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国债研究 正文

国债研究

2016-10-27 11:09:33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国债研究论文

凭证式国债问题研究与储蓄国债制度设计

关键词:凭证式国债 储蓄国债 制度设计

一、凭证式国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面向个人发行的国债一直只有无记名国库券一种,到1994年我国面向个人发行的债种才从单一型(无记名国库券)逐步转向多样型(凭证式国债、记账式国债和凭证式国债〈电子记账〉)。随着2000年国家发行的最后一期实物券1997年三年期债券的全面到期,无记名国债已经宣告退出国债发行市场的舞台。因此目前面向储蓄存款市场发行的国债品种主要是凭证式国债和凭证式国债(电子记账)。

回顾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为扩大内需,我国政府连续七年实施了逆风向而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大量的财政支出必然造成较大数额的财政赤字,而弥补赤字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增发国债。凭证式国债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发展和壮大起来,并占据了1/3的国债市场份额,在财政筹资过程中承担着主渠道的作用。2004年为完善凭证式国债,研究推广新型储蓄类国债,财政部首次发行了凭证式国债(电子记账)品种。凭证式国债(电子记账)与以往凭证式国债的不同点在于:在记账方式上,它以电子记账方式记录债权;在托管模式上采取二级托管制,由各承办银行总行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分级托管、各负其责;在销售方式上采取代销方式,发行期结束后,未售完部分划回财政部;在兑付资金清算方式上实行财政部与商业银行每月清算兑付本息款项,防止商业银行大量垫付资金。2004年两期凭证式国债(电子记账)的成功推出,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的,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二、当前凭证式国债在发行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投资者兑付未到期凭证式国债,迫使商业银行大量垫付资金。投资者因存贷款利率上调或紧急性货币需求必然提前兑付已购入的未到期凭证式国债,由于目前凭证式国债发行方式采取承购包销制,商业银行只有等到凭证式国债到期后,才能取得财政部划拨的国债兑付本息款项,在此之前如遇提前兑付,必须自己垫付资金。大量的资金占压减少了商业银行可用资金,严重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效益性原则。

2.凭证式国债及凭证式国债(电子记账)利率制订不合理。凭证式国债和凭证式国债(电子记账)的发行利率是由财政部行政制订的。由于财政部在利率制订上缺乏专业性,以行政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企鹅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方式制订利率无法使国债利率真实体现国债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如果利率设计偏低,则极易造成发行失败,如果利率偏高必然加大筹资成本。

3.凭证式国债(电子记账)发行手续费制订偏高。凭证式国债(电子记账)采取代销方式,银行不承担包销风险,承销国债(电子记账)的风险应当与商业银行柜台交易的记账式国债相当。然而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凭证式国债(电子记账)和记账式国债的发行手续费率相差悬殊。凭证式国债(电子记账)发行手续费率为6.2‰,而记账式国债仅为1‰。

虽然目前凭证式国债(电子记账)较以往凭证式国债在制度设计上有了很大改进,但是由于凭证式国债与生俱来的缺陷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改变,其诸多问题难以靠自身制度的完善得以彻底解决。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债产品发展经验来看,储蓄国债以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成熟的运作方式,必将逐步替代现有的凭证式国债品种。

三、未来储蓄国债产品的制度设计与构想

利率设计。未来储蓄国债在利率种类上应该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浮动利率型储蓄国债的做法,在发行固定利率债券的同时,设计、发行一部分浮动利率债券。设计和推广浮动利率债券的有益之处在于:(1)由于浮动利率债券是长期利率债券,它可以弥补目前我国凭证式国债期限全部以中期为主的问题;(2)可以充分保护个人投资者利益,确保在市场利率发行变化的情况下使其获得既得利益;(3)有效解决商业银行垫付提前兑付款项而形成的成本、收益倒挂问题;(4)可以降低财政部的资金筹措成本。浮动利率储蓄国债在设计上可以考虑盯住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上下浮动一定的利差,这个利差可以是通货膨胀指数也可以是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调整幅度。

