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答案 正文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答案

2017-01-10 06:19:4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检测试卷

语 文 试 题(下册第四单元)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8分)

1、比较下面各组加点字,选出意义相同的两组()

A.一百许里 B. 负势竞上 C.天下独绝 ...

杂然相许 负隅顽抗 猿则百叫无绝 ...

D.窥谷忘反 E.互相轩邈 F.鸢飞戾天

反接,布囊其口 蓝天邈远 性格乖戾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缥碧piǎo 经纶lún 逊色xùn 恣纵zì

B.悬宕dàng俯瞰kàn 匹俦shòu 悚视sǒng

C.绝 yǎn 曦月xī参差cēn悭吝qián

D.庇佑bì 渊薮sǒu 冗长róng 熔铸zhù

3.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划出来并在方格中改正。(4分)

鸢飞戾天 负势竞上 因简旧陋 争咏竞叹

鼎足而立 熬费心机 虚无缥缈 翩然起舞

抑扬有致 纵横驰骋 风餐露宿 风姿绰约

瞬息万变 层次井然 叱咤风去 解缆问桨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 )(2分)

A.桐城派的文体以“味谈声希,整洁从容”自矜。

自矜:自尊自大、自夸。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虽然。 疾:快。

C.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分的渊薮。

渊薮:比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

D.独怜幽草涧边生。

怜:爱。

5.下列语句判断有误的一组是( )(2分)

A.贾岛、柳宗元、韦应物,刘长卿都是唐代诗人。

B.《与朱元思书》作者是南朝作家吴均,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信。

C.余秋雨笔下的《三峡》与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重描写了三峡的山水。

D.陶渊明在《饮酒》和《归园田居》中都表达出了归居田园,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6.请你对下面提供的几则材料作一番探究,围绕“宽容”这一话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至少两个)。(4分)

⑴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发表联合公报。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同时,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从中日两国人民长期友好的大局出发,决定放弃对日本作为侵华战争战败国的战争索赔。这一举措受到了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

⑵小泉纯一郎就任日本首相以来,不愿反省战争罪行,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为侵略战争罪犯招魂,激起了中国及其它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日本希望借助联合国改革成为常任理事国,却未能赢得联合国大多数成员国的支持。

⑶今年5月1 7日,在日本访问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日本需要正视当年侵略亚洲的血腥历史,对当年的战争罪行进行深刻反思和道歉。

7.就要毕业了,请你在送给好友的照片后面以《自题小像》为题创作一首小诗,或表达友情,或自我素描,或抒写志向。(4分)

自题小像

8.下面文字在表达上存在一些毛病,请找出文中的四处毛病并改正。(4分)

世界水文专家协会主席米歇尔?奈特曾披露:“全世界至少有5万人每天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2500多万人死于饮用不洁净的水。”中国水利部日前发出警告: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在30年内,中国就会发生干净水源枯竭。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饮用水质已经成为13亿中国人生存的尖锐问题。保护环境,改善水质,是当前中国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⑴ ⑵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下面课内文字,完成9—13题。(21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窥谷忘反(通“返”) B.在昼犹昏(夜晚)

C.负势竞上(向上) D.从流飘荡(随着)

10.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4分)

11.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3.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5分)

三、注音并解释下列加点字:

1.略无阙处( ) 2.不见曦月( )..

3.沿泝阻绝( ) 4.绝巘多生怪柏( ) ..

5.良多趣味( ) 6.属引凄异( ) ..

四、填空题。

1、《三峡》选自《 》,三峡是 、 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朝代)学家。

2、《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 ,

。 , ,, 。

3、故渔者歌曰:“ , 。”

五、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答:

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答:

3、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

六、填空

1.春冬之时, , 。绝巘多生怪柏, ,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朝辞白帝彩云间,。 ,轻舟已过万重山。

3、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 .

(2)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 .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 .

