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揠苗助长》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贺州市钟山县石龙镇中心小学 董学勤 【关键词】《揠苗助长》 课堂教学实录评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IOA-0046-02 【课堂实录】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是一则 生(齐):寓言。 师:以前我们也学过一些寓言,谁说一说? 生1:《狐假虎威》。 生2:《自相矛盾》。 生3:《亡羊补牢》。 生4:《守株待兔》。 (出示课件:寓言故事) 师:今天老师又要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请同学们说说,学习寓言要注意掌握什么? 生1:熟读课文。 生2:掌握课文的生字新词。 生3:知道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4:从中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5:把弄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师:现在让我们进入学习课文的第一步 生:熟读课文。
篇二:《揠苗助长》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太好了!还有吗?
生:我理解了“焦急”这个词语, 这个词我们以前就用过了,是“着急”的意思。 师:说得不错,自己已经懂了的词语,只要回忆回忆也就行 了。
生:我理解了“筋疲力尽”的意思,我先理解“力尽”就是没有力气了,再联系这一节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我想“筋疲力尽”可能是非常疲劳吧!我还不放心,查一查字典,还真是这样。
师:你看, 多么聪明啊!先是抓住理解的字,再猜猜不理解的字,又联系内容想一想,最后再查一查字典,这种方法值得学习。
生:我理解了“一大截”,是“一大段”的意思,这是我猜出来的。
师:
大家真是聪明,字典是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好伙伴,但不是每一个词语都要去麻烦它,可以联系课文内容,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联系以往经验去猜一猜,能猜出来
的就不要是去查,猜不出,或者有点怀疑的,可以先猜后查。这样,我们理解词语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了。下面谁说一说 这篇课文 写了什么事。
生:主要写了一个种田人 巴望禾苗长得快,就到田里把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师:谁再说一说。
生:这则寓言主要写了一个人迫切希望禾苗长得快,就用“拔”的方法帮它长,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㈢引导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 反复读读 ,一边读一边想,由这一节你读懂了什么,由课文内容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哪怕抓住一点来说 。
(生自读课文)
师: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要说出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从第一句话知道那个人就是希望自己 的禾苗长得快,我从“巴望”和“天天”两个词 好像看到这个人天天在田头跑啊转啊,一会儿
弯下腰看,一会儿蹲下身子看,一会儿又对禾苗说 :“禾苗啊,禾苗,你快快长吧,越快越好。”
师:理解得好,从句子中都想出了那个人的动作、神情。 真不错,这说明你真的读懂了。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课文)
生:我从第一句知道那人真有点傻,天天到田边看,禾苗不可能看得高。
生:我从第二句知道禾苗实际是长高的,而那个人只是天天去看,好像没有长高,我们知道,禾苗生长是较慢的,天天去看,怎么可能看出它有明显的变化呢?而事实上它天天在长。
师:不错,对“好像”一词你理解得不错,谁接下去说。
生:禾苗没有他心里想的那么长得快,因此他就嫌慢了,就认为它一点儿没有长高,所以用“好像”。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第三句知道了那人见禾苗好像没有长高,非常焦急:从“焦急地转来转去”和“自言自语”,我好像看到了那人转到这,走到那,一会儿搓手,一会儿啧嘴,一会儿又叹气。
师:这里的“得”是什么意思啊?
生:是“要”的意思。
生:是“必须”的意思。在他看来,我必须想办法,要不然禾苗是不会长的。 师:说得不错,如果你看到他的表现,知道他的心思,会如何劝他。
生:我会对他说:“老伯伯,这禾苗不是天天在长吗?你着急什么呢?想一天就看出它长得很高怎么可能呢?”
生:我会说:“老伯伯,别焦急,它在慢慢长呢?你急什么呢?”
生:我会说:“你要帮它们长可以,只要多除草,多施肥就行了。其他有什么办法呢?” 师:不错,下面我们就运用上述方法自学课文2——4节。一边读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好像看到了什么?看到这情景如果你在场会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
(生 自学课文)
师:谁汇报一下第二节的学习情况。
生:从这一节我懂得了那个人是用“拔苗”的方法帮禾苗生长的,这是做了一件傻事。你想禾苗*它自己的力量往上长,往上拔有什么用呢?读了这一节,我好像看到那个人弯着腰、弓着背在田里拔呀拔,喘气了不休息,流汗了不肯歇、一边拔心里还美滋滋的,“哎,我真笨,早早想到这办法多好啊,你看,这一拔,禾苗一下子长了许多。太好了!”要是我在场
,我一定会走上去不让他拔:“老伯伯,你这是做什么傻事啊,你把苗往高处拔 ,它是要死的。”
生:我从这一节好像看到了那人干得有气无力
的样子,看到这,我心里又好笑又好气,我一定会这么说:“老伯伯,你怎么做出这样的傻事呢?你把禾苗往上拔这是送了禾苗的命啊!”
