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中医论文 正文

中医论文

2017-04-17 06:56:09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中医的优势--论文1

探 讨 中 医 优 势、发 展 现 状 与

展 望易胜

(金沙县中医院,贵州省毕节市 551800)

【摘要】通过比较中医与西医在理论、疾病防治、疗效、费用等方面的各自特点,从而发现中医优势。

【关键词】中医;优势;发展;现状;展望 中医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医学,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

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则也被称为民族医学。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一、中医理论先进:

中医与西医在哲学思想、基础理论和医疗方法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中医是以综合

演绎为主的东方科学,是在长期的大量的医疗实践中,总结推演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医学,是只针对活人的医学,因而对于生命运动有着深刻的认识。西医则是以还原分析为主的西方科学,是以动物和死人解剖为基础的实验医学,因而对于异常复杂、联系广泛而又处于不断变化的生命的认识,往往陷入机械论的泥坑。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西医注重的是局部而不是整体,是结构而不是功能,是物质而不是精神,是各个内脏的作用而不是其间的联系。

二、中医有超前的防治理念:

早在《黄帝内经》时中医便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

也。”,它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有以下几个主张,第一便是摄生防病。《黄帝内经》说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强调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第二是既病防

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中医这种首先通过调理人之身心状态,摄足五味,劳逸适度,其次才是运用药物、针刺等疗法,调理脏腑、经络、气血的方法,其真知卓见可见一斑。

西医现在开展的预防医学,为预防慢性疾病,往往针对慢性疾病发生、发展或恶化的不

同阶段分别采取病因预防、三早预防和临床预防三种预防措施。第一级预防针对的是疾病的易感期,起到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作用;第二级预防是针对疾病潜伏期,通过“三早”来防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第三级预防是针对发病后所采取的措施,改善病人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不难看出,这与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防治思想是高度一致的,这也透露出古人认识疾病的本质是多么的透彻与深刻,思想之超前让人赞叹不已。

三、中医的养生、保健功能:

中医非药物疗法种类很多,如砭、针、灸、拔罐、刮痧、按摩、点穴、蜡疗、外敷等等,

它们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古老的医疗学,是古人在长期的社会医疗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在漫长的中华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非药物疗法依然占据着中华医学的基础地位,发挥着它独特的功效和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一直做着自己独特的贡献。它通过激发出人体经络之气和身体的自我恢复机制,来重新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的失衡状态,使脏腑的非正常生命功能重新调整到新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通经活络、驱邪扶正的作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 %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中医非药物治疗作用重大;中医养生保健从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吴仪副总理、陈竺部长、王国强副部长兼中医局局长等领导多次参与或亲自主持中医养生“治未病”的系列活动,积极推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理念,在整个医疗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全国各地很多中医院成立了突出中医特色的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类的具有服务性的门诊治疗部门,广东地区的部分中医院将现有的中医健康咨询门诊、亚健康门诊、体质门诊、传统疗法中心、体检中心、康复中心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此举促进了医疗部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快速发展;今天朝鲜无论中医大夫还是西医大夫都必须会中医非药物疗法,而且对患者首先使用非药物疗法,基本解决了朝鲜人民的医疗保健问题;SARS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邓中光教授就用针刺方法治疗数例发热患者,很快痊愈;目前针灸等非药物治疗在美国等国家也大受欢迎,例如针灸在美国变得广为人知,除了开始主要用于治疗疼痛症状,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神经痛、手术后疼痛等,也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癌症、血液病、哮喘等等,目前全美有20多个针灸医疗中心从事针灸治疗和研究,研究项目有200多项,所治疾病数十种。 规模较大的中医、针灸学校现有20多所,有40多个中医针灸学会或基金会,创办近10种中医、针灸杂志,并在不同地区召开了一些国际性中医药或针灸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全美现有30多所中医针灸学院,其中加州就有

十几所,这些学院都是民间社团或私人举办。学院在校生最多达500多人,最少仅几十人,学生来源主要是华裔,也有相当数量是非华裔。目前,无论是从针灸医师的人数,开设针灸科的医院、诊所,还是就诊的人数来看,针灸在美国的发展可以说是持续加快。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非药物疗法在养生、保健、治病方面的重大意义,为我们如何发挥中医优势指明了方向。

四、中医有减少耐药的优势: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

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这种化学物质便是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莱明和另外两位科学家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把青霉素提取出来制成了制服细菌感染的物资药品。因为在战争期间,防止战伤感染的药品是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美国把青霉素的研制放在同研制原子弹同等重要的地位。1943年,这个消息传到中国,当时还在抗日后方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微生物学家朱既明,也从长霉的皮革上分离到了青霉菌,并且用这种青霉菌制造出了青霉素。 1947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又在放线菌中发现、并且制成了治疗结核病的链霉素。从那时到现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近万种抗生素。不可否认,在近代历史上,抗生素的发现与使用曾经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为人类的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原来简单使用青霉素就能控制的感染,如今应用二种甚至多种抗生素仍然无法控制感染,“耐药”逐渐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而纵观中医,治疗手段非常丰富,中药又有药味、剂量等多种变化方式,可以很好的预防耐药的产生。所以,我们可以更多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为更好的防治疾病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五、中医在治疗慢性病等一些疑难杂症的优势:

