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品茶的学问》
品茶的学问》
品茶的要点
一. 香气(基于嗅觉); -
二. 水性(包括了茶汤的柔顺度,绵滑度,粘稠度,水路的粗细度等,指的是茶汤对饮茶的通道造成了什么样的刺激以及该类感觉的程度); --
三. 喉感(人们常说的喉韵); --
四. 滋味(苦涩度对口腔中的各种部位造成的刺激和程度);-
五. 回味(饮茶过后口腔和舌面等部位的生津回甘情况)。 -饮茶时,同时使用着嗅觉和味觉,把它们综合在一起,这样,大脑接受到的就是一种“综合信号”。 -
品茶的技法
一. 避开呼吸品尝 --
这个过程可以用一泡较香的茶(譬如铁观音)来练习,目的是要学会在不呼吸的状况下完成从茶汤入口到下肚的整个过程。
其意义在于在茶汤入口时暂时摒弃和排除掉嗅觉的介入,为以后
的水性的体验打下基础。
方法是这样的:在自然状态下,茶汤入口-用舌搅动一至两秒中,然后咽下,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不能有“闻到任何气味”的体验,反复几次,若均能做到,则说明掌握了该方法。 -
二. 咀嚼茶汤训练 -
以类似的动作来培养一种通过用口腔中上下鄂和舌的运动来体验茶汤的汤感,为将来饮茶过程中对茶的粘稠度,顺滑度,柔软度的评估打下基础。 -
三. 吞咽训练 --
一般来说,人吞咽汤水,往往是会用舌的后部以及喉部的动作来共同完成; -但是这样就会令舌面紧张,因此而影响舌面中后部味蕾的感知力。
所以,我们要求尽可能的放松舌头,尽可能的采用仰脖子的辅助动作来完成吞咽,这样,舌面在此过程中就会得到相对的放松,味蕾对滋味评估就会客观一些。
这个练习可以先使用水进行锻炼,日常不妨多练练。
具体方法是:舌在口腔中平铺,呈自然放松状态,然后用仰脖子的动作来吞咽,尽量放松并打开喉咙,要感觉到,在很大程度上,水是自己“流下去”,而不是有意的“咽下去”。 -
四. 回气训练 --
茶的品饮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体味它的喉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喉韵”,从而在回味中感到喉感的类别和强弱,并从中得到深度的体验。
吸一口气,但注意不要吸得太深,然后闭口,让气息从鼻腔呼出;在呼的时候,需要感觉到“顿”感。这个“顿”感要在喉部,而不是在鼻腔内。 -
具体训练方法是,在呼气出喉的一瞬间,用喉部挡下气,自鼻腔中发出类似“空”的声响,声音要发在喉部,而不是鼻腔内,一般来说反复几次即可做到。这将有助于喉感的体验和评判。
在日常训练时,动作和声音都可以夸张一些,但是在具体饮茶时则不需要出声,关键是掌握了此种感觉就好。 -
品饮的基本程序常可分为以下几步:
举杯嗅香:这一过程主要体验其茶汤有无香气并对其类别和程度做出评估判断;
调整呼吸:目的在于让鼻子休息;
饮汤:不用吸,喝一口,大概普通小盅的二分之一左右 -; 咀嚼茶汤:两三下即可,判断其粘稠度和柔和度以及融合度; 吞咽:这一过程应注意茶汤过舌后部和喉的感觉,评估其水路的粗细;
回气:闭住嘴,从鼻腔将气呼出,注意其有无喉感并评估其深度和程度类别;
回味:主要体验口腔中各个部位的触感,苦涩味,收敛性,并对其程度做出评估。 -
在品饮过程中,每一步骤一定要将注意力只放在这一项上,即要专注。 -
嗅香时,要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鼻腔中,努力分辨其嗅觉的种类和强度;因为调整呼吸后,香气的概念和感觉将不再存在;
饮汤和咀嚼茶汤时,应将注意力放到“汤感”上,评估其柔软度,粘稠度,润滑度;
