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文历史常识必考点总结
一、汉朝科技文化1、张衡:(1)对月食做出了最早的科学解释。(2)地动仪:遥测地震方向。2、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3、华佗:麻沸散。4、《史记》: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1、南朝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数值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2、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一部农书。3、范缜《神灭论》。4、王羲之:“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5、三大佛教艺术,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三、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1、印刷术: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现存最早,
唐868年的《金刚经》。
药:唐朝中期有了火药配方,唐末用于军事。
3、唐朝接触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大衍历》。测定了本初子午线的长度。
4、孙思邈《千金方》,“药王”。5、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6、敦煌莫高窟: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7、赵州桥:李春,石拱桥。四、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
1、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
2、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成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3、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4、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风俗画的杰作,描写的是北宋都城开封(在河南,汴梁、东京)的繁荣景象
5、元初,郭守敬主持编定了《授时历》6、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五、明朝时期的科技文化1、民主思想萌芽
(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并成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2、徐光启,介绍西方科学成就的先驱者,著作《农政全书》,与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3、宋应星《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4、李时珍,《本草纲目》5、四大奇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
六、清朝时期的科技文化1、清乾隆年间组织编写了《四库全书》,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类,共收录典籍3000多种。2、清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是“扬州八怪”,其中郑板桥的兰竹图尤为有名。(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他们也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有8人,他们是金农、罗聘、李方膺、李鱓、黄慎、郑板桥、高翔和汪士慎)3、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 1.四书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3.《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4.骈文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5.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是指扬雄、司马相如、班固、张衡。 7.三曹
“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三人。 8.初唐四杰
唐初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人在初唐文坛较有成就,扭转了当时过于靡丽的文学风气。
9.唐代古文运动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
反对骈文,提倡古文。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欧阳修。 10.唐宋八大家
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洵、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现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第一部药典《神农本草经》。 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八人在散文创作上皆有较高的文学成就。新乐府运动以自居易为代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1.三苏
北宋文学家苏洵和其儿子苏轼、苏辙的合称。父子三人以文著名于世,人称“三苏”。 12.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的合称。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13.复社
明末文学社团,主要领导人为张溥、张采,本为切磋学问,砥砺品行而设,但又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 14.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槐、姚鼐等,因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桐城派提倡简明达意、条理清晰的文风,力求清真雅正。 15.编年体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16.纪传体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17.记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经事本末》。 18.国别体
国别体以诸候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19.通史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20.断代史
断代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21.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第一”
22.“三言”
“三言”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23.古代学校
周代国学与乡学;汉代太学和郡国之学;唐代专科学校;宋代国学三舍和书院;明清国子监。 24.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25.我国地理的“四大”
四大牧区: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四大高原:内蒙古、黄土、云贵、青藏; 四大盆地:塔里木、准葛尔、柴达木、四川; 四大文化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南京。 26.中国十大古典名曲
《高山流水》、《广陵散琴曲》、《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27.我国四大名亭
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 28.我国三大国粹
中国画、中国医学、中国京剧。 29.四大文明古国
世界上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中国、古巴比伦王国),这四个国家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30.文艺复兴
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里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产生了资产阶级文化和近代自然科学。 11、现代文学
鲁 迅:现代文学家。他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
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中篇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贫困农民阿Q的艺术形象,表现了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不图反抗的“国民的弱点”,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则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坚实基石,还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和《野草》。
