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大足石刻艺术特点
浅析大足石刻艺术特点
大足职业教育中心 刘彦辰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999年大足石刻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因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足石刻与云冈、龙门、敦煌齐名,其艺术特点却截然不同,总体来说大足石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造像题材和内容极为丰富
首先是佛教、道教和儒教的题材在大足石刻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三教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和平共处,在教派关系上也不像唐以前那样互相斗争为主,而是以互相融合为主。此时的三教在各自的造像中也掺杂了外教的思想,同时各教派内部的不同宗派更是相互融合,其背景在造像中皆有反映。对于造像背后的宗教思想下节将详细论述。此外,大足石刻中也有很多关于现实的生活细节的雕刻,如石篆山的《鲁班出工图》等。由此可见,大足石刻是多种宗教、多个
派系、多种思想下的造像,内容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二、构思布局巧妙
大足石窟依山而凿,无论是北山还是宝顶山的造像都是在勘察了地形后统一规划,然后再开凿的。设计者将石刻与周围的一山一水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借景发挥,山峦溪泉均在艺术家的构思之中,溶为一炉。这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结果,因此这里的石刻都比较有创意,构图布局与其它地方造像不同。这是我国雕塑史上一次统一指挥总体设计,分工合作的大型集体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的发展。同时,由于提前规划,图纸在大足石刻中至为重要,反映在造像作品中,可见雕塑和绘画的关系在大足石刻中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三、艺术形象生动
大足的佛和菩萨被塑造成具有人情味和鲜明性格特征的活生生的人的形象,使人们耳闻目睹的事件在石刻中得以体现,人们乞求的愿望找得到对应的对象。原本冷冰冰的石头之所以会给人有血有肉的感觉,是因为雕刻艺术有它自己独特的语言词汇,雕刻家用动态的线条表现了人物的冷暖悲喜。同时,借助想象和夸张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例如千手千眼观音。这一时期的主题造像已经完全从僵硬的姿势中解放出来,由威严肃穆的表情转变为面带笑容的颜面,从天上来到了人间。菩萨的形象变化最大,脸庞已从丰腴变为
清秀,双肩瘦削,体态婀娜,身体的裸露部分减少,衣饰已经全部汉化,反映了当时人们审美心理的共同情趣。
四、具有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和特有的蜀乡情趣
宗教艺术的世俗化也是宗教艺术的生活化,从宝顶山石壁上的佛和菩萨以至鬼神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还能直接了解到宋代社会家庭和人物风貌,整体造像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牧牛图》中牧童和牛的各种动态情节十分质朴生动,牧童性格天真活泼,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表现教义方面却也仍不逊色。大足造像的主体佛教造像反映的多是伪经或中国僧人着述的内容。因为从理论依据上已经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在造像中艺术家又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创作,那么生活气息在大足石刻中得到充分反映就是宗教艺术发展的必然了。
五、风格技法多样
由于大足石刻延续时间比较长,即使同一时期艺术家也并非来自同一个地方,因此同一个地方的石刻的内容和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就大足石刻整体而言,其丰富性更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北山的心神车窟和宝顶的圆觉洞,前者简洁,无背景,刀法刚劲,阴线较多,后者富丽,运用粗犷的写意山水风格作为背景,衬托细致柔美的菩萨,刀法圆润,追求质感,近乎泥塑效果。
单从北山的造像,我们可以看出大足的风格发展,唐朝
的面形丰润,俏丽庄严,气质雄浑,薄衣服饰;后蜀的小巧玲珑,童颜丰肌,衣饰浅刻,仪容俊美,璎珞成串;宋代的除继承唐代风格,又有新发展,浮雕衣饰,璎珞飘带复杂细致;明清的粗犷近俗。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综合因素的产物。大足石刻造像在历史上的出现,是与中国政治中心向南流动的历史变迁潮流密切相关的。大足石刻在雕刻技术方面,人物形象重视解剖比例,衣饰器具质感强烈,刀法洗练,线条流畅,细腻精巧,浑然天成,兼具雕塑与绘画之妙,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具有东方民族所特有的文雅、娴静、内秀美的特征。
六、雕刻图文并茂
佛教发展至唐朝,佛经变文得到极大范围和数量的流传,这是佛教的新发展,也是与儒道斗争的需要和进一步宣 传教义的手段。变文从文学角度与绘画角度的变相图互为补充,把佛教在更大意义的信众的认识中的形象和其理想信仰对象融合。造像在早期只是参考变文,或是造像旁雕刻变文,但是发展到后期造像两者的关系便融合了。把图文结合在一起的宝顶摩崖石刻,在石窟艺术中是少见的,通俗的立体绘画(浮雕)和易懂的文辞说明成为大足石刻艺术的又一特征。同时,这一特征也可以看作是“信仰性佛教”对佛教艺术史的贡献,即民众的要求在左右宗教造像的发展。
图文并茂的形象之所以成为佛教晚期石刻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和唐朝以后士大夫推崇佛教文化有关。正是由于信众的范围扩大并泛化以及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字在大足石刻中较多,同时也和图像结合较为紧密。
