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洞若观火 正文

洞若观火

2016-12-16 07:52:36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宝鸡市一模考试语文1答案

2015年宝鸡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9分)

1.(3分)D

【解析】原文的“真实感”是指文学艺术作品给人的感受。A、B、C说的分别是诗歌、小说、民间故事,唯有D是现实的。

2.(3分)B

【解析】“作家的虚构享受道德豁免权”是指作家的虚构不能被认为是“谎言”,B项理解为“作家的虚构可以不受道德约束”有误;另外,“作家的作品则主要写的是不曾发生的事情”也不合原文和实际。

3.(3分)A

【解析】“生活中的一些过程和内容不为我们所知,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文学加以了解”范围有误,将可能说成肯定;“说三道四”是指作家描述生活而不是“评点”生活。

二、(36分)

(一)(19分)

4.(3分)C

【解析】暧昧:不明不白。

5.(3分)B

【解析】结合上下文意,使用排除法。

6.(3分)C

【解析】“但自己却因此被罢除官职”错,被停职的是李损而非萧遘。

7.(10分)

(1)(5分)这时各地的节度使,半数出身群盗,强弱之间互相攻伐吞并,依仗兵多势众而求取恩宠,朝廷法度不能控制。

(2)(5分)而憎恨李凝古的人乘机诬陷他,说是他为支详报仇而投毒,时溥抓住并杀死了李凝古。

【评分标准】(1)句意正确2分,“噬”及“怙”“邀”的解释各1分,共5分。(2)句意正确2分,“恶”“谮”“收”的解释各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萧遘,是兰陵人。开元朝宰相、太师、徐国公嵩的四代孙。他与韦保衡同年考中进士,韦保衡以侥幸得以做官而并没有本事,同年考取的人都看不起他。萧遘形神秀伟,志向节操出类拔萃。把自己比作李德裕,同年的进士都戏称他为“太尉”,韦保衡对他怀恨在心。到韦保衡做宰相后,挑剔萧遘的过失,把他贬为播州司马。韦保衡被诛杀以后,萧遘被授任为礼部员外郎而被召回朝廷,转任考功员外郎、知制诰。黄巢进犯京城,僖宗出行,由于物资供应不能供给,需要近臣掌握财赋,萧遘改任兵部侍郎、判度支。中和元年三月,僖宗从褒中

前往成都,停驻在绵州。萧遘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书侍郎,几次兼任吏部尚书、监修国史。萧遘小时候怀有远大志向,把经世济民作为自己的职责。等到任官中枢,声名威望更高,在皇上面前进奏和答对时声音洪亮神态从容,天子器重他。光启初年,朝廷统治权威衰落。这时各地的节度使,半数出身群盗,强弱之间互相攻伐吞并,依仗兵多势众而求取恩宠,朝廷法度不能控制。有个叫李凝古的人,追随支详任徐州从事,支详被衙将时溥驱逐,而他的宾客僚佐都深陷徐州。到时溥任节度使后,因食物中毒。而憎恨李凝古的人乘机诬陷他,说是他为支详报仇而投毒,时溥抓住并杀死了李凝古。李凝古的父亲李损,当时任右常侍,时溥上奏章控告投诉,说李损与李凝古是同谋。宦官田令孜接受了时溥的厚赂,有意隐瞒实情而上奏请求拘捕李损关入牢狱。侍御史王华嫉恶如仇,执意上奏证明李损无罪。田令孜发怒,奏请将李损移交神策狱审讯,王华拒不接受诏令,上奏说:“李损官居近侍之位,应死就死,怎可在宦官手里受辱?”萧遘等不及而立即进上奏状,请求召开延英殿朝会,他上奏说:“李凝古投毒的阴谋,这事本来就不明不白,他已被处死,如今就不再议论了。李损父子相别三四年,音讯断绝,怎能诬陷二人同谋?时溥仗着有功而败坏朝廷法度,竟敢大胆上表请求审问侍臣,简直悖逆狂妄太甚!肆意陷害忠良,人人痛心。假如罗织罪名而诛杀李损,下一步就轮到臣等了。“皇帝因此而表情严肃起来,李损得以幸免,只是被罢除了官职。到僖宗在蜀时,萧遘又与王铎一起位居宰相。皇帝曾经召见宰相,王铎年迈,登上殿阶时失足跌倒,伏在宫中的地上,萧遘从旁将他扶起。皇帝看到后高兴地说:“辅佐之臣和睦,这是我的幸事啊。”对萧遘曰:“刚才看见你扶起王铎,我很高兴你善于侍奉长者。”萧遘回答道:“我扶王铎不仅仅是侍奉长者。我科举应试那年,王铎为主考官,这样做还因为是中选的门生啊。”皇上笑着说:“王铎选进士,我选宰相,都没有辜负你啊。”萧遘告谢而退。