4、“猿鸣三声泪沾裳”中“三”的意思是___(A.概数;B.确数),写出两个含有相同意义的带“三”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

5.根据提示填写诗文的上下句:

①羁鸟恋旧林, 。

②荡胸生层云, 。,一览众山小。

③ ,野渡无人舟自横。

①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诗中写声音反而更衬托出环境之幽静的诗句是 , 。

②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中表现作者醉态的句子是。

《饮酒》练习

1、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3、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4、诗歌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脱俗,是因为“ ”。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6、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7、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望岳》练习

1、本诗作者是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 ,自号“ ”,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 ”

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

山 ,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

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

腾、 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齐鲁青未了”以距离之远衬托。

4、“钟”在这里是“”的意思,用一“钟”字,将大自然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望中泰山的。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

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篇二:2015九年级物理《动与静》课时作业1

2015九年级物理《动与静》课时作业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1.(2014·浙江汤溪月考)关于机械运动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

B.所谓参照物就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参考研究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C.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以是不同的

D.研究物体运动,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解析】选D。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对于同一个物体,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不事先选择参照物就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故选D。

【易错警示】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

(1)错把研究对象当成参照物。

(2)不会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来判断所选取的参照物。

(3)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不要误以为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为参照物,实际上运动的物体也可以被选为参照物。

2.(2013·兰州中考)某人乘游艇在黄河上逆流而上,若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 )

A.黄河水

C.他乘坐的游艇 B.岸边的高楼 D.迎面驶来的游艇

【解析】选C。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所选的参照标准。参照物选择不同,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也不同。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人相对于所乘坐的游艇没有位置变化,所以以乘坐的游艇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故选C。

3.(2014·河南双语月考)在行驶的列车上,细心的妈妈叫自己的小孩“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 )

A.铁路边的树木

B.小孩的座位 D.铁轨 C.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

【解析】选B。若以铁路边的树木、铁轨和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为参照物,小孩相对于它们的位置始终在不断变化,则小孩是运动的;小孩相对于他的座位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以小孩的座位为参照物,小孩是静止的。故选B。

4.(2013·武汉中考)“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携手遨游太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运动的

B.“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D.“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解析】选C。本题考查物体的相对运动。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物体间有位置变化就发生了相对运动,没有位置变化就相对静止。“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后,两者间没有位置变化,故相对静止,它们与地球间有位置变化,故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12分)

5.(2014·安福实验月考)如图所示,歼-15战机从航空母舰的甲板上

起飞,以 为参照物,战机上飞行员是静止的;以

为参照物,飞行员是运动的。

【解析】本题考查了参照物的选择。飞行员与战机之间的位置没有

发生变化,故以战机为参照物,飞行员是静止的;飞行员与航空母舰的甲板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以甲板为参照物飞行员是运动的。

答案:战机 甲板

6.(2014·哈尔滨香坊区期末)2013年12月2日,搭载着“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

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在刚刚发射的几分钟里,探测器相对运载火箭是

的,到达一定高度后,箭器分离,这时探测器相对运载火箭是 的(以上两空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判断。在刚刚发射的几分钟里,探测器和运载火箭还没有分离,即探测器相对于运载火箭是静止的。到达一定高度后,箭器分离,探测器逐渐远离运载火箭,故以运载火箭为参照物,探测器是运动的。

答案:静止 运动

7.(2014·靖江期末)“水涨船高”这句成语中,船高是指船升高了,这一运动是以 为参照物。若以 为参照物,则船是静止的。

【解析】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船与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以地面为参照物船是运动的;船与水面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以水面为参照物,船是静止的。

答案:地面 水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8.(4分)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遣兴》中写道: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词人对醉态的描绘妙趣横生,有很强的感染力。作者为什么会怀疑松树动起来要来搀扶喝醉的自己呢?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从诗句来看,作者在醉态下靠近松树,而作者以自己为参照物,把自己认为是不动的,故认为是松树动起来要靠近自己。

答案:作者和松树发生了相对运动,作者以自己为参照物,认为松树是运动的,故怀疑松树动起来要搀扶喝醉的自己。

9.(4分)“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请从物理角度结合这一典故谈

谈你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首先要选

择参照物,看该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位置发生变化该

物体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该物体就是静止的。

主人公之所以刻舟

求剑,认为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剑相对于船是静止的。而实际上剑相对于船是运动的,相对于河岸才是静止的,所以船到了岸再去打捞剑是捞不到的,剑已经离船很远。

答案:剑掉下水后,相对于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以船为参照物,剑是运动的,所以船到了岸再去打捞剑是捞不到的,剑已经离船很远。

四、综合题(8分)

