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分析化学实验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版)
实验四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
思考题:
1.铵盐中氮的测定为何不采用NaOH直接滴定法?
答:因NH4+的Ka=5.6×10-10,其Cka<10-8,酸性太弱,所以不能用NaOH直接滴定。
2. 为什么中和甲醛试剂中的甲酸以酚酞作指示剂;而中和铵盐试样中的游离酸则以甲基红作指示剂?
答:甲醛试剂中的甲酸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可完全将甲酸中和,若以甲基红为指示剂,用NaOH滴定,指示剂变为红色时,溶液的pH值为4.4,而甲酸不能完全中和。铵盐试样中的游离酸若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溶液滴定至粉红色时,铵盐就有少部分被滴定,使测定结果偏高。
3.NH4HCO3中含氮量的测定,能否用甲醛法?
答:NH4HCO3中含氮量的测定不能用甲醛法,因用NaOH溶液滴定
时,HCO3-中的H+同时被滴定,所以不能用甲醛法测定。
实验五 混合碱的分析(双指示剂法)
思考题:
1.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组成的方法原理是什么?
答:测混合碱试液,可选用酚酞和甲基橙两种指示剂。以HCl标准溶液连续滴定。滴定的方法原理可图解如下:
2.采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判断下列五种情况下,混合碱的组成?
(1) V1=0 V2>0(2)V1>0 V2=0(3)V1>V2(4)V1<V2(5)V1=V2
①
②
③
④
⑤ V1=0 V2>0时,组成为:HCO3- V1>0 V2=0时,组成为:OH- V1>V2时,组成为:CO32-+ OH- V1<V2时,组成为:HCO3- +CO32- V1=V2时,组成为: CO32-
实验六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思考题:
1.络合滴定中为什么加入缓冲溶液?
答:各种金属离子与滴定剂生成络合物时都应有允许最低pH值,否则就不能被准确滴。而且还可能影响指示剂的变色点和自身的颜色,导致终点误差变大,甚至不能准确滴定。因此酸度对络合滴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加入缓冲溶液予以控制。
2. 用Na2CO3为基准物。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标定EDTA浓度时,应控制溶液的酸度为多大?为什么?如何控制?
答:用Na2CO3为基准物质,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标定EDTA浓度时,因为钙指示剂与Ca2+在pH=12~13之间能形成酒红色络合物,而自身呈纯蓝色,当滴定到终点时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纯蓝色,所以用NaOH控制溶液的pH为12~13。
3.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用Zn2+标定EDTA浓度的实验中,溶液的pH为多少? 解: 六次甲基四胺与盐酸反应为:
(CH2)6N4+HCl==(CH2)6N+H+·Cl-
反应中盐酸的物质的量:
12?12??4.8?10?3mol 51000
六次甲基四胺的物质的量:
200?
10?1.43?10?2mo l140
故六次甲基四胺过量。
缓冲体系中剩余六次甲基四胺的浓度为:
200?
Cb?10?1?12?2?0.30mol?L?1 32
1000
六次甲基四胺盐的浓度为:
12?12??0.15mol?L?1Ca?1000
根据一般缓冲溶液计算公式:
pH?pKa?lgCb得: Ca
Cb CapH?(14?pKB)?lg
?14?8.85?lg
?5.45 0.30 0.15
(六次甲基四胺pKb=8.85)
4.络合滴定法与酸碱滴定法相比,有那些不同点?操作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答:络合滴定法与酸碱滴定法相比有下面两个不同点:
①
滴定终点。
② 在一定条件下,配位数必须固定(即只形成一种配位数的配合物)。 络合滴定中要求形成的配合物(或配离子)要相当稳定,否则不易得到明显的
实验七 水的总硬度的测定
思考题:
1.什么叫水的总硬度?怎样计算水的总硬度?
答:水中Ca2+、Mg2+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
计算水的总硬度的公式为:
2.为什么滴定Ca2+、Mg2+总量时要控制pH≈10,而滴定Ca2+分量时要控制pH为12~13?(cV)EDTA?MCaOL-1) ?1000 (mg·V(cV)EDTA水?MCaO?100( o ) V水
若pH>13时测Ca2+对结果有何影响?
