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王开岭散文阅读《雪白》附答案 正文

王开岭散文阅读《雪白》附答案

2017-01-10 06:18:09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2014连云港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2014学年连云港市高三教学二模语文试题(一)

语 文 Ⅰ 注意事项 2014.3.19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 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耄耋钟灵毓秀德高望众筚路蓝缕

B.朔源切磋琢磨平心而论金碧辉煌

C.甄别蓬荜生辉喧宾夺主以逸代劳

D.暮霭涸泽而渔韬光养晦急流勇退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这家公司的利润近三个季度来一直下滑,根本原因是公司经营理念落后,产品质量下降造成的。

B.大范围的雾霾使长三角地区变得“灰头土脸”,南京、无锡等地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程度。

C.虽然情感生活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我们整个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D.《时代周刊》认为曼德拉是这个世界最接近圣人、最具有宽恕美德,这种宽恕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极其珍贵。

3.钱钟书对翻译有如下形象的表述: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让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请你将钱钟书的话用平实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30个字)(4分)

4.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5分)

例句:(1)尘土受到损辱,却以花朵来报答。

(2)白云谦逊地站在天之一隅,晨光给它带上霞彩。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吏,守剡长。县吏斯从轻侠为奸,齐欲治之,主簿谏曰:“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齐闻大怒,立斩从。从族党遂

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后太末、丰浦民反,转守太末长,诛恶养善,期月尽平。

建安元年,孙策临郡,察齐孝廉。时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策遣永宁长韩晏领南部都尉,将兵讨升,以齐为永宁长。晏为升所败,齐又代晏领都尉事。升畏齐威名,遣使乞盟。齐因告喻,为陈祸福,升遂送上印绶,出舍求降。贼帅张雅、詹强等不愿升降,反共杀升。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齐令越人.

因事交构,遂致疑隙,阻兵相图。齐乃进讨,一战大破雅,强党震惧,率众出降。

十三年,迁威武中郎将,讨丹阳黟、歙。而歙贼帅金奇万户①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林历山四面壁立,高数十丈,径路危狭,不容刀盾,贼临高下石,不可得攻。军住经日,将吏患之。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阴募轻捷士,为作铁弋,密于隐险贼所不备处,以弋拓堑为缘道,夜令潜上,乃多县布以援下人,.

得上百数人,四面流布,俱鸣鼓角,齐勒兵待之。贼夜闻鼓声四合,谓大军悉已得上,惊.

惧惑乱,不知所为,守路备险者,皆走还依众。大军因是得上,大破仆等,其余皆降。

黄武初,魏使曹休来伐,齐以道远后至,因住新市为拒。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将士失色,赖齐未济,偏军独全,诸将倚以为势。 .

齐性奢绮,尤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干橹戈矛,葩瓜文画,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休等惮之,遂引军还。迁后将军,假节领徐州牧。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贺齐传》,有删改)

【注】①万户:一万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乖:不和 .

B.乃多县布以援下人 县:悬挂 .

C.齐勒兵待之 勒:部署 .

D.将士失色,赖齐未济 济:救助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贺齐为官刚毅果断,担任剡县长官时,不顾主簿劝阻斩杀了作奸犯科的县吏斯从。

B.商升畏惧贺齐的威名,派使者乞求结盟,贺齐晓以祸福,说动商升请求投降。

C.贺齐招募身手敏捷的士兵,夜登林历山,策动据守道路防备险要的敌人投降,大破敌军。

D.贺齐喜欢奢侈华丽,他乘坐的船装饰精美,连作战用的兵器都刻画花卉瓜果作装饰。

7.二、三两段中,贺齐面对不利形势采取什么计策获胜的,请概括说明。(3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

(2)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

(3)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

陆 游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①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自蜀东归。这首词为临近武昌时舟中所作。

(1)简要说明“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2)诗人在舟中主要想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3)“却恐他乡胜故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4)▲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6)▲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

(7)防民之口, ▲ 。(《国语·周语上》)

(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林则徐)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猫 婆

冯骥才

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长又深的胡同,我称它为猫胡同。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为了逃避这群讨厌的家伙,我真想换房子。奇怪,哪来这么多猫,为什么偏偏都跑到这儿来聚会闹事?

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他视猫如命。

我说:“我挺讨厌猫的。”他将一个白色的东西放在我手上:一只毛绒球大小雪白的小猫缩成团儿,小耳朵紧紧贴在脑袋上,一双纯蓝色亮亮的圆眼睛柔和又胆怯地望着我。我情不自禁地对朋友说:“太可爱了,把它送给我吧!”

