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高中政治会考 正文

高中政治会考

2016-11-04 09:34:28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提纲【非常全面】

必修一经济生活

1.(B)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表现在价格上,可能不是真实货币)和流通手段(真实货币)

2.(B)货币流通公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②通货膨胀: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 ③通货紧缩:货币的实际供应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

3. (B) 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人民币汇率:n人民币=100外币;汇率:100外币=n人民币)

①(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速度(即次数) 外币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

4.(B)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B)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供大于求,价格上升;供小于求,价格下降

6.(B)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7.(B)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8.(A)互补商品与互为替代品

当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时,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对其互替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当两种商品是互补品时,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下降。

9.(A)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

买方市场:供大于求

卖方市场:供小于求

10.(C)价格变动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一)对生活的影响:

(1)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影响人们对它的需求。一般当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仅影响人们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也影响人们对相关商品(即替代品和互补品)的需求

(二)对生产的影响: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11.(B)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影响其他消费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2.(A)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13.(B)影响消费的因素:

①当前可支配收入(正比)②未来收入预期(正比)③社会收入差距(反比)

14.(A)按不同标准划分的不同消费类型:

①交易方式:钱货两清、贷款、租赁

②按消费的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5.(D)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6.(C)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归宿;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7.(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施这一制度的依据与意义:

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意义: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8.(B)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经济:①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②作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①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 ②作用:(略)

19.(A)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增加就业、税收;提升技术

20.(A)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1.(C)公司成功经营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公司要诚信经济,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22.(B)就业的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23.(D)解决就业的措施:

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②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自主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观)

24.(A)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25.(B)储蓄的含义及投资特点(略)

26.(B)股票的含义及投资特点(略)

27.(A)债券的含义及投资特点

含义: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分类及特点:

28(A)商业保险的含义(略)、分类及投资特点(略)

分类: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29.(A)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0.(B)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原因及意义

基本原则: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 (包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生产力的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意义: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31.(A)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劳动、土地、信息、资本、技术、管理)的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32.(C)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④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33.(A)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含义及构成

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税收、利润、债务以及其他收入)

财政支出: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4.(A)财政收支平衡(收≈支)、财政赤字(收<支)的基本含义

35.(B)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36.(B)税收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7.(B)增值税、人所得税的特点与作用

增值税: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 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个人所得税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 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38.(B)违反税法的表现:

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的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39.(C)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40.(B)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

计划和市场

41.(B)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2.(B)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措施:

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措施: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禁止强买强卖、巧取豪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等非法行为;经济活动参与者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意识、守市场道德

43.(B)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44.(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45.(C)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及手段:

含义: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46.(A)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本世纪头20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人民富裕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良好,更加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对外更加开放、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47.(C)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48.(C)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自主创新道路

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9.(B)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及影响:

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50.(B)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提高能力,勇于挑战。

51.(A)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非歧视原则(最重要,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52.(A)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53.(C)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①逐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③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54.(A)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必修二政治生活

1.(B)民主的含义;民主的阶级性

含义:民主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阶级性:统治阶级

2.(B)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3.(B)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广泛性: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

真实性: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4.(B)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权利: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③监督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

义务:

①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篇二: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一:经济生活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经济生活》模块总结。下面是关于高中政治会考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经济生活版块中的考点。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最基本的经济会考知识点掌握住,并通过高中政治科目的会考考试

1、商品的条件:1)是否劳动产品;2)是否用于交换。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2、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消费类型: 1)钱货两清消费2)贷款消费3)租赁消费。影响消费的因素:1)居民收入2)物价水平。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5、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的水平和质量;3)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4)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消费的反作用:1)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2)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倒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增长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

6、就业观,择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分配方式: 1) 按劳分配 2)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3) 按生产要素分配

9、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分配政策。财政支出的种类: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财政的作用:1)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2) 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3) 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10、宏观调控的目标: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2)法律手段;3)必要的行政手段。

1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贸易全球化2)资本全球化3)生产全球化

1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1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2)基本态度: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1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1)第一要义:发展;2)核心:以人为本;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二:政治生活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政治生活》模块总结。下面是关于高中政治会考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政治生活版块中的考点。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最基本的政治会考知识点掌握住,并通过高中政治科目的会考考试。

1、国体及本质: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3、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权利);2)政治自由3)监督权。公民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5、政府的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6、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7、政府的原则: 对人民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8、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立法权, 决定权, 任免权, 监督权

9、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民主集中制

10、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1、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2、党的执政方式: 1)科学执政2)民主执政3)依法执政(基本方式)

1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民族共同繁荣

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15、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16、国际关系: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17、国际竞争的实质: 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8、我国外交政策: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基本点:1)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4)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政协的职能: 1)政治协商2)参政议政3)民主监督

20.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三:文化生活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三、文化生活模块总结。下面是关于高中政治会考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文化生活版块中的考点。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最基本的文化生活会考知识点掌握住,并通过高中政治科目的会考考试。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2、文化在塑造人生方面具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容并蓄

4、伟大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6、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7、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8、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文化的含义: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0、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的时间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2、社会注意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四: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生活与哲学模块(原理 → 方法论)总结。哲学知识是最容易出问答题和材料分析题,所以这一块需要掌握的哲学会考知识点比较多。希望同学们在高中政治会考试题练习的时候,除了巩固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掌握好一定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 辩证唯物论(四、五课)

1、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六课)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三、 唯物辩证法 (七、八、九、十课)

