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荀子性恶论及教育思想浅析 正文

荀子性恶论及教育思想浅析

2017-03-01 05:48:4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简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与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姓荀,名况,尊号荀卿,世人尊称荀子。

荀子青少年时期就刻苦学习,饱读书。十五岁远游齐国,在齐国都城稷下学馆读书、讲学。精研诸子各家学说,成为著名的学者。当时七雄并存,兼并战争十分激烈。各国大兴办学养士之风,齐国都城市井繁华,一时也聚集了许多儒士荀子由于天资聪慧,过目成诵,又加上刻苦好学,能言善辩,在学馆里崭露头角。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位。湣王不听儒士们忠告,反而大骂学馆的儒们都是些“酒囊饭带”儒士们纷纷离去。荀子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写成文章,再三表白他的治国良策,齐湣王偏偏不听,荀子愤然离开齐国,到秦国游说。秦昭王与宰相范ZUID对荀子的态度也十分冷淡,不采纳他改革时弊的政见。荀子又来到赵国,赵孝成王也是一个不喜欢进谏的君王。对荀子的直言忠谏很不满意。荀子四处游说虽然满怀赤心忠胆,却得不得各国君王的赏识。反而遭到一次次的冷嘲热讽诽谤打击,不免仰天长叹,感慨万端,深为这些君王的无知无识而遗憾。荀子年过半百仍四处游说他再次来的齐国都城在稷下学馆担任祭酒。此时的齐国因战败而时局混乱,但荀子还是难以施展才能。不久他就南行至楚国,当时楚国当权的楚相春申君因一向对荀子比较尊崇,初次见面就任命他为兰陵县令。春申君被李园杀害后荀子也被免职此时他深感年老体弱,无力在四处奔波,就留在兰陵著书讲学,直到公元前238年逝世,葬于兰陵。

荀子一生主要从事教学与著述,其弟子众多,以李斯和韩非最为著名。他的著作中反应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在宇宙观方面,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他,顺应他,运用他,以趋吉避凶。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所以他主张“明礼仪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恶论,他认为加强对人们的教育,可以使人们变恶为善。荀子关于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主张分别为(一)学思行结合,知行合一。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贵致用,而不是为了向人炫耀。不过荀子所说的行并不是指社会实践,而主要是指个体的道德行为要符合社会规范。

荀子第二个教育主张是“学以致专,贵在持之以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坚持是必要的但目标要明确,方向对头,绝不能见异思迁。对此荀子有精辟论述。“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骐不致。”荀子的学习观,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仍值得借鉴。

篇三:浅谈荀子的性恶论及其意义

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又一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孔子的中心思想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为“义”,荀子则提出了“礼、法”。并且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了与孟子的“人性本善”截然相反的“性恶论”,在先秦百家中也是独树一帜。

我们组将从以下三点探讨荀子的“性恶论”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何为“人性本恶”?

荀子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认为人生来就是出于自身本能的需要会去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发展,《荀子·性恶》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翻译过来就是说,现在人的本性中,生来就贪图名利,有恶的念头,有耳目之欲、喜好声色;如果对于人的本性不去克制,随其所欲,那么就会导致争乱不止,忠信之士死于小人的谗言,个人生活淫靡而礼义廉耻都会被丢掉。

完全随心所欲没有约束的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混乱而不得治理的社会状况,这就证明了人性——是恶的。

第二,人性本恶与个人的修养

但是人性本恶并不是说人就是罪恶的,荀子提出通过后天的教化我们可能成为有道德的善良的人,甚至是圣人。同出于《性恶》篇: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为)也。圣人与众人没有区别的地方,是人的本性,都是恶的,但是圣人的过人之处,是其个人修养,可以克制自身多余的但是出于天生的欲望,这就是儒家理想中的个人修养的极致。

而我们自小熟读的《三字经》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性恶论“的一个证明,只因人性是恶的,才需要编著《三字经》这种启蒙读物,去引导小孩子的天性,从小灌输其仁义伦理思想,才不致于小孩子们随乎本性而走上歧途。

人性本恶因而教育就特别的重要,我们之所以需要学习,就是要通过学习道德,抑制恶的本性,成为善良的符合社会规范的人。因此,在社会制度建设中,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性恶论“。

第三,人性本恶故而社会制度建设中需要法治与理性

“性善论“主张从个人的修养出发,达到天下皆治,但是既然人性本恶,所以荀子认为,治理国家需要礼法并重,王霸并用。在重视道德的作用的同时,也强调法律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认为礼高于法,礼为法之大本。只讲法治,不讲礼治,百姓只是畏惧刑罚,一有机会仍会作乱。《劝学》篇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其法治的目的,是辅佐礼治,是礼治的有效必要补充。但是其重视法治的思想,开了后世帝王“外儒内法“治理国家的先河。

“性恶论“对于当前官僚主义严重、腐败横生,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滑的社会现状来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治理当前的学术腐败、道德滑坡和政治腐败,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理性而非本性作为人的行动准则,以法治而非德治去规范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执政者的行为。在上,期以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在下,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以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并最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荀子性恶论及教育思想浅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76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荀子性恶论及教育思想浅析
相关文章
  • 荀子性恶论及教育思想浅析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与荀子的性恶论思想。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