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互联网网络舆情科学发展观调研文章 正文

互联网网络舆情科学发展观调研文章

2016-11-11 10:42:43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被称作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作为双刃剑的网络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舆情危机,正如一网友所说:“每个人都是一羽话语蝴蝶,同频共振即可掀起舆论风暴。而互联网给了每个人一只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作家、新闻发言人,蝴蝶又有了麦克风,更容易形成话语声浪、文化波涛”。所以,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成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现状:

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一方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种传媒对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煽动某些事件;另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如果一时不能获得消息或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消息,就会通过网络等获取信息。“一边是随心所欲的发布信息,一边是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发布的是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怎样传播,获取信息的人们的怎样反应??这些都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如何及时地发现这些网络舆情,并根据其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成为党委政府维护自身形象、加强执政能力的必要手段。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地区已经意识到网络舆情对一个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建立起了最基本的舆情监管体系,可以开展网上舆情的采集、分析、处理等,但只局限于小范围之内的,并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近年来发生的如贵州瓮安、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等有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事件发生后,尽管在网络中某些言论的观点是客观的、真实的,对事件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情绪化、偏激的,辱骂、攻击性言语,甚至制造谣言,混淆视听,激起网民对政府的不满与愤怒,网络舆情对事态向负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我们来说,突发的网络负面舆情一旦发生,其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首先没有一个健全的网络舆情应急处臵机制,不能适时果断地处理危机;其次,没有与网络媒体建立一个完善的关系网络,难以及时有效的在发生舆情时对舆情进行管制;再者,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处臵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训练,加上过去行之有效的新闻管理办法有的反而束缚了我们自己的手脚,造成处理事件的被动。而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中: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知识还不十分熟悉,缺乏网络舆情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现在所采用的舆情监控系统刚刚投入试运行,其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等功能都有待于更好的完善(包括开发商对功能的改进及我们结合其功能特点行监控范围、研判依据等方面的配臵),使之更贴近于我们实际,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再次,我们在进行信息反馈、信息决策,信息处臵等多个环

节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很多责任主体单位还存在着不重视、不配合现象,影响了整个舆情处臵工作的正常开展。

造成舆情监管难的原因及对策:

分析来看,造成网络舆情监管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处于匿名性和虚拟性交织的状态,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发言者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进而显得肆无忌惮;2、网络信息真实性难以区分,部分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带有严重的感情色彩,易导致真相的掩盖、言论的失实;3、网络舆情传播快,范围广,聚集效应强,但可控性较差。对在网络中四处粘贴攻击诋毁类的信息,只能被动采取堵截、删除等方式,防不胜防;4、对新兴的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管抓手,也缺乏有效的制止或者进行澄清的手段。对不利言论,主要采取删除了事,很少对事实进行澄清。有些问题早已解决,但反映问题的信息一直在网

络中传播,仍可能引发新的不良影响;5、对网络舆情掉以轻心,很多领导认为网络仅仅是发泄情绪的途径,对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看待网络舆情,也是造成网络舆情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原因。

网络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监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他涉及到多个主体,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面对新的历史形式,我们的网络舆情监管更应该按照“管疏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开展。

1、加大对网站发布单位和网络使用主体的管理力度。公安、文化等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网站的管理,严格要求开设信息发布平

2、密织社会监控网络。网络被称作浩瀚的海洋,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单靠网络监控系统只是杯水车薪,需要充分调动各主管部门、网络文化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网上舆情监管工作,建立一种信息共享、高效运作、快速反应的舆情监控体系和机制。

3、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各部门单位要对自己辖区内的敏感问题、突发事件及时发现及时提报,对可能出现的网上热点问题要充分估计、提前建立预案。要确定一名同志担当前网络舆情预警联络员,及时搜集与本单位有关的负面信息,及时与上级网络管理部门进行沟通。

4、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对一些新闻网站,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做大做强,成为推介政府、宣传政府的主流网站。加大与上级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可成为抵制不良信息的网络正面宣传主阵地。同时完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做好培训,提高网络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一支懂政策、讲方法、富有战斗力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为有效开展工作打好基础。篇二:舆情调研报告

第一章:概述

1.1建设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带来网络传播的兴起,以往在传统新闻媒体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的言论得到空前的发展。由于本身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更多的人们愿意采用网络这种渠道来表现真实的想法。

