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浅析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心理问题 正文

浅析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心理问题

2017-03-01 05:56:0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大学生怎样面对就业心理问题论文

浅析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心理问题

摘要:据最新统计资料表明,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最关心和最忧心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由此引出的诸多心理问题应当引起我们注意。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时所面临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就业 心理因素 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一群高智商、高文化和高自我价值的群体,其理想与追求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因此,当他们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与机遇时,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与冲突也更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因为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目前,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矛盾的突出、就业难度的加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更大,因此就导致了大学生出现了一些就业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1 盲目自信的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往往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去私企觉得待遇不高,去国企又觉得不自由等。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估计不足而在择业中受挫。 2 自卑畏怯的心理。有的同学大学几年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

篇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国际教育学院 中新1105 傅强 2011070362

点亮一盏心灯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打开搜索引擎google,在大约15000项“心理高压人群”查询结果中,有一半以上关于大学生:“大学生:新的心理高压人群”、“三成大学生郁闷”, “毕业生成高压人群”等,而在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中则以就业压力最为突出。

一、近年来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我国人事用工制度以及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从“统包统分”过渡并转型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与此同时,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工作年限延长,使社会接受毕业生的力度大大减少,军队裁军和每年正常转业退伍军人的安置等,也给毕业生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

自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迎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高峰。官方数据称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660万余人,毕业生人数与岗位相比显然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不同性别的就业趋势差异日益明显。这些新形势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讲,既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负担。而近些年我国出现的高等教育严重滞后、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则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信心不足,心理负担加剧。

二、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虚荣心理

随着高校大范围的扩招,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光环退失殆尽,但其“高级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却始终未改。“面子”比“票子”重要的观点不在少数。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充满优越感,自以为学识渊博,是一个“人才”,不肯从基层做起,到头来往往是“眼高手低”。虚荣心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二)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对全国近百所高校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从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

(三)怯懦心理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因为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所学的专业不热门或自身的条件不够优秀等原因,自觉处处不如别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不争取就业机会。过度的自卑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在用人单位的招聘者面前畏首畏尾,过分紧张,不能适当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往往因此错失就业机会。

(四)承受力差

2012年,华师武汉传媒学院校通讯社对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华师武汉传媒学院等13所武汉高校进行了一项网上问卷调查,调查表明,超六成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少独生子女似一碰即碎的“瓷娃娃”。66%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挫折时都向父母以及身边的朋友求助,仅有34%的学生选择自己想办法解决。较差的心理承受力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以处理所面临的不顺与挫折,进

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控对策

(一)调整就业期望值,建构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谋求理想的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当前,高校急剧扩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出发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求闲、怕苦、虚荣、功利、攀比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发扬传统的艰苦创业精神,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二)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顺利就业打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三)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学校应努力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了解,从而提高自己各项能力。大学生活一开始,就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四)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增强就业心理承受力。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与毕业生的认识水平、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除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客观现实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

就业作为大学生人生中的转折点,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提高个人素养、在日常学习中提升综合实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做好心理准备,正确面对自己、勇于直视挫折,积极展现自己,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满足社会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篇三: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

——以贵州民族大学学生为例

班级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8级社会工作专业1班

学号 200808020017

作者 刘 泓 廷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承载着社会、家长与自身期望值的,不仅社会对其要求很高,其自我定位也比较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了特有的心理情况,由此,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分析产生原因着手,并提出调适就业心理障碍的方法,为疏导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大学生良好心态就业做出理论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问题 方法

大学生是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就业的竞争性也逐年激烈,虽然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过剩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就业问题仍然会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成了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 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45万,而2009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已达611多万。这些数字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心理问题。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引导大学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就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表现

目前,随着我国人事用人制度及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转型为“双向选择是,自主择业”。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了职业选择面,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然而,竞争当中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与现实社会所存在的事实,深刻地影响着当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择业取向,很多毕业生在传统择业观和现代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呈现出各种心理表现,产生了许多就业心理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表现

1.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

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 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沿海,轻内陆”“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从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们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

2.从众心理

择业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部分大学生是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独立性不强,容易接受周边群体都是暗示,对自己工作定义不清晰,而盲目从众。形成择业“从众”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择业主动性,不敢果断是地做出自己对职业规划的选择和决定,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随大流而造成的。