(二)(11分)

8.(6分)这两句用词极为精妙,“湿”和“长”两字使用通感手法,以实写虚,化无形为有形。(2分)春日细雨纷纷,连光阴都显得湿润了,这就使无形无影的光阴具体可感,非常确切地表达主人公在霏霏细雨中的心理感受;(2分)芳草和离恨年年生长,它们之间仿佛有着一种同生共长的关系,这样使无形之“恨”具体可见,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离别的痛苦。(2分)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9.(5分)这首词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2分)下阕前两句写梦魂飞到了意中人的身边,而当魂惊梦只见点点杨花在绣床飘飞,可见愁情深重;后三句写明知所思之人不来,仍半掩着闺门,而当这种盼望最终落空时,便扑簌簌流下泪来,足见相思之苦,想念之切。(3分)

【评分标准】答出感情得2分,具体分析得3分,共5分 。意思对即可。

(三)(6分)

10. (6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评分标准】每句1分,有错、别、漏、加字者,该句不得分。

乙 选考题

三、(25分)

11.(25分)

(1)(5分)C A

【评分标准】选C给3分,A给2分, E给1分;选B、D不给分。

【解析】B项“一份忧伤的”对小说的文字理解不准,是略带苦涩的。D项“农人闭塞落后的现状”不正确,是农人的辛劳。 E项 “对待儿子的心态上形成了对比” 不正确,爱儿子的心态一样,表达方式不同。

(2)(6分)①注意寻找所谓藕窝。②讲究站位,两脚绝不能乱晃动,尽力挖成一个完整的坑。③锹锹下去要利索,不能拖泥带水,不能太零碎。④不能用手去拿藕。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6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在人物塑造上,“我”跟从五伯挖藕暗自掌握诀窍,刻画了五伯对“我”成长的影响。 ②在情节发展中,从五伯那里学到的挖藕诀窍,为下文“我”在清水塘里大展身手做铺垫。③在主旨的揭示上,五伯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中的一员,他身上有众多劳动者的影子,他们在困顿的生活中磨砺出踏实的品格和劳动的真本领。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8分)示例:①以“我”为代表的是生活在小村庄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清苦,初尝劳作的辛苦,却也在劳动中掌握技能,获得喝彩,得到母亲的体贴爱护,受到父亲品德的教化。② 以“五伯”“父亲”“母亲”为代表的是生活在小村庄的成年人,他们在常年的劳作中倍感艰辛困苦,却也在用踏实勤劳能干关心体贴包容等美德感染温暖其他人。③以“知青”为代表的外来人口,经历劳作的辛苦,思乡的痛苦,却也受到乡民的体谅与帮助,感受到最质朴的人性美。

【评分标准】分点合理得2分;每点“苦”“乐”分析合理各得3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四、(25分)

12.(25分)

