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正文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017-04-26 05:38:4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毕 业 论 文

题目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系 别: 中文系

专 业: 语文教育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摘要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是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小说以封建知识分子为写作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运用讽刺手法,深刻揭露了贪婪无知的封建官僚豪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形象及封建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

关键词:

讽刺;对比;夸张;细节描写

目录

一、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001

(一)人物形象的对比讽刺?????????????????????????001

(二)言行相悖的对比讽刺?????????????????????????001

(三)同一人物前后形象对比冲???????????????????????002

二、运用夸张手法增强讽刺????????????????????????002

三、细节描写使讽刺艺术锦上添花?????????????????????003

(一)白描式的人物外貌描写????????????????????????003

(二)夸张的言语、动作中达到讽刺目的???????????????????004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这部小说花费了作者大概二十年时间写成,是一部描写知识分子群像及乡绅生活状态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它运用多种讽刺手法来揭穿荒诞与虚伪的形象,是中国讽刺文学的典范。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能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又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本文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运用对比手法可以更有力的展示事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突出被描写事物的特点,以增强文章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作者把对比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以达到讽刺的艺术手法。

(一)人物形象的对比讽刺。

《儒林外史》第一回里,描写了一个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书生王冕,这也是小说中难得的高雅正直形象。王冕家境贫寒,从小以给人放牛为生,但也一直爱好读书,把多余的钱用来买书,并且擅长画画,很快远近闻名。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涉入官场,他拒绝与官员过密交往,回绝了皇上的征聘,之后一直隐世埋名,远离世俗,一直保持自身的高洁飘逸。有人认为,作者把这样一个独特的形象安排在小说的开头,或许有以他为天下文士楷模的意思。

小说中塑造的理想人物形象还有马二先生、杜少卿、虞育德等。马二先生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却一直没有如意,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没有耿耿于此,为人大方慷慨、乐于助人,家中贫困但是精神上还是富有的。杜少卿是一个官家少爷,但是他无视功名利禄,藐视科举制度,反对社会封建礼制对人的剥削,反对一夫多妻制度,他的思想中有很强的民主性和进步性,这是一个敢于与世俗对立、个性解放的人物形象。可以说他和作者吴敬梓经历和思想都有相似之处,是作者自身形象的缩影。

作者把这些理想人物与《儒林外史》中的其他儒士(如周进、范进、匡超人等)做对比。无论是在文学修养还是为人品质,他们都是当时社会的佼佼者,与其他人形成鲜明的形象对比,更有利的突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导读者一同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二)言行相悖的对比讽刺。

作者擅长用人物言行之间的矛盾去揭示他自己的可笑可鄙之处。小说中范进中举后,母亲猝死。张静斋拉他到汤知县家打秋风,为了表现自己的孝子形象,酒席上范进拒绝使用银筷子,不用磁杯子,要人换来木制的才肯用。但吃饭之时,竟自抢先夹了一个大虾元子放在嘴中,此时的范进竟没有一点丧母之忧,一举即把虚情假意形象暴露出来。很显然,范进以前所坚持的都是假的,在饭桌上的他才是真实的。

在小说第五回中严监生吹嘘自己“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之后却被邻居王小二高尚公堂。严家一头刚出生不久的猪跑到邻居家去了,他居然要人家用八两银子买下来,这也就算了,猪长大了不小心又

跑回来了,严贡生竟然要人家用钱再次买回去。之后知县都忍不住道:“一个做贡生的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其实可恶!”真是可气又可笑,卑鄙蛮横的假名士形象刻画的太丰满,笔墨不多,却感觉呼之欲出。

第三十三回里写杜慎卿,他一面叫嚷自己不仅不进女色,而且对女人都十分讨厌,说:“我太祖高皇帝云:‘我若不是妇人生,天下妇人都杀尽!’妇人哪有一个好的?小弟性情,是和妇人隔着三间闻件他的臭气。”一面却叫媒人沈大脚替他说了一个年仅十七岁有十二分半人才的标致姑娘做小老婆。不仅揭露了他的虚伪,而且更显出他贪恋女色的可憎。前后对比太过于强烈,言行相悖对比,让小说人物自己揭穿自己。

(三)同一人物前后形象对比冲突

吴敬梓在人物言行细节处深下功夫,把人物事件前后行动刻画细致,让人物自己用自己的行动去否定自身的虚伪,丑恶贪婪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在《儒林外史》第三回中,有写到范进中举前老丈人胡屠户对他说的话:

“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给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我因积了什么德,使你中了个相公??”

