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经济发展理论 正文

经济发展理论

2017-04-26 05:51:1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论熊彼特1912《经济发展理论》的结构与方法

论熊彼特1912《经济发展理论》的结构与方法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年2月8日---1950年1月8日),被誉为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天才及现代企业思想之父,曾任奥地利的财政部长、一家银行的董事长,移居美国后,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其《经济发展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灭亡,为以后的经济学理论勾勒出了主线,同时对经济学思想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书的整体结构

《经济发展理论》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

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现象”,第三章“信贷与资本信贷的性质及其作用”,第四章“企业家利润”,第五章“资本的利息”,第六章“经济周期的初步论述”。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对从静止状态的“循环流转”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包括从“企业家”的特点和功能、“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的含义和作用,直到资本主义的产生进行了开创性的论述。特别是他所提出的“创新理论”尤其引人注目,可以说“创新理论”就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则进一步分别阐述了信贷和资本、企业家利润以及资本的利息等问题;第六章运用“创新理论”分析了经济周期的形成和特点。 二、全书内容梗概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概括一下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5种情况:⑴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⑵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⑶开辟一个新市场;⑷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⑸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因此“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而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

从书中的具体内容来看,其“创新”具有以下六方面的特点:

一、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熊彼特说:“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而并非外部强加于它的。”尽管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经济生活的变化,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经济变化;还有另一种经济变化,它是不能用从外部加于数据的影响来说明的,它是从体系内部发生的。这种从体系内部发生的变化是众多经济现象的原因,所以,值得为它建立一种理论—这种经济变化就是“创新”。

二、创新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熊彼特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而恰恰就是这种 “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这就充分强调了创新有突发性和间断性的特点,要对经济发展进行“动态”性研究分析。

三、创新是创造性的“毁灭”。 一般说来,“新组合并不一定要由控制创新过程所代替的生产或商业过程的同一批人去执行”,即并不是驿路马车的所有者去建筑铁路,而恰恰相反,铁路的建筑意味着对驿路马车的否定。所以在竞争性的经济活动中,新组合意味着对旧组织通过竞争而加以消灭。在完全竞争下的创新和毁灭往往发生在两个不同的经济实体之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的扩大,创新更多地转化为一种经济实体内部的自我更新。

四、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熊彼特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创新则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新工具或新方法的使用在经济发展中起作用,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把发明与创新割裂开来,有其理论自身的缺陷;但强调创新是

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必须产生出新的经济价值,这对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这个思想为此后诸多研究创新理论的学者所继承。

五、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熊彼特力图引入创新概念,以便从机制上解释经济发展,熊彼特认为,可以把经济区分为“增长”与“发展”两种情况,所谓经济增长,如果是由人口和资本的增长所导致的,并不能称作发展。“因为它没有产生在质上是新的现象,而只有同一种适应过程,像在自然数据中的变化一样。”“我们所意指的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同我们在循环流转中或走向均衡的趋势中可能观察到的完全不同。它是流转渠道中的自发的和间断的变化,是对均衡的干扰,它永远在改变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状态。我们的发展理论,只不过是对这种现象和伴随它的过程的论述。”所以,“我们所说的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这就是说,发展是经济循环流转过程的中断,也就是实现了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本质规定。

六、“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以实现这种“新组合”为职业的人称为“企业家”。“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经营或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够执行这种“新组合”。 这个核心职能又把真正的企业家活动与其他活动区别开来。每个企业家只有当其实际上实现了某种“新组合”时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这就使得“充当一个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一般说也不是一种持久的状况,所以企业家并不形成一个从专门意义上讲的社会阶级。”熊彼特对企业家的这种独特的界定,其目的在于突出创新的特殊性,说明创新活动的特殊价值。但是,以能否实际实现某种“新组合”作为企业家的内在规定性,这就过于强调企业家的动态性,这不仅给研究创新主体问题带来困难,而且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也很难把握。

三、作者使用的分析方法

该书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概括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经济现象,在描述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作了开创性的深刻论述,将历史叙述和理论论证融为一体。其中主要采用了实证分析的分析方法,即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侧重研究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后果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实证分析法在一定的假定及考虑有关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客观事实是检验由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的标准。实证研究作为一种经济研究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从经济现象的分析、归纳中,概括出一些基本的理论前提假设作为逻辑分析的起点,然后在这些基于现实得出的假设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绎,推导出一系列结论,并逐步放松一些假设,使理论结论更加接近具体事实。

这本书一开始,熊彼特就用几页的篇幅勾画了静态经济的图景,描述了什么是经济运行的内在特征。图景是从一个普通人的生产活动开始的:有一个农民,在遥远的山村为城市生产谷物,用来制作面包供居民消费。问题是:这个农民怎么知道消费者需要面包,并且需要多少谷物来制作面包?实际上,这个农民根本不知道谷物会流向哪里,由什么人消费;不仅如此,农民的谷物必须通过一些中间人,才能达到最终的消费者那里,而所有这些人,也都不知道最终的消费者谁,只有最后的面包出售人可能是例外,既然如此,农民是如何决定自己的产量的?农民很容易回答:长期的经验(部分是来自前人)告诉他,他应该生产多少,经验教导他,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他应该满足的需求的大小和强度是多少,除非有意外情况发生,他不会轻易改变生产决策。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无论是经过简单的核算,还是遵从习惯的力量,他知道该怎样去耕作、必须购入多少生产材料、必须支出多少劳动,这一切全都是根据长期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支配着这个农民的活动,不仅是因为它们告诉他应该做

