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论姜夔的爱情词
论姜夔的爱情词
颍上县八里河中心学校肖方全邮编:236200
姜夔处于南宋后期这一令人灰心失望的年代,但苟安后的平静,使词坛出现了骚雅的风气。姜夔正是适应了这种风气的需要,而开辟了清雅词派。其较有代表的爱情词更体观了他创造的清空醇雅的词境,为后世带来了一阵快意的凉风。下面就其爱情词的表现内容和艺术成就加以论述。
一、从爱情词的表现内容上看
爱情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是中国诗词的滥觞。从《诗经》名篇《关瞧》开始,“关关瞧鸣,在河之洲。窥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方”。都是吟唱相思相恋之情的。楚辞中的《湘君》、《湘夫人》也是男女深切企盼对方,思慕哀怨。其后,汉乐府缘情而发,南北朝民歌,唐人的浪漫生活都从男欢女爱中获得无穷的灵感,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爱情佳作。至北宋,林逋的“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末成”(《长相守》),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欧阳修的“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踏莎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柳永的“无语凝噎”《雨霖铃》“衣带渐宽《风栖梧》”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干行”《江城子》,周邦彦的,“人入风后入江云,惰似雨馀黏地絮《玉楼春》”。词至南宋,有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辛弃疾的“旧恨春江流不尽,断恨云山干叠(《念奴娇》)”。以上关于爱情的辞意举不胜举。
诗歌贵于真情,爱情又是有恒久迷人的魅力,所以,爱情的话题千百年来被人传嘱,千万诗人以独有的枝艺倾吐心声,这是真情的呼唤,是心底的呐喊。其诉诸于文字也风格各异,有的似大河奔涌,汪洋恣肆;有的如花前月下,小桥流水。不管形式如何,正如王国维所说:“爱情词应占一席之地。”①白石词似乎从中悟出了抒写爱情的真谛,词作更让人回味无穷。
1、布衣出身而形成的爱情观。
姜夔从青年时期流宦两湖之间,到中老年依附名流宅院,一生末举。旷达任意,潇洒出尘的生活态度,却偏偏只能寄人篱下,其忧怨之情多有表露,但忧怨改变不了生活,他一度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这种潦倒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的爱情观必然是低微的。出入于烟花坊陌,青楼妓馆,与各色俗流女子交结,他师法周邦彦,歌舞风流,定会惹得无数女子为其倾倒,20岁时结交合肥妓,一往情深,以至于几十年后都不能忘记,“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思念之情一天天在噬咬着词人的心,于是后悔当初就不该种下这种相思,由此可见词人对此女子动了真情,然而动了真情的何止一位? 那是作名36岁时寄居范成大石湖居所,临分别时范成大将歌女赠给了他,唤名小红。二人同归湖州的路上,他曾写过一
首《过垂虹》诗曰: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萧。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②真是一唱一和,千般风情,万般旖旎,那种惬意真让他意荡神摇,最终小红还是离他而去。五年后,作者由苏州石湖到浙江湖州的路上,雪夜经过垂虹桥时,百感交集:
双浆微拔,一衰松雨,愁绪渐满空阔。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未。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 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比兴平生难遏,酒醒脚左,正凝想、明裆素袜,如今安在? 唯有阑干,伴人一霎。
——《庆宫春》
作者之所以愁苦,之所以伤心,是能力所不能及也,若能力可及,如身居显赫,或一掷于金,将合肥姻妹和小红纳妾便是,置于跟前身边,耳鬓斯磨。正因为如此,作者的贫贱的出身,窘困的处境,二可能将其爱情范围定格在上层,转而只能在下层中寻觅,只能如草芥一样在凡尘中卿卿我我。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作者的风流个性,完全可以得到很多知己,只要具备基本的素质,经过精心的调教,都可以成为知己,教她音律、教她填词,就完全可以成为作者心中的“伊人”。如歌妓小红,只是范成大宅园中极普通的一女子但作者竟悉心调教,遂成知音,隔数年之久,仍念念不忘,更不用说绝色佳人合肥姐妹了。其他词作中还提到燕燕、莺鸢、桃根、桃叶等作者所恋之女子,无一不倾注感情,这是他泛情的表现,或者大而言·之叫做“博爱”。也就是说,爱可以广泛涉猎,“兼善天下”,依他的观点,每个女子均有可爱之处,这一点颇有情种贾宝王的风神,至少说他将妇女当作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来看待,具有了平等的爱情观,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持有这种观点则无疑是对封建制度的突破和挑衅,他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2、浓浓的相思之恋,产生了清纯而又美丽的痛苦的效果。
