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正文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2016-11-04 09:33:53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说明:部分资料参考是参考其他版本的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教程

复习整理笔记

第一章 结论()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神话()

第四章 民间传说()

第五章 民间故事()

第六章 史诗()

第七章 民间长诗()

第八章 民间歌谣()

第九章 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

第十章 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

第十一章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第十二章 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

第十三章 民间文学的语境()

第十四章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

第十五章 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

第十六章 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

第十七章 中国民间文学史略()

第十八章 世界民间文学泛述()

第一章 绪论

1、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2、领会: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 (试述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在这个多元文化大比拼的时代,每个民族都在努力高扬自己的文化旗帜。于是,民间文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符号,受到了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共同重视。

民间文学可以分成原生态、再生态、和新生态三种类型。原生态民间文学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亡。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加广泛。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与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意。借助电脑网络、手机、电视宽带等新的传媒技术,服务于民众生活的各种民间文学创作,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3.领会:民间文艺学的性质 (谈谈对民间文艺学性质的认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民间文艺学则是专

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科学。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但不包括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舞蹈。

从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它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的学科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种类,因此,民间文艺学自然属于文艺学的范畴,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学,他研究的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中集体创作和传承的口头文学。

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关系密切。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生活文化传承的的学问,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艺学比一般文艺学更需要历史学的帮助。

民间文学和民族学也有很大关系。

民间文艺学也需要紧紧依靠语言学,因为民间文学是以口语为载体的。

民间文艺学还与哲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关系密切。 尽管这样,民间文艺学仍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甚至还有一些独特的研究方法,如历史地理方法等。因此,尽管它与许多学科关系密切,可借鉴它们的方法和成果,但民间文艺学毫无疑问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4、简单应用: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 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

用口头语言叙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它是广大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作家文学是相对于民间文学来说的,它是指由作家创作的有一定书面形式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首先是创作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作家文学是个体性的书面创作。其次是流传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流传,具有变异性;

作家文学是书面流传具有固定性。再次是接受者意识不同,民间文学接受者参与文学创作;作家文学的接受者需要对作品进行个性理解,无法脱离文本。最后是审美价值不同,民间文学有多功能性、实用性,它有多种科学价值,必须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从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研究。它反映了群体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

作家文学体现了作家的个性追求,与民间文学相比具有较高的文字艺术价值。

两者虽然有着比较明确的区别,但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优秀的作家文学和优秀的民间文学构成中国文学史的主流,二者相辅相成,各有千秋。

我们先来探讨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首先,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头和母体。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结晶,是民间宗教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口头艺术表现手法的总汇,由此决定了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体,是增加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的历史地位。其次,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大众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也决定了最基本的审美趣味。因此民间文学的创作为作家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如韦其麟根据壮族传说《百鸟衣》改编的话剧《灯花》取得巨大成功来自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合理改造。再次,在艺术形式上,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创造了许多美的形式。民间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文体的演变,历代作家在体裁、形制格式、修辞手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向民间文学学习。古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别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由最初口语色彩浓重的诗歌到后来的词,曲,小说等。

最后,民间文学影响了作家的审美个性,它改变了传统文人对民间的忽视,重视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主张在庸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和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并通过借鉴民间

文学的表现手法更好地加以表现。

然后我们再来探讨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首先,作家文学可以有效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进行保存和记录,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再创作,使得民间文学这一宝贵遗产得以流传下去。苗、瑶、畲三族始祖神话《盘瓠子孙》最早记录在晋干宝《搜神记》中,以后在《后汉书》,《魏略》等书都有记录。其次,提高民间文学的社会地位和艺术表现

篇二:11342自考民间文学概论重点

1、考卷试题类型及各部分所占分数比重等,请见下表:

一、单项选择题

1.高尔基说,民间文学是和( )绝缘的。

A.乐观主义 B.悲观主义 C.唯物主义 D.理想主义 2.信天游是流传于( )地区的民间歌谣。

A.内蒙 B.甘肃 C.陕北 D.东北

3.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 )。 A.《奥德赛》 B.《伊利亚特》 C.《新约全书》 D.《可兰经》 4.《召树屯》是( )的作品。

