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绿色童谣丰富小学校园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正文

绿色童谣丰富小学校园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2017-02-12 06:45:2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创设综合实践主题校园铸就学校特色文化风貌

创设综合实践主题校园铸就学校特色文化风

——中和小学围绕校园主题文化建设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功实

福建省晋江市青阳中和小学张翠霞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新增的必修课,课程新、观念新、内容新,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参教材,只有活动资源包,这就给该课程的实施带来极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但是如果不注意深入领会该课程的精神,不注意结合学校和本地实际情况进校课程的整体规划设计,容易使该课程的实施陷入空泛化、随意性和边缘化,甚至成为其他学科的辅助工具而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也强调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活动,体现地方特色。在中和小学,我们惊喜地看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围绕校园文化主题,目标明确,系统规划,广大师生主动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综合实践中,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都尽显出生机与活力,展现了校园文化的特色,也展现了学校的个性化风貌,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正在稳步推进,

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校园的基础建设

学校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场所,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学校的文化氛围、环境设计、节日的布置;学校日常开展的各种丰富的文体活动、少先队活动等都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综合实践教育的体验;学校日常生活中环境的整治、设施的维护、课桌椅的修理等都是实施综合实践教育的丰富题材。中和小学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整合地方特色资源,打造出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文化校园。

1、综合实践设施的建设。中和小学这几年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迅速改善,兴建和完善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成30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大楼,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良好的设施。但校园面积相对有限,仅9000多平方米。校长费尽心思,充分利用每个空间为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了一个个小天地,如利用围墙建成一系列主题文化宣传和展示栏,利用校园不规则墙角装点微型园林景观,特别是在晋江市交警中队支持下,在校园内设计出一个高度浓缩又功能齐全的“交通模拟区”,让学生可以在校园内实践体验交通规则。

2、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和小学为更好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把特色资源引入到校园,创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鲜明的校标、校训、标语、名人雕像群,整洁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采风掠影廊、学海七色光、缤纷百草园等丰富的主题文化宣传展示橱窗,争奇斗艳的“空中花园”等,成为校园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

景线,蕴涵着丰富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学校经这些图文并茂的文化包装,使人进入校园就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育人于无声之中。

3.校园文化社团的建设。各类学生社团是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生力军,丰富的社团活动也成为师生施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大舞台。社团活动打破了原有的班级、学科界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非学科课程文化和生活经验,丰富的活动形式,更加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文化熏陶、培养兴趣爱好、提高生活技能,增强了青少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如中和小学结合少先队活动和社团建设,成立“小交警队”、“小记者站”、腰鼓队、围棋、象棋兴趣小组等各类文化小社团,举行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校园的内容建设

中和小学的前身是分别创办于1938年、1948年的“晓光小学”、“群智小学”,1952年合并命名为“中和小学”,学校历经70年的积累沉淀,形成了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就连“中和小学”的校名“中和”两个字也蕴含了“中正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特别是吴新文校长站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度进行弘扬和发挥,形成新时期中和小学“中正和谐”的主题校园文化:所谓“中”就是要形成中规中矩、遵守规则、遵纪守法的“安全文化”;所谓“正”就是要形成不贪不取、清清白白、光明磊落的“廉洁文化”;所谓“和”就是要形成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友爱互助的“礼仪文化”;所谓“谐”就是以“乡土文化”为纽带,促进外地生和本地学生的沟通交流,打造彼此融合、和睦相处、友爱互助的“和谐文化”、和谐校园。在“中正和谐”主题校园文化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主题核心内容:平安文化、廉洁文化、礼仪文化和民俗文化,也铸就了中和小学的特色文化风貌。