答:因为滴定Ca2+、Mg2+总量时要用铬黑T作指示剂,铬黑T在pH为8~11之间为蓝色,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为紫红色,终点时溶液为蓝色。所以溶液的pH值要控制为
10。测定Ca2+时,要将溶液的pH控制至12~13,主要是让Mg2+完全生成Mg(OH)2沉淀。以保证准确测定Ca2+的含量。在pH为12~13间钙指示剂与Ca2+形成酒红色配合物,指示剂本身呈纯蓝色,当滴至终点时溶液为纯蓝色。但pH>13时,指示剂本身为酒红色,而无法确定终点。
3.如果只有铬黑T指示剂,能否测定Ca2+的含量?如何测定?
答:如果只有铬黑T指示剂,首先用NaOH调pH>12,使Mg2+生成沉淀与Ca2+分离,分离Mg2+后的溶液用HCl调pH=10,在加入氨性缓冲溶液。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Mg—EDTA标准溶液滴定Ca2+的含量。
实验八 铅、铋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
思考题:
1.按本实验操作,滴定Bi3+的起始酸度是否超过滴定Bi3+的最高酸度?滴定至Bi3+的终点时,溶液中酸度为多少?此时在加入10mL200g·L-1六亚四基四胺后,溶液pH约为多少?
答:按本实验操作,滴定Bi3+的起始酸度没有超过滴定Bi3+的最高酸度。随着滴定的进行溶液pH≈1。加入10mL200g·L-1六亚四基四胺后,溶液的pH=5~6。
2.能否取等量混合试液凉粉,一份控制pH≈1.0滴定Bi3+,另一份控制pH为5~6滴定Bi3+、Pb2+总量?为什么?
答:不能在pH为5~6时滴定Bi3+、Pb2+总量,因为当溶液的pH为5~6时,Bi3+水解,不能准确滴定。
3.滴定Pb2+时要调节溶液pH为5~6,为什么加入六亚四基四胺而不加入醋酸钠? 答:在选择缓冲溶液时,不仅要考虑它的缓冲范围或缓冲容量,还要注意可能引起的副反应。再滴定Pb2+时,若用NaAc调酸度时,Ac-能与Pb2+形成络合物,影响Pb2+的准确滴定,所以用六亚四基四胺调酸度。
实验十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思考题:
1.配制KMnO4标准溶液时,为什么要将KMnO4溶液煮沸一定时间并放置数天?配好的KMnO4溶液为什么要过滤后才能保存?过滤时是否可以用滤纸?
答:因KMnO4试剂中常含有少量MnO2和其它杂质,蒸馏水中常含有微量还原性物质它们能慢慢地使KMnO4还原为MnO(OH)2沉淀。另外因MnO2或MnO(OH)2又能进一步促进KMnO4溶液分解。因此,配制KMnO4标准溶液时,要将KMnO4溶液煮沸一定时间并放置数天,让还原性物质完全反应后并用微孔玻璃漏斗过滤,滤取MnO2和MnO(OH)2沉淀后保存棕色瓶中。
2.配制好的KMnO4溶液为什么要盛放在棕色瓶中保护?如果没有棕色瓶怎么办? 答:因Mn2+和MnO2的存在能使KMnO4分解,见光分解更快。所以.配制好的KMnO4溶液要盛放在棕色瓶中保存。如果没有棕色瓶,应放在避光处保存。
3.在滴定时,KMnO4溶液为什么要放在酸式滴定管中?
答:因KMnO4溶液具有氧化性,能使碱式滴定管下端橡皮管氧化,所以滴定时,KMnO4溶液要放在酸式滴定管中。
4.用Na2C2O4标定KMnO4时候,为什么必须在H2SO4介质中进行?酸度过高或过低有何影响?可以用HNO3或HCl调节酸度吗?为什么要加热到70~80℃?溶液温度过高或过低有何影响?
答:因若用HCl调酸度时,Cl-具有还原性,能与KMnO4作用。若用HNO3调酸度时,HNO3具有氧化性。所以只能在H2SO4介质中进行。滴定必须在强酸性溶液中进行,若酸度过低KMnO4与被滴定物作用生成褐色的MnO(OH)2沉淀,反应不能按一定的计量关系进行。在室温下,KMnO4与Na2C2O4之间的反应速度慢,故须将溶液加热到70~80℃,但温度不能超过90℃,否则Na2C2O4分解。
5.标定KMnO4溶液时,为什么第一滴KMnO4加入后溶液的红色褪去很慢,而以后红色褪去越来越快?