中国社科院发布《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互联网继续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网民对网络的运用,已 由初期偏于娱乐与交友发生转向,网络新闻使用率大幅攀升,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网民对“重大新闻我一般都首先从互联网上看到”的总 体认同度高达62%。网络已成为社会舆论重要发源地。上述报告同样指出:网民对“互联网是我发表意见的主要渠道”的总体认同度高达43%。

网络还 是社会舆论的扩音器,网友关注焦点及公共事务、讨论议题广泛,言论彰显出民众意识;而网络又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参与度高等特 性,网友众说纷纭、言论扑朔迷离,使得地方性、局部性事件在一夜间被成倍放大,演变为全国关注话题,像城管打死人事件、华南虎事件、周久耕天价烟事件,网 络让草根阶层不再处江湖之远,将政府部门推向风口浪尖,矛头直指政

府执政为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严重破坏政府形象、降低政府公信力,甚至导致政府信任 危机。

网络舆情是广大民众关于民声、民愿、民意的汇集,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网络舆论的重要性。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 一个重要的渠道”。中央和国务院设有专门机构搜集网络重要信息,以“互联网舆情”形式提供给领导人参考,网络舆论成为一种“公开的内参”。互联网已成为党 和各级政府治国理政的新平台。

第二章: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行业舆情特点及意

2.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舆情特点

? 网络舆情处臵机制不健全,不能适时果断处理危机

目前,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效仿宣传部门组成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但尚未建议完善的网络舆情工作的机制。一是工作缺乏预见性,部分领导或者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认识不足。二是对于可能出现的危机后果估计不足,工作被动,涉及本部门的舆情被网络炒作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则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样不但不利问题的解决,反而增加对立情绪,造成矛盾进一步激化。

? 指挥缺乏统一性,特别是多头指挥,决策迟缓,有关部门层层汇

报,不能及时果断处理。

? 人社部门及工作人员缺乏处臵网络舆情的技巧

由人社部门的工作职责可以看出,与社会基层人员联系比较紧密,而与社会基层人员进行沟通时,不可避免产生一列矛盾问题。而一条涉及关于人社部门的信息迅速在网络被炒作的危机,工作人员的应对心理、方法、策略和手段有些被动和力不从心,对于媒体的询问和公

众的质疑,往往保持缄默或封锁消息,很少与网民进行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

网络环境下,涉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面舆情使工作人员及单位形象受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涉本部门舆情的应对工作。增加信息透明度, 准确、及时地发布权威信息,就能使谣言破灭,从而有效引导舆论。建立权威专业的组织体系、加强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采取适当的舆情引导与控制手段,是建立 科学有效的舆情应对机制的必需。加强舆情分析与研判工作,区分不同性质的涉及本本门负面舆情,可以为正确的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善与媒体沟通,借助媒体传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的声音,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2.2、应用意义

2.2.1有效的部署工作人员

具体来讲,在实际工作中,脉维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运用,可以有效的进行工作人员部署,运用网络雷达技术替代人工浏览的方式,将会节省大量人力,并将负责分析互联网信息的人员从枯燥的重复性的查看互联网信息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有效的人力投入到对信息结果的处理和防范等重点上。

2.2.2降低人工对比分析误差

在本项目运用中,通过该系统,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通过信息关联分析与共享、人工经验知识分享与机器自动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社会公开情报信息的研判与事件综合分析预测,改变以人工操作带来的水便,提高了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2.2.3提高人社部门的管理效能效能

在该系统中,针对互联网信息的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脉维舆情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文本挖掘技术,提高了人社部门的对于互联网舆情的应对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加强了对社会面信息的全面动态控制能力。

2.2.4为领导决策依据篇三:关于网络舆情引导的调研

关于网络舆情引导的思考

井陉矿区人民法院 张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群体性事件接踵出现,受到各方关注。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各种信息借助网络快速传播,对现实中的事件起到推波助澜作

用,增加了处理难度。有些并不严重的事件经网络炒作后常常以讹传讹出现信息失真,人为使得事态复杂化。有些事件还由于网民的大量参与形成网络暴力,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些频频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给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社会稳定和网络管理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网络舆论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网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舆论监督力量。当前大部分与政法机关有关的网络热点事件,往往一个案件的某个细节,经过网络的发酵,演变成为震动各界的社会热点事件,使得各级政法机关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地卷入网络舆情危机之中。笔者以为,面对愈来愈多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应采取以下四个途径措施予以应对:

