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 正文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

2017-03-01 05:48:4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1. 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 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 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 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 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 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 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2. 浅析汉英问候语中的文化差异 13.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 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5. 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 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7. 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19. 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 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21.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

22. 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3. 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24. 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25. 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26. 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27. 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28. 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29. 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30. 中美(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31. 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32. 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33. 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34. 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35.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36. 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7. 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38. 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

4

39. 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40.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41. 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42. 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43. 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44. 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45.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6. 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交际 47. 浅析英汉汽车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48. 英汉隐喻差异的文化阐释 49. 文化语境下的英汉植物词 50. 文化语境下的英汉动物词 51. 从体态语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52. 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53. 文化视野下英语谚语的比较 54. 从广告语言特色看中西文化异同 55. 从数字喜好看中西文化差异 56. 中西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内涵探析

57. 从中英文动物比喻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异 58. 英汉概念隐喻的文化认知对比分析 59. 英汉成语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60. 从神话看中西文化异同

61. 文化视角下英汉时间隐喻比较研究 62. 英汉情感隐喻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63. 从文化语境看英汉爱情隐喻 64. 英汉动物隐喻的文化内涵

65. 论中英文中颜色隐喻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66. 英汉习语中中西文化差异探源

67. 从英汉委婉语中看中西文化心理差异 68. 文化视阈中的汉英典故

69. 美国俚语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 70. 从旅游广告看中西文化差异

71. 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缺失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72. 正视中西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73.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反思英语教学 74. 情境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75.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礼貌准则和策略 76. 英汉委婉语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

作用 77. 跨文化中的归化和异化

78. 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79.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80. 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看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 81. 中英礼貌用语之差异

82. 过渡语僵化现象文化因素成因 83. 跨文化交际中的美国个人主义

84. 英汉隐喻的文化背景差异研究 85. 中英礼貌用语研究综述 86. 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87.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 88. 汉英称谓语中的文化差异

89. 民俗风情游--中西“水”文化之比较 90.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适应 91. 跨文化交际中的空间观 92.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

93. 当代中美女性婚姻观的比较研究 94. 中美商务谈判礼仪之礼貌用语比较

95. 从《老友记》看现代英语词汇中的语言性别差异现象 96. 解析麦当劳文化在中国的流行 97. 时间观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98. 社会文化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影响 99. 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研究 100. 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时间取向的差异分析 101. 中国与英美国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冲突案例研究 102. 从文化交际看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的指导性 103. 从中西人格差异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04. 文化认知理论观照下的民族差异与汉语教育 105. 跨文化交际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 106. 对大学新生公共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 107. 跨文化交际中语篇信息度的等级及其等级调控策略 108. 大学校园文化中的非言语交际形式剖析 109.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10.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冲击 111. 文化认同协商视角下的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 112. 浅论文化习得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13. 论文化意象与跨文化交际 114. 论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主体意识 115. 论文化融合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翻译 116. 论文化间性翻译理念对文化交际与发展的意义 117. 论文化和交际的多元性和能动性与跨文化交际学 118. 论文化负迁移与跨文化交际训练 119. 论文化定势与跨文化交际中认知能力和移情能力的培养 120. 论文化定势及偏见在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中的影响 121. 论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22. 论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123. 论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24. 跨文化交际论文写作对差生大学英语学习影响的研究 125. 从中英问候习俗和见面礼节论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26. 中外文化中恭维语语用差异与语用失误 127.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用能力培养 128. 试析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6

129.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30. 汉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 131. 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 132. 阅读理解中跨文化的意识 133.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134. 跨文化交际中的服饰文化差异 135. 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136. 试论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137. 从色彩词汇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138. 从“礼貌原则”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139. 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符号 140. 跨文化视野下的汉语词汇教学

141. 跨文化视野下的汉语语用教学交际文化与跨文化语言交际 14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 14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入

144. 英语语言文化与汉语言文化之间对比分析(可选语音/词汇/语法/词汇/语用等某方面论述) 145. 不同语言颜色词的文化意义差异 146. 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47. 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 148. 汉英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149. 中英思维方式的比较 150. 汉英语言的对比

