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望海潮 正文

望海潮

2017-04-26 05:51:3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望海潮公开课教学设计(陈春丽)修订版

《望海潮》教学设计

陈春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点染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诗中铺陈、点染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柳耆卿与孙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而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见名妓楚楚曰:“欲

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

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二) 朗读课文

先自读课文,再请一位学生朗读,抓住特点点评,进行朗读指导。

朗读指导: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三) 悟

1、 请找出能体现词人写作意图的一个字。——夸

2、 请结合上下阕分析词人各“夸”什么?为什么“夸”?——上片夸钱塘,形胜、繁华;下片夸西湖,清嘉。

(四)赏:请结合词中语句赏析本词,谈谈“夸”的效果。

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推敲词语、分析意象、描述意境、体会感情和鉴赏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

1、 鉴赏钱塘的景象

赏析表现繁华的句子

繁华是全词的总纲,词的上片哪些句子写了杭州的繁华?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珠玉宝石)、罗绮(绫罗绸缎)是财富的象征,这里并不是少数人拥有,而是市列,户盈,家家户户都有,市上到处陈列着珠宝, 家家穿戴都是绫罗绸缎,而且人们竞相夸耀奢侈豪华,可看出词人所表现的重点是突出物质的丰厚。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烟柳画桥”就是如烟的杨柳,雕画的桥梁。而一个“烟”字描写出朦胧之美。“内帘翠幕”描写居民的住宅的雅致。“翠”是绿颜色的意思。“翠幕”与“烟柳”所描绘的境界和谐,表明了城市的生气与活力。“参差十万人家。”“参差”为大约、差不多之义。这一句表明人家很多,数以万计,从而表明城市人气很旺,十分繁庶。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尽显雅致之气,最能体现柳永的婉约词风。

赏析表现形胜的句子

江南山温水暖,风景秀丽,有着独特的柔美,与北方刚健雄浑之气有不同。但钱塘虽是江南城市,却并不缺少阳刚之气,请看: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读)点评:要有气势

本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征?

树、堤、涛、浪、江

云树------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怒涛------汹涌的钱塘潮水,可见其澎湃与浩荡。“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卷”字, 又状波涛汹涌之势。

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可见柳永也能用豪气。此句的气势不下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也不下于苏轼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读) 这些描写主要抓住了景物,这又体现了钱塘的什么特点?

——形胜

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 罗大经《鹤林玉露》 金主完颜亮,柳永的《望海潮》词曾经感动过他,激起他的“狼子野心”,他在《南征至维扬望江左》中投鞭言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2、鉴赏西湖的景象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中景色)

——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此句极富生活情趣,弄,写出吹笛人悠然自得的心情,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泛,歌声荡漾,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回响。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互文见义,“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作者仿佛被他们的情绪感染,非常快乐)(这一句写出了杭州人民的悠然快乐的生活,只有物阜民丰了,人民才会如此快乐悠闲。)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这写的是地方官的游乐,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根据写作背景,注解2我们知道这是柳永写给曾经的布衣之交现任两浙转运史的孙何的拜谒之作,这显然是恭维之语,但也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评价: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

(把长久的太平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好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又代指其政绩成就。

小结:本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一句一景,极力铺排,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写景富有层次感 。

“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

铺叙——创新词的表现手法

“以赋入词”,柳永大胆借用汉赋和六朝小赋的主要手法铺陈,在创作的大量慢词中恣意渲染。将都市作为写作对象,创造了大量的都市词,极大地丰富了词的内容。

(四) 手法探究(与学过的柳永词句进行对比,领悟写法)。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是点,点出离别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染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

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上句的意境进行渲染。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

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具体的描述(分述),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的意境。

提问: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找出并加以说明。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板书:

东南形胜 自然风光之美

三吴都会 都市繁华之美染

钱塘自古繁华 民生安乐之美

重湖叠巘清嘉 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重湖叠巘清嘉”是点;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3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答:头三句刻画场景,描绘女主人公的动作与神态,第四句再以斜晖、江水加一层渲染,最后才点出“肠断”二字,浓化了全词要表现的思念之情。