A.撒尼族 B.蒙古族 C.汉族 D.傣族

5.我国民俗发韧时期,中山大学主办的最有影响的刊物是( )。 A.《歌谣》周刊 B.《民俗学刊》 C.《民俗周刊》 D.《民俗丛刊》 6.《柳毅传》是在传说( )上加工创作的。 A.《龙女牧羊》 B.《一枝花》 C.《东海孝妇》 D.《白蛇传》 7."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一( )。

A.民间传说 B.民间故事 C.原始歌谣 D.谚语 8."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 )提出的。

A.汤姆斯 B.阿尔奈 C.凡尔纳 D.格林兄弟 9.毛泽东在( )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A.《从古田会议决议》 B.《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C.《三湾改编》 D.《遵义会议》

10.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 )的特征。 A.口头性 B.秘密性 C.匿名性 D.人民性 11.流传学派以( )为代表。

A.格林兄弟 B.本菲 C.库伦 D.泰勒 12“童话”这个名称由日本学者( )第一次使用。

A.山东京传 B.柳田国男 C.阿尔奈 D.川端康成 13.植物故事的产生,最早要追溯到( )时代初期。 A.石器 B.铁器 C.渔猎 D.农耕 14.据考究,我国古代寓言早在( )己初具雏形。 A.夏商 B.殷周 C.春秋 D.战国 15.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祖等的歌谣是( )。

A.仪式歌 B.劳动歌 C.政治歌谣 D.生活歌谣

16.( )是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A.孔雀公主 B.阿诗玛 C.诸葛亮 D.格萨尔王 17.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又叫( )。

A.谜面 B.谜目 C.谜底 D.谜格 18.《虎门销烟》是一则( )传说。

A.人物 B.风物 C.史事 D.土特产

19.在各类巧匠故事中,最著名、数量最多的是( )的故事。 A.七仙女 B.石敢当 C.李老君 D.鲁班 20.( )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A.信天游 B.二人转 C.花儿 D.爬山调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未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无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21.我国著名的四大传说是( )。 A.《牛郎织女》 B.《孟姜女》 C.《梁山伯与祝英台》 D.《赵州桥》 E.《白蛇传》 22.民间文学的工作方针是( )。

A.全面搜集 B.重点整理 C.认真对比 D.加强研究 E.大力推广 23.恩格斯著名的民间文学论文包括( )。 A.《德国民间故事书》 B.《提德曼老爷》 C.《给爱人》 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E.《爱尔兰歌谣札记》 24.谚语的特点是( )。

A.哲理性 B.训诫性 C.形象性 D.短小精悍 E.幽默性 25.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是( )。

A.中国 B.印度 C.北欧 D.希腊 E.罗马

三、判断改错题(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改正划线部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26.郭沫若的《风凰涅槃》、鲁迅的《故事新编》等,都取材于神话、传说、故事。 ( ) 27.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6个兄弟民族。 ( )

28.芬兰学者阿尔奈把民间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故事和神话三大类。 ( ) 29.民间传说中,一般主人公的姓名、活动时间、地点都是泛指的。 ( )

30.民间歌谣是儿歌和童谣的统称,指的是人民群众抒情言志的口头韵文作品。 ( )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1.《五姑娘》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32.什么是狭义的民间故事?

33.新时期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

34.简述谚语和成语的区别。

五、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5.读下面两则《指纹螺铲歌》,谈谈你对民间文学变异性的认识。 指纹螺铲歌(二则) 一

一螺精(指为人机灵), 二螺饱(言不愁吃喝),

三螺没米咬(言穷得没饭吃), 四螺吃生水芋头(生水芋头价贱),

五螺唔死六螺愁(指这两种人都一生坎坷), 七螺七个仓(仓指谷仓), 八螺八眼塘(塘指鱼塘),

九螺足足上山装谷(以上三句言生活富裕),

十螺齐齐上山装泥(指此人一生劳碌却一无所获)。 (汤卓慧收集) 二

一螺穷, 二螺富, 三螺开档铺, 四螺担水磨豆腐, 五螺平平过,

六螺[这个字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罗"字]老婆, 七螺谷满仓, 八螺看牛上山岗, 九螺九头鸟,

