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辛弃疾——《木兰花慢》 正文

辛弃疾——《木兰花慢》

2016-12-16 08:31:07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辛弃疾-木兰花慢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内容】: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

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

【注释】:

滁州:今安徽滁县。

范倅:名昂。当时任滁州通判。倅,副职。

莼鲈:莼菜羹和鲈鱼脍。吴人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鲈鱼,遂命驾便归。见《晋书·张翰传》。

玉殿:指朝廷。

承明:汉宫有承明庐,此指宫中草沼之所。草,诏书之草稿。

筹边:筹划边防军务。

长安:指临安。

殢酒:病酒石酸。

落雁空弦:比喻自己的险恶处境。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表达了作者的惜别之情,下片则劝勉友人尽忠报国,并抒写了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激不平。语极浑成,意极悲郁。

篇二:辛弃疾 木兰花慢 赏析汇编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赏析一:

题前小序说,中秋佳节饮酒,将要到天明。有客人说前人诗词有赋月者而无送月者,所以本词用屈原的《天问》体赋词。那么“送月”,怎么送呢?本词既不写悲欢离合,也不写思乡吊人,怀古伤今,而是抓住黎明前月景的一瞬,仿照屈原《天问》的写法,把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和比喻交织融会在一起,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问: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今夜那可爱的月亮,自由自在地往西走,不知要到什么遥远的地方去?于是诗人发挥大胆奇特的想象: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呢?言外之意:不在这边,就在那边。

词人的大胆想象,与今天月亮绕地球转的道理相近。 1

篇三:转载《木兰花慢》赏析 辛弃疾

转载《木兰花慢》赏析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赏析:

稼轩词多是感时抚事之作,并且词情豪放。即或是送别词,也多是慷慨悲吟,本词即是如此。这首词是作者于宋孝宗乾道十六年(1180)作的。作者借送别的机会,倾吐自己满腹的忧国深情,在激励友人奋进之时,又宣泄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慷慨悲凉之情,磊落不平之气,层见叠出。

注释:

三秦:项羽为阻遏刘邦东向称霸,三分关中,立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三王,称“三秦”。

“追亡事”:指萧何连夜追韩信事。

“山川”句:用唐李峤《汾阴行》原句,全诗为:“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

“落日”两句:取陆游《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诗意。

“一编书”句: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少时过下邳圯桥,遇一老人。老人赠书一编,后张良辅汉,成为开国元勋之一。

“江涵秋影”句:用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原句。

车轮四角:车轮上生出四角,这样就可留住友人。语出唐陆龟蒙《古意》诗:“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栖托。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带减腰围,杜甫《伤秋诗》有“艰难带减围”句。

译文:

刘邦据汉中开创了汉朝基业,问兴元这块土地呀,是不是当年创业的基地?回想当年宝剑指处三秦降服,汉王称心如意,一举平定关中。萧何追韩信的事,如今已不见,但只见山河破碎,令人热泪沾衣。在落日西风中敌军战尘滚滚,而南宋偏安江左战马白白养肥。 张良凭着一部《太公兵法》,辅佐汉高祖刘邦称帝,如今你去西征略施身手,草草结束了别筵,匆匆地走上西去之路,旌旗招展翻动着忧国惜别情意。你留恋着我,别绪依依。回首瞻望,只见那秋江之上,天光水影,鸿雁正飞起。怎么能使车轮生出四角留住你,以免我不堪日夜思念体不胜衣。

王国维说:“幼安之侍处,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辛弃疾“性情”之所在。归根结底,他讥评朝权勉励友人,都是因为秉持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词人驱词用典,不失当行本色,全在意气平心之间,全词读来铿锵有声,清切感人。

辛弃疾的这种强烈爱国之情是伴随着强烈的批判而存在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是因为朝廷腐朽势力和奸佞偏安之徒的阻挠,在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压抑,而他越秉持英雄的使命感,越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倾尽全力就越是与那些苟安势力相冲突、相龃龉。所以,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忧愤与不平和对朝中投降派偏安误国的讽刺和鞭笞,与抗金北伐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

宋末刘辰翁高度评价辛对古代语言的提炼与丰富之功: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悲茄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及暇。词至此亦足矣。 张仲固名坚,镇江人,于公元1180年(宋孝宗淳熙七年)秋受命知兴元府(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兼利州东路安抚使,当时作者任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兼荆湖南路安抚使,虽已接受改任知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兼江

南西路安抚使之命,但尚未赴任。此词是在张仲固卸江西转运判官任后,取道湖南赴任时,作者设宴相送席间作的。

作者一生致力于光复故土,洗血民族耻辱。因他饯送的人要去汉中,而从汉中到关中的地区,正是李纲等人主张建立行都,出击金军之地,作者很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正是从这里开始的,就以“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为此词的起笔。接着追忆了刘邦当年从汉中率军出发,直指关中,把踞守关中的秦的三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相继击溃的往事。那是多么高明的战略决策,多么令人羡慕的战果,而那又全都是多谋善战的汉初三杰的贡献。无奈“追亡事,今不见”即便有韩信那样的战将,也不可能为时所用,以致出现了文恬武嬉、萎靡不振的局面。绿水青山,枉自如故;壮志难酬,宏才不展。南宋政府养那么多兵马,却经常使敌骑犹如入无人之境,恣意驰骋,那怎能不长使英雄泪满襟呢!

因被饯送者为张姓,故下阕用张良受书为帝王师的故事,赞颂张仲固这次出帅兴元,只是小试其才。此下全部转入抒发离别之情。其中需要稍加解释的是:当作者饯别张仲固时,他本人也已奉调江西并即将赴任。当张仲固抵达任所,回首思念饯送者时,他已到了“襟三江而带五湖”的南昌故郡了,所以有“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之句。“车轮四角”是化用了陆龟蒙《古意》诗“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栖托。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的句意,表明作者也幻想车轮在一夜之间能生出四角,使张仲固无法即刻乘车离去,而再住几时,

但这又怎么可能呢!满怀离愁,无法消解,离别之后又因为想念而致使身体消瘦,“带减腰围”了。

这首词中的“山川满目泪沾衣”(李峤《汾阴行》),“江涵秋影雁初飞”(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均借用了古人的原诗句却显得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作者精湛的艺术手法在这首词中表现的极为典型。“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语出宋代辛弃疾《木兰花幔》词。一天到晚,金兵总是飞骑扬尘,不断寻衅;秋风吹起,边塞守军依然安坐不动,徒令战马肥壮!二句词对南宋政权苟且偏安的无能和可耻行为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落日胡尘未断”写金人仍然觊觎着南宋的半壁江山,哪怕是夕阳西下,也毫不懈怠地磨刀霍霍,训练部队,随时准备向南宋扑来。一个“尘”字,将金人驰逐骑射甚嚣尘上的气焰刻画尽致。“西风塞马空肥”则写南宋一方武备松弛,即使是粮草充足最利于出兵的秋天,也宁肯贻误战机而按兵不动,让战马空锁马厩,白白长膘。一个“空”字,抒发了多少遗憾和激愤!前句突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后句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历史与现实,敌方与我方,就这样形成了严峻的对比,有力地倾诉了作者对朝廷的失望和强烈不满。

中原沦陷,山河破碎,使词人整日忧心忡忡。他白日纵目万里江山,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水龙吟》) 。他夜不成寐,所闻所感是“狂风悲歌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送友人赴汉中,他抚今追昔说:“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


辛弃疾——《木兰花慢》》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76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辛弃疾——《木兰花慢》
相关文章
  • 辛弃疾——《木兰花慢》

    辛弃疾-木兰花慢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内容】: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