蓝眼睛一入我家,便成了全家人的情感中心。每当它闯祸,只要一瞅它那纯净光澈的

蓝眼睛,火气顿时全消,反而把它拥在怀里……我也是视猫如命了。

入秋,天一黑,不断有大野猫从猫胡同爬上我家的房顶来。我关紧通向晾台的门,蓝眼睛便发疯似的抓门。我知道它在发狂地爱,便打开门不再阻拦。一天夜里,它再没回来。

家中每个人全空了。我房前房后去找。一个孩子告诉我,猫胡同顶里边一座楼的后门里住着一个老婆子,养了一二十只猫,人称猫婆,蓝眼睛多半是叫她的猫勾去的。

当夜,我钻进猫胡同,在黑暗里寻到猫婆家的门。我冒冒失失地拍门,非要进去看个究竟不可。

门打开,一个高高的老婆子出现——这就是猫婆了。

我说我找猫,她立刻请我进屋去,是间阴冷的地下室。一股噎人的猫味扑鼻而来。屋顶很低,正中吊下一个很脏的灯泡,把屋内照得昏黄。一个柜子,一座生铁炉子,一张大床,地上几只放猫食的破瓷碗,再没别的。

猫婆问我猫的样儿,我描述一遍,她立即叫道:“见过见过,常找我们玩,多疼人的宝贝!丢几天了?”我盯住她脸看,只有焦急,却无半点装假的神气。我说:“五六天了。”她的脸顿时阴沉下来:“您甭找了,回不来了!”我很疑心她骗我,目光搜寻可能藏匿蓝眼睛的地方。猫婆的手忽向横着的铁烟囱上一指:“这都是叫人打残、摔坏的猫!我把它们拾回来养活的。您瞧那只小黄猫,孩子们想要烧死它,我一把抢出来的!您那宝贝丢了这么多天,哪还有好?现在乡下常来一伙人,下笼子逮猫吃,造孽呀!”

她说得脸抖,手也抖,点烟时,烟卷抖落在地。烟囱上那小黄猫跳下来,叼起烟,仰起嘴递给她。猫婆笑脸开花:“瞧,这小东西多懂事!”

面对这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告别出来时,不觉带着点惭愧和狼狈的感觉。

从此不知不觉我竟开始关切所有猫儿的命运。猫胡同再吵再闹也不再打扰我的睡眠,猫叫成了我的安眠曲……

转过一年,到了猫儿们求偶时节,猫胡同却忽然安静下来。

我妻子无意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猫婆死了。同时才知道关于她的一点经历。 她本是先前一个开米铺老板的小婆,被大婆赶出家门,住在那座楼第一层的两间房子里,后又被当做资本家老婆轰到地下室。她孑然一身,拾纸为生,以猫为伴。

曾有人为她找了个卖肉的老汉作伴儿。老汉受不了猫闹、猫叫、猫味儿,就搬出去住。而她坚持与这些猫共享着无人能解的快乐。

前两个月,猫婆急病猝死,老汉搬回来,第一件事便是把这些猫统统轰走。被赶跑的猫儿每每回来,必遭老汉一顿死打。

一种伤感与忧虑从我心里漫无边际地散开,散出去,随后留下的是一片沉重的空茫。 入冬后,我听到一个令人战栗的故事——

我家对面一座破楼修瓦顶。白天换瓦时活没干完,留下个洞,一只猫钻进去御寒;第二天瓦盖上,这只猫无法出来,急得在里边叫。住在这楼顶层的五六户人家谁也不肯将自家的顶棚捅坏,放它出来。这猫叫了三整天,直至声音消失! 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更深夜半,天降大雪,猫胡同里一片死寂。忽然,后墙下

传来一声猫叫,在胡同深处,猫婆故居墙头上,孤零零趴着一只猫影,蜷缩一团,凄婉哀叫。不是那只小黄猫吗?忙叫声:“咪咪!”谁知将它惊动,起身慌张跑掉。

猫胡同里便空无一物。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选自《灵魂的巢》,有删改)

11.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2.请简要概括文中猫婆的形象。(4分)

13.文中两处写到小黄猫,有何用意?(6分)

14.请探究“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这句话中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对悲剧的深沉纪念

王开岭

在对“悲剧”的日常感受上,除了重大轻小的不良嗜好,人们总惯于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以集体的名义遮蔽最真实的生命单位。

数字仅仅描述体积,它往往巨大,但却被抽空了内涵和细节,它粗糙、笼统、简陋、轻率,缺乏细腻成分,无疼痛感,唤不起我们最深沉的人道主义的感受。过多过久地停留在数字上,往往使我们养成一种粗鲁的记忆方式,一种遥远的旁观者态度,一种徘徊在悲剧之外的“客人”立场,不幸仅仅被视为他者的不幸,被视为一种隔岸的“彼在”。

如此,我们并非在关怀生命、体验悲剧,相反,是在疏离和排斥它。说到底,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我们把悲剧中的生命推得远远的,踢出了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情感领地。久之,对悲剧太多的轻描淡写和迎来送往,便会麻木人的心灵,情感会变得吝啬、迟钝,太多的狭隘和不仁便繁殖起来了,生命间的良好印象与同胞精神也会悄悄恶化。

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寻找“现场感”!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世界上,没有谁和谁是可以随意叠加和整合的,任何生命都唯一、绝对,其尊严、价值、命运都不可替代。生生死死只有落实在具体的“个”身上才有意义,整体淹没个体、羊群淹没羊的做法,实际上是对生命、对悲剧主体的粗暴和不敬,也是背叛与遗忘真善的开始。

同样,叙述灾难和悲剧,也必须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才有丰满的血肉,才有惊心动魄的痛感和震撼,它方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悲剧,悲剧的人性和价值才不致白白流失。

记得有个地方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在设计上就注重了“个”的清晰,它拒绝用抽象数字来控诉什么,而是费尽心机地搜录了大量个体遇难者的信息:日记、照片、证件、信件、日用品、纪念物、甚至还有声音资料……当你对某一个名字感兴趣时(比如你可以选一个和自己容貌酷似或生日相同的人),便可启动某个按钮,进入到这个个体的生命故