十螺十粪箕,有钱无人知。 (李茵收集)

36.应用传说的艺术特点来分析下面这则传说的整理是否成功。 西来初地的五眼井 [原文]

下九路西来初地的西来后街有个五眼井,历史上是名闻遐迩的。

相传该井是西来初地五百罗汉堂的僧人挖的,其历史的久远,现在活着的人也说不清。该井井台建在寺院内的青砖转墙内,井台约五平方米,五个奇异的井眼,有比例地排成星型,各井之间有间隔隔开,该井水质极优,水量充盈,H流传着一些有趣的传说:有人因打水,绳子断了,水桶沉下井底,用竹杆打捞,捞了半天都找不到,在场的人建议,何不捞一下别的井眼?结果在另一个井眼捞起,这就奇怪了。

据说,小孩子身上出了痱子,到井洗三几次,痱子就不治而愈。不少人发现用该井水堡粥,很快就堡好,且软绵香滑,很是可口,像硼砂粥似的。用于煮饭,饭也香滑,特别开胃。人们说,今天如用该井水搞清凉饮料,有特殊价值。

五眼井在解放后曾由政府清理过,抽干井水,清除沉积,井水清澈碧透多丁,成为西来初地一带居民的饮用水源。随着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家家户户大都装上自来水,兴旺已久的五眼井,逐渐被人冷落,处于荒废之中,黯然失色了。

该井原有一些记事碑刻,己不存在,只有井台旁边,那方小碑,文日:"西来众约",依然屹立。此井现在还是一些外国朋友、侨胞寻访古迹的好去处。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7.为什么说民间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38.民间文学作品搜集整理的原则是什么?

广东省200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民间文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8068

一、单项选择题 12分 1、《赵州桥》、《伏波井》、《日月潭》这类传说属于( )。

A、史事传说 B、地方风情传说 C、山川风物传说 D、土产技艺传说 2、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采用的分类是( )。

A、AT分类法 B、BP分类法 C、普通分类法 D、母题分类法 3、神话学派的创始人是( )

A、格林兄弟 B、泰勒 C、威廉-汤姆斯 D、库伦父子 4、湖北的《薅草锣鼓》,川北的“立歌堂”等,是( ) A、劳动歌 B、情歌 C、儿歌 D、仪式歌 5、《孔雀公主》是( )的长

A、白族 B、傣族 C、蒙古族 D、壮族 6、下列这首客家山歌用的是( )手法。 走尽惠州并河源,井里烧火暗出烟。 新打茶壶得人锡,仔细看真系有铅; 只交人情莫交钱。

只交人情摸交钱,有缘总爱嫩娇莲。 灯草拿来整扫把,总爱有心慢慢缠; 缠来缠去就团圆。

A、顶真 B、尾驳尾 C、排比 D、叠字 7、《伊耆氏蜡辞》是一首( )。

A、仪式歌 B、劳动歌 C、情歌 D、理论歌 8、谜语:“一、四”(打一俗语,谜底:接二连三)。这则谜语的毛病是( )。 A、谜面不成文 B、底面相犯 C、浅露 D、闲字无着落 9、“骑马不带鞭——尽拍马屁”是()。

A、歇后语 B、谚语 C、成语 D、谜语 10、谜语:大力士。(谜底:武汉)这则谜语的主要毛病是( )。

A、底面相犯 B、谜面不成文 C、浅露 D、闲字无着落 11、招子庸的《粤讴》反映的多的是( )。

A、码头工人 B、水上居民 C、青楼妓女 D、农民 12、“民俗”一词最早在我国使用,是( ),但只是作为“民间风俗”的缩称。 A、宋朝的朱熹 B、明朝的冯梦龙 C、清朝的李调元 D、汉朝的杨孚 二 多项选择 10分

13、俗文学的特点是( )。

A、口头流传B、内容通俗化C、书面流传D、形式大众化E、流传俗行化 14、仪式歌主要用于()。

A、劳动B、节日C、礼俗D、征战E、祭祀 15、神话和传说的区别在于( )