胡屠夫用“现世宝穷”来形容女婿,可见他是打心眼里瞧不起没钱没地位的范进的。而且在之后范进要进乡赶考因盘缠不够问他借时,也被他骂的狗血淋头,还道范进是“癞蛤蟆想吃天鹅屁”,更是体现了心底里对范进的鄙视。然而,正是这个心眼里瞧不起女婿的丈人,在范进中举后,又是给钱又是给肉,称呼也改成了“天上的星宿”“贤婿老爷”。不仅仅是胡屠夫的态度大转变,邻居乡绅也突然变得热情起来,送钱送吃的送住的都有。仅仅只在几天之间,范进中举后就从一个无人问之甚至遭人轻视的穷鬼一下子就变成了有钱有势的受人尊重的大户。胡屠夫和众人的态度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和大家趋炎附势的丑恶现象。

匡超人不得不说是人物前后对比的典型。他本是农村一个善良淳朴、孝顺的一个老实人。因为家境贫苦辍学,后流浪杭州卖字卜卦为生。后在马先生的资助下,一边学习一边做工。因孝顺得到李本瑛的提拔考中了秀才。加入一群名士中,思想得到洗礼,后忘恩负义抛弃妻子,还恬不知耻的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又何妨!作品正是通过这种前后转变的形象做对比,一举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的灵魂的腐蚀,让一个敦厚老实的青年变成丑恶卑鄙的奸人,让人附入罪恶的深渊。

还有文中描写梅玖的,之前周进连秀才也没有考上之时,被请来陪客的梅玖不出迎,之后周进进屋了,才“慢慢立起来和他相见”,还恶意的拿周进取笑,使他无地自容;周进中了进士之后,梅玖对着他的长生禄上磕头。这一前一后的对比,梅玖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卑劣灵魂就自然而然体现出来。

二:运用夸张手法增强讽刺

运用夸张手法进行人物的刻画,就像赋予形象生命,使形象具体而生动。《儒

篇二: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其讽刺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本文旨在通过小说中人物描写和写作手法的应用方面来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初步的研究。

《儒林外史》这本书反映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他那准确、生动、简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篇文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人物特点描写和手法运用艺术方面对这篇小说进行窥探研究。

一.人物描写丰富真实

《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通过平凡的生活写出平凡人的真实性格。人物性格描写丰富,肖像描写细致。作者通过真实的人物描写嘲弄讽刺了封建社会儒林人物醉心科举功名,把读书中举看成是人生惟一追求目标的种种丑态。以此来揭示对科举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对社会腐败黑暗现象和世态人情的揭露和批判。

(一)以形传神的言语艺术

周进是正文部分第一个登场的重要形象,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功名蹭蹬,靠教私塾谋生。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却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而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儒林外史》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对科举制度进行讽刺。

对周进的描写主要表现在周进看号的时候悲伤而"疯"的情形。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邪。"金有余道:"贤东!我扶著他,你且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著,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著立了起来。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也劝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为甚么号淘痛哭?"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著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

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滚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著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在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作者应用“放声大哭”,“满地打滚,哭了又哭”,“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等言语描写,更加突出了那个时代的悲哀,巧妙的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范进中举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喜极而疯。范进刚刚进学回家,便挨了他一顿数落:“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借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系了我多少。”乡试时,范进去找丈人胡屠户借盘缠,“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说他“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他考完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又被屠户骂了一顿,到发榜那天,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饿得老眼昏花,他抱着只下蛋母鸡去卖。这时报马来报他中了举人,邻居去找他,他正在集上“抱着鸡”“东张西望”寻找主顾,邻居告诉他中了,他还不肯相信,回家看见报帖,高兴得两手一拍,笑了一声:“噫!好了!我中了!”一跤跌倒,不省人事。被子救醒后,“爬将起来”,又拍手大笑:“噫!好了!我中了!”披着头发,两手黄泥,一身淋淋漓漓的水,“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作品在揭露这两个人物的言语行动紧随着科举得失而变化的,还揭示出,促使他们神魂颠倒、心志疯狂的社会因素。文中的言语描写幽默诙谐,将那个时代的书呆子以及人们的心里描写得真真确切。周进未中举前,受尽凌辱,一旦中举得官,立刻就有“典史拿晚生帖子上门来贺。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当年教书的学馆里供起了“周大老爷”的长生牌位,嘲弄他的梅玖也厚颜无耻地冒充他的门生。范进的丈人胡屠户是个嫌贫爱富的市侩,范进中举前,他动不动一顿臭骂,中举后立刻换了一幅面孔,对范进百般阿谀奉承,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他自己出身地下层社会,却看不起做田扒粪的“平头百姓”,叮嘱范进步不要同他们拱手作揖,平起平坐。作品对这个人物淋漓尽致的描写实际不是对当时人伦关系及恶劣的社会风气的揭露,也是对科举制度的揭露。它说明科举制度是如何地毒化了社会风气,使人们成为趋炎附势、眼热心冷的势利小人。还有那些乡里邻居们,在范进中举后,“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在集上发疯,有替他找鞋的,有替他抹胸捶背的。从无交往的张乡绅听说范进中举,立刻亲自登门拜访,并主动送给金银房屋。一个平日受人轻贱,任人欺凌的可怜虫,为何一下平步青云,这就难怪范进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经历了那么漫长的忍饥挨饿的凄凉生活而始终不