论文题目

1. 谈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 谈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 谈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饮食文化差异

4. 英汉问候语差异比较

5. 茶与咖啡的文化差异

6. 从跨文化角度对比分析中英礼貌用语

7. 中西方文化中“面子”理论的差异

8. 中国与西方国家婚俗对比研究

9.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对比及其翻译

10.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冲突

11. 谈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的体态语

12. 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的对比研究

13. 谈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文化因素

14. 英汉习语的文化对比

15. 中西文化中数字的文化内涵浅析

16.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

17. 中西方委婉语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18.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9.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探析

20. 跨文化交际下的英汉禁忌语文化内涵研究

21. 沉默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22. 中西文化中恭维语的语用差异与失误分析

23. 论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要求:4000字左右,立论正确,结构清楚,格式规范,论述过程清晰、合理,语言通顺流畅。禁止抄袭,否则以零分记!

篇二:面子理论

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张燕--维普资

谈中西礼貌原则

On Chinese and Western Politeness Principles

浅谈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研究

论文 关键词:中西方 礼貌原则 差异 对比

论文摘要: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

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Levison的“面子论”及Leeeb的“礼貌原则”。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Borwn&Levi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J。但Brown&Levison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politeness)。“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列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如:“Agree,Ihaveal~waysbelieved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politeness)。实施消极面子的方略主要有:最低限度地推测别人的需求和兴趣,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给别人以充分选择的余地。比如向别人建议时,可能会说“I?denjoygoingoutforcofee,butIimagineyouareverybusy.”实施消极面子的所用方略的关键是不强加于人,使对方享有充分的自由和独立。在现实生活中,交际行为大都是威胁面子的,有时威胁积极面子,比如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表示反对,抱怨或指责他人工作干得不好,有时说不敬的话或忌讳语电是对积极面子的威胁,这是因为说话者不顾及他人的社会价值。有时一些行为会威胁消极面子,比如命令、请求等,如果对方按照命令或请求去做,就等于他自己的行为自由受到了阻碍,受到了别人的强加。为了避免或减少对面子的威胁,并使正常交际进行下去,说话者要为自己和对方的面子作出一定的努力,这就是礼貌。

2. 中国 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许多中国学者对礼貌现象也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理论。顾日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礼貌”包含四个基本概念:尊敬、谦虚、热情、文雅(respecftulness,modesty,attitudinal,warmth and refinement)。尊敬是个人积极肯定别人的面子、社会地位;谦虚可以被看做是贬低自己的另外一种说法;热情是个人对别人表现出友好、关心;文雅是选用雅语,禁用秽语。何兆熊认为与B&L的面子相比,“尊敬”

概念相当于尊重列方的积极面子;“谦虚”概念广义上来讲在不同文化里都蕴涵有此含义,但如把它解释为“贬低自己”则只有在中国文化里独具;“热情”概念在Brown&Levison看来侵犯了他人的自由,并威胁他人的消极面子,但在 现代 汉语里却并不被认为是威胁面子;“文雅”概念代表的是礼貌的规范性,尽管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他们并没有提到“文雅”这一概念。在这四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再结合Leech的礼貌原则,顾先生提出了适合于现代汉语的几条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宏观比较

礼貌是“典型人”(Model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这种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它分为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而后者则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 英语 文化似乎更加偏重于个人主义、独立、隐私,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预自己的生活,而这种文化氛围使英国人或美国人更加在意自己的消极面子。在中国,我们则强调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为了实现合作或团结,称赞对方屡试不爽。因此积极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更为盛行。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较好地解释了语义与语力之间的关系。但Leech认为,这种做法无法说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何要在语言表达中采用间接方式。于是他提出“礼貌原则”(Polite.heSSPrinciple)来拯救“合作原则”。