1、平安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交通安全主题实践活动,组建小交警队,分发小黄帽和“让”字牌,在学校创设的“交通模拟区”进校小交警演练活动,做《小交警韵律操》,上交通安全课等,营造“珍爱生命、安全出行”的观念。举办交通文化节,举行“交通安全从我做起,做文明人、走文明路”宣誓签名活动,开展“爱学习、爱生命”、“小交警夏令营”、“保护生命、安全出行”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小交警主题训练活动,不但让小学生从小养成安全意识,更重要的是养成遵守纪律、遵守规则、互相礼让的良好行为习惯。中和小学的平安教育小交警实践活动得到省市教育和交警部门的肯定,省教育厅厅长鞠维强视察学校时题词:“平安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2、廉洁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洁文化进校园主题实践活动,让清正廉洁之风吹进校园。也许有人以为廉洁教育主要应该是针对老师吧,但中和小学不但让廉洁文化之风深入教师,也在学生当中深入开展以廉洁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有小记者去采访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制作丰富多彩的廉洁手抄报,有师生们集思广益,编辑《廉洁之旅》教育读本,还创造了“廉洁小卫士”游戏棋,寓教于乐,充满创意,很快就让不贪不取、清清白白、光明磊落的“廉洁文化”之风深入人心。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去年中和小学一名外地学生在泉安路旁拾到1万元现金,虽然她父母也是来晋江的打工族,但她却毫不犹豫地把钱交到校长手中,在校长帮助下交还心急如焚的失主,晋江电视台还专门采访报道,这正是廉洁文化综合实践的成果啊。

3、礼仪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和小学十分重视礼仪文化的养成教育和综合实践,提出“让我们共同做好现代城市的文明人”的口号,让同学们在礼仪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训练,如每天进校时敬礼、问好的语言、姿势训练,升旗仪式的规范性训练;站、坐、行姿势和做操动作规范训练,以及养成文明礼貌和良好的待人接物习惯等训练。结合平时的训练,通过表演、评比和“感恩节”主题实践等活动,让良好的礼仪文化和行为、规范习惯深入每一个学生心中。

4、民俗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中和小学现有学生900多人,其中外来工子女就占了80%以上。因此如何让外来工子女和本地学生和谐相处是中和小学校园文化和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和小学想出了让民俗文化成为来自全国各地学生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童谣民歌又是最能体现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文艺形式。因此,学校组织开展“让绿色童谣演绎校园最美丽的风景”为主题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举行“绿色童谣暨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这一大主题下,绿色童谣我来编、我为童谣配幅画、绿色童谣手抄报、童谣大舞台、乡音童谣碰碰乐等主题实践活动精彩纷呈,师生和家长们创编的童谣100多首,通过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到极具特色的闽南乡音文化,外地生也带来了他们的乡土童谣民歌,互相交流,其乐无穷,一下子拉近了本地生和外地生的距离。

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校园的队伍建设

几年来,中和小学老师们对如何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辛勤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围绕校园主题文化建设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打造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校园的新路子,它的成功与逐步成熟是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充分发挥家长以及校外辅导员队伍是分不开的。

第一、领导重视是基础。中和小学吴新文校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有非常高的认知度和深刻的领悟。不但充分挖掘了校园文化主题,为校园文化夯实了基础,特别是使校园文化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完美的结合和统一,形成围绕校园文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很好思路。学校认真制定该课程的实施方案、教师考核制度,规划实施校本课程,校长甚至亲自抓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设计,经常亲自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校领导重视下,使得该课程“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教师落实是关键。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既没课标,又没有统一教材的课程,教师本人的素质以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与投入,将最终决定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中和小学立足学校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案例教学、主题设计等形式提高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聘请课程专家到校讲座,不定期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参观、观摩等研讨交流活动,让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同时,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研讨机制,成立综合实践课题组,每周一次,定时间、定主题就实施中的困惑进行交流、探讨,使得全体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不断深入的认识。

第三、社会支持是保障。学校通过开家长会和教师家访等方式向家长介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设理念,促进家长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认同和支持本课程。还经常让家长直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来,指导孩子的活动,感受孩子的进步。同时并建立校外辅导员队伍,如和晋江市交警一中队开展共建活动,交通民警

到我校兼任辅导员,上交通安全课,指导“小交警”活动训练,开展小交警夏令营等活动,使我校老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

实践证明:中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导,开展各项综合实践活动,不但较好的贯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具有区域特色和培育学生综合实践创造能力的创设理念和实施要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也培养与发展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和创造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江岸区汉铁小学