2.期限设计。目前我国的凭证式国债发行期全部为二年、三年和五年,与资本市场的记账式国债相比,期限结构单一。未来的储蓄国债在期限结构上要考虑以中长期债券为主,辅以发行短期国债。如美国储蓄国债最短的为2年,最长的为30年,持有17年将翻番达到或超过面值。在长期储蓄国债期限设计中可以考虑设置可转换条款,当投资人持有一定期限后,可以选择继续持有或者兑付,继续持有将享受高利率。有提前兑付长期储蓄国债的制度设计上应该允许持有者提前兑付资金,半年内提前兑付的利率可以考虑采取按照银行活期存款利率计付,但不免征所得税的方式,保证国债资金的稳定性。对持有期在一年以上的国债应该规定分档次利率,保护个人投资者利益,维护国债信誉。

3.发行方式设计。尽快促使国债发行由规模管理向余额管理转变,并争取滚动发行。储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企鹅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蓄国债的发行方式应该采取招投标制度,彻底改变过去人为制订国债利率的现象,促进国债利率市场化。

4.债券托管模式设计。储蓄国债的债券托管模式可以借鉴凭证式国债(电子记账)的二级托管模式。一级托管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为承办银行开立的代理总账户,总量记载投资人在承办银行托管的国债债权;二级托管是商业银行为个人投资者开立的国债托管账户,明细记载投资人通过该承办银行购买的国债。托管模式设计的重点是要尽快研制、开发国家储蓄国债簿记管理系统。财政部应尽快协同人民银行研制、开发全国联网的国家储蓄国债簿记管理系统。承办银行作为销售终端,通过ISDN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国家储蓄国债簿记管理系统的服务器联网运行,以实现储蓄类国债债权的集中统一管理;投资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购买和兑付国债,并随时查询账户余额及增减变动情况;财政部可以实时动态监控国债发行和兑付情况,实现国债发行款和兑付资金的及时汇划和结算;发售部门可以根据本机构各网点国债需求,灵活安排发售额度,减少盲目承销被动持有风险;监管部门也能够采取必要措施,对整个国债发行、兑付、债权记录以及资金清算过程进行动态监控,提高国债监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5.结算与清算方式设计。商业银行使用储蓄国债簿记管理系统为投资者开立国债托管账户(账户逻辑上开立在商业银行柜台网点,物理摆放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和资金账户,为客户办理储蓄国债认购手续。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负责确认商业银行报送的电子数据,更新电话语音查复查询系统投资人余额数据,生成过户指令,记录债权,汇总全国储蓄国债发售情况。在清算方式上可以考虑借鉴凭证式国债(电子记账)定期清算模式,采取由承办银行暂时垫付当月兑付资金,财政部于次月向承办银行划拨兑付本息款项。

6.促销手段设计。(1)拓展储蓄国债购买通道。一方面要继续发展普通投资者较为习惯的银行柜台购买渠道,实现银行同城同行的联网发行,投资者可以在承销机构的任何一个销售柜台提出购买申请,只要同城还有发行额度,就可以方便购买;另一方面积极开辟网络购买、电话订单、薪金自动投资等非柜台购买渠道,方便各类投资者购买国债。针对农村人口购买国债难的问题,可以采取由农村信用社代理商业银行发行国债的方式,让储蓄国债走近拥有八亿农民的农村储蓄存款市场。(2)物资奖励商业银行柜员销售储蓄国债。据调查,目前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为促销其代理的保险、基金等个人投资金融产品,大多采取了手续费收入不列入本行大账,或者部分列入大账的办法,将剩余的手续费收入直接奖励给柜台工作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企鹅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人员,以鼓励其促销代理的金融产品。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国债发行、兑付的手续费足额或者部分鼓励给柜台工作人员,促动其宣传和销售储蓄国债,从而达到既降低发行人筹资成本又促进国债销售的目的。

综上所述,国债产品设计合理与否既关系到国家建设这个“大家”,又关系到个人投资者自身利益这个“小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兼顾效益性、安全性的新型储蓄国债必将广泛占有市场,满足群众,服务大众。

参考文献:杨治宇。商业银行国债业务前景广阔———储蓄国债是方向。金融时报,2005.3.16

篇二:中国国债研究

中国国债研究

目录

摘要 .................................................................................................................................................. 1