(1)策略准则(Tact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准则(GenerosityMxa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3)赞扬准则(ApprobationMxa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加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Modesty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准则(Agreement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诚然,Leech的礼貌原则之精神是建立在以 英语 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之上的,忽视了东方礼貌文化的特殊性。的确, 中国 是礼仪之邦,中国人也十分注重礼貌,但伴随礼貌,中国人特讲究“客气”一番,或贬低自我褒赞他人。西方人,尤以英国人为代表,似乎无暇“客气”。所以中国的礼貌源远流长,颇具有中国特色。顾日国曾经撰文归纳了五个中国式的礼貌原则:

(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

(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

(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

(4)“脸”、“面子”与求同准则;

(5)“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三、中西方礼貌的文化差异

1.中西方礼貌内涵的差异

从传统意义上说,中国社会是以差序格局为主要取向的社会结构,“礼”的基本精神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不论王公贵族、平民百姓,都必须以“礼”为标准,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礼”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可以说“礼”是维系“上尊下卑”等级秩序和亲疏关系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社会中,作为“礼”的衍生物——礼貌原则,与西方的礼貌原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社会的礼貌原则如同“礼”的基本精神一样,强调“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等级差别的标志。

2.礼貌准则选择侧重上的差异

在Leech的礼貌原则中,策略准则是最重要的,是人们交际时最经常采用的准则,它构

成了英语语言文化礼貌原则的核心。在西方社会,个人利益、个****力、隐私等都被当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人们之间,哪怕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实施“指示性”言语(诸如请示、命令、警告、建议、劝告等)行为时,人们必须遵循策略准则以减少对别人消极面子的威胁,或尽量减少语气的强迫性。

然而,中国的传统来看,人们的行为是受社会期望所制约的。有些人有权力,或适合向别人提出命令、要求、建议、劝告、提醒、威胁、警告等等;而有些人只能处在无条件地接受或完成这些行为的地位。正所谓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譬如,通常只有长者对幼者,上级对下级,教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老板对雇员实施“指示性”言语。反之则不妥,被当成不礼貌的表现。

3.中西方表达礼貌的方式上的差异

(1)恭维与应答。恭维语是一职多能的社会言语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交往的不同社会环境中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调查,英语恭维语除表示欣赏外,其主要的功能是协同交往双方关系的“一致性”,交际者采用积极礼貌的方略。而汉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

(2)邀请与接受。中国人通常采用螺线型思维模式,话语整体结构包括多次话轮转换,经过谈话双方多次协商之后,才能完成一个交易。这种情况在邀请与接受邀请的礼貌会话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邀请人往往三番五次地邀约,以示真心实意,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礼貌的热情准则。而受邀请人推三托四,邀请人一再坚持。一方面,受邀请人要一再试探对方是否真心,是否只是礼节性的邀请,而非真实邀请。过早接受邀请则会有失于礼节;另一方面,只有一再坚持,才能体现自己的诚意,因此邀请方和受邀请方经常要经过屡次协商才达成一致。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大变革,随着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中西方礼貌文化差异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礼貌是一面镜子,反映了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如何有效地运用礼貌原则达到成功的言语交际和沟通,取决于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并且具有成功地与其他文化成员交流的真诚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差异制造的交流障碍,进而剔除本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文化重组。Sympathy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语用移情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语用失误 语用移情 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语用失误有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表现形式。注重语言本身,而忽略了不同语言文化差异是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成功消除语用失误所造成的障碍.必须了解目的语语言文化,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势,做到语用移情。文章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种类和原因,并且对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和语用移情的习惯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看法和建议。

一、引言

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如何自然,何兆熊以及其他许多学者都做了很多研究,并且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研究有的侧重广告翻译、社会用语、旅游英语等不同交际领域的语用失误,如郝钦海(2000),张新红(2000),陆建平(20O1),赵湘(2006)等;有些侧重研究称呼语、褒奖行为等具体的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失误,如李悦娥(1998),刘小珊(0o1)等。然而他们的研究对于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过多,而对于如何解决语用失误的办法研究不够。本文结合非本族语者使用英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语用失误的种类及其根源,并指出培养语用移情能力是解决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重要途径,

