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俞正强,倍的认识 正文

俞正强,倍的认识

2016-11-02 10:44:08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倍的认识”学习心得

“倍的认识”学习心得

孟村完小孙建臣

员利娟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一课。

倍,对于学生来说时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员老师把对倍的认识与解决问题进行了分割,分层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在这堂课中,我认为自己有下面的成功之处:

一、 注重知识的迁移,开放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他们期待自己成功,期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我通过看蓝鱼、红鱼和黄鱼三种鱼提问,让学生从已掌握的两数之间的加减关系的基础上引出“倍”。这样既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倍”也是两数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二、 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 在整堂课上,员老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去积极地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索,尽量给学生多

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比如,在学生说完鱼儿之间存在的各种倍数关系之后,员老师又出示了两组题,第一题第一行是两只蜜蜂,第二行是8只蝴蝶,第二题第一行是4只蜜蜂,第二行是8只蝴蝶,在课堂上,员老师引导通过学生动手圈一圈,动口表述,使学生对“倍”的概念以及“一个数的几倍”有了深入的理解;紧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蝴蝶都是8只,而第一题蝴蝶的只数是蜜蜂的4倍,第二题却是2倍呢?”引起大家的思考。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因为第一排蜜蜂的只数不同,所以,它们之间的倍数也不相同,进而体会到“比的标准不同——一份的数量不同,倍数也就随之改变。” 让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 袁丽娟老师执教《倍的认识》一课,。 本节课教师努力从学生认知的增长、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提升等方面促进学生得到新的、全面的发展。

1.看似有些俗气、老套的引入,却使学生真正融入故事情境中。学生在故事游戏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情境不失为一个好的情境。

2.充分借助实物,多次在操作、比较中逐步感受和完善对体积与容积的概念理解。

3.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师充分进行预设。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也是不精彩的课堂。很明显这节课是精彩的一节课!

篇二:“倍的认识”的评析

“倍的认识”的评析

江阴市实验小学 王瑶洁

“倍的认识”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中学习了乘法,理解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进行的教学,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倍数问题、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的基础,所以“倍”的概念建立至关重要。

一、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在活动中初步生成

设计:初步认识“倍”

1、电脑出示例题:春天真美呀!看,花坛里开了许多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电脑演示花坛中的2朵蓝花和6朵黄花)

2、你们会用数学知识来把它们比一比吗?

演示蓝花和黄花的比较。

小结: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多少。

3、你还能换一种新的说法来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可能A:生能说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赞赏:看,他还有一种新的说法呢!那么他的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可能B:生说不出来,教师引导:其实我们还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那究竟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

4、这里所说的“3倍”你看得出来吗?它“藏”在哪里?谁能上来把黄花重新摆一摆,就能让大家都能很容易的看出来了?

指名上黑板摆放。

他是怎么摆的?

引导学生数出:(1个2朵、2个2朵、3个2朵)3个2朵,我们就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谁再来说一遍?表扬说的好的。

5、揭示:象这样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有3个2朵,就有这样的3份,我们就可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6、回顾小结并揭题:

“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的,一部分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可能已经有所涉猎,但相对于全体学生而言理解的水平是有个别差异的。因此,本课在概念的初次揭示时,通过“比较黄花和蓝花”中的“换一种说法”,让充分发挥学生的已有经验,先“说”出“倍”的概念;并进一步以上黑板“摆”的动作——对应着蓝花摆黄花,把黄花像蓝花那样2朵2朵地摆,摆成3个2

朵,整个过程都由学生群体中的一份子展示给全体学生看;最后再由老师引导,用系统的语言描述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进行验证和规范。

这样在导入中,首先把“倍的认识”置于“比多、比少”的背景中,揭示了“倍”是两个数或两个同类量相比较而产生的一种关系;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的操作展示,学生能感受到内容的现实性、可操作性,也让其他孩子感受到知识的亲切,在自然的衔接过渡中初步建立了“倍”的概念。这样的设计,使本节课重点更为突出,也更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紧扣要点变化,分层递进认知

在初步感知之后,就要紧扣 “几个几”来进一步的具体感知“倍”的含义。 首先在蓝花朵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黄花份数的不断改变——加1个2朵、再加2个2朵、去掉4个2朵??,在几份数的变化中理解“蓝花有2朵时,黄花里面有( )个2朵,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 ,让学生掌握“几份”就是“几倍”的联系,

设计:A:改变几倍数

1、(2蓝6黄)如果蓝花不变,老师加上1个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追问:为什么?

引导学生完整叙述。

2、如果这样呢?(再增加2个2朵)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

指名多人回答。

追问:为什么?齐读。

3、假如黄花有7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8个2朵呢?

小结:也就是说,黄花里面有( )个2朵,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

然后,再改变蓝花的朵数引起疑问:“现在黄花的朵数还是不是蓝花的3倍了呢?”,在一份数的变化中进一步完善倍的概念,得到“黄花里面有几个蓝花那么多,就是蓝花的几倍”,着重让学生了解当标准量发生变化时,那他们的倍数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设计: B:改变一倍数

1、后来蓝花又开了1朵,蓝花一共有几朵了?黄花不变还是6朵,那现在黄花的朵数还是不是蓝花的3倍了呢?

为什么不是了?