白石的爱情词承袭了周邦彦词写恋情的传统,他的恋情是让人沉醉的,从中可以给人以无穷的精神愉悦。但作者又极少写男女间的欢愉场面,更多的是以“忧”字起笔,以“苦”贯穿全线,又以“愁”字落笔,读来让.入愁肠百转: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 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一一《踏莎行,燕燕轻盈》 这首词仅5 8字,寥寥数语,字字含惰,仿佛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一番感受。文章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是创作的最高境界,作者似乎全然不顾读者的接受,埋头写实感。正是基于对爱情的怀恋与执著,蕴于心底感情的厚积薄发,使得相思相恋纯情似水,不染瑕疵。
梦境是相思的升华,只有思恋到了极致,才会有魂牵梦萦。体态轻盈,娇声软语,一副妩媚可人之态,这足以让其倾泻其感情。而且又将心比心,唯恐恋人误以为薄情,于是自我辩解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不信春天可做证,保存的书信可以做证,身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衫可以做证。作者的担心与自责,以及对爱情的坚贞,溢于言表。
作者与女主人公邂逅之后,有过一段幸福美好的时光,但作者避而不谈,只写分别后的个人感受,仅“别后书辞,别时针线”就寄寓良深,是风花雪月的再现,是彼此心心相映的见证。这些还不能表达他们的忠贞,还有离魂暗逐和淮南皓月,词阕中虽没有海誓山盟,海柏石烂,但折射的恋情却是异乎寻常的,是分别后的细细揣摩,是对往事的刻骨铭心。王国维先生曰:“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淮南皓月冷干山,冥冥归去无人管”③。先生为何独爱此二语,正是它道出了词人的相思之痛,给人以居高处而观其词的审美效果,其境界并不温馨,是阴冷之中伴随的阵阵隐痛。
另一首《杏天花影·绿丝低拂鸳鸯浦》作于118 7年从武昌行经金陵的途中,“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柳丝拂水的春江,本己春意盎然,透露出无限生机的季节,但由于怀入之思,只能用愁眼相对,想当时与心上人分别时,已经上船了,仍然恋恋不舍,倚着船仓不忍离去,可一去竟不得再相见,平添无限感慨。“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能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又——次点明了相思之苦,潮水尚且知道,而人又何以堪?末句极写日暮苍凉,内心烦苦,坐在船头竟不知船儿驶向何处,把作者与恋人的离愁描写到了极致,佃读来仍觉凄美,似有所觉,似有所悟,比起花间词郡种脂粉味的浓艳香软不知要胜却多少倍。试比较:
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温庭筠《菩萨蛮》④
温庭筠,晚唐词人,从他开始,人们专心致力于词的创作。其词作中所写大都是反映娼楼女子的生活和她们的相思离别之情,后来的许多词人专门蹈袭温词的蹊径,竟到词为艳科,以为“诗庄词媚”,他成为花问词派的开创者。从本词看,温庭筠工于造语,着色浓艳,着力描写一个妇女卧室的雅致,服饰的华美,其表现思想从前两句可以看出是怀念远行的梦中人之思,但全词无任何真情实感,只是漫天铺地的堆积华丽的语言,给人以窒息之感。
总之,白石爱情词能摆脱掉娇艳柔媚的轻浮态度,不用藻饰而风情独绝,融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无一点尘浊气息。同时他用相思的笔触写恋情,产生了清纯美丽的痛苦之效果。
3、作者深情寄托无着的感慨。
前段已经提及,姜夔衣终生,幼时孤贫,依靠姐姐生活。青年时期寓居合肥,后又漫游吴越,并长期住在杭州,此后他浪迹江湖,奔波于江南江北,以诗文词曲游于名公贵人之门,过着清客式的生活,不免有寄人篱下之悲和身世漂泊之叹。这些在他的爱情词中均有表露。由于自己无法与所恋情人相会,只能在去会面的路上求得些许精神慰藉。“金陵路,莺吟燕舞。”(《杏天花影》)金陵自古是繁华的都城,到处是一片轻歌曼舞,然而这歌舞升平的城市竟没有自己的去处,眼下已是黄昏,我的船又将泊在何处?在思念恋人的同时,身世漂泊的孤独和茫然无措的悲伤一齐拥上心头。可作者并没有“飘飘伺所依,天地一沙鸥”的释然,我们仿佛听到的是船头一声沉重的叹息,一位清瘦的词人仰天喟叹:“心归何处!情归何处! 魂归何处!”江湖游士的渺茫前途,贫穷和疾病的困扰,词人怎能不愁苦?又怎么可能欢笑起来呢?“亭皋正望极,乱落红莲归未得。多病却无力气??”(《霓裳中序第一》)姜夔作此词时是11 8 6年,是年他才三十多岁。其友人苏迥也曾说:“白石潘姜病更贫,几年白下往来频。歌词剪就能哀怨,未必刘郎是后身。”于是在他的爱情词中愁苦悲伤之声不绝于耳。“暮愁渐满空阔”,“伤心重见”;(《庆宫春》)“奈愁里、匆匆换时节”;(《瑟琶仙》)“难剪离愁于缕”,(《长亭怨慢》)“又将愁眼与春风”,“算潮水知入最苦”:(《杏天花影》)“动瘐信轻愁似织”。(《霓裳中序第一》)几乎每首爱情词中均可见到“愁”字,“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这愁风愁雨虽然:是相思之苦痛直接酿成,但凄凉的怀抱中也充斥着深情无处渲泄的有郁闷。