同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移情能力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语用失误

1983年Thomas在他的论文“Pragmaitcfailureincross culturaleommunicali?中提出了“语用失误”的概念,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注意和兴趣。Thomas认为所谓语用失误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语用失误”这一概念的提出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可以说,某人说了一句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话,并称其为“语法错误”,因为语法是规定好了的规则(至少是为了语言教学的目的已经规定好了的)。可是,我们却不能说某句话的语用之力是“错误的”。我们只能说这句话没有达到说话人想要达到的目的。Thomas把语用失误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具体表现形式:

(一)语言语用失误

语言语用失误指学习者正确地运用了言语行为,却使用了错误的语言手段,即在语言形式的使用上出现了偏差。口语言语用失误的所指对象,是与语言结构相关的各种规则。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明白所有这些规则,并在他的具体言语行为中正确地(即没有语法等形式错误)表现出来。然而,说话人虽然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些规则,却不能得体地使用它们。语言语用失误笼统地指说话人对语言规则(确切地说是静态的语法形式规则)用得不得体。

例如:(1)一位国外中年男士与中国年轻女教师对话:Man:Oh.youlooksopretty.Woman:(witharedface)…Don?tbejoknig.I?m ugly.在国外对女性的外貌方面进行恭维是很普遍的现象。女性穿了新衣服,发型有了变化似乎都必须受到及时恭维,不管年龄、社会地位、职业如何。L5这位中国女士得体的回答应该是Thankyou.而不是根据中国的习惯觉得不好意思,谦虚~番。

(2)一位男性美国客人到一家饭店用餐,他点了蜜汁鸡脯,并对女招待说:Wouldyoupleaseservetheehiekenundroessed?(请你上鸡时,别先浇汁,好吗?)女招待是一位刚高中毕业的年轻姑娘,不知客人的要求是上菜时不要把汁事先浇在鸡脯上,他要自己来浇。她只知道undressed是“不穿衣服”的意思,于是大惊失色:No,Ican?t.Yuo areinChina,sir.(不,不行。这是在中国,先生。)

(3)一位导游人员陪同外宾游览了一天,外宾说:Tiumk you.导游人员忙回答说:Notatal1.It?smyduyt.导游人员本意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但他这样说却会让外宾理解为:他本来不想做,但这是他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适当的回答是I?m adtobe ofhelp或It?8apleasure表示“我很乐意(为您效劳)”之类的客套话。

(二)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指学习者未能按照情景的要求,运用言外行为,在意义的得体性方面出现了偏差。社交语用失误在所指上与非语言结构规则有关,主要指说话人使用的非语言结构规则(确切地说是交际规则),无法保证交际的得体和成功,因此,社交语用失误与交际及其效果关系甚密。社交语用失误属于交际规则用得不合适。例如:

(1)A:lamverybusythesedays.

B:It}linkyoushouldnotbetootired.Youshouldtakeeareofyourself.

A本意是出于关心,但B会以为对方在说他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而觉得不快。

(2)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个学生看到一位上了年纪的美国太太艰难、吃力地爬坡时便对她说:“Lethiehelpyou,Mrs.Smiht,youareold.”Smith太太听了脸上露出不高兴的表情。为什么Smiht太太会感到不快,甚至有被冒犯的感觉呢?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造成的。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民族传统,常用老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我们常常听到“老王”、“老李”之类的称呼。而英美文化中常常把“老”与“年老无用、无力”的意义联系起来,以至于造成误会。

(3)一位中国人在英国大街上拦住一辆出租车说:“CUSehie,

woludyoupleasesendmetohterailwaystation.”这位司机觉得很奇怪。因为你坐车是要付钱的,司机为你服务这是他必须而且乐意做的,这时候你说得这么客气反而让人觉得你是没钱付车费而求人家。

