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孔繁森的故事 正文

孔繁森的故事

2017-04-26 05:39:1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孔繁森故事十则

孔繁森故事十则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 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人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

一、孔繁森小传

孔繁森( 1944.07.16—1994.11.29) ,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人,孔子第74代孙。1959年7月考入聊城地区技工学校,1961年7月毕业后应征入伍,1966年9月光荣加中中国共产党,1968年复员回到聊城,历任聊城地区技工学校革委会副主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和1988年两次赴西藏任职, 1992年11月,调任阿里地委书记、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主席。1994年11月29日,他在赴新疆考察边贸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 50岁。

二、寒门才俊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于冠县五里墩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五里墩住的都是孔氏后裔,?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

孝廉耻勇?这些传统民风深入人心。孔繁森的父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温和柔顺、朴实厚道、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言传身教,成就了孔繁森五个兄弟姐妹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离五里墩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文庙,也就是旧时祭祀孔子的场所,庙中建有祭祀本地名流的乡贤祠和祭祀政绩卓越官员的名宦祠;堂邑县还有一位名人武训,他兴义学、办教育、乐善好施,深受后人赞扬。这些,都对孔繁森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激励他长大以后做一个办好事、有作为、受人敬仰的人。

孔繁森从小爱学习,在学校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义务管理孔繁森陈列馆的孔祥印老人回忆说:我跟繁森是小学同学,六年来一直在一个班里,放学后,我们经常在他家做功课,然后一起割草、干农活。那时他就乐于助人,谁有困难都会帮一把,每当放假,都是他推着地排车帮老师运送行李。

1959年7月,15岁的孔繁森考入聊城地区技工学校,被分到电工206班。在班里,他是有名的?三多两难?学生:看的书多,思考的问题多,做的试验多;提的问题难,做的作业难。老师喜欢这样的学生,同学们也很佩服他,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从那时起,孔繁森乐于助人的品质就显现出来。学校每月发的1.5 元钱的助学金,他除了花几毛钱买肥皂和学习用具,从不乱花一分钱。有家庭困难的同学吃不饱,孔繁森就不断拿自己的饭票送给他人,自己却时常饿肚子,夜里饿得睡不着,就喝白开水充饥。

他经常帮助同学们洗衣服。尤其在夏天,上实习训练课时,由于劳动强度大,出汗多,同学们的衣服脏得快,孔繁森便在同学们休息后,将他们的脏衣服收起来,洗净晾干后再送给他们。对那些独立生活能力差、年龄小的同学,孔繁森更是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他们。老师和同学们提起孔繁森,都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啧啧?赞赏!

三、战士本色

1961 年夏天,孔繁森从技工学校临近毕业时应征入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济南军区警卫营。在部队,他白天训练值勤、参加劳动,先后给军区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当过公务员,照料过生活难以自理的军区副司令员。晚上他爱看书学习,读得最多的是革命英雄故事: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方志敏、刘胡兰、杨靖宇慷慨就义,董存瑞、黄继光舍身杀敌,欧阳海、罗盛教舍己救人。这些故事震撼了他的心灵,净化了他的思想,激励着他奋进的步伐,为他后来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部队这座大学校里,他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苦练军事技术,连续8次参加济南军区军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连续6 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和?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

孔繁森在济南军区当兵时的老班长——臧秀启先生曾深情回忆起那段终生难忘的军旅时光。当时臧秀启的父母都在苏北,家庭条件困难,有一次他收到母亲来信说父亲病重。臧秀启心急

如焚,想想自己每个月仅有8块钱的津贴补助,他只能干着急。过了不久,家里又连续来了两封信,说他寄回去的40块钱解决了家里的大问题,给父亲买了药,余下的钱还买了粮食。臧秀启十分纳闷,自己每个月只有8块钱的补助,怎么可能寄回去40块钱呢?于是便让母亲把汇款单据寄过来。直到看到了单子上的字迹,他才明白,这救命恩人原来正是孔繁森。臧老先生说:?是孔繁森啊,他把自己省吃俭用存下来的钱和借来的20块钱都寄回了我家,这才救了我父亲的命啊!?

