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故事 正文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故事

2016-12-16 08:34:01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给客户打了一天的电话,嗓子冒烟。下班时候要结账走人时,主管说少了几只笔,她非说是我们工作人员偷拿的。很可笑,谁会为了一支笔而做小偷呢?我们是大学生耶~素质怎么可能那么低。就在我心中默想这句话时,主管发火了:你们大学生怎么素质这么差,偷一支笔有意思么??找不齐笔谁也甭想发工资下班。

此时,或许大部分人的心理都跟我一样吧,好莫名其妙,谁会偷一支连一块钱都不到的笔呢。眼看着形式越来越严峻,天越来越黑,有的同学按捺不住了,便说:我们真的没偷笔,大家七嘴八舌地在议论着,可能是中途换办公室的时候丢了,可能是夹在书包里没有看到等等,然而翻遍了书包都没找到笔的踪影。这时主管还在发火,一遍恨恨地说大学生素质差,一遍要挟说找不到笔就不给发工资。有几个性子急的同学都说拿出自己的笔来给主管,先放大家回学校,毕竟有的同学还有课,实在耽误不起时间。这时主管还是不依不饶,自己毫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一口咬定是有的人偷了笔。最后有同学提议,大家自觉翻包吧,一直等着也不是个事。这时主管还是不同意。

最后那个提议翻包的同学和那个说话声音大的同学,被扣了10块钱。

篇二:典故60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设宴招待刘邦,意在谋杀刘邦,在鸿门宴上,樊哙劝刘邦离开,说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含义:比喻别人掌握生死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篇三:刘端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刘端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晚期肿瘤患者的就医恐惧从何而来

2016-07-01中国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

刘端祺教授生于1944年,天津人。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

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说:“从诊断为肺癌那天起,半年了,我壮硕的父亲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先手术,后放疗、化疗。随着一个个疗程的推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很快把父亲折腾得脱了形。医生却总是告诉我们,瘤子有缩小,治疗有效果,‘不要走开,下集更精彩’。”1“我算是找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了”几年前,也是在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我到一个城市参加抗癌大会。在前往会场的途中,出租车司机听说我要去肿瘤医院,便不无幽怨地说:“这条路我太熟了,我母亲就在肿瘤医院治了好几年,最后落得个人财两空,拉的‘饥荒’到现在都没还清。”我把出租车司机的这番话带到了当天的会议上,引起了与会者的议论和深思。

第21届世界抗癌联盟大会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预防可以预防的肿瘤,治疗可以治疗的患者,通过体系加以实现。”这一口号的潜台词,其实就是“不要在肿瘤病人身上做得太多”。

“永远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太多”。这是医圣希波克拉底给后世医生留下的警世恒言。事实上,过度医疗不仅伤害了患者,对医生职业的尊严和本应得到的

社会尊重与信任也造成了重创,直接使患者对当下种种医疗行为产生“恐惧感”。他们在面临尊严恐惧、社交恐惧、账单恐惧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就医恐惧”:他们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生,却仍然不得不花费精力,执著地识别、规避现行落后的医疗理念可能给自己造成的身体伤害和精神损失。

日益发达的互联网也常常传递出肿瘤病人的无奈。我的一位中学同学几年前查出患有肿瘤,他临终前给我发来一封邮件。他说:“这些年,我算是找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了。每天,我都要和来自医院内外的五花八门的忽悠‘斗智斗勇’。就要走到尽头了,这样的生活却不值得留恋。”

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说:“从诊断为肺癌那天起,半年了,我壮硕的父亲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先手术,后放疗、化疗。随着一个个疗程的推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很快把父亲折腾得脱了形。医生却总是告诉我们,瘤子有缩小,治疗有效果,‘不要走开,下集更精彩’。”

当然,如果把当前肿瘤治疗的弊端,完全归结为医生在利益驱动下不计后果地实施过度治疗,也是一种对复杂现象简单化的偏颇解读。实际上,过度治疗并不是事情的全部和主流。毕竟,遏制过度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根基在于改变医患双方乃至整个社会的理念,而改变理念比弥补硬件上的缺陷要复杂得多。 2“过度医疗要挑战它太难,支持它又太容易”何谓过度医疗?美国心脏病学会给出的定义是:医生违背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脱离病情实际需求,实施不恰

