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西方音乐史论文 正文

西方音乐史论文

2017-04-16 05:58:0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西方音乐史论文

专业班级:ACCA121

姓名:周若男

学号:5403212047

1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从茫然到希望 摘要: 毛泽东为我们带来了新中国的自由和不断发展的经济,斯特恩先生来了,带着音乐来了,带着“莫扎特”来到了中国,和中国正在恢复的民族音乐合在一起拧成一股希望之光,音乐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但是它能洗涤心灵却是大家都认可的,音乐带来了希望,带来了中国的改变,最重要的它让国民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变化的不只是人们对未来的态度,变化的是时代。当四周响起交响乐,当我们感受到那朝气澎湃时,我们会对未来充满信心。

关键词: 西方音乐 文革 希望 无国界的沟通

提到音乐这个词,或许你会觉得这是一种无关紧要的欣赏,也或许你会觉得这是你闲暇时的放松。但是,真正的音乐并不是如此,真正的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沟通语言,是一种绝望过后的希望,是带你飞向未来的翅膀。

记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讲述的是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在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对中国的访问。斯特恩先生来中国时只呆了几个星期,时间不长,却在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特恩先生和他的助手们先去北京,后去桂林,最后是上海。每到一个城市,斯特恩先生总要细细观察这个城市,打量着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中国人,他们拍了民乐团,拍了那些练杂技的演员,还有京剧,还有在体校训练的小运动员,最重要的是还有他和中国的学音乐的少年、青年的音乐交流,斯特恩先生有了很多收获,而中国音乐的未来们也受益匪浅。这部纪录片的长度,只有84分钟,却用这84分钟,讲述了斯特恩先生怎样用莫扎特的音乐去感染了一批人,讲述了“莫扎特”带给人们的震撼以及感动,讲述了音乐带给中国的希望,讲述了从文革中振作起来的中国将会有怎样的未来。

1979年的中国,刚刚结束了十年文革的大动荡,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过去的十年里,知识书籍被烧毁,音乐欣赏被禁止,所有的精神支撑都被摧毁。这时的中国人,活在一个偏执极端的中国下,但总算在不断地恢复中。一个国家要有所希望,首先恢复的不是物质生活,而是他们的精神支柱,而这时斯特恩先生的访问,可以说就给中国人带来了一个好的开端。即使语言不通是一个障碍,但是音乐的交流却是无障碍的,斯特恩先生欣赏并赞扬了中国的民族音乐,毫不吝啬的教导那些有天赋的音乐少年。这些少年不再是迷茫的眼神,而是被音乐所吸引,严重的亮光让人不忍直视。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在一个可以用破烂来形容的大厅里,热陶火朝天的气温,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挡大厅中所有人对音乐的喜爱, 2

他们笑容灿烂,陶醉在斯特恩先生的小提琴声中,这些人因为有了音乐,有了精神的支撑,才能如此乐观,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在影片的最后,是以斯特恩先生在北京演奏莫扎特的《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会结束的。音乐结束时,大家都很激动,即使手拍红了也不愿意停下,因为他们被感动了,因为他们从这样朝气蓬勃的音乐中看到了希望!

在那段访问过程中,斯特恩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或许很多人都认为是那个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成就了莫扎特的天才,但是我认为是音乐和他本身对音乐的天赋成就了莫扎特,同时也促进那个时代的发展。”我认为,斯特恩先生说的是对的,一个时代的变迁或许对艺术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不能否认的是,艺术本身以其独特的魅力促进了时代的发展,一个时代若只有物质文明的发展,无论它的经济效益提高的有多少,它本身就不算一个完整的改变,只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驾齐驱,才能真正促使时代的改变。音乐,就是这样有着莫大的影响力,它或许是贫穷的,但是它却又是富有的,它所承载的希望是满满的,让人只是靠近就会感到幸福。 存在了几千年的中国走的是一条无比艰辛的道路,毛主席领导着共产党为中国开辟出一条血路,这条路上有多少人的血汗,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把中国建立起来,经济在不断恢复,这是主席不可否认的功劳,我不会去抹杀。但是,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又一下将正在建设的中国推入深渊,或许比原来更严重,因为这一次,它所缺少的不再只是经济,还有精神支撑,这是主席的错误,这也是不可否认的。我不是强调主席的错,但是这是事实,不是吗?但是,庆幸的是,斯特恩先生带着音乐来了,“莫扎特”来到了中国,和中国正在恢复的民族音乐合在一起拧成一股希望之光,音乐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但是它能洗涤心灵却是大家都认可的,音乐带来了希望,带来了中国的改变,最重要的它让国民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变化的不只是人们对未来的态度,变化的是时代。当四周响起交响乐,当我们感受到那朝气澎湃时,我们会对未来充满信心。