臧老先生用一句话评价孔繁森:他是一个大好人。

他做的好事,虽然一桩桩一件件都很平凡,但却平凡得伟人难以匹比,贤达不可及之。他记得班里每一位战友的生日;每天早晨都会早起偷偷把战友们的洗脸盆和牙缸打上水;训练劳累时他会在晚上给战友们打好洗脚水;为了替别人站岗谎称自己没看时间;为了帮新兵打背包拿棉衣,执行紧急任务时自己都没来得及穿棉衣,寒冬里只披了一件大衣、穿了一只鞋子站了一夜。

孔繁森平时有个小病小灾从来都不请假。有一次得了肠炎,几乎都要脱水了,他仍然坚持训练,领导强行把他关了?禁闭?,让他休息。而战友们生病时,他经常几天几夜在病房里照顾他们,病在别人身上,疼到他的心里。有一次一个小战士病还没好就偷偷地从医院里跑了出来,小战士哭着说:?我不能再住院了,再住下去,我的病好了,孔班长就熬出病了。?

在部队期间,孔繁森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当

时部队经常下乡和群众联欢,他总是可以和乡亲们打成一片,他还经常去孤寡老人家中打扫卫生,帮忙干农活儿,把自己省吃俭用存下来的三五块钱给他们。在每次回家休假的十天里,他总是要到队里干上七八天的农活,连工分也不要。

孔繁森刚到西藏岗巴县工作时写信给臧秀启说:?这里实在是太艰苦了,全县只有一棵树,既然来了我就要坚持下去,绝不打退堂鼓,决不当逃兵。〃〃〃〃〃〃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这曾是孔繁森最豪迈的誓言,在他走后却成为了总结他一生的挽联。

四、义务劳动

1968 年夏天,聊城地区技工学校校办工厂生产CQ6137 车床的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战高温夺高产,誓为国家多贡献?的口号成了广大教职工的实际行动。

7月5日一大早,学校广播室的大喇叭响了:?今天铸工车间开大炉,希望大家踊跃参加义务劳。?刚刚转业回到学校工作的孔繁森,听到广播,二话没说,借了件工作服,就急匆匆地第一个来到车间。

?小孔?,正在点炉的车间主任张化洲老师傅看到这位精干消瘦的青年,惊喜地说:?听说你感冒了,今天就不要来了,人有的是。?

?我年轻,有点小病小灾,好的快。?孔繁森面带笑容坚定地说,?我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哪能不来呢??

篇二:孔繁森故事十则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 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人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

一、孔繁森小传

孔繁森( 1944.07.16—1994.11.29) ,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人,孔子第74代孙。1959年7月考入聊城地区技工学校,1961年7月毕业后应征入伍,1966年9月光荣加中中国共产党,1968年复员回到聊城,历任聊城地区技工学校革委会副主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和1988年两次赴西藏任职, 1992年11月,调任阿里地委书记、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主席。1994年11月29日,他在赴新疆考察边贸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 50岁。

二、寒门才俊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于冠县五里墩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五里墩住的都是孔氏后裔,?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些传统民风深入人心。孔繁森的父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温和柔顺、朴实厚道、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言传身教,成就了孔繁森五个兄弟姐妹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离五里墩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文庙,也就是旧时祭祀孔子的场所,庙中建有祭祀本地名流的乡贤祠和祭祀政绩卓越官员的名宦祠;堂邑县还有一位名人武训,他兴义学、办教育、乐善好施,深受后人赞扬。这些,都对孔繁森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激励他长大以后做一个办好事、有作为、受人敬仰的人。

孔繁森从小爱学习,在学校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义务管理孔繁森陈列馆的孔祥印老人回忆说:我跟繁森是小学同学,六年来一直在一个班里,放学后,我们经常在他家做功课,然后一起割草、干农活。那时他就乐于助人,谁有困难都会帮一把,每当放假,都是他推着地排车帮老师运送行李。

