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交流第2页 正文

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交流第2页

2016-11-10 09:32:32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浅谈不同时期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重点

新形势下不同时期工业园区的发展重点

工业园区是资源高度聚集的工业化载体,能有效推动产业聚集,形成产业聚集的协同效应的工业发展模式,较之于分散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是政府推进工业化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本文根据工业园区的发展程度,从成长期、成熟期、饱和期三个时期来分析新形势下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重点。

一、不同时期工业园区的特征

(一)成长期

工业园区成长期是指园区建立至初具规模阶段,具备如下特征:一是生产要素快速聚集。园区建立之初,以政府的优惠政策为驱动,通过低成本导向,吸引一批企业落户园区,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快速聚集。二是产业类型较为单一。因为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较低,入园企业大多为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企业,园区产业也为单一的产品制造和加工。三是园区空间布局简单。为保障土地的低成本,成长期园区一般都会选择单位用地面积上拆迁房屋较少的农村或郊区,与城市基本脱离,且在企业布局上,主要是沿交通轴线布局,单个企业聚集。四是建设资金需求巨大。这个时期的工业园区发展快速,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等各项任务重,在基础设施配套上需投

入大量资金,多有入不敷出的现象。

这个时期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基础期,这个时期的建设发展成果,将直接影响到该园区的后续发展。以益阳长春经济开发区为例,园区建园之初,规划不甚完善,前期投入不足,在规划选址、项目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滞后,且没有完善的项目入园审查机制,入园企业多为传统加工型企业,缺乏支撑作用大、带动效果好的龙头企业,导致产业链抗风险能力较低;此外,该园区区域属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地域正处于农村向城市的转变过程,部分群众仍停留在农民的观念,传统思想较重,且园区因征地拆迁、查违拆违而引发的矛盾较为集中,还有个别群众不愿服从大局,以致形成了发展中的阻力。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长春经开区成长期延长,向成熟期迈进困难重重。

(二)成熟期

工业园区成熟期是指园区达到一定规模后扩张延伸阶段,具备如下特征:一是由项目主导转变为产业主导。该时期园区达到一定规模后,发展重点逐步向产业转移,各类生产要素重新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的主导产业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具有较好的产业支撑和配套条件。二是入园企业由量转变为质。随着园区的规模化,当地的廉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难以满足整个园区的需求,传统企业的提质转型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促进园区企业附加值不断增加。三是项目由线型布局转变为圈型布局。当园区企业具备龙头效应后,上

下游关联企业围绕龙头核心企业延伸布局,不断形成产业聚集圈,形成一个工业园区内多个特色园中园并存的格局。

这个时期是工业园区发展的提质期,这个时期的园区已摸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园区效益逐步提升。例如宁乡经开区,通过全力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功能定位,逐步构建了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框架,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土地集约利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具备较为完善的体系。特别是去年底他们推出的中国〃长沙丝绸之路特色产业园、智能家电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绿色建材产业园和妇孕婴童产业园4大特色产业平台项目,使之发展更为成熟。

(三)饱和期

工业园区饱和期是指园区扩张发展到一定程度,项目布局趋于饱满后转型升级阶段,具备如下特征:一是项目重点由新招项目转向已有项目。这个时期工业园区土地、用工等生产要素已基本饱和,无法提供新招项目的落户,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促进企业提质升级成为工作重点。二是园区产业逐步丰满。受生产要素的制约,单一的制造加工产业无法满足园区发展需求,主导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产业,各主导产业间开始产生协同作用,逐步形成研发、制造复合型园区。三是园区功能更趋完善。随着工业园区的不断成熟直至饱满,服务行业开展进驻园区,产业聚集区、人气集中

区、文化扩散区、资本融通区等现代化综合城市功能开始完善,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开始融合,形成现代化产业新城。

这个时期是工业园区发展的成果期,这个时期的工业园区已具备城市功能,成为当地经济文化综合发展的重头戏。例如中关村科技园,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构建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拥有商贸中心、生活服务区、风景区等多功能区,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新常态下工业园区发展趋势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将逐步向形态更高级、层次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其发展内容和特征将逐步迎合经济发展特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趋势:

(一)功能趋向于现代化综合园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已不符合这个阶段的发展需求,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信息网络化的特征将成为产业园主流,这决定了新的工业园区功能的综合性,不能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需要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

功能。

(二)模式趋向于“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产业园区的发展,未来必然应该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同样也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