一、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生命力和个性植根与学校的文化,而文化来源于本土,来源于传统。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漠视,加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中国,各种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对我国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愈来愈大,直接导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每况愈下。因此,迫切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复兴的需要,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被世界所瞩目和公认。如何在小学阶段提升学生的传统意识,增强学生的传统技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作为一所有着近九十年历史的老校我们一直在探索从中华传统文化浩瀚的大海中汲取部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能激发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的内容,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和活动形式贯穿于学生一日活动之中,以期达到学生全面发展,也使传统文化教育得以渗透落实。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所以,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现代化教育中,应当加入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加青年教育的深度和力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小学。小学生求知欲强,可塑性好,通过适合其兴趣和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立足国情,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小学实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之路,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

策略研究。通过对学校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建设,营造一个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景。

2、开发校本课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在开发和利用本土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中,激发学生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情。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在教学活动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基。

4、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在学校德育常规工作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德。

5、开展校本研训,提高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策略研究。通过教师的学习研修,提高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增强指导学生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主要结论、创新观点、突破性进展)

(一)优化环境,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是承载文化精神,展现其美的意境的客体,审美是学生心灵和校园环境沟通的中介。学校从创建人文环境,营造氛围入手,充分发挥校园环境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之功

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经典文化、民族精神,传统伦理道德,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君子人格和儒雅风范。

学校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选择各种教育教学设施时,采取有效措施,使每一堵墙壁,每一处景物都会“表情达意”,让学生走入校园就能鲜明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中国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浮雕图,告诉学生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古朴典雅的文化浮雕长廊里呈现三个主题,即“励志篇、励行篇、励学篇”,以十二个成语故事展现人生的四个重要发展阶段,激励同学们勤奋学习,奋发有为。学校的自然环境生态化,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能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蓬勃向上、健康和谐发展。教学楼一至四楼走廊用色彩和线条编织最美的语言,采用绘画、摄影、书法作品表现童言、童心、童趣。楼道文化我们按照“五纵四横”进行布置。五纵:从教学楼一至四楼的五侧楼梯,选择《弟子规》和指导学生行为习惯的温馨提示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教学楼梯张贴“仁义礼智信”,设置或圆或方的图片,加强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四横:楼道安排学生作品展示,为学生才艺展示提供平台。楼精选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内容,按历史发展顺序,从先秦始至今,精选了多篇诗文,制成匾牌,引领同学们开展中华诗文诵读活动,让学生受到中华经典文化的熏陶。一楼突出《弟子规》图文注释,让孩子们了解到华夏文化源远流长,领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高尚文雅的校园环境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促使学生与其反复“对话”,让学生在优雅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优秀文化氛围中得到感悟和提升。

我们把“阅读”作为创建优雅校园的载体,提出“读书是最好的美容”。我们努力扩大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全面做好图书借阅工作,定时开放阅览室。开展图书漂移活动,廊道设有“漂流书栈”,班级建立图书漂流角,要求每个班设立图书角,配备图书管理员,鼓励学生进行生与生、班与班之间的图书交换借阅,要求学生爱护书籍,做好读书摘记或撰写读后感。鼓励学生向同学推荐与年龄适宜的好文章、好书籍,在教室里开辟“诵读园地”、“美文放送”、“本周推荐”等栏目。开展“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鼓励学生摆设摊位,交换阅读过的旧书,提高图书使用率,更好地实现它们的价值。开展“雅言传诵文明,经典润泽人生”

“读书节”

系列活动,进行演讲比赛,古诗文诵读比赛、手抄报比赛等,促进学生读书热情的高涨,掀起校园读书热潮。午间休息时间,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播放经典名曲、美德小故事,让学生沉浸于浓郁的文化气息中。如今走在汉铁小学的校园、办公室、班级等公共场所,你都会看到一本本图书的封面上贴有一张带有阳光标记的小纸条,纸条上印着这样一句温润的话语“我是一本‘漂流书’,我不属于任何人。欢迎您阅读我,也希望您帮助我继续漂流。”不用借书证,把书带回家看完后,再按书内说明将它放到校园或班级的指定地点,让它“漂流”到下一位读书人手里。“图书漂流”不仅扩大了自己的阅读空间,加强了书友之间的沟通和知识交流,同时也考验了校园诚信,传播了知识,传递了文明,让学生灵动的心灵畅游于学海书山之间,沐浴在古今中外圣贤的光芒之下,从书香中体味真善美,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与健康,对阅读的依赖已成为了铁小人的烙印。而这些细节所传达出的与其说是教育的艺术,不如说是教育的灵魂——信任、尊重和欣赏——这或许是对“优雅校园”的最好解释。

