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老残游记 正文

老残游记

2016-12-16 07:27:15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老残游记赏析

毋庸讳言,《老残游记》的主要人物是老残,他不同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九死一生”,以旁观者的面目出现,,记下一件件丑闻。假如刘鹦真的意在,“谴责清官?,他理应这么干。然而事实上,作者在老残身上所花的笔墨,远远超过了所有清官,甚至“黄龙子”、“赤龙子”诸人,也可看作是老残的补充:他们之间有密切的交往,他们的理想就是老·残的理想,他们表达的不过是作者的限于老残的身份、处境,不便由他直接表达的内容。这是作者所以让申子平而不是老残去游桃花山的主要原因。老残是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他有理.想:“由欧洲新文明进而复我三皇五帝旧文明,进于大同之世”。他鄙视名利功名,有着丰富的生活情趣:那些出色的景物描写片段都由他的眼中看出,客观上起了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他二身侠骨:早在年青时就以救世为己任,结交各种_人才,探寻务实的救国方略,钻研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他有博大的心胸‘黎民百姓的苦难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头,连看到鸟雀’冻馁,听到乌鸦的叫声,、欣贾雪月交辉的苦寒景象,都能使他生发出忧世之情。一“国是如此,_丈夫何以家为”1他_竭尽全力,要拯救百姓的苦难。然而老残并未做出什么有力的业绩,他不过以纳妾的方式救出两个妓女,依靠与庄勤果的特殊关系大闹公堂,昭雪冤案,解救了十几口人的身家性命。今天看来,他也没有什么救国的良策,:他在梦中设想的以西方科学拯救清王朝,以及他为申东造出的主意犷任用名声更大的武侠,来迫使群盗放弃在本县的活动,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次要的,指望一部文学作品能提出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救世良策本身即属苛求,古往今来,并没有文学名著曾经承担过廷样的重任。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老残那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在逆境下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不计成败利钝,鞠躬尽瘁,一但求心之所安的高尚人格,都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火花。“时穷节乃见”飞,它们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斯以来,黄龙子对于“北拳南革”的评价一直妨碍我们去真正认识《老残游记)}的价值,这其实是不必要的‘黄龙子是主张天下大公的“,殊途不妨同归,异曲不妨同工。只要他为诱人为善,引人大必起见,都无不可。”他也肯定了“北拳南革”的“皆所以酿劫运,。亦皆所以开文明也”的作‘用,要“借着南革的力量,把这假王打死,然后慢慢地从八角琉璃井内,把真王请出来”。他认为革命是一种破坏力量,对这种破坏力量的作用他是肯定的。,但他又对革命者存在误解,认为他们都是为自己谋私利的,‘他们了提出的革命主张是用空言骗人。·刘鹦可能接触过“些革命党人,当时的革命党人流品颇杂,一意为己谋私利的人也不少,.辛亥革命在短期内失败与革命党人队伍不纯有着很大关系公假如刘鹦真正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家,理解了革命引人为公的月标,他也许会产生另外的看法。‘何况,,我们应当允许作家与政治家对现实有着不同的视角,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看问题。托尔斯泰与陀斯妥也夫斯基对当时俄国面临的革命都不理解,都曾发表过反对革命的言论,但他们仍然是十九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甚至比鼓吹革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和高尔基赢得了更大的声誉。一部具有文学魅力的作品,不会因为其中的某些议论不妥就消失它的魅力,《老残游记》也当作如是看。《老残游记》的主题是什么?’我们应当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上推论:“灵让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有力类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这就告诉我们:作品以“哭泣”为主题,谴责清官酷吏,感慨国是日非,棋局已残的“优世”,还不过是“以哭泣为哭泣”的低一层境界,最重要的是要发扬老残那种“不以哭泣为哭泣”的积极进取精神,身体力行,以“救世”为己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保持悠久历史的精神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领会了这一层境界,我们才能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清末谴责小说一般都缺乏正面精神和正面形象。、、《官赢形记》_.咚只看见尸J群饿魏嚷进嚷出而已”。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也由于作者的“救世之r情竭,过于消极。《孽海花》以小说写历史,而后厌世之念生”,.而虽也写到谭嗣同、孙中山等人的浩然正气,然只是昙花一现,并未贯穿小说。·大部分谴责小说都一味穷形极相地刻画社会丑态,令人阅后有‘时痛‘快之感,少发人深思之力。与它们相比,《老残游记》要耐读得多,不仅在它的语言层面上细致入微的描写胜过了穷形极相的夺张,在人物形象的层面上引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更深入的反思,超越了简单的“坏人当道”的论断)而且在其深处,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上帝,就有阿修罗”。上帝与阿修罗不断争战。发人深思,回味无穷。作者凭着他的魄力与才气,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力图在小说中创造二种新的意境。《老残游记》因此鹤立鸡群,超过了其它谴责小说,它的魅力就在这里。

