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农村家庭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 正文

农村家庭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

2016-11-18 10:48:32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环境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学校、家庭、社会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近一年来,由于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同时也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现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概况: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嵩德教授指出:“由于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以协调性为特点,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由此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学生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行为习惯的社会性表现,是整个国家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从小就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小学生所处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和教育都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本课题将着眼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着重进行学校、家庭、社会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主要认为小学生可塑性大,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正处于各种习惯形成的雏形期,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如果错过该阶段再矫正或补救,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而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从家长、学校、社会中习得的。在理论上,将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调查数据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在应用价值方面,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家长、学校、社会懂得自己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希望大家都能知道自己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的各自独特的角色,注意自己的言行,争取给小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能够让他们从小就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尽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这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二、近阶段研究总结

(一)理论学习与研究

制定读书计划: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育学》。

(二)对学生行为习惯情况进行调查,完成《调查研究报告

1.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查结果

(1)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

通过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小学生的习惯良好,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德行为、心理素质等方面呈现出正常的、积极向上的发展状况。同时,数据及访谈还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一些方面的不良行为习惯。

(2)小学生自我认识不成熟,情感缺乏。

自我认识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

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一个人若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便会促进他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数据显示有近30%的小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因此,这部分学生不可能有发扬优点、改正缺点的认识,更谈不上有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态度了。又由于缺乏有益成长的课外活动,所以,学生的行为习惯没有用令他们接受或喜爱的方式培养或训练。

(3)家庭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的数据显示,还是有家长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不清楚的现象,说明小学生究竟应该养成那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育者的大人,心中也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谈何重视和培养。对待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大人们经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无法接受,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同时,学生身上有了不良行为习惯,学校、家庭也没有做到及时的沟通,有27.4%的家长不了解学校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甚至有些家长也不想了解。

2.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结合调查和访谈的实际情况,认为形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如: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父母的素质不高,难以指导、教育好孩子,家庭硬环境不理想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如: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少年儿童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对少年儿童培养的投入;负面的消费文化对少年儿童产生严重的危害;社区缺乏应有的教育职能。

3.教育工作上的失误

如:应试教育给予师生关系的压力,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不当。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本期时间短,任务重,研究时间过于紧迫。

2.课题研究有些仍然停留在面上,未能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当中。

3.课题思路仍然不清,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四、下阶段工作安排

1.继续加强学习、交流活动,提高认识。

2.积极参与到课题组会议,真正把课题组会议作为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主阵地。

3.注重行动研究中的反思、修正、补充工作。

4.收集整理行动研究中的相关资料,不断反思,及时总结。

篇二: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的影响

临泉县高塘乡张新小学张程

2016年3月

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的影响

【摘要】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首要环境。其中,家庭教育是子女受到的第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环境在子女健康成长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却往往不得要领,存在不少误区,从而影响了子女的健康成长,造成他们在个性养成、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的问题,从家庭环境角度对学生个性养成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个性养成 原因分析 家庭关系 家庭结构

刚当老师的时候,总听办公室的老师说,看学生什么样就知道家长什么样。以前不信,工作了近两年,发现小学生的个性确实与家长以及家庭环境有关。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家长长期不在家,把孩子放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所以这个孩子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生活。家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可有可无或者是过多的人为铺垫造成他们生活一帆风顺,使他们形成依赖感,丧失自主精神、自立能力的形成条件和机会,产生一种优势心理,致使自我评价发生偏差,盲目陶醉,一旦发现与想象不符,会导致他们产生一系列复杂心理。

一、影响学生个性养成的因素

无论学生个性的整体结构,还是代表个性的某方面的特质,都是在遗传与环境两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一) 先天遗传的影响

先天遗传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这些特性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就类似我们

经常发现的学生个体的某些个性特征往往与他们的父母或兄弟姐妹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关于遗传对个性的影响,科学家很早就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二) 后天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个性是在学习他所在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生活习惯、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并取得社会生活的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换句话说,学生个性形成的过程就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化为能参与社会生活,担负起一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综合来看,后天环境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个性产生影响。

1、关于父母的个性与教养方式对学生个性养成的影响

根据父母的教养行为特点,我国教育家将父母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

有研究表明,在各种文化背景中,民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个性品质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性。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多是几种类型的混合,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自己的性格特点做出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案。

2、关于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对学生个性养成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家庭关系

在家庭亲密度高的家庭中,孩子乐观、合群和自信,是因为这种家庭不仅能在学习、交往等方面为其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而且能给予他们家庭的温暖和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在矛盾性高的家庭中,由于孩子所感受的亲密度较差,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父母间的关系和睦、家庭亲密度高的情况

下,孩子的个性发展较好。反之,则对孩子的良好个性发展起阻碍作用。

(2)、家庭结构

不同家庭结构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家庭结构据其特点分为三大类:独生子女家庭,大家庭。大家庭包括几代同堂和儿女较多两个情况,对于农村来说,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几代同堂的优点是孩子受成人教育的机会较多,接触成人观念的范围较大,思维比较活跃,孩子性格多开朗活泼,易与人交往。但缺点是容易出现隔代溺爱,从而形成家庭矛盾,使孩子无所适从,见风使舵,对他们的个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相比之下,儿女较多会对孩子个性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条件。孩子可以和兄弟姐妹们在互相鼓励,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这里我要补充一点,在我的工作中遇到几个特殊的孩子,在办公室里聊天发现每个班里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情况特殊的孩子,就是我要说的特殊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不良婚姻关系的家庭和离散家庭)。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因父母角色的暂时或长期缺失、父母的婚姻关系恶劣或那些因特殊原因与子女分居多地的父母,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较大,自控能力、人际交往较差,优柔寡断。父母离异的时间越长,其子女自控能力也越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信任感下降,更容易受同学、朋友压力的影响而产生偏差行为,尤其是父亲空缺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夫妻之间幸福美满,才能对孩子给予更多的爱和帮助,家庭结构完整、和谐,家庭成员其乐融融,对孩子的良好个性的养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3、关于父母受教育程度,期望水平对学生个性养成的影响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父母对孩子个性的影响也不同。有专家指出,

