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正文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2016-10-30 18:26:59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国内首创王牌专业

我校若干国内首创专业回顾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自1956年建校以来,就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务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为己任,不断拓展新的学科、专业,在国内率先开办了一批新专业,满足了社会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推进了我国电子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一代代成电人的不断改革创新、开拓奋进,这些专业办学特色愈发鲜明、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在学校提出调整学科结构、鼓励学科交叉融合,迅速构建多科性形成百年大学架构的今天,回顾我校若干国内首创专业的创建及发展,希望能对当前的学科结构拓展工作有所启示。

一、主动适应需要,首创若干专业,开人才培养先河

建校以来,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无线电与电讯工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坚持以贡献求发展,克服学校新建、设备短缺、资料匮乏等重重困难,率先在国内开设了一批新专业,为国家培养急需的无线电与电讯工业方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开相关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先河。

在1956年学院首批招生的 “无线电工学”、“无线电零件与绝缘材料制造”、“电气真空技术”、“有线电通讯机制造”等四个专业中,“无线电零件及绝缘材料制造和有线电通讯机制造两个专业,在我国高等学校还是第一次设置。”① 1956年,学校又在苏联专家的亲自主持下,在“无线电工学”中设立了无线电测量专门化,1959年取消专业化,无线电测量专门化改为“无线电量测仪器设计与制造”专业,“这(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和成都无线电工业学校)就是我国开办电子测量专业最早的两所学校。” ② 2001年,随着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被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技术与产业之一,学校敏锐地抓住时机,率先在国内开设了“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

经过学校及相关学院持续不断地建设与改革,经过专业教师持续不断地开拓创新、拼搏奋进,如今,这些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水平高、综合实力强,均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若干国内首创专业的创建及发展

(一)通信工程专业

“一个国家的电话电报通信网,好像人的神经系统。为了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了适应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应该相应地发展电信事业,而且应该在国内自己设计和制造各种现代化的电信设备??国内现有的电信设备与理想相差尚远,不仅设备数量太少,而且这些设备多数是从前向国外购买的,机件陈旧,

使用效率很低,要改变现在的落后状态,提高到先进的水平,就迫切需要大批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来参加现代化通信网的建设工作,设计出祖国自己的现代化电信设备,并且把它们大量生产出来,以满足建设需要。”

基于这样的认识,1956年,学校在有线电设备系(简称“一系”)设置了“有线电通讯机制造”专业(1957年称为“有线电设备设计与制造”专业),设置了长途电信设备、电话设备、电报设备三个专门化,分别培养各种新型载波机、增音机、人工及自动交换机,各种新型电报机与传真电报机等有线电设备的设计及制造工艺工程师。学习期限为五年。1959年,为适应电子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发展,学校撤销有线电系,成立电讯系(仍简称“一系”),将“有线电设备设计与制造”专业分为“市内通讯设备设计与制造”专业(1965年称为“市内通讯设备”专业)和“长途通讯设备设计与制造”专业(1965年称为“长途通讯设备”专业);同年,并入了无线电系(简称“二系”)的“无线电通讯机设计与制造”专业(1965年称为“无线电通讯设备”专业)和“电视设备设计与制造”专业(1965年称为“电视设备”专业)。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按照军队编制将系改为大队,下设专业连队。

1971-1972年间,“短波超短波通信”专业、“数字通信”专业和“微波通信”专业设在一大队;“电视”专业和“无线电测量仪器”专业设在二大队。1973年,撤销大队,恢复设系。1973-1976年间,“电视”专业和“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专业设在一系;“短波与超短波通信”专业、“微波通讯”专业和“无线电通信”专业设在二系。1981年,为扩大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学校将电视专业、无线电通信专业和电子仪器及测量专业合并为“无线电技术”专业,设在一系,三个教研室仍然保留。1985年,一系重新恢复“无线电通信”、“电视”和“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三个专业;同年,“计算机通信”专业(1984年筹建)开始招生。1986年,学校增设“通信工程”专业。1993年,“计算机通信”专业并入“通信工程”专业,以专业方向的形式予以保留。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将诸如电讯技术、电信技术、无线电技术、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调整正式命名为“通信工程”专业。学校据此进行了专业调整,自2002年起,将原有的无线电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通信等三个专业以专业方向的形式予以保留,2006年又随着技术的发展,增设光纤通信专业方向。2007年,“通信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办学实力与水平居于国内同类专业前列。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从筹建开始就认识到,无线电零件是一切无线电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设备的质量、工作性能、稳定程度和使用寿命,