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翻译: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总是离人泪”是点,前面全是染。

(五)拓展练习: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绿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苏轼曾赞叹本词“不减唐人高处”,所谓“不减唐人高处”,主要是指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悲壮阔大。请结合本词上阕谈谈你的理解。

上片以写景为主,空阔苍凉,景中有情,从高到低,由远及近,层层铺叙,把大自然的浓郁秋气与内心的悲哀感慨

完全融合在一起,淋漓酣畅而又兴象超远。词人以潇潇暮雨、空旷江天、凄惨霜风、冷落关河、万里夕阳为背景,有力烘托出行人漂泊流离的困苦与孤独。因这典型秋景所引发的愁苦情绪也就如同滚滚长江水一样,奔流不息。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词中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暑时分,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这种他乡做客叹老悲秋的主题,在封建时代文人中带有普遍意义。但作者在具体抒情上,具有特色。

词的上片写作者登高临远,景物描写中融注着悲凉之感。一开头,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头两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用“对”字作领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洗”字生动真切,潜透出一种情心。“潇”和“洒”字,用来形容暮雨,仿佛使人听到了雨声,看到了雨的动态。接着写高处景象,连用三个排句:“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进一步烘托凄凉、萧索的气氛,连一向鄙视柳词的苏轼也赞叹“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所谓“不减唐人高处”,主要是指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悲壮阔大;凄冷的寒风和着潇潇暮雨紧相吹来,关山江河都冷落了,残日的余辉映照着作者所在的高楼,所写的每一个景色里,都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感情。这三句由“渐”字领起。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身上的感觉如此,眼前看到的也是一片凄凉。“关河”是冷落的,词人所在地也被残阳笼罩,同样是冷落的,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勾勒出深秋雨后的一幅悲凉图景,也渗透进了天涯游客的忧郁伤感。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这两句写低处所见,到处花落叶败,万物都在凋零,更引起作者不可排解的悲哀。这既是景物描写,也是心情抒发,看到花木都凋零了,自然界的变化不能不引起人的许多感触,何况又是他乡做客之人。作者却没明说人的感触,而只用“长江无语东流”来暗示出来。词人认为“无语”便是无情。“惟有”二字暗示“红衰翠减”的花木不是无语无情的,登高临远的旅人当然更不是无语无情的,只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对长江水的指责无理而有情。在无语东流的长江水中,寄托了韶华易逝的感慨。

(六)小结: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七)课后作业:

请以“广州”为对象,使用铺叙或者点染的手法,以“望海潮”为词牌填词一首。

望海潮·游潮州

粤东名胜,千年旧府,韩江又涨春潮。

月映古松,云浮宝塔,文公俯瞰湘桥。

北阁引灵标。凤台盈时雨,鳄渡风凋。

舟泛西湖,旧沙蒲柳待渔樵。

长街漫步游遨。有牌坊林立,小食香飘。

锣鼓弄晴,花灯泛夜,最堪华市芳条。

念翠款良宵。遍看星斗璨,喜对今朝。

唤彻还思乱洒,细酌付风骚。

注:

韩江又涨春潮;潮州八景之湘桥春涨。月映古松;潮州八景之金山古松。

云浮宝塔;潮州八景之龙湫宝塔。 文公俯瞰湘桥;潮州八景之韩祠橡木。

北阁引灵标;潮州八景之北阁佛灯。 凤台盈时雨;潮州八景之凤凰时雨。

鳄渡风凋;潮州八景之鳄渡秋风。 舟泛西湖;潮州八景之西湖渔筏。

牌坊林立;太平路有22座牌坊。小食香飘;潮州小吃称作“小食”。

锣鼓弄晴;潮州锣鼓。花灯泛夜;潮州花灯。

篇二:《望海潮》说课稿

《望海潮》说 课 稿

一、说教材

新课标提出:“诗词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望海潮》一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此单元共选取四位名家的词作,重在品味赏析宋词的情思与意境。从整个语文学科教学体系来看,此单元在必修教材的“阅读鉴赏”板块教学中,特别是在“品味与赏析”这一教学内容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望海潮》一词是柳永青年时期的成名之作,重在表现杭州的富庶与繁华,其写景壮丽,声调激越,一反柳词惯常风格,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二、说学情