(三)产业趋向于科技型集群。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而随着科技预测性和可控性的加强,在总体方向下,将研发课题市场化、模块化、专业化,采用小规模研究,充分利用其灵活性,可有效分散风险和加快科技研发速度。

(四)定位趋向于环保生态。从当前中央发展理念和国内政策来看,生态型经济的发展是目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大势所趋,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三、新形势下不同时期工业园区发展的重点

(一)成长期工业园区发展重点

工业园区的成长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加强平台建设、奠定发展基础是这一时期工业园区发展的重点。一是要科学规划方向。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区位优势,明确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例如一个具备充足劳动力资源的工业园区

篇二:工业园区科技企业经验交流材料

工业园区自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支持园区以来,已经从规划启动阶段,步入形态开发阶段和目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协调的快速发展阶段。

三年来,在省政府、县委县政府及各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园区的区位优势得到很大的发挥,并且在农科院和县科技局的帮助下,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及产品,发展了一批外向型企业,同时形成两个产业园区,即电力电器产业园和健康产业园,园区内新兴的如义兴铁塔、日新光伏等科技企业日益壮大。园区的区域性经济得到很大提高。从税收的100多万提高到的1200多万元,工业产值实现5亿元,比建区前增长10倍,

今天,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县县域经济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之一,不断集聚着高新技术产业,认真回顾与总结过去的实践,为园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结验,为未来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与保障体系

建立园区之初,县委、县政府就将园区列为本地区发展重点,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这里的区位优势、经济实力和科技人才优势,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新兴经济区。同时,决定组建园区党组、管委会、开发公司,形成党、政、企三位一体的组织领导机构。三年来,这个组织机构很好地适应了园区开发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出宏观调控、统一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

二、制定规划,提出重点建设目标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在市科委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园区先后制定了-2020年发展规划、九五计划及发展规划。发展规划经县政府同意实施后,有力调控了生产力布局,明确提出重点建设目标。目前,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建设起步区电力电器产业园和健康产业园,建成以电力电器为主的产业基地和健康产业基地。截止目前,入园企业已达21家,

在建项目5个,即将动工兴建项目9个。规划的实施不仅对生产力要素起到调控作用,也起到了很好的环境效果和生态效应。

三、促进科技、经济与金融结合

建区伊始,园区就提出科技、经济与金融要紧密结合的发展思路。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园区取得规模效益的有效出路。

科技与经济结合尤为典型。园区积极与渤海大学、农科院、畜牧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协作关系,这种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使园区科技贡献份额由建区初期的54%,提高到目前的64%。

四、吸纳了一批科技队伍

近年来,民营科技企业在园区悄然崛起,如义兴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与哈尔滨船泊大学合作开发电力钢管铁塔,这项技术在国内属先进水平,并且由于南方雪灾和国家电网大改造之际,对于这种钢管铁塔的需求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借助于这项新技术拓展了发展空间和企业生命力。截止末园区吸纳了近300名技术人才,其中高级人才近10%,有近90%的人是外聘来的,为这里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园区内各类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左右。 为了确保密集区的发展,我们还将在建立科技咨询、信息服务体系。

五、壮大产业化规模,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辐射和示范作用

园区发展要想在市场经济中获取竞争的优势能力,必须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产业化规模。并且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使工业步入高科技、大规模、外向型的产业化发展阶段,建成两个产业园,一个是电力电器产业园,重点培育电力电器产业和多种名优系列产品,发展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和一批有相当规模的企业集团。

虽然园区三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处在刚刚发展阶段,需要不断提升自已,在今后园区将继续以科学技术为企业发展动力,努力构建四个平台:

1、自主创新平台

以园区骨干企业为重点,突出特色产业,发展电力电器产业集群和健康产业集群,拉长激活

产业链,促进产业上下游进一步融合,推进产业化进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新产品领域科技成果中试转化,提升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以企业为主导,联合行业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在重点企业实现产业化,形成重大技术的联合开发、成果共享和技术扩展的机制。

2、市场开拓平台

帮助基地企业开拓市场。搭建市场开拓平台,在各类重点展会展位分配上适当倾斜。在一些重要经贸活动中设立出口基地专区集中宣传与展示,提高产业基地知名度。有效为企业发布提供国内外展会信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专业展会、洽谈会。

