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带猴字的成语
尖嘴猴腮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猕猴骑土牛
沐猴而冠
弄鬼掉猴
杀鸡儆猴
杀鸡吓猴
猿猴取月
猴年马月
猴头猴脑
沐猴衣冠
杀鸡骇猴
杀鸡哧猴比喻职位提升很慢。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比喻调皮捣蛋。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 猴、马:十二生肖之一。泛指未来的岁月。 像猴子那样好动,形容行动浮躁。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同“沐猴而冠”。 传说猴子怕见血,驯猴的人便杀鸡放血来恐吓猴子。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他人。同“杀鸡骇猴”。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 王
土龙沐猴
轩鹤冠猴
宰鸡教猴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乘轩之鹤,戴帽之猴。比喻滥厕禄位、虚有其表的人。 用杀鸡来警戒猴子。比喻严惩一个以警告其余。
篇二:和猴有关的成语典故
和猴有关的成语典故
今年是猴年,收集了十八条和猴有关的成语。要学好用好这些成语,需要了解这些成语的出处和来源,因而对部分成语的典故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以供学习成语的朋友参考。
朝三暮四
【拼音】:zhāosānmùsì
【出处】:《列子·黄帝》、《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释义】: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
【故事】:“朝三暮四”是则寓言,讲叙宋国狙公给猴子分配食物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列子·黄帝》中,后来在《庄子·齐物论》中也引用了“朝三暮四”这个故事。
战国时候,宋国有个老人,很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大家都称他狙公。狙公能理解猴子的心理,猴子也懂得主人的话,相处得十分融洽。猴子每天要吃上好多粮食,狙公宁愿省下家里的口粮,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没有多久,家里的粮食不够吃了。狙公想减少猴子们的用粮,但又怕猴子们不听话,就先骗他们说:“以后给你们吃橡栗,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吃了吗?”猴子们听说要减少粮食,都恼怒的乱蹦乱跳,好像向主人示威的样子。隔了一会,狙公又改口说:“以后给你们吃橡栗,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该够吃了吧!”猴子们一听,早上加了一颗,都高兴地伏在地上,表示满意。“朝三暮四”这句成语,原意为以诈术欺人,后来用以比喻反复无常。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庄子有关《齐物论》的哲学思想: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后来“朝三暮四”经常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教猱升木
【拼音】:jiāo náo shēng mù
【出处】:西周·无名氏《诗经·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
【释义】:猱:猴子的一种。教猴子爬树。比喻指使坏人干坏事。
《角弓》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八章,每章四句。这是一首劝告周王不要疏远兄弟亲戚而亲近小人的诗。“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是第六章,意思是“不用教猿猴上树(因为猿猴会上树),好比泥巴涂在泥上自然粘牢,君子如果有美德,小人自然来依附。”猱:猿类,善攀援;涂:泥土;附:沾着;徽:美;猷:道; 与:从;属:依附。
猴子在当地习性不好,经常去山下偷东西,猴子是偷盗之徒象征。“教猱升木”意思是教猴子爬树,也就是教坏人做坏事的意思。
猴子搏矢
【拼音】:hóu zǐ bó shǐ
【出处】:庄周《庄子·徐无鬼》:“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狙执死。”
【释义】:原意是说猴子接住射向自己的箭。现用来形容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容易上当。
【故事】:吴王坐着船在长江里游玩,登上一座猴山。很多猴子看见了,都十分害怕地跑掉,逃到深深的荆棘丛里去。唯独有一只猴子,从容不迫地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表现它的灵巧。吴王拿起弓箭射它,它敏捷地接住了箭。吴王命令助手们一齐追射,那只猴子就被射死了。
吴王回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啊,夸耀它的灵巧,仗恃它的敏捷,来对我表示骄傲,以至于这样死去了。应该警惕啊!不要拿你的神气对人骄傲啊!”
