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对联的特点 正文

对联的特点

2016-12-16 08:36:26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我从接触对联、了解对联,到爱好对联乃至创作对联,已经有若干年月了,最近出于求精的考虑,借了甚至买了对联方面的书籍,先把梳理总结的有关对联最核心的部分,即“对联的特点和要求”归结如下,以作为对联爱好者借鉴之用。

我把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联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对联的要求。

一、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对偶,此外它还具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艺术

对联是只有中华民族,确切的讲,只有汉语语言才有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其他民族和语言所没有的。

这种独特性又源于两点,一是形式上的民俗,即挂桃符过春节:二是本质上的汉语,即汉字是不同世界上其他各国各族的文字,是方块字,具有象形会意等特征,每个字能单独成立,且多数字只有一个音节,代表一种意思;这种特性,为对联能够形成方正、整齐、清楚、成双成对的对偶字数、章节、句式、声调、内容提供了条件,举本人拙作为例: 碧天新月穿云出,

沧海征帆破浪来。

父望如天,期望儿孙揽日月;

母恩似海,施恩血脉泽乾坤。

喜相逢,把酒擎杯,应谢明月清风解人意;

兴感慨,登高望远,还劳浮云飞雁寄我情。

再举前贤名作为例

三间东到西歪屋,

一个南腔北调人。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弟忠信礼义廉。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开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奈何之运,缺憾还诸天地,是破格完人。

由于对联最早起源于民间风俗习惯,最终又回到群众中,因此对联既是文坛看重的高雅文学,又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他还会长久流传发展下去。

(二)实用艺术

对联是一种应用艺术、实用艺术,是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以及工作学习的实践而产生的,所以不同的活动有以之相适应的对联。

如春节有春联:

一年复始,

万象更新。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又如表明行业特征使用的门联:

谷乃国之宝,

民以食为天。(粮店联)

巧缝千家衣,

美化四季春。(服装店联)

未晚先投宿,

鸡鸣早看天。(旅店联)

再如布置住室、客厅、书房的堂联: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而在交际活动中用应酬联;庆吊活动中用贺联、挽联;风景区、纪念地用名胜古迹联……总之,对联在不同的场合都能够派上用场,加之它又以艺术形式出现,所以它是一种应用和实用艺术。

(三)文字艺术

对联的文字艺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用字灵活,整齐优美,字数不限,短则几字,长则千言,如天下第一长联,清人钟云舫的狱中联;二是以汉字的某些特色,构成对联艺术;三是与书法艺术融为一体,互相增辉。

(四)声律艺术

对联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诗词歌赋的影响,在声律上具有以下特色:

一是讲究用字的平仄;二是在上下联之间,讲究平仄相对;三是在上联或下联内部讲究平仄交替;四是常常用到叠韵、双声、谐音等修辞手法。对这些的要求,目的是达到音乐美。

二、对联的写作要求

对联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要求,最主要表现在他的“对偶”,因此,创作对联时必须做到以下六点,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句式相似、内容相关、平仄相对。

(一)字数相等

上联和下联用字数目完全相等,是对联成立的首要条件。作为字数较少,或句式结构单一的对联是较容易做到的。例如:

乾坤抱丽日,

龙凤竞祯祥。(本人自撰)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作)

而对于长达数十字以上的长联,要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就要难一些了。另外,还有一些用字用语险奇的对联,就更需要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汉字词汇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了。又如: 三光日月星,(辽国使臣出句)

四诗风雅颂。(苏东坡对句)

四德元亨利。(苏东坡对句)

这里的对句,难就难在上下联字数很难相等上。上联是“二三”结构,后面的三个字,分别为三种类似的事物;下联也须是五个字,“二三”结构,且第一字的“三”不能重复,必须是其他数字,而即使与“三”相邻的“二”和“四”,结果各指两种或四种事物,对上去也会少一字或多一字。苏东坡的对句,妙就妙在化解了这个问题,因为“雅”是《诗经》中的“雅”,它包括《大雅》和《小雅》;“四德”本来包括“元亨利贞”,但是,由于当朝皇帝的名号中有“贞”字,应回避圣讳,故可以略去了。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苏东坡撰广东真武庙联)