3、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将整合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建立起覆盖全国电力电器等设备制造业的科研与生产单位的网络互动服务平台,包括投融资服务、法律咨询、园区企业信息与产品信息发布、人才与招聘信息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发布、网上交易、科技文献查询等特色互动服务。

4、招商引资平台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到园区发展,推动招商引资与结构调整良性互动,把招商引资与促进电力电器产业和健康产业的聚集紧密结合起来,把潜在的机遇变成现实成果,开展重大项目工业招商、产业招商、产品链配套招商、园区招商和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的以企招商。

篇三: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工业园区建设,也许是所有县级以上政府都在积极思考并全力推动的一项工作,甚至,在一些地方,乡镇、街道也千方百计谋动此类浩大工程。其原因,核心的就只有一条,就是工业园区建设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工业园区怎样才能建成?怎样才能建得富有成效?全国各地尽管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深刻的教训,并且,似乎没有十分定型的模式或途径可选。工业园区建设,十分值得探究和实践。

一、影响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因素

影响工业园区建设的因素,大体可以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实际上,宏观与微观因素往往共同从不同的方面制约或推动园区建设,所以,谋划园区建设必须全面分析,综合运用。

(一)宏观因素影响

第一,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包括信贷政策、货币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方面的影响。2008年的宏观调控,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多数园区建设都将面临投融资的双重困难。

第二,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以及产业布局影响。这代表了国家和地区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倾向,地区产业纳入国家统筹,势必得到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顺势而为则左右逢源,逆水行舟就可能事倍功半。

第三,区位影响。一般所指的区位,也叫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经济区域中,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交通及物流、自然资源等条件决定的占有人才、资金、资源、市场等要素的经济地位。区位越好,园区吸引人才、资金、资源、市场的基本条件就越好,在区域竞争中必然占据有利地位。 认识区位应该树立“相对”观念。“相对”,是指区位条件的可变化性和区位判断的相对性。一方面,由于重要要素条件的变化,以及规划建设推动导致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性变化、交通物流条件变化、被发现的自然资源或自然资源在一定时期重要性的变化,区位的优劣都可能发生转变。

(二)微观因素影响

第一,园区定位。定位,代表园区发展的方向,体现了园区的产业特征、投资倾向、基础优势等。园区定位准确,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园区个性特色,也有利于投资选择,因此,“把握优势、科学定位 、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成为很多园区的成功经验。一个谋求发展的电脑投资商会非常自然地想到要到广东东莞投资;一家想做大的电器企业会非常自然地想到要到浙江慈溪落户,这既是专业产业集群园区的魅力,也是园区定位作用的体现。

为解决特色园区不“特”问题 ,重庆市今年5月初开始着手对40区县产业布局全面“洗牌”。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所所长李勇介绍,市内特色工业园区成立时间较短,每个特色工业园区的特色产业都被自己“发散了”,大多都有2到3个主要产业,一些复合型工业园区则拥有四五个主要产业。温州则不这么做,在温州人看来,哪怕是一个很小的行业,只要具备足够的产业规模,就能做成大产业。温州一家专门生产拉链的企业,能够占领全国市场,还有生产袜子、领带、皮带、打火机的企业,同样可以形成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最终成为一个“巨无霸”。

第二,资源条件。尽管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存度正在逐步减弱,但资源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原材料冶炼加工、能源等资源型工业,对资源的依存度仍然很高,资源的推动和制约作用都十分明显。

第三,产业配套。这是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联系非常紧密的具有共生关系的产业集群的形成问题,

通俗地讲,就是产业配套问题,或者说是产业生态问题。配套是围绕园区主导产业进行的配套,包括生产生活的全面配套。就像沙漠中孤零零的一棵树要不了多久就必然死亡一样。产业生态优化,企业就会在园区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在璧山,不出县城,制鞋的所有需求,包括制鞋专业技术人员及工人、机器设备、皮革原料、鞋楦、装饰、包装、销售、运输等,全都可以满足,这就为企业的进入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产业能否配套,对园区建设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四,基础设施。这就是船与码头的问题。基础设施是硬条件,是园区这个平台的基本部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企业进入节约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因此,对企业来讲十分看中。在一些成功的园区,往往将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具有这样条件的地区,无疑是企业投资的首选之地。