(1)(5分)A、C

【评分标准】选A给3分,C给2分, D给1分;选B 、E不给分。

【解析】B“他走后,《大公报》就停刊了”错,原文最后一句“他走后,《大公报》便如一只断了线的风筝,要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是说大公报不像原来那样有影响。D项应是“对时局进行尽可能公正的报道和有胆识的评论”。E项还有直接引张季鸾的话,属于正面描写;另外,全文主要应是正面描写。

(2)(6分) ①借用新闻人普利策的话为题,既点明文章写作对象,又突出传主张季鸾作为报人宗师的影响。②点明主旨,凸显作者对张季鸾的赞美、敬仰和同情。③运用比喻,形象而有意蕴,能吸引读者。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给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6分) ①文章报国的理想:在那个年代,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大小军阀及各党派之间混战不休,国家民族积贫积弱,他年轻时就立下了“文章报国”的理想;有从政的

机会最终还是做记者。②儒家文化的熏陶:张季鸾早年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滋润,形成了其特有的“文人办报”气质,持之以恒,成就了新记《大公报》的辉煌传奇。③留学日本的经历:张季鸾留学日本,深入研究明治维新以后的社会思潮,受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教育的影响。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8分)①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实现“四不”办报方针,保持文人论政的独立性、纯洁性;张季鸾基于民主自由的思想理念,终身笃行,“三骂”表现他对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压制言论自由的新闻制度,进行过坚持不懈的英勇斗争。②文风犀利,立论磅礴。青年时,他曾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可见其笔力不凡;以文人身份论政,不亢不卑,纵论时局,锋芒逼人。③腾龙跃虎,游刃有余。作为总编辑,张先生负责处理版面、指挥采访、撰写评论,他做这一切,得心应手,有条不紊。④淡泊名利,恪守职业道德。拒绝从政,辞去陇海铁路会办之职;坚持报人的情操和良知,两度入狱;于右任说,张季鸾是“恬淡文人,穷光记者,呕出肝胆”。

【评分标准】每一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第Ⅱ卷 表达题

五、(20分)

13.(3分)C

【解析】洞若观火: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明察秋毫: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也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或为人精明。三个成语都有“对情况清楚、明白”的意思,“洞若观火”偏重在观察认识事物的透彻、深刻,“了如指掌”偏重于对事物的熟悉,“明察秋毫”偏重于对事物的观察敏锐、细致。据语境选C项最恰当。

14.(3分)B

【解析】A“他”“被评为先进集体和个人”搭配不当。C成分残缺,可改为如“太白山就像一部千百年来不断完善的长卷,人们每一次诵读,总能体会到不同的意境,被激发出新的灵感。”D“博物馆对我们是比较陌生的”主客倒置。

15.(3分)D

【解析】划线句后面接的是“新绿”,只有③中有这个词,所以③在最后;③中提到“这样的折磨”,应该指代的是“树皮总是被残忍地撕脱”,②应在③之前,而①中的“胴体”与中② “一丝不挂”衔接,因此顺序为②①③。或:根据后面句子“这新绿”,前面的句子应是③,排除A、C;另外,⑤②①相连,排除B。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3分,共3分。

16. (5分)示例:

①数量之多前所未有(或“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②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③老龄化的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压力或困难)

【评分标准】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

17.(6分)示例:

①四年来,中国手机网民规模逐年上升(或:四年来,中国手机网民数量不断增加)。 ②四年来,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不断提高(或:手机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设备)。

【评分标准】写对一句3分,写对两句6分。

六、(60分)

18.(60分)

等级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所选择的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和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三等及一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1.深刻:(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4)材料丰富;(5)论据充分;(6)形象丰满;(7)意境深远。3.有文采:(8)用词贴切;(9)句式灵活;(10)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16)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要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篇二:洞若观火 切中肯綮 ——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洞若观火 切中肯綮

——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林承雄

《考试说明》“写作”部分“基础等级”的要求,第一条就是“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和把握题目中所列各项要求,要求考生作文必须符合命题的意旨;第二,考生的作文,其文章内容必须与文章题目相符。而“准确审题,明确立意”,正是“符合题意”的根本保障。