在吞咽的时候,注意力则应当集中在对茶汤经过舌,喉,到达胃的整个过程的关注上。
回气的过程尤其重要,若是在之前的过程中有呼吸动作,则这个阶段受到的影响就非常大了。回气时注意力的重点要放在“喉部”,这个对于方家常说的很多名优茶的“喉韵”都有较大的评判意义。
而当“喉感”体会过后,注意力则应当马上转移,放到口腔和舌面上,此时,对滋味和生津回甘程度要做出准确的评估,时间和程度和区域的概念必须非常明确,这个,也是一泡茶中内涵物质的客观呈现。 关于闻香
第一:茶匙闻香 -
从茶匙中闻到香味是要从最高温闻,温度渐降,香气可能有变化,
都要把握住。而且最好连温度低到室温时都要仔细闻,不仅可以欣赏茶叶的香气,并且可以分辨出茶的好坏,甚至制茶手法如何!在最高温时,会有呛鼻的感觉,只有部份的茶汤在最高温时会呛出香味来,如果是这种情形,冲泡时,尽量再掌握住更高温泡,可以再冲泡出另外不可知的香味!经过几秒之后,香味就开始呈现,由淡转浓,再由浓转淡,这是第一道香。之后另一种香味就会慢慢呈现,也是由淡至浓,由浓至淡。一层接著一层,甚至到室温时,都还有香味,人家所说杯底留香的茶就是这样!在闻香的时候,通常嗅觉会疲惫,就是「久不闻其香」的意思,所以应当每闻几秒就将闻香杯移开几秒,让嗅觉接触到新鲜空气!在现今的茶叶,除非是三四年株采的茶叶,否则火气太大不容易闻到杯底香!焙的越重,香气的数量就越减,恐怕这个道理有些焙茶人还不知,但是,泡茶人在选购时,应当知道!
第二:从茶汤中品出香 -
选购茶叶时的试泡,香气的表现常被火气包住了(刚焙过的茶,火气自然在),所以要问清楚焙火的时间,在品咂之后才得以监别。但是选茶比较好的方式,并非闻香,而是品滋味。滋味浓者,香气在往后的表现会比较好。当然,刚制成的茶叶,如果焙火重,香气又足,保持新鲜的感觉(香气会转、滋味会跳、喝了之后会感到鲜活),当然是等级以上的茶叶!第二种是茶汤。有些茶,用汤匙或许闻不出香气来,可是在入口时,会有香气表现出来。当然,跟闻茶匙一样,温度渐减,香气会有变化。不过,可能在一两个月后,会发觉入口的香气
篇二:茶的学问
茶的知识
红茶的功效与作用
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脏功能。
预防疾病方面:红茶的抗菌力强,用红茶漱口可防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感冒,并预防蛀牙与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与高血压。美国心脏学会曾经得出红茶是“富含能消除自由基,具有抗酸化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的饮料之一,能够使心肌梗塞的发病率降低”的结论。
喝红茶冬天助消化防流感。冬天易感冒,而且年底聚餐多,常常不消化,红茶无疑是首选。红茶甘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暖腹,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常用红茶漱口或直接饮用还有预防流感的作用。由于红茶全发酵,刺激性弱,特别适合肠胃和身体比较虚弱的人,尤其是老年人。
绿茶是公认的全球最健康饮品。茶叶的功效就在于茶叶独有的成分——茶多酚和茶氨酸。这些,都只有在六大茶类中发酵程度最低、处理过程最短的绿茶中保留的最多。红茶主要都转成茶黄素和茶红素了,虽也有益,但大大低于未转化之前的了。
绿茶的功效与作用
提起绿茶的功效与作用,我们先得看绿茶的成分,这样才能真正的搞懂绿茶的功效与作用的原理,实际是非常复杂的,
绿茶在经过几千年的进化,里面的成分互相作用,最终才有了如此强大的功效与作用!
