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正文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2016-10-21 16:11:33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专题

结课论文

论 文 题 目: 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院(部)名称: 数学与统计学院

学 生 姓 名: 韩宏东

专 业:应用数学

学 号:1507122423

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摘要

存在主义是一个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危机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哲学流派,它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德国,繁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的法国,萨特堪称存在主义之集大成者。“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

存在主义有力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落后因素,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残余影响依然存在,它压制人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因而,现代西方存在主义思潮传人中国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主义文化残余的影响,使人的尊严和价值问题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的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当今社会,各种教育思潮相继涌现。存在主义作为现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一种代表形式,与教育相结合,在教育领域中也形成了一种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潮,它以研究人为重点。由于存在主义提倡对人的个体性、主观性的重视,因而很难形成统一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观。然而,作为哲学重要内容的存在主义,对新的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字: 存在主义 批判 萨特 教育思想

基尔凯郭尔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对自己的生命心不在焉的人,直到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已经死了,才知道他自己曾经存在过。这个故事今天讲来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我们时代的文明已经发展到这样一种地步,可以轻而易举地使它自己陷入克尔凯郭尔故事主人公的命运:我们可能明早醒来发觉自己死了,却从来不曾触及我们自己的存在之根。

存在主义者正是对这种现代处境的一种哲学上的反应。存在主义不应当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一时流行的风尚,也不只是一种战后时期的哲学情绪,而是直接存在于现代历史主流中的人类思想的一项主要运动,承担了西方思想中的一个根本变革:哲学的中心议题从启蒙主义式的无往不胜的理性转变为单个人或个体独有的经验,这单个人或个体情愿吧自己摆到他的文明的最重大的问题面前接受挑战。 另一方面,存在主义也反对对人作简单化的理解,力图掌握整个人的形象,尽管为此它也必须去揭露人的存在中的一切黑暗和可疑的东西。

一、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作为现代存在主义之集大成者,萨特说,“我们关心着人”,鼓吹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存在先于本质”,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号召人们“远离俗众”,返回个人,强调每个人要过“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人“冒尖”,不要“与众相同”,要“与众相异”等等。应该说,萨特的这种号召人“找回自我”、崇尚个体自由的精神,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人被异化为“非人”的恶劣现实环境中,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的,但他极力宣扬的这种片面的个人特殊论,归根到底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唯我论”,容易导致人的悲观、堕落、胡作非为,甚至演变成无政府主义。在萨特的观点中,人的存在是“具体化的存在”,即人是“作为个别的人而独立自主”,“你不是别的甚么东西,你就是你的生活”,“人总是在造就之中”,人的实在实际上是“虚无”,人的生存过程就是“虚无化”的过程,人的过去是过去了,成了虚无;人的未来还不知道是什么,也是虚无,“人的出生是没有道理的,人的死亡是没有道理的”,总之,“人是虚无”----存在主义由于把个人的特殊性过于片面化、绝对化,导致了虚无主义的结论;它鼓吹个人的心理体验,盲目的意识冲动,纯粹的偶然性,神秘的自由意志,把人和世界都归之于“虚无”,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认识和知识,从而认为“存在不能还原为

知识”,陷入了不可知主义。

萨特发挥了存在主义的辩证法思想,被西方哲学家们称为“精明的辩证法家”。但萨特的辩证法是主观主义的辩证法。依据萨特的观点,”自在”(外部世界)与“自为”(作为人的意识的人的实在)是根本不同的。“自在”只是“是”,而不是“存在”,它没有自我意识,没有存在的目的性,没有自我变化,因此它自身绝对等同,不包含任何否定,正因如此,“自在”是反辩证法的王国,“自在”的唯一功用,是消极地等待人的创造力量。“自为”是人的意识和人的实在。如果说“自在”的存在规律是同一性原则或无矛盾性原则,那么“自为”的存在规律则是与自身永不符合的原则,即矛盾原则。萨特认为,辩证法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我否定,就是一种自我选择活动。

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萨特的这一段话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主义之“存在”的涵义。

