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正文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017-01-10 06:13:3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及答案详解

《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孔子,是 (时期),著名的 家、 家、 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 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孟子, 时著名的 家、家、家,有“ ”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 。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 。

6、选文第四则,以“ ”和“ ”两个比喻,意在劝人 。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 (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 ;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 (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 ”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精神。

答案:

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孟子,战国 时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3、选文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能使人终身受益。

4、选文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要紧密结合。

5、选文第三则,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要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

6、选文第四则,以“为山”和“平地”两个比喻,意在劝人自强不息。

7、选编《孟子》中的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一曝十寒(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

8、选编《孟子》中的第二则,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著名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篇二:20《孔孟论学》练习(含答案)

20、《孔孟论学》练习

一、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孔子,名 ,字 ,是时期 家、家、 家。 家学说创始人,被尊为 。

2、本文作者孟子,名 ,字 ,是时期 家、家、 家。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 。

3、《论语》属散文,是的书,共20篇;《孟子》是 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

二、注音:

逾矩()()罔()殆()譬如()篑() .

一暴十寒() 鸿鹄()() 缴() 杵() .

三、注释:

立()不惑( )知( ) 天命( )耳顺( ) 从( )逾矩()罔( )殆( ) 何以( )谓()敏( ) 是以( )好学( )篑( ) .

止( )覆( )进( )如?何( ) 弈( )数( )善( )使( ) 惟( )以为( )援( )缴( ) 弗若()非然也()尽( )至仁( ) .

杵( )

四、通假字:

吾十有五( )一日暴之( )无或( ) ...

五、一词多义:

譬如为山( ) 今夫弈之为数( ) 为是其智弗若与() ...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 )一人虽听之( )虽与之俱学( ) ...

吾退寒之者至矣(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 ..

六、词类活用:

平地( ) 不耻下问( ) ..

一日暴之( ) 十日寒之( ) ..

七、成语:

专心致志: 不耻下问: 功亏一篑: 一暴十寒:

八、虚词:

之:

谓之文也( )王之不智也( ) ..

易生之物( )一日暴之() ..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弈之为数() ..

通国之善弈者也( )惟弈秋之为听( ) ..

一人虽听之( )思援弓缴而射之( ) ..

弗若之矣() .

其:其一人专心致志( ) 为是其智弗若与( ) ..

以:何以( ) 是以( ) ..

而: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 )敏而好学( ) ...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 思援弓缴而射之( ) ..

何:何以( ) 吾如有萌焉何哉( ) ..

于:志于学( ) 吾于《武成》( )无敌于天下( ) ...

九、译句: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6、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7、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8、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9、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0、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2、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十、内容理解:

1、《论语》第一则论述了学习的 ,即学习使人。

2、《论语》第三则论述了学习的和 ,即 、 。

3、《论语》第四则将学习比喻为和,由此说明了 的道理。

4、以下孔、孟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哪些道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从文中寻找和归纳出四个成语。

(1) □ □ □ □ (2)□ □ □ □ (3)□ □ □ □ (4)□ □ □ □

十一、选择题:

1、下列对孟子“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个人学习和修养也是这样。如果胡思乱想,终将一事无成。

B、孟子认为,群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不专心。群王一天学到的东西,常常要隔十天、半个月才加以温习,自然无法形成智慧。

C、孟子指出,群王对于贤者的言论不能专心听取,一心只想着别的事情,即使有幸接触正道,却不能专心致志,当然无法有智慧了。

D、孟子运用“一暴十寒”和“奕秋诲奕”两个譬喻,说明君王应专心听取正确意见,以成就大智慧。这一教导,对青年学子的求学也颇有教益。

20、《孔孟论学》练习(答案)

一、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是 春秋 时期 思想 家、 政治 家、 教育 家。 儒 家学说创始人,被尊为 至圣 。

2、本文作者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是 战国 时期 思想 家、 政治 家、 教育 家。 儒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 亚圣 。

3、《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孟子》是 儒 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

二、注音:

逾矩()()罔()殆()譬如()篑() .

一暴十寒() 鸿鹄()() 缴() 杵() .

三、注释:

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 不惑(不受迷惑) 知( 懂得 ) 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从(听从,顺从) 逾矩(超过规矩、法度) 罔( 迷惑 ) 殆( 危险 ) 何以(即“以何”,因为什么) 谓(叫作,称为) 敏(努力,勤勉 ) 是以(即“以是”,因此) 好学( 爱好 )篑( 土筐 ) .

止( 停止 )覆( 倾倒) 进( 前进 ) 如?何( 对…怎么办 ) 弈( 围棋 )数(技巧,技术)善( 善于 ) 使(假使) 惟( 只)以为( 认为 ) 援(拿) 缴(系在箭上的绳,代箭) 弗若(不如 )非然也( 这样 )尽(全部,都 )至仁(极仁道的人) .

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四、通假字:

吾十有五(同“又”,臵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一日暴之(同“曝”,晒) ..

无或(同“惑”,奇怪) .

五、一词多义:

譬如为山( 堆积 ) 今夫弈之为数( 作为 ) 为是其智弗若与( 是) ...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即使 )一人虽听之( 虽然 )虽与之俱学( 虽然 ) ...

吾退寒之者至矣( 极)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到,到来 ) ..

六、词类活用:

平地(填 ) 不耻下问(以…为耻)一日暴之(使…曝) 十日寒之(使…受寒) ....

七、成语: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功亏一篑:比喻只差最后一点而不能成功。

一暴十寒:比喻学习或工作没有恒心,常常间断。

八、虚词:

之:

谓之文也( 代词,他,指孔文子 ) 王之不智也( 助词,无实义 ) ..

易生之物( 助词,的) 一日暴之( 代词,指易生之物 ) ..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代词,指王) 弈之为数(助词,无实义 ) ..

通国之善弈者也( 助词,的) 惟弈秋之为听(助词,无实义 ) ..

一人虽听之( 代词,指弈秋的话 ) 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指鸿鹄 ) ..

弗若之矣( 代词,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 .

其:其一人专心致志( 其中 ) 为是其智弗若与(他的 ) ..

以:何以( 因为 ) 是以( 因为 ) ..

而:三十而立(表承接)学而不思(表转折) 敏而好学(表并列) ...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表因果) 思援弓缴而射之(表目的) ..

何:何以( 什么 ) 吾如有萌焉何哉( 怎么 ) ..

于:志于学( 在) 吾于《武成》(对于 )无敌于天下( 在 ) ...

篇三:孔孟论学翻译

一、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书上》)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尚书》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样很有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很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致连打仗的杵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来呢?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624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

    《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及答案详解《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学而...

  • 《孔孟论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

    《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及答案详解《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学而...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