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庄子·逍遥游》中的和谐思想 正文

《庄子·逍遥游》中的和谐思想

2016-10-27 13:08:22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论庄子逍遥游之思想

道家——庄子与《逍遥游》 ——以《逍遥游》中“游”为主论

指导老师:王华

学生:胡新明 学号:201310414024 专业:产品设计

摘要:逍遥游一词出自《庄子》三十三篇之第一篇。其开篇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流传久远,妇孺皆知。《逍遥游》的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

关键词:道家,庄子,逍遥游,自由,绝对与相对。 内容:

一:“逍遥”与“游”二词辨析。

《逍遥游》一篇乃《庄子》一书首篇。在其中心思想的说法上学界历来持有两种观点。一者认为:其表达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和现实的影响和束缚,以实现绝对的精神自由。一者认为:逍遥游全篇阐述了庄子无为的思想精神。追本溯源产生两种不同主张的原因不过是个观点侧重点的不同。

就“逍遥”一词来说,《诗经》,《楚辞》,《礼记》,《史记》的用法很有参考价值,《庄子·让王》“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一内证更有说服力。从此内证来看。《逍遥游》有:“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①陈玄因②书曰:“彷徨,纵任之名。逍遥,自得之称;亦是异言一致,互其文而。”《大宗师》有:“茫然彷徨乎尘埃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③成玄英疏曰:“彷徨逍遥,皆自得逸豫之名也。”《天运》④一段话说:“古之至人,假道与仁,托宿与义,以逍遥之虚,食与荀简之田,立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荀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之采真之游” 成玄英疏曰:“只为逍遥累尽,故能无为恬淡。荀简,荀且素朴,自足而已,故易养也。”由此可见,“逍遥”与“无为”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故字表明了这种关系。由逍遥一词结合全文乃至庄子全篇。自然而然其重点为“无为”了。i

而我的认为恰恰相反,来看“游”一词。首先,它是一个动词。它所表明的就不单单是如名词那般一个具体的实物。而是一种动作,一种状态。在《逍遥游》一书中,它更表现了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精神和思想上的翱翔。对无上大道的追求。而“逍遥”一词放在游的前面。① 出自《庄子·逍遥游》作者:庄子

② 成玄英(608—?),字子实,唐初道士,杰出的道教学者,道教理论家。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唐成玄英曾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召其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中,被流放到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

③ 出自《庄子·大宗师》道家崇尚无知无求,无知则无忧,无求则无失。所以这里芒然就是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意思。

④“天运”的内容跟《天地》、《天道》差不多,仍是主要讨论无为而治。所谓“天运”,即各种自然现象无心运

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描述“游”的状态。是有所待的游,还是无所待的游;是自由逍遥的游,还是不自由受束缚的游。

在现实之中,一切的“游”都是有条件的,都是有所待的。比如鱼游在水中,那么所待的是水。鸟飞在天上,所待的是风。如果没有风,鸟就会累。没有水,鱼则会死。也就遑论去“游”了。所以事实上他们的“游”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受束缚的。庄子认为这种游并不值得追求。只有那种无所待的,突破一切条件限制的“游”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之里有所待和无所待产生了矛盾,反应到身心上则是我们的心可以“心游万仞”而我们的身却不能“云游四海”。反应到现实世界上就是现实与想象,客观与主观的冲突。

二:绝对的“游”与相对的“游”

《庄子·逍遥游》一上来就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像体积这么大的鸟如何从北海飞到南海呢?接着他又讲到:“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这是一种逍遥的状态,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游”然而这种游注定是有所待的,表面上看起来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那么他所待的是什么呢?是海运,是风。,《庄子·逍遥游》中说到:“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与南冥”“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於者。而后乃今将南图。”风成为他逍遥的条件,没有风他就无法到南冥。哪里来的自由可言呢。

庄子认为这种自由是有所待的自由。算不上真正的逍遥。“其视下也,亦若似则己矣。”大鹏的形象让我想到了当今的人类社会。 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哪一个不是有所待的,有条件的呢?哪一个不是有原因的呢。比如:“适莽仓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对于一个经常徒步旅行的人来说,准备干粮的多少是和路程成正比的,干粮准备的不足,就会影响他的旅行,甚至根本无法完成旅行。即便是“云游四海”①也得带“云”才能去“游”。有所待就表明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如大鹏这样的庞然大物也无法忽视自然的限制和束缚。不仅使我想到纵然当今人类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以及能使火箭穿越太空,但火箭也有所待,所待的是燃油和电力。

人类社会发展自今,无论是思想上的进步,还是政治上的自由呼声,还是生产科技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大的发展方向都是为了追求自由。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如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甚至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政治上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享有的权利和自由是不断扩大的。发明交通运输工具是为了解放双脚,发明机器是为了解放双手,发明电脑是为了节省脑力。然而在人们不断的追求下,至今任然无人做到不饮不食;不眠不休。故而我们所追求的都是相对的自由。