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姜夔性格放旷任意,潇洒不羁,歌舞风流。读其爱情词中引据的几个人物(当然为词的内容服务),每每以本人自况,从中也可以体会到他感情无处寄托的无奈:
(1)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冕裳中序第一》)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载:阮公(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沽酒。??阮醉,便卧眠其侧。夫始殊疑之,何察,终无他意。此处作者自比阮籍的放诞无羁。
(2)何逊而,令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暗香》何逊;南朝梁人。他曾任
扬州法曹参军,府舍有梅花一株,他时常对花吟咏。后来回到洛阳想念此梅,请求再往。到了扬州,花正盛开,他对此徘徊终日。此处作者以何逊自况。
(3)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暗香》压西湖:指北宋初西湖孤山处士林逋。他曾手植梅花千株,吟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名句。
作者与钟爱之人天各一方,跟前身边,—片空虚,对酒当歌,可解一时郁闷,便学阮公放荡:寂寞之时,不妨对花吟咏,花中可见美人的倩影。然而酒醒花落之后,一切又复如往昔:残羹冷炙,杯盘狼藉;枯枝败叶,疏影横斜,这多像作者错乱空虚的心境。
姜夔在词中听借人物的经典传说,是心仪已久的,前人、所做的便是自己的影子,或心有灵犀,或者干脆说就是自己。以上所举的几位都是感情无以寄托的典范,那么既然以他们自比自况,既然与他们心灵相通,自己又何去何从呢?
二、从爱情词的艺术成就看:
与姜夔并称“双白”的南宋词人张炎对自石词评价甚高,高就高在清空上。他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无味。姜白石记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如《暗香》、《一萼红》、《瑟琶仙》、《淡黄柳》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这使人神观飞越.”如果说宋词可分为豪放、婉约、清雅三派,而姜夔就是刚柔并济的清雅词派的开山祖师和主要代表。在精通音律和避俗求雅方面,他取法于大方之家,而清刚疏宕可与一流词从声气相通。同时,他的爱情词中的某些篇章又具有为诗为文的气度,颇值得关注。
1、独具匠心的冷色调运用,开辟了词坛少有的清境。
受个窘困处境和国势日非之时事的影响,姜夔深感前途渺茫,多用清冷的词境来寄托他落寞的心绪,抒发幽愤,道相思想恋之情。试看他的一首《淡黄柳》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惟有池塘自碧。
初春的早晨,“空城晓角”,空旷凄迷,“马上单衣”透骨的凉意,“岑寂寒食”更添幽冷,“梨花落尽,便成秋色”,是夏季不复存在,意味着热情泯灭:问燕不语,惟有池塘自碧,肃杀荒凉。词中旬句不离幽冷,可堪称清雅词的典菹,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境界空灵, 婉曲细腻,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恋爱是温馨欢快,浓情似火的,但作者偏偏将恋爱过程省略掉。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正所谓“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辞易巧。”这种刻意的安排是臼石词的一贯风格。他在《洞仙歌·黄木香赠辛稼轩》中曾明礁地说:“我爱幽芳”。在词作中即使有暖色调的部分, 将物象的暖色改变掉,营造出特有的清境,如“冷冷红叶下塘秋”’(《忆王孙》)“冷香诗句”(《念奴娇》)等。“红叶’’以秋为背景,“诗句”以冷为基调,正是词人心理的投射,象征着词人美奸情感被摧残后的无限孤独和失望。
总之,这种用冷色调来描火热的爱情,给炽情降温,将恋情雅化,赋于柔思艳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凡脱俗的韵味,.开辟了词坛少有的清境。
2、白石爱情词创设的鲜明意境,可与一流大家相媲美,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王国维先生说:“白石词格调虽高,但意境弱。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借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昧,弦外之响,终不能与第—一流之作者也。”先生所言对针对大部分的白石词而论的,也具有他所说的一些道理,但观其爱情词似乎不能用“意境弱’一言以蔽之。“意境”,词典解释为文学艺术作