三文化介入与语用失误

上述两种语用失误,其关键在于文化的介入而造成交际语言的不得体。这种交流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的接触和碰撞由于语言使用者受到母语规范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和影响。生硬套用母语的一些表达方法,便容易导致交际的失败,即语用失误。美国语言学家Edwardsapir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续下来的各种做法与信念,这些做法与信念的总和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外语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其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和敏感性,提高社会文化能力,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中国人和外国人交往时,由于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东西文化差异,经常发生交际失误:一位在中国工作的美国教师到学校图书馆外文阅览室去看书,路上遇到一个学生也去图书馆。这位学生热情地向前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这位外教觉得很奇怪:你明明看着我往图书馆去,为什么还要这样问?同时心里也有一丝不快,心想我去干什么关你什么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语用失误呢?这个中国学生虽然能够正确地说英语(即没有语音语法错误),却不能得体地运用它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说“吃饭了吗?”“你去哪?”而美国人则说Howaeryou?同时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英美人士对于Where are you goign?在心里的反应是whv do you ask?甚至可能是h?8onne of your business.认为是在干涉别人的私事,以至造成“交际短路”。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得体性的重要性和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讲英语的人对汉语中的敬辞和谦辞很难理解。在英语中,同自己的上级说话写信时也许需要用比较尊敬的语气,但不需要用什么特殊的词语。而中国人不习惯用平常的话语直截了当、不加修饰地与年长的人、客人或有地位的人说话。试看下面一份请帖:“Will you Dleasehon or hieby coining to my humblehome for asimple meal this Sunday evening?We will eb very pleasedf you call collie at 6 O?clock.”(兹定于星期13下午6时在寒舍举行便宴,敬请光临。)这是典型的汉语式的英语,没有注意语用移情,让自己的表达方式符合英语的语言文化和表达习惯。如果把这个请帖改成:“Frank,we?dlike youyou?re your wife to come over for dinner this Frida yevening.Sixt lirtyat Ourplace.Can you lake it?”这样的表达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完全符合英语的语言文化和表达习惯。

四、语用移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移情说”是德国的罗勃特·费肖尔在1873年发表的《视觉形成感》一文中首先明确使用的美学概念。日本语言学家库诺(gL,no)最早把移情的概念移植到语言学领域。Ruben认为:在言语交际中,移情指的是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他把移情能力列为有效交际的七种要素之一。国内最早将“移情”的概念引入语用学的是何自然。他于1991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语用移情(pragmaitcempahty)指的是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语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也就是说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度的基础上,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人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式,在心理上有意识地摆脱本民族文化对自己的束缚和影响,站在对方的语言文化立场上与之交流的一个策略。那么,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语用移情呢?

篇三: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被不同的民族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而礼貌用语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工具,应该被学习者认识和了解。本文列举了一些中西文化背景下的礼貌行为的差异,尤其是从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道歉、对赞扬语的应答五个方面的异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引起注意以运用于实践,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

A Brief Talk about Different Politeness

Principle of Cultural Exchange

Abstract:Language as a tool for cultural exchange, has been given the different ethn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urtesy as a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particularly in the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by learner. This article lists some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five aspects including addressing, greeting, acknowledgement, apology and response of the compliment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applying practice and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liteness principle; appellation;greeting; acknowledgement;apology;response of the commendation

语言学习的范围很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法学习,还要注重母语与外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礼貌以言语行动所表现的谦虚恭敬,广泛体现在各种语言中,但是由于民族形成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导致人们对礼貌的界定有着不同的见解。礼貌原则所维护的是“面子”(face)。但中西方文化中对于“面子”的认知因历史、社会、宗教等原因不尽相同。汉文化中因儒家所倡导的“中庸”而使大家在维护面子时更注重维持个体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希望获得赞同、夸奖。而西方文化因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主张个性解放,注重个人自由,而使大家在维护面子上更偏向于个体独立,不受外界干涉。礼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礼貌的内涵和意义却是因文化而异的。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同时,为了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一定要对文化差异有所认识,以免引起误解。

一、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一)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任何交际都是为了沟通,它是交际主体共同实施完成的动作,但是任何主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美国语言学家Grice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合作原则,他认为,只有交际双方遵守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否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造成双方的误解。他提出的合作原