二、存在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存在主义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有较多的反映。由于现代存在主义的著名哲学家,都是名噪文坛的作家,他们其中有些人,例如萨特和加缪又都是诺贝尔文学奖金的获得者,所以,存在主义在我国的文艺界就获得了巨大的反响。我国的青年不仅从他们的作品中受到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影响,而且我国的一些青年作家也从他们的作品中受到了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和创作方法的影响。如: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杨月月与萨特至研究》、电影《人生》等等。

(1)有利影响

第一,存在主义有力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落后因素,有利于我国文化

的多元化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残余影响依然存在,它压制人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因而,现代西方存在主义思潮传人中国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主义文化残余的影响,使人的尊严和价值问题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的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诸如,“科技以人为本”的口号广泛流传,“人是最重要的”这一观念深入人心,使人们在考虑和处理问题时把人放在重要地位。

第二,现代西方存在主义思潮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受市场经济和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理想和信仰的失落,对传统价值和信仰产生动摇、迷茫,以致出现精神空虚。”

所以,现代西方存在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存在主义作为当代西方社会一种广为流传的社会思潮,关注人的存在境况,注重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显现,从而既获得广泛传播的社会支持,同时也唤醒专制和神权笼罩下的个体本位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主体意识的增强,张扬个体价值,对于打破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提倡个人靠“自我的奋斗”达到“自我实现”。这一观念对那些自我意识淡薄、自主性差、依赖心强的人们有激发刺激作用,促进他们转变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开拓精神。”而且,这种思想在改革开放初期,起到了冲破迷信、解放思想的作用,推进了改革进程。”

2、不利影响

第一,现代西方存在主义思潮容易引导当代大学生走向极端个人主义。存在主义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提倡“依靠自己奋斗”的“个人至上”的人生态度,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例如,在萨特的所有观点中最吸引青年的是“个人奋斗、个人自由”的主张。此外,“存在先于本质”、“人不外是人所设计的蓝图”、“人是他自己志愿变成的人”、“自由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他人就是地狱”等观点也颇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但是,过分强调个体的“纯粹主观性”,忽视了人的客观性、社会性的一面。把人的存在归结为孤立的、抽象的个体的存在,片面强调人的行动和创造。这大大削弱了主张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必要的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对社会集体起着瓦解作用,最终“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

三、存在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篇二: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作者:周烨

学号:12013052201045

班级:13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摘要]:存在主义是 20 世纪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萨特是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本文旨在从存在先于本质、“自在”与“自为”、“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责任与人道主义五个方面入手,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作以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自由,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有它产生的现实条件和历史背景, 就其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来说, 它是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概括。它的出现标志着帝国主义阶段所固有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危机进一步加深。就法国而言, 它是法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危机的产物犷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所制定的哲学和文学的命题, 无不打上了法国危机年代的烙印。这些命题集中反映了历经危机年代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城市小市民的情绪和愿望 萨特所概括的多半是战争失败后一片混乱以及德国占领下全然迷惘的经验忧郁、痛苦、仿徨、悲戚、孤独和死亡;他所强调的是超时代和超社会生活的自我意识、自由和自由选择、主观性和人的行动, 即萨特所宣扬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一、萨特的存在主义

在萨特看来, 由于传统哲学把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以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分离为前提, 它们的哲学是二元论的。唯心主义虽然以某种抽象的精神本质为认识的出发点, 同样属于二元论, 因为它们同样主张主体与客体分立;唯物主义者虽然坚持反映论原则, 主张主体反映客体,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也是“形而上学的二元论” , 因为它“ 忽视了人的主观性” 。萨特认为, 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以另一神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即必须用现象学的原理, 用现象的一元论来代替它们, 从而“ 由此消除一些使哲学感到麻烦的二元论” [1] 二、萨特存在主义的思想内涵

1.“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这种主张是讲,世界上首先有人,有了人和人的关系,有了人的选择行为,通过人的行为和后果,然后才能给这个人下定义。他讲的“存在”,显然是指个人的存在,个人主观意识的存在;而他讲的“本质”,则是指个人的共有特性。也就是说,这世界上要先有人,有人的主观意识,然后才有人的行为,根据他的行为,才能判断他是什么人,他才能创造自己的本质,证明自己的存在,才能给他下定义。