七、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大型的摩崖或窟龛石刻,要涉及许多艺术创作以外的工程问题,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艺术家们的高超之处就在于将许多技术上的问题与艺术相结合,寓技术于艺术之中。对水和光与造像关系的处理,大足石刻可以称得上是技术中有艺术,艺术中有技术。
大佛湾第29号窟圆觉洞的设计者为了避免窟顶的滴水对洞窟造成破坏,巧妙设计融合环境学、美学,利用水的特点设计了洞窟的排水设施。叮咚滴水经过壁上雕刻的龙的脊背,滴入猴子托的钵盂,从而流入暗沟,其巧妙与长信宫灯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洞窟的采光利用洞口上方所开的天窗,使洞内显得明暗相映、朦胧神秘。第5号窟华严三圣龛的三尊佛像的雕凿完美的体现了力学原理,特别是文殊 菩萨手托八百余斤重的宝塔历千年而不坠,很好的利用了袈裟的支撑作用。
大足石刻的艺术特点既有时代性,也有地域性,大足石刻体现的是一个历史时期众多艺术家的智慧结晶。
篇二:大足石刻考察报告
大足石刻考察报告
大足石刻基本情况:比起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大足石刻算是保存得最好的,基本上没有遭受人为破坏。不
过由于南方潮湿多雨,加之历经800多年的风雨洗礼,部分
石刻正遭受着风化、脱层等病害影响。这些现象已得到政府
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正积极保护、修复。 总的来说,那种古
朴,苍伤,恢宏的气势,足以将这些瑕渍掩盖。既然是千年
古韵,那么那些历史见证,抹去了,反而不美了。 右上图为
风化的石刻。
800多年来,“千手观音”造像因受风化等多种“病害”
侵蚀,曾多次修复。最近一
次大面积贴金是在清代光
绪15年,距今已100多年。 其修复工程巨大,现已修复
完成。左图为修复后的千手观音。
考察过程,此次走访的是大足石刻中的
宝顶山石刻。此石刻是艺术民族化、生活化
的典范。。如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求子、怀
胎、临产,以及养育子女的过程,形象生动,
感人肺腑。牧牛图长达30余米,刻出林泉
山涧,云雾缭绕,其间穿插“十牛、十牧”,
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又如横笛独奏
的“吹笛女”,充满内心喜悦的“养鸡女”,酒后昏乱的“父子不识”、“夫妻不识”、“兄
弟不识”、“姐妹不识”的“醉酒图”等等,无不活灵活
现 。
释迦涅般像,又称卧佛,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之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 上图为卧佛
地狱变相龛刻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受罪人呼天号
地;尖刀、锯解、油锅、寒冰、沸汤诸般酷刑惨不忍
睹,令人触目惊心。
九龙浴太子图利用崖上
的自然山泉,于岩壁上方
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
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
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
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
范。右图为九龙浴太子图。
高大的华严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倾,成
功地避免了透视变形,袈裟绉褶舒展,披肩持
肘,直至脚下,支撑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数
百斤重的石塔历千。下图为华严三圣像
宝顶大佛湾南岩西边有一个较大的石窟,那就是圆觉洞。洞口有作奔
突怒吼状的石狮一只,窟内正壁刻“三身”佛(法身、应身、报身),
两侧刻十二圆
觉,左右各六尊。
下有基座。六个
基座相连,形成
一个整体。洞内石
造型优美,装饰性
柔宛转,如绢似绸。
供案吧,它是不能移
似木刻,质感很强;
菩萨,是在地上生了“根”的。再看两壁的十二圆觉
及其连成一体的基座吧,它们是从沿内的岩石中
“剥”出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圆觉洞就是
一件镂空的艺术品。它科学地解决了大型石窟的声、
光、水处理难题,取得的成就令人赞叹不已。
考察结论:此次考察,游览了大足的宝顶山石刻,可
以里面的石刻成千上万,精致细腻,不禁感叹中国古
代人民的智慧!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地狱18层,拔舌地狱,油锅地狱??可叫惨不忍睹。这些石刻警示我们,要做善事,孝敬长辈,爱护幼小,不欺强凌弱,不诬陷,不报复,他人??其次就是千手观音,第一次亲眼目睹了这壮大的工程,令我震撼!佩服古人,佩服他们的智慧,佩服他们的毅力!这壮观的石刻,生平第一次所见,不仅开了眼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而大足石刻就是一个奇迹! 雕,刻画细腻,强。袍袖飘带轻仔细看看仿木刻动的,然而却酷那跪在供案前的
篇三:大足石刻的设计意境与场景表达
硕士学位论文
大足石刻的场景表达及其设计意境
——以宝顶山石刻为例
论文编号:
一级学科: 美术学
学科、专业: 美术学
研究方向: 雕塑艺术
论文完成时间 : 2015年3月1日
大足石刻的场景表达及其设计意境
——以宝顶山石刻为例
摘 要
宝顶山摩崖造像群位于大足县15公里的宝顶镇,它不同于北山、南山石窟造像,不是世俗之人以家庭为单位修建的,而是僧人赵智凤一人耗时70余年主持建造,属于僧侣寺庙出资,所以它不同于其他石窟无序的在崖壁上随意开凿,它的布局、每一窟龛、每个院落都是赵智凤经过了精密设计。若论石窟造像的精美宝顶山摩崖造像群不及北山石刻,但论其场景的观赏氛围和视觉体验宝顶山却又独树一帜。本文把石窟的生存环境作为宝顶山摩崖造像群重要的一环单独分析,着重研究石窟艺术的场景表达及其设计意境。
宝顶山大佛湾是以世人为受众的密宗俗讲道场。在场景表达上世俗化不单单是一个现象,它里面还包含了对整个道场的提升作用,所有的一切是为了观看的主要人群所考虑,世俗化的造像在诸多节点都对这个场景起到了烘托、陪衬、暗示与欺骗、生活经验再现与重构观看经验等等。
