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酒文化的相关文章推荐 正文

酒文化的相关文章推荐

2016-10-24 10:54:23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酒文化文章

醉(罪)在酒中,毁(悔)在杯里 中国文化自古就根植了“酒文化”。在许多场合,酒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亲朋聚会,好友相约,浅尝小酌可以营造气氛、增进感情。

古人有诗云,“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喝酒已经成为人们交流感情的一种常见的方式。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又可见人们把酒视为表达情感,排出压力的方式,酒的多少说明了你是否尽兴。从古至今,很多人都把喝好、喝倒作为心诚的表现,也是因为如此,一些酒气熏天的场景在我们的身边也是随处可见的。

可是,任何事情都有着两面性,常言道酒后吐真言的背后还意味着酒后胡言。虽说,亲朋好友们喝酒交流感情,喝酒应酬都是见怪不怪的事了,可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过度而为之可能就会量成不可挽回的错误。

纵观身边和社会上的,喝酒酿成的悲剧不计其数,贪杯会带来的后果无人能未卜先知,可能是酒后言语上的失误而使工作受到影响,影响朋友感情,可能是对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也可能是酒后的无知的暴力行为,这些或许还可以因为检讨和忏悔而得以原谅,可是当跨越了法律的界限,到那时,也许你的家庭事业便“毁”在 了杯中,你也将为之后悔终生。

近年来,醉酒驾驶成为我们国家一再强调的重点问题,尤其是每逢佳节,各大路口严查酒后驾驶的交警更是随处可见。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惨剧还是在一幕幕的上演。

很多情况下,也许喝酒真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劝酒的行为,而因为挨不过面子亦或是工作中无法拒绝,而使自己酩酊大醉,甚至造成胃出血或者酿出车祸等悲剧。有些时候,我们也理解因为应酬而不得不喝的痛苦,但话要说明白了,超出自己能力的时候也应该尽量委婉的拒绝,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应该提醒那些劝酒的,情深不一定都在酒中,真正为他好的话就不应该生拉硬灌的,也许以前你的情谊在杯中,那么以后把情谊放在劝中吧,这样你好,他好,大家都好。

而有些时候,有些人也会因为自己的贪杯误事。一些自以为自己酒量很好的人,在达到醉酒标准以后,认为自己并没有喝醉,仍开车回家。在认识因素上,我们一般可推定他也许已经认识到自己可能已经达到醉酒标准,但因为需要开车回家,所以冒着可能醉酒驾车风险开车回家。其实,这在意志因素上是一种放任,故而这种情况下间接的酿成了故意。

也许我们也需细细想来,无数次的喝酒,引起的无数的醉酒驾车的灾祸,醉(罪)在酒中,毁(悔)在杯里就一定是肇事者吗?其实不然,那些教唆醉酒的、帮助醉酒的,劝其醉酒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共犯”。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醉酒给我们带来的众多危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已经不是我们的需要,适可而止才是真理。以酒为庆,以酒祝乐固然无可厚非,然而权衡生命的份量,如果因为醉酒驾驶而酿大祸,就实在不是酒文化的出发点。

饮酒雅兴,但切勿因酒误事,害人害己,否则当醉(罪)在酒中,毁(悔)在杯里的悲剧降临时,哭泣的便是你自己。

篇二:中国酒文化

为什么说中国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

俯察当今知识经济的社会,在我国酒业界正涌动着一股评论“文化酒”和探索“酒文化”的热潮。应当说,随着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发展,出现这一现象不仅是正常的,而且对国酒的宣传与营销更是大有裨益的。

自古以来,卖酒吆喝酒,几成定律。但如今,高明的营销商绝不肯就此打住,而是充分施展其聪明才智,有的放矢,千方百计地制造文化酒广告宣传和酒文化新闻炒作的攻势。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大致有:借题发挥、由此及彼、以屈求伸、声东击西等,以达到最终将产品售卖出去的目的。

中国酒界发展至今,归纳起来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也就是:作坊酒、工业酒、广告酒、品牌酒、文化酒。“酒文化”这一概念,则是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先远教授首先提出来的。从概念上讲,酒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包括几千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的酿酒技术、工艺水平、法律制度、酒俗酒礼、形形色色的饮酒器皿,以及文人墨客所创作的与酒相关的诗文词曲等等;而狭义的酒文化则是一般消费者心目中的酒文化,多指饮酒的礼节、风俗、逸闻、逸事等。狭义的酒文化主要是言传身教,缺乏理性的指导。