上联连用了“焉”、“耳”、“矣”三个文言虚词,下联也同样用了“云”、“乎”、“哉”三字来对,险奇佳绝,没有深厚的语言、文学、写作的功力,是难以办到的。

(二)词性相同

对联的对偶,对于词语的要求,是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即同类词对同类词。以往强调的“实对实,虚对虚”,不准确,应纠正。例如:

花外子规 燕市 冷

(名) (方位) (名) (名)(形容)

柳 边精卫 浙江 潮 (浙江温州“文信国祠”联)

下联句脚的“潮”字,本来是海潮的潮,应为名词,但这里用“借对”的形式,即借形容词“潮湿”的“潮”的意思,与上面的形容词“冷”相对,除了这个字,其余的都是完完全全的同类词相对。

随着汉语言文字对偶艺术的丰富发展,对联词性相同的对偶要求,不但体现在同一大词之间的相对,还体现在同一小词之间的相对了。因有些词下面的小词繁多(比如名词又可分十四种小类),这里就省略不提。

(三)结构相应

对联的结构相应,是指上联与下联在句法结构上必须互相照应,互相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1)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例如,阳朔画山的一副对联:

水 作 青罗带,

(主语) (谓语)

山 为 碧玉簪。

(2)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例如,阳朔九峰山的一副对联:

系闷 岂无罗带水,

(动) (宾)

割愁 还有 剑芒山。

(3)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例如,西湖“湖心亭”的一副对联:

四季 笙歌, 尚有贫民悲夜月;

(偏) (正)

六桥 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4)复句对复句。对联的上下联如果联系起来,本身就是一个复句,这里指的仅是,上联内部的复句与下联内部的复句要互相对偶。例如,四川灌县离堆公园有一副对联:两千年好事,车同轨,书同文,天府百流同灌;

数万顷良田,水有源,禾有本,中华一大有洲。

联中的“车同轨,书同文”对“水有源,禾有本”,就是并列复句对并列复句。再如下面两副对联,也是这种类型:

学好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何必读尽圣贤书,能全孝友便为实学;

纵然周知天下事,不知进退总是愚人。

在大的句法结构上要求对称的同时,在小的词组上,对联的对偶也要求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4)句式相似。

所谓句式,就是指构成句子的词组和节奏,在“五言”诗中,一般句式是“二,二,一”或者“二,三”;在七言诗中,一般句式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三”;骈体文的句式是“四,六”节奏,所以又叫它“四六句式”。对联,因为字数多少灵活,篇幅不拘一格,所以没有固定的句式。但是,就一副对联来讲,上联的句式和下联的句式却必须一致,否则,就造成“失对”,也就是说,不能算作对联。举例如下:

不雨 山长润,

无云 水自阴。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三”句式。

帆远 浮天 阔,

江空 得月 多。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二,一”句式。

流水当年怀往事,

桃花 依旧笑春风。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二,三”句式。

此地 饶 千帆风月,

偶来 作半月神仙。

上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一,四”句式。

(五)内容相关。

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还要相关联。对偶侧重形式上的遣词造句上,关联主要表现在上下联的内容上。如果内容上缺乏有机的联系,上下联文字对偶再工整,也不是对好联,只是毫不相干的两句话。换句话说,对偶是一个人的衣服,上下联的有关联内容是肉体。 不算对联或不是好对联的有如下例子:

子路乘肥马,

唐尧骑病猪。

图书管理查资料,

动物园中看虎狼。(上下联在内容上没有联系)