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低对其教养方式产生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高者,选择民主型方式的比例就高;反之,选择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方式的比例就高。期望过高是家长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家长的过高要求与期待容易造成紧张的家庭气氛,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便粗暴指责或伤心绝望,这样做会使孩子造成性格懦弱,也可能使其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要求过低或对孩子没有期望值,久而久之,会使孩子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影响儿童树立远大理想。

二、如何创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养成的家庭环境

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让他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那么如何创造好的家庭环境呢?

(一) 建立良好的情感熏陶环境

良好的情感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具体说有家庭成员间的民主平等,彼此尊重,相互和谐,情感传承,而彼此和谐又是感情环境的基础.和谐首先是夫妻间的和睦,相敬如滨,互相谦让,体贴入微,这样孩子从小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知道一个人应该懂得去关心人,帮助人,甚至照顾人,才不至于眼里只有自己。这样孩子的感情心里就是健康的,才不至于心里变态。相反,一个家庭父母间的争吵,是正确教育子女的障碍,如果无休止的争吵,就根本谈不上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今天,许多父母在外打工,他们的孩子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这些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母爱和良好的情感熏陶,有的性情孤僻、任性,容易产生自卑感,学习不认真,于是他们就有得到爱的渴求,到处寻找温暖和同情,就容易上当受骗.有的情感心里不健康,就不懂得帮助别人,关心人,甚至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有真情。这就是家庭情感环境给孩子带来的悲剧。

(二)建立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环境

常言说的好:“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行和思想感化着孩子。良好的道德环境是通过父母的榜样和表率作用形成的,一旦形成,便

篇三:浅谈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摘要: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校风的保证。因此,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本人通过在农村多年来从事德育工作的实践和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规范、教育网络、树立典型

孔子曾说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校风的保证。因此,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那么怎样才能抓好我们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现谈一谈我在农村十多年来从事德育工作的实践和做法。

一、组织学习规章制度,规范训练养成教育。

朱熹曾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进行。 我校在开学的第一周就开展了“好习惯伴我成长”为主题内容的养成教育宣传周,每周星期一上午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跟学生学习学校规章制度,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让学生明白在学校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等。注意让学生明确应怎样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同时把规范训练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的一日活动之中,因为小学生常常不太能明白一些大道理,但这时若能给予他们很好的训练,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体会那样做的好处,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要养成好习惯,把不经常出现的行为训练成经常出现的行为,则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要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的练习,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绘画等途径,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例如培养使用礼貌用语的好习惯,就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来进行,如在做操时不小心踩到了别人的脚,要诚恳地向对方道歉,说声“对不起”。这种自然的生活场景对孩子培养良好习惯十分有利。因为好的习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巩固,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孩子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反复抓,不能放松。

二、家校合作形成合力,构建养成教育网络。

学校实施养成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养成教育任务。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道德知识上的教育和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要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指导并监督他待人接物的礼仪。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学校——家庭相结合是最好的模式。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使家校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我校的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出身在农村的农民,望子成龙心切,但由于自己的文化修养有限或由于生活习惯的不良影响,或多或少给我们的小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成长。凡是家庭教育抓得紧,抓得好,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就比较快,反之进步就比较慢。家长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如:在放学的路上,两位同学捡到了一个钱包,一个同学说要拾金不昧交给老师,另一个同学说我妈妈说过捡到钱谁交给老师谁是傻瓜,结果这两位同学就把钱给分了,拿了钱去上网,这就说明家长的影响何其严重。在学校里,我们有的小学生,经常迟到,不爱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欠佳,或者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多,还结伴贪玩,爱说假话骗人等等,都和家长的影响或是这些小学生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所以养成教育必须以家庭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任何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重点却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品格的

培养。从事教育的人都十分清楚,任何学生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出家庭教育的程度与效果,每个孩子都会有家长的影子或特征。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是人们接受教育、德育最长久的场所。学校的德育必须要以家庭教育为依托,让家庭德育成为学校德育好的助手与补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在学校规规矩矩的好学生,回到家却是一个无规无矩,甚至是蛮不讲理的孩子,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与教育。也有这样的现象:学校要求的某些行为被孩子说成是在学校才能做的事情,而脱离了学校这一要求就不存在了。所以,出现了手拿红领巾上学,出校门随手扔废纸,都是由于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脱节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想使养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多方面、多渠道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家长对学生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家校形成合力,这样就十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以后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

三、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率先垂范养成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在养成教育中,老师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必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生要做到,我自己也要做到,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比如上课师生问好,我始终坚持行鞠躬礼向学生问好。平时学生向我问好,每次我都点头或招手向同学们问好。这种教育的效果胜过千言万语。在教育教学中我注意仪表端庄,以身示范,小学生在行为实践中受到榜样影响,学生就会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我根据他们爱表扬、具有向上心理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规范训练时,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感染学生,要有文明学生,首先得有文明老师。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另外教师要关心体贴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 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 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孩子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他也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他们以英雄人物、伟人、智者、科学家等为榜样,就可能找到动力和方向,成为有用的人;当他们结交小人、盲目追星、盲目攀比、从父亲那里学会吸烟等,结果将%
农村家庭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54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