篇二:2014连云港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3~2014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

语文I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耄耋 钟灵毓秀 德高望众 筚路蓝缕

B.朔源 切磋琢磨 平心而论 金碧辉煌

c.甄别 蓬荜生辉 喧宾夸主 以逸代劳

D.暮霭 涸泽而渔 韬光养晦 急流勇退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3分)

A.这家公司的利润近三个季度来一直下滑,根本原因是公司经营理念落后,产品质量下降造成的。

B.大范同的雾霾使艮三角地区变得“灰头士脸”,南京、无锡等地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程度。

c.虽然情感生活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谁义能否认它不是我们整个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D.《时代周刊》认为曼德拉是这个世界最接近圣人、最具有宽恕美德,这种宽恕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极其珍贵。

3.钱钟书对翻译有如下形象的表述: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让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请你将钱钟书的话用平实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30个字)(4分)

4.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5分)

例句:(1)尘土受到损辱,却以花朵来报答。

(2)白云谦逊地站在天之一隅,晨光给它带上霞彩。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吏,守剡长。县吏斯从轻侠为奸,齐欲治之,主簿谏日:“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齐闻大怒,立斩从。从族党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后太末、丰浦民反,转守太末长,诛恶养善,期月尽平。

建安元年,孙策临郡,察齐孝廉。时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策遣永宁长韩晏领南部都尉,将兵讨升,以齐为永宁长。晏为升所败,齐又代晏领都尉事。升畏齐威名,遣使乞盟。齐因告喻,为陈祸福,升遂送上印绶,出舍求降。贼帅张雅、詹强等不愿升降,反共杀升。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齐令越人因事交构,遂致疑隙,阻兵相图。齐乃进讨,一战大破雅,强党震惧,率众出降。

十三年,迁威武中郎将,讨丹阳黟、歙。而歙贼帅金奇万户。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林历山四面壁立,高数十丈,径路危狭,不容刀盾,贼临高下石,不可得攻。军住经日,将吏患之。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阴募轻捷士,为作铁弋,密于隐险贼所不备处,以弋拓堑为缘道,夜令潜上,乃多县布以援下人,得上百数人,四面流布,俱呜鼓角,齐勒兵待之。贼夜闻鼓声四合,谓大军悉已得上,惊惧惑乱,不知所为,守路备险者,皆走还依众。大军因是得上,大破仆等,其余皆降。

黄武初,魏使曹休来伐,齐以道远后至,因住新市为拒。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将士失色,赖齐未济,偏军独全,诸将倚以为势。

齐性奢绮,尤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檐,干橹戈矛,葩瓜文画,弓弩矢箭,成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休等惮之,遂引军还。迁后将军,假节领徐州牧。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贺齐传》,有删改)

【注】①万户:一万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 乖:不和

B.乃多县布以援下人 县:悬挂

C.齐勒兵待之 勒:部署

D.将士失色,赖齐未济济:救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齐为官刚毅果断,担任剡县长官时,不顾主簿劝阻斩杀了作奸犯科的县吏斯从。

B.商升畏惧贺齐的威名,派使者乞求结盟,贺齐晓以祸福,说动商升请求投降。

C.贺齐招募身手敏捷的士兵,夜登林历山,策动据守道路防备险要的敌人投降,大破敌军。

D.贺齐喜欢奢侈华丽,他乘坐的船装饰精美,连作战用的兵器都刻画花卉瓜果作装饰。

7.二、三两段中,贺齐面对不利形势采取什么计策获胜的,请概括说明。(3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

(2)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

(3)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

三、古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同答问题。

南乡子

陆游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①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自蜀东归。这首词为临近武昌时舟中所作。

(1)简要说明“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2)诗人在舟中主要想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3)“却恐他乡胜故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凄凄,白露未唏。所谓伊人,_________。(《诗经·蒹葭》)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3) _________,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4) 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5)余音袅袅,小绝如缕。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6) 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防民之口,_________ 。(《国语·周语上》)

(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_________,无欲则刚。(林则徐)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猫婆

冯骥才

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长又深的胡同,我祢它为猫胡同。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为了逃避这群讨厌的家伙,我真想换房子。奇怪,哪来这么多猫,为什么偏偏都跑到这儿来聚会闹事?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他视猫如命。

我说:“我挺讨厌猫的。”他将一个白色的东西放在我手上:一只毛绒球大小雪白的小猫缩成团儿,小耳朵紧紧贴在脑袋上,一双纯蓝色亮亮的圆眼睛柔和又胆怯地望着我。我情不自禁地对朋友说:“太可爱了,把它送给我吧!”

