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巴金《独立思考》阅读答案 正文

巴金《独立思考》阅读答案

2017-01-06 06:19:26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 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阅读附答案

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

朱强 刘建平

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

1998年,巴金对前来采访的赵兰英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郜作品。”赵后来对此的评述是:“我感觉得出,这不是虚伪,而是清醒。这就是作家巴金。”对于巴金1999年的这句言说,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的理解是他晚年的亮点所在。这是巴金的巴金。被人们一演再演的《家》《春》《秋》他并不放在眼里。而这本《随想录》他看得那么重,因为这是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反思的一个起点啊,此前的作品则几乎是一条左翼文学延续线。而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的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对巴金作过访谈。据他回忆,巴金第一句话就说:“到现在我还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我写作是业余的。”陈思和当时就问他:“那么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巴金说:“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对社会进步做点实际工作。”

如果联系巴金一生的追求,可以看出巴金始终是一个持有坚定理想和信仰的人。他的理想是建设一个合理的公正的社会秩序,他觉得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从事社会的安际工作,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到后来(1930年代)、巴金发现现实离自己的理想很远很远,只得将自己的悲愤、绝望、痛苦,通过文学表达出来。所以他的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只是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后来当作为文学家的巴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时候,他内心的痛苦却从来没有减少过。

对此陈思和曾经在这部传记中写过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巴金的魅力不是来自于他的人格的完满,而是他的人格的分裂。他自己想从事的社会革命的事业,离他一步步地远去,而他不想做的文学的事业,却使他功成名就。文学地位越高,他就越痛苦;越痛苦,他的文学创作就越有个性。这样的一个循环,构成了巴金独特的写作道路。

陈思和说:“记得在那次采访中,我故意问他,如果你从事实际革命,恐怕你也做不到现在这个成就。还不如从事文学创作,能够对那么多人都产生过影响。”巴金笑了,说:“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去从事点实际的工作。”陈思和对巴金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巴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他写作主要是发泄他达不到理想的悲愤,所以他觉得这是空洞的东西。而《随想录》则不同,对巴金来说,这是一部对实际生活产生了效应的书,是一部直接推动了社会理性、社会进步、促使人们反思历史的书。

《随想录》不但使晚年的巴金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创作高峰,他由此而表现出来的高尚的人格也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对此,学术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县有里程碑意义,即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结束了夸饰时代,进入了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文学真正进入了关心人、尊重人的时代。

但近年来,学术界对《随想录》的思想价值和成就开始出现一些不同观点。比如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李欧梵先生认为,《随想录》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作一些感性的思考,并没有达到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深度,从一个大时代的背景来思考“文化大革命”。李欧梵说,人们为《随想录》这部作品所震动,多数是因为他在写作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情怀。

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认为,说真话是最基本的品德,但在中国往往是最难的事,所以比起那些靠说假话求官获利的人,尤其是相比于那些漠视苦难和不公正、粉饰现实的作家,巴金非常令人尊敬。

“即使如此,巴金仍然值得尊敬,”李欧梵说,“这样一个纯真的人,一直做一个好人的人,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

【相关链接】

①巴金自1978年底到1986年8月,历时八年,写完了《随想录》。这部四十二万字的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已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这是巴金高度的精神自觉和时代自觉的体现。(百度文库)

②《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

(百度知道)

③我想《随想录》是一个以文学形式出现的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书??它与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存在某种方向上的一致性。

(胡景敏《巴金随想录与国家意识形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围绕巴金晚年写的《随想录》,借赵兰英、朱学勤、陈思和等人对巴金的评价,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B、对《家》《春》《秋》等有巨大影响的文学怍品,巴金并不放在眼里,而对《随想录》却看得那么重,这表现了巴金的理想信念。

C、说巴金的写作“不足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是因为在巴金先生看来,文学剖作并不是他想做的实际工作。

D、本文大量引用对巴金的采访、研究者的话,目的是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建立在有理有据、无可辩驳的理论高度之上。

E、本文涉及到的“巴金”内涵不同:传媒热点中的“巴金”指的是作为文学家的巴金;作者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写《随想录》的巴金。

(2)对文题“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倒数二、三段,引用徐友渔和李欧梵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巴金为什么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请结合材料,就巴金的人生理想及文学创作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分)

(1)答B得3分,C得2分,E得1分。

(A说“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过于宽泛,文章并没有涉及那么多内容。D目的是让人们能够更为深入地认识巴金,或者说认识“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E说“作者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写《随想录》的巴金”,理解过窄,作者通过写作本文,认识的应该是一个更接近于巴金自己的巴金。)

