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 正文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

2016-10-27 12:30:36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语用学中的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的应用

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来华外宾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菜铺上的菜名对人们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它传神的表达出菜本身的特点和美好寓意。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日益与国际接轨,中国菜越来越受外国友人的亲睐。

但由于中国饮食烹饪方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相关专业性强,因而容易导致中国菜名的英译错误。同样的,英语广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两种不同文化形成的语用原则。语用学在实际应用中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包括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

关键词:中国菜名; 面子理论;礼貌原则

Abstract

Chinese diet culture, with a long history, is rich and profound,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the foreign guests to get acquainted with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dish names on the menu have a good indication for people. It vividly expr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od and good moral. At the same time, as our country increasingly has interfaced with international, Chinese dish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mong foreigners.

However, different Chinese food cooking ways, rich food culture and professional strong bring about difficulties for translation. The applications of pragmatics including face theory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the area of diet. Samely,advertisement is an cross-cultural activity ,so we should consider the pragmatics principle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agmatics involves various aspects of theroies,including face theory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Keywords: Chinese dish names; Face theory; Politeness principle

The application of pragmatics in advertisement

英语广告advertisement一词产生自拉丁语 advertere,意为“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并诱于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一种手段。”而成功的商业广告是则是通过文字信息、非文字信息(如音乐、图片等)或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以期实现销售目的。然而,在广告所采取的各种形式中,语言一直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众所周知,广告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这个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两种不同文化形成的语用原则。如果翻译准确,则可使持两种语言的人成功地实现交际,达到商标的目的。反之,就容易

产生失误。

一、避免语用失误广告翻译的几点注意

1、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1) 品牌的翻译避免直译上海产“白翎”钢笔,其英译为“White Feather”,在英语国家无人问津,其原因在于英语中有句成语“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意思是“临阵逃脱”,而“白色羽毛”象征的是“胆小鬼”。其他例子还有: Dragon (龙牌卷闸), Fang Fang(芳芳牌唇膏) ,Dabao SOD (大宝SOD 蜜) ,Golden Cock (金鸡牌鞋油)等等。

(2)“龙” 的英语对应词“dragon”被定义为“a large fierce imaginary animal, usually rep resented with wings, a long tail and fire coming out of its mouth”。见到这个字,英美顾客只会联想到“邪恶”“ 、

凶猛”、“残暴”、“可怕”。试想谁会去购买这么一件“可怕”、“凶神恶煞”般的商品呢?

(3)避免中文广告中口号性的翻译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是国际广告中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不同的语言体系有不同的表达习惯,盲目套用必将阻碍原句语用意义的传递。“高高兴兴上班去,安安全全回家来”这条标语是在中国非常常见,而且朗朗上口,被公众用于警示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在翻译成英文,若套用汉语结构形式,按字面意思译为:Go to work happily and come back safely!则不符合英语表达方式,使西语文化中人感到困惑。其实用“Drive carefully!”或“Good luck!”等简单的释义,就可以清晰表达了。

2、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比如说对于一则公益广告的翻译“Thieves love crowds; Watch your wallet, bag, camera?”,如果我们直接套用其表达方式译为“小偷喜欢拥挤的人群,注意你的钱包,手提包,照相机??”,就会使汉语读者感觉有些古怪。因为英语中是以提醒顾客从自身保护入手,所以可以简单译为“谨防小偷”。

3、广告翻译应注意其禁忌tabbo

无论任何国家、民族都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忌讳,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尊重,这也同时会影响到出口商品的销路问题。例如,英国人不喜欢大象、颇喜欢熊猫;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喜欢玫瑰花,忌用菊花;比利时人最忌蓝色,认为蓝色是不吉利的凶兆;土耳其人绝对禁止用花色物品布置房间和客厅,他们认为花色是凶兆;日本人忌绿色,而印度人却

喜爱绿色。为了做好国际广告的翻译工作,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搞好促销就不得不特别留意并做到熟悉有关民族的文化常识。

二、结语

英汉广告的翻译不仅要求译者有着扎实的双语功底,而且还要知晓广告语言的特点。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严重影响着交际效果和产品的销量。因此,中国的产品要走向世界一定要了解异国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方法可以多样化,手段可以现代化,减少语用失误,提高语用能力。