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这种解释未免失之宽泛;王昌龄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此说又近了一层:较为全面而又恰当的说法是文学理论所了的定义:意境是指抒情型文学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那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王国维最爱的柄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踏莎行》)其中的“皓月”、“千山”皆景语实际含情,正如先生自己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冥冥归去无人管”是情语,两句组合,凄凉惆帐之情跃然纸上。情景并茂,互为交融,自然天成,这便是绝好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方式。
再如,“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王尊。起舞回雪。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瑟琶仙》)这一段也是融情于景的范例。许昂霄《词综偶评》说:“‘都把一襟芳思’至末,句句说景,句句说情,真能融情景于一家者。曲折顿宕,又不待言,细细品读此词,也会感到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景物,而这些景物在姜夔的笔下,似乎,成了有情之-物,它们的‘情’又分明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相悖。”试看:汀洲自绿,鹈鹊自鸣,榆钱自搭,柳絮自飞,哪一景哪一物能够给作者以心灵上的慰藉昵?正是由于它们的衬托,意境顿感鲜明,是作者孤独凄凉心绪的萦绕,是睹物思人情怀的涌起。
姜夔的词风可以用“清雅”来概括,就“清”而言,有清空、清虚、清幽、清刚、清劲等说辞。其中清虚在爱情词中表观较多:“乱蛩吟壁”的虚境审美意象是清愁似织““暗水涓涓溜碧”告诉我们时光的飘流:“空城晓角”似旷空中的一道闪电,虚境是为了表达唤醒自己:“只见乱山无数”不是山乱,而自己的心乱如麻。这些词句中的实境如在目前,而虚境见于言外,可谓是意境创造中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此外词作中创设的清丽、哀婉、苍凉、忧伤等的韵致,和以箫声柳色,伴以西窗暗雨,让人久久回味。这种给人以韵味无穷的感受又具有了意境创造的审美特征。 由此可见,白石爱情词意境的情景交融之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暗合了文学意境的最佳创设方式,也集中体现了其词作的审美理想,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大家手笔使得姜词在南宋词坛鼎足三分而居其一。 以上论述了姜夔爱情词的几个方面的特点,掩上卷本,似仍有清,风扑面,令人畅然神思。但我们又分明看到了作者那颗炽热的、滚烫的心在爱情火焰上煎熬着,炙烤着,反映在爱情词作中便是“爱”的主线始终贯穿。总之,姜夔的爱情词尤如一道亮丽的晚霞给南宋词坛增添了最后一抹余晖。
注:①《人间词话人间词》王国维著谭汝为校注群言出,版杜1 9 9 5年1 2月第1 1 7页
②《白话宋词三百首》上疆村民编李之亮译注岳麓书袖2 0 0 0年9月第3 5 3页
篇二:姜夔词乐作品的韵味和意境分析
姜夔词乐作品的韵味和意境分析
【摘要】姜夔自称“自度新词韵最骄”,他对词的格律有深入的研究,达到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境界;姜夔的曲被著名诗人杨万里称“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云之奇声”。他的曲子注重格律,追求艺术美;姜夔的音乐被纪晓岚称“音节文采,并冠一时”。自度曲首首词曲俱佳,填词填曲之作也无比的成功。其音乐作品中独特的韵味与意境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关键词】姜夔;词 ;韵味 ; 曲;意境
中国古曲,博大精深,古曲作家姜夔,在南宋称得上独领风骚。
一 、姜夔生平简介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潘阳(今江西波阳)人,自幼擅长诗词之句,爱好音乐和书法,是南宋词坛上最讲究音律,号称“格律派”的诗人和音乐家,在词与乐的结合上成为南宋独树一帜的词人和音乐家。
姜夔成年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爽,因此布衣终生,未入仕途。他一生四处漂泊,并在漂泊中写下了大量的诗词音乐作品,其作品收集在《白石道人歌曲集》一书,这也是他的一部唯一的传世之作,其曲调的珍贵超过了保留在《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的词调音乐。该歌曲集共收有姜夔谱写的祭神曲《越九歌》10首,旁注格律谱;琴歌《古怨》一首,旁注减字谱,自度曲10首,这也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音乐;其余五首有为词填曲,也有为曲写词。“关于姜白石词的音乐处理方式,大别之有两种,一是参酌现成乐曲,加以剪裁,