当今世界,慢性病、老年病、疑难杂症在人类疾病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对于这些多因素

疾病,现代医学却没有很好的办法,而防治这些疾病,正是中医的优势。

首先,慢性病控制的关键在于预防危险因素、防发病、防严重疾病事件、防疾病事件严

重后果、防疾病事件后复发,因此,早诊早治至关重要。中医对慢性病防治有着系统的理论知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完善的理、法、方、药,统一的防治体系,以及针灸、推拿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具备防治慢性病的优势。

其次,中医具有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模式。中医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

疾病动态变化,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收集人体外在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人体的整体状态(证候),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方法。这种诊疗模式,一方面真正实现了个体化诊疗,另一方面可以早期干预、防止疾病传变,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和调的以人为本的医疗保健目标。慢性病病程长,病情复杂,不可能有一种药物或者一个方子对一类慢性疾病都有效果。例如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中西药物有几十种,但几乎没有一种药物能治愈该病。与其对比,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根据患者处于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程阶段的症状体征,通过望闻问切的方

法,收集资料,判定属于何证,从而指导临床组方用药,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方组成,使患者痊愈的报道却有很多。可见,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可以提高慢性病的疗效。

再次,利用整体观念与整体调节的防治手段来治疗。中医整体观念有三方面含义,一是

人体内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沟通,气血灌注,将六腑、官窍、四肢百骸、筋、脉、肉、皮毛、骨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人体则相应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三是从政治、经济、文化行为、群体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分析,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动,特别是社会的安定与动乱、进步与落后,个人在社会的地位变化、富贵与贫困,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全面动态地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信息,注重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协调、形神统一、天人相应,注重人体内部整体恒动及与自然、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生存状态,形成整体调节的治疗理论与实践。这种整体调节的治疗方式,如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益气活血、滋补肝肾等等,对病因复杂、多脏腑罹患的慢性病,特别是在现代医学缺乏有效诊治模式的慢性病危险状态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六、中医价格优惠:

与西医相比,中医的另一优势是简便廉验。“简”是指中医能化繁为简,只需望闻问切

即可确定病情,辨证论治,所谓“大道至简”;“便”是可以就地取材以及所施手法方便,所谓“天生万物,无一非药石”之谓;“廉”是中医治疗费用少,往往是现代医学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验”则是中医疗效好,几十年来中医治疗乙脑、流行性出血热、SARS、艾滋病就是明证。

一妇女到广电门诊看病,施安丽大夫一看,就让她坐着别动,立即扎了几针,告诉她,

是心脏病突发,已经保住命了,小门诊条件差,请她上大医院。某大医院一通严格而全面检查,告诉她没有心脏病。该患者打出租车回家的半路上心梗猝死。中医一看便知,何以现代医学那么高级的设备仪器检查不出?中医之简便廉验可见一斑。

在贵阳中医学院附院,对于骨折,不必各种仪器设备,只需手法治疗,不过三二百元;

而手术治疗,少则三两千元,还需卧床三个月。手术、放疗、化疗治疗癌症,少则三二十万;运城崔扣狮、邓州马宇振治疗癌症和白血病效果极佳,费用一般不过3万。傅彪同志换肝前,其医疗小组曾咨询天津中医药学院哈孝贤教授,哈老师说,不必手术,可以用中医治疗,三两万元即可。但最后采用“科学”的方法—手术,花费了200万,也还是没有解决问题,人还是走了。这些均说明了中医的简便廉验。

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个案,但下面的这些数据和例子就足以说明这一事实。

美国总统医疗顾问方励培先生说,中医介入医院治疗后,住院时间减少一半,费用减少

一半。据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World Health Report》和官方汇率计算,2001年,占全球人口21.0%的中国消耗的卫生总费用占世界总额的2.1%,而占全球人口11.4%的西方七国

集团消耗了世界卫生资源的77.0%。虽然中国人均卫生资源消耗量与发达国家有天壤之别,但我国人均寿命却与他们不相上下,一个基本原因是中医药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2005年山西省运城市13个县市的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统计结果的平均值显

示,中医医院人均住院费用是791元,而综合医院人均住院费用是1839元,高出一倍还多。中医医院每人次的门诊费用是29元,而综合医院人均门诊费用是79元,高出50元。从2005年全国综合医院、中医类医院住院治疗情况看,综合医院治愈率53.5%,中医医院52.4%;好转率综合医院34.5%,中医医院38.6%;未愈率和死亡率中医医院都比综合医院低。而上述数字还是在我国中医医院普遍西医化、中医药与西医药收入之比为三比七的情况下得到的。纯正的中医院所费会更少,效果会更好。