郭沫若:现代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
茅 盾:现代文学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蚀》三部曲、长篇小说《子夜》等。
巴 金:现代文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老 舍:现代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文笔朴实、幽默,富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
叶圣陶:现代文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诗派的主要代表。代表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散文集《落叶》等。
闻一多:现代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提倡新格律诗。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郁达夫:现代文学家。代表作有小说集《沉沦》等,作品表现了青年的爱国情绪、劳动者的不幸命运和悲惨生活,情调感伤激愤。
冰 心:现代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寄小读者》、《小桔灯》、《樱花赞》等。
赵树理:现代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等。
孙 犁: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荷花淀》、《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等。
31.巴罗克文学
巴罗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期。后世把16世纪的建筑称为具有巴罗克风格的造型艺术,这种艺术以富丽繁复、精雕细刻为特点。巴罗克文学的风格与此相仿,因而得名。
32.欧美国家著名文学家
意大利文学家有:但丁、薄伽丘、齐马尼奥里等。
英国文学家有:莎士比亚、莫尔、培根、狄更斯、拜伦、雪莱、笛福、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它妮?勃朗特、伏尼契、柯南道尔、肖伯纳等。
德国文学家有:莫里哀、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都德、莫泊桑、罗曼?罗兰等。
俄国文学家有: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等。
美国文学家有:惠特曼、马克?吐温、欧亨利、海明威等。 其它国家文学家有:塞尔提斯(西班牙)、安徒生(丹麦)、裴多菲(匈牙利)、易生(挪威)、泰戈尔(印度)、小林多喜二(日)等。 33.《共产党宣言》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世界无产阶级进入由科学社会主义来指引革命的新时代。
34.“萨拉热窝事件”为导火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战争。 35.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的序幕,人类从此开始了航天新纪元。 36.“9。11”事件
2001年美国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随后美国发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反恐战争。 37.欧元区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流通,除英国外,西方主要的大国都加入了欧元区。 38.印度洋海啸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的强烈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流及印度、斯里兰卡、泰国、孟加拉国、缅甸等,此次灾难使15万多人死亡。
十一、古代文化常识 (一)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 “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期颐之年:一一百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1.等级
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
“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2.内容
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二、中国古典十大悲、喜剧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
《窦娥冤》一一元朝关汉卿;《赵氏孤儿》——元朝纪君祥;《精忠旗》——明朝冯梦龙;《清忠谱》一清朝李玉;《桃花扇》——清朝孔尚任;《汉宫秋》——元朝马致远;《琵琶记》——明朝高则诚;《娇红记》一明朝孟称舜;《长生殿》——清朝洪异;《雷峰塔》——清朝方成培。中国古典十大喜剧:
《救风尘》——元朝关汉卿;《西厢记》——元朝王实甫;《看钱奴》——元朝郑廷玉;《中山狼》——明朝康海;《墙头马上》一元朝白朴;《李逵负荆》——元朝康进之;《幽闺记》——元朝施惠;《绿牡丹》一明朝吴炳;《玉簪记》——明朝高濂;《风筝误》——清朝李渔。三、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一同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影响很广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统称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中国戏曲的各种角色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诸多方面进行划分,分为生、旦、净、丑等四类。
生: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与武生之别。
旦: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和彩旦等五个分支。净: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有大花脸、二花脸等分支。净角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主要表现或粗犷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鲁莽诚朴等不同性格的男性角色。丑: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属
篇二:人文历史常识
第四部分 人文常识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
第一节 先秦
理论知识
一、旧石器时代文明(打制石器):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山顶洞人
二、新石器时代文明(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金属工具(铜)
三、古文献中关于原始社会的传说: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构木为巢)、神农氏(尝百草、教耕作、织衣)伏羲氏(畜牧业、嫁娶风俗)
四、夏、商与西周(前2070——前1600)(前1600---前1046)(前1046——前771)
(一)政治:
1、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已有国家、监狱(圜土)、刑法
2、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3、西周: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嫡长子继承制
(二)经济:井田制出现于商朝
(三)文化:
1、夏朝有关于地震的、流星雨、日食的记录、历法
2、商朝:甲骨文、司母戊大方鼎
3、西周:《诗经》、有准确年月日的日食记录,公元前776年9月6日
五、春秋与战国(前770——前403)(前403——前221) (一)政治:春秋五霸:齐、宋、秦、晋、楚;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二)经济:春秋鲁国初税亩
(三)文化:春秋
1、世界最早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比欧洲早670年。
2、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吴国邗沟(我国最早的一条运河)
3、战国时期发明“司南”,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
六、百家争鸣
(一)孔子的思想:“礼”、“仁” “中庸之道”,孔子创立儒学,写就诗、书、礼、易、乐、春秋
1、“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2、《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断代史,开创编年体的先例,相传由孔子整理成书。
(二)孟子的思想:性善论、 “仁政” 3、宣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永远存在的合理性