A、神话的产生早于传说 B、传说更富于社会性 C、传说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神话则不然 E、有些神话和传说分不开 16、故事性的含义有( )

篇三:11342自考民间文学必考题目精选

一、文学常识1

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阿玛》是(撒尼(彝族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长城谣》)为基础写出了《饮马长城窟行》。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20、《中国歌谣》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

21、《召树屯》是(傣)族的作品。

22、《柳毅传》是在传说(《龙女牧羊》)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

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26、在中国,“民间文学”一词是由(瞿秋白)在1921年最早提出来的。

27、《王贵与李香香》是用(信天游)体裁写成的。

28、清朝李调元的(《粤风》),选录了不少壮瑶民歌。

29、关汉卿的《窦娥冤》可以从(《东海孝妇》)找到它的影子。

30、李白的《静夜思》是从(《子夜秋歌》)脱胎而来的。

31、云南白族《读书歌》讲的是(梁祝)故事。

32、(郭沫若)说过“民间文艺是一面镜子,照出政治面貌来”,“民间文艺给历史学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

33、我国第一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引用了三十多条谚语来证明其主要观点。

34、“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鲜卑族)的民歌。

35、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 )被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36、我国民俗学发轫时期,(《民俗周刊》)是中山大学主办的最有影响的刊物。

37、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包括《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和《江格尔》。

38、谜语:月巴(打一城市:合肥),这则谜语主要犯了(谜面不成文)的毛病。

39、(花儿会)指的是甘肃莲花山下一年一度的民间歌唱盛会。

40、“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是(谚语)体裁。

41动物故事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

42、植物故事的产生,最早要推移到(农耕)时代。

43、在各类巧匠故事中,最著名数量最多的是(鲁班)的故事。

44、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歌谣》中将歌谣分为(15)种。

45、冯梦龙编著的(《广笑府》),是一部著名的民间笑话集。

46、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是以(AT分类法)为依据的。

47、“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是(政治)歌谣。

48、一般说来,( 歌 )是和乐唱的。

二、文学常识2

1、(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

2、谜语包括(谜面、谜目、谜底 )等几个构成部分。

3、(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山川风物传说、地方风情传说、动植物传说)属于传说的类型。

4、《狼外婆》故事在不同地方有(《猪哥精》、《老虎外婆》、《熊人婆》)等不同的叫法。

5、(中国、印度、希腊)是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6、下列论文中(《德国民间故事书》、《爱尔兰歌谣札记》)是恩格斯著名的民间文学论文。

7、(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构成民间文学的特征。

8、(口传心记、没有著作权、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时代发展)导致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的产生。

9、下列(内容通俗化、形态大众化、流传俗行化)是俗文学的特点。

10、(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是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指导方针。

1、简述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神话和传说都有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富有浪漫色彩,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加上前研究中对一些经典著作理解片面,认为原始社会以后神话就消失了,因而把后期产生的神话称为“神话色彩很浓的传说”,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实际上,神话和传说是有区别的。主要在于:

1)从题材内容上看,传说更富于社会性,它是以历史事作和历史人物为基础的,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的生活,因此更“近于人性”,神话则充满了“神怪性”。传说中也有些虚幻色彩,但不如神话浓厚,而且多含有历史的、社会的因素。神话也有这些因素,但它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曲折反映的,它以“自然性”为基础,以“神”的活动为中心,即使是英雄神话,其人形、人性、人情、人味,也带有某种自然的属性。对比之下,传说比神话更接近现实,主人公或生活在人间,或与人间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2)从表现形式上看,传说叙述人物事作常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主人公有名有姓,虽然有些是假托的虚拟人物;神话则不然,如雷公、土地、灶君等,只是能称。有的虽有姓名,如祝融、共工,但没有特定的活动时间和地点,祝融是黄帝的火官,曾奉命去杀鲧,后又帮助成汤伐桀,助武王伐纣,横跨三个朝代十一个世纪,凡人是不可能的。从结构上看,神话古朴、单纯,传说一般情节较为曲折离奇、复杂。由于传说有特定的背影,所以更富有乡土气息。