这篇寓言说明喜欢卖弄聪明,表现自己,爱耍傲气的人,有时是要栽大跟头的。
棘刺母猴
【拼音】:jícìmǔhóu
【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
【释义】:棘:多刺的植物。在棘刺尖端雕刻的猕猴。形容欺骗的勾当或艰难的事业。
【故事】: 燕王到处张贴榜文,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有个卫国人来应征,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过了几天,燕王想看看这位巧匠雕刻的艺术珍品。那个卫国人说:“国君要是想看的话,必须依我两个条件:一,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二,不喝酒,不吃肉。然后选一个雨睛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听这些条件,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宫内有个铁匠听到了这件事,不禁暗暗发笑。他就对燕王说:“我是专门打制刀具的。谁都知道,再小的刻制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来,所以,雕刻的东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儿细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没法在上面雕刻。请国王检查一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说的话是真是假了。”大王一听,如梦方醒,立即把那个卫国人找来,问道:“你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么工具?”卫国人回答:“刻刀。”燕王说:“请把你的刻刀拿给我看看。”
卫国人一听就慌了神,借口说到住处去取刻刀,溜出宫门逃跑了。
沐猴而冠
【拼音】:mù hóu ér guàn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同《沐猴衣冠》、《沐猴冠冕》、《衣冠沐猴》。
【故事】公元前207年8月,刘邦率军逼近咸阳。就在这时候,赵高趁机杀了秦二世,立二世的侄儿子婴为秦王,并派人来向刘邦求和,说是只要让他做关中王,他愿意把秦国献给刘邦。刘邦见赵高为人奸诈,没有应允。接着猛攻咸阳,秦王子婴请降。刘邦带兵进人咸阳,没有杀害子婴,封了库房,关了宫门,与当地群众约法三章后,又退兵霸上(今陕西长安县东)。
没有多久,项羽率领各路诸侯也来到咸阳。他首先杀掉了只做了四十六天皇帝的秦王子婴,接着又把秦国的公子、亲族八百多人、四千多名文官武将给杀掉了,只杀得咸阳街头尸横遍地,流血成河。并放一把火,点着了秦王朝逼迫着几十万农民修建了多年的阿房宫,整整烧了两三个月。
这时候,项羽权力最大,军队差不多都在他手里。可是他不愿做兼并六国、一统中原的秦始皇,只想做齐桓公楚庄王那样的霸主。于是他就把天下分成十九国,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梁地和楚地九个郡,成为各诸侯的首领。他还把秦王朝的珍贵的东西、宝贝、妇女都搜集起来,准备东归。这时,有个叫韩生的谋士,劝谏项羽说: “关中(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高山险要,河流环绕,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乌关,北有黄河,土地肥沃富饶,要在这里建都以成就霸业再好不过了。”项羽看见秦国宫殿已被烧得残破不堪,咸阳也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了,自己又怀念故乡,便回答说: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意思是说:富贵了不归故乡,就像穿着锦绣的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一样,谁知道呢?韩生听了,惋惜地发牢骚说: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思是说:我从前听人家说,楚国人不过是戴着人的帽子的猴儿罢了,这会我才知道真是这样的。
项羽听到这句污辱性的牢骚话后,生气地命人把韩生扔在油锅里炸死了。然后,就带着自己的军队回到自己的国里去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沐猴而冠”这句成语。
猴子救月
【拼音】:hóuzǐjiùyuè
【释义】:原意是一群猴子救捞水里的月亮。现形容没事找事,结果自己反而受到伤害。
【出处】:唐·道世《法苑珠林·愚赣篇·杂痴部》:“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也作“猴子捞月”。语出唐总章元年僧人道世所著《法苑珠林》的“愚赣篇”:“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
【故事】:其故事是说古时伽尸国有座波罗奈城,在人迹稀少的树林中生活着500只猕猴。一次猕猴在一棵尼俱律树下,见月影在井里的水面摇晃。他们担心世界夜晚会失去光明,就一只一只倒挂连接在树枝上去井中救月。由于太重,树枝折断,群猴全部落水。
猴年马月
【拼音】:hóuniánmǎyuè
【出处】:天文和古汉语专家,他们都认为,对“猴年马月”这个词的来历无从考据,复旦大学中文系著名古汉语专家骆玉明教授在查阅相关典籍后表示,这个词多半是来自民间的谚语。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猴年马月”是“何年嘛月”谐音的变体。
【释义】:猴、马:十二生肖之一。根据农历干支,猴年12年一个轮回,马月也是12个月一个轮回,凡是猴年,必有一个月是马月,“猴年马月”的周期是12年。由于12年时间太长,“猴年马月”泛指未来的岁月。指某些事情的前景尚未可知,也指事情未来的结果无法预料。
猕猴骑土牛
【拼音】:míhóuqítǔniú