1959年7月,15岁的孔繁森考入聊城地区技工学校,被分到电工206班。在班里,他是有名的?三多两难?学生:看的书多,思考的问题多,做的试验多;提的问题难,做的作业难。老师喜欢这样的学生,同学们也很佩服他,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从那时起,孔繁森乐于助人的品质就显现出来。学校每月发的

1.5 元钱的助学金,他除了花几毛钱买肥皂和学习用具,从不乱花一分钱。有家庭困难的同学吃不饱,孔繁森就不断拿自己的饭票送给他人,自己却时常饿肚子,夜里饿得睡不着,就喝白开水充饥。

他经常帮助同学们洗衣服。尤其在夏天,上实习训练课时,由于劳动强度大,出汗多,同学们的衣服脏得快,孔繁森便在同学们休息后,将他们的脏衣服收起来,洗净晾干后再送给他们。对那些独立生活能力差、年龄小的同学,孔繁森更是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他们。老师

和同学们提起孔繁森,都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啧啧?赞赏!

三、战士本色

1961 年夏天,孔繁森从技工学校临近毕业时应征入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济南军区警卫营。在部队,他白天训练值勤、参加劳动,先后给军区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当过公务员,照料过生活难以自理的军区副司令员。晚上他爱看书学习,读得最多的是革命英雄故事: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方志敏、刘胡兰、杨靖宇慷慨就义,董存瑞、黄继光舍身杀敌,欧阳海、罗盛教舍己救人。这些故事震撼了他的心灵,净化了他的思想,激励着他奋进的步伐,为他后来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部队这座大学校里,他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苦练军事技术,连续8次参加济南军区军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连续6 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和?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

孔繁森在济南军区当兵时的老班长——臧秀启先生曾深情回忆起那段终生难忘的军旅时光。当时臧秀启的父母都在苏北,家庭条件困难,有一次他收到母亲来信说父亲病重。臧秀启心急如焚,想想自己每个月仅有8块钱的津贴补助,他只能干着急。过了不久,家里又连续来了两封信,说他寄回去的40块钱解决了家里的大问题,给父亲买了药,余下的钱还买了粮食。臧秀启十分纳闷,自己每个月只有8块钱的补助,怎么可能寄回去40块钱呢?于是便让母亲把汇款单据寄过来。直到看到了单子上的字迹,他才明白,这救命恩人原来正是孔繁森。臧老先生说:?是孔繁森啊,他把自己省吃俭用存下来的

钱和借来的20块钱都寄回了我家,这才救了我父亲的命啊!?

臧老先生用一句话评价孔繁森:他是一个大好人。

他做的好事,虽然一桩桩一件件都很平凡,但却平凡得伟人难以匹比,贤达不可及之。他记得班里每一位战友的生日;每天早晨都会早起偷偷把战友们的洗脸盆和牙缸打上水;训练劳累时他会在晚上给战友们打好洗脚水;为了替别人站岗谎称自己没看时间;为了帮新兵打背包拿棉衣,执行紧急任务时自己都没来得及穿棉衣,寒冬里只披了一件大衣、穿了一只鞋子站了一夜。

孔繁森平时有个小病小灾从来都不请假。有一次得了肠炎,几乎都要脱水了,他仍然坚持训练,领导强行把他关了?禁闭?,让他休息。而战友们生病时,他经常几天几夜在病房里照顾他们,病在别人身上,疼到他的心里。有一次一个小战士病还没好就偷偷地从医院里跑了出来,小战士哭着说:?我不能再住院了,再住下去,我的病好了,孔班长就熬出病了。?