当、不规范、不道德的医疗行为。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曾直言,“过度检查和医疗是美国医学界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他们预言,如果目前的趋势保持不变,到2019年,美国卫生保健支出将达到4.3万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9.3%。尽管癌症医疗护理的开支在国家的卫生保健经费中占的比例不大,但它的成本上升非常快,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患病人群的增加,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当前医学技术不分青红皂白地被过度使用,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技术至上”盛行,医学与人渐行渐远,技术和市场“绑架”了医学。韩启德院士曾举例说明了这一点:“20年前,胃癌诊断只需440元,而现在基础诊断需要2830元,如果运用最高端诊断技术所需的花费则上升至8000到1万元;胃癌的化疗从20年前的每人次平均100元提高到现在的15050元。虽然诊断的精度提高了,化疗的副作用减轻了,但调查显示,胃癌5年生存率并没有显著提高。” 2010年4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正式批准了一种肿瘤生物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的统计学结果显示其只能延长病人4.1个月的生存寿命,却要付出约合人民币30万元的高昂代价。该公司印发的药品宣传彩页有一个醒目且诱人的标题——“肿瘤治疗从此走向新时代”。难怪一个由世界卫生组织支持的国际研究小组要警告说:“目前医学的发展是在全世界创造供应不起的、不公正的医学。”

我国卫生主管部门也曾指出,过度治疗和不当治疗极大地增加了全民医疗支出,普遍存在着“人生最后一年甚至一个月,花掉一生80%医药费”的状况。商业追求利润的本能、广大群众对医学的误解、医务人员对高科技的盲目崇拜,全方位地增强了过度医疗的吸引力。就像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教授盖博·维奇说的,“过度医疗要挑战它太难,支持它又太容易”。

3在抗癌过度的同时,对姑息支持、生命关怀远远不足今天之所以提出肿瘤的“适宜治疗”理念,还因为在对过度医疗一边倒的诟病中,与过度治疗同样严重存在的“治疗不足”和“治疗缺位”被忽略了。目前肿瘤治疗的现状是:在抗癌过度的同时,对姑息支持、生命关怀远远不足;对“身”处置过度,对“心、灵、社”关注不足。

从医疗资源的分配上,现行的主流医疗模式和医疗制度,把医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固定”在住院的“有治疗价值”的肿瘤患者身上,使肿瘤医生实际上面对的只是占5%~10%,甚至更低比例的“小众”患者群体。对已完成抗肿瘤治疗的潜在治愈者、带瘤生存者和处于疾病缓解、观察期的那些“没有治疗价值”的肿瘤患者,他们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失医者”群体。肿瘤医生该如何承担起这个潜在的医学责任?这在国内外都鲜有成熟经验可循,也无政策制度为据。

肿瘤病因机体内外环境的多元性、癌基因的多样性、肿瘤病理形态的异质性、

手术和放疗的局限性、药物治疗中的多药耐药性、患者心理素质和社会状况及基础疾病的复杂性、医生观念的片面性以至知识结构的单一性等,常使肿瘤治疗显得无定力、无层次——或者“一条道走到黑”,“生命不息,抗癌治疗不止”;或者左顾右盼,拿捏不准患者是否获益的“治疗拐点”、治疗重点应否转移;或者干脆放任,将其边缘化而无人问津。

上世纪50年代初,科学大师爱因斯坦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曾忧心忡忡地指出:“这是一个手段日臻完善,但目标日趋紊乱的时代”。这句话再贴切不过地描述了当前肿瘤治疗的窘境。

显然,要走出这种窘境,首先应当明确治疗的目标,而患者的需要和期盼就是肿瘤医生的努力目标和方向。一位患者在得知自己“晚期肿瘤”诊断的第二天对我说:“过去的24小时是浓缩了我生命的一天——我回顾了一生,以倒计时的方式规划了未来。我对即将开始的治疗充满期待,希望得到最好的治疗,但我也做好了不测的准备。”

4肿瘤治疗的疗效和预后虽然难以预期,但目标不能紊乱对肿瘤进行“适宜治疗”固然是一个医学专业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肿瘤工作者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患者的伦理道德问题,还是一个如何看待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哲学问题。对生命、对患者、对实践的深刻认知和尊重,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坚定对所有肿瘤患者既不缺位也不过度,进行“适宜治疗”的信念。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故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77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故事
相关文章
  •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故事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给客户打了一天的电话,嗓子冒烟。下班时候要结账走人时,主管说少了几只笔,她非说是我们工作人员偷拿的。很可笑,谁会为了一支笔而做小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