萨特认为, 人的存在及其本质问题, 前人虽然作过长期论争, 但始终从本质先于存在出发规定人的本质的, 例如, 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 认为上帝先规定好人的本质, 然后按此规定把人创造出来 到了十八世纪, 法国无神论的哲学, 虽然抛弃了上帝这一概念, 但它仍保留“ 本质先于存在” 的说法。萨特认为, 所有这些都属于从本质, 亦即从概念中推演出人的存在, 应当抛弃这种传统观念, 抛弃上帝创造出人的本质的概念。他认为人的“ 存在先于其本质” , 说:“ 假如上帝不存在, 那么, 世间至少有一种存在物可证明是‘存在先于本质’;这种存在物升在接受任何概念予以规定之前, 就已存在;而这一存在物, 就是人。” [2]

2.“自在”与“自为”

萨特把“存在”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自在的存在”,另一类是“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即“物”的存在,是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它是非创造的,具有偶然性,没有存在的理由和目的。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没有内在意识,没有奥秘,是实心的,是现象的存在,而且它的现象就是它的本质。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3.“自由选择”

自由是存在主义的精髓,是存在主义的核心。萨特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但是萨特所说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达到目的和是否成功,而只意味着选择的自主。只要可以选择,即是自由,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了不选择,也是自由。在萨特看来,人的绝对自由只是说明人被抛入尘世是孤立无依的。因为什么也决定不了他。他就只得自己决定自己,自己选择,自己造就自己。人的一生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计划,不断地自由选择,创造着自己的本质,不断地向着未来的道路自我造就自己。

萨特的“行动哲学” , 在本质上是一种“ 盲动哲学” , 它无力也不可能为革命、为人生提出一种科尝答案。萨特从人的行动来解释人, 把人的唯一希望诉诸于人的行动, 似乎这是“ 乐观主义” , 然而, 他又把一个人的一生的本质规定为“一个人的生命表现为一种失败” , “ 在人的现实生活中一直有一种固有的失败情绪” (《萨特关于哲学的最后一次谈话》) , 认为一个人做不到他想要做的事情, 因而人的行动总是徒劳的, 人只能抱着“ 不冒险, 无所得” 的态度去行动;行动就是一切, “ 社会理想、究竟会不会实现, 对于这一点我一无所知, 我所知道的, 只是我尽力使之实现, 过此, 则不能计及” [3]。这样, 他的所谓“乐观主义” , 到头来仍然是悲观主义。可以说, 萨特的“ 行动哲学” 是处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基于对时代和人生悲观估计的“泛悲剧意识” 的写照, 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因此, 它从根本上不可能科学地回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生问题。

4.“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我们来到这个混乱的、瞬息万变的世界中,面临各种变化,在不定中生存,面对未来、渺茫不知,死亡随时会缠上我们。人们在恐慌中生存,在痛苦中挣扎,这样的生活令大家感到厌烦、痛苦。人们在孤独无依的生活中挣扎、找不到出路。因此人们开始报复社会,用自我的方式生存,为了占有物质资料,人们互为手段,相互利用,自相残杀,因此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每个人对于他人来说都是残暴的,都是敌人。那个消极的社会带给人们的只有痛苦、悲哀、绝望。因此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5.责任与人道主义

萨特分析了人之所以被判定为自由的原因:第一,上帝不存在,没有天赐的戒律可以依据。个人无依无靠,必须自己去探索和选择;第二,没有先验的、普遍的人性,因而也就没有一种普遍的伦理学指示你该如何做,你的意志是绝对自主的,可以在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第三,世界是荒诞的,无所谓必然性,没有客观的必然性能束缚自我的自由选择。人的一切行为准则,一切是非善恶的区分都是由个人自己确定、自由选择的,没有什么客观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但是萨特认为,人既然是绝对自由的,那么,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动和价值承担全部责任。此外,在现实世界中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纯粹的,而总是处于某种境况之中。通过某个人的选择,他牵连到全人类。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一切人负责,这就是人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又包含了一种直观的人道主义,并存在人之为人的主观要求,也就是责任。

参考文献:

[1]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商务印书馆,1963年, 第265页.

