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考试教案 >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正文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2016-12-31 13:39:20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过年的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赏析文章所展现的民俗图景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3.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风味

教学难点:

理解过年习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新年歌曲

一.导入

宋朝诗人王安石写过一首诗《元日》,哪位同学会背,请给大家背一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请问:这首诗描写了我们中国哪个民间传统节日?(春节)

谁能说一说我们这里过年都有那些习俗?你喜欢过年吗?

我们现在过年的气氛已经很淡了,所以有的同学会觉得过年没什么意思,那么,就让我们通过著名乡土作家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这篇文章去感受一下浓浓的年味儿。(板书)

二、解题

说说什么是本命年?本命年的习俗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

三.赏析文本,体味浓郁的乡土风味

过渡: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作者是在第几个本命年回想的往事?

(生答第5个)

明确:60岁,作者在花甲之年回想往事,此时留在记忆中的,一定是最美好的事情,过年,究竟带给作者哪些美好的回忆呢?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看看北方旧时过年有哪些习俗?

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如:炒年货】

2.过年要忙的事情真是数也数不过来,作者列举了十件事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为什么我们感觉多而不乱呢?

3.同学们能不能从第三段中找出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这四个词语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课文以时间为明线,过年的气氛暗含其中,再加上自然的衔接,读来当然有条不紊。

这么多过年的习俗,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

例:我最感兴趣的是:炒年货

“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毕剥毕剥”这些重叠式的词语让人难以想象到底炒了多少年货,渲染了过年喜庆热闹的气氛。

“土炕烫得能烙饼”这句话用了夸张的修辞,而且选用的都是极具家乡特色的物品:“土炕”,“烙饼”,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总结: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我发现作者对过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一幅民风民俗的风情画。这十件事,基于作家对生活的热爱,更是作家对于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最好诠释。其实,刘绍棠就是这样一位乡土文学作家,我们来了解一下他。

4.作者简介

刘绍棠:

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代表作有:《娥眉》《青枝绿叶》《京门脸子》《蒲柳人家》

5.过渡: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地饱享一年的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美好的情感?

喜庆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祈求来年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增进亲人感情,和睦人际关系。

四.拓展延伸

1.过渡:过年的每一个风俗都寄托着老百姓的情感,每一个节日都彰显着中华的文明与精神。刘绍棠用他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京郊大地上春节民俗的美丽画卷。这是极具特色的北方的中国春节,那南方的春节呢,又有怎样的地域特色?

播放“舞狮子”视频

舞狮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北方到南方,从城市到乡村,逢年过节及庆典盛世都可以见到欢快的舞狮活动,把老百姓的欢喜心情表达的是淋漓尽致。醒狮,是从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 。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2.过渡:中国年过得真是热热闹闹啊,了解了中国年,我们还可以走出国门,看看国外都是怎样过年的。

德国人在元旦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他们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在德国的农村还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以示步步高升。 过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可是即使过年的风俗、方式再多种多样,有一点肯定是不变的,那就是 。

3.我们南通过年有哪些传统习俗,具有怎样的寓意,你知道吗?

五、总结

这些过年的回忆,尤其是当地所特有的,丰富的乡俗,具有地方特色的乡音

和浓郁的乡情,韵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不仅仅是作者,也会成为我们一生的感动和幸福。

六.作业

1.用口语的形式把北京郊区一带过年的习俗转述给父母(或朋友)听,与他们分享你所习得的知识。

2、向亲友了解南通地区过年的习俗,填写下表。

教学思考:

本文的作者是刘绍棠,他的文学作品的突出特色就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这篇散文写的是他家乡京郊运河一带乡村过年的情景,充满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我希望学生由对作品的把握进一步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这样文章要把握的重点也就突出了:那就是作品中那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同时也契合了这个单元的主题:民俗风情。

这节课上有许多教学内容不是预先设计定死的,而是随着学习进程的展开,随机确定的。例如,学生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认识,学生对赏析语言的确定,学生对过年民俗的理解,这些内容都有很大的随机性,有很多即时生成的东西。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的内容,给学生较大较自由的思维空间,这样也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的生成性。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过年的习俗相对容易,但要深刻理解过年蕴含的文化内涵,说实在的只能浮于表面,过年的文化内涵太过博大精深,为什么要用简短的一堂课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于是我务实地将目标缩小,提炼成过年时人们所寄予的情感。在这篇文章中,过年习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正体现在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寄托吗?因兴趣而去了解,因了解才能真正的热爱——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更多的东西就延伸到了课外。

篇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十二 本命年的回想

白茆中心学校:任俊丽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春节习俗,积累词汇

2. 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比较今昔过年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认识和理解。

3. 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民俗文化,激发热爱民俗文化,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能够根据文本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 能说出文中的民俗及其蕴涵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以“过年”为话题让学生自由谈感受,从而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2.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二.预习成果展示

1. 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教师适当强调

簸箕 烙饼 疙瘩鬏 捅进 秫秸 打更 玉米糁

2. 简介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3. 解题,问题预设

1) 有谁知道什么是“本命年”吗?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2) 学生自由反馈,指名反馈后共同明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预设思考,理清文章思路

