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培育信贷风险文化 正文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培育信贷风险文化

2016-11-10 09:32:14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培育信贷风险文化

信贷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在长期信贷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信贷人员普遍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信贷经营管理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总和。健康的信贷文化既能够为信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思想和信念支持,又能弥补信贷制度的不足,为银行信贷业务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而目前商业银行形成的信贷文化更多表现为一种随意性和附属性,文化目标缺少稳定性和连贯性,不良信贷文化正在日益成为不良贷款滋生的主要诱因,商业银行在当前转轨的过程中,要加快自身业务的快速发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进一步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培育健康的信贷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做好当前信贷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前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存在的问题

在信贷调查、审查审批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许多信贷管理人员常有一些习惯性思维方法和做法,而这些方法和做法中存在的观念误区已经构成了商业银行不良信贷文化的主要方面。

(一)信贷审查审批方面的观念误区

信贷审查审批是银行信贷管理最为关键的环节。正确的审查审批方法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从银行利益出发,在立足于对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准确判断的前提下审查信贷业务,分析其主要风险点,制定防范措施,依据该笔信贷业务预计给银行带来的效益和风险决定是否批准该笔信贷业务。在信贷审查审批的实践中,却常常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

1、过分强调担保的作用,认为有担保的就是好贷款。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发放贷款时关注抵押、担保更甚于对借款人本身偿还能力的关注。担保只是保证贷款偿还的一种手段,取得了抵押品或保证并不能保证贷款如期偿还,它不能取代贷款协议的基本安排。在日常信贷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借款人提出贷款申请时,许多信贷管理人员首先考虑的不是借款人在贷款到期主营业务能否产生充足的现金,而是有无抵押物,只要有合适的抵押物,即使贷款到期借款人没有充足的现金,贷款也是可以放的。在这样的现象中信贷人员的逻辑是:如果贷款到期不能还,就用抵押物变现偿还。当然,强调贷款的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大力提倡,但是,抵押担保在信贷决策中充其量只能是必要条件,而不能也不应成为充分条件。作为一种健康的信贷文化,不论担保企业是否真正具备足够的担保能力和担保意愿,即使手续齐全、合法也不能替代对借款人本身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的分析。信贷资金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才能实现增值,进而还本付息,如果审批阶段把关不严使资金遭受损失,再追索第二还款来源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实践中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追索经常会受到政府干预,存在变现难、执行难等诸多问题,加大了银行经营成本。而且追索担保人还往往会恶化银企关系,培育不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尤其在信贷买方市场中,更不利于商业银行在当地的长远发展。

2、向投资收益高的项目发放贷款风险小。这种思维方式要着重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与竞争性配置必然使各行业利润趋向于平均化,高收益一般伴随着项目的高风险,银行不能只看到项目的收益而看不到项目内在的风险;二是除了按总行项目贷款的规定受理审批外,还要考虑贷款收益与风险是否相匹配。借款人往往是投资人,是项目成功的主要受益人,理应在根本上承担项目经营风险,银行不应承担过多的应由投资人承担的风险,而仅取得债权人的收益。因此好的投资项目若风险实际上要由银行承担的就不一定是好的贷款项目。

3、利润高的企业还款没问题。这种思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利润高是否真实,是否提足折旧,费用是否全部列支,收入有无虚构;二是高利润相伴的现金流量是否也较高,利润实际形成的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资产,企业还款用的是现金资产,即使高利润是真实的,但由于应收账款存货的增加,部分应付款的优先支付都会使企业现金流不能随利润增加而增加,出现高利润企业不能按时还款的现象。