(2)(6分)巴金的“巴金”,指的是在巴金自己看来,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他的写作只是业余的,他的理想是干些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工作;别人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在一般人看来,巴金是个作家,他因为创作出了人们喜爱的《家》《春》《秋》等著名文学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尊重。

(3)(6分)①李欧梵对巴金的《随想录》思想价值和成就的评价,代表了近年来学术界不同观点中的一种,更客观地表现了学术界对巴金的《随想录》有不同的认识这一现实。②徐友渔的评价,是从中国现实状况的角度,运用对比的手法,对巴金在《随想录》中敢于说真话给予高度赞扬。③这两处引用,从具有不同认识的专家学者的角度来评价巴金的《随想录》,有一定的代表性,使评价更中肯。

(4)①从巴金对他自己文学创作的认识上看。巴金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②从巴金的人生理想上看,他是一个希望做对

社会有用的实际工作、以实际工作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他的《随想录》中对内心的自我拷问和忏悔对人的基本品德的回归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③从《随想录》的创作来看,巴金用八年的时间,以自己的全部人生经历来倾心创作,表达了他的理想追求和严肃的历史态度。④从《随想录》的社会意义来看,他在《随想录》中以文学的形式对社会文化进行了批判,与新时期的国家意识形态是一致的。

篇二:星 巴金 阅读答案

巴 金

①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

②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A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天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③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现给每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B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④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罢。

⑤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⑥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睛也C了。

1.本文作者巴金,原名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小说《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以及散文集《_______________》等都是他的代表作。(2分)

2.依次填入文中A、B、C三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2分)( )

A.哀诉 赞叹 润湿B.哀诉 凄切 闪亮

C.欣喜 凄切 润湿D.欣喜 赞叹 闪亮

3.在我们学过的课文《繁星》中,作者把星星、星空写得仿佛有生命似的。在这一篇文章中,同样如此。请把这样的句子写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领会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回答句后的问题。(6分)

①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他们”是指谁?“安慰”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罢。(“这”指什么?“灌溉灵魂的春雨”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这些眼睛”指什么?“像”在这句中是一个比喻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雇员说“我了解你们”,作者说:“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A的心情”,又说“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维系他们这种理解的,在境遇上的纽带是什么?在感情上的纽带是什么?(各限10个字)(2分)

境遇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凝望星星,小雇员、老伦蒙和作者的感受相同之处是什么?“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各限10个字)(2分)

相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所写的三件事,既无时间、地点上的联系,也无因果关系,但放在一篇文章中却丝毫不使人感到凌乱。这是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以“星”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不超过30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李尧棠 芾甘 《家》《春》《秋》《随想录》

2.B

3.“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4.①“他们”指“人世间的不幸者”,“安慰”指听取不幸者的哀诉,并同情他们,给他们光明与鼓励。

②“这”指老音乐家的眼泪,“灌溉灵魂的春雨”是一个暗喻,是指星星给予他的安慰。

③“这些眼睛”是指“那些天空美丽的星星”。“像”在这里表示想像,并非表示比喻。

5.光明永远在心中,自己追求光明的理想永远不会改变。

6.同处黑暗之中,感到痛苦和不幸。

7.都感到无上的安慰,存在着信心和希望。

8.事不相关,但人物境遇相似。

9.星星象征着痛苦中的安慰,黑暗中的希望,而这种安慰和希望是永存

篇三: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测验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黄裳:沉默的斗士

2012年9月7日,93岁的黄裳老人在上海瑞金医院安详地去世。

深受周氏兄弟影响的一代散文大家、藏书家黄裳,可谓集名士风流和斗士精

神于一身。他生于“五四运动”爆发三个月后,成长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为繁荣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世纪四十年代登上文坛,在“反右”和“文革”中遭受迫

害,晚年如老树绚烂开花。

黄裳登上文坛与两位作家有关,一是柯灵,二是巴金。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熟读新文学的黄裳就开始试着

投稿,最初的习作就发表在《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上,而“世纪风”的编者

就是柯灵。1942年,又应柯灵的约稿,写了几篇《江上杂记》。尤其是柯灵和唐

弢创办的《周报》,发表了黄裳的一组有影响力的通讯报道,这成为他进入新闻

业的“投名状”。1945年下半年,也是在柯灵的介绍下,黄裳进入《文汇报》

报社工作。

柯灵激发了黄裳最初的写作热情,而真正将黄裳推上文坛的,还是巴金。没

有巴金的提携,黄裳不会走上文学道路。黄裳说,“他将我所写的旅行记事散文

介绍到《旅行杂志》,得到了在重庆的第一笔稿费”,“他商量着把我发表过的散

文收集起来,出版我人生第一本书”。这本书就是《锦帆集》。从这时起,年长黄

裳15岁的巴金成为影响黄裳最深的朋友,他们的友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在黄裳的女儿容洁眼里,父亲很有理想,也很执着,这辈子一直都在很辛勤