10.“五一”节期间,小丽随父母乘车到大连探望爷爷和奶奶。她们刚刚进站上了车,小丽侧脸望去,对面的客车上坐着赵老师,正准备下车跟老师打招呼时,她感觉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无奈她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可不大一会儿,赵老师乘坐的客车离开了车站,而自己乘坐的客车却没有动。

(1)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是以 为参照物。

(2)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没有开动是以 为参照物。

(3)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当我们选

择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般不同。小丽刚刚上车,客车没有开动,感觉客车开动是选择了对面的客车为参照物的缘故;小丽乘坐的客车相对地面没有位置变化,所以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没有开动。这种现象说明了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一般不同)。 答案:(1)对面的客车

(2)地面(房屋、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客车等)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一般不同)。

【培优训练】

1.红孩乘车去北京,绿妹前来送行。红孩看到绿妹逐渐向后退,而绿妹对着远去的汽车挥手作别。绿妹看到“远去的汽车”、红孩看到“后退的绿妹”,他们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 )

A.汽车、地面B.地面、汽车

C.汽车、汽车 D.地面、地面

【解析】选B。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由于汽车相对于地面位置发生改变,

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汽

车远去;由于绿妹相对于汽车位置发生改变,所以以汽车为参照物绿妹后退。故选B。

2.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

C.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D.甲车一定在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解析】选B。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乙车上的乘客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南运动,说明乙车向北运动;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向北运动,此时有两种可能:一是甲车向南运动;二是也向北运动,但比乙车慢。所以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故选B。

======*以上是由明师教育编辑整理===

篇三: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12-13学年高三年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12-13学年高三年第四次月考

语文科试卷 (2012.12)

说明:(一)本试卷共五部分18小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所有答案必须写在规定的答题纸上。

一、古代文阅读(27分)

1.背诵默写(6分,每处1分)

(1) 是日也,天朗气清, 。(王羲之《兰亭集序》)

(2)结庐在人境,。(陶渊明《饮酒》)

(3) 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4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5) 桑之未落, 。(《诗经〃氓》)

(6)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西湖七月半

[明] 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

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

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

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

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

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

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

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

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

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

惬。

——选自《说库》本《陶庵梦忆》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灯火优傒 优良 B.竹肉相发 歌喉 ..

C.茶铛旋煮 不久 D.轿夫擎燎 火炬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五类看之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

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C.簇拥而去鲤趋而过庭 ..

D.笑啼杂之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名娃闺秀”“童娈”“名妓闲僧”“好友佳人”“韵友”“名妓”皆是作者眼中的“七月

半之人”。

B.五种人,涵盖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别,游湖的繁华,其实也是社会的繁华,更

是作者醉心于繁华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C.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俗人眼中似无可看,而在雅人的眼中,则处处是诗。作

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D.本文是一篇绝妙的记游散文。文字简洁,描写生动,构思新奇。最后一段从前面的第

三人称的叙述转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开头奇警峭拔,结尾韵味悠长,艺术技巧委实高明。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3分)

②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辛弃疾中年屡遭谗劾,赋闲20年。

(1)全篇围绕哪一个字组织内容?请简要分析。(3分)

答: 。。

(2)“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建安四年,袁绍率兵十余万南下攻打曹操,两军相峙于官渡。袁绍不听许攸分兵袭击许

都的建议,许攸便弃袁绍而投降曹操。曹操采纳许攸的计谋,领兵烧了袁绍在乌巢囤积的粮草。

B.长坂桥边,张飞巧设疑兵,自己横矛立马桥头,面对桥西的曹军,发出三声巨雷般的断

喝,竟然将曹操的一员大将夏侯杰吓得肝胆碎裂,坠马而死,曹军乱了阵脚,落荒而逃。(《三

国演义》)

C.听到“血光之灾”的鬼话后,瑞珏哭了,拒绝到城外分娩。觉新认为“担当不起那不孝

的罪名”,只好依从;觉民态度坚决,主张反抗。(《家》)

D.玛丝洛娃在一个雨夜赶到聂赫留朵夫途经的车站去见他。她看到他正坐在车厢内喝酒找

乐。她举起冻僵的手敲打火车车窗,追赶开动的列车。列车走了,伤心的她决定卧轨自杀,后

来经过扳道工的劝说,才平静下来。(《复活》)