懈了。

吴敬梓在作品中描写人物,从未做评价,但他对书中人物的爱憎感情总是隐含在对人物具体的形象的艺术的描写之中。他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凭借着书中人物本身的具体言语和行动来表达,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作者的爱恨感情却能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作者描写人物的言语行动不仅仅停留在外部的表面形象上,而是能从表到里,由浅入深的进入到要描写人物的内心深处,进而挖掘出人物的灵魂,深刻地讽刺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以及人们趋炎附势的丑陋嘴脸。

(二)用人物肖像描写来表现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通过外貌描写,表达作者鲜明爱憎感情。这是这部小说中常用的手法。《儒林外史》中的肖像描写,用极精练的语言,淡淡地几笔就能够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而且还能够由表及里且形神兼备。如第二回中写夏总甲:“正说着,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坐在上席。”就这几句非常简洁的肖像描写,就生动、形象、准确地刻画出了一个令人厌恶的下层官吏的形象,他地位不甚高,生活也困窘,但却能摆资格,拿架子,还要点小威风,是地地道道地方上小官吏的作风,是一个有权势的无赖。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态度是嘲笑中又诱了一丝憎恨的意味。又如第三回里写范进进考场时,也有一段精彩的外貌描写,是从周进的眼中来着笔的:“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引起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獐头鼠目的,衣冠楚楚的,褴褛破烂的。落后点进入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发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简简单单的几句描写,勾画出了范进落魄时一副可怜相,描写中充满作者对他深深的同情。

又如第三回中写范进得知中举发疯而跑到集市上的外貌描写。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这简单的几句对中举发疯后范进的外貌的勾勒,写出了他的疯态,丑态,这是对举人老爷的绝大讽刺,是对科举制度的尖锐抨击。

(三)将人物放在具体的环境中揭示人物思想行为来表现讽刺艺术

作品的作者在描写一个人物的时候,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语举止揭露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像周进、范进那样,由于长期对命运的期待、恐惧、担忧而产生的反常的精神状态,在当时的读书人中是很普遍的,因此这两个形象是具有代表性的。他们

的典型意义在于揭露八股科举制度是如何地摧残了青年士子的宝贵青春。科举使他们一辈子埋头于八股,不问世事;科举弄得他们灵魂麻木,头脑简单,简陋无知,而他们一旦考中、升官之后,就立刻成为封建统治者推行八股科举制度的得力工具,变成荼毒社会的庸才。周进只懂八股,把诗词歌赋一概斥为杂学。他当了学道后,有个童生只不过要求面试诗词,他便按八股程式训斥他:“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并且叫如狼似虎的公人“把那童生叉着膊子,一路跟斗,叉到大门外。”范进官做到学道,不知道苏轼是谁。周进要他提拔荀玫,他回来到处查找荀玫的考卷,别人拿苏轼说笑话讽刺他,他浑然不觉,还眉基脸地说:“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王玉辉是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知识分子,他的三个女儿在丈夫死后,一心要殉夫情节,王玉辉不但不劝阻,反而鼓励女儿说:“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吧!”王二姑娘在父亲的鼓励赞助下,绝食了八天,活活地饿死了。死后,王玉辉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合县官绅也抓住三姑娘的死大加宣扬,旌表节烈,“制主入祠,门首建坊,”说她“为伦纪生色”。从知县到合县绅衿都来祭奠,还安排明伦堂大宴以示庆祝,这实质上是一场吃人的筵席。在请王玉辉上坐时,王禁不住“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以后,“看见老妻悲恸,心下不忍,”想到外地走走,可是“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词女儿,凄凄惶惶,”来到苏州,“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天理和人欲在王玉辉身上激烈交战,使他精神分裂,内心痛苦。程朱理学把“人欲”说成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认为它是与“天理”势不两立的东西。王玉辉悼念女儿的悲苦,正说明他不能“去人欲望”,去不了“人欲”,当然也就不能“存天理”;要“存天理”就只有丧心病狂,灭绝人性,大笑女儿“死得好”。王玉辉的形象,寄寓着作者对程朱理学的天理、人欲说的抨击和讽刺,控诉了礼教杀人的罪恶。