地工作,“他对我说,写作是一件良心事,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挖’

出来。一解放,他就写了一篇报道让很多人不高兴,但他从不改,他就是这样的

人”。

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黄裳因为一篇题为《解冻》的报道受到毛泽

东的批判,并被打成了“右派”。“文革”时被下放到印刷厂当搬运工,那时,

他的朋友郑重经常见到他, “我看到黄裳穿着工人服,数百公斤重的卷筒纸,

在他手下反转调向滚动。他身体敦壮厚实,有时双手拤腰立在那里,就像一座钟,

毫无畏缩卑屈的样子,每当看到他这个样子,心中也感叹着:真是一个人物!”

黄裳把这段时间称为“好日子”,因为不久他就被下放到了干校。在干校一

年左右的时间里,黄裳感到实实在在地上了认真的一课,他在那里不断被批斗,

饱受凌辱,这让他看透了那形形色色人物的心。但他也对自己在“文革”中的行

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觉得痛苦的是在一段时期里没有能严肃认真地面对生

活,失去了做一个正直公民的勇气??十年动乱,也应该有我一份责任。如果没

有大量的精神境界像我一样的群众,那场大动乱是不会顺顺当当地发展到那样规

模的。”

“说话少,读书多”,在一些人眼中,这是黄裳的最大特点。但在熟悉黄裳

的李辉看来,黄裳不善言谈是一种假象:“他不是那种只知道枯坐故纸堆的书呆

子,相反,其性情则颇像一个浪漫才子,精神里充溢着人们在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中可以领略到的那一种文人风流。他爱文物字画营造的意境,爱游山玩

水,爱美丽女性,爱名优们的优美吟唱和婀娜多姿,爱开怀畅饮??”黄裳的风

流,兼具了传统文人和民国知识分子的风流。李辉认为,黄裳是一位既有学识又

有情趣的人,寡言成就了他的文字。

黄裳晚年的创作非常丰富,是“活到老写到老”的典型。在他的几十种著作

中,绝大部分都是“文革”后三十多年创作的。而他越战越勇的斗士形象,与他

的沉默寡言形成了鲜明对比,更是引人瞩目。打笔仗成为他晚年的一大“壮举”,

如2011年12月初版的《来燕榭文存二编》就“以打架文章为多”,火力十足。

“像这样有生命力、战斗力的文化老人,国内无第二人。”董宁文说。

黄裳是一位沉默的斗士,却又隐藏着深情:1997年,妻子重病,嗜书如命

的他毅然卖掉收集了半辈子的古书和名人字画,以支付巨额的医疗费,徒劳地希

望能换回妻子的生命。

(根据《南都周刊》第36期唐不遇的同名文章改编)

相关链接

①黄裳继承了古典文学的传统,继承了鲁迅的传统和巴金讲真话的传统,黄

裳写的那些杂文,呈现了金刚怒目的一面。 ——陈子善

②民国那些大师们虽然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独立思考的高贵品性,

在治学中的求真精神,在权势面前无所畏惧的勇气,为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们留

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陈华文《民国大师们的精神遗产》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柯灵激发了黄裳最初的写作热情。在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之后,黄裳又

在《周报》上发表了《江上杂记》等作品。

B.巴金先生是影响黄裳最深的朋友。在巴金先生的提携和帮助下,黄裳得

到了自己的第一笔稿费,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并最终走上了文学道路。

C.黄裳先生饱受磨难。在“反右斗争”中,他遭到批判,并被打成“右派”;

在“文革”中,他先被下放到工厂劳动,后又被下放到干校,不断受到批斗,饱

受凌辱。

D.黄裳先生勇于反省自己。他因为自己在“文革”时“失去了做一个正直

公民的勇气”而感到痛苦并深深自责,认为十年动乱,自己也应该承担一份责任。

E.黄裳是一个充满深情的人。妻子重病时,他毅然决定将自己收集的古籍

和名人字画全部卖掉,以支付巨额的医疗费用,这对于嗜书如命的他实属不易。

2.作者将黄裳先生称为“沉默的斗士”,其“斗士”品格主要表现在哪些

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3.黄裳说:“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挖’出来。”他是怎样