3)从产生的时间来年,一般来说,神话早于传说,而传说形成的时间又较神话长。如黄帝,早期是神话人物,他是中央天帝,有四张面孔,主要的神职是司雷雨,后来逐渐历史化,成为炎帝同父母的兄弟,与之战于阪泉之野,炎帝兵败,其后裔蚩尤复战于涿麓;这些历史又传说化,到后期就成了传说人物,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说他发明了指南针,教人制衣裳等,其神格逐渐减弱,人性逐渐增强,这是神话演进为传说的结果。

但这些并不是绝对的,晚期的神话和早期的传说往往有交错的现象,如李冰治水的传说,有人把它归入英雄神话类,因为其“自然性”较强,这也是可能的。

11、关于“AT分类法”:

“AT分类法”是民间故事分类方法之一,是由芬兰民俗学家阿尔奈所首创,美国民间文艺学家汤普森补充修订的一种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它的特点是把题材类型和母题情节索引结合在一起。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的一种分类方法。

案例分析

3、区分以下哪些是成语,哪些是谚语,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①鸡蛋里面挑骨头

②熟视无睹;

③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④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⑤守株待兔

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⑦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⑧袖手旁观

答:谚语和成语有些相似,有些谚语同时是成语。如“一叶知秋”,含义是“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个完整的句式,表示了判断和推理。而有些成语,如“熟视无睹”、“树碑立传”,就不是谚语。它们的区别在于:

1)谚语主要是口传,成语多用于书面,如“饮水思源”、“吹毛求疵”,这是成语。同样的意思,谚语说成:“喝水不记忘打井人”,“鸡蛋里面挑骨头”,通俗,口语化。

2)成语句式固定,大多由四个或两组四个字组成。如“守株待免”,“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谚语句式较灵活,还可变异。如“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也可说成“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一个桩”。

3)成语只表现客观现象、特点,如“青出于蓝”、“日以继夜”、“袖手旁观”等。谚语表示判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巴掌拍不响”。

4)成语只充当句子成分,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谚语一般可独立作句,直接用以印证要讲的道理。如“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况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再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等,都表示一个独立的判断。

案例分析4、从《朱元璋与老乡》看人物传说的艺术特点。

朱元璋与老乡

我们家乡安徽北部历史上出了许多名人,朱元璋就是其中比较出名的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在我们那里流传很多,下面一个就是他老乡的事情。

朱元璋做了皇帝,他从前相交的一班苦朋友,有些还是照旧过着很穷的日子。有一天,一个朱元璋从前的苦朋友,从乡下出来,一直跑到南京皇宫大门外面,见到朱元璋就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一听就知道,他是当年的苦朋友,便让他做了大官。

这个消息让另一个苦朋友听到,也去见朱元璋,也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别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的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边红草叶子也送进嘴去。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

里去的。??”

朱元璋没听完就连声大叫道:“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答:传说的艺术特点:

1)历史性和传奇性的巧妙给合;

2)采用粗线条刻画人物;

3)富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4)传说都有一定的中心点或纪念物。在人物传说中,历史人物就是中心点。

2、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如何产生的?(注意: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很重要,它也常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但答题的思路是一样的)

答:民间作品出由于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因而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而产生不同异文的现象,称为“变异性”。社会历史条件,地域和民族的不同,是形成变异性的外在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口传心记,靠记忆保存,容易产生变异。这是因为它的文词没有用物质形式(文字)固定下来,接受者再传开去时,就随时可能发生变动。

2)民间文学作品没有著作权观念,传播者同时也是创作者,有权加工修改。包括许多著名的作品,其原始作者也无从查考;;一些新产生的作品,虽可查出作者姓名,但从不为读者所注意,作者本人对别人传播基至修改他的作品也并不关心。这种情况,使得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化愈演愈烈,不但同类作品可变,不同类型的作品也在交叉渗透。

3)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如大家熟悉的“老虎外婆型”故事,河北叫“狼外婆”,山西叫“老狐精”,山东叫“马郎精”,潮汕叫“猪哥精”,广州叫“熊人婆”,四邑一带叫“老狨婆”,云南叫“老变婆”,讲的都是各种动物精灵假扮外婆的故事。汉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到贵州罗甸布依族地区,大家闺女祝英台变成了美丽的山寨姑娘,她打柴挑水,样样能干。在白族《读书歌》中,她还和梁山伯一起劳动建校,勤工俭学呢!