宝顶山石窟通过造像艺术潜意识的重构观者的生活经验,有很多欺骗性和暗示性在里面,在这一点上与其它石窟有很大不同。宝顶山大佛湾造像群的建造是赵智凤为了宣扬佛法,传播柳本尊法统。建造当年观看者虽有精通佛法的佛教人士,但大部分都为普通人,他们普遍对佛国的深奥教义难以理解,参拜菩萨和信佛大多只为求得自身安宁。开凿造像后如何吸引他们的目光以及达到教化目的,其造像原则及造型方法必须是通俗易懂,各龛窟的呈现方式及整体布局也必然要使大众易于解读。
置身于大佛湾的任何之处都仿佛处在佛国的世界,窟龛空间的延伸把整个环境也纳入其中,比如《释迦佛涅槃》与左边《九龙沐太子》,右边《千手观音》共同构筑了一个密宗场景。环境在包容石窟造像的同时,把周遭环境也巧妙借用并成为石窟雕塑的一部分。
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地理人文都不一样,宝顶山当年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方向,地处丘陵地带,植被茂密多雨雾季节。这样的地理环境形成相对寂闭的场所。宝顶山摩崖造像选择了比较隐秘的方式存在。闭合的空间,产生强烈的压抑感,抬头虽是浩瀚的宇宙,但是反而更容易感受到死亡和生命在山谷密林中来回上演,这个原因就是因为它的整体场景表达及设计意境使得冥想的空间更
大。
关键词:宝顶山石刻,密宗道场,观看方式,场景表达
THE SCENE EXPRESSION AND DESIGN CONCEPTION
OF BAODING MONTAIN FROM DAZU GROTTO
ABSTRACT
Bas-reliefs on Precipices in Baoding Mountain is located in Baoding Town, 15km far away from Dazu County.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grotto statuary in the north mountain and grotto statuary of South and North Mountain. Besides, it was not build in the unit of family instead of common people. Instead, it was presided and built by Zhao Zhifeng. It was funded by clergy temple, so i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grottos which are dug in the precipices randomly. Its layout, each cave and each courtyard were precisely designed by Zhao Zhifeng. If it comes to the delicacy of the grotto statuary, Bas-reliefs on Precipices is not as good as the stone inscription of the north mountain. However, with regard to the appreciation atmosphere and visual experience of its scenery, Baoding Mountain is nothing in common. This paper lays emphasis on studying the scene expression of the grotto art, and makes analysis by taking the survival environment of the grottos as an important link of Bas-reliefs on Precipices.
Big Buddha Bay of Baoding Mountain is a Bodhimanda that regards the common people as the audiences. In the scene expression, the secularization is not only a phenomenon. It includes the promotion function of the whole Bodhimanda. All thing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the major audiences. The secularized statues performs the function of setting off by contrast, serving as a contrast, implicating, cheating, representing the life experience and reconstructing watching experience towards this scene in many nodes.
The grottos in Baoding Mountain reconstruct the observers’ life experience subconsciously with much fraudulence and suggestibility. From this point, it can be found that i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other grottos. The status in Big Buddha Bay of Baoding Mountain is constructed by Zhao Zhifeng to advocate the Buddha dharma and propagate the legally constituted authority of Liu Benzun. Although among the audiences, there are Buddhism personnel proficient in Budda dharma, most of them
《大足石刻图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786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