在部队期间,孔繁森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当时部队经常下乡和群众联欢,他总是可以和乡亲们打成一片,他还经常去孤寡老人家中打扫卫生,帮忙干农活儿,把自己省吃俭用存下来的三五块钱给他们。在每次回家休假的十天里,他总是要到队里干上七八天的农活,连工分也不要。

孔繁森刚到西藏岗巴县工作时写信给臧秀启说:?这里实在是太艰苦了,全县只有一棵树,既然来了我就要坚持下去,绝不打退堂鼓,决不当逃兵。〃〃〃〃〃〃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这曾是孔

繁森最豪迈的誓言,在他走后却成为了总结他一生的挽联。

四、义务劳动

1968 年夏天,聊城地区技工学校校办工厂生产CQ6137 车床的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战高温夺高产,誓为国家多贡献?的口号成了广大教职工的实际行动。

7月5日一大早,学校广播室的大喇叭响了:?今天铸工车间开大炉,希望大家踊跃参加义务劳。?刚刚转业回到学校工作的孔繁森,听到广播,二话没说,借了件工作服,就急匆匆地第一个来到车间。

?小孔?,正在点炉的车间主任张化洲老师傅看到这位精干消瘦的青年,惊喜地说:?听说你感冒了,今天就不要来了,人有的是。?

?我年轻,有点小病小灾,好的快。?孔繁森面带笑容坚定地说,?我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哪能不来呢??

接着,工人们来了,老师们来了,学校校长也来了。车间主任作了简短的安排,劳动就开始了。大家有的抬包,有的浇铸,有的消除洒在地上的铁汁……机器的轰鸣声,干活的号子声,奏起了一曲欢快的乐章,

火辣辣的太阳高挂天空,简陋低矮、充满灰尘的浇铸车间温度高达摄氏40度。

孔繁森热情高,干劲大,脏活累活险活抢着干。他和另外一个人一组,负责抬角包。为了赶速度,保证浇铸质量,他们两人抬着60多公斤的铁水包小跑似的,穿梭不停。别人劝他换班休息,他不肯。即使勉强换了班,他又抢着接替别人的班,继续干下去。铁水映红了

篇三:孔繁森生平事迹简介

孔繁森生平事迹简介

孔繁森

(1944—- 1994.11.29),孔子第74代子孙,聊城市堂邑五里墩村人,1961年7月于聊城技校毕业后,应征入伍,1964年被评为济南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同年10月赴京参加国庆15周年观礼。1966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复员回到聊城,任聊城技工学校革委会副主任。1971年到聊城地革委生产指挥部工作。曾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1975年3月,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7月赴西藏自治区。任中共岗巴县委副书记。1981年4月回聊城,历任中共莘县县委副书记,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聊城行署副专员、党组成员。1988年,再次赴藏,任拉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1992年11月,调任阿里地委书记、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主席。

荣誉称号

1994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

号。1994年11月29日,在带领工作组赴新疆塔城地区考察时,不幸以身殉职。为纪念孔繁森、发扬孔繁森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署,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作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决定。《人民日报》发表《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社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乔石,先后为孔繁森题词,对孔繁森同志给予极高的评价。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孔繁森“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的称号。

藏区工作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

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攸关。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仅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八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

孔繁森雕像

[1]

孔繁森对于分管的卫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样的投入,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三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

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仅有六万,地广人稀,这里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都望而却步。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1992年,拉萨市黑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赶赴灾区。在那里,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孔繁森将他们带回拉萨,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夜里孔繁森就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年幼的孩子常在夜里尿床,他就不厌其烦地洗换床单。节假日只要有空,他说带上他们逛公园,逛商店,给他们买衣物。孔繁森虽然是副市长,但他每次下乡去,总要带些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他自己

经常吃榨菜拌饭,却不愿让孩子和他一样受罪,钱不够怎么办?孔繁森就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市长格桑顿珠见孔繁森负担太重,领走了曲尼。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

孔繁森与家人的合影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

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臵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歌曲《走进西藏》、《公仆赞》、《等你回家》就是对他的赞颂。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


孔繁森的故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826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孔繁森的故事
相关文章
  • 孔繁森的故事

    孔繁森故事十则孔繁森故事十则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