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反思 正文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反思

2016-11-05 12:52:41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反思

《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反思

在教学《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时,我让学生将纸“蛇”放在点燃的蜡烛的上方,通过观察转动的纸“蛇”来判断热空气流动的实验。本以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操作,可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有的把纸“蛇”与燃烧的蜡烛之间的距离放得过远,导致了热空气不能推动纸“蛇”转动,有的把纸“蛇”与燃烧的蜡烛之间的距离放得太近了,纸“蛇”燃烧了起来,只有很少同学的实验获得了成功。

简单的实验操作,学生出现许多问题,我想原因有三。一是没能很好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使用蜡烛的机会极少,对物体燃烧的认识还是比较缺乏。二是指导还不够到位。如果在做实验前组织学生讨论一下“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实验的效率肯定会大大提高。三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待培养。让学生有效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发现科学乐趣,这便是《科学》学科的全部。

篇二:《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知道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和风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2)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纸蛇、纸杯、线香、有关风形成的视频、PPT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刮风的视频)谈话:你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谈话:你想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它和我们今天所要讲的热空气和冷空气有什么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谈话: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板书:热空气)要研究热空气首先要制得热空气,在我们现在的这间教室里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提示:我手里有支蜡烛)

实验1:感觉热空气

让学生点燃蜡烛,用手分别放在蜡烛火焰的上面、两侧,感觉什么地方最热?(安全教育)

1.学生猜测。

2.谈话:刚才,哪位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3.学生分组实验。

4.提问:热空气在哪里?

5.学生回答。

6.小结:热空气在蜡烛火焰上方。

实验2: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我们知道空气具有流动性,那热空气又是如何流动的呢?下面我们接着研究。

2.讲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提问:实验说明了什么?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

4、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板书:上升↑)

(三)再次验证热空气向上流动

1.吹灭蜡烛,观察烟的流向。

实验3:再次验证热空气向上流动

2.谈话:你可能会觉得蜡烛是直立放着的,烟,也就是热空气它往上流动是理所当然的,换种玩法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我们换根线香试一试。

3.点燃线香。直着拿、横着拿、倒着拿。

4.谈话:看来热空气的确是向上流动的,那热空气为什么会只往上升而不流向其它地方呢?我们接着研究。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实验4: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在木棍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1.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

2.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

(四)热空气的运用

谈话: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热空气向上流动,同时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要轻,利用这个原理,你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运用吗?

(五)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提问: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板书:冷空气)

2.谈话:既然我们可以通过点燃一支蜡烛来加热空气,同样我们也可以使用增加空气湿度的方法来获得冷空气。所以我选择用个加湿器。

实验5:打开空气加湿器

3.提问:冷空气是如何流动的?

4.学生回答。(板书:下降↓)

(六)解决问题

生活中的取暖器、制冷空调应安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七)讲解风的形成

1.提问:我们知道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那这和我们之前所讲的风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2.播放视频:风的形成

板书设计

2、热空气和冷空气

——→

热空气 上升 ↑ 冷空气 下降 ↓

←——

(空气流动——风)

课后反思:

《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旨在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及风的形成。内容虽简单,但实验紧凑。在实验环节的把握方面就考验了老师的把控能力,而我恰恰在这方面犯了大错。整堂课明显前紧后松。对整节课的课堂效果造成了较大影响。在40分钟的课堂上,30分钟就完成了所有内容的讲解,剩下

的时间就显得尴尬了。其次对知识点的拓展也不足。如利用热空气可以做什么?同学回答做热气球、孔明灯,老师出示图片后就带过,此处可稍微拓展一下,简单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发明过程,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知识运用上也能起到发散思维的作用。最后,在提问艺术方面,专门挑了一些积极举手回答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而这部分学生常常在问题抛出时,就能准确的给出答案,没有照顾到想回答却不敢回答的这部分学生,考虑欠佳。也存在了在问题设置方面过简的问题,回顾环节所设置的问题,通过学习,学生不假思索分秒就答出了,也是教学时间剩余的一个问题方面。

整堂课不算一节成功的课,更别提拿去做课赛。但通过这样的一堂课,让我明显感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通过这样一次经历,发现不足,改正不足。多向前辈请教,时时充电,尽努力尽责任上好每一堂课。