篇二:礼貌原则面子理论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伦理学呵文化学等诸多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7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首次从语用的角度来研究礼貌现象,提出了与合作原则相互补益的礼貌理论,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解释语义和语力之间的关系,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但是他无法解释清楚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故意违背合作原则的现象。对此Leech认为,出于对礼貌的考虑,人们才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因此他提出了礼貌原则,其中包括六条准则:1. 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宽宏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3.赞扬准则(尽量减少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准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同情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礼貌原则无疑是对语用研究的一种贡献,但对于礼貌的得体性没有予以充分考虑,其礼貌准则的“最大”“最小”“尽量”等提法显得比较极端。于是有了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他们认为,所有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1987:61)。面子有以下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 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 对自身公开形象得到赞许的需求。他们又认为,人们言谈中的言语行为都是一些所谓的“威胁面子的行为”。也就是说,他们的话语总会不同程度地使对方或自己一方的积极和消极面子受损。因此,在交际中,人们就会采取相应的正面礼貌策略,负面礼貌策略和间接礼貌策略来保全对方和自己的面子。Brown和Levinson也认为“面子”具有普遍性,但在特定环境下他又应该受到该文化规则的制约。Leech也指出“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性不同。在文明社交中,交际者必须注意顾及彼此的面子。

说到“面子”一词,它来源于汉语,西方社会学家从50年代才开始研究这一现象。戈夫曼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它是个人自我体现。交际中既要尊重别人的面子,又要考虑自己的面子,礼貌就成了一种有效的语用手段。人们遵循的往往是“求同准则”,即以接近为基础的策略,通过表明自己与对方之间某些方面的共同之处来满足对方的积极面子,或以回避为基础的策略,即通过承认并尊敬对方的消极面子需要,不干预对方的行为自由来满足对方的消极面子。如果违犯了这些准则与策略,就会让人觉得“丢面子”、“丢脸”。例如:A:what do you think of my skirt? B:weⅡ,the color is

beautiful.B的回答十分巧妙,他可能不太喜欢A的裙子,但他没说“I don’t like it at a11.”而是采取了回避策略,这样避免了冲突,给A留了面子。

面子是礼貌原则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Brown和Levinson把模糊限制语视为可维护面子的策略之一。例如:①To some extent, the painting is beautiful.②You are wrong, it seems to me.第一个例子中,借助于模糊限制语“to some extent”发话者避免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遵循了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原则,从而维护了另一方的积极面子。第二个例子显然是发话者在批评另一方,但“it seems to me” 这一直接缓和模糊限制语使发话者的陈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听话者的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再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He is more or less the most respectful person in this field. “More or less”属于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它的使用暗示着发话者无意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听话者身上,是对听话者消极面子的一种维护。

礼貌为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考虑的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如委婉语还有避免粗俗,避免忌讳的作用,低调陈述还有审慎地做出评估和判断的作用。而社会差异,文化取向,价值取向之差异必然会导致礼貌原则的差异。即便如此,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类言语交际如若获得成功,礼貌原则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因其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篇三:讨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礼貌原则是人们在社会

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然而中西方文化价值、自我观以及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导致了

礼貌原则差异的存在,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

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一条原则

——礼貌原则。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

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

标志。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

渊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

进行。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 Grice(1967)提出了著名的言语交际中

的会话合作原则(c00pemtive nciple)。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

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谈话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其内容体现为合作原则的

四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英国语言学家IJeech于l983年在G ce

的“合作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具体包括六条准则:得体

准则(1.actMa)【im)、慷慨准则(GeneIos h蜘m)、赞扬准则(AppmhtionMa)【im)、谦虚准

则(哆Ma】【ill1)、一致准则(A脒IntMa】【irI1)和同情准则(lhyMaD【ilTI)。尽管IJeech

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各种文化,但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价值

观、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对各个准则的选取侧重会有所不同。顾日国先生根据汉语

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于l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贬己尊人

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若将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日国的产生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礼貌准则相比较,我们便会发现

二者的共性即是各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人

际交往中都努力变得更加礼貌起来,都渴求自己能够被别人接受。我们在承认礼貌普遍性的

同时必须认识到其相对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

的判断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

下逐步形成的。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礼貌原则的运用和侧重有所不同。

[1][2][3][4]下一页 1.贬己尊人准则与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相当于汉语中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即以贬己来抬别人,指以尽量缩小对自己的

标榜为准则。然而汉英礼貌原则由于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对

于同样的礼貌现象会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反应。在汉语言文化中,贬己尊人准则是核心。在谈

到自己或和自己有关的事的时候要“贬”要“谦”,而谈到听者或者和听者有关的事的时候就

要“抬”要“尊”。“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是中国人的“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

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汉语中经常听到“一点薄礼,略表心意,不成敬意”、“粗茶淡饭请海