无线电零件是整个无线电工业的主要基础,必须走在所有无线电工业的前面。1955年7月21日—28日,在二机部会议室召开了成都无线电工程学院(1955年9月19日,高等教育部将“成都无线电工程学院”更名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设置“无线电零件与绝缘材料”专业,专业筹建工作自此展开。

1956年1月3日,在讨论教研组设置时,初步拟定“无线电零件”专业设“电阻及电容制造”、“绝缘材料”、“铁磁材料”、“半导体”四个教研组。1956年9月17日,“无线电零件与绝缘材料制造”专业迎来了第一批478名学生。当年,“我院是国内设立这一专业的唯一学院”。该专业下设绝缘材料与电阻电容、磁性材料与器件、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三个专门化。1957年,改为“无线电零件设计与制造专业”,下设无线电零件、半导体、电声设备、绝缘材料与磁性材料四个专门化。1958年,改为“无线电材料与器件设计与制造”专业,下设绝缘材料与电阻电容、高频瓷与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三个专门化。1959年,学校取消专门化,该专业分为“磁性材料与器件设计与制造”、“绝缘材料与电阻电容设计与制造”和“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设计与制造”等三个专业。这三个专业均是我国最早的专业。1965年,前述三个专业分别改为“磁性材料与器件”、“绝缘材料与器件”和“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业。1974年,“绝缘材料与器件”专业改为“无线电元器件与材料”专业。1979年,“无线电元器件与材料”和“磁性器件与材料”两个专业合并为“电子材料”专业;“半导体器件”专业改名为“固体器件”专业。1985年,“电子材料”专业改名为“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并恢复“磁性物理与器件”专业;“固体器件”专业改名为“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1989年,“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改名为“微电子技术”专业;“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和“磁性物理与器件”专业调整至新成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简称“十五系”,1992年改为信息材料工程学院)。1993年,“磁性物理与器件”专业再次合并到“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

在1998年的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由多个专业合并组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而在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由原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的“微电子技术”专业,原信息材料工程学院的“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原光电子技术系的“物理电子技术”专业(可追溯到建校初期设置的“电气真空技术”专业,在办学过程中,该专业名称多有变化,曾先后用过:“电子器件设计与制造”(1957—1958年)、“电真空器件”(1959—1965年)、“真空电子技术”(1979—1982年)、“物理电子技术”(1983—1997年);1972年,“电真空器件”专业分为“微波器件与材料”和“显示器件与材料”两个专业,1977年,

这两个专业又合并为“电真空器件”专业。)和“光电子技术”专业(由1972年设置的“激光技术”专业于1983年改名而来)合并而来。上述四个专业分别对应微电子技术、固体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四个专业方向,并分别在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光电信息学院开展人才培养工作。2007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功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办学实力与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前苏联杰出科学家门捷列夫曾说,“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1956年,学校在无线电系的“无线电工学”专业下开设了无线电测量专门化。这使我校成为我国第一个专门培养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基地。1959年,学校取消专门化,将其改为“无线电量测仪器设计与制造”专业,设在电讯系。该专业于1965年改为“无线电量测技术与设备”专业,1972年改为“无线电测量仪器”专业,1981年,并入“无线电技术专业”,后又于1985年恢复单独招生,专业名称亦改为“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1987年,学校将无线电技术系的“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专业调整到新组建的自动化系,同时在高能电子学研究所增设“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1998年,“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与“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合并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致力于培养从事电子测量与自动测试理论与应用研究,掌握信号的采集、变换、处理、通信、控制与显示技术,能进行计算机测控系统和智能化仪器硬件、软件设计与开发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2008年,该专业成功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于2012年成功入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四)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

信息显示与光电产业是21世纪的一项新兴高科技产业,有“朝阳产业”之称,被国家列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为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早在2001年,学校就以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和信息显示科学与技术四川省重点学科为依托,在光电信息学院设置“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使我校成为我国第一个培养急需的信息显示科学与技术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该专业是以显示技术为基础,将光、电、半导体技术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使学生掌握坚实的光电材料与器件专业基础知识,培养显示材料、器件工艺与控制驱动显示系统的高级专业人才。2008年,该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随着国家新一轮专业目录的调整,该专业并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注释:

①《高等学校在新学年中将普遍设立新专业 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人民日报1956年8月30日;

②向天明,振兴我国电子仪器——纪念电子测量技术三十周年。

篇二:通信专业的大学排名

3、通信专业的大学排名

每个学校都有每个学校的优势。清华当然很不错,尤以数字通信,图象处理显长。但它也有不足的地方,如通信网络,协议等方面。而北邮就以这为优势。近年移动通信红的发紫,自然东南大学成为众人眼中的红人。然谈到光纤通信,成电和上海交大理当首曲一指!同时别忘了,若搞通讯抗干扰(如扩频通信,跳频等),还的请教成电(成电是唯一搞抗干扰技术的王牌高校)!而谈起纠错码等编码技术,当数西电独领风骚(图象通信,语音通信也还不错)。如果叫北邮的搞通信抗干扰,或是纠错码什么的,可能就是国家的损失喽!总之,十个手指各有所长。要比哪个比哪个好,简直就是在讨论关公(三国)和秦琼(隋唐)哪个更厉害一样可笑!!!