做到的?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6分)

4.文中说“黄裳的风流,兼具了传统文人和民国知识分子的风流”,作者为

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马约翰与清华体育

①从1914年到“文革”前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凡在清华读过书的学生都会在操场上看到一个惹人注意的身影。他金发黄眼、高鼻梁、深眼窝,脖子上扎着领结,下身无论冬夏都穿着一条短裤。他总是不停地奔跑并大声喊着:“干!干!干!”他就是体育教授马约翰。

②马约翰在清华服务长达52年,一生都在从事他所热爱的体育事业。他培养和造就了清华师生热爱体育锻炼的风气,树立了良好的体育传统,使清华体育得到长足发展。许多老师称他是学生健康的原动力,是清华生气勃勃的一个象征。

③他是清华体育的倡导者。过去,各大学都不设体育课,至今西方许多名牌大学亦没有体育课程。而清华却从建校初始就把体育课摆在重要位置。那时,清华全校的中国教师、外国教师和校长都因为学生不肯出来运动,而主张采用强迫锻炼的方式:每天下午四点到五点钟,学校就将图书馆、教室、宿舍都锁起来,让学生出来活动,出来玩。但有一些学生仍躲在树底下看书,马约翰就东跑西跑地去说服他们,他要学生们主动、活泼、自由地玩儿,自己去活动。不会活动不会玩儿的,他就耐心地教,渐渐地学生们习惯了体育活动,对他也有了很深的感情。清华体育的普及,都是由他倡导起来的,学生们深受其益。

④马约翰认为体育能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自强意识。有一次,他跟校长周诒春谈到“清华每年要送出一百名学生到美国去。送出的学生,总要像样一点,不能送去‘东亚病夫’”。若干年后陈省身曾回忆到学生中有一个说法:“北大有胡适之,清华有体育馆。”

⑤马约翰一向不把获得健康的肌体看作体育教育的主要的、唯一的目的,他认为“体育的功效,最重要在培养人格,补充教育的不足”。在训练学校的体育代表时,他特别强调运动员的体育道德。他说:“球可输,运动道德可不能输。运动员不能说假话,不许欺骗,不许踢人、压人、打人。”当时华北各校都愿意同清华比赛。通过这种具有良好体育风尚、秩序井然的比赛,各校成绩都提高了。

⑥马约翰不但是体育的实践者,而且有一整套的体育理论。早在1928年暑期,他就与学校的其他体育教师举办过“清华暑假体育学校”,结合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体育理论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这段时间里,他在多年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写出了多篇关于体育理论研究的文章,发表在《新体育》和《新清华》等报刊上。他还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体育教育工作的论述,其中许多已经成为至理名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例如“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体育是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身心健康;因而必须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体育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美术、音乐等均有广泛的和内在的科学联系”等,这些名言无一不闪烁着智慧与真理的光芒。

⑦马约翰热爱体育教育工作,只为了自己的信念,从不计较名誉、地位与得失。罗家伦来做校长以后,他瞧不上体育,认为体育部还有教授,不成体统。于是他将马约翰降职降薪,改为教员。马约翰没有理睬他。对于罗家伦的这种做法,教授们都看不过去,劝马约翰辞职。马约翰婉谢了他们的好意。不久,他带了清华足球队到天津去参加华北足球赛,赢得了华北冠军。回校时,学生燃放爆竹,热烈地欢迎马约翰,把他从西校门抬了进来。罗家伦一看体育也能为学校争光,马上就升他做了教授,恢复原职原薪,而且还送了他一个银杯。马约翰对此却认为:“他们其实是完全不重视体育的。他们只是把体育当作一个沽名钓誉的工具,当作一块招牌。”

⑧马约翰经历了清华几个不同的时代,历尽艰难曲折,但始终勤勤恳恳、一

心一意地工作在清华的岗位上,成为一名著名的体育教育家。同时,他还担任过国家运动队总教练、全国运动会总裁判等,他不仅受到清华师生的尊重,也受到了全国体育界的敬重。今日,马约翰先生的塑像耸立在西区体育馆南侧,只见他眼睛注视着前方的西大操场,露出慈祥的笑容,像是仍在关注着操场上正在锻炼的学子们。

(选自齐家莹《清华人物》,有删改)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马约翰为清华体育事业奋斗了52年。因为他的倡导,而有了清华体育运动的普及,他曾被称为清华生气勃勃的一个象征。