如果没有当时的社会环境毒害他们,他们不会一直考试,非要考到中举不可。如果没有这样的社会背景引诱他们、压迫着他们、也浸蚀着他们,使他们的人性和灵魂被扭曲。周进不至于撞号板,放声大哭,直哭得嘴里吐出血来;范进中了举人不至于看到报帖后,欢喜得发了疯,又哭又笑;王玉辉不至于让自己的女儿殉夫自杀之后还叫“死得好!死得好!”。

(四)用世风的堕落和社会的罪恶表现讽刺的艺术

在《儒林外史》的许多人物中,严贡生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一个反面典型。作者刻画这个人的丑恶,一直刻到他的骨头里去了。 清朝的科举,纯为以文试士,惟有“优贡”这一个名目,是制度上唯一强调要凭所谓优良的品行来决定应举资格的,作者将书中最恶劣的人同“优贡”这个名目联系起来,既是冷嘲,也是从根本处来鞭挞科举制度。

严贡生的“六亲不认”更是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第六回中,严贡生自己的弟弟严监生病死,临死前也不见严贡生来询问、关心;直到严监生死后“过了三四日”,才见“严大老官”“ 从省里科举了回来”。这也说明了当时封建科举麻痹人心,“科举”在严贡生这一类文人眼里远远比“亲情”重要。接下来,严贡生的虚伪和贪财又进一步得到揭露:严贡生回到家并没有立即去拜见死者,而是悠闲地“和浑家坐着,打点拿水来洗脸”,直到打开严监生的遗物,看见“簇新的两套缎子衣服,齐臻臻的二百两银子”,立刻“满心欢喜”,“即刻换了孝巾,系了一条白布在腰间”,“在柩前叫了声‘老二’,干号了几声,下了两拜。”在与王家兄弟攀谈中,还大言不惭地为自己辩护说“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与心无愧。”

严贡生的欺压和敲诈,更是在“云片糕”上表现得入木三分。第六回中,严贡生取出一方云片糕来吃,剩下几片,“阁在后鹅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而当掌舵驾手“左手扶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到嘴里了”,严贡生先是“只作不看见”,直到“船拢了马头”,他便“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周看了一遭”,还明知故问地询问四斗子:“我的药往那里去了?”此时一个装模作样的人物宛然浮现眼前。当他“得知”是掌舵的吃了,便“发怒道”:这药是“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同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值几十两银子”,还要写帖子送到“汤老爷衙里,打他几十板子再讲”。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无疑倾注了作者对此人物的厌恶和鄙夷。

作品除了严贡生,还揭露上一大批地主阶级的帮闭一斗方名士的丑恶嘴脸。这批人是科举制度的副产品,科场院无望,谋生乏术,于是混迹江湖,胡诌几句诗,附庸风雅,冒充名士而接近官府,以求得“异路功名”。清代中叶以后,这类斗方名士很多,他们攀高结贵,依附地主、盐商作寄生虫,要社会上招摇撞骗,吹牛拍马。作品中如依附于娄府兄弟的杨执中、权勿用之流,依附于胡三公子的浦墨卿、景兰江等辈,都是这样的无耻之徒。连开小香蜡铺的牛浦郎也不免受到熏染。他因从牛布衣诗稿上发现有“呈相国某大人”等等字样,就想:“可见只要会做两句诗,并不要进学、中举,就可以同这些老爷们往来,何等荣耀!”于是盗窃了牛布衣死时留下的诗稿,冒充名士牛布衣到处招摇撞骗。这些人游手好闲,趋炎附势。是一批社会渣滓。作者对他们丑态的揭露,实际上是从另一侧面谴责了八股科举所造成的恶果。