你有什么办法让大家知道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呢?指名上黑板摆。

追问:他是怎么摆的?和你想的一样吗?为什么要3朵3朵摆?

强调:以3朵蓝花为一份。

完整叙述:蓝花有3朵,黄花就要3朵3朵的摆,摆了2个3朵,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2倍。

2、继续改变:如果蓝花只有1朵呢?

追问:为什么?你心里是怎么摆的?

完整叙述。

3、如果蓝花有6朵呢?

完整叙述:蓝花有6朵,黄花里面有1个6朵,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1倍。

4、小结:我们在摆的时候就要看清蓝花的朵数,蓝花有几朵,就把黄花几朵几朵的分,看黄花里面有几个蓝花那么多,就是蓝花的几倍。

这样通过直观,不断的改变,层层推进,逐步让概念丰满细化,引导学生建立“几个几”与“几倍”的联系,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形成更深层的理性认识。

三、练习深化,提炼方法

设计:

1、先分再填

(1)、皮球图 现在这些图片都是画在纸上的,你没办法分了,怎么办呢?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不管是“圈、连、分”我发现你们都是( 2个2个 )分的,这是为什么呢?强调以白皮球的个数“2”作为一份的根据。

完整叙述:要知道花皮球是灰皮球的几倍,就要知道什么?

(2)、萝卜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追问:为什么不再是2个2个分了?

(3)、小结:我们要知道谁是谁的几“倍”,就要看清他是和谁去比,就这样几个几个的去分。

从实物图片的操作摆放过渡到无法移动的图片,让学生自觉运用“圈分”的方法,既提高学生的数学策略,使思维由实物逐步抽象化,又进一步巩固了概念。

2、进行抽象

(1)、这里还有一些更难的,咱们一起来看看

你知道黄花是蓝花的几倍吗?(黄花被盖住,只看到“24朵”的数字)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引导说出:24÷4=6

追问:他这么算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24表示什么?为什么除以4呢?6表示什么?

验证:其实就是要知道24里面有( )个4,咱们一起来分一分看看他算的对不对。(依次显示)

看来用除法来计算怎么样?(是很有道理的。)对,这样计算就不用分了,又快又好,简单多了。由于“倍”表示的是黄花和蓝花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位,算式后就不用写了。

(2)、谁知道红带子的长是蓝带子的几倍吗?

你怎么这样又快又准确的知道的?

汇报。30÷5=6

追问:为什么除以5?

小结:这时分比较麻烦,所以你们马上想到了用除法来计算,真机灵啊。

在“圈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思维的难度:在数字比较大、而且没有图片的帮助的情况下,“你知道黄花是蓝花的几倍吗?”逼着学生去想更简捷的方法,有了刚才练习中那么多丰富的解题经验和表象,学生当然能非常迅速而正确的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重点体会“几里面有几个几”的含义,经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里面有几个几”。

整节课中教师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分层设计和不断的操作,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建立“1倍数”、“几倍数”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进一步探究数学的能力。

篇三:2014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学习汇报

“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五力提升培训会

学习汇报

城关二小:冯仕梅

2014年3月15—16日我们一行四人在教务处刘主任的带领下有幸到西安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五力提升培训会。培训会在西安文理学院举行。此次会议的目的是同课同构、名师引领、教学相长、全面提高。两天的活动内容分四个半天进行,共九节观摩课及系列专题报告和深度点评与对话,让我感悟颇多,受益匪浅,每节课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课前交流。每位教师都非常重视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俞正强老师课前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即学生学老师说话,生动有趣,诙谐幽默。通过课前交流拉近师生关系,并利用课前交流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埋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新知的兴趣,也给所有听课老师和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打破课堂常规。每位教师都勇于创新,将学生完全放开,去允许学生出错误,不怕学生出错误,并能在学生出错误时及时引导,重视了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刘伟男老师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喻巧月老师执教的《抢数》这两节课在巧妙利用学生出错,因势利导更好的完成教学方面,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想这点也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反思,在自己的课堂中是否重视了生成的资源巧妙利用。

三、教师巧用教育机智。在每节的课堂教学中,发现每位教师都能够及时的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如徐斌老师在教学《倍的认识》时,就出现了学生不按老师的思维走,不按常理回答问题的现象,但是老师却非常镇定,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耐心地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发言,最后达到师生情感的共

鸣。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课教学必须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对新知识的引入或巩固都要注意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上课教师们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吴冬冬老师执教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吕蒙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俞正强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的问题,这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五、探究活动充分。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刘万元老师执教的《分数乘分数》、郑青老师执教的《混合运算》,真正让学生由对探究知识的必要性,到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探究知识的方法。

在学术点评中,徐斌老师的话让我印象深刻:

1、教学时更多的应该关注数学的本质,核心知识点。

2、“同课同构”是最有效的教研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最缺失的东西,要思考学术已积累的生活经验。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对于课堂教学有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今后应对比优质课,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抓住机会,不断地学习新知,不满足于墨守成规,提高自身的素质,优化课堂教学。

2014年3月20日


俞正强,倍的认识》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61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俞正强,倍的认识
相关文章
  • 俞正强,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学习心得“倍的认识”学习心得孟村完小孙建臣员利娟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一课。倍,对于学生来说时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