“主导白酒消费的是文化。”此言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茅台”总经理袁仁国的《迎接文化酒时代的春天》一文的发表,更像是中国酒业市场进入酒文化竞争的宣言书。自此,各个酒企业先后开展

起了酒文化营销活动。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远在三国,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为一身的魏武帝曹操,在他的《短歌行》诗中就发出了此感叹,致使杜康的大名气贯长虹、世传千夫。算起来,杜康酿酒足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其知名度可谓家喻户晓。据史书载:杜康牧羊于空桑涧,“余粥弃于桑,郁积成香,竟有奇味,杜康尝而甘美,遂得酿酒之秘”,从此以酿酒为业。杜康被周平王封为“酒仙”,杜康酒被封为“宫廷御酒”,杜康造酒之处被封为“杜康仙庄”。除了曹操以诗抒怀对杜康发出的感叹外,还有唐代诗圣杜甫“杜酒频劳动,张犁不外求”的自豪;更有宋代理学家邵雍“喝一辈子杜康酒,醉乐陶陶”的千古绝唱等等,历朝历代对杜康酒以诗文书画的形式进行赞颂者真是不胜枚举。这一切,都丰富了杜康酒文化的内涵,构成了“佳酿之祖,世传杜康”的历史延续性,也因之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酒。 不仅诗如是,在我国传统绘画及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形式书法中,这酒的“文章”更是活泼万端、传承发展。流播世间的无数书画佳品根本无须多言,而与这些名人大家相关的“酒缘”传闻也是为数颇丰。比如,“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据说他醉后作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郑板桥的字画不可轻易得到,时人皆知,但若以美酒款待,在他醉意中求画,即可如愿。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醉僧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该帖通篇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

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不难想见当年操觚之时,心手相知,豪情勃发,一气贯之的情景。“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就的《兰亭集序》,“道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

说起这酒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其名目,花样也确为繁多。比如绍兴酒,单其别名雅号就有:花酒、名士、黄酒、绍兴、绿蚁、福水、黄汤、杯中物之多种。而古代的酒令,更是花样百出,名目繁多。酒令,是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宴饮和郊游中助兴取乐的游戏。酒令除能助欢愉畅饮,令气氛和洽外,还是古代礼仪教化的方式之一,盛行于各个朝代,形式也多种多样。

除了以吟诗作赋、行酒令来传扬美酒与酒文化外,还有一种更为直接的宣传形式,那就是“酒旗”,亦称酒望、酒帘、青旗、锦旆。《韩非子》记载,“宋人有沽酒者……悬帜甚高”。这里的“帜”,就是酒旗。后世人称:“酒市有旗,始见于此。”由此可知,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知道利用酒旗这一特殊的广告形式来传播商品信息了。古代酒旗还有个重要作用,就是它的升与降,标志着店家有酒或无酒;营业或不营业。当然,社会发展到今天,“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景致已经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极富时代特色的各式招牌、看板、灯箱、霓虹灯、电子显示屏等新型广告设施。

谈到酒文化,就不能不论及酒文化的功能。其功能一言以蔽之:具体的酒文化反映具体的酒品牌,所反映的内容越丰富、越全面、越深刻,这一文化酒的品牌就越驰名、越完美、越真切,其价值也就越

高。在浏览了中国十大文化名酒品牌个案研究和有关新闻媒体对中国酒文化资料具体内容的一些报道后,凭心而论,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泸州老窖总裁袁秀平的《统治酒类消费的是文化》一文。文中提出了,“酒战是文化战”,“酒文化来自艺术化的营销”,以及“生感时代”的消费主张等理念。通过介绍“国窖酒”的运作,清晰的表证了泸州老窖不仅仅是在酿造酒,而且还是在酿造文化、酿造科学、酿造历史!而《糖酒快讯》记者雷达所写的《白酒:谁是文化“终结者”》,更是把中国酒文化的探讨引向了深入。