七、中医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医学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

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几千年来,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类的医疗、保健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之所以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仍然保持极大的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是“源”和“流”、“干”和“枝”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保持生命力的根源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盛衰决定着中医学发展的盛衰,近年来,在文化全球化、西方科学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中医的发展出现了严重危机,但从根本上来说,中医的危机是文化的危机。在这种

背景下谈中医的发展,首先是复兴中医文化,优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中医药学术创新。

1.复兴中医文化,要认识到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文化是融合了多元素

知识而形成的综合知识体,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以道家及道教理论为基础的养生学、以易学为旗帜的天文学和地理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的医学伦理学,以及各种传统学术相互融会而构成的其他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文化的母体,中医文化则是组成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医学特色的重要成分。复兴中医文化,首先要确立中医主体地位,注重中医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在尊重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自身价值的前提下谈发展。在西方科学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以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准则,采用近代西方医学的技术与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医学,是行不通的,只会造成传统中医及其文化的进一步丧失。第二,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基础知识。由于中医理论和中医药文献语言是以文言文为主,晦涩难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中医古代文化知识修养,尽可能多地掌握传统思维方式,使知识结构传统化,做到原汁原味地学习、理解、消化中医理论。第三,要注重中医文化的传播,传播是文化得以保存与发展的首要条件,同时传播的过程中也必有文化要素的交流。在中医文化传播过程中,中医文化自身作为传播者必须树立一种文化主体的意识,高瞻远瞩,搭建平台,拓宽传播渠道,优化传播手段,营造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氛围。让中国及世界人民熟识中医文化背景、底蕴和作用,使赖以生存的中医文化土壤

篇二:中医论文写作

中医论文规范化的要求

规范化是现代组织生产、促进技术进步、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文献工作规范化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新的领域,其目的在于达到文献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要求。在文献规范化工作中,科技期刊的规范化标准占有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载体,其信息在印刷载体中占70%以上,是情报的重要源泉,是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工具。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技期刊已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时期。到目前为止,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期刊有8600余种,其中科技期刊就有5200多种,占全国期刊总量的60%以上。与国外交换的科技期刊有2000余种,有好多期刊已被美国著名的四大检索数据库及文献文摘收录,这些说明了我国科技期刊已走向世界。所以中医论文的规范化工作已迫在眉梢,势在必行。只有坚持做到这一点,才能使中医事业跟上时代的发展,与世界医学接轧,才能使中医事业开拓思路,继承发扬光大。 1 选题、作者署名和文摘

1.1选题

问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点,它最能吸引读者,并能给读者以最简明的主题提示。一篇文章的文题精妙,常常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实际写作中,很多文章都相当重视文题,这是选题的第一关。决不能使文题冗长或与正文风牛马不相及,所谓文不对题。所以说,题目应尽量简明扼要、词语精炼,一般不要超过18个字,能概括文章主题。总之,选题要有科学性、创新性、可读性。

例如: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78例;利咽冲剂治疗老年慢性咽炎32例。

1.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点,作者的水平往往决定了一篇文章的信息价值。一般论文的作者署名著录在文题之下,重要论文的作者一般应标示其所在单位、技术职称、职务、通讯地址等相关信息。至于简讯、短评、动态、消息等的作者则可标注在文章末尾。

1.3文摘

文摘的重要性在于它萃取了全文的精华,因而当读者读完文摘后基本上可以决定是否需要再读全文;另一方面文摘限于100-300字左右,便于读者浏览。所以,对于重要文章,尤其是那些学术性较强的文章以及很长的文章,应当加注文摘,以利于读者阅读。 根据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内容要求有如下几点:

A. 定义:以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论文重要内容的短文叫做文摘。

B. 文摘的详简度:根据论文的内容、类型、信息量、篇幅和实际需要而确定。

C. 文摘要素:有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要素。其中目的是指主题范围;方法是指所用的原理、工艺、材料、手段、装备等;结果是指实验研究分析、评价、建议等 总的来说,文摘强调客观性,如实地反映原文的内容;着重反映论文的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论点;用词要精炼,必须句句推敲,字字斟酌;结构要严谨,一般不分段。

1.4提要

一般论文超过3000字者,需要写提要,大致精神与文摘差不多,略比文摘简要些,它的重要性在于概括全文内容,以简洁、精练的词语,阐述所论课题的方法及结果。

2论文的编排

每篇论文应在篇名下标示作者姓名、职称和作者所在单位(附城市名)、邮政编码,但简讯、短评、补白等文章的作者可标示在文章末尾.这在前面已讲过。

每篇沦文应尽可能用阿拉伯数字编上连续页码,避免分散跳页。确需跳页时,应在中断处注明“下转第×页”,在接续部分之前注明“上接第×页”,但尽可能不要逆转。

2. 1标注主题词

主题词又称关键词。重要文章标注主题词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主题词是一篇文章的重要信息点、主题精华.为了把文章的信息加以浓缩,用最简短的文字表现出来,这就是主题词。其次.主题词也是一篇文章的重要的检索点。便于读者查找文题的线索。 例如: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脓肿65例