(一)老残与刘鹗老残是5老残游记6的主要人物。第一回交待:/却说那年有个游客,名叫老残。此人原姓铁,单名一个英字。因慕濑和尚煨芋的故事,遂取这-残.字做号。0[3](P1)这姓、名、号是不无深意的。/5老残游记6作者刘鹗,号云抟,也作云臣,又号铁云,以最后一个号著称于世。0[2](P3~4)可见/铁云0是当时流传很广,也是很得意于他本人的。于是取它的第一字做姓,也就很自然。/英0字做名,取生于/群草0而不入于俗,显其卓然不群之意。另外/英0字也有不结果实之花的意思,更显悲怆。而/残0字做号交待是/慕濑和尚煨芋的故事0,但从/刘鹗因为喜爱收集古代陶瓦、泥封、钱币、碑贴等,便把自己书斋起名为抱残守缺斋0[2](P64~65)可知/残0字取自/抱残守缺斋0更含深意。/期局已残,吾人将老0,[3](P2)盖取其悲怜伤时之感。而老残又有一/补翁0称号,在小说第十二回/只听房门口有人(黄人瑞)进来,嘴里喊道:-补翁,补翁!久违的很了!.0[3](P128)可见,是取补世、济世之意。从以上考察可知刘鹗对/老残0是倾注很大感情的,虽不能反映刘鹗全貌,但也可窥其一斑。老残可以说是刘鹗的影子,老残的感情表达也便是刘鹗的情感流露。马幼垣说得很贴切:/这本小说不是自传,但刘鹗在其中揉合了相当多个人的经历和思想。因此很清楚,-老残.就是刘鹗的替身。0[2](P316)(二)/无济于世0与/有济于世05老残游记6第一回:/他(老残)年纪不过三十多岁,原是江南人氏。当年也读过几句诗文,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的一个。0[3](P1)老残不喜八股文章,当然不能得第仕进,所以是/无济于世0。原因在第三回中老残托辞/鄙人并非无志功名:一则,性情过于疏放,不合时宜;二则,俗话说-攀得高,跌得重.,不想攀高是想跌得轻些的意思。0[3](P29)不难看出老残并无作官之意,所谓/攀得高,跌得重0不过搪塞之辞,也略显对官场的讽刺。老残不入仁途而处处济世,悬壶行医,投效河工,解济无辜等,无一不是义举。老残同刘鹗一样/希望能对国家有一些确实的贡献0,/确切努力于有效的工作,而不仅仅在于个人名利0[2](P8)。正如老残所说:/摇串铃诚然无济于世道,难道做道就有济于世道吗?0[3](P64)可以作为上一句很好的诠释。

篇二:老残游记读后感

《老残游记》读后感

洪都百炼生的《老残游记》在晚清谴责小说中,是最为人所称道的佳作之一。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评价此书:“借铁英号老残之游行,而历记其言论闻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信仰,并见于内,而攻击官吏之处亦多。”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来看,无论对语言的运用上、对生活的观察上、对细节的描绘上,都看得出作者不愿因袭、追求创新的精神。这与晚清同类小说相比,成就是比较卓越的。但客观来说,其基本政治观念却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意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因之,《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作品。

作者刘鹗,生于咸丰七年(1857),卒于宣统元年(1909),原名孟鹏,字云抟,后更名为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江苏六合人。刘氏少时即不喜时艺,而精于术数,尤长于治河,这在小说中的黄河水患治理情节中也有所体现。刘鹗写《老残游记》,初意是想以稿费帮助友人连梦青,更深一层的理由是,刘处于新旧思潮激荡的转型期,写其游历,以抒其郁闷之情。

