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永不消逝的乐章 正文

永不消逝的乐章

2016-11-03 12:10:04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永不消失的乐章

永不消失的乐章

胜利。

1.围绕着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本文叙述了哪些事件?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创作音乐----()-----( )-----排练乐曲------( )

2.文章中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仿照示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任意两处。(4分)

示例:音乐厅和广播电台是法西斯必须摧毁的目标,而象征希望的音乐却依旧从电台播出,传遍了世界。 ①

3.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文中分别有怎样的作用?(3分)

4.阅读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不少于50字)(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3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5.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晏子将使楚 使: (2)缚者曷为者也 曷:

(3)寡人反取病焉 病: (4)叶徒相似 徒:

6.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7.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你读出了楚王怎样的心态?(2分)

8.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3分)

景公游于寿宫,睹年长负薪者,面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找)老弱之不养,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评定之后共同安置他们)。”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

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一个“年长负薪”“面有饥色”的老人后,齐景公和晏子的做法有何不同?

永不消逝的乐章

1.运送乐谱召集乐手演奏乐曲

2.①炮火、枪击和饥饿吞噬着列宁格勒所有人的生命,动听的旋律却依旧从音乐厅和收音机里传出。 ②打击乐手艾达罗夫躺在病床上已经生命垂危,演奏时却敲出了他一生中最响亮的鼓点。 ③登上舞台的指挥因为消瘦,身上的燕尾服显得肥大不堪,但他的眼神却充满了力量。

④列宁格勒处于德军懂得包围之中,满目疮痍,困境中的人们却在灯火辉煌的音乐厅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3.低空的阴霾“衬托了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的紧张的局势;”夜色如水般静谧“烘托了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

4.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不仅仅是一支乐曲,而且是列宁格勒人民勇敢、坚强的见证。在这首曲子中,蕴含着列宁格勒人民不屈的精神,所以这支曲子属于“我们”-------每一个为了自由与法西斯奋战的列宁格勒人。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篇二:永不消逝的童年

龙源期刊网 .cn

永不消逝的童年

作者:时翠萍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8期

摘 要: 童年不仅仅是儿童的童年,也是成年人的童年,不管是生理特征还是文化特征,童年一直存在,不会消逝,更不会消亡。童年更多的应该体现为一种精神,是一种童年精神,受不同年龄层观众喜爱的热播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展示的童年精神是轻松快乐的游戏精神、“萌”世界的幻想狂欢和根植现实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 《喜羊羊与灰太狼》 想象 童年精神

美国学者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认为童年并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而是一个社会性概念,是文化的产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儿童只是微型成人,要早早去学徒,去干农活,去生养后代。印刷术让儿童能够识字接受教育,进学堂,锻炼思维,进行礼仪的训练,才能获准进入成人的秘密大花园。所以,在印刷时代,文字的传播将童年与成年区分开来。随着电子时代来临,媒介被电视垄断,电视图像的快速传播,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所有观众面前,使得童年与成人的分隔再也不像以前那么清晰,童年开始消逝;尤为重要的是网络的使用使得新媒介可以在同一时间向每个人提供同样的信息,因此成人世界的秘密消失,童年也就不存在了。据笔者调查,身边有90%以上的中小学生都不愿意长大,而大部分迈入成年的年轻人、甚至一部分中老年人则渴望回到童年,这足以说明童年的魅力之大。事实上,童年不仅仅是儿童的童年,也是成年人的童年,不管是生理特征还是文化特征,童年一直存在,不会消逝,更不会消亡。笔者认为,童年更多地应该体现为一种精神,一种童年精神,一直热播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正体现了这种儿童精神,广受几乎所有年龄层受众的喜爱。

一、轻松、快乐的游戏精神

雅斯贝尔斯说:“人是精神的,人之作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状况。”[1]儿童之所以喜欢游戏,乃在于其满足了他们心理轻松快乐本能的需求,比利时作家弗朗兹·海仑斯认为“童年不是在完成了它的周期之后就消逝的东西,它就像是成人身体中的身体,是陈腐血液中的新鲜血液,它从不曾离开过成人的精神生命”。[2]喜羊羊系列卡通片带给受众的正是这种内心深处的轻松与快乐。

当代中国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承载着家长们的厚重期待,小小年纪便被父母安排整日奔波于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之间,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每天生活压抑而枯燥。儿童的天性是快乐的,他们渴望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喜羊羊与灰太狼》中青青草原上可爱小羊们与灰太狼斗智斗勇,单纯快乐的情节往往能让他们沉浸于喜羊羊的世界,摆脱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烦恼。小羊们稚趣生动、贴近生活的语言与灰太狼捉羊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搞笑且极具创意的方法愉悦了孩子们,给生活单调的儿童带来了快乐。营造这种快乐的正是喜羊羊剧中小羊们和灰太狼玩的各种“游戏”。

篇三:永不消逝的提示音

永不消逝的提示音

《 环球人物 》(2013年第13期)驻英国特约记者杨扬

“堤坝”站是伦敦地铁上普通的一站,但许多人经过时会驻足片刻,听一听地铁提示音“Mind the Gap(小心空隙)”,品味其中爱的故事。这句话是英国演员奥斯瓦德在上世纪50年代为伦敦地铁录制的,然而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地铁站采用电子提示音,取代了奥斯瓦德的录音。2007年,奥斯瓦德去世后,伦敦只有“堤坝”站还在播放他的录音,于是,他的妻子玛格丽特便经常坐在“堤坝”站里,一遍一遍听丈夫的声音。2012年11月,玛格丽特发现,丈夫的声音被电子提示音代替了。伤心的她给车站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这句录音的磁带。车站得知原委后,决定重新播放奥斯瓦德的录音。

此事感动了许多英国人。他们认为,这段录音是对爱的最好诠释,当现代科技让我们陷入“同桌吃饭、各玩手机”的沟通冷漠时,我们需要重新寻找科技与爱的平衡。


永不消逝的乐章》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719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永不消逝的乐章
相关文章
  • 永不消逝的乐章

    永不消失的乐章永不消失的乐章胜利。1 围绕着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本文叙述了哪些事件?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创作音乐----()-----()-----排练乐曲-----...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