主题词:中西医结合 肝脓肿

2. 2引言

引言简要说明所论课题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应言简意赅。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着引言的效用。

2. 3标题层次

根据内容需要和分量轻重,安排适当的标题层次。正文中要求各项标题层次分明,前后尽量取得平衡统一。过去常用篇、章、节·

一、二、三??,(一)、(二)、(三)??,1、2、3??.(1)、(2)、(3)??,1)、2)、

3)??,①、②、③??等表示,这种表示法,往往因人而异,既不统一,也看不出层次关系。现在根据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标题层次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问加下圆点相隔(即圆点加在数字的右下角),最末数字后面不加标点。 标题层次的划分,一般不宜超过4节,4节不够时。可将层次再细划分,侧如:

第l级标题——l

第2级标题——l.l

第3级标题——l.1. 1

第4级标题——l.l.1. 1

1

3

编号应左起顶格书写.有标题时,在编号后空一个字的位置再写标题.另起一行左 起空两格写具体内容。例如:

1 临床资料

本组l26例均为门诊患,其中??。 如果在没有标题的情况下.一般在编号

之后空一个字的位置,再写具体内容。例如:

2讨论

2. 1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常见的较严重的损伤,治疗不当不权会给病人??。

2. 2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给予中药??。

此类情况多数在讨论部分或综述性论文中出现.一般用分级标题,多数没有标题只 写具体内容。

在具体内容前不加编号时,其每段的第l行均左起空2个字的位置再书写。自第2 行起,以下各行均顶格书写。例如:

×××××××××,×××××

×××××××××××××。

2.4序号编排

根据规范化规定,正文中的各种序号,一

律用阿拉怕数字分别依次连续编排序号。例如: 卷次、期次、标题、插图、表格、算式、公式、参考文献及附注的序号,一律用阿拉

伯数字书写。

2.5正文的编写

正文是这篇论文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可以包括:调查对象、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观点和导出的结论等。

由于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 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正文的内容不能作统一规定,但是必须要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2.5.1正文中的图

文中的图包括曲线图、示意图、图解、记录图、照片等,这些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不需要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

文中的图应编排序号.每图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中医论文中的图包括人体经络图、人体解剖图、病理和生理示意图、实验坐标图等。

2.5.2文中的表

一般来说,表的内容和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读,数据依序竖排,表应有“自明性”, 应编排序号,每一个表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

表的各栏均应标明“量或测试项目,标准规定符号、单位”等,只有在无必要标注的情况下,方可省略,表中的缩略词和符号,必须与正文一致。

表内同一栏的数字必须上下对齐,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同右”以及类似的 词,一律填入具体数字或文字。

目前我们科技类刊物中,推荐使用三线表,而且在国际上也都推荐使用三线表,它 的栏头取消了斜线,表身不出现竖线,省略了横分隔线,通常只出现上下2根反线(粗线)和表头下的1根正线(细线)。三线表的

基本形式如下:

A表

表序 表题

栏头 横向栏 目

向表身

注:①××××

②×××

③×××××

B表

表176例颈椎病患者分型与疗效关系

近期疗效总例数 N根型 椎A型 ×××

临床治愈 6 32 ×

显效 9 4l ×

有效 54× × ×

无效 7 × × ×

合计 76× × ×

表序与表题除文章中只有1个表格,否则就应该有表序。表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准,如表l、表2??。每个表应尽量列出表题,因为表题能增强表格的自明性.有利于读者对表格信息的快速理解。表题应简明扼要.表序与表题之问空一字格,居中排写于表格之上

2.6结论

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结论应该是准确、完整、明确、精练。这一部分应着重讨论本研究课题中新的和重要的方面,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包括新的发现的含义及其限度..以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建议、设想.以至于尚待解决的问题等等。

2.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科技期刊中刊出的参考文献.主要是索引性的。其重要性在于它明确地标示引用他人的学术思想、理论、成果和数据的部分.并给出其来源,以体现科学的继承性和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又表明了科学的严肃性,言之有据。作者撰文借助引用文献.可以精练文字节约篇幅,编者和读者可以通过所引用的文献,评估论著的学术水平,有助于鉴定和确认其成果。通过参考文献可进一步检索有关资料.共享资源。研究者则可通过参考文献,进行科学情报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开展情报工作,探讨学科的发展和它的社会效益。总的来说,参考文献是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其规范化格式如下:

图书——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

出版社.年:页

如:诸福棠,等.实用儿科学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l985:845

期刊——作者.(或作者,等.)刊名

年;卷(期);页

如:郭光华,等.中华消化杂志 1989;

(3):l79

王德义.临床肝胆病杂志1991;(4): 176

3数字用法

在科技期刊中,数字的使用频率是很高的,因此,数字的正确与否,是衡量期刊标准化、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3.1阿拉伯数字的用法