4、用转贷的方法掩盖贷款风险。当一笔贷款即将到期或逾期时,选择依法收贷还是转贷是一

项责任重大的决策,因为最初的贷款合同一般均已约定信贷资金用途和还款来源,转贷意味着依原定用途使用贷款在计划时间内达不到预定效果,致使原有还款来源不能落实。这时要特别注意分析企业难以还款的内在原因以及识别贷款风险,若发现企业经营管理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且在拟转贷款期限内无化解可能则应坚决收贷。否则,一味转贷只会丧失收贷时机,掩盖资产质量风险,使企业怀有侥幸心理,弱化其还款积极性,待银行下定决心依法收贷时,企业净资产已所剩无几,失误的转贷决策实际上导致了贷款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5、为争办按揭业务而办理房地产开发贷款。这是目前各级行很普遍的一种做法。实际上,伴随按揭业务发展的是房地产开发贷款高居不下的不良率。

篇二:培育健康信贷文化防范信贷风险

培育健康信贷文化,科学防范信贷风险

——郑茹

当前农发行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建立能展示自己的独特信贷文化,才能统一农发行员工的经营观念,服务观念,效益观念,发展观念和竞争观念,使金融信贷文化的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信贷文化是信贷管理工作中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健康的信贷文化特征就是要强化规范意识、风险意识、客户和市场意识、成本和效益意识,这是构成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贷文化是金融机构在执行信贷政策、程序、审计和控制的全过程中多年形成的主流观念、操作办法、机构安排、思维方式等等占支配地位的理念与做法的总和。先进的信贷文化要求在信贷管理层的引导下,以制度为核心,信贷从业人员能够正确认识信贷风险的存在,在民主决策机制下,按照完善的业务规程进行操作,能够及时识别、防范信贷风险,对风险的处理做出科学决定。

一、农发行信贷文化的内涵

概括起来,农发行信贷文化是一种共识,它是指农发行所有的管理经营层面、操作环节都清楚地认识到政策、市场和客户的重要性,都正确树立了市场和客户的观念。农发行信贷文化也是一种意识,它是指农发行所有的管理经营层面、操作环节都应该有大局意识、市场意识、客户意识、风险意

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成本意识和忧患意识。信贷文化还是一种机制,它是指农发行所有的管理经营层面、操作环节都是在同一目标指引下开展自己的工作,使银行的每一个层面和环节的工作动机和努力方向必须符合银行的发展目标。

二、不良信贷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性分析

(一)信贷决策的观念误区

信贷决策是银行信贷管理最为关键的环节。正确的决策方法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从银行利益出发,在立足于对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准确判断的前提下审查信贷业务的技术、经济和商业可行性,分析其主要风险点,制定防范措施,依据该笔信贷业务预计给银行带来的效益和风险决定是否批准该笔信贷业务。决策依据的核心是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分析,而担保抵押是规避和防范信贷业务固有风险的措施之一,相关效益则是贷款的效果,这二者均不应成为贷款与否的充分条件,其他因素更不应成为决策的依据。但在信贷决策实践中,以下思维方式却有一定的普遍性。

1、有担保的就是好贷款。这是贷前贷后及审批阶段常见的思维方式。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发放贷款时关注抵押、担保更甚于对借款人本身偿还能力的关注。当然,强调贷款的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大力提倡,相对农发行刚成立时期主要发放信用贷款而言,这是农发行

信贷文化的一大进步。但是,抵押担保在信贷决策中充其量只能是必要条件,而不能也不应成为充分条件。过于强调抵押担保关系,使之成为贷款的充分条件则难免矫枉过正,导致不良后果。事实上,将抵押担保作为银行贷款充分条件的习惯思维正成为当前不良贷款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带有一定隐蔽性的原因。作为一种健康的信贷文化,不论担保企业是否真正具备足够的担保能力和担保意愿,即使手续齐全、合法也不能替代对借款人本身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的分析。