[2]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商务印书馆,1963年, 第376页

[3]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第347页

篇三:浅论沙特的存在主义

浅论沙特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文学

摘要

沙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存在主义文学的总代表。其文学作品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存在主义哲学有三个基本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许多创作如《恶心》,《禁闭》”,《自由之路》等都体现出存在主义,蕴含了人道主义内涵,存在主义美学理论也极为丰富,广阔。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西方哲学流派,首先是个哲学术语,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二战前夕它的主要见解又传到欧洲其他国家,造就了法国一些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沙特,加缪,波伏娃等。其存在主义文学,文学主题以及人道主义内涵,还有沙特的存在主义美学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就对沙特的存在主义做一个浅显的论述。

一、存在主义文学与沙特的创作

1、存在主义文学

和以往历史时代的文学相比,20世纪的文学更加复杂,晦涩,更加不易读懂,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流派纷呈。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裁,风格,美学,技巧等诸多方面的特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表达,出现在二战期间,并且在战后的法国盛行,而且深刻影响到其他欧美国家的文学创作。比如:荒诞派戏剧,垮掉派文学,黑色幽默派文学等。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的基本观念为主题,以具体的文字形象生动的解说诸如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以及个人的自由选择与个人反抗的价值等。存在主义文学家总是调动各种文学写作手法来展示令人厌

恶的充满荒诞感的社会人生,塑造的一些“多余人物”形象,都具有忧郁,彷徨,绝望的特点,主人公都在很努力地摆脱不幸命运的羁绊。例如沙特的《恶心》,《自由之路》 ;加缪的《局外人》,《鼠疫》等 ;波伏娃的《大人先生们》 ,《女宾》以及梅洛—庞帝,阿隆等人的许多作品。

2、沙特创作中的存在主义

沙特(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和20世纪国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不仅在其存在主义哲学著作中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所进行的热情辩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发表于二战之后的哲学论著如《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 ,《辩证理性批判》等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由人的社会责任问题,并把存在主义格外强调的人的自由视为人类参与社会斗争的工具。

《禁闭》是沙特的一部戏剧力作,讲述的是发生在地狱中的一个荒诞故事,但它并不是传说中群魔乱舞,冒着岩浆泡沫的硫磺火湖,而是一个没有上锁的普通的封闭房间。但是却上演着不同寻常的故事:三个灵魂及其丑恶的死人在相互窥伺,彼此猜忌和争夺控制“他人”权利的过程中,既对“他人”施加折磨,又不得不承受“他人”带给自身的迫害,不过他们最终认识到“他人即地狱”的道理,然而可悲的却是没有谁敢抛开这种种顾虑,自由去选择并且迈出这道并未锁上的门,去摆脱地狱的折磨和迫害,却只能任由这种“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的痛苦状况继续下去。

《禁闭》最终展示了沙特存在主义格外强调的人的自由这一观点:不管一个人的现实处境多么痛苦,但他的精神总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本来的自由意志去作出决定,去行动,而不应该像《禁闭》里的人一样,放弃选择自由的权利,坐以待毙,把自己关在不是地狱却比地狱更加痛苦,更加受折磨的地方——心灵的地狱。此外,《戏剧》这一戏剧还体现出沙特存在主义剧作的一些突

出特点:“既有高屋建瓴,惊世骇俗的哲里主题,又有犀利有力的台词,丝丝入扣的情节和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

《恶心》是沙特于1938年发表的小说,在存在主义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说中用了大量笔墨记录洛根丁对一切都感到很厌倦的一种心理,并具体表现为一种生理上的“恶心”感受,甚至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对所接触与目睹的一切,都感到恶心,即使是咖啡馆掌柜的吊带也让他产生恶心的感受。