(一)联系的观点 (七课)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八课)

1发展的普遍性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法论: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③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④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都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方法论: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②要坚持适度原则③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④要重视量的积累⑤学会优化结构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方法论:坚持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三)矛盾的观点(九课)

1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①学会正确认识事物,掌握认识秩序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4主次矛盾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5矛盾主次方面关系

原理: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四)辨证否定观

1、辨证否定观原理: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辨证否定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辨证法的革命批评精神原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评的革命的和创新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开拓新节境界。

四、人生观、价值观(十一、十二)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3、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

篇三:2014高中会考政治真题及答案

2014高中会考政治真题及答案

1.2006年3月3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 A.人们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广大党员干部之所以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因为

A.科学的世界观能够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B.科学的世界观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C.科学的世界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D.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3."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从哲学上看,这一段歌词所反映的问题是

1.2006年3月3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

A.人们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广大党员干部之所以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因为

A.科学的世界观能够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B.科学的世界观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C.科学的世界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D.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3."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从哲学上看,这一段歌词所反映的问题是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是因为

A.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精华 C.世界观人人都有

B.一定形态的思想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 D.思想对行动有促进作用

5.2006年6月30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这告诉我们

A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

B.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品质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2006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全球气候变化已开始改变鸟类、松鼠和蚊子等多种动物的基因。气候变化对动物习性的影响会反映到遗传上,从而改变动物的基因和进化方向。这一事实说明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 ②事物的运动和静止依赖于人的意识

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 ④事物的运动既是永恒的又是有条件的

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

7.专家表示,除非人类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采取切实行动来减缓这种影响,否则人们所熟悉的自然世界“将不再存在”。这提醒我们

A.必须尽快地创造和利用自然规律 B.必须放弃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C.必须从根本上控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 D.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8.近年来,CEO、MP4、平板电视、零就业等新词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听。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9.据2006年7月31 日出版的《嘹望新闻周刊》报道,正当省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陆续进行之时,一些地方竟然在当地新闻媒

媒体上整版整版地做起了“政绩广告”,且多是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沽名钓誉之词。从哲学上看,这种“政绩广告”

A.夸大了物质的决定作用 B.忽视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的导向作用

C.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D.否认了意识活动具有的主动创造性 10.2006年7月15日,调查设备和技术最为先进的“中国海监59”船启航,以查明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的基本状况,全面更新基础资料和图件。从1958年到1986年,我国进行的三次海洋调查受设备、技术条件的限制,获取的数据资料准确度较低。这主要说明

A.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C.人的主观需要决定着真理的内容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11.近海是海洋水产资源、矿产资源、盐业资源、交通资源、海洋能源、旅游资源最集中,开发效益最大的区域。因此,全面实施海洋综合管理,有序、有度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国防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这启示我们

A.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事物的整体性 B.把握好关键部分也就把握好了整体

C.部分功能及其变化决定着整体的功能 D.正确的认识来源于系统优化的方法 12.2006年7月18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在北京启动。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忽视了对发展过程中的废弃物的科学治理,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达1.5亿亩,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并对人体健康形成危害。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①联系总是无条件地存在着 ②人为的联系弱化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③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④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有的人做事情往往急于求成,总是企图“立竿见影”。这样的做法违背了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D.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14.2006年7月1日施行的我国首部改革创新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规定,改革创新工作未达到预期效果,在一定情形下,可以免予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之所以要允许改革创新失败,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创新没有任何规律可循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失败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成功 ④真理往往与谬误相伴而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2006年7月12 13《中国青年报》报道,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经过数年潜心研究,终于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以“废”治“废”,利用废水从废矿石中提取出高品位商品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的对立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D.共性和个性是统一的

16.2006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大的难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是培养新农民。这一论断

A.着重把握了主要矛盾B.抓住了主流

C.坚持了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D.认识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7.2006年7月8日,《人民日报》新农村宣传报道研讨会在徐州召开,与会人员认为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已经展开,使命在我们肩头,新闻在我们身边,笔在我们手中。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就会有新的发现,就有写不完的新闻。新闻工作者之所以要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C.人民群众的革命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更迭

D.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农民群众 18.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指出,必须要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社会发展规律是

A.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B.阶级斗争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规律

19.北京军区总医院外科专家华益慰从医56年来, 把病人当亲人,被百姓称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在他眼里,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他都一视同仁,精心救治。他处处为病人着想,从病人的利益出发,不让病人多花一分钱。他把对病人的爱,融入每一个细节之中,一举一动都是情。由此可见

①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正确的价值选择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牺牲个人利益才能维护好集体利益 ④社会评价越高,人生价值越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长期以来,京沪铁路以占全国铁路营运线2%的比重,承担了10.2%的全国铁路客运量和7.2%的货物周转量。建设高速铁路是解决京沪运力不足的必然选择。2006年3月,备受各方关注的京沪高速铁路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这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建设高速铁路是现实的需要 B.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客观因素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2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 D、世界是普通联系的 22、有的人在做事情之前,先找算命先生算命或求签测吉凶。这种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不可知论 C、可知论 D、唯心主义

23、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因为

A、科学理论对事物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B、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高中政治会考》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765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高中政治会考
相关文章
  • 高中政治会考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提纲【非常全面】必修一经济生活1 (B)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表现在价格上,可能不是真实货币)和流通手段(真实货币)2 (B)货币流通公式、通货...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