蓝眼睛一入我家,便成了全家人的情感中心。每当它闯祸,只要一瞅它那纯净光澈的蓝眼睛,火气顿时全消,反而把它拥在怀里??我也是视猫如命了。

入秋,天一黑,不断有大野猫从猫胡同爬上我家的房顶来。我关紧通向晾台的门,蓝眼睛便发疯似的抓门。我知道它在发狂地爱,便打开门不再阻拦。一天夜里,它再没回来。 家中每个人全空了。我房前房后去找。一个孩子告诉我,猫胡同顶里边一座楼的后门里住着一个老婆子,养了一二十只猫,人称猫婆,蓝眼睛多半是叫她的猫勾去的。

当夜,我钻进猫胡同,在黑暗里寻到猫婆家的门。我冒冒失失地拍门,非要进去看个究竟不可。

门打开,一个高高的老婆子出现一一这就是猫婆了。

我说我找猫,她立刻请我进屋去,是问阴冷的地下室。一股噎人的猫味扑鼻而来。屋顶很低,正中吊下一个很脏的灯泡,把屋内照得昏黄。一个柜子,一座生铁炉子,一张大床,地上几只放猫食的破瓷碗,再没别的。

猫婆问我猫的样儿,我描述一遍,她立即叫道:“见过见过,常找我们玩,多疼人的宝贝!丢几天了?”我盯住她脸看,只有焦急,却无半点装假的神气。我说:“五六天了。”她的脸顿时阴沉下来:“您甭找了,回不来了!”我很疑心她骗我,目光搜寻可能藏匿蓝眼睛的地方。猫婆的手忽向横着的铁烟囱上一指:“这都是叫人打残、摔坏的猫!我把它们拾回来养活的。您瞧那只小黄猫,孩子们想要烧死它,我一把抢出来的!您那宝贝丢了这么多天,哪还有好?现在乡下常来一伙人,下笼子逮猫吃,造孽呀!”

她说得脸抖,手也抖,点烟时,烟卷抖落在地。烟囱上那小黄猫跳下来,叼起烟,仰起嘴递给她。猫婆笑脸开花:“瞧,这小东西多懂事!”

面对这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告别出来时,不觉带着点惭愧和狼狈的感觉。

从此不知不觉我竟开始关切所有猫儿的命运。猫胡同再吵再闹也不再打扰我的睡眠,猫叫成了我的安眠曲??

转过一年,到了猫儿们求偶时节,猫胡同却忽然安静下来。

我妻子无意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猫婆死了。同时才知道关于她的一点经历。

她本是先前一个开米铺老板的小婆,被大婆赶出家门,住在那座楼第一层的两间房子里,后又被当做资本家老婆轰到地下室。她孑然一身,拾纸为生,以猫为伴。

曾有人为她找了个卖肉的老汉作伴儿。老汉受不了猫闹、猫叫、猫味儿,就搬出去住。而她坚持与这些猫共享着无人能解的快乐。

前两个月,猫婆急病猝死,老汉搬回来,第一件事便是把这些猫统统轰走。被赶跑的猫儿每每回来,必遭老汉一顿死打。

一种伤感与忧虑从我l心里漫无边际地散开,散出去,随后留下的是一片沉重的空茫。 入冬后,我听到一个令人战栗的故事一一

我家对面一座破楼修瓦顶。白天换瓦时活没干完,留下个洞,一只猫钻进去御寒;第二天瓦盖上,这只猫无法出来,急得在里边叫。住在这楼顶层的五六户人家谁也不肯将自家的顶棚捅坏,放它出来。这猫叫了三整天,直至声音消失!

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更深夜半,天降大雪,猫胡同里一片死寂。忽然,后墙下传来一声猫叫,在胡同深处,猫婆故居墙头上,孤零零趴着一只猫影,蜷缩一团,凄婉哀叫。不是那只小黄猫吗?忙叫声:“咪咪!”谁知将它惊动,起身慌张跑掉。

猫胡同里便空无一物。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选自《灵魂的巢》,有删改)

11.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2.请简要概括文中猫婆的形象。(4分)

13.文中两处写到小黄猫,有何用意?(6分)

14.请探究“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这句话中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一17题。

对悲剧的深沉纪念

王开岭

在对“悲剧”的日常感受上,除了重大轻小的不良嗜好,人们总惯于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以集体的名义遮蔽最真实的生命单位。

数字仅仅描述体积,它往往巨大,但却被抽空了内涵和细节,它粗糙、笼统、简陋、轻率,缺乏细腻成分,无疼痛感,唤不起我们最深沉的人道主义的感受。过多过久地停留在数字土,往往使我们养成一种粗鲁的记忆方式,一种遥远的旁观者态度,一种徘徊在悲剧之外的“客人”立场,不幸仅仅被视为他者的不幸,被视为一种隔岸的“彼在”。

如此,我们并非在关怀生命、体验悲剧,相反,是在疏离和排斥它。说到底,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我们把悲剧中的生命推得远远的,踢出了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情感领地。久之,对悲剧太多的轻描淡写和迎来送往,便会麻木人的l心灵,情感会变得吝啬、迟钝,太多的狭隘和不仁便繁殖起来了,生命间的良好印象与同胞精神也会悄悄恶化。 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寻找“现场感”!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世界上,没有谁和谁是可以随意叠加和整合的,任何生命都唯一、绝对,其尊严、价值、命运都不可替代。生生死死只有落实在具体的“个”身上才有意义,整体淹没个体、羊群淹没羊的做法,实际上是对生命、对悲剧主体的粗暴和不敬,也是背叛与遗忘真善的开始。

同样,叙述灾难和悲剧,也必须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才有丰满的血肉,才有惊心动魄的痛感和震撼,它方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悲剧,悲剧的人性和价值才不致白白流失。