3.求“稳”心理

择业求“稳”心理,是指从将要选择职业的稳定性出发来考虑这个工作,追求工作职位的安稳、福利待遇好、悠闲有时间等等,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因而,毕业生对全额财政保障的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公务员考试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热度始终不减,愈演愈烈,即使选择企业也首先以企业的品牌口碑和大小而论,似乎不太在意分析企业的发展前景,甚至一点也不在意自身特长优势与职位是否匹配的客观合理性。求“稳”心理主要由于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受家庭传统文化所影响,尤其是体现在父母都是公务员、教师这一类稳定群体的教育影响。

4.依赖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往往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公司主动招上门时、靠家里或者朋友给介绍工作的依赖思想,总想着天上也会掉馅饼,试图坐等就业;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也要左思右想不敢自己下决定来选择适合和自己喜欢的工作。

5.自傲心理

部分毕业生凭借自己的学校、专业成绩和各种等级证件等“品牌”,在求职过程中或求职之前,抱着极强的优越感,追求最好的工作,好高骛远,怕吃苦却又想凭借证书来获得最大利益,过高估计自己做事能力,是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自傲心理使大学生严重脱离做事实际,以不切实际的幻想代替了真实,让自己的求职目标和现实产生了很多的反差,当面对招人要求踏实人才时,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

6.自卑心理

刚好与自傲心理相反,自卑心理即表现为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缺少信心和动力,觉得自己能力低下,什么都不如共同求职的同学,在求职中,不敢自我展示,缺乏勇气不敢大胆创新去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意见,从而使找人的企业感受不到第一印象的好感和做事能力。过度发自卑还会引发精神衰弱、萎靡不振、孤僻、沮丧、心理扭曲等心理现象。

7.矛盾心理。矛盾心理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种种心理冲突,从而产生各种心理矛盾: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打算从底层做起,却担心别人异样的眼光;渴望在激烈的职场中竞争,却鼓不起接受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却不愿正视自己的缺陷。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充满矛盾心理的大学生。他们家庭出身贫寒,从小就担负着全家的希望,他们的目标往往定得很高,热切希望能在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可以令人羡慕的工作,可以让家人扬眉吐气。然而,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他们也想好好从底层做起,慢慢积聚知识和力量,有朝一日总会成功。然而,出于家庭的考虑,他们担心自己如果找个一般的工作,会使家里人没面子,因此,常常会处于矛盾的状态。

(二)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

1.就业焦虑与恐惧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第一,从校园步入社会,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第二,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选择把持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第三,恋爱分合,职业取舍,由于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产生离别伤感,进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惧。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使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就业挫折与失败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闷、失望 悔恨 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之中。大学生择业的期望值相当高。在就业地域的趋向,就业单位的选择和就业岗位的意向等方面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自我设计。而这些就业目标的选择,往往都是出于功利心理、求“稳”心理和从众心理等需要,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现代大学毕业生多在校园生活,经历较简单,未曾经历过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一次次就业失败的心理暗示必然会导致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进而使大学生择业行为发生偏差。

3.就业价值观念不合理

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职业的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只看重工作对于自己而言眼下的利益,认为有一份工作,每月有钱有工资就可以,把工作仅仅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面对自我特长、兴趣爱好与自己所要找的工作的匹配性不加以考虑,因此很容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2)强调专业对口。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只考虑自身所学专业有联系的工作,其它工作不予理会,这样做就会错失很多良好的求职机会。

(3)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许多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熏陶和社会人士对工作的归类,从而更倾向与公务员、教师此类安稳悠闲有保障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挑战、有风险的职业,更不用说去自主创业,他们认为,有固定福利就好。

(4)功利化心理。大部分毕业生不愿意付出过多的劳动却想享受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的福利待遇,选择工作时优先选择福利待遇高、公司对员工待遇好、公司所在城市为一线二线优先考虑,不愿意到条件较艰苦的行业工作,也不考虑

国家与社会的需要。

4.就业人格缺陷

(1)对自己认识不够,职业意义认识不当。很多大学生还是仅仅把工作当做一种某生手段,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和自己价值观与特长兴趣没有明确的认识,不能以一个客观全面的角度来辨析。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

(2)就业挫折承受能力差。大学生从学校老师、同学的单纯关系进入社会以后,面临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缺乏一个全面的准备与认识,一旦遭受挫折便会容易一蹶不振,陷入抑郁、烦躁、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

(3)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有许多大学生不懂得察言观色,在求职中表现得要么自我意识强烈,要么胆小怯弱,不懂得礼貌礼仪

(4)自卑与自大。毕业生在求职当中常常会处于两种状态,一是过度虚荣,对自己评价过高,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没有人能与自己相比较。二是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对自己评价偏低,总以为自己没有什么价值。