师:说得不错。第三节谁汇报一下。
生:由第三节我知道,那人拔苗吃了苦,但心里很高兴,总认为禾苗长了一大截,实际上他是好心办了坏事。我好像看到了那人非常高兴的样子。
生:我从第三节知道了,那人拔苗后虽然直喘气,但看到禾苗长了一截,心里很高兴,他满以为这下
做了好事。我好像看到了他那得意洋洋的样子。我要是在场啊,一定会对他说:“老伯伯,你别高兴啊,你干了一件大错事啊!”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第四节谁来回报一下?
生:我从这一节知道 禾苗全部枯死了,这是他做傻事的结果。从这一节我好像看到了满田的禾苗都枯黄了,我好像看到他儿子在地头上焦急万分的样子。如果我在场,
一定会对他儿子说:“都是你父亲做的好事,他想帮禾苗生长呢,你看这就是结果啊!” ㈣活化剖析,理解寓言蕴涵
师:面对那枯死的禾苗,你会怎样指出拔苗人的错误呢?
生:老伯伯啊, 怎么种田的人连这点起码知识都不知道呢?
生:老伯伯,你错在不按庄稼生长的规矩办事,庄稼生长*它自己,怎么能把它往高里拔呢?
生:老伯伯啊,你错在不按事物的规律办事,帮助禾苗生长的想法我认为是不错的,但用的方法可不对呀。你可以用加强管理的方法促使它生长啊!
(生其他发言略)
师:面对田里枯死的禾苗,面对人们的教育,如果你是那个拔苗人会怎么想?
生:我会这样想,我真是太不该了,怎么能不顾庄稼生长的规律乱干 呢?花了时间,用了气力,还是吃力不讨好,我得接受教训啊!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如果你是那个拔苗人,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一定向老农请教 。
生:我会把地翻了,重种庄稼,然后加强管理,使庄稼获得好收成。
(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我们这里有这样的拔苗人吗?
生:没有,谁也不会干这样的傻事。
师:有没有类似的人呢?比如为了急着把事情办快一些,而用一些傻办法呢?
生:有,我哥哥平时不注意训练,体育达标验收的那天早上,他 很早就起床掷垒球,结果怎么会及格呢?
生:我队有个女青年 吃减肥药,医生让她一天两片,可她一天四片 ,结果把身体减出病来,进了医院。
生:我爸爸厂里有个工人,加工一种 零件,本来要6套工序,可他嫌麻烦,减了一道,结果 成了废品, 他本人受到了处分,还给厂里造成了 经济损失。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从这则寓言,你会告诫自己和他人该怎么接受拔苗人和以上一些人的教训呢? 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按规律办,不能一时求快,好心办坏事。
生:做什么事想快一点 是可以的,但要讲究方法, 否则不仅快不了,还会把事情办糟。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不错。那人听了你们的介绍,定会接受教训,该怎么做呢?请大家想一个画面写下来??
(生写画面)
[评析]
培养学生独立创造、主动求索的精神,这是阅读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这 在《揠苗助长》的教学中 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首先是
引导大胆猜测。猜测是由已知推测未知,用已知解决未知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对课文中的词语解决,教者较好地运用了“猜想”的方法,要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知识基础,能够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对猜测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进行验证补充,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培养学生独立求索的精神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其次是引导创造形象。 为使学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课文情境,教者一是引导展开丰富想象,还原具体形象,通过“从课文内容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引导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形象,诸如:盼苗生长的形象、帮苗生长的形象、洋洋得意的形象、禾苗枯黄的形象。二是展开丰富想象,创造新的形象。教者还注意随机引导,促进学生拓展开去,创造新的形象,诸如:儿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这就能让学生在形象的想象创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强对课文蕴涵的感悟和挖掘。
再则是引导介入评价。小学生对蕴含于课文情境中的深刻蕴含往往难以理解,就事论事地引导理解,学生则难以接受。为此,教者引导学生一会儿充当拔苗人,一会儿充当旁观者,进入情境,介入其中,谈看法,提建议,说感受。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筹备和知识积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求索,以浅化知识难点,活化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课文蕴涵的领悟同时,得到创
新能
力的培养。
放——《揠苗助长》教学实录及反思
三亚市第一小学 孙爱钦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24课
一、谈话
师:小朋友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狐狸和乌鸦
生:狮子和蚊子
生:狐狸和葡萄
……
师:寓言都很简短有趣,又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书中的第24课有两则寓言。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则——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
师:这里的“苗”“助”“长”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苗是禾苗,助是帮助,长就是长大啦。
师:对。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我要给它浇浇水,施施肥。
生:我还要给它拔拔草呢。
生:我想我只要把禾苗稍微拔起一点点就行了。(众笑)
师:古时候的宋国有一个农夫,他为了让禾苗长大,用的办法和我们刘青松小朋友想的办法是一样的,拔苗。拔苗又叫———
生:揠苗。
师:揠苗助长又叫——
生:拔苗助长。
师:拔苗真的能让禾苗长大吗?打开课文,自己轻声读读,读到你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师:谁来读?你觉得哪儿特别有意思?读给大家听。
(学生分别选择了文中的自然段阅读。其中樊知阳小朋友把“纳闷”的“纳”读成“耐”,让小朋友一起帮助他读了第三遍后读正确。)
三、究因
师:这真是个有意思的故事。农夫费了很大劲去拔禾苗,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那还得从他种了禾苗后说起。谁来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农夫种了禾苗后是怎样的心情?(一生朗读。)
生:他种了禾苗后十分焦急。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圈画,你们是从哪儿看出他急着想让禾苗长大的?(学生认真的读书,圈画。)
师:你们是从哪儿看出他很急的呢?