记得有个地方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在设计上就注重了“个”的清晰,它拒绝用抽象数字来控诉什么,而是费尽【心机地搜录了大量个体遇难者的信息:日记、照片、证件、信件、日用品、纪念物、甚至还有声音资料??当你对某一个名字感兴趣时(比如你可以选一个和自己容貌酷似或生日相同的人),便可启动某个按钮,进入到这个个体的生命故事中去,与其一道重返半个世纪前或晴朗或阴霾的日子,体验那些欢笑和泪水、安乐和恐怖,幸福和屈辱??这样一来,你便完成了一次对他人的生命访问,一次珍贵的灵魂相遇。

记住了他,也就记住了恐怖和灾难,也就记住了历史、正义和真理。与这位逝者的会晤,相信会对你今后的每一天、你的信仰和价值观,产生某种影响。它会成为你生命中一个珍贵的密码——灵魂密码。这座纪念馆贡献了真正的“悲剧”。

重视“小”,重视那些不幸人群中的“个”,爱护生也爱护死,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它教会我们一种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这是我们认知生命的起点,也是一个生命对待另一个生命的最正常态度。

在世界眼里,我们也是一个“个”,忽视了这个“个”,也就丧失了对人和生命最深沉的感受。

其实,生命之间,命运之间,很近,很近。

15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6.文中写“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7.本文题为“对悲剧的深沉纪念”,请联系全文说说“深沉”的内涵。(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非洲谚语)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席慕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2013~2014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

语文II(附加题)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为选考历史科目考生加试内容,共2页,满分为4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 规定位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6分)

庄荀皆文士而有学者,其《说剑》《成相》《赋篇》,与屈骚何异。扬子云之文好奇而卒不能奇也,故思苦而词艰。善为文者,因事以出奇。江河之行顺下而已至甚触山赴谷风博物激然后尽天下之变子云唯奇故不能奇也。

(陈师道《后山诗话》)

20.文中提到的“庄荀”指谁?写出他们的姓名。(2分)

21.本文认为“扬子云之文好奇,而卒不能奇”的原因是什么。(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家》中,高家因高老太爷久病不愈便请巫师来捉鬼,巫师说要捉高公馆所有房间 的鬼,但当捉鬼捉到觉慧的房间时,却被觉慧挡在了门外。

B.《子夜》中,当吴荪甫等待公债市场斗争能传米好消息时,王和甫却打电话告诉他, 屠维岳已将资金投给了赵伯韬,这让吴荪甫深感大势已去。

c.《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首尾呼应:开端是小男孩曼诺林在黎明时分送圣地亚哥出 海;结尾是圣地亚哥扛着工具回来,小男孩再来看他。

D.《阿Q正传》中写阿Q临死前,感到最遗憾的事有两件:一是画押时,圆圈没有画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

E.《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出山时,先写司马徽推荐,后写徐庶再荐,之后用刘备三 顾茅庐等情节来铺垫请出诸葛亮。

23.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湘云、袭人劝说宝玉,宝玉听了大觉逆耳,并称赞林黛玉从来不说这样的混账话。他们跟宝玉说了什么混账话?黛玉听到宝玉的表白后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请具体说明原因。(6分)

(2)“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这是《茶馆》中谁的台词,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孙犁论

篇三:阅读有答案

现代文阅读精练

【例题分析】

(一)熬药吴克诚

所谓的药大都是些亡去很久的草。长得正好的草是不配叫药的,即使硬放进药屉里,不久它也会烂掉,因为它末经晒、烘、焙或炒——九九八十一劫,少了一劫,也不能成药。

所以药都身世沧桑。身世沧桑的药只能以文火慢熬。我喜欢这个“熬”,“煎药”的煎太轻薄,与药的身世不协调。

急火出菜,文火出药——饱经沧桑之心,除了以文火轻拢慢捻,是断不能把它再打开了——且看文火在药锅下缭绕——缭绕成花的瓣,那么锅中药就是瓣中蕊了,熬着,熬着,蕊心舒开,尘封已久的沧桑便一丝一缕地倾吐出来。

越王勾践很善于用文火熬药。越国病入膏肓,他却不慌不急,他用了二十多年的光阴,来熬一服复国之药。伍子胥在这方面可就逊色了,他输在一个“急”字上,一急,药糊了。急火攻心,自己当然也在劫难逃。

沧桑是苦涩的,所以药都苦。

苦药祛病。

魏征是个善献苦药的人。唐太宗善喝苦药。虽然有时他也会紧皱眉头,但他最终还是咽了下去。纣王咽不下去,渐渐就百病缠身了。病是潜伏着的阴谋,肉眼一时半会儿很难看到,它一旦现出山水,就势如破竹了。

小孩子理解不了药的苦心,所以小孩子总拒绝好心好意的药。我甚至都拒绝走进父亲的药房——我至今仍记得那个春夜,月色正好,我溜进父亲的药房,倚着门,看他熬药。摇曳的烛影里,父亲被药拥着,也如一味药了。药香如蝶,满室翩跹。父亲说:“过来啊,过来叫药熏熏。”我可不愿让它熏,我一扭头,转身就跑,一地花影都被我踩碎了。

今夜,父亲故去整已十年。当初那些被我踩碎的花影仍在。春夜也在。月也正好。可是再也不会有人唤我熏药??

当初面对那些苦药,我真不应拔腿就跑??

从生到老,谁能离得了那些药?从生到老,谁能说清究竟咽下多少药?