(二)结合课程特点,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途径,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拓展学科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课案例评比活动,制定了活动方案,并召开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课例研讨会,

校长亲自主持,研讨会由“课堂展示”、“年组交流”、“专家点评”、“课题组互动”四

大板块组成,课题组成员罗益华老师选定了四年级语文教材话题为“中华文化”的第六单元中的“综合性学习”(传统节日习俗)这一内容为缺口,执教《中国传统节日》并作汇报,全体教师参与听、评活动,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横向联系,展示学科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所形成的教育合力。

课题组在探索与实施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现行地方课程《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结合本校实际,精选部分小学生能接受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形成小学“亲近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在学科设置上,体现纵向深化以及横向交叉,综合语文实践活动性;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提炼精华,体现校本化与本土化;该教材分“红色民俗卷——民俗碰碰响”、“绿色雅诵卷——书香飘校园”、“紫色游戏卷——传统游戏进校园”、“金色故事卷——美德故事伴我行”,它以儒家文化为主线,从孔子的思想出发,扩展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校本教材的使用中,把吟、听、绘有机结合,增强了教材的实效性。在学习要求上,有弹性、可变动,偏重自学能力、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编写教材,教师们在编写和使用校本教材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学习,进一步夯实了教师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了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学校以学习和培训为先导,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充分利用学生离校后的教师学习时间,教师们被迅速组织起来,投入搜集材料的工作中去。教师们在编写和使用校本教材《亲近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学习,进一步夯实了教师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了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学校确定了每周一课时的校本课程教学时间,诵读古典诗文,讲述经典故事,学习民族舞蹈,欣赏《阳春白雪》,舞动太极扇,编织中国结??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流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运用到校本教材的学习中,开辟了一个“以人为本,传承传统文化”的更加广阔的天地。

如校本教材:《中国传统民俗节日》

选择六个(春节、元宵等)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由浅入深地选择一个切入口进行教材编写,力求浅显易懂、图文并茂。

“中国传统民俗节日”课程共有六个单元组成,即一个传统节日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按年级的递增又可分成五个主题。每个主题分别设计了“知识园地”——“交流平台”——“实践体验”三大板块。在三大板块具体内容的设计中,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激活学生思维发展,符合时代特征,尽可能选用学生喜爱的、生动形象的词语。值得一提的是,在“互动平台”中设置的题目,既有直接能在“知识园地”上找到答案的,更有必须拓展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才能完成的。学习中,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索能力、宽容谦和、坚忍不拔等意志品质都能得到磨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课内外教学有机融合,拓展了课程资源,完善了素质教育的模式。学生通过学习校本课程,积累了中国传统文化,从中领会到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健康有趣的传统游戏,也丰富孩子们的课余活动内容。

(三)开展系列教育,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特色

学校把传统美德、荣辱观念、中华文化深厚积淀等,通过各种载体,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各项活动凸显传统文化。学校以“让传统引领时尚,让经典铸就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引领学生牵手文化,感悟传统,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1、 实施“三雅”教育,培养文雅学生。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可见,明礼是立身之本。因此,我们把“礼”做为校园文化的主导文化,针对学校学生现状,学校为学生设计一份“文雅少年礼仪手册”。让学生自己定计划、自己找不足、自己去改正不良习惯。坚持以“诵读古文,学做文雅人”为