第五,投资成本。园区能不能建设成功,取决于是否有优良企业的进入。决定客商投资的关键性因素是利润!山本不老因雪白头,商本有道因利而至。只要能赚钱,战乱中的索马里也有人投资;极度排华的印尼照样有很多中国人去做生意。为了追求更大化的利润,客商在选择投资地时必然对投资成本进行全面而详尽的比较分析。

投资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性成本,另一个是社会性成本。经济性成本是地区资源状况、市场距离、交通物流条件、物资配套能力、劳动力价格等构成的硬成本,一般变化不大;社会性成本是因国家宏观政策、地方性政策、行政收费、行政效率、社会干扰等方面因素构成的软成本,可变性比较强。客商的投资选择,决定于其对所有投资意向地两个成本的综合判断。

第六,服务质量。也叫投资软环境。投资软环境往往直接转化为投资的社会性成本,并且,具有最大的可变性,因此,坚持硬件不足软件补,强化服务,互惠双赢,是园区建设最可能在短期内产生明显实效的举措。一些地方为打造良好的园区服务质量,采取高配园区领导,实行“一支笔”审批制,赋予园区管委会区级管理权限,并将国土、规划、建委、环保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列为管委会成员,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有的在园区设立投资促进部,以“墙内的事企业办,墙外的事园区管”为建园宗旨,负责园区招商引资,入驻项目的手续办理以及生产建成中的全程服务工作;有的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采取“点长负责、倒排工期、现场办公、跟踪督查”等措施,坚持每周一例会制度,定期会诊和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引进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项目投产经常性服务,促进项目顺利实现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有的针对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新办企业情况不熟、人气不旺的情况,从工商、税务等多层次、全方位,给予资金扶持、畅通办事程序、解决投资商生产生活困难,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

第七,地区竞争。由于各地产业发展的趋同性,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各地在招商上几乎不加也不愿选择,使各地招商竞争十分激烈。只要有企业想要投资,总是无数个园区在“招手”,导致地区招商成本越来越高。并且,本是相关的产业,这里也搞,那里也搞,很多工业园区形成不了产业链,产业积聚效应无从谈起,对园区、对企业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重庆正在思考,但操作起来十分困难。

第八,创意推广。新的时代,不仅存在创意产业,发展经济也需要创意,没有创意的经济不会走到时代前列。立足产业定位,实施创意推广是对资本吸引最基础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酒香也怕巷子深。谦虚有时也使人落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成绩是干出来的,但有时也是“吹”出来的。园区建设一方面要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也要认认真真抓好创意宣传。

二、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参考

所有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都对园区建设产生影响,都可能成为园区建设的问题,但深入分析起来,园区建设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大企业好企业怎样才会来?二是在缺钱的情况

下园区怎么建?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综合影响园区建设的各种因素,各地在园区建设中探索实践了不少模式。

(一)园区布局模式。总体上讲,园区布局有组团模式和单园模式。现在,组团模式发展正逐渐成为趋势。但组团发展的思路却有很大不同。一种是单园模式延伸发展,如九龙工业园区,就是A区先行,容量不足后,拓展B区,规划发展C区。另一种是对整个地区的园区按主导产业不同,分区或分组团建设。但不管哪种模式,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就是一园多区,一区多组团不是障碍,只是,每个区或组团要有主导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以及时序安排。

(二)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看来,工业园区要有竞争力,产业特色、产业规模是关键。而产业特色、产业规模能不能迅速形成,产业发展模式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园区产业发展模式,归结起来有两条线路:

一是大项目带动模式,即“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扩张式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依托地区特有的资源或其他基础优势,通过大项目的引进和做好大项目的配套,以及对产业进行延伸来完成。比如,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就是专为台湾茂德集团所建,在引入这家龙头企业后,还吸引了产业链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了包括芯片生产、封装、测试、电子材料和软件开发等项目的微电子产业集群。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产业链形成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产业集群。但是,这种模式中的大企业的品质要好,带动性要强才行,同时,发展中不确定因素较多。

二是小企业集成模式,即“小企业发展、整合、配套—产业链—产业集群”的集约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依托地方同类小企业的发展、整合以及大企业的进入,实现产业链的完善,最后形成产业集群。璧山的皮革业发展就属此类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璧山多个乡镇就有上百家的以贴牌生产为主的皮鞋小作坊,通过近20年的努力,形成了强大的皮革制造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产业发展基础好,风险性小,但发展周期较长。