绿茶最大的特性是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经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绿茶含有机化合物450多种、无机矿物质15种以上,这些成分大部分都具有保健、防病的功效。绿茶中的这些天然物质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绿茶
1.绿茶抗衰老
绿茶所含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抵抗老化。因为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过氧化,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容易老化,也会使细胞受伤。SOD(超氧化物歧化)是自由基清除剂,能有效清除过剩自由基,阻止自由基对人体的损伤。绿茶中的儿茶素能显著提高SOD的活性,清除自由基。
2.绿茶抗菌
研究显示,绿茶中儿茶素对引起人体致病的部分细菌有抑制效果,同时又不致伤害肠内有益菌的繁衍,因此绿茶具备整肠的功能。 有研究表明茶多酚能清除机体内过多的有害自由基,能
够再生人体内的α-VE、VC、GSH、SOD等高效抗氧化物质,从而保护和修复抗氧化系统 ,对增强机体免疫、对防癌 、防衰老 都有显著效果。长喝绿茶能降低血糖、血脂、血压,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日本昭和大学的医学研究小组的在1毫升稀释至普通茶水的20分之1浓度的茶多酚溶液里放入10000个剧毒大肠杆菌0-157,五个小时后细菌全部死亡,一个都不剩。
3.绿茶降血脂
科学家做的动物实验表明,茶中的儿茶素能降低血浆中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之量,同时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人体的实验表明则有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动脉硬化发生率。绿茶含有黄酮醇类,有抗氧化作用,亦可防止血液凝块及血小板成团,降低心血管疾病。
4.绿茶瘦身减脂
绿茶含有茶碱及咖啡因,可以经由许多作用活化蛋白质激酶及三酸甘油酯解脂酶,减少脂肪细胞堆积,因此达到减肥功效。
5.绿茶防龋齿、清口臭
绿茶含有氟,其中儿茶素可以抑制生龋菌作用,减少牙菌斑及牙周炎的发生。茶所含的单宁酸,具有杀菌作用,能阻止食物渣屑繁殖细菌,故可以有效防止口臭。
6.绿茶防癌
绿茶对某些癌症有抑制作用,但其原理皆限于推论阶段。对防癌症的发生,多喝茶必然是有其正向的鼓励作用。
7.绿茶美白及防紫外线作用
专家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绿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能抗UV-B所引发之皮肤癌。
8.绿茶可改善消化不良情况
近年的研究报告显示,绿茶能够帮助改善消化不良的情况,比如由细菌引起的急性腹泻,可喝一点绿茶减轻病况。
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区别
普洱茶与铁观音是一类的吗?回答:不是,铁观音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它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是我国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花茶七大茶类之一。
与绿茶除了味道形态方面不同,在营养保健方面有何不同?回答“普洱茶属于发酵,绿茶不发酵。
一、 普洱茶茶性温和,不伤胃。现代人紧张、压力大的生活模式,胃疾普遍,气血偏虚,食不正常,一般轻发酵茶对爱茶之人而言,确有“不可承受之轻”的顾忌。
二、 普洱茶是有科学根据的保健饮料。现代人“以命博钱”者,比比皆是,普洱茶的防癌保健功能一经医界证实后,“以小钱保长命”的观念,不但强化了爱茶人的信念,同时吸纳了