准确审题,就是准确地审读文题、解读题意。此外必须考虑这样几个问题:有哪些可以选择的角度?有多大的写作空间(即涉及历史的或现实的哪些实际问题)?适合用什么文体写作?明确立意,就是把命题的意旨准确清晰地转化为文章的观点、感悟或情感态度的过程。审题是立意的先导,审题要洞若观火,准确、清晰、透彻,立意才可能鲜明;立意是审题基础上的提炼,立意要切中肯綮,明确、集中,才能反映审题的成果。文章的立意要求鲜明、深刻、新颖。

下面以2015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为例,并针对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图画作文等命题形式解说作文审题与立意的要领或方法。

一、材料作文

【题型特点】

1.材料取材多样,形式各异。通常有寓言类材料、言论类材料、时事类材料、诗歌类材料等。

2.材料内蕴丰富,富含思辨。材料给考生留出多角度解读的空间,考生可以见仁见智。同时,材料又有一定的制约性,题干中明确规定要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立意。

3.近年来材料作文是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的首选题型,几成一统天下之格局,2015年高考15套语文试卷中有14套采用的是材料作文题型。

【方法指要】

材料作文该怎样审题立意?

1.整体感知材料,全面把握材料内容。

阅读理解“材料”,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涉及的对象,是把握“材料”的基础。要梳理材料的语意层次:单则材料,要理清其因果关系,由表及里,探究本原;多则材料,要研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相同、相对或相交),运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等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整合,运用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本质提炼出观点。

2.运用发散思维,理解材料多维内涵。

要分析材料涉及的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理清各对象间的相互关系。学会从不同角度(正面、反面、侧面,由果溯因,由因析果等)来思考、挖掘材料的内涵。对于以描绘形象为主的材料,应注意分析蕴含于形象之中的思想观点、方法态度、精神品质等信息;对于言论类材料,应抓住言论的要旨,扣住关键词来阐发其丰富内涵;对于隐喻性材料,须吃透材料喻意,然后根据喻意衍生文章主旨;对于时闻类材料,可用因果分析、条件分析等方法,探求时闻背后蕴含的矛盾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3.抓住关键词句,选准角度确立主旨。

这里的关键词句是指材料中包含的能体现材料主旨倾向的词句,以及提示语中具有立意导向性、限制性的词句,这些词句对于准确理解题意、确定立意角度起到导向作用。在立意环节(即表述文章主旨时)应选择最佳角度(切合材料主旨内涵,与现实问题紧密相关,且利于自己写作的角度),将关键词或与关键词植入中心(观点)句中。

4.细读题干指示,明确相关写作要求。

这里的题干指的是作文试题中的“要求”,命题者往往在“要求”中规定了文章的体裁、字数、写作内容、立意选材、标题拟定等方面的要求,这些在审题环节不可掉以轻心。如2015年全国课标卷I在“要求”部分中就规定了文体——书信,考生就必须遵照书信的文体格式、语言表达特点来写作。

下面试以2015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为例,解说材料作文题型审题立意的要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缠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这是一则典型的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可按如下步骤展开:

1. 整体感知材料,全面把握材料内容。材料由三段话组成,第一段引述一则乡间谚语,并简释其含义。第二段叙述小孩的行为——为了分辨丝瓜藤与肉豆须的不同而将它们纠缠的茎叶扯断了。第三段是写父亲对孩子的教导。材料中涉及的对象主要有父亲、小孩,中心事件是丝瓜藤与肉豆须的分辨。

2. 运用发散思维,理解材料多维内涵。从父亲的角度,可以有如下立意:⑴重要的是结果;⑵要尊重自然规律;⑶要分清主次。从孩子的角度,可以有如下立意:⑴要尊重孩子的好奇心;⑵要鼓励孩子的创新、探索精神。从材料整体的角度,可以有如下立意:要认准目标,懂得放下,才能成功。