但不论哪种模式,园区产业特色突出十分重要,如果园区饥不择食,将不同产业类型企业简单组合,这个园区就不能实现1+1大于2的效果,早迟会为园区结构调整付出沉痛代价。

(三)园区招商模式

园区建设离不开招商,各地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各显神通,尽出绝招。但总体上讲,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产业链招商。即根据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方向,主动策划推荐产业链项目,吸引对此类项目具有投资意向的企业进入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成功,是因为一个置身于产业集群中某一产业环节的企业,可以获得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市场认知度、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等多种经济功效。因此,这些专业的产业集群园区往往不需要特意去招商,很多投资商都会慕名前来考察。但从工业园区产业演变规律来看,产业集群的形成都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初期阶段,只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之后,园区经济的发展才会进入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时期,因此,就是产业链招商,在初期开展多种形式招商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园园合作。即产业或企业规模不相竞争的园区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要紧密,最好能够形成利益协作关系,而不仅仅是在形式上或感情层面。这是针对不同地区所处不同发展梯次和不同区域对产业以及企业的不同选择提出的一种模式。通过园园合作,针对自己园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主动对接主城和发达地区园区,在这些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规模调整的过程中,实现招商。最典型的就是利用主城“退二进三”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充分依托主城和沿海发达地区园区与此类企业的特殊关系成功招商。

三是委托招商。这种模式是指政府与投资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招商局或与有关方面有密切关系

的机构或人员签订委托、代理招商协议,代为招商的方式。这种招商模式依托的就是中介、各地招商局和有关人员掌握的投资人的大量可靠信息。由于这种模式依托的是具有专业能力的专门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招商效果往往较好。但政府必须首先支付一定的协议费用。

四是平台招商。如成都蛟龙工业港平台建好后,由蛟龙工业港依托自己建设的发展平台开展自主招商就是这种方式。具体方法上和政府招商类似。蛟龙工业港在全国及海外设立了26个代理招商办事处,通过委托、代理协议方式进行招商引资,工业港既不派驻人员,也不支付费用,而是引入企业所交保证金按比例返给代理商作为奖励。同时加强与引入企业的合作,将其作为以商招商的重要载体。

五是驻点招商和小分队上门招商。这种方式是,有目的地在一些地区设立招商办事处或派出人员安营扎寨长期做工作,也可以在特定的时间派出小分队针对性通过多种形式“上门找商”。这种方式强调针对性,要打有准备之仗,防止盲目行动。

六是以商招商、以企招商。这是政府给出优惠政策,企业为产业配套或做大市场的需要,主动牵线搭桥,引进相关企业方式。曾经希望在万盛落户的欧凯电器,到荣昌后就引进了电机生产、产品包装企业。

七是举办洽谈会或专场招商会招商。

八是网上招商。这种方式基本只能起到发布信息的作用,对促进投资人投资问题上,效果不太明显。

(四)园区建设筹资模式

这是园区建设的另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筹资大致有以下一些模式:

一是政府主导模式。特点是:财政投入,负债发展。不少地区在没有其他筹资途径但又急需迅速建设时,往往采用土地等资产或资源抵押贷款,完成园区建设投入。这种模式颇有破釜沉舟的味道,政府投入大,风险也较大,但启动迅速,规划统一,布局合理,筹资和建设周期较短。

二是企业主导模式。特点是:政府授权,企业构建平台。璧山的奥康工业园、成都双流蛟龙工业港都是这种模式。政府只是将地交给企业,政府在园区道路建设、自来水厂建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了适当补贴,由企业完成园区拆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园区平台,然后,由企业通过对园区的招商和管理实现企业利润的同时完成园区建设。双流蛟龙工业港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政府、农民、投资者和开发商多赢。这种模式政府风险最小,但如果平台区位不好,企业实力不济,招商受阻,园区建设时间可能拖得很长。然而,由于企业成为园区建设的主体,在园区建设水平和招商上都会不遗余力,园区平台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最强的。我区目前提出的南桐工业园就可以参照这种模式建设。

三是BOT模式。即建设—经营—移交,是指政府通过协议将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和管理权让渡给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协议期限届满,投资者和经营者无偿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的投融资方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通过出让经营权来冲抵建设投资。此外,BOT模式还演变出以下模式:

1、BTO模式, 即企业建设—转让政府—政府机构经营或投资人与政府机构经营;