一、中国国债分析 ........................................................................................................................... 2

(一)、对国债发行问题的研究 ............................................................................................. 2

(二)、国债发行规模研究 ..................................................................................................... 2

(三)、国债发行问题研究 ..................................................................................................... 3

二、中国国债发展 ........................................................................................................................... 3

(一)、发展历史 ..................................................................................................................... 3

结束语 .............................................................................................................................................. 5

参考文献........................................................................................................................................... 5

摘要 自从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市场在摸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债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学术界对国债发行方式、国债适度规模、国债流动性等方面的讨论也日益增多。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后,国债的发行规模和余额不断扩大,发行方式也由最初的承购包销向利率招标、收益率招标、划款期招标等多种方式转变,国债品种结构逐步完善,在过去以中期国债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了长期国债和短期国债的发行,实现了短期基准国债的滚动发行。 关键词:国债

一、中国国债分析

(一)、对国债发行问题的研究 国债是国家作为债务人凭借国家信用向社会(单位和个人)筹集资金的一种凭证。国债不仅是国家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不仅能保证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弥补财政赤字,而且对于启动处于通货紧缩中的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国债、控制基础(高能)货币数量的方式来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因此国债是联结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纽带,其在一国经济中的作用不容低估。

他们认为影响一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也是八个:国内生产总值、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财政赤字、信贷规模、居民储蓄、国债还本付息和国债累积余额。他们先用传统的统计方法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所有指标都与国债发行规模存在很强的线性相关性。接着他们使用向量自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央财政收支是影响国债发行的主要因素,而GDP对国债发行的影响不明显。

中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已整整走过了20个春秋。中国国债无论发行规模还是总量规模都迅速增长,1981年中国的内部国债发行量只有48.66亿元人民币,而到2003年这一指标为6153.53亿元人民币,截止到2003年底的国债余额总量达到22603.6亿元人民币。国债发行规模因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关于中国国债规模大小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法:一种观点法认为中国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偏高,国债规模偏大,需要控制国债规模,防范国债规模风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较大,国债负担率和国债应债率均低于国际安全标准,国债规模并不大。除了上面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外,第一切时期和一切国家的国债适度规模。

三种观点认为国债的规模标准会随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惟一的、指导。国债使用的正、负效应及国债的本质、自身运行规律决定了国债规模的适度性。在评价国债规模适度与否时更应当从国债本身的使用方向、使用结构、使用效益等方面来把握,将国债规模大小的判定归结到能否形成“内生”的偿债能力上;在国债规模的控制与管理上,应当从国债品种设计、使用方向、使用结构、使用效益等方面来把握。

(二)、国债发行规模研究

认为发行规模与各因素的相关程度由高到低的秩序依次国债余额、居民储蓄额、贷款余额、国民生产总值、国债还本付息额、财政收人、财政赤字等。认为我国既要降低债务依存度, 又要适度扩大国债规模, 节约和降低筹资成本国债

发行与管理的最大原则。债发行规模过大蕴藏了一定的风险, 通过优化国债的期限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规模过大的风险。夏杰长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和财政应债能力两方面比较中外国债规模, 得出三个基本结论: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经验, 需逐步创造一些基础性条件中国国债规模处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宽松而财政债务重负的矛盾之中; 对国债发行进行增长中的“微调”是一种有效的政策选择。

(三)、国债发行问题研究

1、徐山辉、杜德顺探讨了我国国债发行条件和发行方法的市场化问题,认为增加短期国债的发行非常必要。李兴对中国与日本国债的种类构成、发行方式和还本付息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提出我国应建立起一个“发行市场化、品种多样化、券面无纸化、交易电脑化”的国债市场。高红霞和陈方正、林坚实对摊销制、承销制和招标制等国债发行方式进行了评价, 认为招标方式乃大势所趋, 必须调整国债管理的政策目标井大力开拓国债市场资金供给的渠道。丁孜山和茶新河、