生:他“天天”到田边去看禾苗呢。
生:还有“巴望”也看出他很急。
生:他觉得禾苗一点也没有长。
篇三:《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育鵬学校张莉
《揠苗助长》是二年级下册七单元中一则寓言故事。文中讲述了一位农夫因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故事,文中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深得孩子们的喜欢。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规律办事会酿成大错的道理。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自己说出这则故事所表达的寓意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孩子可能知其理而不能表其意。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把明白的道理表达出来呢?在教学中我以解题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思考并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农夫为什么拔苗?农夫怎样拔苗?最后结果怎样了?将三个问题串成一条线,以清晰的思路展开课堂教学。
一、 以学定教,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教师适时进行引导、点拔。首先,以讲解题目为切入点,学生们分别提出三个问题:农夫为什么拔苗?农夫怎样拔苗?最后结果怎样了?以这三个问题为课堂准绳,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要求学生要以读为前提,边读边勾画出重点词进行领悟。在第一段中同学们抓住了“巴望、焦急、天天”这几个重要词语,品味了农夫的“急”。想象农夫在田梗上着急的转来转去的情形。同学们积累了词语“巴望、焦急”,随机引导学生用“焦急”造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明白农夫拔苗的原因。
其次,再抓住“一棵一棵、一直”两个词语,理解农夫的“傻”。此时,请一个同学上台戴上农夫头饰,表演农夫拔苗的情景。教师引导:在火辣辣的太阳下,一位年迈的农夫正弯着腰,在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一分钟、一小时、两小时??从中午一直忙到晚上,终于大功告成。教师采访农夫,“农夫,感觉怎样?”拖着疲惫的声音回答:“腰好酸呀!腿都发软了。”这就是课文中写的“筋疲力尽”的真正含义。这样的角色表演让同学们轻松理解了农夫在认真的拔苗,最后还累得筋疲力尽。
最后,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充分想象禾苗为什么会枯死呢?有的同学说:“因为禾苗喝不到水,所以枯死了。”还有的说:“禾苗受伤了,所以就死了。”教师引导同学们思想,要想禾苗快点长高,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什么呢?同学们汇报:“应多浇水、除草、捉虫、还要施肥。”通过汇报交流,明白农夫的好主意结果还酿成了大错,导致禾苗全都枯死了。
通过学生以读为基础,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明白了寓言所要提示的道理。
二、 拓展延伸,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在学生理解了寓意的基础上扩展联想,扮演多种角色进行劝说,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双向互动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故事的结束,儿子见到爸爸,他会给爸爸说什么呢?农夫又会说什么呢?在想象中学生表达自己对这则寓言故事的理解、感悟,并引导学生表达这则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现实生活中做事有没有揠苗助长的理象。
本节课中,还有一些待改进的地方:1、朗读指导不够到位,因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采用多形式朗读方式。导致有些同学重点放在理解课文上而没有读好课文。2、生字没有做到讲解到位。我想只要自己勤学习好反思,在同行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我的语文课堂一定会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完美。
《揠苗助长》课堂实录
况场小学尹红梅
一、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是二年级下册七单元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按事物发展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出“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寓意,不按事物发展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说出寓言的寓意。
四、设计思路
教学中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相结合,通过理解重点词语、链接课内外知识,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一)揭示课题,引发学习兴趣。
师::孩子们告诉老师以前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生:我们以前学过《坐井观天》
生:我还知道《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狐假虎威》??