3. 抓住关键词句,选准角度确立主旨。这则材料的关键语句是第三段父亲对孩子说的话:“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父亲如此开导孩子,你怎么看?是认同,还是有异议?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自选角度。从质疑与批判的角度看,父亲的话语,显然是忽视了孩子的童真天性,“只要……就好了。”这样的语句可能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从质疑、批判角度来立意,具有深入探究与思辨的深广空间,可以提炼出深刻、新颖的立意。

4. 细读题干指示,明确相关写作要求。要求中规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而且要求“文体特征鲜明”。考生可以选择诗歌以外的自己比较拿手的某种文体来写,严格遵照文体特征的规范。这则材料含有隽永的哲理意蕴,思辨性强,首选文体应该是议论文,此外形象思维能力强,善于编述故事的同学,也可采用记叙文、散文、小小说等文体来写。

二、命题作文

【题型特点】

命题作文是指命题者给出一个既定题目,要求应试者写文章的一种作文试题类型。命题作文题型的特点是命题者给出的命题(又称“标题”)通常是言简意赅,留给考生比较开阔的立意、选材空间。命题作文的常见形式有:一是单纯以“命题”出现,前后没有提示或导语,这种形式,限制较少,审题没有障碍,考生有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二是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呈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做出一定的引导,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三是“材料+命题”式,这是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的结合,材料提供立意的载体,命题限定立意的指向。四是“半命题”式,命题者给出一个有待填充、补足的命题,要求考生先补全命题,然后写作;与完全命题型相比,这种半命题作文,立意、选材的自由空间更大。

【方法指要】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关键在于深入解读文题,准确确立主旨。具体而言,可以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分析文题构成方式。词语类命题,审题时要准确解读该词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抓住词语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揣摩该事物可能包含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或引申意义。短语类命题,审题时要依据短语类型(偏正、动宾、并列、主谓等)的结构特点,明确该短语的表意重心,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写作内容。句子类命题,审题时要准确

理解其表达的观点,对于隐喻性句子还须解读其深层含义,如“提篮春光看妈妈”(07年高考语文安徽卷作文题),该题目中的“春光”具有丰富的隐喻义,考生审读时要予以具体意义的填充,使立意明确。

2.抓住文题关键字词。审读文题,首先要抓住文题中关键词,包括中心词与修饰语、限定词,吃透关键字词的含义。例如,“这也是一种 ”(09年高考语文福建卷作文题),题目中的关键词除了横线处待补入的语词(中心词)外,还要仔细玩味中心词“这”,揣摩修饰语“也”这个关键词。依据题意,“这”与待补入的语词,构成种属关系,“这”指代的对象,须清晰界定;“也”用在判断词“是”之前,含有“曾被忽视、淡忘,如今才发现、明白”的意味,预示着一种思想认识、情感体验、态度转变的过程,补全标题的环节,应将“这”“也”的内涵纳入思考范围。

3.聚焦核心提炼主旨。命题作文的立意,要以给定标题中的关键词为主干,将标题扩展成句,形成所写文章的主旨,使中心明确。例如,“ 而知之”(2013高考语文天津卷作文题),这是道半命题作文,先要补全命题,如“行而知之”,然后以此为主干,扩展成主旨句:⑴知源于行,“实践出真知”;⑵行而知之,思与行相结合,才能得真知;等等。

下面我们以2015高考北京卷的作文试题为例,解说命题作文题型审题立意的要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爱为什么能深入灵魂?