一是构建舆情监督领导系统,正确全面领导舆论。一是精心构建网络舆情监督组织机构。根据网络舆情监督工作的需要,成立网络舆情领导组、网络舆情监测组、网络舆情调查组、网络舆情反馈组,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应对工作。二是突出抓好政法网门户网站建设。把政法网站建设成为征求意见、网上受理、在线交流、咨询问答、网上展览等多功能有序整合的统一平台,引导群众正

确认识当前社会矛盾,理性合法表达诉求。三是牢固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全面实施量化目标管理、办案流程管理、内外监督管理,切实树立起政法机关良好形象。

二是及时发布官方消息,做好舆情引导工作。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是参与人数多,信息传递量大,消息传播速度快。在所涉及的事件中,绝大多数参与讨论的网民并不是事件亲历者,但对事件表示出了高度关切,他们从不同途径获取信息后,很快通过网络传递出去,使得事件的参与人数滚雪球般增加,信息量快速膨胀,最后形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针对这一特点,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及化解过程中,有关方面必须及时发布信息。对此有关方面必须建立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开设一些“网上热线”或网络互动活动,利用视频、音频、聊天系统等与网民交流,尽可能早地对网民的意见和诉求作出回应,在双方之间搭建起信息沟通的桥梁。

三是快速应对焦点问题,做好事件处置工作。网络作为一种监督方式,是释放个人正义和社会良知的有效载体。许多网民虽然与议论的事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但他们会毫不吝惜地表达对弱者的支持和对恶行的鞭挞,持续地关注事件的发展,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态度。针对这一特点,有关方面必须在第一时间掌握网民所关注的事件焦点是什么,找准症结,快速、果敢地做好事件处置工作。处置事件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迅速。必须在第一时间对事件作出处理,对是非分明的事件刀下见菜,使责任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处置;二是透明。网络是一个信息高度透明的场所,凡已在网络上热议的群体性

引领网络舆论的有序发展。坚持信息充分公开,提高党政机关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开度。积极培养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反动言论。四要强化队伍培训。注重吸纳、培养高水平的网络理论和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一线网络评论人才、掌握尖端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通过业务和网络技能的专业培训,使网上舆情引导队伍更加知识化、专业化,成为检察机关驾驭互联网的综合性“通才”。五要尽快实现网络立法。网络立法是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情绪型负面舆论的有效保障。

篇二:论文:网络舆情1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摘要:

随着网络成为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如何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最大限度的消解其负面影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从网络舆论的现状和特点入手,随后进一步分析了网络舆论面临的复杂形势,最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增强网络舆论引导有效性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网络舆论、预警、规范。

正文:

一、网络舆论的现状和特点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网络媒体已被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微博、社区、空间等。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互通便捷,具备传统媒体没有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新闻点评和博客,可以立即发表意见,没有障碍,思想表达更加自由。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对事物的看法。如“三鹿毒奶粉事件”,“我爸爸是李刚”,“上海学生援交”等事件一经在网络披露后,都能迅速引起全国乃至世界舆论的关注,成为舆论焦点。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方面由于,当一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另一方面,各种渠道的意见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网上与网下相互影响,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比如,2010年2月28日,一部被认为是广西某市烟草局局长的日记在网上引起极大轰动,被各大网站疯传。网友看后评价,日记主人的中心工作是喝酒,其次是玩女人,日记不异是一部新的官场现形记,照成恶劣影响。

3,丰富性。网络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任何人都拥有选择主题、话题和选择写什么、怎么写的自由。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由于网上信息海量,网络舆情的内容各种各样,既有积极健康的言论和情绪表达,也有庸俗化色情的言论及情绪表达,各种言论都有表达的地方。

4,互动性。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

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

二、关于网络舆论的几个问题

(一)、网络舆论对于传统舆论的突破

1.把关人作用的削弱

舆论离不开媒介。在传统媒介阶段,报纸、广播、电视对信息的把关作用是十分强大的,记者、编辑、制片人等媒体工作者和组织可以决定受众接收哪些信息、关注哪些问题。对于每一个信息而言,它们都可能成为人们舆论的焦点,但经过把关过程之后那些反映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的潜在舆论信息也许会石沉大海;网络媒介开放式的特点弱化了传统媒介中的把关作用,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法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一一把关,这增加了形成潜在舆论的信息数量和多角度信息。