(二)荀子的思想:批判天命观;“性恶论”、隆礼重法。
(三)老子的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四)墨子的思想:兼爱、非攻。
(六)韩非和法家:主张法术势兼用的法治;他提出加强中央集权、富国强兵的一系列政策。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
理论知识
一、秦朝(前221——前207)
(一)政治:废分封,确立郡县制 (二)经济:统一度量衡
(三)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四)建筑:万里长城
二、西汉(前202——9)
(一)政治:无为而治:文景之治;鼎盛时代:汉武帝
(二)统治思想:黄老学——独尊儒术
(三)文化:司马迁编写《史记》,开创了通史的体例
(四)民族: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五)外交:昭君出塞、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
三、东汉(25——220)
(一)政治:光武中兴
(二)文化
1、东汉时期的王充,一位朴素唯物论的思想家,写就《论衡》
2、东汉末年的《孔雀东南飞》又称《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3、东汉时期的班固,写就了一部断代史《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写法。
4、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5、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
6、东汉华佗: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年)、五禽之戏
四、魏(三国时期)(220——265)
(一)政治
1、三分天下:北方:魏;东南:孙权;西南:刘备
2、吴国孙权于公元230年遣人访问夷洲(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大规模往来的最早记录
(二)科技:刘徽著有《九章算术》(勾股定理);最早提出圆周率的正确算法,割圆法
五、晋
(一)西晋(265——316),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东晋(317——420):陶渊明与《桃花源记》、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图》,
六、南北朝
(一)北朝:北魏、西魏、北齐、北周(至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帝位,建立隋朝,统一全国)
(二)南朝(420——589)四国:南朝四国更替:宋、齐、梁、陈,建都建康(南京)
(三)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行均田制、新租调法、限制兼并,减轻农民负担、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
(四)文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北朝民歌;贾思勰《齐民要术》
第三节 隋唐五代十国
理论知识
一、隋唐
(一)、政治: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为州、县两级制
(二)、经济
1、农业:江南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农天灌溉以及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已为必需品,开始征收茶税
2、手工业发达:丝麻织品遍布全国;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世界上最大海船制造
3、商业繁荣: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
(三)、民族问题
1、东突厥:(1)设置督府管辖(2)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2、西突厥(1)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2)唐高宗:西突厥灭亡(3)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
3、回鹘(1)唐太宗:赐封瀚海都督(2)唐玄宗:册封怀仁可汗
4、靺鞨(1)黑水靺鞨:设置督府,划入唐朝版图(2)粟莫靺鞨:忽汗州都督,渤海划入唐朝版图
5、南诏唐玄宗册封云南王
6、吐蕃(1)文成公主出嫁(2)金城公主出嫁
(四)科技:雕版印刷术发明火药的发明;火药开始用于军队;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大衍历》;孙思邈《千金方》,唐高宗修《唐本草》
(五)建筑:隋朝宇文恺主持修建大兴城;隋朝李春设计赵州桥
(六)诗歌 中国的古典诗歌黄金时代
(七)艺术:敦煌莫高窟;画家隋朝展子虔、唐朝阎立本、吴道子;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草圣)、怀素(草圣);乐舞:《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
(八)对外关系:70多个国家与中国有通商往来;从唐贞观年间始,中日贸易频繁;玄奘西天取经
二、五代十国
(一)、政治:一般认为从朱温灭唐到北宋建立(公元907--960年)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
(二)、经济:1、北方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南方社会稳定,经济大发展
练习
第四节 宋元明清
理论知识
一、宋元
(一)政治:
1、宋朝:济贫积弱;中央集权强化;辽、西夏的威胁;王安石变法(夭折);科举制度开始采取糊名制
2、元朝:元朝是各民族大统一的国家;中央集权加强:行省制度;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事务 军事:两宋年间先后与契丹、西夏、金进行混战
(二)经济
1、北对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设置“市舶司”;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2、元世祖颁布《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三)文化
1、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
2、宋词:苏轼、柳永(婉约派)、李清照、辛弃疾
3、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风俗画的杰作,描写的是北宋都城开封
5、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
6、元初,郭守敬主持编定了《授时历》;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四)思想:宋代的哲学思想是程朱理学,朱熹是集大成者,著有《四书集注》。
(五)对外关系:马可波罗在元代来我国,他的《马可波罗游记》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二、明朝
(一)政治:中央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制定《大明律》;厂卫特务机构
(二)经济:“一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
(三)文化
1、民主思想萌芽:黄宗羲
2、徐光启著作《农政全书》,与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
3、宋应星《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李时珍,《本草纲目》
5、小说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6、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7、戏曲戏剧家是汤显祖,代表作是《牡丹亭》;在徽班、汉调和昆曲等剧种融合的基础上,清朝中后期在北京初步形成了京剧。
(四)郑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
员组成的船队远航,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先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三、清初
(一)政治:军机处、康乾盛世、文字狱、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二)民族问题
1、西藏:顺治、康熙分别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雍正时设驻藏大臣
2、新疆:设立伊犁将军管理新疆。蒙古:粉碎葛尔丹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
(三)经济:摊丁入亩
(四)外交:组织雅克萨之战,打退沙俄的入侵;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
(五)文化《四库全书》 “扬州八怪”;《聊斋志异》;《红楼梦》
练习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节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