篇三:热空气和冷空气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目的主要研究冷热空气是怎样对流的,课文分为四部分:第一,认识空气是怎样流动,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第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第三,了解人们如何利用热空气,制作热气球。第四,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 本课首先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由三个小实验环环相扣,其中尤其要注意第一个小实验结束后的过渡“你有没有看见热空气往上流动了么?”或“你在上面看见热空气了么?”由此引出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

在第三个实验,一定要强调两个杯子里是同体积的热空气和冷空气,还要注意加热一个杯子里的空气时一定要扶住小木棍的另一端。

“热气球”的实验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竞赛,最后由看那个小组的热气球飞得更高更远为目标进行课后拓展研究。

需要思考的是“冷热空气的对流”实验现象并不明显,如何用更合适的实验来演示呢?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采用了问题情境引导策略,从旧知到新知,提出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继续对新知的学习。整堂课都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出新知。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更佳效果。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是一门指导学生积极探究周围环境、初步认识世界,进行生活和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小学科学的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活动过程。小学生对周围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来自于儿童的天性,这也是最基本的学习动机。但这种主要来自于好奇的探究倾向,最初只是潜在的动机力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逐渐形成和稳固下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尤其要注重科学性、趣味性、儿童化三者的有机结合。 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来做科学,但面对的毕竟是小学生,而在短短的课堂四十分钟,不宜搞得太复杂。要突出主要教学目标,做到“万绿从中一点红”,过程上更要“小中见大”,材料上能越简单,越典型越好。

让学生研究空气受热时会怎样流动呢?其中有一个小实验,用纸蛇转动来证明空气受热向上流动。材料简单易操作,但又不失生动,学生十分热情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不同部位试验,当放在火焰上方,看到纸蛇旋转起来那一刻,大家是多么兴奋,有人甚至欢呼起来:“纸蛇活啦!”

在活动过程中也要符合儿童的特点,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可让学生独立研究,而有些需要两两合作甚至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当学生通过观察验证发现并提出问题不成熟、不完

整时,教师要多鼓励,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气氛,促进学生积极观察探索,形成创新的心理愿望。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果子的喜悦。如果是望天难登的感觉,久之会使其丧失活动的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是科学课程标准赋予的一项基本要求。

陈斌老师执教的《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能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陈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演示,问:在100ml水中加一勺盐能溶解吗?生众:能。师加盐搅拌,学生观察到果然溶解了。这样的过程重复了三次。师问:如果我们所有的盐全部倒进去呢?学生罔然。追问: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这时教师还没有结束,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有同样高度的水的烧杯。问:这样来做可以吗?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老师不急着否定,继续引导,问其他的学生,回答不可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假如要知道1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必须

要知道有多少水。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假如50ml水能溶解43克食盐,你认为每次加多少食盐适合呢?学生有的说一勺一勺加;有的说2克、2克加??师引导:每次加盐是先多后少?还是先少后多?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前面应加多一些,后面加少一些。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样的事例在很多环节都有充分的体现。如: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溶解完后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等等。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

陈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生说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学生回答等溶解完了再加;剩一二颗时再加;剩一半时再加??从学生的语言中反应出孩子们对什么时候可以加盐了,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再如,师问: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学生描述:一勺多一点,半勺,大约几勺半??

三、数据分析,让思维火花升起。

新课标指出,实验时,要注重事实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陈老师在这堂课上做得特别好。他把学生猜测的溶解食盐量和通过实验后得出的实际溶解食盐量都一一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两组数据。从数据中去发现猜测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虽然三四年级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还不是那么熟悉,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训练,学生思维水平会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上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1.实验材料的选择:学生在用勺子“量”食盐的过程中,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是“筷子”,这样对保证一平勺大约是1克的结果会有出入。学生在操作时,可能会多刮去一些或少刮去一些。我建议是否可采用牙签为好。

2.课的延伸拓展处:学生经过实验已经得出了50ml水大约能溶解20克食盐。老师是否可以设问:那100ml水你猜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去探究。 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探究活动还没有结束。我们不能以下课铃

努力追求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没有自信的坐在讲台上,来进行评课。有一种诚惶诚恐、如履波宾的感觉。

虽然今天要求我进行主题评课,但是,我跟大家一样,事先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反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892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反思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反思《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反思在教学《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时,我让学生将纸“蛇”放在点燃的蜡烛的上方,通过观察转动的纸“蛇”来判断热空气流动的实验。...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