总的原则,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的而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可使用阿拉伯数字。

3.1.1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剂量要用阿拉伯数字,年份必须用全称,如1994年不能写成94年,94年就是公元94年而不是1994年了,所以必须写成全称才对,天长日久也不会搞错。

3.1. 2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要用阿拉伯数字,总的原则凡是计量单位和计数单位前面的数字,包括“9”以下的个位数字,均可使用阿拉伯数字。

3.1.3序数词和编号中的数字用阿拉伯数字

如:中山南路69号;66次特快列车;第2卷;第8页;第37层等等。

3.1. 4尾数“0”多的5位以上数字,可改写为以万、亿为单位。

3. 2汉字数字的用法

3. 2. 1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写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句时,要 用汉字。

如:二元一次方程;四氧化三铁;十字街头;四化建设等。

3. 2.2农历和我国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用

汉字。

如:辛亥年六月二十五日;清康熙四十一年八月二十日等。

3.2.3相邻的8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时用汉字,连用的2个数字间不应用顿号隔 开。如:

走了七八里路;三十五六摄氏度;十之八九等。

3.2.4其他使用汉字数字的场合

a.星期几一律用汉字。

B.形容词前面的数字要用汉字。

例如;这一实验方法有四大优点。

c.名词前面的数字“一”必须用汉字。

例如:一直升机与一飞禽相撞;这一性质十分奇特。

4计量单位

必须采用l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 法》执行,并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执行。

4.1与我们科技期刊有关的国际单位制的

基本单位如下表

量的名称 单位名称单位符号

长度米 m

质量 千克(公斤)kg

时间秒 s

重量克 g

篇三:中医辨证论文

中医辨病辩证之我见

摘要:中医辨证论治的探讨逐年递增,各家说法不一,各执一词,中医辨病辨证的发展,以个人观点,应当吸取各种技术成果,不断充实自己,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对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也应给吸取精华,从而达到辨病与辩证论证的和谐统一。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与方法基础,其中辩证是关键。这就要求医者在政治疾病是均被辩证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反应在医者对辩证思维的模式与应用的理解程度上。中医辩证思维的模式是一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其应用的表现形式是多角度的辩证方法。本文从中医辩证思维的起源入手,着力于讨论中医辩证思维的整体性与应用。在研究方向上,应立足现实,一方面不断挖掘经典著作,想先哲圣贤学校。另一方面中医辩证理论面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应该如何前进,值得近一步探讨。 关键词:中医,辨病,病症,辨证论治 正文 文字大小:大中小

概述:中医学体系是着眼于全局诊断,辨证)的诊断;论治就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注重整体矛盾,但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强,立汗、和、下、吐、温、清、消、补等相应有人认为应当以辨病为主,在明确某一疾治疗法则,组方遣药予以施治 病,才能有的放矢,横却用药。 中医治病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运用中讲究辨证论治。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有医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辩证的思想,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理中寓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证候),这法,就产生了相互应的辩证方法。所以,对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中医辩证思维的研究既包括了对辩证思维定治疗方法,这是‘论治’” 的认识论研究,也包括了方法论的研究。对 辩证思维的认识应该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 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往往是对疾病过程模式,对中医辩证思维的应用研究一方面要中某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临床症状和走传统中医病症相结合的道路,保持独立自体征进行去伪存真的多层次分析、归纳,把主性。另一方面,现代医学在理法上对传统握住疾病在这一阶段的内在本质—“证候”,医学的发展产生可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医在明确病证诊断,确定治疗法则和处方用药。 辩证方法上该如何发展需进一步讨论。 二 可见,辨证论治,既是中医的理论法则,中医辩证思维的起源 中医学是中华传统又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方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传统哲学对中医产生法,它是中医临床治疗的特色,也是中医临了重要影响:中医学的辩证思维来源于古代床治疗思维的一般模式。它遵循法从立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古人云:“法于阴阳,以法统方、据方遣药的一般原则,又依据具合于术数”老子曰:“万物负阳而抱阴,负体情况随机应变,进行灵活应用。 阴而抱阳。” 因此说,辨证论治是既抓住疾病当前阶段的1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源于秦汉时代的《内主要矛盾,又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做具体分经》,其系统论述见于东汉时代的《伤寒论》。 析,并将两者巧妙结合起来的诊疗方法。原 它的内容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部分:辨则性和灵活性高度协调、具体情况具体处证就是症状和体征的综合,采用望、闻、问、置,是辨证论治的精髓,这正是WHO所推崇切四诊方法,来收集患者病因、病状、病情的21世纪最佳医疗模式—个体化治疗的先等信息,结合地理环境、季节气候及患者的驱。 年龄、性别、职业、饮食等情况,依据不同现在我就以头痛的辩证论治为例,希望大家的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对中医的辩证论治有所体会。 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津液2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痛无