答:因与KMnO4Na2C2O4的反应速度较慢,第一滴KMnO4加入,由于溶液中没有Mn2+,反应速度慢,红色褪去很慢,随着滴定的进行,溶液中Mn2+的浓度不断增大,由于Mn2+的催化作用,反应速度越来越快,红色褪去也就越来越快。
篇二:分析化学实验课后部分习题答案(第四版)
实验一 阳离子第一组(银组)的分析 思考题:
1.沉淀第一组阳离子为什么要在酸性溶液中进行?若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将会发生什么后果?
答:在系统分析中,为了防止易水解离子的水解生成沉淀而进入第一组,所以沉淀第一组阳离子时要在酸性溶液中进行。若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第一组以后的大部分阳离子将生成沉淀,这样就不到分离的目的。
2.向未知溶液中加入第一组组试剂HCl时,未生成沉淀,是否表示第一组阳离子都不存在?
答:向未知试液中加入第一组组试+2+剂时,未生成沉淀,只能说明Ag,Hg22+不存在,而不能说明Pb不存在,因为2+-1当试液中Pb的浓度小于1mg?ml,或温2+度较高时,Pb将不在第一组沉淀,而进入第二组。
3.如果以KI代替HCl作为第一组组试剂,将产生哪些后果?
答:如果以KI代替HCl作为第一组组试剂时,酸度太小,第二组易水解的阳离子将水解进入第一组,达不到分离-的目的。另外具有氧化性阳离子将与I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这些离子的浓度
降低不能鉴出。
实验二 阳离子第二组(铜锡组)的分
析
思考题:
1.沉淀本组硫化物时,在调节酸度上发生了偏高或偏低现象,将会引起哪些后果?
答:沉淀本组硫化物,若酸度偏低2+时,第三组阳离子Zn 将生成ZnS 沉淀进入第二组。若酸度偏高时,本组的2+Cd 不生成硫化物沉淀而进入第三组。 2.在本实验中为沉淀硫化物而调节-1酸度时,为什么先调至0.6mol·LHCl酸度,然后再稀释一倍,使最后的酸度为-10.2 mol·L? 答:因As(III)的硫化物完全沉淀需-12+在0.6 mol·LHCl酸度下,Cd的硫化物-1完全沉淀需在0.2 mol·LHCl酸度下。因此为了使本组离子完全生成硫化物沉淀而与第三组阳离子分离,所以在调节酸-1度时,先调至0.6 mol·LHCl酸度,然后再稀释一倍,使最后的酸度为0.2 -1mol·L。
3.以TAA代替H2S作为第二组组试剂时,为什么可以不加H2O2和NH4I? 答:以TAA代替H2S作为第二组组试剂时,因TAA在90℃及酸性溶液中,
可在沉淀时间内将As(V)还原为As(III),故不需另加NH4I。另因TAA在碱性溶液中加热时,可生成一部分多硫化物,多硫化物具有氧化性,可将Sn(II)氧化为Sn(IV),故不需要加H2O2。 4.已知某未知试液不含第三组阳离子,在沉淀第二组硫化物时是否还要调节酸度?
答:因As(III)的硫化物完全沉淀酸-1度需0.6 mol·L,在此酸度下,本组大部分离子不能完全生成硫化物沉淀,若酸-12+度在低于0.2 mol·L时,本组Cd的硫化物沉淀完全,但As(III)的硫化物不沉淀,因此未知液若不含第三组阳离子时,为了使第二组阳离子沉淀完全,还需要调节酸度。
5.设原试夜中砷、锑、锡高低价态的离子存在,试说明它们在整个体系分析过程中价态的变化。
答:在用HCl沉淀第一组阳离子时,砷、锑、锡的高低价离子均以阴离子存在,也有少量简单阳离子。在用TAA作 沉淀剂时,As(V)被还原为As(III), Sb(V)也被还原为Sb(III)。而Sn(II)被溶液中的多硫化物氧化为Sn(IV)。在鉴定时,Sb(III) 被锡还原为Sb,Sn(IV)被铁还原为 2+Sn(II),Sn(II)又被Hg氧化为Sn(IV)。
实验三 阳离子第三组(铁组)的分析 思考题:
1.在系统分析中,沉淀本组离子时可否用Na2S代替(NH4)2S? 答:在系统分析中不能用Na2S代替(NH4)2S ,因Na2S的碱性比(NH4)2S的2+碱性强。若pH=10.7时第四组的Mg就要沉淀进入本组沉淀中。
2.用(NH4)2S或TAA沉淀本组离子为什么要加足够的NH4Cl? 答:用(NH4)2S或TAA沉淀本组离子时,只有在pH=9.0的酸度条件下才能生成硫化物和氢氧化物沉淀与第四组阳离子分离。但是,由于在反应过程中随着沉淀的生成,会使pH降低,为了保持2+pH=9.0和防止Mg析出沉淀,应加入足够的NH4Cl而与NH3?H2O形成稳定的缓冲体系。加入NH4Cl还可防止硫化物形成胶体。
3.在系统分析中,本组硫化物沉淀生成后,与母液放置过夜才离心沉降,是否可以?