许多新进茶友。此外,普洱茶去脂消食,减肥瘦身的药理特性,更是风靡了无数爱美塑身族、中年发福者的心。
三、 普洱茶易冲耐泡,操作平易随和。陈化得宜的普洱茶,不苦不涩,即使久浸亦能入喉,既不需像高山茶分钞必较,却乃有茶事的乐趣,甚至不失茶包便利性。
四、 普洱茶保存容易,茶性转换富变化。从某个定义来说,普洱茶是“活的有机体”,其主要特点在于茶体完成后,所持续进行的“后发酵作用”(或称后熟作用、陈化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它的风味转换越趋稳定内敛,不同陈期的茶体所拥有的风味皆不尽相同,这也是品茶茗,藏茶者某种程度地参与了“茶叶的制作与完成”,其实,一饼普洱茶的最终完成可能长达数十、近百年之久,因为打从茶叶离树起,直到热水冲入壶中,它都在处于“现代进行式”,无时无刻不在转化进程中。
五、 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很少有饮料或食品具备普洱茶这种“可饮、可藏”的双重特性,“人人皆可饮,越旧价越高”,新普洱茶是人人可得的日常饮料,老普洱茶却又“价等兼金”,可望不可及,如果在“普洱天平”的左端是“典藏价值”,是只涨不跌的“耐久财”;而右端则是“饮用价值”,是喝一片少一片的“消费财”,那“时间”就是游走在两者之间的“砝码”,随着时间砝码往左推移,这饼茶的典藏价值就
篇三:茶叶的学问
茶葉的學問
茶的歷史分類:文化生活
中國是茶的故鄉,早在唐代以前,中國生產的茶葉便通過陸路及海運的方式遠銷各地。首先到達了日本和韓國,然后傳到印度和中亞地區。在明清時期,又傳到了阿拉伯增島。在17世紀初期,中國茶葉又遠銷至歐洲各國,很多上層社會的貴族、紳士都養成了喝茶的習慣。中國的茶和中國的絲綢及磁器一樣,已經成為了中國在全世界的代名詞。
茶的歷史
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是中國。據說,最早發現茶和利用茶的人是神農,傳說中他曾嘗百草,中毒后用茶葉來解毒。所以,大概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母系社會時期,茶尌被中國人發現和利用了。
在最初很長的時期,茶一直被作為藥品服用。直到秦、漢時期,由于人工栽培的茶樹多起來,人們發現了茶生津醒神的功能,制茶和飲茶才漸成風氣。尤其是在漢代,司馬相如等一代文豪,都對茶這一當時的時尚飲品情有獨鐘,並撰文從藥理、文學等方面闡述對茶的看法。
魏、晉之前,人們對茶有不同的稱呼,如“茶”、“茗”、“詫”等,最終被確定為“茶”則是在唐朝。
唐朝是茶和茶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從洛陽到長安、隨處可見賣茶水的店鋪,茶葉貿易也十分發達。到唐朝中期,煮茶、飲茶已被認為是高雅的藝术行為。從茶、水、茶具等几個方面研究飲茶方法的專家也多了起來,這些專家多是佛教中人,從中還出現了一位聖者,他尌是被譽為“茶聖”的陸羽。
陸羽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作者。他因嗜茶而云游各地,采茶覓泉,躬身實踐,多方搜尋和茶有關的資料,然后用簡潔流暢的文字寫成了《茶經》。《茶經》共三卷,從茶的起源,特性、種植環境、栽培方法到茶具,制茶方法、煮茶方法、茶的分類等等做了系統的論述。《茶經》不僅使人們更為了解茶葉,完善了茶文化的內容,也引起了后人對茶文化的重視。 唐朝人喝茶如同煮菜喝湯一樣,把茶煮了喝。這種煮茶方法一直維持到宋朝才被衝泡法所替代。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宋朝的茶葉生產和茶學研究都很發達。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喜歡舉行泡茶比賽“斗茶”,他們把茶放進茶盞后,用開水衝泡,充分攪拌與水溶和,待細密的白色泡沫(既所謂的“湯花”)出現后,看誰的湯花多,散得慢,誰尌是“斗茶”的贏家。
宋朝人喜歡“斗茶”,還喜歡在茶餅的制作上追求完美。宋朝茶餅比較名貴的有“龍鳳團茶”,茶餅上有造型精美的龍鳳圖案。它是專門為皇家制作的,價同黃金。這種茶餅在宋朝很流行,但隨著制茶工藝的提高,散茶的制作方法開始逐漸流行起來。