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上述命题作文,可按如下步骤来审题立意:

1.分析文题构成方式。“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是个假设句,主语是“我”,谓语部分是“生活一天”,状语是“与心中的英雄”,“假如”意味着文章所写内容是一种假定性存在;而“深入灵魂的热爱”是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热爱”,“深入灵魂”是修饰语,突出“热爱”的程度,它限定了写作主体“我”与对象物的情感关系。

2.抓住文题关键字词。“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这一标题中的关键词主要有“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心中的英雄”表明所写的这位英雄应是自己所景仰、钦佩的;“生活”指明了选材的范畴,“一天”限定了叙事的时间,要求叙写的是一天之内与英雄一起生活的状况。而“深入灵魂的热爱”这一标题的关键词是“深入灵魂”“热爱”。“热爱”是一种发自真心的、强烈的爱,“深入灵魂”则突出了这种爱的特点,是铭刻于内心,难以忘怀的。

3.聚焦核心提炼主旨。若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参考立意如下:与心中的英雄(林则徐)生活(流放伊犁时期)一天,让我明白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大义凛然的报国情怀,撷取“我”与戍边不忘为民造福、为国谋利的林公共同生活一天的二三个片段,如种树、修渠、查勘地亩,来彰显其高尚品德;若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参考立意如下:“我”爱荷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这种爱深入灵魂。

4.留意题干详察要求。第①题题干明确规定要选的是“中华英雄”,若选外国的,显然背离了题干规定;“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这一句话则限定了文章取材、想象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第②题题干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这也限定了选材范围,而“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则对表达方式和文章体裁做了规定。这些都是考生要注意的。

三、话题作文

【题型特点】

话题作文是指以所给话题为中心来立意选材写成文章的作文题型。话题作文试题通常由话题、材料、提示语和要求等部分组成。话题作文常见类型有提示语类话题作文、材料类话题作文、既有材料又有提示语类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特点是提供一个话题,规定表达的中心内容,但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与命题作文相比,它给考生留出了更大的写作空间。

【方法指要】

话题作文该如何审题立意?

1.审读话题,把握其内涵和外延。要分析话题包含的多重含义,如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特定语境义等;还要探究话题提出的相关社会背景、历史语境等,以便从中提取立意角度。

2.研读材料,理解其内容与层次。材料是话题的载体,话题是材料的中心。研读材料,要通过梳理其层次,理解材料的内涵,梳理材料中包含的各个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看清话题中内含的矛盾,结合提示语的导向,把握材料的内涵。

3.抓住关键,选好角度准确立意。抓住话题、材料以及提示语中的关键词,选择恰当的角度,确立所写文章的主旨。

下面试以2015年重庆市高三(下)二模语文试卷的作文题为例,谈谈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要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有句名言,年纪稍大的人都记忆深刻:“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现在网络上又流行一句话:“认真你就输了。”《现代汉语词典》对“认真”有两条解释:①信以为真,当真;②严肃对待,不马虎。

请以“认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感悟、体验、经历或见闻。题目自拟,题材自选,主题自定,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语+提示语(有的没有)+话题+要求”四部分构成。审题时,最好按“话题——材料——提示语——要求”的顺序来进行。先看话题,后看材料,把重点放在“话题”上。

1.审读话题,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本题话题是“认真”,结合材料的引言以及词典的解释,可以明确其内涵。至于外延,可以联系社会生活有关“认真”(涉及褒贬两种不同含义)的具体现象、事例等,来思考其利弊。

2.研读材料,理解其内容与层次。审读材料,两个看似相反的观点“要认真”和“认真你就输了”,其实谈的是统一话题的两个不同方面。“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中的“认真”是严肃对待不苟且,求真务实不马虎。“认真你就输了”中的“认真”是“信以为真”、“当真”。

3.抓住关键,选好角度准确立意。根据材料中给出的关于“认真”的两个义项,以及人们对于“认真”的不同看法。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来立意:一是正向角度,可以有如下立意:认真做人,认真做事,认真学习。二是反向角度,可以有如下立意:人生难得糊涂,有时过于认真,则可能适得其反;凡事要学会变通,不可偏执;要学会辨是非真假,免得陷入人生的尴尬误区;等等。

四、图画作文

【题型特点】

图画作文是材料作文题的一种特殊形式,命题者以图画(以“漫画”居多,有的是摄影图片等)材料取代了文字材料,又称看图作文。一幅“图画”,一般由标题、画面、注释(画面中的文字)三部分构成。图画作文最大特点是图文结合,限定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方法指要】

图画作文题型该怎样审题立意呢?