师:你是个寓言故事大王!你认为寓言故事和咱们学过的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动手做做看》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寓言故事有趣。
生:寓言故事能让我懂得一个道理。
师:对,寓言故事就是能通过小故事告诉大家一个大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27《寓言两则——揠苗助长》
生:(齐读课题),(再用响亮的声音读)
师:看到课题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揠”是什么意思?
生:“揠”就是“拔”,我以前读过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
师:请在空中将“揠”字写的大方,美观(师生同写,教师纠正学生的笔画顺序)
生:“长”是生长的意思。
师:不错,谁连起来说说题目意思?
生:把禾苗拔起来帮助它长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师:同学们理解了题目意思,初读课文,读完后同学们想问点什么吗?
生1:我想问:“农夫为什么要拔苗?”
生2:我想问:“农夫为什么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都没有长高呢?”
生3:我想问:“农夫是怎样拔苗的?”
生4:我想知道:“他拔苗后禾苗真的长高了吗?”
师随机板书:为什么拔苗——怎样拔苗——结果怎样
师:由同学按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小节,组长组织大家读课文,副组长负责引导大家找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用“ ”作好标记。其余两位成员分别向组长汇报答案,由组长将小组讨论结果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生:我从第一句知道那人真有点傻,天天到田边看,禾苗不可能看得高。
生:我从第二句知道禾苗实际是长高的,而那个人只是天天去看,好像没有长高,我们知道,禾苗生长是较慢的,天天去看,怎么可能看出它有明显的变化呢?而事实上它天天在长。
师:不错,对“好像”一词你理解得不错,谁接下去说。
生:禾苗没有他心里想的那么长得快,因此他就嫌慢了,就认为它一点儿没有长高,所以用“好像”。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勾画出“巴望、焦急”,农夫希望禾苗长高,很着急,求之心切。
生:我从第三句知道了那人见禾苗好像没有长高,非常焦急:从“焦急地转来转去”和“自言自语”,我好像看到了那人转到这,走到那,一会儿搓手,一会儿啧嘴,一会儿又叹气。师:这里的“焦急”是什么意思啊?怎样识记“焦”?
生:“焦”是“隹”加“灬”,“ 灬”指火在燃烧。
师:你真聪明,知道将新旧知识结合学习。
生:是“着急”的意思。
师:理解得真准确,谁能用“焦急”说句话。
生1:“我妈妈生生病了,我焦急得跑去叫医生。”
生2:“下大雨了,妈妈还没回来,我心里很焦急。”
师:说得不错,如果你看到农夫焦急的表现,知道他的心思,会如何劝他。
生:我会对他说:“老伯伯,这禾苗不是天天在长吗?你着急什么呢?想一天就看出它长得很高怎么可能呢?”
生:我会说:“老伯伯,别焦急,它在慢慢长呢?你急什么呢?”
生:我会说:“你要帮它们长可以,只要多除草,多施肥就行了。其他有什么办法呢?” 师:不错,下面我们就运用上述方法自学课文2——4节。一边读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好像看到了什么?看到这情景如果你在场会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
师:谁汇报一下第二节的学习情况。
生:从这一节我懂得了那个人是用“拔苗”的方法帮禾苗生长的,他太希望禾苗长高了,所以就做了一件傻事。你想禾苗靠它自己的力量往上长,往上拔有什么用呢?
师:读了这一节,我们请个同学上台来饰演这位农夫拔苗怎样?
生齐答:好
师:表演者戴好头饰,引导:“好像看到在火辣辣的太阳下,一位年迈的农夫正弯着腰,弓着背在田里拔呀拔,流汗夹背也不肯休息。在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一分钟、一小时、两小时??从中午一直忙到晚上,终于大功告成。
生:我从这一节好像看到了那人干得有气无力的样子,看到这,我心里又好笑又好气,我一定会这么说:“老伯伯,你怎么做出这样的傻事呢?你把禾苗往上拔这是送了禾苗的命啊!”
生:我觉得种田人很勤快,从“一直”可以看出种田在认真的拔苗,而且是一棵一棵地拔,所以会筋疲力尽。
师:“农夫,感觉怎样?”
生:拖着疲惫的声音回答:“腰好酸呀!腿都发软了。累得我筋疲力尽。
师:说得不错,这就是课文中“筋疲力尽”的真正含义。当种田人自认为自己干了一件好事后,心情怎样?
生:由第三节我知道,那人拔苗吃了苦,但心里很高兴,总认为禾苗长了一大截,实际上他是好心办了坏事。我好像看到了那人非常高兴的样子。
《《揠苗助长》教学实录(含反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68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