散茶真正流行是在明初,因朱元璋下令不讓進貢團茶,制作散茶的炒青制茶工藝得到迅速發展。
炒青法制出的茶尌是今天常見的綠茶。明朝茶藝家認為:把茶緊壓成餅,需要碾壓成沫,損傷了茶的真香。不像炒青法制作的茶葉,色如翡翠,氣味清香,較好保留了茶葉的自然特性和營養的價值。
清代在炒青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紅茶的制作。烏龍茶的制作方法也產生在清代。到了清代,茶葉已經是采摘精細,炒制得當。隨著飲用和制茶技藝的發展,茶及茶學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至此,綠茶、烏龍茶、花茶、
紅茶、黑茶、黃茶的茶葉品種格局基本形成
〃茶葉的成分
茶的鮮葉中含有75%—80%的水分,干葉中含量為20%—25%。干葉中包含許多種化合物,分為蛋白質、茶多酚、生物堿、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色素、脂肪和芳香物質等。
健康功能最大、含量很高的成分是茶多酚。茶葉中的氨基酸具有獨自的特點,包含一種在其他生物中沒有的氨基酸茶氨酸。
茶葉中的蛋白質含量很高,但衝泡的時候能夠溶于水的僅2%左右。容易溶于水的是白蛋白,白蛋白能夠增進茶湯滋味的品質。
茶多酚(又稱茶單寧)是茶葉中30多種酚類化合物的總稱,其主体物質是儿茶素,占總量的70%左右。茶多酚具有多種生理作用,是茶葉的滋味和色澤的重要成分。
茶葉中的生物堿類,包括咖啡堿、茶堿、可可堿、黃嘌呤、腺嘌吟等。茶葉中咖啡堿含量最高,占2.5%-5.5%,超過咖啡豆(含量1%-2%),可可豆(含量約0.3%)以及可樂豆(含量1%—2%)。泡茶時有80%的咖啡堿能溶于水中,是苦味成分之一。咖啡堿的興奮作用是茶葉成為嗜好品的重要原因。
氨基酸在茶葉中有30多種,包括多種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在茶葉的氨基酸中,茶氨酸的含量最高,占氨基酸總量的一半以上。
茶葉中有約30種礦物質,主要成分是鉀,約占礦物質總量的50%,磷約占15%,其次是鈣、鎂、鐵、錳、氯、鋁,還有微量成分,如鋅、銅、氟、鈉、鎳等。與其他植物相比,茶葉中鉀、氟、鋁等含量很高。 茶葉中含多種人体必需的維生素,茶葉中維生素E的含量比其他植物高。茶葉中還有維生素A、B1、B2、K、P等。維生素B1、B2、C、P等,能通過飲茶來補充人体的需要。
茶葉中的脂肪類包括磷脂、硫脂、糖脂、甘油三酯等,都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是腦磷脂、卵磷脂的主要組成部分。此外還有香氣成分,成品茶中被確認的香氣成分達700種。不同的茶類,其香氣成分的種類和含量不同。
鮮茶葉中的色素有葉綠素、葉黃素、類胡蘿卜素等,葉綠素是主要色素。茶葉的外觀、葉底和茶湯的顏色,是決定茶葉品質的主要因素。
2〃茶多酚的功效
茶葉中富含多酚類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有儿茶素、黃酮及黃酮醇、花色素、酚酸及縮酚酸。儿茶素占茶多酚總量的60%—80%。
茶多酚具有苦澀味和收斂性,它是茶葉滋味與品質的主要成分之一。
在茶葉加工中,儿茶素發生氧化聚合,產生從黃色到褐色等多種茶多酚氧化聚合物,例如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等,從而構成干茶與茶湯的色澤的主要成分,紅茶、烏龍茶等有較多的茶多酚氧化聚合物。紅茶的茶黃素與茶紅素的含量及兩者比例是決定紅茶品質的重要指標。
茶多酚有多種生理活性,為茶葉的保健功能做出巨大的貢獻。
各種茶類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周朝:茶鮮葉曬干或陰干收藏,與現在白茶制法相同;東漢:茶鮮葉搗碎制成餅茶;唐朝:茶鮮葉先蒸后搗碎,制成團塊茶,因技术掌握不同,出現了黃茶、綠茶和黑茶;北宋:發明蒸青散茶;南宋:發明炒青散茶;明朝;發明紅茶制法;清朝:發明青茶制法。至此分為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名優茶多達千種,其中獲得省級以上名茶稱號的有四百多種。名優綠茶品種最多(產量占名優茶總產量的80%以上,其次是青茶和白茶,在再次為黃茶,黑茶最少。