2.受众舆论参与度的加强

网络媒介的参与性、互动性优于传统媒介。前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后者虽然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否能够被报纸、广播、电视传播出去还要受到把关人的选择。

(二)、有关网络舆论专制性词语的探讨及延伸

网络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媒介,类似“监督”和“控制”这种专制性的词语应当舍弃。在谈到网络舆论问题的时候,许多文章提到“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控制”、“网络舆论引导”等命题,这些命题的提出不仅忽略了网络开放性本身,也所害了民主、自由的实现。民主和自由不仅需要实现它们的途径,还需要能够实现它们的思想来保证。对于新闻传播学来说,有很多反映民主自由的观点可以借鉴到网络舆论之中,类似“观点的自由市场”、“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等,因此将带有公平性的词语“竞争”替换“监督”、“控制”、“引导”会更好些。“网络舆论竞争”命题的提出将为网络舆论建构一个民主、自由,不受个人及组织控制的理论氛围,利于网络舆论正面健康的发展。

当然“网络舆论竞争”的提出面临很多现实性的挑战,网络暴力、网络打手、恶意诽谤造谣在网络中确实存在,负面舆论与正面舆论进行自由竞争时不能保证“善良”总会战胜“邪恶”,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网络促进舆论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来看是利大于弊的。此外,过分鼓吹无序的网络舆论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会成为政府干预网络舆论自由理论上的“帮凶”。一个国家的民主化建设是十分艰难的,要经过一寸一寸的争取才会得到,对于现阶段我国网络舆论的民主建设来说,较之传统媒介时期的舆论更为民主,更能监督政府的行政职能,更能反映真实的民意,因此网络舆论的自由竞争才是正道。前不久听到关于网络实名的消息,本人甚是反对。网络实名制增加了个人为自己言论承担责任的成本,尤其对我国家来说,历朝历代都不缺少文字狱的“典范”,“道路以目”也许是国人深有体会的成语。实名制的实施只会使得我国的民主进程倒退,这是“文字狱”在当代的变体,在无形之中震慑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即对民间舆论的控制。 网络暴力、网络打手、造谣诽谤等负面现象在网络传播中的存在,有人将这一现象归结为网络受众素质不高,其实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个恶意报道必然不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如果针对恶意报道受众得到充足的信息,从多角度去考察该报道,那么揭穿骗局是易如反掌的。虽然这个假设有本末倒置的嫌疑,即先知道是恶意报道而后去寻找信息来考证,但对受众面对一个报道去辨别真伪,提出了有益的借鉴。若受众用足够的时间去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辨析,分辨虚假新闻、谣言等不实报道将易如反掌。

“国民素质不高”是某些人的惯用借口,他们可以把一切民主制的东西加以排除,试问没有经历过民主制的国民怎么能懂得民主呢?民主不是理论上的东西,而是西方民主国家对现

实的反映及终极价值的追求。很多事情只有经历才会懂得,文革对国人是一个永远的痛,若有人还要搞类似的文革运动,国人是否会欢呼雀跃?计划经济时代完全排斥市场经济,但只有经历过计划经济才会懂得市场经济对我国建设的重要性。所以只有为网络舆论塑造一个自由的氛围,才会使国民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民主国家的目标才可实现。

(三).网络舆论不是单一舆论

网络舆论不是单一的,单一的网络舆论是一种病态现象。舆论要针对一定的社会现象或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形成人们普遍的看法,此类现象和问题的复杂性使得人们观察它们的方式、角度、立场呈现多元趋势,因此网络舆论存在“不同的声音”才是常态。“不同的声音”并不是众说纷纭,毫无限制的多样性,否则就不存在舆论了,“不同”体现为一种主导舆论之下还存在若干“其他观点”,这种“其他观点”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如主导性舆论占到总体人数的60%,还有3种不同观点的群体各占10%,剩下10%的人持有尚未形成舆论的其他观点。(该假设基于本人对舆论概念中“一定范围内人数”的理解为:处于群体当中的一般人能够感知到周围人观点的压力即可。)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曾提出两个舆论场的说法,一个是传统媒体的官方舆论场;一个是网络舆论场。众所周知的是“官方”与“民间”是个相对的概念,对舆论进行这样的划分也就是承认网络舆论是民间舆论的代表,这是对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所承载舆论的现实概括。有学者曾以此分类方式为基础,提出“打造同一个舆论场”的命题,这是值得商榷的。