(1)填上新词;一种是根据新词,自制新腔”。
姜夔的词乐作品有独特的韵味和意境,风格清新,感情真挚,曲子的韵味清苦而悠远,词的格调甚高,婉约而清秀。
二、词里的韵味 ——“自度新词韵最骄”
姜夔的词在南宋自成一派,但其调的功底与造诣却远远超过了诗,他对词的格律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达到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境界”。姜夔的作品大多以反映其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为主,词里往往透着一种忧郁的情绪。他曾用一首诗来评价自己:“自度新
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中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他遗留的作品,首首清空峭拔,曲曲格调甚高。词里总隐藏着耐人寻味的美韵。
(一)感情真挚,扣人心弦
如《扬州慢》一词:“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该词共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御了马鞍停留在淮南这个风光绝美的圣地,走在这风光绝美的扬州路上,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野生的麦子。作者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了自己所看到的景象,为后文作铺垫。
下阕抒情“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自从被敌人侵掠之后,恐怕连废池和乔木都害怕提起打仗了。天快黄昏的时候,古城上方回响的,就只有冷清的号角。这里也曾是杜牧游玩过的地方,假如他再次故地重游的话,肯定也会大吃一惊。就算再有才华,用再美的句子,也难以表达这么沉重而眷恋的情感。二十四桥还在,但是只有冷月在水波中心来回的荡漾,还有桥边的红芍药,尽管年年开放,可如今还有谁来欣赏呢?作者借景抒情,巧妙的运用“废池”和“乔木”来表大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借猜想杜牧的心情来抒发自己隐约委婉的爱国情感。通过每一句诗,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作者哀愁而激愤的心情。他委婉曲折的情感表达,让人深感凄凉。
从整首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忆和面对国家即将衰败时的迷茫感,通过委婉曲折的感叹,在“清妙秀运”的意境中,悄然隐藏着几分爱国愁思。
(二)婉约清秀,格调典雅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这是姜夔的《杏花天影》。
该词是作者路过金陵,深感漂泊之苦而在小舟中即兴写下的一首小令,共分上下两片,上片为“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绿绿的柳丝低下头轻轻拂在水面上,让作者想起了当年桃红在此呼唤渡船。他眼神忧郁的感受着来回荡漾的春风,倚在木兰船桨上,该离去的时候却久久不愿离去。
词的下片为“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金陵路上,黄莺低唱,燕子飞舞,算来也只有潮水最了解作者心里的苦。岸边到处是芳草,却找不到归路,天快黑了,船又该驶向何方?可以看出来,作者句句子子都经过了精细的琢磨,委婉而抒情。处处流露着自己绵延不断的愁思,真切地反映了姜白石对自己前途的忧虑。
站在船头眺望淮楚,春意融融,帆船在风和日丽的水波中荡漾,面对秀丽的河川,深感惆怅和迷茫。“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更是淋漓尽致的抒发了作者离别的愁绪和对自己前途的忧虑。
再如《鬲溪梅令》一词:“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这是姜夔的一首借景抒情之作,是一首咏梅词。通过咏梅表达作者惜花惜春的心情。共分上下两片,上片写好花不待人:“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好花偏偏不属于爱花的人,梅花跟海洋一样,就怕春风消失。绿树成荫像玉钿一样的梅花去哪里寻找?词里的“玉钿”“盈盈”又像写花,又像写人,含蓄而委婉的表达了作者思念情人的心情!借写梅花追忆曾经相恋的情人,流露出作者无比惆怅的心情!
下片写寻花:“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坐在木兰双桨的船里,感觉就像梦中的浮云;斜倚在船舷旁边,任随它像孤山飘去,再去寻找梅花的踪影,恐怕鸟儿都已经啼尽了残春。
除了上面例举的两首之外,姜夔的一系列词作都以婉约清秀为主,被誉为“婉约派”。如《暗香》《疏影》......等,这两首作品也是他的好友范大成所喜爱的佳作.