一个人的自由与他的意志和行为有关,如果一个人的意志要想做①四海云游、云游四海解释:像行云一样在四海漫游,行踪不定,形容释道儒子弟在外游历,或者为了出世清修,或者为了入世修行。

什么,自己的行为上就一定能够做到什么的时候,才可以说他是真正完全的自由。我们当然想像列子①一样“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我们当然想象彭祖②那样“以久特问”,让自己活的更久一点。但“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显然,任何自由都不能免于受某种“自然规律”的限制和制约。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所追求的是在有条件限制下的相对的自由。就如鹏所追求的自由一样。都是存在于因果之中的相对自由。

三:结语

在两千年前,身处在社会变革的动荡中的庄子,敏锐的发现了这一永恒趋势或者说天道也不为过。指出了追求相对的自由是永远无法到达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肉体上的享受是无法获得精神上的永恒自由的。现实生活中的名利,在庄子眼里,真正的自由是不受“自然规律”限制和制约的,他是一种无所待的,突破一切条件限制的自由。故而逍遥游重点全在游字。逍遥不过是对其的修饰。《逍遥游》通篇像我们阐述了,任何事物都是不自由,受限制的。而自由则有绝对的自由,和相对的自由。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绝对的自由。做为《庄子》的第一篇。等于为通篇奠定基调。抛出了一个让人思考的问题。引领人的思绪去探索《庄子》这篇知识的海洋。

①出自《庄子·逍遥游》。 原文: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②彭祖,彭姓,名翦,又称篯铿,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仙人,传说中是南极仙翁的转世化身,并以享寿八百多岁著称于世。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是颛顼的玄孙,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彭祖精于养生, 《庄子·刻意》曾把他作为导引养形之人的代表人物, 《楚辞·天问》还说他善于食疗。据《史记·楚世家》载:“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氏”在上古多用作宗族的称号。

篇二:逍遥游理解性默写

逍遥游背诵答案

《逍遥游》理解性默写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事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的句子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6.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10.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11.文中写列子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的句子是: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2.文中写列子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的句子是: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13.庄子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情形的句子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篇三:浅析《庄子·逍遥游》

文学史小论文

题 目:浅析《庄子·逍遥游》

学 科 专 业:历史学

年 级:2010级

学 号: 学 生:李雪婷

浅析《庄子·逍遥游》

内容摘要:《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属于内篇,是庄子最著名的著作之

一。处于兵荒马乱的战国时代的庄子,用自己独特的文学表现方式写出了《逍遥游》,使人叹为观止。《逍遥游》不仅是给无路可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休养所,它的文学价值也是相当重要。其语句生动自然,运用了大量的寓言,并用丰富的想象构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一篇集文史哲为一体的散文。其中的描写基本上不讲什么逻辑,显得荒诞,但这正是体现了庄子散文的最大特点“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关键词:《逍遥游》 庄子 写作特点 不足 影响

以寓言为主,说理透彻的哲理性散文《逍遥游》分段展开,想象丰富,层层递进,使文章的主旨一步步展现出来。文章开始由“鲲”与“鹏”引入,达到吸人眼球的效果,用极其夸张语言的描写“鲲”、“鹏”之大,笔锋一转,这鸟之所以能飞这么高,是借助于“海运”而,从而引出,万物莫不借助于外物,而这显然不是文章的主旨,只是为了衬托后文真正的逍遥游。《逍遥游》所展现的境界,是一种不借助于任何外力,摒弃一切,自由自在的遨游。而这种遨游,也许只能是在精神层面上,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善用寓言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色。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庄子“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在《逍遥游》中可见一斑。文中开始关于蜩与学鸠的寓言故事,讽刺了目光短浅的人,浅显易懂。在下文许由答舜的话中又有鹪鹩、鼹鼠,庖人,尸祝等喻,“或明或暗,随物赋形”,将其思想很好的融入故事之中。

用譬喻的文学手法是《逍遥游》写作的一大特点,也是庄子文章的一大特色。文中多处用到了这种手法,比如水与舟之喻,水之所以能载舟,是因为水之“厚”,如果水很浅的话,那么就连一只杯子都不会被浮起。舟要想浮起来,还是要靠水,并不是他自己的本事有多大,鹏之所以能飞那么高,是有大风在下,舟之所以能飘那么远,是有“厚”水在下,就是这个道理。