答:在系统分析中,本组硫化物沉淀生成后,若要继续鉴定第四组阳离子,就应立即离心分离,离心液(含第四组阳离子)中应加浓HAc酸化,并加热除2-去H2S,否则S在碱性溶液中易氧化为2-2+2+SO4,使第四组中的Ba、Sr 等生成
硫酸盐沉淀而丢失。所以本组硫化物沉淀生成后,不能与母液放置过夜。 -14.以6mol·LHNO3溶解本组沉淀时,为什么加KNO2或KClO3晶粒少许可以加速溶解? -1答:以6mol·LHNO3溶解本组沉淀时,加KNO2或KClO3少许,可加速沉淀溶解,这主要是因为发生了氧化还原2+2-反应,破坏了M+S==MS↓平衡,降低2-了S浓度,使反应向左进行,从而加速了沉淀的溶解。 -15.已知 NiS、CoS 在0.3mol·LHCl溶液中不能被H2S沉淀,但为什么生成-1的 NiS、CoS又难溶于1mol·LHCl? -1答:NiS、CoS在0.3mol·LHCl溶液中不被 H2S沉淀,但在低酸度下生成-1沉淀后,又不溶于1mol·LHCl,这是由于NiS、CoS能以不同变体存在的缘故,初形成的沉淀是α体,放置或加热很快变为β体( Ni2S3、Co2S3)。因而不溶于-11mol·LHCl。
实验四 阳离子第四组(钙钠组)的分
析
思考题:
1.在系统分析中,引起第四组中二价离子丢失的可能原因有那些? 答:①在沉淀第三组阳离子时,如果
篇三:分析化学实验课后思考题答案
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
1.如何表示天平的灵敏度?一般分析实验实所用的电光天平的灵敏度以多少为宜?灵敏度太低或太高有什么不好?
答:天平的灵敏度就是天平能够察觉出两盘载重质量差的能力,可以表示天平盘上增加1mg所引起的指针在读数标牌上偏移的格数。天平的灵敏度一般以指针偏移2~3格/mg为宜,灵敏度过低将使称量误差增加,过高则指针摆动厉害而影响称量结果。
2.什么是天平的零点和平衡点?电光天平的零点应怎样调节?如果偏离太大,又应该怎样调节?
答:零点:天平没有载重情况时,天平的零刻度与投影屏上的标线相重合的点。平衡点:天平有载重情况时,两边载重相等时,天平静止的那点。天平零点的调节:用金属拉杆调节,如果不行则用平衡螺丝调节。偏大时则用平衡螺丝调节。
3.为什么天平梁没有托住以前,绝对不许把任何东西放入盘上或从盘上取下?
答:没有托住以前,天平的整个重量由三个玛瑙刀口支撑,如果把东西放入盘上或从盘上取下则会磨损刀口,影响天平的灵敏度。
4.减量法的称量是怎样进行的?增量法的称量是怎样进行的?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宜在何种情况下采用?
答:递减法:先称出(称量瓶+试样)倒出前的质量,再称出(称量瓶+试样)倒出后的质量相减,得出倒出试样的质量。增量法:先称出容器的质量,在像天平中缓慢加入试样直到达到所需的质量。 递减法操作复杂,适用于大部分物品;增加法适用于不易挥发,不吸水以及不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物质。
5.电子天平的“去皮”称量是怎样进行的?
答:打开天平门,将相应的容器放入天平的称量盘中,关上天平门,待读数稳定后按下“TARE”键,使显示为0,然后再向容器中加减药品,再次称量所得的数据就是容器中增减药品的质量。
6. 在实验中记录称量数据应准至几位?
答:应准确至小数点后四位即0.1mg。
7.本实验中要求称量偏差不大于0.4mg,为什么?