(4)时代发展,社会生活内容和人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变化,因而使作品内容产生了变异。这种变化,使作品换上了崭新的内容和艺术风格,更受群众欢迎。

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口头性。民间文学的其他基本特征的形成也和口头性有一定的关系

? 所谓口头性: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尽管个别时候也有民间文学

的抄本,还有搜集记录本,现在还有电子本,但文字不是民间文学必须的载体,只是辅助性的载体。

? 相反,作家文学用笔写作、通过书面文字流传。个别时候,作家文学也诉诸口

头传播,例如诗歌朗诵会,但口头传播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是辅助性的。

? 第一,人人都会口语,而文字却需要专门学习,所以,口头文学更加适合所有

人。

? 第二,口头表达适合各种生活环境,十分方便

? 第三,口头表达可以有表情、动作,更加富于表现力。

? 第四,口头表达有时候是非正式的,由于不留痕迹,影响小,可以获得比书面

表达更大的自由。

? 忠实记录

? 歪曲讲述

? 口头表达对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也有影响。民歌中的起兴、复沓等手法,都和

口头演唱有关。民间故事的情节发展常常采用“三段式”,也和口头讲述有关。

? 作家文学是署名的,作家个人享有著作权,其他人不得抄袭,未经允许也不许

改编。而民间文学作品是不署名的(不是匿名),没有个人享有著作权,民众集团的每个成员都可以修改它,进行再创作。

? 因此,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传播的文学。这就是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特征。

? 民间文学的集体创作有三种形式

其一,是若干人直接合作。

其二,是主要的形式,就是一个人首先创作出来,其他人在流传中不断借用、不断修改。 其三是民间艺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形成一部完整的口头文学新作品。

? 集体性保证了民间文学在民众中间的最大限度的自由传播。

? 汉族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和白蛇传,经历了无数人的再创作,

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成为汉族民间文学的代表作。其中的思想和艺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一些特点和中国文化的内涵。

? 所谓变异性,就是指一个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时间、地点被不同的人(甚至同

一个人)讲述的时候,都会出现变化。

? 有的时候,内容变异很大,以致于形成不同的民间文学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的

叙事要素(母题)没有变,它们仍然属于同一个类型,这些作品也都是异文。——异文包括了同一作品的不同变体,也包括同一类型的不同作品。下面讲述民间故事类型的时候再讲。

? 变异性的表现是很复杂多样的。散文叙事方面,在基本情节、主要语言方面保

持不变,或变化很小,而主人公姓名、故事时间、地点都可能变化。

? 变异也包括作品形式的变化。从散文改为韵文,从一种韵文改为另外一种韵文,

或从韵文改为散文

? 各个异文之间在真实性方面是平等的,但是,在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方面还是

存在差异。

? 产生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 1、口头记忆

? 2、没有创作权概念,改动而不负责任

? 3、地域性

? 4、时代性和社会性

? 如何找到好的异文?

? 民间文学是由传承人讲述的。好的传承人记忆力好,艺术表现力强,在合适环

境下讲述出来的异文,情节完整,语言流畅,艺术价值高

? 民间文学作品是不断创新,不断变异的;同时,它也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

因素,世代传承。

? 这些代表着民间文学传统的诸因素(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就是民间文学的传承

性。

? 传承性主要体现在口头创作的手法和格式上,这些手法和格式,能够延续数百

年,乃至千年。歌谣的起兴手法,从《诗经》一直到现在。

? 常见的起兴有“月儿弯弯照九州”、“高高山上一株槐”、“太阳出来暖洋洋”等等,

这主要是为了压韵。复沓手法,主要原因是乐曲的要求

传承性也体现在内容方面。当代农民歌谣中居然保存了很多古代的内容。明代冯梦龙《山歌》、《挂枝儿》中记录的苏州民歌,在现代歌谣集依然可以找到。

? 一些非常古老的传统、思想、观念和民俗 等都是通过民间文学传承。

? 民间文学传承性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下层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相对变化比


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762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