不能不提的是:成电,西电是全国唯一的两所在电子通讯领域完全覆盖了的高校。

别忘了成电的原名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前身是上海交大,东南大学,华南理工的无线电系或有线电系合并成的。本校的光纤通信方面建有“光纤通讯及宽带通讯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三个分室。一室是由“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院士带领的,在本校的“应用所”;二室是由本校的光电子系领头的;三室是由通讯学院的国际知名专家(这可是国内很多专家说的)李乐民院士带领的。因此势力雄厚。并且中国电子通讯的主要奠基人——张煦院士(晚年主搞光纤通讯)也在本校干了十几年。

再说通讯抗干扰,设有“通讯抗干扰全国重点实验室”,由国内权威李少谦教授(无线通讯),和吴诗其教授(卫星通讯)带头。其无线通讯中的跳频,扩频技术称的上国际先进水平。无奈很多项目是国家军事机密,不能泄露,外界无从知晓。

又说电子方面,雷达通信,雷达对抗,除了西电外,还有哪所学校敢与之争风!而国内的第一个“HDTV(高分辨率数字电视)”实验室也建在本校。这里还有其它两个和电磁,微波有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由高能电子研究所管)。微电子方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两个博士点(当时全国总共也才只有四个博士点哟)。如此等等,不再尽叙。

单说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就有四个,而部级,省级实验室则有几十个之多。可笑的是,某些学校一个也没有,却张口闭口说如何如何!

同时我要为成电鸣不平的是,成电原是所军事研究院校,至今她还有很多军事机密项目在研究(西电也是)。所以有很多项目是不能参加评奖的,连向外界透漏也不行。一次,给我们上课的一位老师无故调离两个月。后有继续授课。课间他说他和通信学院,电子学院的几十个老师在那两个月搞导弹精确制导的项目。因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后,国防部密令我校攻克导弹精确制导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我校老师一鼓作气,比规定的时间缩短了一个多月。然这个项目是保密的,连学校的项目总汇中都不能“计帐”。

其实象这样的情况,又何只这一次。不象其他学校那样全部搞民用产品,项目可以上报,可以公开,给别人的印象就是项目多多!

论起通信领域的全国重点,北邮是不错,但哪是“唯一”啊!相信某某是太爱北邮了,但如果想发表什么言论,最好先去请教你的老师,免得让人笑掉大牙!

当然喽,分数问题虽有差距,但请诸位想想,北邮在哪里。如果把中国首都换成成都,或者把北邮和成电换个地理位置,不知会在分数上显出什么现象来?!个中的原因恕我不费唇舌了。

想想还是清华说的好。清华在去年(或许是前年吧)公开发表言论时说,清华的老师只从三个学校里挑:清华本校,成电,和浙大。并说,(在电子通信领域)成电以成为中国会下金蛋的母鸡。----似乎没有提到北邮哟!(见报“北京青年日报”)

再说西电。所有的搞电子通讯的人都知道,西电的书可是一流的。而且在电子通讯领域,恐怕连清华也不及!而该校的雷达信息处理,在全国也是一流的。象保诤院士,张贤达教授等,都是国内赫赫有名的专家。须知,西电的前身是“解放军无线电通讯学院”(解放前),是我解放军专搞雷达信息处理的军事院校。并且,在通讯编码方面简直是“唯我独尊”。她在六七十年代受中央(似乎是钱学森)的指示,在全国率先搞编码研究(纠错码技术)。虽然此后也有个别院校搞编码(如成电,北邮,清华)但都不如她。现在西电在这方面仍是权威啊。

再争论也无意义。若有人不服气,那就考到所认为“最好的学校”,做出点成绩让大家瞧瞧。须知,在好的学校,若自己不努力,也是枉然!!!清华也有考试不及格,什么都不知道的学生啊!某人不才,现在大三也只有四个本科,两个硕士专业,才刚刚接手一个项目(和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老师合作);而且还没有学会自己去发现,形成某个理论。只道是理论基础不扎实,专业知识不开阔,动手能力不强而已。恐怕是成电教导“无方”吧!——————————————————--