【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引《世语》:“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猕猴骑土牛,又何迟也。”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赠宣城赵太守悦》一诗中也有表述:“猕猴骑土牛,羸马夹双辕。”
【释义】:原意犹如字面所说,弥猴骑在了土牛身上,前行十分缓慢。现寓意职位提升很慢。
轩鹤冠猴
【拼音】: xuān hèguànhóu
【出处】:明·刘伯温《驿传杭台消息石末公有诗见寄次韵奉和并寓悲感》之一:“池鱼幕燕依栖浅,轩鹤冠猴宠渥新。”
【释义】:原意是指乘轩之鹤,戴帽之猴。现比喻滥厕禄位、虚有其表的人。
肝肠寸断
【拼音】:gānchángcùnduàn
【释义】:肝脏和肠子一寸一寸地断裂开了。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第二十八》。
【故事】:公元346年,晋将桓温率军上溯长江,攻打蜀国。船进入三峡时,部将中有人捉到了一只小猿放在船上。母猿看到了,心急如焚,沿岸奔跑,哀哭号叫。三峡山势陡峭,江随壁转,壁与天接。母猿奋不顾身,攀青藤,走绝壁,滚山坡,跟着船队走了一百多里。
船行到巫峡,不觉慢了下来,靠着江边,缓缓前进。这时,母猿哀叫三声,瞧准小猿所在的船跳下来,当即气闭身亡。
船上的兵士,剖开母猿,只见肝肠寸断,桓温听说了,怒火冲天,叫人把捉小猿的军官叫来,训斥了一顿,贬了他的官职。
后人有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猢狲入布袋
【拼音】: hú sūn rù bù dài
【出处】:宋·欧阳修《归田录》: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官职。晚年与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叹息。其初受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刁氏对曰:“君子仕宦,亦何异鲇鱼上竹竿耶!”闻者皆以为善对。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曰:?恁么即学人归堂去也。?师曰:?猢狲入布袋。?”
【释义】:猢狲:猴子。猴子进了口袋。比喻行动失去约束。
【故事】:北宋梅圣俞是个有名的学者和诗人,为人澹泊,不追求功名利禄,和老妻两人居住在乡村里,读书、写文章、和邻居谈谈说说,觉得很自在,三十年没做一官半职。可是他有学问的名气很大,连皇帝也知道梅圣俞是个品学皆优的人,因此特地下圣旨,召他到京城去修《唐书》。他心里不愿意却又不敢违抗皇帝的任命,于是叹着气对妻子说:“我这一去,真可说是?猢狲入布袋?了。”猴子是好动的,被塞进布袋该多难受?他妻子也笑道:“你一生不愿做官,这一去恰如?鲇鱼上钓竿?,有得苦吃呢!” 后人用“猢狲入布袋”比喻野性受到约束,十分不情愿。
树倒猢狲散
【拼音】:shùdǎohúsūnsàn
【出处】:宋·庞元英《读薮·曹咏妻》:“宋曹咏依附秦侩,官至侍郎,显赫一时。……咏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狲散赋》一篇。”
【释义】:树一倒,依附在树上的猴子一哄而散。比喻为首的人一下台,依附他的人也即随之而散。
【故事】: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当了朝中的大官。
曹咏当了大官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曹咏非常得意。惟一让他感到气恼的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新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原来,厉德新头脑清醒,他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不肯同流合污。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儿整整厉德新,无奈厉德新洁身自好,曹咏也无从下手。
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厉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题为《树倒猢狲散》的赋寄给曹咏。文中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猴子,揭露了曹咏这种人依靠秦桧这棵大树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嘉可贺,曹咏收到这篇文章后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很快,这句话便在临安传开了,直到现在,人们还用"树倒猢狲散"来比喻有权势的人倒台,依附他的人便纷纷散伙。
心猿意马
【拼音】:xīnyuányìmǎ
【出处】:元·兰楚芳《粉蝶儿·思情》中就有“透春情说几句知心话,则被你拖逗我心猿意马”之句。
【释义】:比喻人心思散乱,如猿马难以控制。佛教用语。比喻人心思不专,变化无常,就像猿与马奔腾似的。后多用来比喻心神不定。
篇三:2016猴年成语
2016猴年成语:与猴有关的成语典故
主张对敌斗争要有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策略,并多次以诗词讴歌孙悟空的斗争精神,其中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以猴为典入句或修辞,不自毛泽东始.有关猴子的成语典故、俗语谚语和歇后语源远流长、举不胜举.如:
沐猴而冠《史记项羽本纪》:韩生劝项羽都关中,羽曰:吾闻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乃烧宫室都彭城.韩生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悦.