名茶主要形狀有扁形、針形、片形、卷曲形、牙形、尖形、圓形、蘭花形、條形等九大類);共同特點是:茶樹品種優良,原料細嫩,采摘精細,加工精湛,形質優異,風格獨特。
綠茶:
綠茶是一種不經發酵制成的茶。因其葉片及湯呈綠色,故名。中國綠茶十大名茶是西湖龍井、太湖碧螺春、黃山毛峰、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太平猴魁、廬山云霧、四川蒙頂、顧渚紫筍茶。
紅茶:
紅茶是一種經過發酵制成的茶。因其葉片及湯呈紅色,故名。中國著名的紅茶有安微祁紅、云南鎮紅、湖北宣紅、四川川紅。
花茶:
花茶是成品綠茶之一。將香花放在茶胚中窨制而成。常用的香花有茉莉、珠蘭、玳玳、玫瑰、柚花等。以福建、江蘇、浙江、安徽、四川為主要產地。蘇州茉莉花茶,是花茶中的名品;福建茉莉花茶,屬濃香型茶,茶湯醇厚,香味濃烈,湯黃綠,鮮味持久。
烏龍茶:
烏龍茶是一種半發酵茶,特征是葉片中心為綠色,邊緣為紅色,俗稱綠葉紅鑲邊。主要產于福建、廣東、台灣等地。一般以產地的茶樹命名,如鐵觀音、大紅袍、烏龍、水以、單樅等。它有紅茶的醇厚,而又比一般紅茶澀味濃烈;有綠茶的清爽,而無一般綠茶的澀味,其香氣濃烈持久,飲后留香,並具提神、消食、止痢、解暑、醒酒等功效。清初尌遠銷歐美及南洋諸國。目下最受日本游客的歡迎。
白茶:
白茶是一種不經發酵,亦不經揉捻的茶。具有天然香味,茶分大白、水以白、山白等類,故名白茶。其中以銀針白毫,最為名貴,特點是遍披白色茸毛,並帶銀色花澤,湯色略黃而滋味甜醇。主要產地在福建福鼎縣和政和縣。
磚茶:
磚茶屬緊壓茶。用綠茶、花茶、老青茶等原料茶經蒸制后放入磚形模具壓制而成。主要產于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磚茶又稱邊銷茶,主要銷售邊疆、牧區等地。
各種茶類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周朝:茶鮮葉曬干或陰干收藏,與現在白茶制法相同;東漢:茶鮮葉搗碎制成餅茶;唐朝:茶鮮葉先蒸后搗碎,制成團塊茶,因技术掌握不同,出現了黃茶、綠茶和黑茶;北宋:發明蒸青散茶;南宋:發明炒青散茶;明朝;發明紅茶制法;清朝:發明青茶制法。至此分為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名優茶多達千種,其中獲得省級以上名茶稱號的有四百多種。名優綠茶品種最多(產量占名優茶總產量的80%以上,其次是青茶和白茶,在再次為黃茶,黑茶最少。
名茶主要形狀有扁形、針形、片形、卷曲形、牙形、尖形、圓形、蘭花形、條形等九大類);共同特點是:
茶樹品種優良,原料細嫩,采摘精細,加工精湛,形質優異,風格獨特。
◆綠 茶
安化松針 寶洪茶 洞庭碧螺 都勻毛尖
峨眉竹葉青 恩施玉露 高橋銀峰 顧渚紫筍
桂平西山茶 黃山毛峰 惠明茶 碣灘茶
徑山茶 敬亭綠雪 老竹大方 六安瓜片
廬山云霧茶 眉茶 蒙頂茶 南安石亭綠
南京雨花茶 平水珠茶 秦巴霧毫 泉崗煇白
日鑄雪芽 太平猴魁 天山綠芽 天尊貢芽
無錫毫茶 午子以毫 婺源茗眉 婺州舉岩
西湖龍井 峽州碧峰 以人掌茶 信陽毛尖
休寧松蘿 涌溪火青 云峰與蟠毫 紫陽毛尖
◆紅 茶
川紅工夫 滇紅工夫 紅碎茶 湖紅工夫
閩紅工夫 寧紅工夫 祁門工夫 小種紅茶
宜紅工夫 越紅工夫
◆烏龍茶
安溪色種 八角亭龍須茶
閩北水以 白毛猴
鳳凰水以 黃金桂 武夷肉桂 台灣烏龍
台灣烏種 鐵觀音 永春佛手 武夷岩茶
武夷四大名樅
◆白 茶
白牡丹 貢眉(壽眉) 新工藝白茶 銀針白毫
◆黃 茶
北港毛尖 廣東大葉青 海馬宮茶 霍山雪芽
君山銀針 鹿苑毛尖 蒙頂黃芽 皖西黃大茶
溈山白毛尖 溫州黃湯
◆黑 茶
湖南黑茶 老青茶 六堡散茶 普洱茶
◆緊壓茶
餅茶 方包茶 茯磚茶 固形茶 黑磚茶 花磚茶 緊茶 康磚和金尖 米磚茶 普沱方茶 青磚茶 沱茶 湘尖茶 圓茶 竹筒香茶
◆花 茶
白蘭花茶 玳玳花茶 桂花茶 金銀花茶 玫瑰花茶 茉莉花茶 珠蘭花茶
《茶的学问》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660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