要申明的是,在此发表言论,并非要贬损哪个学校。其实,我对所有的学校都是充满好感的。北邮也很不错,尤其在通信网络方面。而北邮的两位“先生”——叶培大院士和周炯槃院士更让我景仰!我一直认为,如果中国的各大高校能够完全抛开“门户偏见”,诚心诚意的广泛交流,广泛合作,而不是互相攀比如何如何,那么,中国将出现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篇三:川内211、985高校,以及他们的对比介绍

四川的五所211的学校,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大,西南

财经,四川农业大学。其中是国家985工程的学校有电子科技大学和

四川大学。以下是各个学校的详细介绍。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

四川大学的活动氛围是比较轻松的,但是其学习风气是不如电子科大

的,还有交大和西财,他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学科,所以如果有意愿报

考这几所四川内的一流高校,我们应该首先看清他们的学校介绍和优

势学科。本人认为,川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医学和材料,不过分数很高,

能考上的人基本选择外面的学校了,电子科大嘛,当然是他的电子类

学科嘛,西交是他的建筑类,西财是金融和财经,川农是他的农业吧,

各人对川农了解不是很深,就不在这细说了。

下面就是各个学校介绍了: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坐落于有“天

府之国”之称的西部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四川省成都市。

电子科技大学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

(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

工大学)的电子信息类学科合并创建而成。学校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首批

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电子科

技大学的协议,学校进入了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的行列;近年来又先后成为教育部

-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国防科工委重点共建高校。经过50多年的建设,电子科技大学形成

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完整覆盖

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

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学校占地5000余亩,包括清水河校区、沙河校区、九里堤校区三个校区。其中,清水河校

区占地4000余亩,总建筑面积约70万㎡,种植银杏、楠木、香樟、水杉、桂花等各类乔木

2万多株,基本建成数字化绿色校园。学校拥有纸质馆藏图书252万册,数字文献资源

197271GB(包含各类网络数字图书共计722万册),建有现代化的运动场、体育馆、网球

场、游泳池、健身馆等体育设施。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20个学院(部),另有示范性软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学

院和网络教育学院以及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两个独立学院。学校

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所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

实验室4个,省、部级设置的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39个。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

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9个,翻译、新闻

与传播、工程硕士(含13个工程领域)、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等6类专业学位

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10个;本科专业5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特

色专业22个。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00余人,教授359

人。拥有一支包括8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0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其中“青

年千人计划”入选者8位),20位长江学者,16位国家杰出青年科技基金获得者,7位国家

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在内高水平师资队伍,建成1个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学校建成一批国家和

省部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品牌专业,拥有国家工科数学教学基地、国家工科电工电子教

学基地、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0余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

教育基地,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以“顶天、立地、树人”为科研工作定位,努力

构建“三足鼎立”(军事电子科研、以国家各类基金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与企业合作为主体的

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架构,2011年度科技经费达到8亿元,“十一五”以来科技成果获国

家级奖励8项、部省级奖励120余项,发表论文(专著)23500余篇(部),申请专利2100

余项。

学校以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

新人才”为根本任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读学生33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2000

余人。学生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

单位的普遍赞誉,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录研率达到45%以上,成电学子遍布

海内外IT领域。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全国大学

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及交叉学科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CCTV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

际大专辩论赛等国内、国际比赛中成绩斐然,其中2011年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

等奖、智能汽车竞赛全国特等奖,2010年获得亚太大学生机器人总决赛冠军,2009年获得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唯一特等奖——“NEC杯”,2005年获得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

学校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保持着密切友好的联系,

每年主办十余次国际学术会议,选派大批教师赴海外访学进修、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会议。

学校同一批国外知名高校签署了合作培养协议,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校期间都可以申

请出国留学,交流学习或联合培养。英特尔、微软、TI和IBM等跨国公司也在我校设立了

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奖学金项目等,直接参与我校的人才培养。

电子科技大学秉承“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国家、地方经

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为己任,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电子信息学科为特

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四川大学:

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布局在中国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

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现任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校长谢和平院士。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市区,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

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46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

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

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

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

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

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

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

导人就两校合并为学校题词并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

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李岚清同志在考察新四川大学时说:“四川大学是我们改革最早的大

学,对我国高校的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在2008年

“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期间,吴邦国、温家宝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四川大学

视察慰问。

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哲学

家冯友兰、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生物学家童第周、植物学家方

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

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和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和毛英

才等曾在川大求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50余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评

选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

12个门类,有30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

学科4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6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本

