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正文

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2016-11-05 14:48:24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解读情况的汇报

盐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0年7月14日)

2010年5月12日,国务院国函[2010]38号正式批复《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长三角规划》),6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改地区[2010]1243号文件印发实施。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长三角规划》出台,使我市面临沿海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机遇,在更高定位、更大平台、更广空间、更宽范围内提升和拓展盐城的发展。下面,就《长三角规划》学习和解读的初步体会,汇报如下:

一、关于长三角规划出台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

长三角地区包括江浙沪?两省一市”,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761万人,是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自2004年11月开始,国家发改委牵头?两省一市?及国家相关部委组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分别成立了综合组、地方组和专家组,整个规划编制经历前期研究、规划启动、征求意见、报批审核等阶段,

历时近6年,时间跨度之长、涉及区域之广均创我国规划编制之最。

一是规划定位高、全局性强。凸显了长三角在全国经济版图的重要位臵,长三角将成为推动全国经济最强的增长极。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区域。长三角地区以全国不到3%的土地面积,近11%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2%的GDP、29%的财政收入、35%的进出口总额、40%的利用外资。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三角占了10个;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长三角占一半;全国综合竞争力10强城市中,长三角占4个。从全球看,若以长三角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长三角GDP总量2009年在全球居第11位,列俄罗斯之后、韩国之前。目前,世界公认城市群分别是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已发展成为世界公认的第六大城市群。从全国看,目前全国经济最发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三大经济圈中,长三角GDP分别是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2.2倍和2.1倍,财政总收入分别是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2.8倍和2.1倍。长三角人均GDP分别是珠三角的1.16倍和1.7倍,是环渤海的1.43倍和2.14倍。无论按人口平均,还是按土地面积平均,长三角经济圈都是经济产出效率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区域。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

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的发展。2007年5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上海主持召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率先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更好地支持中西部地区,促进全国区域共同发展?。《规划》的实施将有利于长三角地区消除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长三角改革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今年5月份,又出台《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长三角地区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任务。这表明国家对长三角地区发展重视,对长三角规划决策的慎重。

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栟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按照国务院2008年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到?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全省,上海市。这个战略性规划兼顾了区域平衡和互补,将苏北和浙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在土地、资源、人才等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实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臵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链接2:长三角指导意见

《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系由国务院组织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研究室等20余个相关部委联合起草的指导长三角地区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于2008年8月6日经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2008年9月7日由国家院正式下发。

《指导意见》提出了长三角地区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十项工作:一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二是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五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六是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七是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八是加强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九是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是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作为长三角今后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新出台的《意见》对长三角定位体现了五大变化:1、由?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区域之一?升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区域?。2、?区域一体化进程?由学术概念成为中央确定的区域发展目标。3、?三二一?产业发展序列

二是规划使命高、示范性强。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赋予了长三角在国家战略中的示范功能,将长三角率先推到了世界级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更加迫切。就长三角地区而言,面临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推进改革攻坚等方面的繁重任务,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格局中,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就是要有若干个综合经济实力强大的城市群,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三大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首的长三角,在未来发展中承担着国家新的历史使命。首先,体现了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与国外几大城市群相比较,我国城市群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仍较低。美国大纽约区、大芝加哥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对美国经济的整体贡献率达到67%,日本大东京区、坂神区、名古屋区贡献率超过70%,而我国三大城市群贡献率仅有38.2%。从城市首位度看,纽约占美国经济的22%以上,东京占日本经济的24%以上,而上海仅占全国经济的5%。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制高点,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远未释放。规划表明了国家期望长三角地区在?十二五?和未来更长时期内,率先发展成为支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其次,赋予长三角国家战略示范区的功能。《长三角规

篇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WORD版,附规划图)

二○一〇年五月

目 录

前 言 ........................................................................................................ 3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 4

(一)优势条件 .................................................................................. 4

(二)机遇和挑战 .............................................................................. 5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 6

(一)指导思想 .................................................................................. 6

(二)战略定位 .................................................................................. 6

(三)发展目标 .................................................................................. 7

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 8

(一)优化总体布局 .......................................................................... 8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 10

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 10

(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 10

(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 14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 14

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 15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 15

(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 16

(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 19

(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 20

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 21

(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 21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22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 23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 24

(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 24

(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 26

(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 28

(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 29

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 31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 31

(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 32

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 35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35

(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 36

(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 37

(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 38

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 39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39

(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 40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 41

(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 42

(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 43

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 43

(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 43

(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 45

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 46

前 言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带动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长三角地区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发,必须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规划以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16个城市为核心区,统筹两省一市发展,辐射泛长三角地区。规划期为2009—2015 年,展望到2020 年。

本规划是指导长三角地区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依据。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具有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一)优势条件。

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 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

篇三:《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批复

产业定位:电子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以及客车生产基地

交通枢纽:新建苏中江都机场淮扬镇铁路等形成区域综合运输枢纽

旅游定位:长三角“一核五城七带”格局中长江风光旅游带一极

扬州网讯 (记者 季煜 为华) 2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批复》全文。规划明确了未来长三角地区发展战略定位。扬州作为长三角地区“金西翼”城市,被规划为长三角16个核心区之一,并明确了在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领域的全新定位。

《规划》对长三角发展空间布局进行了总体设计,提出了9条发展带,其中“沿江发展带”规划推进长江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建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基础产业发展带和城镇集聚带;“沿运河发展带”着重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打造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生态产业链。我市多年推进沿江、沿河开发战略,在沿江、沿河地区布下了“八区二园”产业集聚平台,目前已经成为全市经济重要增长极。同时,沿江沿河注重生态保护、文化挖掘,与国家“沿江发展带”、“沿运河发展带”战略不谋而合。

《规划》详细界定了长三角各核心城市的产业定位、错位发展,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总体布局。《规划》提出,扬州要发挥历史文化和产业优势,建设以电子、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人文宜居城市。

《规划》还对长三角城市城市化、城镇化发展设计了远景规划,提出优化城镇人口布局,引导和鼓励人口向沿江、沿湾、沿海以及主要交通沿线、资源承载能力强的重点城镇转移。在设定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人口规模的同时,《规划》设定扬州市区常住人口规模为100万至200万。

《规划》提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扬州等城市在巩固发展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基础上,以产业配套为重点,开拓计算机网络和外部设备等新产品领域,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在装备制造业方面,《规划》提出发挥类似扬州等城市在大型机械、成套设备及汽车、船舶研发制造等方面的优势,力争在大型电力设备、交通设备、数控机床以及大型加工设备等关键技术和规模生产上取得突破。《规划》提出在长三角地区形成国内重要客车生产基地,代表城市是扬州以及苏州、常州等。

在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中,《规划》鼓励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其中鼓励发展纤维新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优化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及原材料制造等,为扬州发展“三新”产业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规划》关于农业、纺织服装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思路,为扬州“巩固提升”提供了鼓励支持力量。而在旅游业方面,国家提出长三角打造“一核五城七带”的发展空间格局,将南京—镇江—扬州—南通—上海这一条线列为“长江旅游带”。

《规划》更从远景角度,对长三角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一体化进行了谋划。苏中江都机

场、淮扬镇铁路及宁启铁路、新长铁路扩能改造和过江通道建设,为扬州未来融入苏南描摹了令人向往的美好蓝图。


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903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相关文章
  • 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解读情况的汇报盐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年7月14日)2010年5月12日,国务院国函[2010]38号正式批复《长江三角洲地...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