则如下:

1.得体准则(The Tact Maxim):即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因此要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The Generosity Maxim):即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交际中要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称赞原则(The Approbation Maxim):即减少对他人的贬损,多赞扬别人。

4.谦虚原则(The Modesty Maxim):即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多贬低自己,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原则(The Agreement Maxim):即尽量缩小与他人的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之处,增加双方的一致。

6. 同情准则(The Sympathy Maxim):即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减少自己与别人情感上的对立,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1]。

(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顾日国教授在1992年提出了在汉语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1.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是要“抬”“尊”。

2. 称呼准则:要用适当的称呼和对方打招呼,要按照长幼、地位高低的相对应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3.文雅准则:要多用文雅的语言,了解各民族之间语言的禁忌语,多用委婉语,避免直接使用可能会使人尴尬的事物。

4.求同准则:指听话人和说话人在诸多方面为求和谐一致,以求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2]。

二、中英礼貌准则在礼貌用语中的比较

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准则大体上都遵循了两种基本模式:其一尽量缩小不礼貌的表达;其二尽量扩大礼貌的表达。事实上,在交际过程中两者又各具特点。

(一)称呼语

各国文化中都有自己特定的称谓系统和使用规则。

一般来说,汉文化中的称谓形式有以下几种:(1)亲属称呼语,包括对自己的亲属,如“爷爷”、“奶奶”等;(2)姓名,包括全名、学名、小名、老/小/大+姓/别名等;(3)通用称呼语,指“同志”、“先生”、“女士”、“小姐”、“老师”等可广泛应用于社会范畴内容或成员的称呼语;(4)职衔,即标志职业或职业的名称;(5)零称呼语,指“喂”、“劳驾”等日常用语或不用称呼语打招呼,或用指听话人所从事的的工作机正在进行的活动称呼对方,如“老师”、“割草的”等。同汉文化的称谓模式相比,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有两种:(1)称谓词+姓,如称Mary Brown为Miss Brown;(2)名,如Mary。

另外,在交际中,如何根据个人的身份、地位、社会角色来称呼是非常重要的,这是

维持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重要方式。 在一种语言文化中,有些称呼是礼貌、诚信的,但是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却可能不被接受。因此,我们必须在不同语言文化中对称呼原则加以关注和解释。

在中国,我们有着尊老爱幼的美德,并且把年纪大看做是有资历、有经验的象征。因此,我们中国人往往在姓的前面或后面加上“老”字表示尊敬,如“老徐”“徐老”等,这个称呼包含的含义,不仅是表示年龄上的差异,同时也表示了尊敬,并且我们可以从这样的称呼(尤其是后者)中了解到此人可能是德高望重的、在某个方面有所成就的人。在西方文化的价值观

里,“老”不是尊称,反而认为是“无所用”之意。中国人在交往时处处体现尊老爱幼的美德,但对英美人直言其老,恐怕是一种冒犯。在他们的价值观中,年纪大了以后意味着很多事情不能自己亲历亲为,而是需要别人的照顾,或者来日不多的意思。对于名为李建军的中国人来说,“建军”和“军”只有在亲密关系中使用,但在英语中,名为Gabrielle White的人,可被许多人称为Gabrielle或 Gabby, 并不需要十分亲密的关系限制。西方人乐于称呼他人的名,适用于任何年龄的人群,学生们也称呼老师的名。因为西方人认为这种形式的称呼显得和蔼可亲。但在中国,这种行为被认为是没有礼貌和不能容忍的的。这就是文化差异。另外,“中国人喜欢以年龄来称呼他人。为了表示对老年人的尊重,通常在姓氏的前面或者后面加上“老”字,例如:黄老,赵老,老张,老李等。年长者通常称年轻人为小丁,小陈,即在姓氏的前面加上“小”字。因为这种形式的称呼可以使人们感到亲切友好,就像是在西方称呼他人名字一样。然而,对于一个西方年长的女子,如果你在她们的名字前面加上