曲晓霞认为国债架起了银行和市之间的桥梁, 对国债市场的逐步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进行了肯定, 同时指出国债发行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坷竿、定错位、市场体系缺乏统一性、国债交易缺乏流动性、交易市场范等问题,因此, 应当采取完善国债发行方式、培育机构投资主体、促进利率市场化、恢复国债期货交易、适时发展国内外国债市场、构筑统一债券市场和监管体系等措施, 以保证国债市场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李添发、祝文静、线颜茹等人对凭证式国债发行问题进行了深人的研究, 认为凭证式国债发行存在期限结构单一、发行成本居高不下、流动性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还本付息方式单一等问题, 应调整凭证式国债期限结构,丰富国债市场投资主体; 加强国债承销机构监控机制建设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国债发行市场管理, 完善监督机制; 确定合理的国债利率水平; 建立国债基金偿债基金制度。钱津认为我国国债的发行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即由要面向居民发行转为主要面向金融机构发行; 由发行与银行储蓄同样品种的债券转为发行与银行储蓄品种不同的债券; 由委托银行向居民个人发行转为财政部门自设国债发行机构。霍宏涛认为以促进公开市场操作为目的的国债发行机制改革不但不能完善公开市场操作, 反而会使财政负担加重, 增加通货膨胀风险。人民银行必须在公开市场操作之外寻求发展新的政策工具, 而发展货币市场和票据市场, 加强再贴现工具的运用是一个比较好和比较现实的选择。

二、中国国债发展

(一)、发展历史

我国从1981 年恢复发行国债到1996 年底, 累积发国债近6000 亿元, 到1996 年底, 国债余额达3803 亿元。年度人民币国债发行额增长率相当高,从1981年的40多亿元增加到1996 年的近2000 亿元。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国债规模的变化还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阶梯式上升的特征。

篇三:关于我国国债问题的研究

关于我国国债问题的研究

【内容摘要】

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的发行规模呈阶段式跃升。特别是1998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以增发国债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国债规模急剧膨胀,国债适度规模问题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焦点。本文尝试着将国债规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债规模问题作重新思考,以求达到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目的。 本文介绍了国债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改进国债规模管理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我国国债、发行方式、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我国国债的现状

(一)国债的概念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二)我国国债的种类

我国的国债专指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由国家财政信誉作担保,信誉度非常高,历来有“金边债券”之称,稳健型投资者喜欢投资国债。其种类有凭证式国债、实物式国债、记帐式国债三种。

二、当前我国国债存在的问题

(一)国债发行规模较小,发行方式行政化倾向仍然很浓。一般来说,衡量国债市场大小的主要标志是国债总量及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和国债依存度。我国恢复发行国债至今已16年,但国债市场的规模与国外成熟的国债市场相比差距仍较大。

(二)国债持有者结构不合理,期限结构缺乏均衡合理分布。国债的持有者结构是指中央银行、专业银行、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和国外持有者购买国债的数量比例。从理论上讲,国债作为一种金融投资工具应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要,而不应限制机构或个人购买。但我国国债的持有者结构长期

以来是以个人为主,大约占60%以上,中央银行不承购国债,专业银行也很少购买。个人持有国债过多造成许多弊端,如个人购买量少、发行速度慢、发行成本高,国债分散在上亿投资者手中不便于国债集中性托管进行交易,从而削弱了国债的流动性,也不利于国债发行规模扩大。此外,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基础是商业银行持有一定数量的国债,因此个人持有过多的国债已不利于国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控经济运行。

(三)国债利率水平及确定方式不科学,一、二级市场利率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利率特别是短期国债利率在金融市场上往往作为确定市场利率水平的基准利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国目前国债利率是以银行的存款利率作为确定依据,国债利率成为银行利率及市场利率的从属利率,因此我国确定国债利率的依据及国债利率的地位不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也使政府财政丧失了对金融市场的调控能力。从国债利率水平看,由于国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流动性,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利率通常低于普通存款利率;而我国国债利率水平始终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1~2个百分点,这固然能促进国债认购,但却提高了中央政府债务的筹资成本,加重债务负担。 (四)国债交易不规范,交易市场处于割据状态。