2、BOO 模式,即建设—拥有—经营 , 企业建设并经营某项产业项目 , 但是并不将此基础产业项目移交给政府或政府机构。

3、BLT模式,即企业建设—政府租赁—移交政府的模式。

四是BT模式。BT是BOT模式演变而来,所不同的就是在建设和移交之间没有了经营环节,政府(或政府下属的公司)必须按约定总价(或完工后评估总价)分期偿还投资方的融资和建设费用。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将资金压力后移,以缓解园区建设初期资金过大压力的一种模式。

BOT和BT往往根据不同的项目针对性使用。一些地方就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包装成招商项目,

供水厂、热电厂、污水处理厂、员工村及休闲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采取BOT、BOO等模式建设,路网采取BT模式建设,来缓解资金不足的压力。

五是代建模式。这种模式是将本应由政府或资源企业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先由使用企业投资建设,然后,建设费用在使用企业的使用费用中抵扣。这种模式需要基础设施使用企业大量垫资,除特殊情况外,使用企业并不愿意选择这种模式。

六是综合模式。就是借鉴经营城市做法,树立经营园区理念,按照市场化运作,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力度。一方面做好土地经营文章。现在的各类工业园区,将来都是城镇的新区。因此,工业园区不能全都是工业,必须有适度的“三产”布局和其他社会功能的配套。为此,在园区规划布局上规划商贸用地,通过拍卖商贸用地的收益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把园区的后勤服务设施以及标准厂房建设等,作为招商引资项目,推向市场公开招商,吸引外来资金建设,减轻园区建设投入的压力。再一方面把园区作为项目来运作,一种是由园区出资成立项目业主,由项目业主实行规划、设计、建设、经营“四统一”,以及项目前期实施和运行的“一条龙”管理。另一种是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投资,把园区作为独立法人运作,由企业统一进行园区配套和标准厂房建设,入园企业向园区(企业)租赁厂房生产。只要敢于善于让利于客商,相信就有人愿意拿出钱来帮我们建设工业园。

在这方面有很多典型案例。九龙坡九龙园区起步建设阶段,35万元起家,以资金运作为突破点,围绕“以事举钱,以钱兴事,事随钱兴,钱随事长”,确立起“敢于负债、勇于投入、以地融资、以税偿息”的思路,积极发展银企园关系,通过贷款、催款、抵款、担保等多种融资手段,摆脱了“资金不足启动难”的困境。四川简阳工业园建设初期投入的5400万元,其资金来源就包括: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修建河坝有70亩地拍卖获得2000万元;公交公司开通至园区班车上交700万元;财政挤出2000多万元(来源于拍卖砂石开采有偿转让权获1.47亿元)。

(五)园区用地模式:

由于国家政策和规划预见性等方面的问题,园区建设用地也是园区建设中非常棘手的问题。为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各地在园区用地模式上除征地、租地外,有不少创新的做法。

一是征、租结合(公共部分征,企业用地租)。这方面,双流蛟龙工业港的做法值得学习。在征、租结合的总思路下,双流县政府主动协调调整规划,通过几年努力逐步解决了双流蛟龙工业港的规划及用地合法性问题;其次,蛟龙工业港采取统一规划,集中修建农民新村,并按住房35m2/人和门面5 m2/人进行安置,农民不出钱,工业港也不给补助,可办理农房证,通过这个办法解决农民迁居安置问题;第三,通过农民土地入股保障基数超额分红,解决农民土地租用问题;此外,出台优惠政策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同等条件下入驻企业和园区管理优先招用失地农民,对安置就业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促进迁出农民生活稳定。

二是“先租后征”。

三是城镇闲置土地和改制企业存量土地置换。坚持“腾笼换鸟”办法,把城区企业置换到园区,把城区建设新争取到的土地指标调换到园区,以此多渠道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区别轻重缓急,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向优势企业和重大项目倾斜,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四是土地整治,新旧置换。

五是闲置复耕,增加指标。在我区,旧厂区、矿区、采空沉陷区闲置土地,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来获得更多的土地指标。


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交流第2页》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162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交流

    浅谈不同时期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重点新形势下不同时期工业园区的发展重点工业园区是资源高度聚集的工业化载体,能有效推动产业聚集,形成产业聚集的协同效应的工业发展模式,较之...

  • 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交流第2

    浅谈不同时期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重点新形势下不同时期工业园区的发展重点工业园区是资源高度聚集的工业化载体,能有效推动产业聚集,形成产业聚集的协同效应的工业发展模式,较之...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