(选自2003年第6期《散文》,有改动)

1、从文中看,“药”有哪些特征?(2分)

2、文中为何说“父亲”“也如一味药了”?请作简要解释。(4分)

3、第八段中写了一件“我”不愿熏药的小事,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

① 谈谈《熬药》的构思技巧。

② 谈谈《熬药》的语言特色。

答案:

1、沧桑,苦涩,馨香

2、①父亲也有如草药一样的沧桑经历;②父亲积累了为人处世的药方;③父亲养成了用药治人的能力。

3、①用“我”经历的小事来例证小孩子不解药、拒绝药、现身说法,增强了说服力、感染力;②承上意在说明不解药、拒绝药的人异于小孩子;③为突出下文“我”因不愿熏药而后悔、内疚,以及对父亲的良苦用心的理解和怀念作铺垫。

4、略

(二)爱晚亭

[台湾]谢冰莹

萧瑟的微风,吹动沙沙的树叶;潺潺的溪水,和着婉转的鸟声。这是一曲多么美的自然音乐啊! 枝头的蝉鸣,大概有点疲倦了?不然,何以它们的声音这样断续而凄楚呢?

溪水总是这样穿过沙石,流过小草轻轻地响着,它大概是日夜不停了吧?

翩翩的碟儿已停止了它们的工作,躺在丛丛的草间去了。惟有无数的蚊儿还在绕着树枝一去一来地乱飞。 浅蓝色的云里映出从东方刚射出来的半边新月——她好似在凝视着我,睁着眼睛紧紧地盯望我——望着在这溪水之前,绿树之下,爱晚亭旁之我——我的狂态。

我乘着风起的时候大声呼啸,有时也蓬头乱发地跳跃着。哦哦,多么有趣哟!当我左手提着稠裙,右臂举起轻舞时,那一副天真娇憨儿惹人笑的狂态完全照在清澄的水里。于是我对着溪水中舞着的影儿笑了,她也笑了!我笑得更厉害了,她也笑得起劲。于是我又望着她哭,她也皱着眉开口向我哭。我真的流起泪来了,然而她也掉了泪。她的泪和我的泪竟一样多,一样的快慢掉在水里。

有时我跟着虾蟆跳,它跳入草里,我也跳入草里,它跳在石上蹲着,我也蹲在石的上面,可是它洞然一声跳进溪水里,我只得怅惘地痴望着它很自由地游行罢了。

更有时鸟唱歌,我也唱歌;但是我的嗓子干了,声音嘶了。它还在很得意很快活似的唱着。

最后,我这样用了左手撑持着全身,两眼斜视着衬在蔚蓝的云里的那几片白絮似的柔云,和我微笑的淡月。

我望久了,眼帘中像有限的针刺着一般,我倦极了,倒在绿茸茸的嫩草上悠悠地睡了。和煦地春风,婉转的鸟声,一阵阵地,一声声地竟送我入了沉睡之乡。

梦中看见了两年前死去的祖母,和去腊刚亡的两个表弟妹。祖母很和蔼的微笑着抱住我亲吻,弟妹则牵着我的衣要求我讲《红毛野人的故事》,我似醒非醒地在觉伤心,叹了一声深长的冷气。

清醒了。完全清醒了;睁开眼睛,满眼春色,于是我又忘掉了刚才的梦。

然而当我斜依石栏,倾听枫声,睨视流水,回忆过去一切甜蜜而幸福的生活时,不觉又是“清泪斑斑襟上垂”了。

但是,清风吹干了泪痕,散发罩住了面庞的时候,我又抬起头来望着行云和流水,青山和飞鸟微微地苦笑了一声。

唉!我愿以我这死灰、黯然、枯燥,无聊的人生,换条欣欣向荣、生气蓬勃的新生命。

我愿以我这烦闷而急躁的心灵,变成和月姊那样恬淡,那样幽闲。

我愿所有的过去和未来的泪珠,都付之流水!

我愿将满腔的忧愤,诉之于春风!

我愿将凄切的悲歌,给予林间鸣鸟!

我愿以绵绵的情丝,挂之于树梢!

我愿以热烈的一棵赤心,浮之于太空!

我愿我所有的一切,都化归乌有,化归乌有啊!

淡淡的阳光,穿过丛密的树林,穿过天顶,渐渐地往西边的角上移去,归鸦掠过我的头顶,呜呀呜呀地叫了几声。呜蝉也嘈杂起来,流水的声音似乎也洪大了,林间的晚风也开始了它的工作,我忽而打了一个寒噤,觉得有些凉意了,站起来整理了衣裙,低头望望我坐着的青草,已被我蹂躏得烘热而细软了。 “春风吹来,露珠润了之后,它该能恢复原状吧?”我很悲伤地叹息着说。

我提起裙子,走下亭来,一个正在锄土的农夫,忽然伸了伸腰,回转头来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一直到我拐弯之后,他才收了视线。

(1926年春于麓山之昆涛亭)

(注:作者谢冰莹(1906——)湖南人,移居台湾,现在旧金山。著名女作家。)

1、从文章来看,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思想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当时作者思想感情的三个语句。(5分)

?作者当时的心态是: (2分)

?从文中找出三个语句:

(3分)

2、文中写了作者对着溪水哭笑和跟着虾蟆跳的两个细节,它们的作用是:(4分)

?写“对溪照影”的用意是(不超过16字): (2分)