什么,还因为在一定的时期内,他必须依靠前一时期的产品实物或这种产品换来的收入来生活。出于经验,农民的供货商也限定了他的各种需求的大小和强度,这使他卷入了一个社会和经济的关系网,这张网向他传送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法,同时把他牢牢地固定在某种行为轨道上,不能轻易摆脱。

四、对当代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是一部极其珍贵的经济理论著作,其中很多知识在今天仍旧闪耀着光芒。熊彼特认为创新活动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家与只想赚钱的普通商人和投机者不同,个人致富充其量只是他的部分动机,而最突出的动机是“个人实现”,即“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是成就优秀企业家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中创造性突破的智力基础。目前,企业家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最稀缺的资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它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都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地网罗创新型人才,而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选拔人才的机制还不尽公正合理,“论资排辈”、“年龄一刀切”、“恨能”、“恨富”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人才的制度化激励还相当缺乏,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社会氛围还十分稀薄,所有这些都严重地阻碍着我国企业家的孕育、培养和造就。因此,我国今后应对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努力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在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培养出独特的创新精神,培育出更多的实力雄厚、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

现今的经济发展中,知识经济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推动的经济,创新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也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为我们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为我们理解当代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武器。

目 录

第一章 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

第一节 经济研究的范畴

第二节 人类经济行为最抽象的概述

第三节 最基本的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土地服务

第四节 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价值决定

第五节 时间因素及经济体制的稳定性

第六节 在交换经济中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

第七节 交换经济中货币价值及价格的决定

第二章 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

第一节 社会环境下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创新、新组合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信贷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第四节 新组合的实现与企业家的职能

第五节 在现有经济体系中创新的困难

第六节 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信贷与资本信贷的性质及其作用

第一节 购买与信贷

第二节 信贷的本质

第三节 信贷的作用

第四节 资本的本质

第五节 货币市场存在的价值

第四章 企业家利润

第一节 企业家利润产生的一般形式

第二节 企业家利润产生的多种途径

第三节 在非交换经济中利润的产生

第四节 非交换经济中利润的归属

第五章 资本的利息

第一节 利息的本质

第二节 利息的两难困境

第三节 利息与剩余价值

第四节 利息的分类与企业家利润

第五节 利息的货币形式

第六节 购买力对利息的影响

第七节 利息的形成与货币市场

第八节 利息与货币供给

第九节 利息与永久性收入

第六章 经济周期的初步论述

第一节 对经济周期的基本看法

第二节 经济系统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论经济周期对企业家产生的影响

第四节 企业家对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第五节 经济萧条产生的原因

第六节 经济萧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影响

第七节 对经济危机治疗方式的探讨

篇二:第七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第七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一、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1.经济增长的含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率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2.掌握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

(1)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的概念。

(2)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经济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经济发展。

【例题1·多选题】下列关于GDP(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B.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C.GDP包含了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D.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 E.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 『正确答案』BD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GDP、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关系。

【例题2·单选题】(2007年)当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时,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应采用( )。

A.不变价格B.现行价格C.平均价格D.预期价格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用现行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额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

(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1.劳动的投入数量

2.资本的投入数量

资本的投入数量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的利用率或生产能力利用率。

3.劳动生产率

4.资本的效率

【例题·多选题】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 )。

A.消费需求 B.政府支出和净出口C.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D.生产要素的效率 E.投资需求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三)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1.两因素分解法(熟悉)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 + 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2.三因素分解法(掌握)

就是运用生产函数,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首先提出的,因此也叫“索罗余值”。

【例题1·单选题】( )是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A.两因素分解法B.三因素分解法C.经济增长率D.全要素生产率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例题3·单选题】(2007年)如果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年均经济增长率为8%,劳动增长率为2%,资本增长率为4%,劳动产出弹性和资本产出弹性分别为0.75和0.25,根据索洛的余值法,在8%的经济增长率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约为( )。

A.2.0%B.2.5%C.5.5%D.1.0%

『正确答案』C

【例题4·单选题】(2011年)假设某国在2001年—2004年期间,GDP增长6%,资本存量增长为5%,劳动力增长1%。如果资本在GDP增长中所占的份额为40%,劳动力所占的份额为60%,那么该国这一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了( )。

A.3.4%

B.1.4%

C.2.6%

D.4.2%

『正确答案』A

二、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一)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类型

1.经济周期的含义

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指的是总体经济活动,而不是个别部门或个别经济总量指标。

2.经济周期的类型

分类标准分类结果

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长周期(50~60年,康德拉耶夫周期) 中周期(8年左右,朱格拉周期)

短周期(3~5年,基钦周期)