答:因为每次称量会有±0.1 mg的误差,所以实验中m1-m2会有±0.2 mg的误差,m3-m2也会有±0.2 mg故要求称量偏差不大于0.4mg。(注:我们书上只要求小于0.5 mg)s酸碱
标准液的配制和浓度比较
一.注意事项:
1.配完溶液应立即贴上标签注明试剂名称,配置日期,配制者姓名并留一空位以备填入此溶液的准确浓度。
2. 体积读数要读至小数点后两位。3.滴定速度:不要成流水线。
4.近终点时,半滴操作和洗瓶冲洗。
二、思考题
1.滴定管、移液管在装入标准液前为何需要用滴定剂和要移取的溶液润洗几次?滴定中使用的锥形瓶或烧杯是否需要干燥?是否也要用标准液润洗?为什么?
答:为了让滴定管内的溶液的浓度与原来配制的溶液的浓度相同,以防加入的标准液被稀释。不需要。不要用标准液润洗,因为倾入烧杯或锥形瓶中的基准物的物质的量是固定的,润洗则会增加基准物的量,影响到实验结果。
2. HCl和NaOH溶液能直接配制准确浓度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CO2 和水分,而浓盐酸易挥发,应此不能直接配制其准确浓度。只能先配制近似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准物质标定其准确浓度。
3.配制HCl溶液及NaOH溶液所用水的体积是否需要准确量取?为什么?
答:不需要,因为HCL易挥发,NaOH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CO2,不能直接配制准确浓度的HCL和NaOH标准溶液,只能先配制近似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准物标定,所以没有必要准确量取配制时水的体积。
4.用HCL标准溶液滴定NaOH标准溶液时是否可用酚酞作指示剂?
答:可以,因为酚酞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在8.0-10.0,部分处在HCl与NaOH溶液的滴定突跃(4.31-9.70)之内。
5.再每次滴定完成后,为什么要将标准溶液加至滴定管零点或近零点,然后进行第二次滴定?
答:因为滴定管的误差是分段校正的,每一段的校正误差不同,故每一次都从零点或近零点开始滴定可以保证每一次都有相同的校正误差。
6.在HCL溶液与NaOH溶液浓度比较的滴定中,以甲基橙和酚酞作指示剂,所得溶液体积比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不一致。因为甲基橙跟酚酞的变色范围不同,所以滴定终点时的PH不同,所以溶液的体积比不会一致。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在酸性区间而酚酞的变色范围在碱性区间故以酚酞为指示剂的一组VNaOH/VHCL相对较大。
7. 配制NaOH溶液时,应选用何种天平称取试剂?为什么?
答:托盘天平,因为只须配制近似浓度的溶液,所以不需准确称量。
8.HCl溶液和NaOH溶液定量反应完全后,生成NaCl和水,为什么用HCl滴定NaOH时采用甲基橙用为指标剂,而用NaOH滴定HCl溶液时使用酚酞(或其它适当的指标剂)?
答:首先因为甲基橙跟酚酞的变色范围都在该反应的突跃范围内。其次,因为人的眼睛观察浅色变到深色比较容易用HCl滴定NaOH时采用甲基橙用为指标剂可以观察到溶液由黄色变橙色,用NaOH滴定HCl溶液时使用酚酞可以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9. 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答:加入半滴的操作是: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纯水冲下。
酸碱标准液浓度的标定
一、酸碱标准液浓度的标定
1.溶解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或Na2CO3所用水的体积的量取,是否需要准确?为什么? 答:不需要,因为这时所加的水只是溶解基准物质,而不会影响基准物质的量。因此加入的水不需要非常准确。
2. 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或Na2CO3的质量范围?称得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响?
答:在滴定分析中,为了减少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一般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应在20—30ml之间,称取基准物的大约质量应由下式求得:
mA?
如果基准物质称得太多,所配制的标准溶液较浓,则由一滴或半滴过量所造成的误差就较大。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也不能太少,因为每一份基准物质都要经过二次称量,如果每次有±0.1mg的误差,则每份就可能有±0.2mg的误差。因此,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不应少于0.2000g,这样才能使称量的相对误差小于1‰ 。
3.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NaOH溶液时,为什么用酚酞作指示剂?而用Na2CO3标定HCl时,却不用酚酞作指示剂?