1988年我国开始国债流通转让业务以来,国债二级市场发展十分迅速,交易比较活跃,但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方面。首先,市场交易的主要参与者是各种金融机构,而大量的实物券则在小额投资者手中,他们一般不参与交易,许多国债交易柜台和金融机构就利用小额投资者进入市场的不便,以低于交易市场的价格收购,使得小额投资者们蒙受损失。其次,国债交易方式结构不规范。我国国债交易方式有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回购交易三大类。根据国际经验,国债市场都以国债贴现、抵押等现货交易方式为主,因为国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投资保值的工具,而不是投机工具。但我国却是现货萎缩,期货交易、回购交易异常活跃。

三、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债市场的对策

(一)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实行国债竞价招标发行为主的方式。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需要大量资金,发行国债能筹集到大量资金。此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还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宏观调控工具。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买卖国债吞吐基础货币。调节整个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而达到调控经济运行的目的。我国于1996年4月9日正式启动以国债为工具的公开市场操作系统。国外国债市场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充分发挥国债对国民经济调节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国债市场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因此,随着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宏观调控的不断完善,要求我国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使发行总量按一定幅度逐年递增。为此应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国债发行基数,以后可根据经济增长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及投资者的意向确定每年的发行递增比率。(二)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优化国债期限结构。

随着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应改变我国国债以个人持有为主的结构,使主要由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各类基金组织组成的机构投资者成为国债持有的主体。为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首先要配合货币政策的运用,保持中央银行持有一定比例的国债。其次,取消对专业银行购买国债的某些限制,允许专业银行直接进入国债市场。最后,允许国外投资者持有一定比例的国债。这样既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实施,又有利于调节国债持有者的结构。向国外发行债券相对于从国外直接借款来说,可以减少利用外资的苛刻条件和所带来的风险。

(三)科学合理地设计国债发行利率,丰富国债发行利率形式。国债市场的兴旺发达,关键取决于能否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要,国债发行利率按市场规律设计,是保证国债发行市场顺畅扩大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国债利率制定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准,低于这一水平难以吸引投资者,高于这一水平则增加财政负担,甚至吸引产业资本投入,阻碍社会再生产获得必要资金;二是国家信用状况,国家信用高则易于以较低利率推销国债;三是社会资金供给情况,充裕则可制定较低利率。另外,由于国债利率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货币、资本市场利率水平和供求状况,可利用这一指标完成不同经济政策目标,如经济萧条时期较低的利率有助于扩张政策,反之则需提高利率配合紧缩政策。由于我国目前利率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具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因此国债利率的制定除参考一定时期银行利率外,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应当协商一致,综合考虑通胀水平、市场利率发展趋势、投资者心理等多方因素,结合财政、货币政策需要制定。

(四)建立多层次的国债交易市场格局,加强国债市场的基础设施和法律体系建设。

为改革我国国债交易方式结构不合理、交易不规范的状况,今后首先应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国债交易市场格局。改变国债现在只能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的格局,重新开放和规范手续相对简单方便的柜台交易市场,进一步开展、规范国债的回购和逆回购交易。这样既有为各大证券公司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服务的多层次、高效率的国债二级市场,又有为中小投资者服务的柜台交易市场,从而增强国债交易的流动性,也有利于全面反映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以避免国债价格由少数交易商操纵,杜绝过渡投机现象。

其次,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债托管清算结算系统。可在现有的几个国债集中交易托管结算系统的基础上,选择一个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形成统一的国债托管结算中心。这既有利于打破和改变现存国债交易系统之间的封闭状况及国债流通区域分割状况,使国债交易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格局,又便于规范国债市场的交易行为,杜绝各种变相的国债卖空。第三,完善国债市场的法律体系,加强对国债市场的监督管理。尽快颁布《国债法》,对国债的基本问题如主管机关、发行方式与交易方式等内容作出规定;同时颁布一些行政法规与实施细则,对一些具体问题作出规定。

主要参考文献:

①孙湛《建立债市良性运行机制》,《中国证券报》1996年7月。

②《中国国债市场:现状、问题及进一步发展》,《财贸经济》1995年第2期。


国债研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0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国债研究
相关文章
  • 国债研究

    国债研究论文凭证式国债问题研究与储蓄国债制度设计关键词:凭证式国债储蓄国债制度设计一、凭证式国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面向个人发行的国债一直只...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