2、反正钱已借出去了,转贷是没办法的事。这是转贷款申报、审批过程中的常见心态。当一笔贷款即将到期或逾期时,选择依法收贷还是转贷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决策,因为最初的贷款合同一般均已约定信贷资金用途和还款来源,转贷意味着依原定用途使用贷款在计划时间内达不到预定效果,致使原有还款来源不能落实。这时要特别注意分析企业难以还款的内在原因以及识别贷款风险,若发现企业经营管理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且在拟转贷款期限内无化解可能则应坚决收贷。否则,一味转贷只会丧失收贷时机,掩盖资产质量,使企业怀有侥幸心理,弱化其还款积极性。实践中存在的较普遍的不良现象是经办行明知借款人销售收入下降,成本费用升高,资金运营渐趋困难,效益明显下降或担保人经营不断恶化,但碍于情面常有意或无意地盲从于企业经营将会好转的保证而予以转贷,待下定决心依法收贷时,企业

净资产已所剩无几,失误的转贷决策实际上导致了贷款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3、银企关系好,在他行有不良贷款关系不大。类似的习惯性思维还包括企业负责人是当地政府部门领导,很有实权;或与本行某领导关系好,借款人不还别人的也会先还本行的贷款等。此类企业在其他行有不良信用记录,已属信贷大忌,反映其社会信用观念,或者实际偿债能力并非如报表反映得那么好;同时企业负责人在当地影响越大,将来不还款时,追索的难度也越大,尤其是在当前各行各业岗位交流频繁的用人体制下,这种思维方式的另一种危害是与领导关系好的企业往往给人以企业信用好、一切正常的错觉,进而导致银行放松对企业正常的信贷调查与管理。部分企业则利用银行这种不良信贷习惯进行投机,信贷经营管理尤其要关注这些所谓"能人"背后的真实经济实力,提防为其"繁荣"表象所迷惑。关系好不可能是永恒的,贷款安全最终靠的还是企业偿还能力的强弱。

4、向投资收益高的项目发放贷款风险小。这种思维方式还包括项目属政府重点工程,或投资收益很高等。对此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与竞争性配臵必然使各行业利润趋向于平均化,高收益一般伴随着项目的高风险,银行不能只看到项目的收益而看不到项目内在的风险。二是除了按总行项目贷款的规定受理审

批外,还要考虑贷款收益与风险是否相匹配。借款人往往是投资人,是项目成功的主要受益人,理应在根本上承担项目经营风险,银行不应承担过多的应由投资人承担的风险,而仅取得债权人的收益。因此好的投资项目若风险实际上要由银行承担的就不一定是好的贷款项目。

(二)贷后管理的观念误区

贷后管理历来是信贷经营管理中较薄弱的环节。除了体制、政策等原因外,一线信贷人员的素质及其不良信贷习惯也是极为重要的成因。这些不良习惯在信贷人员中的广泛传播,削弱了其对贷款风险作出及时、准确判断的能力。

1、能还息就是好贷款。这是贷后管理中较流行的思维方式,虽有一定道理,但不绝对正确。因为一方面,还息来源很重要,还息是来自正常业务收入还是不固定的投资收益,是企业经营利润还是他行借款,有些项目贷款还息甚至来源于银行自己的贷款本金等,这都是银行贷后管理应关注的;另一方面,能还息不代表能按期还本,也不代表第二还款源落实。还息可增加银行当期收益,但若不能还本,银行仍得不偿失。这种论点的危害性在于相当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因企业能还利息而作出企业运作正常的判断,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转贷、续贷,忽视了企业在保证按期还息的承诺下,挪用贷款于高风险项目,经营状况渐趋恶化的可能。

2、贷款肯定能收回,企业用什么来还并不重要。这种

篇三:论信贷风险管理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治理

【摘要】当前银行信贷风险已构成我国商业银行最大的金融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不仅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更影响到防范金融风险、保护金融业稳定、确保金融安全运行的效果。因此,目前亟需研究制定规避、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具体措施,防止不良贷款的反弹,从而有效地抑制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业安全、稳健地运行。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贷款 风险 治理