二.大学生产生各种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社会因素。

(1)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大学生逐年递增,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成了突出的大难题,不断扩招的大学生,源源不断地涌向社会,势必会出现大学生供过于求、人才过剩的现象。然而,就业矛盾并不单指大学生过剩,还受到我国具体国情的影响。我国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不同区域的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仍然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想去发达地区工作,不愿意留在贫穷落后但人才稀缺的地方,因此,就产生了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市场供给的矛盾,这种供需矛盾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冲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2)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包分配、包工作”就业体制,形成了由国家宏观调控、各地政府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就业制度改革还处在继续深化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如就业制度改革不配套、供需信息不畅、就业公正性不够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的很多误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态失衡,由此产生了各种就业心理问题。(3)传统就业模式观念,官位的思想根深蒂固。不少大学生因为受社会大流影响,热衷于考公务员等“铁饭碗”。(4)用人单位制度性歧视,许多单位过分强调性别、年龄、工作经验等,甚至还有相貌、身高体重方面的要求;有些单位苛扣大学毕业生的劳动保障待遇、福利待遇;也有些单位缺乏人文关怀,对招用的大学生置之不理,不给予良好的机会供其提升。(5) 社会习俗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把社会上的某些传统观念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依据;有的虽然对社会习俗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但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产生了从众心理,因而在择业时,缺乏艰苦创业的准备,出现争进大单位、大城市,不愿到基层的倾向。其次是家庭朋友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使部分贫困大学生“苦读十年,光宗耀祖”观念和家庭地域观念很重,他们选择职业时首先是征求父母的意见,想到的是对家庭有没有利,有没有面子,离家远不远,事业发展是第二位的,无形之中这些对大学生就业产生重大影响。

2.学校因素

(1)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学科设置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学校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课程,而是按部就

班地实行旧一套的学科专业设置,使得毕业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困境。高校的职责是负责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便要加强培养力度,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盲目扩招,忽略了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最终只是培养了一批批整齐划一、能力平庸的大学生。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也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2) 学校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的课程过少。从未进入社会锻炼的大学生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对于毕业后的工作往往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然而,学校没有对这一现象开设足够的就业心理,即使开设相关课程,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深刻分析社会现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深入了解和启发。缺乏对学生求职观、职业道德、成功观念的指导,这就使得部分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不知所措,无法正确评价自己,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

(3)高校的实习问题有待强化。目前大学生普遍感受到实习的地方不好找,找不到与自身匹配的岗位进行实习从而让自己意识到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尽管政府已经对大学生予以政策支持,但要关心其成长,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3.大学生自身因素。

(1)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缺乏。大学生群体正在步入成年期,处于“边缘人”地位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多重价值观和人格的再构成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刚进入校园的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辛苦努力总算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总算可以摆脱学习的压力了,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老师的要求的降低,早就让他们忘记了学习的任务,大学它要求我们能自主学习,能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然而,很多大学生却没有理解,他们认为只要拿到毕业证,毕业后找工作肯定不是问题,可是等到毕业后才发现,工作并不容易找,当面试单位问及专业问题时,才后悔自己没有在大学期间好好学习,充实自己的能力。(2)求职心理准备不足。求职择业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毕业生在择业中容易出现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往往是因为仓促上阵、缺乏必要的一些心理准备从而造成的。主要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认识不清,自傲自大;有时候评价过低,自我唾弃,在面对择业现实时候,不能准确的把握自我,顺利的时候忘乎所以,遇到挫折的时候就烦闷,自暴自弃,不能够理性理智的看待现实;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够,有些学生缺乏对国情的状况的了解,特别是还守着老观念固执不跟上时代的潮流,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目光短浅,过分的注重眼前利益而不愿意通过自己努力干出一番事业,想天下掉馅饼,常想坐享其成,不去为了自己的理想去拼搏。

4.家庭因素

家庭的职业定位、社会背景等因素,促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传统价值观念的改变,使得大学生择业时迫切的想回报父母,急功近利,缺乏职业责任意识,忽视职业的深层价值。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注和帮助,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岗位。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应该本着为人民服务这一原则,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困境,针对这一困境采取相应的措施,出台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而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而不是仅仅通过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量,通过政府的引导和企业帮助,共同促进大学


浅析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心理问题》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80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浅析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心理问

    大学生怎样面对就业心理问题论文浅析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心理问题摘要:据最新统计资料表明,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最关心和最忧心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由此引出的诸多心...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