学生虽然在必修一第一单元里已初步接触到词的相关知识。在必修三第二单元的学习中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但基本上还停留在对某一具体的诗词的理解上,未能经过归纳总结而上升为鉴赏评价的能力。《望海潮》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对学生领悟并掌握宋词鉴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立为:

1、了解作者,学习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

4、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

四、说教学方法

作为诗词教学,诵读是感受词人情感的最有效方法,所以本节课我设计通过小组朗诵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另外,小组合作感受分析文中的景色描写也是本节课重要的教学方法。

五、 说学法

本节课学法指导具体如下:

⑴诵读全文,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品味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迁移应用,培养写作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本节课的导入设计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的有关“完颜亮读《望海潮》的故事”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对柳永这首词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反复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并在学生小组对比阅读后给予一定的朗读指导,最后再集体朗读。

1、请学生集体朗读全词

2、小组对比朗读词作,并讨论朗读技巧

3 、听朗读录音

(三)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这一部分是整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本节课通过设计四个问题来解决对整首词内容的理解和环境描写的分析。其中第一个问题由各个小组自由选择谈感受,教师总结归纳,剩余三个问题则由各小组任意选择一题讨论回答的形式完成,既调动了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

问题一:词人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句子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重点赏析)

问题二: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明确:地理位置 、历史传统、 自然景观、 市井面貌、 百姓生活

问题三:《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明确: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问题四: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补充介绍词的写作背景)

明确: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选取杭州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以表达作者对杭州的赞美之情。

(六)布置作业

1、将你喜欢的句子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出来

2、背诵全词

篇三: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望海潮

一.导入:江南盛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是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浊浪排空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小桥流水的丝竹管弦。美的笔调,美的画面,美的景致,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脱俗的美。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北宋都市的繁华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风情的诗词,以柳永的《望海潮》为最。古人曾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那么这首词究竟美在哪里呢?听老师泛读,初步体会情感,注意字音和断句。

教师配乐朗诵2.学生齐读3.老师点拨(注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4.自由诵读5.找学生诵读

三.走进文本

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城市?

2.欧阳修曾经也写过杭州的美,展示课件

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

写了那几个方面的美?

(生活和平 富足安乐 景色优美 贸易昌盛)

3.欧阳修用粗笔勾勒出杭州的盛美概况,对照课文,柳永在上半阕是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

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找学生发挥想象,扩写一下: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

改动一下:杨柳画桥

“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 江上柳如烟 燕飞残月天

“烟柳” 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

珠帘翠幕。或者是水汽

“风”风吹帘动,摇摆轻曳,动静结合。

中也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魏台长乐坊西,画桥倒影烟堤远”

4.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掩映着万千人家。

给你什么感觉?(有气势,场面宏大)

这三句诗中,以烟柳翠幕为主体来欣赏,那个万千人家就是背景。画面轻灵如水又气势博大。如果以万千人家作为主体,那么烟柳翠幕就是几抹写意的点缀。诗中有画,画就在我们的理解和想象之中,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种想象,然后齐读一遍。

5.还有什么让人惊叹的?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用语言描绘一下: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钱塘江就是一处天然的壕沟。

古人讲究炼字,哪两个字写的好?意境不同

“卷”有气势 涛似连天喷雪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钱塘江堤,巨浪翻滚,一时间,碎玉乱琼,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绕”树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 动静结合

江堤蜿蜒迤逦,树木郁郁苍苍,云遮雾罩,恬静优美

指导诵读

总结:上半阙中,作者紧扣住东南形胜,精心选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使之点缀在万千人家之中,风光旖旎,风情万种。又写了江堤曲折,江涛浊浪排空,动静结合,气象万千,堪比豪放词风。

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两遍

6.但是,作者觉得还是意犹未尽,未能写尽杭州的盛景。于是在下半阕,他又描写了哪些景物?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翻译

叠巘:重叠的山峰 初中时郦道元的《三峡》绝巘多生怪柏

清嘉:清秀的样子

相传金主完颜亮看到此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 那么它美在何处?