但是在沙特的笔下却把这种恶心的感受上升到存在论的高度,有论者就这样认为:“这种恶心不单纯是生理的反应,而是一种认知,但她又不单纯是抽象的认知,而是具体形于一种生理反应,毫无疑问,作为一种认知,一种感受,一种体验,沙特的恶心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认识和感受,体验。它既是一种主体的反应。那就正照映出外部现实世界,周围的自在存在之中有着令人恶心的性质”沙特的关于“存在”的观念正是在这样的《恶心》中建立的。

二、沙特存在主义美学

沙特的存在主义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而且他的存在主义美学理论也极为丰富,广阔。他的存在主义美学尖锐地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以及整个欧洲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上的危机,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具有内在力量的文化生命力和开拓力的面貌,存在主义美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引起了当代人的误解,与此同时,也因他具体的介入世事而遭到了非议:有一位作家这样形容当时人们对存在主义理论的误解:母亲威胁淘气的孩子时喜欢说:“放乖点儿,不然我把存在主义者们叫来,他们会把你吃掉的!”

其实存在主义与以前的超现实主义相比,在态度和理论上都显得温和多了,它是以对旧有文学传统的具有自觉意识的超越和具有以绝对否定为前提的狂奋面貌出现的,它另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事物的敏感以及对这种敏感所进行的哲理性升华而形成的美学体系,《恶心》就是一种对事物和人类境遇处于高度

敏感状态的带有普遍性的揭示的文学杰作,在这里,沙特反复写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并以主人公的口吻来阐述感觉与存在的辩证关系,从而构成了其存在主义理论的最基本面貌。

三、存在主义的文学主题和人道主义内涵

1、存在主义的文学主题

存在主义文学的最重要观念是“自由选择”,因为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自由的哲学,强调的就是一种自我选择的自由。是一种存在论层面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并非意味着随心所欲和为所欲为,通过把人的个体界定为可以自由选择的存在,而使人的生命和意识走向一种真正的自觉。“荒诞体验”是存在主义文学对世界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体验和感受,构成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沙特1937年发表于《新西兰评论》上的短篇小说《墙》就是集中传达对世界的荒诞体验的文学作品。不过,这种荒诞体验在沙特的创作中具体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恶心”和焦虑感。焦虑感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例如长篇小说《恶心》,其中就写出了主人公洛根丁面对周围一切人和事都有一种厌倦和恶心的感受。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的恶心,其背后的深层心理则是一种焦虑,一种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焦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焦虑也构成了存在主义文学的一大心理和文学主题。从而赋予了存在主义文学一种哲理化的形式。

2、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内涵

存在哲学是存在文学的基石,对存在哲学知之甚少的人们之所以对存在文学还抱有浓厚的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它涉及了人的价值,尊严和人类思想的解放等这些永放光芒的思想,成为人类永不厌倦的话题,那么什么是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人道主义提倡人在不依赖超自然的宗教信仰的前提下独立思考和判断,是“一切主张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哲学代名词”沙特从骨子里便是一个存在主义者,日记

体小说《恶心》便表现出了他早年存在主义的冲动或者是一种本能,小说主人公的工作与当前生活并未太多的联系,与他人的交往也仅限于一个与他处境和心境相似的“自学者”不与任何人交谈,不接受任何人的东西,当然也不给予任何人东西,他的“恶心”感完全出自本能,是一种十足的冲动。向读者所传达的只是: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从那么多作品中可以看出,沙特的主导思想是:人应该去与众不同地思考,感受和观察,并且最终与众不同地去行动,这就体现出了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人应该在绝望中寻找和选择出路的自由。

参考文献:

(1)喻天舒:《西方文学概论》第28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柳鸣九:《来自恶心感与迷茫感——萨特:从<恶心>到<墙>》第6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

(3)柳鸣九:《『存在』文学与文学中的『存在』》第5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4

(4)吉利编著,《朗曼英国文学指南》,第575页,朗曼出版社,1978

(5)《西方文学概观》,喻天舒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6)《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吴晓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7)《『存在』文学与文学中的『存在』》柳鸣九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97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80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相关文章
  •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专题结课论文论文题目: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院(部)名称: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姓名:韩宏东专业:应用数学学号:1507122423...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