门前绿水流将去,

屋里青山跳出来。

好的对联市上下联做到内容相关,有共同性,反映一个特定的主题,例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对联还分“正对”与“反对”:上下联都正说的叫“正对”,都反说的叫“反对”。

例如“正说”的对联:阅透人间知纸厚,踏穿世路觉山平。

再如“反说”的对联:三字沉冤千古恨,一盒忠骨晚年香。

(六)平仄相对。

平仄相对的要求,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声调和谐,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形成一种音乐美。要使平仄运用的好,首先要搞清楚汉语音律的“四声”: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和去声。在古代汉语中,以平声字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字为“仄”;在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仄”。

(A)在对联创作中运用平仄规律,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在不因词害义的前提下,上下联的句脚(最后一个字),应尽量做到上仄下平。

(2)长联中,分句停顿字,平仄应当交替、相对。

(3)上联与下联相对的每个音节上停顿的字,以及相对的每一个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对立。

(B)在特殊情形下,对联的在平仄声律上,可以灵活处理,比如:

(1)上下联的第一个字,可以不计较平仄是否相对。例如:

报国文章遵李杜,攘夷大义著春秋。(老舍撰联)

直以慵疏遭物议,莫抛心力作词人。(郁达夫撰联)

(2)对联上下联的句脚,原则上是以“上仄下平”为好,但是,如果因内容限定,不好做的话,也可以不拘平仄,不能因词、因声而害义。例如:

悼一代巨星陨落,举世无限伤心(平);

幸满台桃李新生,梅艺万古长青(平)。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题“聊斋”联)

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平),

万世一义圣人不惑(平)。

(3)对联中有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具体说,主要是:同字相对可以不拘平仄;专用名词相对可以不拘平仄;文言虚词相对可以不拘平仄;用字技巧奇险的字相对可以不拘平仄。例如: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西湖葛岭联)

入座三杯醉者也, (“也”“乎”都是平声)

出门一拱歪之乎。 (酒店联)

篇二: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楹联(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创作的基本要求是:平仄合律,对仗工整,文意切题。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平仄合律是基础,不合律的对联就是不合格的对联。对仗工整是关键,对仗不工整,即使平仄合律,也只能滥竽充数。文意切题是目的,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文意不切题,就是无的放矢,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平仄运用复杂

八禁忌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

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

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7、忌上下联无关

指上下联意思不统一。即:格调不同,上下无关联。

例如:春风得意,

寒露浸心。

前言不搭后语,就象两个人在各自表达不同的心境或感受。

所谓对而不联:上下联或上下联各分句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各自孤立存在,或关联性不强,难以表达完整的主题,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意境,造成联意脱节,也叫“隔”。比如:囊无半卷书,心中羞涩;军备几颗弹,国内安宁。这就犯了上下联意隔的大忌。

8、忌失替,失对

撰写对联时注意平仄相对,在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切忌失替。

例如: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起还要读良书。

联中的“起”对“略”为仄对仄,失对(上下相同联位置)。起与要为二四位字同仄,失替(同一句中)了。

注意:1、一三五不论的原则,是要在回避上面的忌禁的基础上应用的。2、在参加比赛当中,最好是尽量做到全论,这对自己有好处.

对联很灵活,但也有规则可循,总的原则是: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说几句,与朋友们共勉。

一、上下联节奏应保持一致。

二、平仄的应用遵循旧声(平水韵)、今声(中华新韵)"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中不得混用。

三、联脚遵循"上仄下平"的原则。

四、节奏点平仄句内应交替(即"交替律"),非节奏点不拘平仄;律句按音节点交替平仄,非律句按意节点交替平仄。

五、节奏点平仄上下联应相反(即"相反律")。

六、复句联分句句脚声律要求:

1、上下联句脚遵循平仄相反律。

2、单联内句脚平仄遵循"三原则":

摒除单调:避免所有分句句脚同声;

疏散同声:句脚同声相连次数,应保持在三、四句以内为宜;