科专业136个,博士后流动站28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是国

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

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截至2011年年底,有专任教师4100余人,具有正高

级职称的1074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杰出教授”6人,国家“千

人计划”入选者29人(含“青年项目”8人,“外专项目”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3人和讲座教授9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8人(原A类),“973”首席科

学家7人、牵头“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0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项目获得者

13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四川省“百人计划”与“青年百人计划”入选者24人。

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

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近年来,学校围绕

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

办学理念,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

新机制,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立了

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

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了“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

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1900余人。2003年以来,学

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9项、国家精品(视频)课程35门,获得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9篇。

四川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校现有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

工程实验室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有9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7个国家级实验

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4个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

地,2个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国

家科技三大奖19项。2011年,学校科研经费达16.5亿元,发表国内科技论文总数列全国

第8位,SCI收录论文数列全国高校第5位。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汉

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

四川大学积极主动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学校是

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2008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首批“国家技

术转移示范机构”,2009年成为首批获得“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称号的4所高校之

一。四川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已孵化包括一家上

市公司在内的科技企业50余家。近年来,学校与江苏、四川、西藏、新疆等50多个省(自

治区)、市和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近百个高水平校地企产学研平

台。学校接受了全国上千家企业委托进行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1万余项,一大批重

大科技创新成果已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2009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13个“干部培

训高校基地”之一。学校设有4所卫生部直属附属医院,在汶川特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等

重大自然灾害伤员救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

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目

前,学校已与49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

加、欧、澳等10多个国家近60所国际知名大学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联

合培养体系。与韩国、美国的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共建了4所孔子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

华盛顿大学联合建立了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

学共同组建了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美国文化中心,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共同组

建了中德能源研究中心,与国务院扶贫办、国务院原西部开发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

银行共同组建了中国西部反贫困研究中心,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同组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

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书609万册,人文博物馆珍藏文物54731套(83956件),自然博物

馆收藏动、植物标本84余万件(份),档案馆和校史展览馆珍藏历史档案9000余卷。学校

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还建有校园网、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国

家外语考试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以及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学院等,主办有49种面向国

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

锦江黉门,弦歌铿锵。展望未来,四川大学将始终肩负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

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再谱中国现代大学继

承与创造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篇章!

西南交大:

西南交通大学肇建于1896年,曾先后定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是中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和“东方康奈尔”之称。早在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曾莅校视察,发表了“革命需要武装、建设两路大军”的著名演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李岚清、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胡锦涛、江泽民同志亲自接见学校领导和专家教授,给全校师生以极大鼓舞和鞭策。在一个多世纪的征途上,学校以教育兴国为己任,始终秉持“灌输文化尚交通”的历史使命,弘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传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培养了近三十万名毕业生。在他们中间,有57位海内外院士,有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有9位工程设计大师,有学界泰斗、工程界翘楚和社会名家,有政府领导、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企业家以及为数众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特别是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同志曾给予学校高度评价:“这所学校出了不少人才。有个名叫杨杏佛的,早年参加革命,牺牲后,鲁迅特地写诗悼念他。竺可桢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创立了?物候学?。还有一位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就是他设计修建的。”

今天的西南交通大学已经形成了“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镜湖如鉴,竹影横斜”的九里校区、“虹桥飞渡,杨柳依依”的犀浦校区以及座落在“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峨眉山风景区的峨眉校区,占地总面积约5000亩。学校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是国家首批“211工程”、“特色985工程”(轨道交通运输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以及正式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学校拥有完备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设有17个学院,76个重点本科专业(其中有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2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3个四川省一级重点学科、54个四川省二级重点学科;有36门国家精品课程、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2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承担了3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建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5个在轨道交通领域影响重大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还拥有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一大批省部级重点科学研究基地。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排名一直稳居全国第一,测绘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也名列全国前茅。学校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成立了茅以升学院、詹天佑学院两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品牌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连续24年保持在95%以上。2000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为当时全国16所本科教学优秀学校之一;2007年,又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年来,学校加大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力度,先后成立了纵贯南北,覆盖京津、“环渤海”、“长三角”和 “珠三角”地区的北京、唐山、常州、深圳四大研究院;同国际铁路联盟、康奈尔大学、早稻田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世界上54个国家、地区的14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是“中美1+2+1”、“中法4+4”、“中欧精英大学联盟 (TAMDEM) ”中方项目成员之一,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覆盖所有的年级和各个层次的学生。2011年,与瑞典卡尔斯塔德大学合作共建了学校第一所也是四川高校在欧洲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在前进的征途上,学校始终拥有一支品学优长、敬业爱校、佑启后学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500余名,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54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相关文章
  •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国内首创王牌专业我校若干国内首创专业回顾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自1956年建校以来,就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务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