3

篇二:西方音乐史论文

西方音乐史论文

巴赫是集16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音乐之大成的最伟大的作曲家,被尊为近代“音乐之父”。他的作品既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结构严密,又具有内在的哲理性,深刻隽永。他笃信宗教,创作多用宗教素材和音响作为构思核心,但又具有世俗的情感和革新的精神;多用复调手法进行创作,但各声部又以主调音乐和大小调为主。他的作品十分丰富,除歌剧外各种形式无不涉猎。 从他的出生到去世几乎可以说是巴洛克曲风的开端与结束,他的音乐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之后的伟大的令人们膜拜的音乐家。

或许因为后期的莫扎特和贝多芬的缘故,相对来说对巴赫了解的人还是较少的,但我觉得如果要做一部电影来纪念世界上最为伟大的音乐家的话,可能排在第一位的会是贝多芬,第二位的会是莫扎特,而第三位的则毫无疑问会是巴赫。 他自己的人生就本是一部传奇了,再加上他的音乐作品,便成就了他无法磨灭的音乐地位。

巴赫在世时,作品不为人们所理解,他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是伟大的莫扎特和贝多芬,首先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他们被巴赫音乐的深刻,完美与无懈可击所震动。当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时,不禁惊叹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复活了。肖邦在举行他的音乐会之前练习巴赫的作品,李斯特把巴赫的一些管风琴作品改编为钢琴曲,舒满是巴赫协会的创始人之一,这个组织承担了出版这位大师作品的完整版本的巨大任务。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其中,许多作品早已被列为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必修教材和国际重大音乐比赛的参赛曲目。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12平均律钢琴曲,勃兰登堡协奏曲,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哥德堡变奏曲。这可以说是巴赫最向为人知的音乐作品了,但其实以上几部相对与巴赫一生中的作品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但这还是远远不止其数量,他写的乐曲实在是多,主要是因为当初贫困的原因,被生活所迫的他不得不加大他作曲的速度,有时候一写就是一叠纸,但可能因为无法最终被演奏而被丢弃,所以那些被巴赫丢弃的作品跟他的那些已经被人们所熟知的作品来说不知道是多少倍数。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协奏曲》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

聆听他的作品的时候,完全是被那种气势所震撼,无论是严肃、柔情等等各种风格的音乐,听起来都有种不同的感觉。或许这是巴洛克曲风的特点,但其实这就是巴赫他本人的音乐特点,大气、磅礴。

舒曼曾经说过:“巴赫之于音乐正如创教者之于宗教。”的确,很少有人不同

意将巴赫置于作曲家之首的,而对于所有渴望成为音乐家的人来说,巴赫就是音乐的《圣经》。他将音乐的一切可能性实现到无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以全部的音乐生命和才华致力于达到超乎人类之上的境界。巴赫的音乐是跨越圣咏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至于古典时期的集大成者,又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出发点,启蒙精神在他的音乐里表现为对信仰的崇敬、对生命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巴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忠诚地信奉着上帝,并且坚信音乐创作是他与上帝沟通的最完美的方式,他的音乐完全可以说是为了上帝,为了歌颂上帝而思考出来的产物。

而这也是他最为享受的人生过程。

篇三:西方音乐史与名曲鉴赏

赏贝多芬《田园交响曲》

-----《西方音乐史与名曲鉴赏》课程论文

姓名:

听课证号:229

学号:

班级:111314班

学校:北航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又叫F大调第六交响乐,此曲为贝多芬在乡村养病期间,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印象,透过音符流露其回忆及感情的作品。一般来说,古典的流派的作曲家是不会直接命名曲目的。而这首第六交响曲“田园”是贝多芬自己命的名。从这样的一个观点出发,我尝试分享欣赏贝多芬著名的第六号交响曲“田园”。“我的心潮因美妙的大自然而澎湃??”在《备忘录》中,贝多芬写了这句话,表达了—位音乐艺术家酷爱大自然,崇尚朴实美的精神境界。