休止,多属实证,治法以祛风为主。

内伤头痛则多属虚证,治法以补虚为主。至于痰浊、瘀血头痛多为虚中挟实,本虚标实,治疗时应分别标本缓急,头痛剧烈则以治标实为先,头痛缓解则以补虚为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一大特色,它是由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先创立并应用于临床。兹结合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学习,对张仲景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初探如下:

1创立以阴阳为纲六经分证辨证论治的外感热病诊疗体系《伤寒论》在古典医籍中,以辨证论治著称,辨证论治的精神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张仲景倡导的辨证论治原理,主要是通过对“伤寒病”的证治来体现的。《伤寒杂病论·序》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里的《平脉辨证》是一部医书,已失佚。说明汉代以前就有了辨证的学说,并为伤寒六经辨证奠定了基础。伤寒,是泛指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属于《内经》“热病”范畴。《素问·热论篇》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及“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病热”的说法,即认为热病的原因是伤于寒邪,张仲景就把这类疾病统称为“伤寒”。 《灵枢经》记载有杂病一篇主要论述因经气厥逆所引起病证,各种心痛及喉痹、疟疾、膝痛、呃逆、大小便不通等。因论述范围广、病种多,故称之杂病。而张仲景把伤寒、温病以外的多种疾病(以内科病证为主),以及各种疑难杂病,总为 “杂病”与:“伤寒”合为《伤寒杂病论》但《伤寒杂病论》历经传抄失真失散,伤寒部分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形成《伤寒论》一书,当时杂病部分失传。

《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被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于翰林院书库,书简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 3无论伤寒还是杂病,贯穿整本书的便是“六经辩证”思想。 所谓“六经辩证”,为张仲景最早提出,他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六经即太阳、阳明、邵阳、太阴、少阴、厥阴、又分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类型,并以此解释疾病部位、证候性质、邪正盛衰、传变规律,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其络属脏腑是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在六经辨证中,六种类型病证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传变的。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阳入阴,正气渐衰的过程。六经病证的传变,往往与正气的盛衰,邪气的强弱,治疗护理当否,以及疾病种类等因素有关。

用以命名经脉解释其生理功能, 并指导刺灸之法。人体有手足三阴三阳12条正经。虽然三阴三阳有过许多不同的说法和解释,但12正经的命名却从未有人提出过质疑。古人有学医不知十二经脉,开口动手便错的说法, 由此可以得出中医的三阴三阳理论始于经脉学说。太阳为开, 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用来说明经脉的生理病理指导治疗。

阴阳的消长与复胜:消长是一定范围的变化,复胜是剧烈的转化,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伤寒病的各种构成要素以及人体经络脏腑,气血营卫,津液,表里内外均可用阴阳来分析,三阴三阳是阴阳的扩展和补充,用以解释定位程度位置等等的不同。 4阶段与病理时相:有学者将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来分析。

伤寒病的发展转归不同时间,出现不同的病理时相。如发热、炎症、微循环障碍、

水电解质紊乱、休克、毒血症、心衰、DIC等。轻者有1~2个阶段,“不传”而愈,重者兼有多个阶段。太阳由抑制转向兴奋,阳明是兴奋期,少阳是兴奋抑制交替期,太阴是抑制期,少阴是衰竭期,厥阴是中枢衰败期。

经络说:经络说是有关六经辨证体系解释中最有影响力也是最多得到认同的一种。《伤寒论》的理论源头是《素问·热病》,而其对热病的辨证用的就是经络学说。历代几乎没有人完全否定经络说的,但也有质疑。手足三阴三阳共12条经脉,为何六经辨证只提足经,而无手经呢? 如何解释又是个难题。

此外还有运气说,地面说,脏腑说,症候群说,现代有人用控制信息论,系统论解释六经辨证,等等。

与《内经》或其他应用不同,《伤寒》中的三阴三阳不是用来说明生理的,而是用以解释外感病的病理变化的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六经辨证中的经,既和经脉有联系,但又并非完全只是经脉,与是否只提足经,不提手经 完全不搭边,而是既参考了经脉,又包括阴阳(三阴三阳),脏腑,六淫等创立的一种外感病的辨证方法。每一个经指的是疾病发展的一个 程度,是一组或一群症候的总称。是一个层面,借用了三阴三阳渐变转化的关系,来表达各组症候病变的病位,病势,病性等和它们之间转化传变的关系。

三阴三阳没有阴阳的应用广泛,可是阴阳的基本涵义相同,几乎没有改变,而三阴三阳则不同,各有不同的涵义和解释。可能是因为在《黄帝内经》成书是阴阳理论已经十分成熟,三阴三阳是后来才发展形成的。六经辨证是这一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丰富了阴阳在中医中的应用。

5古代哲学家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这种思想为医家所采纳,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逐步发展成为代表中医学特色的“辨证论治”。这里的辩证由于其起源因素,首先被赋予了哲学意义,即辩证法的涵义,它对中医学起到一种整体性的指导作用,在这种哲学意义上的辩证对用于诊治疾病时,