我们从《儒林外史》这部名著的描写中,看到的不是个别人的堕落和丑恶,而是看到了世风的堕落和社会的罪恶。小说深刻揭露了官吏乡绅贪婪残暴以及其他黑暗腐败的现实,强烈抨击了人情的虚伪。冷漠和世态的炎凉。在作者的笔下,不仅有像周进、范进这样在正面

篇三: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编号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 业 论 文

系 (部) 文学院

专 业 语文教育

班 级1007班

学 号12950104365

学生姓名 白振龙

指导教师 安 文

职 称 讲 师

2013年 5月

目 录

摘要?????????????????????????????(2)

Abstract???????????????????????????(3)

引语?????????????????????????????(4)

第一章 讽刺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4)

第二章 隐藏的内在悲剧性???????????????????(5)

第三章 内容情节的典型化???????????????????(6) 第四章 讽刺之中的同情与夸张的魅力??????????????(8) 结语?????????????????????????????(9) 致谢?????????????????????????????(10)

注释?????????????????????????????(11)

参考文献???????????????????????????(11)

1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内容摘要

《儒林外史》讽刺科举制度和封建知识分子为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吴敬梓并不表露自己的看法,而是通过情节的提炼与典型化,把反面现象本身的矛盾与荒谬集中的显示出来。在吴敬梓对人物的挖苦、嘲笑,并非是对个人的人身攻击,相反却是怀着一种深切的同情,他坚信人心的善良,是社会把人们的身心染黑,以至迷失了本性,陷入了这样堕落无耻愚昧无知的地步。吴敬梓的讽刺艺术犹如一把锋利的匕首,能够运用自如透过形形色色的反面任务,去把罪恶的封建社会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人物;讽刺

2

The irony art theory of the scholars

Abstract

The fations however satir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feudal intellectuals is given priority to, reveals the darkness of the feudal society. Wu Jingzi not express your opinions, but through the plot of the extract and typification, focus your opposite phenomenon itself

contradiction and absurdity of display. Of characters in Wu Jingzi sarcasm, ridicule, is not personal attacks for the individual, but rather with a deep sympathy, he believes that the heart of docile, is the social people's body and mind dark and lost the nature, the corruption of shameless ignorance. Wu Jingzi irony art is like a sharp knife, can with ease through the opposite of various tasks, to the evil feudal society.

Key words: the scholars; Wu Jingzi; Character; irony

3

正文:

引语

讽刺小说在我国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经出现,在魏晋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说、唐传奇、元代明代戏曲中都有很多的讽刺作品,明清小说更为突出,《西游记》中有许多幽默的讽刺;《聊斋志异》中出现了很多出色的讽刺短篇,有一些是直接讽刺科举的。而在这浩若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字的,只有两部书,其中之一便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一章 讽刺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

《儒林外史》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作为来讽刺科举制度,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它以写士林阶层,批判知识分子、揭露官场昏晦,对社会黑暗进行有力讽刺。吴敬梓用饱蘸辛酸泪水的笔来写喜剧,来描绘封建主义世界那副变形的图画,他有广阔的历史视觉,有敏锐的社会观察的眼光,在他的讽刺人物的喜剧行为背后几乎都隐藏着内在悲剧性的潜流,透过喜剧性形象,直接逼视到了悲剧性的社会本质,是《儒林外史》戏剧性和悲剧性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

鲁迅先生说过:“‘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点一提就动人了。”①《儒林外史》就是这样,它的讽刺艺术与它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吴敬梓的世界观中具有民主主义因素,他敏锐的发现了当时社会上许多丑恶现象,运用小说做武器,给予了猛烈的抨击和辛辣的嘲讽。书中描绘儒林群丑及其恶劣的行径,都是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像周进和范进就是因为热衷于功名而又长期爬不上去,把自己的大半辈子的光阴用于读四书五经和作八股文,结果变成了两个糊涂透顶的腐儒;鲁小姐受到她父亲的影响,一直沉迷于对八股文狂热的崇拜等,这些都表现了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腐蚀人心的力量。

吴敬梓在讽刺典型人物中不是那些达官显贵,而往往是那些原本出身下层,然而在挣扎着向上爬的人物的悲喜剧。比如周进和范进都是在八股制艺取士的舞台上扮演着悲喜剧的角色。一个是考了几十年,连最低的功名文凭也混不到,感到绝望,痛不欲生;一个是几十年的梦想突然实现,结果喜出望外,疯狂失态。 4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823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相关文章
  •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毕业论文题目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系别:中文系专业:语文教育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