如果说酒的本质是酒本身,那么文化酒的本质应当是有足够的文化作前提、作背景、作依托,甚至作“媒人”作“新娘”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合体。窃以为,若连独具慧眼的文人都看不见、摸不着有明显文化参与和文化支撑的酒,即令把“文化”字样金书得丈二大,也依然称不起文化酒。所以说,酒文化是文化酒的灵魂。我们知道,既谓之“灵魂”,就有其很大的不可捉摸性。故而探讨真正的酒文化是什么?确实很有必要。比如说,酒文化有哪些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有哪些主要部分组成?这些主要部分所起的具体作用是什么?等等一切与此有关的问题,都是值得认真分析和研究的。

有人说:酒文化是一种品位。而品位中包含有酒产品的香型定位、包装装潢、市场营销战略、文化传播功能,及高品、高价、高质等方面内容。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未能抓住其纲,绝非一语破的、无懈可击的准确论断。如果说酒文化是一种品位,那么任何一种有点品位的酒,都可以说有酒文化吗?此说显然不足以服人。这是

“文章”创造的奇迹,也是文化酒与酒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辩证统一关系的最佳诠注。

文化是一个相当广阔的领域,酒文化渗透其中势必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呈现出更加绚丽多姿的景象。

随着“入世”后强大的外国竞争者的加入,国内酒类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我国各酒类企业,在竞争与运作方面的能力虽然有了一些提高,但与外国同行相比,在营销手段、资金实力、生产技术等方面,仍显得有些势单力薄,缺乏竞争力。那么怎样加强这些不足之处,便是国酒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入世”后,机遇是潜在的,挑战是现实的。那么“入世”了,我国酒类企业走进了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与世界各国的民族工业、经济文化融入了一个共同的大市场,相互竞争、共同发展。也许在某些方面,我们尚处劣势,但我们的机遇是平等的,况且我们还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有力的后盾,相信我国的文化酒与酒文化必将展现出醉人的风采

篇三:浅谈中国酒文化

浅谈中国酒文化

中国人爱酒,中国的文人更爱酒,嗜酒如命。会朋友吃饭要酒,勤于政事要酒,打通关系要酒,做文章要酒,做书法要酒,春风得意时要酒,悲苦自伤时要酒,平时自己自斟自饮也是无比的惬意,尤其是老人,大多数的老人们并不需要什么五粮液,什么茅台,如果能给他们一碟花生米,再来二两老白干,那便是老来人生得意之事。品了酒,也品了人生。中国被认为是酒的发源地之一,当然就的文化也是由来已久的,沉积千年的。这里我写亵谈酒的狂欢,也是取自醉酒后妄谈一切之意,亦不必为那些烦人的责任去承担什么,也不必去规规矩矩的写什么论文,谈到哪算哪,岂不自由,快哉!

中国的造酒技术甚早,那些史学家们大多认为源起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的酒为何人所造呢?这恐怕是说法不一的,有“上天造酒”、“猿猴造酒”、“仪狄作酒”、“杜康造酒”等传说,但这毕竟是传说,我们很难知晓,即便知晓又有何用呢?曹孟德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以看得出来,酒的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功能的文化。一些事物的起源往往不必究的得那么甚之又甚,欧洲诸国各说我们的酒文化才是真正的酒文化,我们有“酒神”,这有什么必要呢?酒大体上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你说你早,我说我早,大家都有道理,因为我们都曾经经历过。在中国,我可以说我们中国人个个都是“酒神”。醉酒后的狂欢,是一个平等的话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地位、阶级的局限可以被忽视,人们可以纵欲,可以狂舞,一切都变得肆无忌惮,这就是酒的狂欢。然而酒的狂欢释放着人们天然的真意。仿佛我们忘记了痛苦。但仿佛又一说我们仿佛可以探得,中国的酒神仿佛就是远古的巫文化的代表--萨满。中国的祭祀少不了酒。王国维说:“盛玉亦奉神人之器谓之酉,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中国上古时期,在祭祀中,萨满以之那迷狂的舞蹈,使人神相通,上古的人民享有这一份迷狂的崇拜。我们也可以从这嗅出“酒神”的味道来吧!这仿佛在屈原那光怪陆离的歌更能窥得一斑。