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古典型周期: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

增长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我国就是属于增长型周期

【例题·单选题】当一国经济处于低谷时,经济总量表现为相对下降,经济增长率为正值,以此为特征的经济周期通常被称为( )。

A.增长型周期B.古典型周期C.大循环D.长波循环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增长型周期的概念。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

可以把经济周期首先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扩张阶段和紧缩或衰退阶段,如果衰退特别严重,则可称为萧条。扩张阶段又可以再细分为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紧缩阶段的最低点叫做谷底,扩张阶段的最高点叫做峰顶。谷底和峰顶也叫转折点或拐点。

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阶段,经济上可能出现的一般特征是,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提高,投资持续增长,产量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增多,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常常伴随着通货膨胀。

在经济的衰退或萧条时期,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滑,投资活动萎缩,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或下降,产品滞销,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下降,亏损、破产企业的数量增多,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例题·单选题】在经济周期的复苏和繁荣阶段可能出现( )。

A.通货膨胀B.失业率高C.投资活动萎缩D.生产发展缓慢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周期的复苏和繁荣阶段的表现。

(三)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

1.投资率的变动

一般而言,投资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

2.消费需求的波动

消费需求不足,会导致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进而导致产出下降,失业增加,从而使经济增长率下降。

3.技术进步的状况

当技术进步较快时,经济增长的速度较高;当技术进步缓慢时,经济

增长就比较缓慢。

4.预期的变化

5.经济体制的变动

6.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四)我国的经济波动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属于增长型周期波动,波动幅度并不大。

(五)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类型含义具体指标

一致指标也叫同步指标,这些指标的峰顶与谷底出现的时间与总体经济运行的峰谷出现的时间一致,可以综合地描述总体经济所处状态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先行指标也叫领先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预测总体经济运行的轨迹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广义货币M2

滞后指标对总体经济运行中已经出现的峰顶和谷底的确认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例题·多选题】下列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中,属于先行指标的有( )。

A.固定资产投资额 B.制造业订货单C.股票价格指数

D.广义货币M2 E.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A项固定资产投资额属于同步指标;E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属于滞后指标。

三、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包括:

1.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2.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

3.广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国民收入分配状况的逐步改善——居民之间收入和财产的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趋于下降,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篇三: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因为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高梯度区域要采取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中梯度上的萧条区应实行改造型发展战略。低梯度区域应实行渐进型发展战略。

二、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一)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

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辐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辐射媒介)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通过流动和传播,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取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的习惯势力。我们把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称为辐射源。辐射的媒介是交通条件、信息传播手段和人员的流动等。

(二)辐射理论对于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实践意义

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制定、经济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市场信息传播、思想观念等非经济因素的扩散等方面。制定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的几个主要问题,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问题;南北、东西经济互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问题;中心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和规划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就业问题怎样解决等,都可以用辐射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

三、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

(一)主要观点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同,其中增长较快的是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这些产业和企业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区域集聚,优先发展,然后对周围地区进行扩散,形成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这种集聚了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区域被称为“增长极”。

(二)增长极的吸收和扩散作用

一是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二是资本集中和输出;三是规模经济效益;四是产生聚集经济效果。

(三)增长极的作用效应

1、极化效应:指增长极地推进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2、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3、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如果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则溢出

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

(一)区域差异理论

古典区位论:成本决定论,区位选择总是趋向生产总成本费用最低的地点,这就是“成本决定论”。

近代区位论:利润决定论,以市场—价格分析揭示出利润最大化是影响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使区位论走向宏观化,弥补了传统成本决定论排除市场因素的缺陷。

现代区位论:综合决定论,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然受多中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决策者最终选择的区位,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或利润最高的区位,而是综合优势最显著的区位。

(二)地域分工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自己生产所需的全部物品是不明智的。因为每个国家都有擅长生产和不擅长生产的东西,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来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向他们购买。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换,各国的资源就能正确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同理,这种绝对优势理论也可用于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每个国家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有些国家可能在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等各个方面都占优势,则可在优中择优,找到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参加贸易;而有些国家可能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但也大能在劣中相权取其轻,找到比较优势。这样参加贸易的各国都节约了社会劳动,并能消费和享受更多的产品。概括讲: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即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

(三)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理论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两种。

1、区域产业结构静态比较: 指各个区域某一时点上的产业结构在区际分工阶梯中的相对地位的比较。决定一个地区在全国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的主要因素是该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主要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因此,地区产业结构静态比较可从非农产业发

展水平的区域比较和制造业构成技术水平的区域比较两个方面进行。非农产业发达,主要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在经济联系和区际分工中的地位相对有利。

2、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比较:指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比较。一是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的区域比较,二是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


经济发展理论》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900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经济发展理论
相关文章
  • 《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序言

    阅读文献(一)进一步阅读文献【英】约翰·希克斯(JohnHicks):《经济史理论》,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文版。——这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写作的有关经济史的理...

  • 经济发展理论

    论熊彼特1912《经济发展理论》的结构与方法论熊彼特1912《经济发展理论》的结构与方法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年2月8日---1950年1月8日),被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