答:因为酚酞的变色范围在碱性区间,PH=8~10时酚酞呈粉红色,在NaOH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时的滴定突跃内,而HCl滴定Na2CO3时先生成NaHCO3此时溶液PH为8~10,酚酞呈粉红色但溶液远未达到滴定终点,故用Na2CO3标定HCl时,不用酚酞作指示剂。
4. 如果NaOH标准溶液在保存过程中吸收了空气中的CO2,用该标准液标定HCl溶液浓度以甲基橙为指示剂,用NaOH原来的浓度计算会不会引入误差?若用酚酞为指示剂进行滴定,又怎样?
答:若用甲基橙为指示剂不会引入误差,因为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在酸性区间,此时,溶液中不存在Na2CO3或NaHCO3所以从空气中吸收的CO2对滴定终点并无影响。以酚酞作为指示剂,在滴定过程中虽然其中的Na2CO3按一定量的关系与HCl定量反应,但终点酚酞变色时还有一部分NaHCO3末反应,所以使测定结果偏高。
5.标定NaOH溶液时可用邻苯二甲酸氢钾为基准物,也可用HCl标准溶液。试比较此两法的有缺点。
答:邻苯二甲酸氢钾为基准物的优点是:①易于获得纯品;②易于干燥,不吸湿;③摩尔质量大,可相对降低称量误差。因为实验室常需要同时配制NaOH标准溶液和HCl标准溶液,在已标定了HCl标准溶液的情况下用HCl标准溶液来标定NaOH溶液的浓度比较方便,但这样的缺点是误差较大。
6. 邻苯二甲酸氢钾是否可用作标定HCl溶液的基准物?Na2C2O4是否能用做基准物来标定NaOH溶液?
答:邻苯二甲酸氢钾不可用作标定HCl溶液的基准物。Na2C2O4不能能用做基准物来标定NaOH溶液。 1?VT?CT?MA(mA-g,VTml,MA-g/mol) 1000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及水的硬度测定(络合滴定法)
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 为什么通常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配制EDTA标准溶液,而不用乙二胺四乙酸? 答:因为乙二胺四乙酸的溶解读很度,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的溶解度较大。
2. 以HCl溶液溶解CaCO3基准物时,操作中应注意些什么?
答:①要盖上表面皿,并加少量水湿润。 ②从杯嘴逐滴加入1+1HCl时不要过快,防止反应过于激烈而产生CO2气泡,使CaCO3粉末飞溅。③要用水把溅到表面皿上的溶液淋洗入杯中。④还要记得加热近沸把CO2赶走后再冷却。
3. 以CaCO3基准物,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标定EDTA溶液时,应控制溶液的酸度为多少?为什么?怎样控制?
答:应控制酸度为PH≈12~13,原因有三。其一,因为钙指示剂的使用范围为PH在12~
2+2+13之间;其二,根据林邦曲线EDTA滴定Ca的PH应大于7.5;其三,当PH>11时Mg能够
完全沉淀出来。用NaOH调节酸度。
4. 以ZnO为基准物,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标定EDTA溶液浓度的原理是什么?溶液的
pH值应控制在什么范围?若溶液为强酸性,应怎样调节?
答:二甲酚橙是紫色结晶,易溶于水。它在pH>6.3时显红色,pH=6.3时呈中间颜色,pH<6.3时,呈现黄色。而二甲酚橙与金属离子的络合物则是紫红色的,故它只能在pH<6.3
2+的酸性溶液中作用。用二甲酚橙为指示剂,在在PH≈5~6的溶液中以EDTA直接滴定Zn,
2+EDTA与Zn生成更稳定的配合物,因此滴定至终点时溶液由紫红色变为黄色。该反应的PH
约为5~6,先加1+1氨水至溶液由黄色刚变橙色,用六亚甲基四胺溶液来调节PH。
5. 络合滴定法与酸碱滴定法相比,有哪些不同点?操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①络合滴定反应速度较慢,故滴定速度不宜太快;②络合滴定法干扰大(在络合滴定中M有络合效应和水解效应,EDTA有酸效应和共存离子效应),滴定时应注意消除各种干扰;③络合滴定通常在一定的酸度下进行,故滴定时应严格控制溶液的酸度。
二、水的硬度测定(络合滴定法)
1. 如果对硬度测定中的数据要求保留二位有效数字,应如何量取100mL水样?
答:应用量筒来量取100mL水样。
2. 用EDTA法怎样测出水的总硬?用什么指示剂?产生什么反应?终点变色如何?试液的pH值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如何控制?测定钙硬又如何?