心猿意马此为佛教用语.用猿腾马奔比喻凡心无常而多变,后多用于比喻心神不定.
尖嘴猴腮《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中举后痰迷心窍,他的岳父胡屠户骂他:像你这等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杀鸡吓猴比喻惩罚一个人以警告其他人.《官场现形记》五十三回:俗语说得好,叫做 杀鸡吓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树倒猢狲散宋《说薮曹咏妻》载:曹咏投靠秦桧,做了大官.秦桧一死,曹就被贬.厉德斯派人给曹送去一信,曹拆开一看,乃是《 树倒猢狲散赋》一篇.
猢狲入布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梅尧臣]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
猿鹤虫沙《抱朴子》:周穆五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
教猱升天比喻教唆别人做坏事.《诗经小雅角弓》:毋教猴升天.
这些成语皆形象、精炼、贴切之语,运用得当可文章增辉.
有关猴的词汇缀入民间语言,就带来活泼俏皮之感.如说小孩子淘气,是猴了巴叽说人机灵长了毛比猴都精劝人不当教师家有五斗粮,不做猢狲王讥人吝啬猴子手里掉不出干枣至于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是说,强势一方传达的是威胁的信息,弱势一方则在表达无奈的情绪.《经楼梦》中贾宝玉要吃鸳鸯脸上的胭脂,猴在人家身上不下来.一个猴字,名词作动词用,何等的传神! 猴年
2016年是猴年。
中国的农历使用干支纪年,其中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对应。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较为完整的生肖系统,最迟在东汉,十二生肖已全部定型。
关于申猴,有这样两种说法:一是因为猴善于攀登,有伸展的意思;二是因为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此时夕阳西下,猴群下山,活跃其间。故此,古人将猴与申相对应,也就是申猴。
与猴有关的字
在十二生肖中,猴其实是泛指猿猴类动物。《尔雅·释兽》的“寓属”中,就包含了数种猴类。寓,寄也,寓属就是说这一类兽多是寄寓木上。
那么在古代典籍中,又有哪些字与猴有关,也是指猴子呢?
【猿】在古代典籍中也写作蝯、猨、援,因为善于攀援而得名。猿与猕猴有些相似,但大一些,手臂较长,毛色黑黄,叫声听起来悲切。
【玃】《尔雅·释兽》说“貜父,善顾。”貜,即玃。郭璞认为玃也与猕猴有些相似,但大一些,毛色苍黑,能够攫持人,善于顾盼。《说文解字》则认为是“母猴也”,就是指沐猴,也称猕猴。因为喜好拭面如沐而被称为沐猴。也有说法是认为老猴为玃,《抱朴子·内篇》中就说“猕猴寿八百岁变为猿,猿寿八百岁变为玃”。
【猱】同夒,据《说文解字》说,夒,“一曰母猴??省作猱”。猱善于攀援,《诗经·小雅·角弓》中就说“毋教猱升木”,不用教猱上树,因为猱本身就善攀爬。猱猨有所区别,但同属一类,在古人眼中,猨更为敏捷。西晋陆机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就说:“猱,猕猴也。楚人谓之沐猴,老者为玃,长臂者为猨,猨之白腰者为獑胡。獑胡猨骏捷于猕猴。”
【狨】据古书记载,狨毛色黄赤,被称之为金线狨,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金丝猴。《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有六个弟兄,人称“七大圣”,分别是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这个禺狨王,也就是金丝猴了。
与猴有关的典故
【猿声】猿声作为一个意象常常出现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在古人看来,猿的叫声总是带着悲凉之色。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三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自古以来,长江三峡两岸,多为猿猴栖息之地,而文人游子往来其间,常能听到“两岸猿声啼不住”。三峡险阻多礁石,而猿声凄切,文人游子触景生情,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沐猴而冠】《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据关中,烧了秦王宫,有人劝说项羽可以在此建立霸业,但项羽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于是这人就说:“人言楚人沐猴
而冠耳,果然。”沐猴而冠,就是说沐猴穿着人的衣冠,但是并不像人,本质无法掩盖。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记载了狙公赋芧的故事,《列御寇·黄帝篇》对这则故事进行了详细地扩写,说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才欢喜。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不过现在我们多比喻变卦,反复无常。
《猴的成语》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748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