一、引言

众所周知,巨额的不良贷款一直是我国银行业发展中的一大隐患,它不但直接造成银行业效益低下和经营困难,同时严重阻碍了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前进的步伐。因此,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促进资产质量的持续改善,增强同外资银行的竞争,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业稳定、确保金融和经济安全运行也就成了当前政府及国有商业银行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商业银行自身的努力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截至2006年12月底,全国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990.17亿元,不良率2.96%。但是,由于经营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完善,特别是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着不良贷款反弹的较大压力。所以,我们应加大力度研究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强化信贷管理,如何防范不良贷款风险的增加,以及如何提高贷款发放和管理的质量。

二、当前信贷风险监控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银行的不良贷款一般是由于多种原因形成的,除银行自身的原因外,还受企业违约、不适当

的行政干预以及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的影响。虽然近几年来,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了信贷管理工作,推行了审贷部门分离,成立了风险评审管理委员会,强化了贷款民主决策,建立了行业技术专家咨询制度和信贷决策责任人制度,实施责任奖惩等等,使得信贷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些

问题。

1、贷款制度执行不严,信贷政策向所谓的“大户”倾斜

当前,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无序竞争,造成商业银行对所谓的大户贷款审查不严,未能严格执行贷款制度,这种制度的倾斜加大了贷款风险。例如,一些

商业银行对这些客户不敢去严格管理,严格审查其财务状况,结果一些

大企业集团由于经营不善倒闭,导致大量贷款变成呆账,如“蓝田股份”案例,曾有十余家金融机构争相为其贷款。事实上,集团客户或关联企业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其所造成的较大连锁反应和连带风险已给商业资产质量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

2、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提出的《银行机构内控指引》,完善的现代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应该以运作合法、有效和信息畅通为目标,涵盖银行的管理和控制文化、风险的有效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责任分离、信息和交流以及监控和缺陷修正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管理体系和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还是信贷管理部门或资金管理部门,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

3、缺乏贷款风险评估机制,对风险缺乏全程监控

实施信贷风险的防范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基础工作、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等诸多方面,其内涵应该包括经营理念风险意识、识别防范风险能力、风险评估技术、风险管理机制、规避化解风险措施等手段。

这样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贷款风险评估机制,对风险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管理,做到事前要评估、事中要监控、事后要总结。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高级风险管理人才还相当匮乏,风险评估机制也不够完善,尤其是对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风险缺乏评估机制。例如商业银行偏好对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以为其贷款风险小,其实不然,如四川绵阳机场,地方和国债投资4亿多元,银行贷款达3亿多元,机场不仅经营亏损,还有2亿多元机场设备闲置在那里,机场将无财力归还银行贷款的本金及利息。

4、重贷款营销轻贷款管理,缺乏对客户的全程管理

重贷款营销轻贷款管理一直都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积弊,款项贷出去了,任务就完成了。因而一些 商业银行对前台客户营销配备人员较多,对贷后管理人员配备较少,贷后管理工作薄弱,贷后管理责任制不落实,风险预警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贷后风险追究不落实,因而造成新的不良贷款继续产生。事实上,不良贷款的形成大多与贷后严格管理有关,这一点与企业的应收账款非常相似。不加强管理,款项拖的时间越长,不确定的因素就会增加,款项收回的可能性将会降低,因而,需要在贷后落实管理责任制,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全程管理。

5、缺乏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在管理学中人的作用占据首位,而人的管理理念又尤为重要。由于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和专业性,要求 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而且经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目前,我国银行业属于高收入行业,内部就业现象较为普遍,外来优秀人才进入不多,造成办事效率低下。而风险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又使得银行缺乏风险管理理念。

三、防范信贷风险的相关治理措施

1、建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还未形成,而建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又是建立风险管理体制的基础。这样就要求

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优化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体系,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提升风险控制技术水平。要确定风险管理战略,提高持久的风险掌控能力,建立覆盖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风险评估、监测及拨备计提制度和体系,培育科学、审慎、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在商业银行内部,要逐渐树立“大风险管理”的观念,即风险管理是每一个银行员工的职责,而不单单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任务。

2、构建先进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实行全程监控

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健全有效是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内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该是全面风险管理,这既是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也是商业银行应对未来挑战的要求