《老残游记》的主人公老残,是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摇串铃浪迹江湖,不入仕途,但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侠肝义胆,尽其所能的解救人民疾苦。通过这一正面形象,作者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反映的“清官”暴政现象,尤其是对玉贤、刚弼两个所谓的“清官”滥用私刑、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的描写,形象生动的得出“清官比贪官更可恶”的惨痛结论。把当时社会消极黑暗的一面栓释得淋漓尽致,即表面上所谓事事为民生的官员,其实只是虚伪造作之徒。

我认为《老残游记》并非是一部单纯描写山水之游的游记而已。近代李欧焚曾指出,《老残游记》至少有三个层次:即老残的山水之游、社会之游、心灵之游,亦因为这三种层次——山水、人物、思想——的交流,显示出《老残游记》的重大意义。

想要更深入贴切的了解作者的思想,还必须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大背景来思考。小说在第一回“危船一梦”的寓言中,融入了指代性极强的现实意义。胡适曾指出:以帆船象征中国,四个转舵的是军机大臣,六枝旧桅是新设的两部,二十三四丈是二十三四个行省与藩属,东边那三丈是东三省,东边一丈便是山东。

而船上的纷乱情形,比喻戊戌政变,高谈阔论之士,暗喻当时的志士。

乱世之中,老百姓朝夕难保,再加上清官酷吏的欺压剥削,更是苦不堪言。小说中描写的海上风浪,很明显是在比喻西洋势力的侵入,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船,深刻有力的表现出当时中国的处境。然而当作者的化身老残乘小船送去解救之法时,却遭到盲目排外船员的鄙视和排挤,这在客观生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刘鹗空有满腔抱负和才华却无处施展、无奈悲怆不受人理解的郁郁不得志之情。

书中更加精彩的一段情节是八至十二回申子平登山遇黄龙子的事迹,乍看之下与老残的情节脱离开来,然而也正是这几个回目,使得全书富有哲理的意味。这段故事的存在,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作者信仰,并见于内。”作者在这里塑造了一位具有林下之风、不为世俗旧礼教束缚的超尘脱俗之人——玙姑。她痛论三教同轨,大胆批评宋儒理学,尤诋清儒:“宋儒固多不是,然尚有是处,若今之学宋儒者,直乡愿而已。”由此带出一个黄龙子,从《易经》一直谈到“北拳南革”,污蔑义和团和革命党,说他们“破败了天理国法人情”。中间还夹杂着胜姑、扈姑、玙姑等的迷人古乐场面。山中的虎啸狼嗷,冰堕崖裂的声音,把环境空气渲染得惊险幽邃,迷离醉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矛盾的政治观,透露了作者反动的政治思想本质。

反观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虽然整体和谐,但是还是有很多类似于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然而这篇小说想要宣扬的,就正如老残自己的独白所说:“举世皆兵,又举世皆睡。真正无下手处,摇串铃先醒其睡。无论何等病症,非先醒无治法。具菩萨婆心,得异人口诀,铃而曰串。则盼望同志相助,心苦情切。”四处奔走,无非是想唤醒犹酣梦于往昔光辉历史的老大帝国。

篇三:《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了解作者,了解《老残游记》,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熟读课文,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一、背景知识介绍(投影展示)

1、《老残游记》

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只眼的。

2、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二、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讽( )嘲 虐()政陵( ) ...

嵯峨( ) 价() 嗤嗤( ) ....

溜() 澎湃( ) 孑() ....

熨()斗千仞()周匝( ) ...

譬( )喻 .

三、小组合作探究

1、1.本文开头,写了妓女的“造谣言”来形容某些不好的歌,引用这个观点是为什么呢?

2、下面引了第十二回里老残的一首诗,仍然不是作者所肯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接着作者引用了一段《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作为例证。这一段文章由例子得出怎么样的结论?

4、为什么说实地考察很重要呢?

5、“王小玉唱书”一段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段文字好在哪里吗?(提示:从所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入手分析)

6、.请你说说作者在文中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四、同学们想想看,文学写作仅有实地观察就够了吗?