总之,姜夔的词不同于陆游辛弃疾的慷慨悲愤,他流露的是伤感凄凉的情调,感情真挚细腻,耐人寻味。无论写景还是咏物,字字句句都是姜夔生活和心情的真实写照。让我们读到了他的心,也读到了当时的物。
三、曲中的意境 ——“敲金戛云之奇声”
姜夔精通音律,他的自度曲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宋代词人的词调,大多利用现成曲调进行填词,即“由乐定词”,也有一部分词家“依词配乐”,创作出新的曲调来,这种新创作的歌曲称为“自度曲”。宋代自度曲虽多,但保存至今的乐谱,只有姜夔的自度曲,也是其中最有价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音乐。
“姜夔的自度曲以声韵精美著称,他的词调歌曲是一份宝贵的音乐遗产”。
(2)当时的
著名诗人也是姜夔的好友杨万里称其作品“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云之奇声”。其意是说姜夔的词有裁云缝雾的奇特构思,曲有敲金戛云的奇特效果。
(一)曲调质朴,充满激情
比如《扬州慢》,该曲属于古音阶宫调式,全曲从歌曲第一拍引出曲调基本主题,直接了当,如。旋律的动向一直随着语调的抑扬顿挫在流动,遵从内容的需要和情感的抒发。第一句还出现了一个六度大
跳
,表达了作者起伏不安的情
绪。音乐的结构严谨,上下片的结音安排的富有层次,每片四句,落音为分别do mi la do ,符合中国传统语调的起承转合的方式。独特的变化半音多处运用,如“自胡马窥江去后”
“渐黄昏”“念桥边”的曲调中都用了变音
统一。
(二)情绪绵延不绝,引人入胜
如《杏花天影》,该曲的音乐结构和《扬州慢》相同,全曲根据歌词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共一个曲调。该曲多处使用了变化半音程,如第一乐
句,使之产生变化,使得音乐有对比,也有
和第二乐
句
及倒数第八小节,即“算之潮人最苦”一
句
三句中的变化音程及由变化半音形成的二度音是全曲
一个独特的特色。充分流露了作者种种愁思绵延不绝的情怀。而乐曲最后一部
分
采用了六度大跳,使得曲子在
忧郁中透着一股激情。整首曲子音节十分舒展,情感也无限奔放,音乐也因其在古音阶七声羽调的基础上的两次特性音引进而更显活力。
四、词曲结合独特的艺术效果 —— “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无论是姜夔的自度曲,还是为他人填词作曲,一经姜夔之手,一首独特的音乐作品就
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纪晓岚称其作品“音节文采,并冠一时”。他的自度曲首首词曲俱佳。各种史料对比分析之后,姜夔几乎成为南宋词坛最讲究音律的词人和音乐家,号称“格律派”,在词与曲完美的结合下成为南宋独树一帜的杰出音乐家。
在感受了姜夔词的韵味和曲的意境之后,让我们再次仔细品味音乐中的韵味和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一)触景生情,词曲俱佳
以《扬州慢》为例,我们先看它的的历史背景:南宋1161年,金主完颜亮入侵扬州重镇,即词里的“淮左名都”致使其遭到严重的破坏,长期无法恢复,15年之后,作者路过扬州,看到敌人掠劫扬州之后一片萧条的情景,怀着万分感伤的情怀写下此曲。他在小序中说:“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由小序可知,作者是有感而发,触景生情。
从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从表达内容和情感出发,突破了强求一致的应谱填词的陈规,曲调中频频加入了休止,
如
等。词注重格律,音节和谐美妙,曲写的
质朴清新、淡雅。词与曲的情调无比吻合,整首作品有深切的悲痛感和抑郁的气质,又充满了抒情性。词曲的完美搭配,把作者激动感慨的情绪表现的入目三分。如“自胡马窥江去后”“渐黄昏”“算而今、重到须惊”“念桥边”等。
上下阕主题不同,却始终贯穿同一旋律,
如
和
从谱例可看
出两句中仅有两处节奏不同,且都用了同样的音阶,使得行腔更加自然质朴,回味无穷。旋律跟随语调灵活流动,让人耳目一新。
再以《杏花天影》为例,这首作品在姜夔的作品中更称得上是词曲俱佳,“其创作有
(3)很高的艺术性,是不可多得之作。”这首曲子曲真实的反应出了作者对个人前途的忧虑,
虽然词调一字一音的对齐,但是他妥当的处理,让人听来并不感到枯燥乏味。比如下片第
篇三:词人音乐家——姜夔
词人音乐家——姜夔
我国的南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女真族野蛮统治的枷锁,蹂躏着淮河以北的广大黎民。他们还时常将战火引向江南,进行无情的骚扰和掠夺。但腐败昏庸的南宋统治者,竟忘“靖康之耻”,不思攘虏复国,却表权辱国,苟且偷安,豪奢淫侈,鱼肉人民。举国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虽有一些扰国忧民之士如寇准、岳飞、辛弃疾等,临危不惧、跃马挺枪、抵寇御敌,但终因统治者的昏聩无能而不能扭转大局,九州一片混乱。姜夔就生活在这个时代。