酒的狂欢,是一种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的心理相互妥协的载体。酒可以使人释放出早已郁积在心中的郁闷,显现真的自我;但也可使人堕落,甚至亡国。夏朝,仪狄发明旨酒(当然一说也有杜康),

献给禹,禹品后叹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于是,后世真的有太康以酒亡其国,至夏桀嗜酒更甚,失其国。于是,西周始肇,周公即发布禁酒令。可见,周公是吸取了前代的教训。于是,中国的酒文化真正进入了正式和理智的发展时期。

中国的酒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酒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仿佛无时无刻不与文人士大夫紧密相连的。文人之爱酒甚于爱己,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文人的那种洒脱,飘逸和作品中所体现出来那种风骨,无不酒气香浓。从《经》中的“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到屈原迷狂式的诗歌,从东汉三曹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到魏晋南北朝之雅士酒醉后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再从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情到陆游的“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婉约,到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那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豪迈斗志,从秋瑾女侠的“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救国豪情到郭小川的“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的喜悦心情。这些诗作无不丰富着酒文化的内涵。于是,酒便成了一代文坛特点的象征。魏晋时期的文坛是“竹与酒”的天下,“竹林七贤”避祸政治,修身养性,常聚于竹林,以酒为乐,尚于清谈。老庄的“养生”的思想充斥着中国当时的酒文化,但这种尚“养生”的风气的背后却隐藏着文人士大夫对政治的逃避,对统治者的无奈,这是酒便成了最好的排遣心中抑郁之情的工具。那时的文人士大夫“尚酒”而不“论政”,这是历史的悲哀,但却是酒文化的盛事。多莫具有讽刺的意味啊!在唐朝却是另一种局面,仿佛可以用“几家欢喜几家愁”这句俗语来概括的。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中国的酒文化也在这期间得以发扬光大。唐时期的酒文化可以说在很大的意义上是和当时的诗的发展分不开的,唐诗的题材是多元化的,其酒文化的内涵从此也就具有了多元化的特征,至少是酒文化在这一历史时期表现得非常具体。这个时期的“酒”有“大漠豪情的酒”,有“恬淡闲适的酒”,有“狂癫洒脱的酒”,有“淡淡离愁的酒”,有“思乡情切的酒”,有“体恤现实的酒”,也有“失意不遇的酒”其中的每种“酒”都有其特定的代表人物,高适激情澎湃的边塞诗便是第一种“酒”的代表,他在《送李侍郎

赴安西》中写道“功名千里外,心事一杯中。”将酒与功业和细腻的思乡情怀联系在一起,尽展驰骋大漠,笑傲疆场的豪情。与之似乎唱着反调,瓜田晓月下的自斟自饮的孟浩然为我们带来了斟好了一杯“恬淡闲适的酒”--“看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政治上毫无自知之明的李白仿佛到死也没有了解政治是怎么一回事,但这位“诗仙”不仅在诗坛上独领风骚,而且在酒的文化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酒仙”。我们可以这样戏称他为“喝进去的是酒,洒下的却是酒性的诗篇”。他的《襄阳歌》所颂“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三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要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 垒曲便筑糟丘台。”《将进酒》中的豪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也留下了月光般皎洁的诗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在李白心中是一种“洒脱,空幻”的印象。他喜爱这种印象,难怪李白死也要死在喝酒之上呢!一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道出了那离别的忧愁和伤感。与此相应的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的杜牧却用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酒便成了乡愁的代言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将“朱门”和“酒”联系起来,酒便有了“腐朽奢侈之义”。杜甫也有用“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来自嘲,这又和不是杜甫对人生和现实的认识呢?初唐诗人王绩在《过酒家》中用“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来表达仕途上的失意。

在宋代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易安词”表现了十足的“酒性”。且看一位柔弱的身影为我们带来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再看英雄没落而不往沙场报国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宋代的时代特征多是将无奈,痛苦,感叹留在了酒文化之中,给中国酒文化增添了悲情的色彩。 中国的酒是文人的酒,尤其是那些历史上圣手们的酒,对于他们来说,酒是一种再好不过的精神上的催化剂,仿佛他们灵感的所来都是靠酒的。正如上面所讲的魏晋南北朝的那些诗人,唐朝的那些骚客,宋代的那些词将和溯及以后的那些在中国历史的文坛上闪现过自己风采和光辉的人,有哪一个不爱酒呢?酒有骚境,酒有风骨,酒有风华,酒有丘壑,酒有婉隐,酒有意气,酒所囊括的文化究其根本便是中国那一在文士中所盛行的“难得糊涂”。酒以解忧,