提示:结合你自己的写作经验,结合自己具体的作品谈谈。

五、本课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要写出“个性的差别”。请以此观点,评析《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运用“比喻”的不同特点。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了解作者,了解《老残游记》,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熟读课文,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一、背景知识介绍(投影展示)

1、《老残游记》

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只眼的。

2、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二、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讽(fěng)嘲 虐(nüè)政陵(líng)

嵯峨(cuō é) 价(jie)嗤嗤(chī chī)

溜(liù)澎湃(péngpaì) 孑(jié)

熨(yùn)斗千仞(rèn)周匝(zā)

譬(pì)喻

三、小组合作探究

1、1.本文开头,写了妓女的“造谣言”来形容某些不好的诗歌,引用这个观点是为什么呢?

2、下面引了第十二回里老残的一首诗,仍然不是作者所肯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接着作者引用了一段《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作为例证。这一段文章由例子得出怎么样的结论?

4、为什么说实地考察很重要呢?

5、“王小玉唱书”一段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段文字好在哪里吗?(提示:从所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入手分析)

6、.请你说说作者在文中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四、同学们想想看,文学写作仅有实地观察就够了吗?

提示:结合你自己的写作经验,结合自己具体的作品谈谈。

实地观察固然十分重要,但也有其局限。这个局限就是过分的实地观察,亦步亦趋的追随现实,也可能压抑了想像。而为文并不仅仅是现实的照抄,作者的想像、选择、主观情志的渗透,是文章的生命线。胡适的理论,不但在理论上是片面的,而且在实践上,也

是片面的

五、本课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要写出“个性的差别”。请以此观点,评析《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运用“比喻”的不同特点。

先找出比喻句来,然后比较两文运用比喻的相同点,再比较不同点。要求能说出一点即可,不可强求学生全面回答。如:共同特点。1.总的就是胡适说的音乐只能听,无可视形象,不容易用文字表现,所以要用许多具体的物事来譬喻。2.喻体多为美好的事物,且都有一系列的比喻,产生叠加效应,使所喻事物的特性显得格外鲜明。3、都表现了音乐的从高到低,从底到高。不同点:1、《琵琶行》重在表现琵琶乐声本身的音乐质地,即音色、亮度等等,具体如沉重、激越、清脆、清亮、婉转、幽微、高亢、凄厉等。所以其喻体多呈现人们熟悉的听觉形象、视觉形象,也不太夸张,而比较贴切,如珠落玉盘等等。

2、王小玉例重在表现那节节攀高,又节节降低,再从无到有,由低忽高的美妙唱调给人的极致感受,因此喻体除了有可见的视觉形象外,主要还呈现了内部感官的反应,而且多恰切用了夸张修辞手法。如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处不畅快,如比喻为一峰一峰攀登泰山,天外有天,愈翻愈险,愈险愈奇,如像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中盘旋向下,这些比喻都有视觉形象,更有内部感官的体验,夸张效果也好。3、《琵琶行》很好表现了音乐停息后,听者的情绪体验仍在延留,仍沉浸在艺术享受中,但未用比喻;王小玉例未写“延留”。4、通过其他感觉,特别是内部感官的感觉来体验音乐的听觉感受,就是过去讲过的“通感”(包括两篇,包括后面将提到的);在通感上王小玉例突出得多。5、其他:比喻由低忽高,《琵琶行》用银瓶破裂,听觉、视觉结合,仍重在音乐质地的贴切转换;王小玉例用忽地五光十色、天女散花的东洋焰火,仍重在通过视觉形象获得对音乐的感受。又,音乐渐渐停息,前者有比喻,主要呈现视觉形象(冰下难流等),也重在感受,写出了渐渐停息之美;后者无比喻。又,音乐渐渐由无到有,前者未写;后者用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发出作比,属听觉,仍重在感受,写出了音乐由无渐生之美。


老残游记》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739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老残游记
相关文章
  • 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赏析毋庸讳言,《老残游记》的主要人物是老残,他不同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九死一生”,以旁观者的面目出现,,记下一件件丑闻。假如刘鹦真的意在,“谴责清官?,他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