姜夔(公元1155——1221),南宋音乐家和词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出身于世官家庭,小时候随父姜噩到古沔(今汉阳)。父亲死后,寄居姐姐家,度过青少年时代。屡试不第后,随诗人萧德藻出游流浪。先到吴兴,并在那里和箫的侄女结婚,又为生活所迫,继续奔波四方,足及鄂、赣、皖、浙、苏等广大地区,遍交良朋益友,与当时的诗人词客杨万里、范成大、张鉴、辛弃疾等往来甚密。最后病死在杭州,由朋友帮助,埋葬在西马塍。终生清贫凄苦,不曾为官。
优袼的家庭条件,使姜夔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为人潇洒、品格高尚,在文学艺术上有多种才能。工诗、能词,对书法、音乐无所不能。很早就以诗词闻名于“翰墨场”,(注1:姜夔《除夕自石湖归苕溪》诗)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音乐家。而其成就最大者,是他的词曲创作。
动乱的社会背景、坎坷的生活经历,使姜夔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悲观、颓唐的灰色情调占据着主导地位。“浮云安在?我自爱绿香红舞。容与,看世间几度今古。”(注2:姜夔《石湖仙》)流露出他不想在仕途上争名夺利的思想,于是在“便揉春为酒,剪雪作新诗,拼一日绕花千转”,(注3:姜夔《王梅令》)“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注4:姜夔《过重虹》)的“闲情逸致”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但在姜夔的诗词中,也反映了他积极的一面。当他遍游各地的时候,亲眼目睹了南宋当局的腐败。人民大众的苦难和祖国山河的破碎,对此寄予了极大的同情,曾饱蘸激情,写下许多感人肺腑的诗词篇章,表达了渴望早日收复沦丧敌手的疆土,拯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强烈愿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扬州慢》、《凄凉犯》、《永遇乐·北固楼次稼轩韵》等。
1176年,21岁的姜夔路过金兵劫后的扬州城时,看到这繁华古老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残垣,“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戊角悲吟”,心中怆愤,“感慨今昔”,挥毫写下《杨州慢》,一抒情怀。词中写道“??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凄凉之景,寒浸肝胆。
金兵洗劫后的合肥,更是一片荒凉。姜夔在路过这里时写的《凄凉犯》中,反映了他极深的感触:“绿杨巷陌,秋风起。城边一片离索,马嘶渐远,人归何处?成楼吹角。更衰衣寒烟淡簿。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沙漠。”
另外,他还有“天边有饼不可食,闻说饥民满淮北”、“淮舟试望,故园渺天北。”的句子,深切怀念受奴役的北方人民,盼望祖国的统一。他积极支持辛弃疾等民族英雄的抗金斗争。有感辛弃疾的《永遇乐·北固楼交稼轩韵》一首,以鼓励辛弃疾继续杀敌:
“云隔迷楼,苔封银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饮,大旗尽绣熊虎。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
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种柳、依依在否?”
但是,姜蒺终究不能象辛弃疾一样,冲出枷锁,投笔从戎。萎靡不振,贯穿他生命的始终。
姜夔的词作,清新秀远,媚丽多姿,格律严谨,音节谐婉,富有艺术美,多为描景状物,倾吐情怀之作。属格律谐婉风格,是周帮彦审音协律、雕章琢句词风的继承和发扬。他在艺术创作上,是一位革新家。他的作品,是在继承和创新的辩证观点指导下完成的,正如他在《白石道人诗说》中讲的那样:“作诗求与古人合,不若求与古人异,求与古人异,不若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会。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注5:据夏承焘校辑《白石诗词集》)他依据这“合”与“异”的理论,杂糅诸家,自成一统。如他以江西诗派诗法入词,用健处的笔触写温柔之情,这是由辛弃疾的风格生发开来的。“变雄健为请刚,变驰骤为疏宕”(注6: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雄健驰骤为辛弃疾的风格,变为清刚疏宕,既有辛弃疾之风,又弥补了辛弃疾末流叫嚣浮躁的缺欠。其“同”中见“异”的特点,正是不求与辛弃疾异而不能太异的结果。周邦彦(别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南宋著名的诗词、音乐巨匠,一向被人们奉为词擅的正宗。有人把姜夔的作品与从相比;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注7: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清虚骚雅,每於伊郁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注8: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姜成、白石,各有至处,不必过轩郅。顿挫之妙、理法之精、千古词宗,自属美成。而气体之超妙,则白石独有千古,美成亦不能至。”(注9: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白石、姜成的成就,虽各有千秋,“不必过于轩轾”,但白石确有超艺美成之势。同时,白石出自姜成,也正体现了其“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的理论。