E.高老太爷病倒了。陈姨太和克明三兄弟便借助迷信,请道士,拜菩萨,祭天,捉鬼。这

反而加重了老太爷的病。觉慧将“捉鬼”的人挡在门外,愤怒地责骂了克明和觉新。(《家》)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的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三国演义》第十九回

“丁建阳、董卓之事”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曹操要问刘备这句话?之后在白门楼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与吕布之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答:

(2)检察官以什么理由判玛斯洛娃有罪?判决结果如何?聂赫留朵夫做出什么决定?最终又有何结果?(《复活》)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②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③淳于髡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①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③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孟子〃离娄上》)

注:①不让于师:不必讲究“师道尊严”之礼。②淳于髡:战国时齐国有名的辩士。③权:变通。

(1)请简要概括孔子对“仁”和“礼”关系的看法。(3分)

答:

(2)孟子为什么赞同“嫂溺,援之以手”的做法,请简要分析。(3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题。

①散文是文学大餐中一道醇味绵长的菜,是一台晚会中颇有人气的小夜曲。无论其本身的

创作现状如何,散文仍然是至今各类报章杂志中常见的文体,甚至是主打的文体。

②散文是什么,散文写什么,如今并不重要,自有人研究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如何写与写什么,曾为诸多论家说道,然而,莫衷一是,难定一尊。大家高手们没有找出哪种写法或者哪类内容,最能代表,也最是其流行而正规的范本。而且,散文的研究和评述也鲜见于世,或者说,与散文发展的纷杂斑斓并不相称。或许,这就是散文。这也是散文的现状。

③难得的是,今年初秋,民族文学杂志承办了中国作协的散文现状与发展的高端论坛,稍微宽慰了对散文有所期待的人心。在目下,少有人进行散文的专门研究,一些应有的数据也很少见诸于新闻报端。散文创作在冷寂的环境中默默地生存。不过,散文也还算争气,在各类报章杂志上,花自飘零水自流,兀自地开放也还算优雅地生长着,所以,说她是一道文学的有意味菜肴,是一支喜人的小曲,丰富着每年的文学景象,不为过。

④凡近十年,我以为,散文无论是题旨,还是手法,总体上看,是由激烈高昂而平稳平和,经历了稍有变化而并不显见的过程。现如今的散文,在各种新试验和新探索的多元文化势头中,保持一种深挚的人文情怀和文化意味。散文过去所谓的精致,所谓的灵动,所谓的以小见大,等等,都成为一种对社会人生和过往生活的深挚的书写。不仅是题旨的扩大和题材的丰厚,而且在对生活的认知上,取一种更为广大的视角,也即以较宽宏的文化眼光书写。这是我们对于散文最明显的评价。

⑤正是这样的一种视角,今年的散文创作是一种平稳的态势前行。一年一度,杂花生树,姚黄魏紫,各有千秋。无非是在文心的自觉,文情的充盈,理性、文趣、智识,以及史实的开掘方面,有着增强和充实。换言之,这一年度的散文创作,循着既定的路数,在写人纪事、述情说理,或者在亲情故事、游历纪行,诸多方面,仍然是真实的抒写与真情的表达,于是,我们读到了散文回归于一个真、一个纯的传统面貌。这也是如今文学能打动和吸引我们的地方。文学的基点,文学的内在的诸多元素,可以有众多不一的说法和角度,但对于散文,你缺少了这个基本的真诚与纯朴,就少了魂灵,少了壮骨健体的钙质类的东西。当众多的大散文、新散文,这样的那样的命名散文,成为一时热闹之景致时,我们说,所谓散文的实质和内涵,其实最为本原的东西,还是那个朴素的品质:真纯与真诚。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还原真金,这实在是散文艺术的圭臬。

(选自王必胜《二〇一〇年散文创作一瞥》,有删节)

10.下列有关“散文”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至今仍是各类报章杂志的常见文体,丰富着每年的文学景象。

B.散文的创作手法多样,题旨内容也没有一定之规,因此,散文往往难以确定“流行而正规的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65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阅读答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检测试卷语文试题(下册第四单元)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8分)1、比较下面各组加点字,选出意义相同的两组()A.一百许里B.负势竞上C.天下独绝...杂然相许...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