2+2+2+答:测总硬以铬黑T为指示剂,铬黑T与Ca 和Mg生成酒红色配合物,EDTA能与Ca
2+和Mg生成更稳定的无色配合物,用NH3-NH4Cl缓冲溶液控制PH≈10,以EDTA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由酒红色变为纯蓝色即到达滴定终点。测定钙硬时先以NaOH调节溶液PH≈12~13,此
2+时Mg以完全沉淀出来,在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由酒红色变为纯蓝色即到达滴定终点。
3. 用EDTA法测定水的硬度时,哪些离子的存在有干扰?如何消除?
答:如果水中有铜、锌、锰等离子存在,则会影响测定结果。铜离子会使滴定终点不明显;锌离子参加反应,使结果偏高;锰离子存在时,加入指示剂后马上变成灰色影响滴定。遇此情况,可在水样中加入1mLNa2S 溶液,使铜离子成CuS沉淀;锰的影响可借加盐酸羟胺
3+3+溶液消除。若有Fe、Al离子存在,可用三乙醇胺掩蔽。
2+2+2+4. 当水样中Mg离子含量低时,以络黑T作指示剂测定水中的Ca、Mg离子总量,终
2-点不明晰,因此常在水样中先加少量MgY络合物,再用EDTA滴定,终点就敏锐。这样做对
测定结果有无影响?说明其原理。
2+2+答:络黑T与Mg显色很灵敏,但与Ca显色的灵敏性较差,为此,在pH10.0的溶液中
2+用EDTA滴定Ca时,常于溶液中先加入少量MgY,此时发生下列置换反应:
2+2+ MgY+Ca===CaY+Mg
2+置换出来的Mg2+与络黑T显很深的红色。滴定时,EDTA先与Ca配位,当达到滴定终点时,
2+EDTA夺取Mg—络黑T中的Mg,形成MgY,游离出指示剂,,显兰色,颜色变化很明显。加
入的MgY和最后生成的MgY的量是相等的,故加入的MgY不影响滴定结果。
-54.注:硬度单位以度记1°=10 mg/L CaO。
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
1.配制标准Na2S2O3溶液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答:①要用新煮沸后冷取的蒸馏水配制。②加入少量Na2CO4固体,也可以加入少量HgI2。贮于棕色试剂瓶中。③在暗处放置1~2周后再标定。
2. 硫酸铜易溶于水,为什么溶解时要加硫酸?
答:加入硫酸是为了控制溶液的酸度。
3. 用碘法测定铜含量时,为什么要加入KSCN溶液?如果在酸化后立即加入KSCN溶液,
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因CuI沉淀表面吸附I2,这部分I2不能被滴定,会造成结果偏低。加入KSCN溶液,使CuI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CuSCN,而CuSCN不吸附I2从而使被吸附的那部分I2释放出来,
-且反应时再生成的I离子可与未反应的铜离子作用,提高了测定的准确度。但为了防止I2
-对SCN的氧化,而KSCN应在临近终点时加入。
4. 如果用Na2S2O3标准溶液测定铜矿或铜合金中的铜,用什么基准物标定Na2S2O3溶液的浓度最好?
答:用铜,因为当标定条件和滴定条件尽可能的一致时,测出的结果最准确。
3+-5. 试液中含有的干扰性杂质如Fe、NO3等离子,应如何消除它们的干扰?
3+答:加入NH4HF2可以掩蔽Fe且不会对溶液的PH产生太大的影响。也可加入焦磷酸纳
3+以掩蔽Fe,此法比加入NH4HF2环保。若有As(Ⅴ)、Sb(Ⅴ)存在,则应将PH调至4,以免--它们氧化I离子,同时防止酸度过高可以降低NO3的氧化性。
6.已知ECu2+/Cu+=0.158V,EI2/I-=0.54V,为什么本法中Cu离子却能使I离子氧化为I2? 答:因为该反应生成了难溶的CuI。
7.测定反应为什么一定要在弱酸性溶液中进行?
2+-答:酸度过低则铜盐水解而使Cu离子氧化I离子进行的不完全,造成结果偏低,而且
-2+反应速度慢,终点拖长;酸度过高,①I离子被空气氧化为的反应被Cu离子催化,使结果偏
2-2-+-高,②S2O3发生分解,S2O3 + 2H = S↓ + H2SO3 H2SO3+ I2= H2SO4+ 2I 该反应使结果偏低。
θθ2+-
《分析化学实验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76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