针对疾病特定阶段的病因,病机,症候的特征,最终被概括为某种证。在这个过程中,抽象的辩证观念被具体化为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也就是所谓的辨证方法。这也是辩证的医学意义所在。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核心和方法基础。其中辩证是关键,辩证正确是否将直接影响治法,方药,针灸配穴及推拿手法选择的科学性,所以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自东汉张仲景创立辩证论治方法以来数千年,发展了六经辩证,八纲病因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脏腑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经络辩证等方法,这些辩证方法的病情资料来源于临床对病人表征状态的全面诊视。所以,起病情分析是一种整体的思维过程。

由于传统哲学对中医辩证思维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传统哲学并未独立成派,它散在于传统文化中的主要流派中,所以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素养是研究中医辩证思维的一个内在条件。在用传统方法研究中医学的同时,由于医学影像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中医辩证学的现代研究正向微观的方向发展。

6整体性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的整体性是中医药学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病情调查,症状表述,因素分析和时间变化等四个方面。

病情调查的整体性:中医辩证的依据来源于临床望、闻、问、切四诊过的的病情资料,是一种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的整体审察。望诊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等;问诊的现在症就包括了寒热,汗,疼痛,头身胸腹,耳目,睡眠,饮食口味,二便,经带等。可以说,中医四诊能够获得病人所有生理,病理的表现征象,为全面把握病人机体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在这种整体性调查上,反映较多的信息。除疾病因素导致的机体改变外,体质反映常称为一个主要的临床表现。因此,有人认为体质因素是中医辩证的要素之一。

体质与疾病症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有着显著不同。体质的特异性往往决定着对

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发病后病变类型的倾向性,所以,对后天疾病的症候类型产生影响。如阴虚,阳盛体质易感受湿热之邪。 另外,同一种致病因素由于体质不同,常常邪随体化,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疾病症候,如阳盛体质之人,无论春夏秋冬,感受寒邪或热邪,大多表现为风热表证。体质与症候的差别首先是概念不同,体质是对人体素质的评价,无论是否疾病,个体的体质状态是存在的。而症候只有在疾病过程中才变现出来,是辨证得出的结果。两者的第二个差别是稳定性不同,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使有病时也大多保持原有体质,只有在严重疾病或长期持久存在时,才有可能发生某些改变;症候则体现了疾病发展的兵力过程的变化,常随病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病情资料表述的模糊性:病情资料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等辨证要点,是进行症候分析的主要依据。症状主要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进行调查。起四诊资料是通过患者体验的方式获取的,症状描述不是通过具体的数字指标,而是通过感官进行直接判断[3],因此,对于病情资料的表述具有显著的模糊性。例如,对于大便不成形的腹泻就有泻、泄,溏等,对口渴有大渴、口渴、渴而多饮、渴不欲饮等,脉象上的浮、中、沉的部位等。当然,从中医药数千年来对这些症状的内涵界定上已有较明确的概念,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医者获取丰富的病情资料。 然而,这种对于辩证因素的模糊描述缺乏精密客观的量化标准,而是靠医者在较长的医疗实践中的经验积累来认识疾病。因此,在诊断结论上往往是笼统的,模糊的,负载教学、科研、临床上难以形成规范化和社会化[4]。

辩证因素的全面性:中医学辩证论治将人体与自然统一起来的综合分析方式体现着现代医学发展的前沿。这种与自然的统一主要涵盖了气候与社会两方面的环境因素。气候因素包括了春、夏、长夏、秋、冬等季节对人体生理疾病的影响,以及具有相对季节性的风、寒、暑、湿、燥、火(热)等六淫损害因素。如春天是万物生发的木性之季,为肝所应,其长脉多兼弦象而非病脉,确为机体饮食的一种反映。社会因素主要是对精神心理的干预而单独发病或影响疾病的病理过程,起变现形式主要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变化影响相关脏腑的气机条达而形成特征的疾病症状。所以,这种辩证的全面考虑是体重,疾病与机体反应的综合判断,是多层次理性思维的病情分析,是中药复方多组分在多环节、多靶点发挥整合调节作用的理论基础。

(四强调辩证的动态性:中医学强调对疾病发展的和病情衍变的过程在机体上的反映等各种症状信息的获取,通过综合分析进行症候确定,具有因时调整治疗方案的优越性。其显著特点是以病机演变为瞩目点,突出动态辩证,增强了治疗的目的性。所谓症候,是空间与时间的症状状态的表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关键环节在于针对症候,以调节病机的演变向着健康方向发展为目标。

由此可见,中医辩证以整体变证现象为依据,虽然对机体的功能状态进行了全面把握,但势必使一些非疾病因素对基本病机的分析产生干扰,以至使经验欠丰富的医师难以准确把握治疗的主攻目标,从而影响临床疗效。同时,病情资料的模糊性给辩证规范化带来很大困难。而其辩证因素的全面性和动态分析特性,加大了对病情把握的难度,也给知识传播带来了困难。为此,近年来中医药科研工作者提出了一些旨在简化辩证影响因素,提高辩证针对性的思维方法,如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辩证相结合的方法等。