桂花意象特点:清香淡雅

尘也何曾识桂林,花仙夜入广寒宫,移将天上众香国,寄在梢头一粟金。美在什么地方?

这桂花,仿佛是上天格外恩赐,种满西湖。这桂香,似乎并非人间所有,而是天香飘落,洒满杭州。此时,明月朗照,嫦娥起舞,桂香扑鼻,在此情景中,不觉让人也衣袂飘飘,恍若世外仙人了!

荷花冰清玉洁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美在什么地方?绿叶红花,颜色鲜艳,卷舒开合,姿态优雅,冰清玉洁。

这点点滴滴的花朵,清香淡雅,充溢着时间的分分秒秒,这卷舒开合的花朵,冰清玉洁,牵动着每一寸目光的涟漪。置身此景,顿时心神肃静,涤荡尘世杂芜,内心充满了圣洁和宁静。带着这种仙风道骨的感觉,齐读两遍。

板书 自然风物 壮美清嘉

指导诵读

试想,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抬眼望,烟柳长堤,帘幕轻摆。低首时,桂香淡雅,沁人心脾。远处钱塘江潮水翻涌,荷花在微风中亭亭玉立。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其中?

齐读这一句 接上上面两句写景的句子

安居

1. 那么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又是怎样的呢?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翻译:市场上摆放的都是珠宝,家家户户堆满了美丽的绸缎,人们竞相攀比富庶豪

华。

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家里绫罗绸缎,五光十色,那种华贵,那种富足,令人

向往。

欧阳修只是说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到底有多富庶不得而知,柳永是如何表现的? 意象:珠宝 罗绮(精致,奢华,丰富了人们的想象)

板书 百姓生活 繁华富庶

指导诵读

2.他们的精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嬉嬉:愉快的样子。

能联想到什么?

(采莲少女清脆欢快的歌声,垂钓老者微笑时脸上舒展的皱纹)

可以说白发垂钓翁,垂钓之余,尚可乘兴奏曲。红颜采莲女,弄莲之时,亦能放声歌唱。歌声和笑语是最能体现幸福感的。一个“嬉嬉”就把市民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指导学生读

官民

1. 这里风景如画,人民生活富足,悠闲安适,管理杭州的官员也沉醉其中,词中

是如何描写的?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翻译 吟赏 观赏吟唱

《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你知道官员是在乐什么吗?

自然风光美 百姓安居乐业

这种醉是一种微醺,是陶醉,是沉醉,是满足,眼观风景优美,耳听百姓嬉嬉,政治清明,万物和谐,怎能不乐?

学生读

板书 官民同乐 政治清明

总结:作者用如椽画笔,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腻入微的描绘出杭州三重美,

第一重美,目之所遇,眼之所见,西湖四时,湖木花树(美在风景)

第二重美,民俗风情,奢华生活

昼夜笙歌,怡然自得(美在生活)

第三重美,官员风流雅致,官民同乐,政通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在和谐) 老子曾说,大美合乎自然。也许你能想象天堂有多美,杭州也不过如此吧。带着这种感情,齐读一遍。

作业:梨花节来了,试就这首词牌,以梨花节为对象,填词一首。


望海潮》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902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望海潮
相关文章
  • 《望海潮》译文、原文、翻译对

    礼记学记原文译文对照版礼记。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

  • 望海潮

    望海潮公开课教学设计(陈春丽)修订版《望海潮》教学设计陈春丽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