对比在文章中也随处可见,比如他说在自然界中,有一种菌见到阳光就死了,它怎么会知道早晨于晚上的区别呢,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它当然不知道四季是什么样子的,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却又把几千年当成春天几千年当陈秋天的大树,所以,一般的人拿彭祖来说长寿,是多么愚不可及啊。通过对比,褒贬显而易见,小智与大智,小年与大年的道理就这样清晰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不需要再多的理论与说明,也不需要更多的逻辑推理,自然而然地走向文章的主旨,也自然而然使读者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达到了多少抽象的表达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文章还是用了如“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层层深入的句式,给人留有悬念,这样的人是庄子所谓的“逍遥人”吗?但庄子说,这样的人也就不过那样。而且像宋荣子那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在我们看来已超出世俗的人,在庄子看来也还是不行。在说明这个观点的时候,庄子还用运了大量对仗工整的句子,易读,朗朗上口。列子看来是一个庄子比较欣赏的人物,也可以说庄子比较赞同吧,御风而行,很好地利用了自然,却还是有所待,他看似逍遥,但却也是庄子所说的“有待逍遥”,并没有达到庄子想要的境界。最终,庄子用一组很有气势的句子描绘出了自己理想的人物,“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那样的人就是庄子所谓的“至人、神人、

圣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语道破。

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也是《逍遥游》写作的一大特点,通过人物说话的语气与内容,不仅揭示文章的主旨,还使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庄子接着就运用舜让位于许由的典故,其中虽没有任何的表情描写,但在两人的对话中一位贤德的君主与一位隐士的形象跃然纸上。也许不求名的许由就是他所说的圣人吧,庄子在逍遥游中真可谓把寓言用到了极致,让人不得不叹!真是绝了。至于下文的庄子虚构的肩吾与连叔的对话更是在其中描述出了他心目中的神人“肌肤如冰雪,淖约如处子”,细腻逼真的描绘出了神人的形象,达到了传神与拟形毕存,体现了庄子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逍遥游》的最后是庄子与惠子的两段对话,在他们的对话中,庄子继续灵活的运用连篇累牍的譬喻,帮助惠子分析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使人不得不服庄子超常的想象能力,也只有他的文章才能用“恢诡谲怪”来形容吧。

《逍遥游》这篇文章是达到了庄子“深邃的思想与美妙艺术的统一”的,但我认为这篇文章也有不足之处。不管庄子使用重言的目的是什么,但使用大篇意思差不多的文字在文章里面,总是人觉得有重复啰嗦之嫌,比如他在开头就说了鲲于鹏的故事,而在下面又引用《齐谐》之言把鹏的故事重述一遍,接着又通过商汤和夏棘的对话重复了鹏与鲲的故事,如此重复,不免使人有厌倦之心,我觉得这是对读者耐心的极大挑战。

《逍遥游》采用众多的表现方式,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寓言,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形象,这些形象与其说是想象的,不如说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当时社会兵荒马乱,群雄并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礼乐制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而趋于崩溃,而有些人却为礼乐制遭到破坏而痛心疾首,于是庄子用寓言巧妙地讽刺了这些形象,从而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逍遥游》全文有着离奇的形象,荒诞的语言,有谐谑与讽刺的意味,“谐趣与讽刺珠联璧合,难分彼此”,因为庄子“以天下沈浊,不可与庄语”。

读这篇文章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是必须要清楚前面大量的寓言描写并不是文章的主旨,寓言中的“大鹏”“学鸠”等形象均可看做一类人的形象,而这些形象是在那特殊的时代背景(即“诸侯争霸”的政治背景“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 )下产生的,其实这些形象在今天的社会中也随处可见。第二是把庄子赞扬的形象和贬低的形象区分开来,领悟庄子的生活态度,把握文章主旨,明白逍遥游的真正含义。

任何好的文学作品都会对后世产生一定的影响,庄子的《逍遥游》作为一篇流传千古的文章,自然会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自己的独特的影响。在《逍遥游》中,庄子运用的大量寓言具有深厚的意蕴和生动形象特征,“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深化为一种文学样式”,开启了以事说理的文学创作新局面,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为不少作家运用。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而其文章中由“丰富的想象而衍生的丰富的语言”直接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中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对后世的语言修辞有一定的影响,而文中大量词汇和丰富的成语,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越俎代庖等,至今任活跃在现代语言之中,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词汇遗产。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庄子也在《逍遥游》中把自己的“避世”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现在看来,就是我们写文章要表达自己的思想,避免在文学创作中的无病呻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所言有物”。

总体来说庄子的文章避开了老子的纯属说教的枯燥无味,也不像孔子的婆婆

妈妈,雄辩能力虽然比不上孟子,但文采却确实遥遥领先于各家,在《逍遥游》中表现得就很突出,可以说《庄子》是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最高峰。

不知庄子看到后人对他的文章的评价是不是会一笑而过,我想是吧,庄子毕竟是庄子,是那个化蝶的庄子,是那个知鱼之乐的庄子。


《庄子·逍遥游》中的和谐思想》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34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庄子·逍遥游》中的和谐思想

    论庄子逍遥游之思想道家——庄子与《逍遥游》——以《逍遥游》中“游”为主论指导老师:王华学生:胡新明学号:201310414024专业:产品设计摘要:逍遥游一词出自《庄子》三十三篇...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