1) 课文从什么地方开始回想的?又从什么地方结束的?(第三段开始,第五段结束)

2) 作者回想的过年的特点是什么?请找出总结其特点的句子。(最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5. 分析开头“节气歌”的作用 (衬托春节的重要)

6. 分析“守旧”的意义(带有恪守传统的意思,表示出春节在作者心目中的传统意义)

四. 师生互动,合作研读第四段

1. 作者回想的过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腊月初一

2. 我们现在过年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除夕,初一开始拜年)

3. 那这一个期间,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都做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列出简短的小标题。

炒年货 吃腊八粥 买糖果 挑绒花 宰牲畜 备食物 送灶王爷 换门神 (除夕守岁 拜新年)

4. 这些事情中跟吃有关的是哪些?说明了什么?(5个,说明收成好,享用劳动成果) 与吃无关的事又表现了什么呢?(祈求好运,祝愿平安)

5. 这些事之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你能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吗?

(时间顺序。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6. 作者对过年有怎样的感受?(怀念,留恋)

四. 拓展探究

1 . 请学生们以“除夕夜”为例,找出并分析文中的民俗风情。然后今昔比较说说异同

备注:1).吃饺子,饺子包制钱—盼望生活美好;芝麻秸铺地,小丫头不能出屋,小小子不许随地大小便—祈求平安;放鞭炮,贴春联—营造节日气氛.

2).着重引导理解年的传统意义即合家团聚增进亲情.

2. 本文描写了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文中许多词句都很富表现力。请找出几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解。

五.

六.

七. 本课总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二 本命年的回想

腊月初一:炒年货 → 预热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买糖果 →增温

间 挑绒花

杀牲畜留恋,怀念

备食物

顺 腊月二十三: 送灶王爷,换门神 → 红火

腊月三十:除夕夜包饺子

序守岁,贴对联 → 发烧

正月初一:拜新年

篇三:《本命年的回想》公开课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读作品里的充满北京乡土味的语言。

3.体会美好的民族情感和作者的美好情思。

【重点难点】

1.品读作品里的充满北京乡土味的语言。2.体会文中的美好情思。

一、引锚:

1、今年是羊年,班上哪些同学是属羊的?请举手。也就是说,今年是你们的本命年。谁能告诉我本命年的含义?——见课文注释①。作者在本命年回想了什么往事?

明确:过年

板书:过 忆

大 往

年 事

2、为什么回想过年?如答不出,可追问:春节有什么显著特点?

明确:因为春节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

板书:乡土风味

3、昨天我布置了预习,现在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⑴字词音形强调儿化音、祟和崇的字形

⑵作者 我们要记住一位作者,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了解

齐读“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二、探锚

探究活动一 说地方民俗

4、刘绍棠,是北京乡土作家。家乡运河的春节就符合他“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创作思想。 那么,作者回想起了哪些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事呢?

请同学们先自由大声朗读第四段,在文中找一找,划一划,简要概括。

5、这十件事的顺序能不能颠倒?

明确: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腊月初一晚上、腊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正月初一) 就只有时间顺序吗?春节要的是气氛。文中哪一段?找一找。

第三段: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ppt)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注意:重音放在红色词上,语速由慢到快,声音由低到高。

探究活动二悟美好情思

6、人们为何把春节办得如此隆重?作者为何将过大年写得如此详细?少写几件事好不好?

追问:为什么要吃?奶奶为什么要念念有词?为什么把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为什么守岁有那么多禁忌?为什么拜年要说吉利话?为什么走亲访友?

明确: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年俗里寄托的是人们美好的祝愿。 板书:美好祝愿

回忆儿时往事,品味家乡春节,难怪作者在最后写到“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板书:返老还童

探究活动二 品乡土语言

7、本文不仅春节习俗充满了北京地方特色,字里行间也同样透露出乡土风味。你认为哪些语言体现了浓郁的北京乡土味?

先请同学们一起将第四段齐读一遍。

现在小组之间讨论一下

刚才通过巡视沟通,我发现同学们好像不太会分析。那我先举个例子,供大家参考。

示例:玉米糁儿、糖黏儿?? 儿话韵属于北京方言,体现了浓郁的北京风味。

小结:京味的习俗、京味的语言,刘绍棠不愧为京味文学作家。此刻,我倒想问问在座的同学们,你有没有关注过自己家乡的民俗,关注过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知你们有没有感受到,关注传统文化,正是作者内心的呼声啊!

板书:关注传统文化

! ! ! !

三、悟锚

四、固锚 乡土作家刘绍棠用他的文笔告诉我们,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是我们的基本素养! 来,我们完成一道对联题

上联:除夕夜守岁放鞭炮

下联:

五、省锚

这节课,你们的表现如何呢?

六、板书: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美 忆好 老

大 往

祝 还

关注传统文化

! ! ! !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949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相关文章
  •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本命年的回想》学习目标:1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过年的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2 赏析文章所展现的民俗图景及生动传神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