?写“跟着虾蟆跳”的用意是(不超过16字):(2分)

3、文章中加点的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5分)

?写法上的特点是(不超过10字): (3分)

?这样写的作用是(不超过20字): (2分)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6分)( )

A、看到题目便让人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看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于是就有一种对秋天傍晚景象的联想。

B这篇散文中写了许多景物,这些景物都明显的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从中可看出作者少时的纯真,年轻时的奔放和年长时的深沉。

C、本文脉络清晰,先是感情的激荡,后是理智的思考,表达了作者投身自然的强烈愿望。

D、文中的景物与作者的喜怒哀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被我蹂躏得烘热而稀软”的青草,正表明作者对劳动人民被压迫生活的同情。

E、本文的风格自然朴素、热情奔放,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洒脱心境。

F、本文末尾突然写到农夫,看似闲笔,实则意蕴丰富,含蓄地提醒读者不要忘了社会,不要忘了还存在着人与人的差异和距离。

答案:

1、(1)探索(或不满现状)、进取和勇于牺牲。(2)我似醒非醒地在觉伤心(“清泪斑襟上垂”)。我愿以我这死灰,黯淡,枯燥无聊的人生,换条欣欣向荣、生气蓬勃的新生命。我愿我所有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2、(1)表现作者在追求自由过程中的乐与悲。(2)表现作者追求自由时的无奈与怅惘。

3、(1)排比、夸张、拟人、比喻(写出三项即可)(2)抒发了热爱自然、投入自然的强烈感情,加强语势,形象活泼。

4、ACF(B项判断是错误的,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明确写出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D项表述是一种牵强附会,从文中看不出作者把那青草与劳动人民联系起来的内容。E项在文中找不到根据)

(三)按时看日出的人

王开岭

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

“按时看日出”,我猝然被这句话击中了。

一位面壁写作的世界级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当做一门必修课来面对??为什么?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它——

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儿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儿,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甜香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闭合”;而日出,刚象征着一种“绽开”,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被新的热量所充满。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渴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个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又是怎样过的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或许只有寥寥几次吧,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早晨(可能是怎样的疲惫和不情愿啊),或偶尔登山观景之时。而更多的人或许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我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第几万次地打着呼噜!

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已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经历了。上班的路上,挤车的当口,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

即使你偶尔起大早,忽萌看日出的念头,又能怎样呢?

都市的晨曦,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了质——

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灰蒙蒙的尘埃,空气中老有黏黏糊糊的感觉,老有挥之不散的汽油味儿,即使你捂起了耳朵,也挡不住出租车的喇叭声??没有纯洁的泥土,没有旷野远山,没有庄稼地,只有牛角一样粗硬的黑水泥和钢化砖。所有的景色,所有的目击物,皆无水洗过的那种鲜艳与亮泽、那种蔬菜般的翠绿与寂静??你意识不到一种“新”,感受不到婴儿苏醒时的那种清新与好奇,即使你大睁着眼,仍觉像在沉沉的昏睡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

“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受生活的理念,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愿我们在那一刻能真正醒来。

——摘自《中国青年》

1.“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结合全文,作者说的“幸运”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4分)

2.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笔墨集中的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3.作者从福楼拜的信中获得了精神启示——“按时看日出”。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按时

看日出”的理解。(6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用文的题目是《按时看日出》,文章重点写了人如何看日出,同时写了人经常看

日出意味着什么。写作角度独到,主题开拓深远。

B.文章文笔细腻,意境恬淡,写作中运用了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如作者说早晨的

静是“那蛋壳般薄薄的静”,使听觉上无形的“静”变成了视觉上有形的“静”,从

而产生美感。

C.文章由福楼拜信中的一句话写起,接着与普通人的生活进行对比与反思。从中昭示

人们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做一个有活力,有热量,有激情的人。

D.文章中有许多警策隽永的语句,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在结尾处深情地呼唤大家作

一个真正醒着的人,一个精神上苏醒的人。

E.文章中多次提到了作者微妙的想象和感受。他把上班时迎接的阳光称为“煮熟的光

线,中年的光线”,形象又不失深沉,发人深思。

答案:

1.(4分)(1)福楼拜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他处在上个世纪的巴黎,那时的清晨没有现代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拥有真正纯净、清澈,让人激动的光线。(2)福楼拜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懂得欣赏日出,迎接晨曦。把“按时看日出”当作精神体验与心灵洗礼。

2.(4分)(1)渲染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纯净、清澈的环境中,去品味日出带给人们的精神盛宴。(2)对比,与下文现代城市灰蒙蒙的清晨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对真正的清晨的渴望。

3.(6分)(1)“看日出”,是一种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的精神洗礼。(让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鼓舞生命,添臵信心与渴望,荡漾青春,勃发幻念;看清远方,梦想,光阴……)“按时看”意味着天天的行为,代表着永不放弃。(2)“按时看日出”是一种热爱生活的精神理念,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3)是双重的呼唤:呼唤自我意识的苏醒,呼唤自然与社会都能有真正的日出。

4.(4分)AB

(四)奥斯威辛的风

高洪波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

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威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威辛。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方大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威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纹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纹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像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奥斯威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年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像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1.文章开头三节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的有关情况,有哪些作用? (4分)

答:

2.(1)第五段中,作者是怎样写奥斯威辛集中营景象的?(2)“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1)