1.读懂画意,把握主旨。如何读懂图画?一是要整体感知画面形象,把握细节,领会含义;二是要揣摩画面提示性语言,理解画意;三是要审读标题,理解图画寓意。

2.联系实际,准确立意。在读“图”时,要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思考,由画面内容展开联想,联系社会实际,衍生自己的感想与启悟。

3.详察题干,按规写作。根据题干规定的文体、拟题、篇幅等方面的要求来立意、构思、成文。

下面试以2015年福州一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的作文题为例,谈谈图画作文审理立意的要领。

阅读下面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漫画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是一道典型的图画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可按如下步骤展开:

1.读懂画意,把握主旨。这幅漫画的主体形象是两个飞向空中的气球,气球以眉开眼笑的脸型肖像呈现,气球下方系着条幅。画面上有两种提示性文字,一是条幅上标注的“新星”,说明气球是比拟脱颖而出的新星;一是用标注号圈出的旁议性文字——“还不是分量轻!”,这表明旁观者对新星的轻蔑、嘲讽态度。

2.联系实际,准确立意。这幅漫画所反映的是当下社会人们对于新星的态度。新星是如何产生的?对待新星的这种不以为然的态度,根源是什么?如何正确对待新星?作为新星,该怎么对待旁观者的冷嘲热讽?这些需要考生通过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思考,给出自己的看法。从新星自身的角度来说,可以有如下立意:⑴出类拔萃之后,应当戒骄戒躁,务本求实;切忌沾沾自喜,目空一切;⑵新星要自信自强,不卑不亢,正确面对旁人的非议。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可以有如下立意:⑴要摈弃“酸葡萄心理”,善于发现新星的闪光点,学习其优点;⑵评价新星应客观全面,切忌捧杀或棒杀新星;⑶全社会应该为新星提供适宜其健康、茁壮成长的土壤;⑷学会欣赏,学会喝彩,是一门艺术;等等。

3.详察题干,按规写作。本题题干标明了文体与篇幅的要求:选用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考生构思时要遵循文体属性特点,写规范合体文,达到规定的字数。“要求”部分对文体、立意、拟题等作了限定,而且特别强调“不要脱离漫画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考生审题立意时,必须扣紧漫画内容与寓意,提炼出明确的中心主旨。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韋。 (60分)

7月16日,凤姐罗玉凤当上凤凰网主笔的新闻传遍整个网络,有网友感慨:“凤姐证明了梦想一定是有的,不知什么时候就实现了。”也有人惊呼“励志”“正能量”。还有人则认为这不靠谱。

为什么凤姐会成为主笔?凤凰网表示,签约罗玉凤在于看中她犀利毒辣又饱含自信的点评,以及麻辣率真的个性,点评新闻必定有其独到之处,希望她为网友开启全新的点评视角。

另据凤凰网客户端主笔运营总监透露,“我们观察了凤姐的微博,她的种种言论里反映的价值观跟我们是契合的,这是我们选择她的重要原因,另外文笔也还行”。在他看来,主笔并非一定要高学历,或是精英,或是文学青年,应有不同阶层代表出现;凤姐的形象以及这些年的经历,足以让她成为一个励志人物,代表一群人来发声。

你对凤姐当上凤凰网主笔有什么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达你的感悟、思考与评判。

篇三:题目3da9d81fb7360b4c2e3f6459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洞若观火》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755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洞若观火
相关文章
  • 洞若观火

    宝鸡市一模考试语文1答案2015年宝鸡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9分)1.(3分)D【解析】原文的“真实感”是指文学艺术作品给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