“田园交响曲”分为五个乐章,分别为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溪畔小景、乡民欢乐的聚会、暴风雨、暴风雨过后的愉快情绪。

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一开始以第一小提琴演奏、竖笛、双簧管、乐团逐渐加强音量到达一个高峰,接着是长笛,这样子的乐曲风格,会想成田园风光是很自然的事。提琴奏出优雅、愉悦的旋律;木管吹起一缕轻风,一阵阵优美的旋律迎面袭来,眼前的一切渐渐开阔起来。这便是“初到乡村时的愉快心情”。质朴纯真的旋律,犹如民歌一般带着清新的气息,刻画了投身于大自然中的人们的愉悦心情与精神上得到升华的纯洁境界。每听到这支由小提琴轻巧奏出的旋律,人们都会脱口而出:贝多芬的“田园”这个乐章的“心情”抒发为整个交响曲奠定了轻松乐观的基调。

我最欣赏《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感觉自己常常能直接走进这音乐造成的境界之中,那旋律有一种美丽的忧伤情绪,仿佛就是我自己伫立和漫步在田园中久久沉思的心境。贝多芬在这

里用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来模仿描绘鸟儿的歌唱,其轻盈的声音会使人立即联想到可爱的小鸟和美丽的大自然风光。

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集会”。这是柔板乐章之后的一个热烈欢快的舞曲。据说,在维也纳期间,贝多芬常与一个由七位农民组成的小小乐队聚会。他欣赏农民乐师的演奏,学唱、记录奥地利农村中的歌曲与舞曲,同时,也为这个农村乐队谱曲。这种亲切的交往,使他对乡民的集会有了感触,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个乐章完全是一个农村的欢快的盛会。活泼的三拍子舞曲与悠扬的牧歌旋律,透出了浓郁的乡村风情。直到远处传来滚滚的雷声,才把狂烈的“乡民欢乐的集会”打断了。

第四乐章狂风暴雨,贝多芬以优美的第二乐章与轻快的第三乐章充分表达田园式的心境,第四乐章呈现的是“人”与“自然”因为风暴而产生的对立,充分显示隐藏在贝多芬田园风格下的心灵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

第五乐章重新回到温和的曲风,在这里,贝多芬一开始呈现出极为单纯的愉悦乐念。于是,透过整首田园交响曲从第一乐章到第五乐章之整体结构,我们主观性的认为这是潜藏在温和的曲风下,一种“人”与“自然”的对立,一种“与自然融合”或“与自然对话”的张力。

每次听《田园》都有不同的感受。第一次听田园的感受是一阵活跃在田园的欢乐;它不像命运,不像月光那些乐曲那么婉转、动听、柔和,似乎贝多芬在谱曲时是看到田园美丽的美丽风光,

对这些美丽的事物的赞美与歌颂!

第二次听田园,感受到的不是只是欢乐,而是一种无可比拟的感觉,觉得自己也似乎是其中的一草一木,随乐曲摆动,随乐曲歌唱!这似乎已不是什么赞美,而是陶醉,是融合在这田园之中。再次听田园,随着田园中的跌荡起伏,又对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倍感同情。田园是贝多芬在耳聋后的作品。试想一下一个完全听不清楚甚至听不到任何声音的人,对自己生活的美好憧憬,抱有无比的希望。

《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 “它是感情的:表达多于音乐的描写”,用以强调这部作品是大自然在人们心灵中的交响。想贝多芬在写田园时,对自己这样坎坷的命运早已不再抱怨些什么,对于他来说,他希望自己的生活像田园间跳动的音符,欢快、生机勃勃。而这部作品在我心中的交响将使我永远怀着希望走下去!


西方音乐史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999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西方音乐史论文
相关文章
  • 西方音乐史论文

    西方音乐史论文专业班级:ACCA121姓名:周若男学号:54032120471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从茫然到希望摘要:毛泽东为我们带来了新中国的自由和不断发展的经济,斯特恩先生来了,带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