“Grandma”,那她绝不会感到亲切,反而厌恶。因为西方妇女不喜欢他人提及年龄,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妇女。他们希望看上去年轻而不是越来越老。

此外,汉语十分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因此,英语和汉语非常明显的差异之一就在于对亲戚的称呼。中国传统家庭中父子为中心。中国家庭中有着严格的称呼原则,基本上都要遵守“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亲疏分明”的原则。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如:姨,姨夫;姑,姑父;叔叔,婶婶;大爷,大娘;舅舅,舅妈;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等。而在英语中他们不强调父系和母系的区别,因此uncle, aunt, grandma, grandpa, niece, nephew即可基本上把可能的家庭关系涵盖进来。甚至可以用直呼对方名字的方式来称呼自己的父母或长辈,在他们看来,这是他们亲密关系的体现。

另一种在中文中常见的称呼方式是在姓氏后面加上某人的职位,中国人习惯将职位放到称呼中表示尊敬,如“王经理”,“张老师”等。在西方,他们习惯直呼其姓名。而且,在他们的习惯中,有的表示职位的词是不能够用做称呼的。例如“Good morning,teacher!”这样的英语实际上是不被接受的,是中国式英语。在英国对老师的的一般称呼方式是:小学及中学:(头衔+姓)或(先生或小姐); 大学或学院:(头衔+姓)或 (名字);还有,某些职业如教授,医生和上尉这样的头衔,可以单独使用或与该人的姓一起使用。

在称呼语上,汉文化很好的体现了自谦尊人准则,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自谦词和尊词,如称自己为“鄙人”、“愚弟”、“小弟”等;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小儿”;自己的家为“寒舍”、[4][3]

“舍下”、“陋室”;自己的作品为“拙著”、“拙作”;而称对方为“您”、“您老”、“先生”、“阁下”、“老人家”;对方的儿子为“令郎”;对方的家为“贵府”、“府上”;对方的作品为“大作”、“佳作”、“杰作”。而在英美文化礼貌准则中却没有上述谦词和尊词,第一人称用“我”、“我的”、通用“I”、“my”或“mine”,而第二人称“你”、“你的”通用“you”,“your”或“yours”。

(二)问候语

人们之间经常进行问候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保持社会联系,而不是传递信息,因此,公式化的表达形式往往会被用到。

人们见面,尤其是熟人之间,一般要打招呼,以示礼貌。除了偶尔用手势表达,大多要使用问候语。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见面用的招呼语大不一样。在英语中,可用简单的“Hi!”或“Hello!”跟人家打招呼,也可在“Hi”和“Hello”后面加上对方的名字,如:“Hi, Jack!”。另外,打招呼也可用含有祝愿性质的见面语,如:“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Good Day, Good Night”等等。这些问候语在中国人之间很少使用。中国人在问候别人时常说“你吃过饭了吗?”这只是打招呼的方式,其实并不是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了饭。然而在英语中,这样一句话就不再是打招呼了,而是用来表示建议或邀请对方一起吃饭的意思。汉语中另一个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到哪儿去?”或者问“你干什么去?”“天凉,小心感冒!”这两个问题在汉语中都是打招呼和问候的方法,而不是想了解被问候人到哪儿去,去做什么事或者警告他怎么样。然而,如果我们用英语去这样问西方人, 他们会十分惊讶,甚至反感。他们会认为这样的问题是干涉他们的私事,而不是友好的问候。在汉语中,一般可以用称呼代替问候,如在路上碰上父亲的一个老朋友,便叫一声“王叔叔!”或“李伯伯!”,对方一听也就知道你是在跟他打招呼。可是,如果你朝一个西方人喊“Uncle Brown!”或“Professor Smith!”,人家就会停下脚步回答:“Yes?”因为他以为你有事要问他,需要他的帮助。