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是很难达成共识的,它们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前者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统治;后者在政府的限制下争取更好的生活。前者要求民众多缴税、稳定、保守是理想状态;后者希望少纳税、民主、自由才是值得追求的事情。由此可见“官方舆论”与“网络舆论”未必处处一致,相反不同的主张、不同的声音才是符合现实的。

现今时代的主题是民主和自由,而推动时代进步的根本动力来自民间,代表民众舆论的网络舆论是完成民主化进程的动力之一。网络舆论对政府的监督作用是巨大的,网络媒介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垄断特点,使得政府封锁针对其负面新闻的能力下降,这种信息的公开使民众了解真实事件成为可能。最近针对公安机关的舆论压力是巨大的,引起舆论关注的“孙志刚事件”改变了我国的收容遣送制度;“躲猫猫事件”中,云南官方为了缓解网络舆论的压力,邀请网友组成调查小组参与到事件调查,但由于看守所没有提供监控录像,使得网络舆论再次哗然;江西九江看守所里“做梦死事件”再次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在这接二连三与公安机关有关的事件中,民众对于政府公信力的思考更加深刻,也正是由于网络舆论的压力使得公安部门加大了整治力度,公安部全国电话会议于“做梦死事件”发生后召开。

民主自由是监督和争取来的,网络舆论作为民众舆论的代表应当与政府舆论有所区别,只有区别的存在才可能实现监督的职能。若“打造同一个舆论场”,则政府舆论压倒民间舆论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这一点在传统舆论阶段可以得到验证。如果有学者将“官方舆论”与“网络舆论”在理论上打造成“同一舆论”,则只需省去“网络舆论”的字眼而直接将“官方舆论”代替“同一舆论”即可。

三、关于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监督的建议

(一)、加强主流网站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加强主流网站建设,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技术、内容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

在技术方面,主流网站应加强网络技术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互联网业务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产物,技术的发展不断带动新业务、新领域的出现。加强网络技术开发研究,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运作水平的基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主流网站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主流网站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要加快健

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市场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促研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攻关体系,保证网络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互联网自身的发展相适应。主流网站应当时刻跟踪新技术、新业务,组织技术力量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和中长期技术规划,做到始终处于技术发展最前沿。

在内容方面,主流网站应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三贴近”,尊重网民、服务网民,实事求是、公开透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也逐渐走向意识形态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主流网站要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需要做好几项工作:一是把握时点,反应快捷。面对重大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主流网站应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占先机,力争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举措最早、最快、最准地告诉广大网民,压缩负面消息的传播时空,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二是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敢讲真话是前提。主流网站应勇于面对社会热点和难点,开诚布公地用真实的信息、真诚的态度给群众释疑解惑,消除误解和隔阂,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三是超前策划,主动引领。目前,我国有的主流新闻网站在重大事件的超前关注和整体策划上还落后于传统媒体和商业网站。在一些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面前,事后宣传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只能让主流新闻网站陷于被动。这就要求主流新闻网站必须围绕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

大主题进行超前策划,适时主动设置网络议题,掀起网络舆论高潮,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

在经营管理方面,主流网站应把党管媒体原则与市场经济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互联网是新生事物,其建设和管理没有经验可循,一切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主流网站在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前提下,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快改革步伐,增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其中,努力提高自我“造血”功能是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加快发展壮大主流网站,无疑需要巨大的资金驱动。在网站建立的起步阶段,政府给予一定投入、加大“供血”是必要的,但这并非长久之计。真正解决主流网站的发展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其“造血”功能。当前,可通过一系列加强主流网站建设的改革,从制度层面建立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和资本运作环境,以保证主流网站有持续健康发展的后劲。

(二)、如何规范网络舆论监督 在我国,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他们常常将媒体作为反映自己政治态度和参与社会公共社会事业管理的主要载体。人们从传统媒体中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变化,习惯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社会讨论,行使自己的舆论监督权利。

由此看来,网络媒体作为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对充分发挥人们的监督权并有效传播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明确责任,加强舆论引导作用。