。要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避免风险管理分散的情况,使得决策信息的向下传递和反馈信息的向上传递都是通畅的。同时,还要研究、引进风险量化的管理模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运用现代金融工程的技术,贯彻全面风险管理思想,依托先进的风险计量和管理技术,采用一切风险管理手段,构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3、实施客户授信管理,不断优化贷款结构

实施客户授信管理,就是收集市场动态和客户经营情况,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充分评定客户的偿债能力和意愿,审慎地确定授信额度,以减少信用风险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客户信用等级的测定和客户授信额度的确定。事实上,贷款前对客户信用等级的测定和客户授信额度的确定是前移风险关口,再加上贷款后的跟踪管理,这样既保证了银行风险管理的统一性和独立性,又从业务风险产生源头就进行了有效地控制,实现风险管理理念在业务部门的前移并保证风险管理意识到位。

4、强化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信贷业务和管理中,人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商业银行同国外相比

,人才相对不足,尤其是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相当匮乏,这制约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强化与发展,一定程度

上也削弱了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及执行效果。解决这一问题,要构筑以人为本的理念,健全贷款责任制度。一方面应加紧人才的引进,充实风险管理的各个阶层,不能因为种种原因降低信贷岗位专业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要提高现有职工素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通过以老带新、奖惩制度等方式明确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这样,就能建立一支优秀的队伍,再配以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良贷款的产生将会更难,而其清收将会更易。

5、强化依法管理贷款,降低贷款风险

第一,要充实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第二,要建立可靠的贷款风险信息系统,对贷款风险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第三,要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制度,国际上商业银行管理信贷均采取合法的贷款担保制度,它是实现信贷资产安全的重要保证。第四,还可以把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依靠保险适当

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实现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当然它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第五,要完善民事案件风险处置机制,加快“内部律师”的培养,逐步将法律规避风险方法用于金融资产管理,避免恶意逃废债现象的发生。

6、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认真执行奖惩制度

在传统的信贷风险考核激励机制下,发放贷款给予一定奖励,清收不良贷款也给予重奖,造成中间真空的现象,即质量好的贷款先奖后不奖,质量差的贷款先奖后也奖(若能收回),中间的管理显然是真空地带,这样问题会很多。比如贷款发放数量越大、质量越差(若最终能收回),则奖励越多;质量越好的贷款奖励越少。还有本来质量好的贷款先申报为质量不好,然后向上级报告自己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终于收回贷款等异常现象的发生。而完善的考核体系与优秀的奖惩制度能实现有效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对贷款的奖励应放在贷款的全程监控上,严格执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贷款质量的提高。

7、进一步加大呆账核销的工作力度,全程管理信贷资金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应是对客户进行全程管理,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地控制。一是严格按信贷规则进行管理,对每笔贷款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进行审查核实,坚持做到选准优良客户,严把贷款准入关;二是严格贷后跟踪管理,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范风险措施。同时,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他们之所以能长期保持较好的资产质量,除了具有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外,足额提取拨备并及时核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呆账核销的工作力度,充分利用

现有的呆账核销政策,及时核销符合政策的损失类贷款;另一方面,借鉴企业的做法,商业银行对于已核销的坏账、呆账还应派专人进行管理,负责催收,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决不放弃。

【参考文献】

[ 1] 周萃: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首次降到一位数[ EB/OL].中国财经网,2006-01-21.

[ 2] 艾勇: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降至1471亿,主要靠自身消化[ EB/OL].中国财经网,2006-03-06.

[ 3] 银行业案件专项治理不良贷款率降至7.5%[ EB/OL].中国财经网,2006-08-22.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培育信贷风险文化》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160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培育信贷风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培育信贷风险文化信贷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在长期信贷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信贷人员普遍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信贷经营管理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总和。健康的信贷文化既...

  •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培育信贷风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培育信贷风险文化信贷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在长期信贷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信贷人员普遍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信贷经营管理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总和。健康的信贷文化既...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