四多角度的辩证方法 辩证方法的发展体现病性、病位、病史的综合分析诸方面,同时,近年发展的与现代医学相交融的辩证论治方法。形成了中医临床辩证方法的多角度化或者说多模式化,从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临床辩证的准确性及用药的针对性。 (一)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当前,辨病与辩证相结合论治方法在中医界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业已成为中医诊疗方法的主流。辨病与辩证相结合论治的表现形式有两种。

一是中医辨病与病症相结合论治。 二是西医诊断与中医辩证相结合论治。

两种病、证结合诊疗方法均在临床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7中医辨病与辩证相结合

中医病、证结合论治属于传统的辩证论治方式,一般认为,这是保持中医学术特色的重要途径,辨病有助于提高辩证的准确性,重点在全过程:辩证又有助于辨病的具体化,重点在现阶段,故辨病与辩证相互补充[5]。这种方法要求按着中医的病划分为符合临床实际的若干个证,在这一基础上立法处方,获取料想。所用之方可以使传统方,也可以是自拟方,这一诊疗方法在中医临床各科统编教材和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该法不依赖现代医学,独立自主地按着中医理法方药里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可谓保持了中医学术的特色。不过,由于中医的分型通常较多,临床把握难度较大。同时,由于其不依赖现代医学的客观检测指标,有发生误诊和误治的可能,疗效的判定有时也不够确切。

围绕传统的病、证结合论治方式,还存在着以病统证和以证统病的问题。为了保持中医学术的特色,人们希望以证统病在临床上得到更多重视和应用。这样做即把中医的证放在统领的位置上,可以保持自主发展的势头。以证统病通常表现为使用一个与特定证型相对应的传统名方治疗多种疾病。从理论上讲,必须在这个传统名方药味和计量配比两不变的情况下应治多种疾病,才能切实体现以证论病,辩证论治的治疗思想。然而事实上这种情况十分罕见,多半对该方剂加减化解后应治多种疾病,其适应证型是否相一致便不得而知。

西医诊断与中医辩证相结合

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执着地探索者两种医学不同的结合方式。可以说,西医诊断与中医辩证相结合论治较之西医诊断中医用药治疗更为深刻,更富有成效。这种辩证论治方式是在对疾病作出确切的现代医学诊断后,按照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确定为符合临床实际的某个证型,在此基础上潜药组方,处方可以使传统方,也可以是自拟方。该方的特点是:既针对中医的证,又针对西医的病,具体一点说,是针对西医特异或比较特异的理化检测指标,以求从病,证两方面获取确切的疗效。两者结合的优势还体现在西医诊断可以摆脱中医无证可变的困境,中医辩证又可解决西医检查诊断得不出阳性结果无法确诊的疾患的用药治疗问题。这种结合的辩证方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尚缺乏全面系统地比较规范的西医诊断与中医辩证相结合的基础或临床依据。在西医诊断中医辩证相结合的诊断规范方面学术界已做了一些工作,如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慢性支气管炎,流行性出血热,高血压病,病毒性心肌炎,原发性肝癌等数十个西药疾病的辩证分型进行了规范,但仍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如所属证型的数量和具体证型的确定、证的称呼、证的层次、证与所属症状的吻合、中西医症状并存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统一和规范。

可见,西医诊断与中医辩证相结合的方法同样存在着以病统证和以证统病的问题,当然这里的病均是西医的病,应当承认,西医诊断与中医辩证相结合的论治方法完全打破了中医学传统的集成和发展方式,但是迄今为止,这种方法并没有建立起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宏观辩证与病的微观指标——微观辩证间的联系问题。

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相结合:宏观辩证主要指中医传统的辩证方法,上述的整体性思想的各种表现形式是宏观辩证的全貌,其方法论依据是“有诸内必形诸外”,是一种“知外揣内”的认识疾病的方法。而所谓微观辩证则期望采用某种或几种生理生化指标或形态学改变作为描述症候的内在依据,目的在于利用可检测或量化的生命机体功能学和形态学变化进行可计量的症候判断,进而阐明症候演变规律和建立较客观的诊断标准。这两种辩证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论本质是要阐明内外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上一层次和下一层次之间的联系

微观辩证要深入研究现代理化指标与“证”的对应的关系,从而确定各项指标有可能提示与某“证”存在的可信度。可以说,宏观辩证有利于把握整体,微观辩证增强了症候


中医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040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中医论文
相关文章
  • 中医学论文

    中医学论文我对中医的认识中医学是绽开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株奇葩,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接触《国粹—中医学精要》这门课以前,我对中医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知道...

  • 中医论文

    中医的优势--论文1探讨中医优势、发展现状与展望易胜(金沙县中医院,贵州省毕节市551800)【摘要】通过比较中医与西医在理论、疾病防治、疗效、费用等方面的各自特点,从而发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