B.对不爱运动的学生,学校采用强迫的简单办法;马约翰则与此不同,他对体育样样精通,能够积极劝导,耐心教授。

C.学生把清华的体育馆与北大的胡适之相提并论,说明清华学生高度认同马约翰,认为马约翰的魅力与胡适之的魅力不相上下。

D.由于马约翰强调体育道德,华北各校都愿同清华竞技,成绩普遍提升。说明优秀的体育成绩主要源于良好的体育道德。

E.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卓越的体育教育家的风采,表达了作者对传主的由衷敬意。

6.马约翰“不仅受到清华师生的尊重,也受到了全国体育界的敬重”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

7.文章第⑦段记述了马约翰与罗家伦之间的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8.马约翰在体育教育中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热爱体育事业,重视体育道德,致力于体育普及。请就其中一点,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1.CD [解析] 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A项,《江上杂记》是在《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上发表的;B项,他在巴金先生的帮助下,得到了在重庆的第一笔稿费;E项,“决定??全部卖掉”并不能确定,这一点在文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2.①坚持理想,执着。所写的作品内容中即使有得罪人的地方,他也不改。②不向苦难屈服。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工厂劳动,却毫无畏缩卑屈的样子。③有生命力和战斗力。他晚年爱打“笔仗”,并且火力十足,直到去世那年仍不断有新作发表。(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形象以及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篇人物传记紧扣“沉默的斗士”品格来叙写黄裳的事迹。文章按时间顺序来追记黄裳光辉的一生,表达上以记叙为主,并结合议论。筛选提取文章中表现黄裳“斗士”品格的信息,可以先从文中找出那些揭示其品格的议论性文字,然后再找到相关的事迹介绍的叙述性文字,两者结合即可概括出答案。在女儿眼中,黄裳很有理想,也很执着,一辈子一直都在很辛勤地工作,视写作为“良心事”。在朋友郑重眼中,黄裳“真是一个人物”,“就像一座钟,毫无畏缩卑屈的样子”,他被打成“右派”,遭遇挫折,但顽强不屈,不向苦难低头。黄裳晚年的创作非常丰富,是“活到老写到老”的典型,文章“以打架文章为多”,火力十足,董宁文评价说,“像这样有生命力、战斗力的文化老人,国内无第二人”。将这几点提取出来,概括归纳,即为答案。

3.①说真话。在作品中坚持自己的看法。②深刻反思自己。他对自己在“文革”时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③坦露真性情。晚年爱打“笔仗”,火力十足。(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以及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黄裳说“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挖’出来”,这主要应从他的为文上分析。黄裳认为写作是“良心事”,他一生秉持着这样的宗旨来写作,体现在作品中:一是敢说真话,即使作品“让很多人不高兴,但他从不改”;二是勇于剖析自己,特别是在“文革”之后对自己的反思;三是他晚年爱“打笔仗”,坦露真性情。

4.他有传统文人的风流:①他才华出众。中学生时期便发表了习作,一生著述颇丰。②他风雅潇洒。爱好广泛,涉猎广博,富有生活情趣。③他多情重义。爱美丽女性,对妻子充满深情。(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他还有民国知识分子的风流:④他坚持独立思考。写作坚持自己的观点,勇于自我解剖。⑤他有求真精神。继承了巴金讲真话的传统。⑥他有无所畏惧的勇气。从容洒脱地面对苦难。(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作者评价黄裳的“风流”,说“黄裳的风流,兼具了传统文人和民国知识分子的风流”。理解这句话的深刻意蕴,关键在于理解“传统文人”与“民国知识分子”在“风流”上的区别,然后联系黄裳的为文、为人表现来谈自己的理解。回答时,切忌将两者混淆,应分类阐述。

5.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解析] B项,“对体育样样精通”,在文中没有根据。C项,对学生观点的理解有误。学生的观点意在表明在对国人的精神改造方面,马约翰的体育教育可以比肩胡适的新文化运动。D项,体育成绩的提升显然不能由体育道德做主要支撑,选项分析不当。

6.①他是清华体育的倡导者、实践者:指导学生运动,带领学生参加比赛。②他有自己的体育教育理念和体育理论: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格,发表了多篇理论文章。③他热爱体育教育工作,只为信念,不计得失:即使被罗家伦降职降薪仍不以为意。④他对国家体育事业也有贡献:担任过国家运动队总教练、全国运动会总裁判等。(每点2分,概括和分析各1


巴金《独立思考》阅读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33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巴金《独立思考》阅读答案
相关文章
  • 巴金《独立思考》阅读答案

    《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阅读附答案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朱强刘建平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