隐,对于张养浩来说是不得已而
为之,当国家需要他时,百姓有了灾难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救民于灾难的路途,全身心地倾注到对国家与民众的责任上。对无论国家兴亡,百姓都生活在痛苦中的社会现实,作者做了深刻批判,对人民的同情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最后作者道出了历史真谛,不论国家兴亡,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二、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译义
张养浩在五十岁那年弃官归隐。他的《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中大量地讴歌了隐居生活的乐趣,描写了美丽的自然景物,表达了回归自然的欣喜之情,与仕途生活的描写相比,此类作品显得轻松闲适,飘逸开阔,《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是文、诗、曲三体合一。这里着重介绍散曲《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一)《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原文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去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曲中去沙:犹言如海;山家:山那边。家,同“价”;行踏:走动、来往;咱:自称之词。
(二)《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译文
白云飘来,山势迷濛,景物更佳。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估计。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爱意。
三、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的描写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带过曲。此曲从曲词的内容来看,当是作者隐居历城时的作品。这四句由文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 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曲中所描,景物众多:山、云、野鹿、野花、山家,这六种景物在几十字的尺幅之中,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构成
一幅水墨云山野趣图。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则不事渲染,犹如白描,本色恬淡,自然而不妖媚。
全曲写云、写山,画就一幅云山飘渺的优美图画,流露出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热爱。前面的《雁儿落》,纯粹描摹自然风物,从云、山的映衬关系上,写出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可以说是“无我之境”。后面的《得胜令》是“有我之境”、“倚杖”两句写人看山。曲子通过变化多端的美丽山景,写出了山、云与“我”的关系。在这些景物中,除了“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之外,更有人的活动。爱自然的人也会被自然喜爱,作者不仅把自己融入云山之间,而且把云山当作充满灵性的、活的生命体,说“云山也爱我”,人与自然在这里完全融为一体,完成了这幅绝妙的山中行乐图。
四、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的韵意
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这正是作者理想的退隐生活,事实上有着浓厚的主观色彩。
入元以后,知识分子遭受了空前的遗弃和冷落,科举制度的废除,使他们仕途无望,传统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意识和优越性,在残酷现实的撞击下,被碾得粉碎,他们感慨万端,苦闷异常。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思索后,寻回了失落已久的主体人格,元曲家们达到了一种新的人生境界,他们的审美眼光也更加贴近自然的韵致,发现了常人所不能或没有发现的天然之美,给人以超然淡泊的艺术美感。张养浩作为元曲作家中职位最高的一个,也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超然物外,淡泊明志,保持了知识分子固有的清高孤傲、耿直不阿的品性。他们把主观感情更多地融入客观景物之中,达到了“欲辩已忘言”的忘我之境,与陶诗和盛唐山水田园诗有着相同的风致,然而又有更为深层的时代内容和更为鲜明的时代烙印。这类题材的曲子,丰富了元代散曲的内容,给元散曲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正如王国维所说:“元曲佳处何在?唯自然而已,唯意境而已。”在张养浩的《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中,人和自然交相辉映:人是自然的人,自然则是渗入人的灵性的自然。王国维先生所阐释的“自然”“意境”等审美理念,在本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显现。
诚然,我们在呼吸这首曲子所散发出来的自然气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作者
借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失意的复杂感情,但这绝对不会影响其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因为这是一种超越:对人生的超越、审美态度的超越。
五、 结语
张养浩曲子总的特色是立意高远,感情深厚,气势雄浑,结构严谨。在这总的特色之下,每一类曲子又自有特色。写景曲轻快自然,飘逸闲适如行云流水;怀古之作境界阔大,沉郁雄浑,能够高度地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写官场仕途之作深刻悲怆,揭示出官场的本质和为官的岌岌可危;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深远而感伤,将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捧献在读者面前。张养浩是个值得敬佩的曲作家。
参考文献
[1]李鸣,马振奎.张养浩集[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12.
[2]隋树森.金元散曲选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
[5]宋濂.元史.张养浩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魏源.元史新编张养浩传.卷四十.[M].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古籍刻印社
《元史张养浩》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852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