酒以抒怀,酒以放荡,酒以潜质,酒以气贯长虹,书坛上就便是这样的酒。相传,张旭这个“草圣”便是一个这样的人,每逢胸有书意,便将自己灌了个酩酊大醉,趁着酒意,赤身裸体的在街上狂奔,把自己跑得浑身是汗后在宣纸上一蹴而就了。那种书体带有一种癫狂的酒气,书坛需要酒,而这只是一斑而已。乾隆的“三希堂”上供着的中国书法的母本三帖何不是带着这种浓浓的酒意呢?中国的文化从头发丝到脚跟都带着浓厚的酒的文化--意合的特色。仿佛像个少年,何等的癫狂,在昏醉中成长着,从来不顾及着自己的方向,一句戏言,这或许是中国文化在近代早创伤的原因吧!而现在的中国特色却又是那么得见楞不见角的。书法至此,画坛可也是有过之无不及的,在对酒文化的继承上来说。天津有一位现代画家,其水墨人物是中国的第一把交椅,这人不说人们也会晓得,他就是范增,现任南开大学的历史系教授。此人善以酒为题材,如《饮中八仙》、《在酒行》、《钟馗醉酒》等都是其上等之作,他的人物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管是老的还是小的,脸上多带着用洋红的红晕,以可能是显得画中的人物生机盎然,但也不能排除其中寄予的浓浓酒意。我曾经试着去临过先生的画,但终因书法功底不到家在途中舍弃了,因为其画的线条以书法为根基,书法中那醉意的线条是我最难把握的。中国的艺术是酒似的意合艺术,不重重彩,这也许与西方油画有所区别,中国的油画就是因为色彩不到位而不得重视。有些人搞现代中国画,在纸上涂的这一块,那一块,显得很有风趣。吴冠中先生的现代国画之所以得到西方的重视,是因为它保持了中国传统的酒色,他的画有一种醉眼看世界的美感。不说了,总之一句话,酒孕育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我们所谈的均是典型的某个时代所赋予的中国酒文化的情感特色,大体元、明、清以后的文人是在这种酒文化中进一步的发挥,似乎都没什么特别的意义了。但是中国酒文化中有一种特定的言语,想必大家早就知道,那就是“行酒令”,这是中国酒文化中的一类瑰宝。“行酒令”有雅有俗,大体包括这几种:“花非花令”、“非花花令”、“花名无花字令”、“诗中物有真有假令”、“ 诗意违禁令”、“改字诗令”、“联句令”、“拆字令”本人对“行酒令”懂得不多,也不好一一明讲。只能稍作解释,“花非花令”就是要求说出一种不是花的东西来,但名必须得带上花;“诗中物有真有假令”要求引诗所指之物,一是真实

的,二是假喻的(“门泊东吴万里--真船,花开十太藕如船--假船”)(具体参见杨宗正《中国酒文化的奇葩--酒令》),中国的酒文化由此看来,还是具有娱乐功能的一种益智游戏。这仿佛是因为太多的人干喝酒也很闷的缘故,加上“行酒令”就别有一番风雅。

至此,中国的酒文化应该是具有了内容和形式上统一性,中国的酒文化具有着自己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内核与人文精神系联。当代的社会,中国的酒文化的反作用似乎是愈加显著,酒成了搞关系的酒,成了登堂入室的酒,成了结交形式的酒,成了同流媾和的酒。我不禁为中国的酒文化感到惋惜,我也希望遏制这种中国酒文化的变态,但中国酒文化的这种现象是以时代为背景的,我们又怎么能去撼动时代这个天柱呢?无可奈何,只好“手抚吾之琴,坐观云之飞”。


酒文化的相关文章推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36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酒文化的相关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
  • 酒文化的相关文章推荐

    酒文化文章醉(罪)在酒中,毁(悔)在杯里中国文化自古就根植了“酒文化”。在许多场合,酒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亲朋聚会,好友相约,浅尝小酌可以营造气氛、增进感情...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