平衡平仄:平仄两种句脚数目,总体上不可相差悬殊。

七、律句声律。

1、律句的交替律和相反律统称为"135不论、246分明原则";五言、七言忌三平尾,不忌孤平;

2、三言句、三字词在对联中通常看作非律句;八言以上通常拆分为三至七言来分析声律;

3、五言、七言律句的"三字尾"有意节、音节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情况,均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4、律诗拗句有满足和不满足"246分明原则"两种情况,不满足的情况作为特例;

5、复句联中的律句声律依上述规则;

6、符合律句格式的巧趣联声律可从宽。

八、非律句声律。

1、根据具体情况,意节可大可小;

2、领字、引字、衬字和句首的单字意节不拘平仄;

3、三字句和三字以上固定词组通常看作一个意节;全平的三字句(或三字词)不宜连用;

4、四至七言根据情况可以划分为各种字数的意节组合;

5、八言以上通常拆分为三至七言的组合,或者划分为各种字数意节组合;

6、自由体(散文格、戏文格、民歌格、口语格等)和巧趣联(复字格、回文格、音韵格等)尽量遵循交替律和相反律;

7、除固定词组和极其特殊的场合允许三平尾外,尽量避免三平尾。

凡事都有特例,对联也有,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作者、读者、特定的需要),并不因为"出律"、"出格"而失去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篇三:对联特点

对联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4.仄起平收,音调和谐

6)如何贴对联?

对联有上联和下联之分,贴对联时就要分清上下。先说说门的上下,古文都是竖排版,自右而左。这样一来,我们面向门站立时,右手边自然就是上,左手边的是下。再就是给对联分上下,对联是讲究平仄押韵的,遵循着仄起平入规则。结尾仄声(三声、四声)的是上联,结尾平声(一声、二声)的是下联,横批的书写是自右而左。

1)猜对联活动

猜地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成都杜甫草堂)

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武汉黄鹤楼)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滁州醉翁亭)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广州黄花岗) 猜人物;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清湘应识九歌心。(屈原)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云霄,幽思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诸葛亮)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曹植、李白)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扬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

猜行业

架上丹丸长生妙药 壶中日月不老仙龄 (药店)

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茶店)

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 (理发店)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书店)

寒衣慰出春风暖彩线添来瑞日长 (裁缝店)

前程远大脚根须站稳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鞋店)

四时恒满金银器一室常凝珠宝光(珠宝店)

补充对联

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扫千年旧习,(迎万古新风)

学问藏今古,(文章贯中西)

春晖盈大地,(正气满乾坤)

爆竹声声脆,(满园春色好)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

绵绵春雨润万物,(皑皑白雪兆丰年)

六、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搜集对联,并用毛笔写作一副对联,优秀者向同学们展示。

练习

1. 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 )

2.将下面古诗词中的对偶佳句补充完整。

远看山有色,()。

自来自去梁上燕,(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茫茫九派流中国,( )。

画栋朝飞南浦云,( )。

四海翻腾云水怒,( )。

3.请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爆竹声声脆 ()

华夏儿女 文武双全建传业

()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 )

4.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 )

5.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扫千年旧习,( )

祖国江山好, ()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参考答案

1、 心田似海,纳百川亦可容人

2、 近听水无声;相亲相近水中鸥;乌蒙磅礴走泥丸;沉沉一线穿南北; 珠帘暮卷西山雨;五洲震荡风雷激

3、 梅花朵朵香;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木棉莲花紫荆,俱为园中奇葩

4、 自由民主是施政源泉

5、 树万代新风;华夏气象新;暮升日落万盏霓虹对月明


对联的特点》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78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对联的特点
相关文章
  •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和要求对联的特点和要求我从接触对联、了解对联,到爱好对联乃至创作对联,已经有若干年月了,最近出于求精的考虑,借了甚至买了对联方面的书籍,先把梳理总结的有关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