主题,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15分钟,是全校学生诵读古文经典的时间。古文诵读,重在指导,重在得其精神。学校还开展绿色童谣创编活动,学生通过童谣创编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我校大力开展感恩教育,坚持德育生活化、实践化,要求从感恩做起。通过系列“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知道“礼尚往来”的真谛,把感恩作为最完美的生活态度、最理想的处世哲学、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个人素养,逐步成长为懂得感动、常怀感激、学会感恩的人。我校实施的感恩教育,它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校社关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师生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知恩图报的道德修养长期坚持,使学生的雅不仅有学识的积累,更有能力的展现和情感的丰富。培养学生谦虚豁达的古朴品格,塑造学生卓尔不群的独特气质。

“雅言”教育,是对学生言语表达的要求。就是要在各种场合坚持讲普通话,字正腔圆,同时要注意讲正确的话,讲有道理的话。其次要把意思表达完整,不能说“半截话”,要简洁明了。三是说话要讲文明讲礼貌,文明用语不离口,对长辈对客人说话要热情。学校常年不间断地开展文明礼仪、尊师重教等方面教育,使学生外表优雅、谈吐文雅;学校鼓励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礼仪带回家,纠正父母不文明语言、行为,把学校的儒雅之气辐射到家庭和社会。

“雅行”教育,学校从“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性情。学校借助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文雅,儒雅,典雅,高雅”等人文资讯,借鉴传统道德中做人做事的仁、义、礼、智、信等优良传统,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超文本德育活动,培养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蕴的文明新人。一是行为要安全。课余时间提倡玩安全文明游戏,出行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另外还要注意饮食安全、游泳安全、消防安全、用电用气安全等。二是行为要谨慎,做一件事之前要动脑子想一想能不能做,该怎样做。三是行为端庄守规矩讲规范。如在教室走廊要轻声慢步,礼让右行;坚持佩戴领巾,穿着整洁注意仪表;做课间操动作要规范,参加升旗仪式时要庄重;按时上学按时回家,有事请假等。学校以“雅”教育为主题,针对学生不良行为,开展全校性主题活动。如“小手拉大手”、“团结协作,成功在握”、“我爱大自然”、“我是文明小卫士”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中队活动,让全体学生从活动中体会“规范”的意义,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长期开展爱国爱家、环境护卫活动,美好校园建设活动,使学生内涵博雅;开展吟诵经典、修身明理,使学生举止典雅、气质高雅;脱浮躁之气,修雅正之情??使孩子真正成为一名文雅少年!

“雅致”教育,是对学生行为规范高层次要求。倡导“心灵手巧,扮靓生活”,为学生今后创造高品位的生活打好基础。我们依托班级活动设计来进行。班级是学校的窗口,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贯穿于教室等各个场合学生的言语行动之中。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同学的学习、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丰富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使班级文化与学校办学理念融为一体。

学校在每班教室外墙设立宣传窗口,上面张贴本班任课教师照片和班级合影,张贴“文雅之星”事迹和照片,各班还针对教室实际张贴不同的励志标语和“班级文化园地”。这些看似细小的布置,反映了学校教育的一种人性化、个性化发展趋向。在无形之中推进了素质教育,于细微之处加强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

学校不断深化特长课程的建设以发展学生个性。我校大课间自编操为响板操;合唱队、

舞蹈队、美术小组、围棋队、手工小组、乒乓球等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营造一种浓郁厚实的学校特色文化。

2、开展年节活动,传承中华传统。

近几年来,西方的一些节日逐渐在中国兴起,而中国自己的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却不断弱化。很多人不知道圣诞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但照样跟着别人过;情人节这一天,大街上的玫瑰花几乎全卖光了,并且价格不菲。热衷洋节的以青少年、儿童为多,这不能不引人深思。不是说洋节不好,问题是中国传统节日就没有任何价值,由此被抛弃了吗?