但是,由于填词时过于严格遵守音乐曲谱的规律。典故甚多,致使他的词有些晦涩,读来“如野云孤飞,来去无迹”,(注10:张炎《词源》)“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注11:王国维《人间词话》)为其不足之处。
词兴之初,是与音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事实上,到南宋时期,真正精通音绎的作家并不多见。而“夔诗格高秀、为杨万里所推。词亦精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节、文采并冠一时。”(注12:纪昀《四度全书总目提要·白石词提要》)在词与音乐的结合上,姜夔造诣最深,是南宋一位大音乐家。
姜夔的词曲创作,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根据“周律”选调制腔,二是制造“自度曲”、“自创曲”。以后者的意义为大。
夏承焘先生认为,他选取调制腔的方法有五种:“一种截取唐代法曲、大曲的一部分而成的,象他的《霓裳中序第一》,就是截取唐代法曲高调《霓裳》的中序第一段:一种是取名宫调之律,合成一支宫商相犯的曲子,叫做“犯调”,象《凄凉犯》;一种是从当时乐工演奏的曲子里译出谱来,象《醉吟商小品》,是他从金陵琵琶工求得品弦法译成的;一种是改变旧谱的声韵来制新腔。象平韵《满江红》,是因为旧调押仄韵不协律,故改作平韵。《微招》是因为北京大晟府的旧曲音节驳杂,故用正宫《齐天乐》足成新曲;一种是他人作谱,他来填词的,象《玉梅令》本范大成所制。”(注13:《姜夔的词风》载《月轮山词论集》)
“自度曲”、“自制曲”,即先写好歌词,再度谱成曲。正如姜夔所说:“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这种创作方法,流传至今,为目前歌曲创作的主要手段。姜夔的自度曲,没有全部流传下来。现存《白石道人歌曲集》中,收
集了《鬲溪梅令》、《杏花天影》、《杨州慢》、《长亭怨慢》、《淡黄柳》、《石湖仙》、《暗香》、《疏影》、《惜红衣》、《角招》、《徵招》、《秋霄吟》、《凄凉犯》、《翠楼吟》十四首自度曲和一首琴曲《古怨》。(注14:有人《湘月》一曲,有别于原来的大石调《念奴娇》,白石以“鬲指”、“过腔”于双调之中“吹之”,已转他调,所以亦为姜夔的自度曲,此处未辑。)为杨大成曲谱填写的一首,为唐代古曲填词的两首。带旁谱的歌曲《越九歌》十首和一些诗词。他的自度曲,音调优美流畅,感情真挚凝浑,情绪颇为激杨。为当世之楷模,在音乐史上贡献很大。总起来讲,白石的歌曲,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音阶、音律上、古音阶、新音阶、燕音乐阶三者并用,提倡运用七声音阶。变徵、变宫应用很多,并且恰到好处,对歌曲感情的抒发,起到强烈的烘
#托作用。此外,还出现了其人变音,如《杏花天影》中的2。在曲式结构上,
由于古诗词的影响,以上下两阙的平行结构为主。但这种手法的运用,有些地方却有独到之处,即上下两篇的每句均不相同,而落音一致,易于乐思的展开,又保持了全曲的对称统一。还有对比性结构和自由曲体的形式。旋法上,大跳的频繁运用,连续的音阶式进行。直上直下的琶音效果。使他的歌曲婉丽流畅,跌婉有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歌词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词曲结合上讲究音律、词曲之间贴切自然,既遵循一般的声韵规律,又在实际创作中注重歌曲发展和感情的需要,处理手法灵活。调式上,有两首歌曲采用移宫调的手法,都用得恰如其分,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注15:参考梁燕麦《姜白石的自度曲》)
理论著作上,姜夔著有《白石道人诗说》文献,为自己诗词制作的甘苦总结,极有研究价值。宁宗(赵扩)庆元三年(公元1197),为救“乐典之坠”,曾进《大乐议》一卷,及《瑟瑟考古图》一卷,列论古代乐律问题,提出整理宫廷音乐的意见,但未被采纳。可惜原书失传,从仅在《宋史》中保存的数百字看,其定为精辟之作。
巨匠姜夔的词曲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灿烂的艺术宝库,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不朽珍品。而人的创作精神,更给我们以借鉴之处。
《姜夔疏影》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860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