涵”、“鄙人拙见”、“不敢当”等类似的客套话,真正把对自身的贬损夸大到最大程度,以此

来表示礼貌。西方社会的人们馈赠礼物时,会直接表达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得到对方喜欢、

欣赏的希望,如“Ithinkit Ubeuse t0y0u.”或“Ih0peyou’ulikeit.”出于礼貌,接受者

会当场打开礼物表达自己的喜爱之心和感激之情。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

也存在很大差异。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会欣然接受,说“anky0u”,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

子,符合礼貌准则。中国人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贬低自己,以示

自谦。如“哪里,哪里”、“不敢当”、“我做的还不够好”等。而这种答辞在英美文化中却被

看作是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使西方人感到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认为对方不讲礼貌。因

此如果按汉语思维习惯与西方人交流,则必定会造成交际失败。[!--empirenews.page--]

2.称呼上的差异上一页[1][2][3][4]下一页 中国人“上下有异,长幼有序”的观念在称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使用称呼语时应考虑听话

人的职业职务、年龄、性别、谈话场合以及同谈话人的关系等因素。如“王主任”、“刘老师”、

“张经理”、“李医生等。并且人们非常重视用自称和他称来体现礼貌。如他称:贵姓、高见、

大作等;自称:鄙人、卑职、拙见等。而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是称谓词Mr./Mrs./

Miss./.+姓,如BiUG砒es,姓为Gates,名为BiU应称其为Mr.Gates。汉语文化中所

讲究的“长幼尊卑贵贱”之分在家庭内部也有充分体现。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

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若直呼姓名则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在崇尚

平等的西方文化中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更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辈的兄弟姐妹也不例

外,这体现了朋友式的亲密关系。另外,汉语的称呼中经常出现“老”字,因为“老”是经

验和知识的象征。“老司树’、“老爷爷”、“赵老”等称呼体现了对年长者的尊重。这在西方是

无礼的,人们无法容忍。西方人害怕“老”,因为这意味着“孤独、痛苦、成为负担”。他们

不愿意用“老”这个词,尤其是女性,最不愿意被问到的就是“H0woldarey0u?” 三、中

西礼貌差异的渊源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统和礼貌用语系统,由

于文化障碍所导致的信息误解,使得交际中经常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其根源在于不同

的文化对于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价值差异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

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个重要组成部分。“谦虚”是中国人的

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这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下“礼”

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

出得体准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

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

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

带来面子威胁。中国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更重要的是维系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社会。而西方

人注重的是利用语言来表现个体的存在和价值。上一页[1][2][3][4]下一页

2.自我观差异 西方社会崇尚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

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

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面子。他们认为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是礼貌的,反之,

则是不适合的,甚至被认为是粗鲁的。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

有相对稳定的内核,他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的内核依照自我和他

人的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汉文化人

非常重视以及参与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

出发,强调群体的面子。因此,不断给宴请的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叮嘱生病的朋友添加衣

物、按时吃药以表示关心等等在汉语言文化中是礼貌的表现,但在英语文化中却被看作是侵

犯个人自主的行为。[!--empirenews.page--] 3.语言间接程度差异 在交际中人们并

非总是在句法或词汇上直截了当地表明说话者的意图,而是让听话者去意会其深层的寓义即

“言外之意”(i呷licatlⅡ℃)。语言使用中的这种“拐弯抹角”的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现

象(indirecⅡess),它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具有共性,但每一种语言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一般说来,礼貌程度与话语的间接程度成正比,话语越间接,语气就越委婉,给听话人留的

余地就越大。正如【eech所说,我们可以保持同一命题的内容,而只须增加这个命题言语行

为的间接性,便可以使该命题越来越礼貌。但是我们不能一概以话语表达的间接程度来确定

话语的礼貌程度,因为中西方在直率的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英语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人

们通常会直接、明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交际双方不论在批评、邀请、馈赠或拒绝时,

一般都直截了当。他们的语言直接、直率、肯定。汉语言文化是高语境文化,人们往往使用

间接的、隐含的语言来沟通。只有明确说话时的情景并借助肢体语言、空间语言以及上下文

联系后,接受者才能弄清对方所要传达的信息、观点或意见。当中国人想说“不”而不表示

“不”时,或受到赞誉却不直接接受时,西方人迷惑不解。正是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增加了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困难。 四、结语 礼貌是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也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回避的现实。礼貌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对礼貌言语行为会采用不同的准则和策略,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由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礼貌原则及策略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当重视并尊重这些差异,正确使用礼貌原则,掌握礼貌用语,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24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

    语用学中的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的应用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来华外宾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菜铺上的菜名对人们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它传神的表达出菜本身的特...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