(2)

3.(1)文中奥斯威辛的风有什么特点?(2)奥斯威辛的“风”有哪些含义? (6分)

答:(1)

(2)

4.(1)为什么胡大姐她们会“拒绝” 奥斯威辛,而“我”参观时也“有一种逃亡的感觉”?(2)作者说“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7分)

答:(1)

(2)

答案:

1.自然地引出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内容;表现心情的热切;以美丽的城市、“欧洲的独特魅力”、美好的诗意反衬在这块土地上纳粹曾经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马列克沉吟、胡大姐不说话为下文“拒绝”埋下伏笔。

(本题5分,答案共四个要点,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答对两个要点得3分,答对3个要点得5分。)

2.(1)先概括叙述,再选取典型细节加以描写,如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及一幅照片中德军枪口下小男孩天真和无奈的目光等。

(2)“心底”陡然出现的诗句表现“我”目睹悲惨历史的巨大震撼和为人类的无助与悲伤而无比的痛心。 (每小题3分。第一小题答“由面到点”,并作具体解说也可;第二小题“震撼”与“痛心”只答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3.(1)奥斯威辛的风常常是“陡然”来到;寒气袭人;具有“愤怒”、“狂暴”的气势;发出“嚎叫”、“呻吟”的声音。

(2)奥斯威辛的风是自然界的狂风;百万冤魂形成的死一般的压抑、恐怖的氛围;人们心底的风暴。 (每小题3分。第一小题四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答对3点即得3分;第二小题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4.(1)人承受不了心灵的折磨和历史的重负,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

(2)奥斯威辛的存在使人们正视历史上的人类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刺痛良知;并使人们警惕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本题6分。第一小题2分,两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第二小题4分,三个要点,答对一个要点1分,答对两个要点的2分,答对3个要点得4分。)

(五)柏林墙的碎片

刘小枫

(1)柏林墙上曾有过一种文化,如今这种文化变成了碎片。

(2)自从民主德国的一些公民在柏林墙东侧掘开了几个大口,让东西柏林人自由往来,柏林墙开始变成历史的废墟。在柏林墙的西侧上面,有用油料涂满的图画和语言,一些地方甚至层层重叠,不断更新创作。如今,人们带着欢庆的心情涌向柏林墙,用铁锤和铁砧在墙上敲下几块碎片,作为历史遗留的纪念品珍藏起来。谁知道这些带有各色油彩的碎片在几十年或几百年以后会值多少钱呢?如今,巴掌大的一块碎片售价已高达十个西德马克。此外,用小小的碎片做成的精致耳环和胸针,已在柏林墙前出售。对柏林人来说,这似乎是今年最佳的圣诞礼品。不难想见,用柏林墙的碎片做成的艺术品种类会日益繁多。

(3)然而,我在著名的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西侧,见到一篇写在大木板上的优美散文。上面的文字告诫人们:“柏林墙被掘开了,但是,这并没有伴随着胜利的欢歌,只有沉重的记忆带来的苦涩思索。”难道人们一定要用种种政治意识把人类敲击成碎片?难道只是在政治领域才会有一座座柏林墙?难道这个世界上筑起的高墙要永远存在下去?

(4)令人深思的是,把人在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隔绝开的柏林墙,却是由主张整个人类拥有解放和幸福的政治理想构筑起来的。柏林墙文化是人类之耻辱的符号,值得庆幸的是,如今它已经变成了碎片。柏林墙的碎片亦是人类之耻辱的记忆符号,它不知与多少活生生的人的肉体和精神碎片掺合在一起。作为一种艺术品,柏林墙的碎片也许是非常独特的;而作为一种文化,这一现象绝不只具有讽刺意味,它意指的或蕴藏着的绝不是人类的欢悦,而是人类永远洗刷不净的污秽和永远消退不去的悲哀。

(5)柏林墙绝不是一种仅在德国才有的现象,它不过是在世界上处处存在着的各种隔绝人身、诋毁人身的有形和无形的凝聚。柏林墙是用钢筋和水泥铸成的,这意味着现代技术可以生成隔绝人身、诋毁人身的墙的原材料。墙在这个现代世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不管是这个世界还是我们自己,都是碎片——涂有各色油料的碎片。柏林墙作为一个普通的象征绝不只具有政治意味。

(6)惟一能穿透那隔绝、诋毁人身的墙的是爱。然而,令人悲哀的是,如今爱本身也成了碎片,甚至也经常成为一种墙。人的爱不是神的爱。一旦人的爱与那自我牺牲的上帝之爱相分离,就必然变成碎片。这难道不是我们的现实?

(7)我也来到柏林墙前,用铁锤敲下了几块碎片,把它们收藏起来。对我来说,我收藏的不仅是柏林墙本身,更是这个世界本身,这个时代本身,还有我们自己。

(选自《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有改动)

【注】①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各自的支持下,德国


王开岭散文阅读《雪白》附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645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王开岭散文阅读《雪白》附答案

    2014连云港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3~2014学年连云港市高三教学二模语文试题(一)语文Ⅰ注意事项2014 3 19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 本试卷共6页,满分...

  • 王开岭散文阅读《雪白》附答案

    2014连云港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3~2014学年连云港市高三教学二模语文试题(一)语文Ⅰ注意事项2014 3 19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 本试卷共6页,满分...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