中秋、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只剩下吃的外壳:吃饺子、吃月饼、吃汤元、吃粽子??对于这些节日的起源、民间习俗、文化内涵等,知者寥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的东西

。当我们失去了维系历史记忆的传统节日,我们还是称为历史悠久、创造过许多人类文明的中华民族吗?我们还是地地道道、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吗?尤其像清明节发展到祭扫革命烈士墓、端午节怀念爱国诗人屈原等,就更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因此,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教育,就是肯定中华民族,就是热爱中华民族,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一师生收集整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献资料,研究其教育内容、价值等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系统安排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教育要求(了解、掌握、从事、建议、创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第二把学习静态知识和亲身参与实践结合起来。比如,春节、中秋节反映了人们热爱家庭、团结和睦、文明礼貌的品质;元宵节反映了人们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生活,乐观向上的性格;清明节反映了人们追怀先辈的寻根意识;端午节反映了人们悼念爱国先人的情怀和防疫健身的卫生习惯;重阳节

反映了人们尊敬、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在这些节日中让学生去体验、感受、付出。 第三采取互配合、渗透的原则。各学科之间要相互配合,教师之间要相互配合,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参与社会传统节日风俗有关活动。 3、开展传统游戏,体验民族情趣。

传统游戏也走进了校园。“编花绳”、“推铁环”、“跳房子”、“踢毽子”等,这些我们曾经很熟悉,而如今又感觉很陌生的传统游戏,现在成为汉铁小学孩子们的新宠。传统游戏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学生们都乐于参与,在与同伴游戏的过程中增强了协作精神,不少游戏又有竞赛性质,还能培养孩子的进取心,最主要的是学生们能强身健体。

“翻花绳”、“剪纸艺术”不仅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而且能从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出发,从简、从易,将翻花绳、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运用到孩子们的学习中。通过剪纸的意象、心象和吉祥艺术培养美感,锤炼情趣,丰富生活,使孩子们变得心灵手巧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吸取我国民间剪纸的传统方法。

4、开展美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

以学校为主阵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1

)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2)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即要求语文、数学、品德、社会、体音美各科针对本学科特点,结合传统美德因素进行传统美德教育。(3)利用各种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如班队可根据传美教育需要,以主题班队会、故事会、讲演会、知识竞赛会、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还可结合有关重大节日、纪念日向学生进行相关美德教育。开展了以“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的班会评比、观摩活动。在开展的班会评比活动中,各班能精心组织,辅导培养小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助手作用,达到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具体,形式

篇三:绿色童谣在和谐中成长

绿色童谣在和谐中成长

——万柏林区圪僚沟小学校本课程实验册出版发行纪实

孩子的心灵是一片净土,如果没有鲜花在上面开放,杂草便会丛生。童谣是孩子七彩生活的点缀,是陶冶孩子幼小心灵的音符,是孩子成长期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其滋养心灵的作用是任何动画、玩具所不可替代的。可是,曾几何时,一些内容不健康的腐蚀心灵的童谣——“灰色童谣”却占据了孩子们的生活空间,在孩子们稚嫩的声音中流传着。教育者在痛惜,家长在担心。

时代呼唤着“绿色童谣”,孩子渴求着“绿色童谣”,没有童谣就没有快乐的童年。尤其是在大力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今天,传承、弘扬“绿色童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已成为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话题。

特色果实,香飘柏林。最近,圪僚沟小学收获了自己的劳动果实,由张心丽校长为首,姚丽华、武晓丽等教师主编的《绿色童谣 唱响校园》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分五篇。 圪僚沟小学进行绿色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已有两年,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在几年实践的基础上,我校的教师结合课改新理念的学习,以极大的热情,付出艰辛的汗水,编写了《绿色童谣 唱响校园》一书,此书是圪僚沟小学 两年来探索绿色童谣校本课程的真实记录,是对童谣校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也是对童谣校本课程的完善,这里

面既有成果的汇报,又有实施的设想。

该书的出版发行展示出圪僚沟小学 的科研实力强,为我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为教育强区献上一份厚礼。

总之,具有独特教育功效的“绿色童谣”不仅使孩子活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知识、训练了语言,提高了文化素养,还能在浅显易懂的词句中让孩子感受最朴素与最深刻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绿色童谣丰富小学校园文化的实践与探索》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850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绿色童谣丰富小学校园文化的实

    创设综合实践主题校园铸就学校特色文化风貌创设综合实践主题校园铸就学校特色文化风貌——中和小学围绕校园主题文化建设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功实践福建省晋江市青阳中和小学张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