作为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网络媒体不能单纯地对传统媒体上的新闻消息进行简单的技术处理后,发布在网页上,仅作为传统媒体的电子版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

首先,网络媒体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明确服务大众、引导大众舆论的社会责任,在网络媒体记者中树立较强的职业责任感。其次,网络媒体要转变被动的报道新闻模式为积极主动寻找社会题材,并将社会舆论的焦点集中到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上。最后,网络媒体要打破浅层的消息发布,在传播广度不受限的基础上力争加强传播的深度,利用网络传播媒介的特性进行深入挖掘,为公众舆论监督提供真实可靠的事实基石。网络媒体记者不能单纯地为写新闻而写新闻,要注重跟进新闻发展,促使新闻事件的良性发展。

此外,我们应该注意网络新闻报道的平衡性,特别是在对社会消极事件、负面报道的处理中,要注意引导网民舆论,防止偏向一边倒,造成类似“新闻审判”的不良反应。

(1)构建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传者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可以通过设置传播议题从而影响受众讨论的议题,它不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而是告诉人们“想什么”。这种方式将受众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之前设置的问题上。网络舆论的不稳定,需要理智而正确的引导,议程设置机制的构建是引导舆论的重要方法。

(2)确认网络“把关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把关人”概念,他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遍布了“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在网络广阔平台上的自由浏览信息和发表见解中,若传播者能明确

地建立把关人制度,就能在不良信息扩散之前或传播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前,予以及时约束。

(3)培养“意见领袖”。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二级传播理论,他指出意见领袖扮演着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且其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或过滤作用。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的针对敏感问题的讨论。因此,加强意见领袖的作用能促使网络媒体更好地把握舆论方向。

2结合传统媒体优势互惠互补,联手合作舆论监督。

网络媒体要善于认识到自身信息传播中信息失真、控制性差等不足,结合传统媒体稳重深入的传播优势,实现互补互惠,在大媒体时代联手做好舆论监督。

近几年来,网络媒体以一种单一的信息交流发布管道形态出现日趋减少,它已逐步发展成一个独立于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机构。但因信息量大、运作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网络媒体在新闻操作中想要真正做到客观谨慎难度较大,而传统媒体常常能克服这些问题。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紧密结合,能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并促使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融合的整合媒体舆论监督方式的形成,最终推动我国新闻监督事业的长足发展。

3呼吁推动网络媒体舆论监督中的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

良好的道德秩序和法制保障,是创建一个良性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的重要制度保障。网络媒体在社会中广泛地传播社会事件且不受时间限制,不仅直接行驶监督权促使被关注事件的良性发展,而且促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不错的成效。许多情况下,网络力量已摇身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及网络侵权事件的发生,也使网络成为滋生谣言的摇篮。我们需要网络理性地引导社会舆论,就需要不断地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只有用道德的力量呼吁社会保护和尊重他人的权利,用明确的法律条文制裁故意恶性网络暴力事件,用切实可行健康的方式保障人们的监督权,才能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才能从根源上减少网络失控和网络暴力,最终保障网络舆论监督的良性发展。

(三)、给地方政府10条应对网络舆论建议

1.我们已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今天不仅有党报党刊、国营的电台电视台,还有都市报和网络媒体,以及境外媒体。特别是互联E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有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则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湖南省委宣传部官员讲得到位:发生新闻是第一位的,发表新闻是第二位的;堵了一个记者的口,堵不了所有记者的口;堵了所有记者的口,堵不了互联网上网民的口。

2.中国客观上已经产生一个“压力集团”,这就是3.38亿网民。其中,包括2.26亿网民看网络新闻,新闻E跟帖是最为草根化、大众化的网络舆论;1亿%网民访问BBS,这是网络舆论形成和发酵的主要推手;1.82亿网民开博客且6425万人半年内更新,所谓网上“意见领袖”的博客是“权重”最高的网络舆论;1.55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2.4亿网民

篇三:舆情调研报告

第一章:概述

1.1建设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带来网络传播的兴起,以往在传统新闻媒体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的言论得到空前的发展。由于本身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更多的人们愿意采用网络这种渠道来表现真实的想法。

中国社科院发布《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互联网继续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网民对网络的运用,已 由初期偏于娱乐与交友发生转向,网络新闻使用率大幅攀升,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网民对“重大新闻我一般都首先从互联网上看到”的总 体认同度高达62%。网络已成为社会舆论重要发源地。上述报告同样指出:网民对“互联网是我发表意见的主要渠道”的总体认同度高达43%。