西方人和中国人也会把询问或者评论某些事物作为一种问候的手段,但在中英两种文化下也有不同,所以需要注意避免冒犯别人或产生误解。有时中国人会问为什么英国人常常谈论天气。也许应该反过来问问,为什么中国人经常谈吃?事实上,没有真正的答案,或者说话题的选择多半是因为习俗。在英国,谈论天气确实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问候方式。英国人有着非常强烈的隐私权观念,天气是一个非常适合他们的与个人情况无关的话题。讨论侵犯他们的私人生活的话题就很容易冒犯他们,所以中国式的问候'你要去哪里?'是特别令他们讨厌的。如果他们不熟悉中华文化,他们就认识不到这只是一个问候,可以用模糊的回答方式;而他们认为这是侵犯他们隐私。

(三) 致谢

中文和英文中都有表达感谢的语言,例如,谢谢,非常感谢,Thank you, Thanks。就整体而言,他们非常相似,然而,即使在这些当中也存在着某些分歧。

在道谢方面,说英语的人比说汉语的人使用“谢谢”要普遍得多。汉语致谢语的运用与英语有几个明显不同的方面:第一,夫妻或亲属之间不用说谢谢,否则会有关系疏远的感觉;第二,受到表扬或恭维时一般不说“谢谢”,以免得人不谦虚的感觉;第三,对理所当

然的服务,一般不予致谢。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的时候,英美人一般用“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汉族人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

1.“谢谢”和“Thank you”的使用频率。

“谢谢”和“Thank you” 的使用频率很高,但“Thank you” 比中文的“谢谢” 使用更广泛。在中文中,对于一些小事,如借铅笔,要别人接电话等,礼貌用语往往被忽略了,尤其是在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西方人对“Thank you” 的高频率使用往往让中国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另一方面,中国人对于感谢和赞赏的谦虚态度,有时在西方人看来是无礼和缺乏理解的。

2.不同领域和场合使用“谢谢”和“Thank you”

在使用“谢谢”和“Thank you”的领域和场合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西方人得到别人的赞美和邀请时会表达自己的谢意,但中国人会作出否认或拒绝的回应。例如:Foreigner: Your skirt is lovely.——Chinese: No, no, it’s just a very common one[6]。此外,中国人会主动对服务人员表达他们的感谢,但在西方人的思维中,服务员应该感谢他们的客人,感谢他们的到来和消费[7]。

3.不同的答复 对感谢的答复最常见的有Not at all, You’re welcome, 没什么, 不用。但是当外国朋友对服务人员的出色工作说出“Thank you”的时候,他们应该如何答复呢? 如果把中文的“这是我应该做的”翻译为“It’s my duty”, 西方人就会理解为服务员并不是真正想这样做,他这样做仅仅是因为他的职责。这就产生了误解,恰当的回复应该是I’m glad to be of help(我很高兴自己能帮助)或It’s my pleasure(这是我的荣幸)。

(四)道歉

道歉语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语,也包含了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Leech礼貌原则的核心内容就是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益,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8],即说话者故意违反合作原则,通过自损来赞扬他人以达到和平。在中英文当中都有很多道歉的词组。如Excuse me, Sorry to interrupt you,对不起, 失礼, 失陪了等,但最常见的是“对不起”,“sorry”和“excuse me”。在英语中,“excuse me”可以用来向陌生人询问信息,或用来请求离开,预定房间或打断别人讲话,或用来对无意中的咳嗽表示歉意和在发言时说错单词。此外,“excuse me” and “sorry”有明确的分工。如果踩了别人的脚或撞到别人,你只能说“sorry”,而不是“excuse me”。 然而,在中文表达中,“对不起”一般可以通用。此外,汉文化中其它的道歉语也很多,常用的有:真对不起、失礼了、失陪了、失敬了、失迎,等等。

中国人对陌生人比较会使用单一的道歉策略,通常为直接道歉,说声“对不起”“不好意思”等等;对亲密的人则会使用非正式甚至随便的道歉语,如“老婆,是我不好,对不起啦。”对朋友,则偏向使用正式而多种策略混合的道歉方式,如“某某,昨天是我的错,我不该误会你。我向你[5]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763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

    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1 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2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3 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4 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5 全球化语...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