网络还 是社会舆论的扩音器,网友关注焦点及公共事务、讨论议题广泛,言论彰显出民众意识;而网络又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参与度高等特 性,网友众说纷纭、言论扑朔迷离,使得地方性、局部性事件在一夜间被成倍放大,演变为全国关注话题,像城管打死人事件、华南虎事件、周久耕天价烟事件,网 络让草根阶层不再处江湖之远,将政府部门推向风口浪尖,矛头直指政

府执政为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严重破坏政府形象、降低政府公信力,甚至导致政府信任 危机。

网络舆情是广大民众关于民声、民愿、民意的汇集,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网络舆论的重要性。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 一个重要的渠道”。中央和国务院设有专门机构搜集网络重要信息,以“互联网舆情”形式提供给领导人参考,网络舆论成为一种“公开的内参”。互联网已成为党 和各级政府治国理政的新平台。

第二章: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行业舆情特点及意

2.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舆情特点

? 网络舆情处臵机制不健全,不能适时果断处理危机

目前,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效仿宣传部门组成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但尚未建议完善的网络舆情工作的机制。一是工作缺乏预见性,部分领导或者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认识不足。二是对于可能出现的危机后果估计不足,工作被动,涉及本部门的舆情被网络炒作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则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样不但不利问题的解决,反而增加对立情绪,造成矛盾进一步激化。

? 指挥缺乏统一性,特别是多头指挥,决策迟缓,有关部门层层汇

报,不能及时果断处理。

? 人社部门及工作人员缺乏处臵网络舆情的技巧

由人社部门的工作职责可以看出,与社会基层人员联系比较紧密,而与社会基层人员进行沟通时,不可避免产生一列矛盾问题。而一条涉及关于人社部门的信息迅速在网络被炒作的危机,工作人员的应对心理、方法、策略和手段有些被动和力不从心,对于媒体的询问和公

众的质疑,往往保持缄默或封锁消息,很少与网民进行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

网络环境下,涉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面舆情使工作人员及单位形象受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涉本部门舆情的应对工作。增加信息透明度, 准确、及时地发布权威信息,就能使谣言破灭,从而有效引导舆论。建立权威专业的组织体系、加强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采取适当的舆情引导与控制手段,是建立 科学有效的舆情应对机制的必需。加强舆情分析与研判工作,区分不同性质的涉及本本门负面舆情,可以为正确的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善与媒体沟通,借助媒体传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的声音,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2.2、应用意义

2.2.1有效的部署工作人员

具体来讲,在实际工作中,脉维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运用,可以有效的进行工作人员部署,运用网络雷达技术替代人工浏览的方式,将会节省大量人力,并将负责分析互联网信息的人员从枯燥的重复性的查看互联网信息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有效的人力投入到对信息结果的处理和防范等重点上。

2.2.2降低人工对比分析误差

在本项目运用中,通过该系统,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通过信息关联分析与共享、人工经验知识分享与机器自动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社会公开情报信息的研判与事件综合分析预测,改变以人工操作带来的水便,提高了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2.2.3提高人社部门的管理效能效能

在该系统中,针对互联网信息的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脉维舆情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文本挖掘技术,提高了人社部门的对于互联网舆情的应对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加强了对社会面信息的全面动态控制能力。

运用方脉维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实现了在一定范围内网站信息发布进行全面掌控,能够对境内、境外互联网信息(新闻、论坛、博客、微博、贴吧、rss等)实时监测、采 集、内容提取及排重;并且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全面检索、主题检测、专题聚焦、相关信息推荐;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业务需求定制信息分类规则;为用户辅助编辑提供信息 服务,如信息预警、自动形成网络信息报告、追踪已发现的信息焦点,针对最新3G网络方面,全面推出了适合iphone 4、ipad 、android等系列的3G智能终端产品等。这对于随时随地发现违法不良信息;获得互联网信息热点焦点和趋势分析;合理部署工作人员,提高人员的工作效能;实时通报内外用户最新情报信息;更充分了解社情民意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2.4为领导决策依据


互联网网络舆情科学发展观调研文章》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25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互联网网络舆情科学发展观调研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被称作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外的第四媒...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