理论知识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英国向中国出口鸦片来改变贸易中入超的地位,1839年林则徐“虎门硝烟”,英政府以此为借口,于1840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8月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是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三、中日甲午海战
1894年,日本占领朝鲜,侵略中国,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抗敌,以身殉国,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同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由西摩尔率八国联军入侵,攻占天津,随后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第二节 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
理论知识
一、太平天国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于1853年3月攻克南京,宣布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颁布了以土地分配制度为核心的纲领性文献《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二、义和团运动
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民间团体。其主要成员是弄明、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群众,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但由于自身存在的种种缺点,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第三节 改良与改革运动的开展
理论知识
一、洋务运动
中洋务运动以奕䜣,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为代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以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军事装备和科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有两个阶段。19世纪60年代为“自强”阶段,重点兴办军工业;19世纪70—90年代为“求富”阶段,重点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垄断性、买办性,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经济侵略的扩大以及洋务运动的刺激,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近代工业,由此产生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但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痕迹。
三、戊戌变法
(一)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络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成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政治运动的起点。
(二)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诏变法,开始实行“新政”,全国建立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国家,即“百日维新”。
(三)维新运动是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图存、富国求强的社会变革运动,是一次挽救民族危亡,维护独立主权的爱国政治运动,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四、辛亥革命
(一)1894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二)1905年在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其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既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集中概括,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政治纲领。 (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清政府瓦解,史称“辛亥革命”。
(四)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五)1912年,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五、想西方学习的高潮
(一)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
(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洋务思潮和洋务运动的先驱。
(三)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提出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第四节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国当党成立
理论知识
一、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院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游行示威,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学生的爱国运动遭到了北洋政府的镇压,却迅速得到全国各界的支持,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新文化运动
为反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复古潮流,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掀起了一个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会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革命。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理论知识
一、日本侵华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全国范围的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揭开全面抗战的序幕。 西安事变 1936
二、人民解放战争
篇三:宁夏人文历史
宁夏人文历史
宁夏历史悠久。境内水洞沟古人类遗址表明,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是戎、狄等民族集聚地之一。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宁夏属北地郡,设乌氏(今固原市原洲区南)、富平(今吴忠市利通区西南)等县,并派兵屯垦,兴修水利,开创了引黄灌溉之历史。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其国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方二万余里”,形成了与宋、辽、金政权三足鼎立达189年的局面。元灭西夏后,设宁夏府路(意取“安宁西夏”),始有宁夏之名。明朝设宁夏卫,清代设宁夏府。民国初年(1912年)宁夏改为朔方道,1929年成立宁夏省。1954年宁夏撤销,将阿拉善等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其余部分并入甘肃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1923年,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的发现,说明远在公元前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原始人在此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宁夏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聚居地之一,秦代在此设北地郡,并修筑了长城以防匈奴的侵扰。秦统一六国后,宁夏分属北地郡和九原郡,秦凭借黄河天险,蒙恬率兵30万驻防,沿河修筑了44座城郭,屯兵垦殖,引黄河水灌溉,促进了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汉时又募民徙边,经过230年的经营,宁夏北部地区由游牧业转为农业,后汉至三国时期,中原战乱不止,北方游牧民族鲜卑、匈奴、羌等,纷纷重新占据今宁夏地区,直到北周再次统治宁夏,迁南朝陈国人民于灵州,他们带来了江南的水稻栽培与植桑养蚕技术。唐初至五代,西北各少数民族如突厥、勒、回鹘、吐蕃、党项等又相继迁入今银川平原,使银川平原得到了多民族的空前开发。唐代诗人韦蟾在其《送卢潘尚书之灵武》一诗中赞誉当时宁夏地区的景物时写道:“贺兰山下果园成(城),塞北江南旧有名。”“塞上江南”的称誉由此开始见诸文字。
宋初,曾因镇压黄巢农民起义有功的党项族平夏部酋长拓跋思恭(公元883年被唐僖宗授为太子太傅,封夏国公,赐姓李)的后裔,在五代十国混战时,扩充势力形成了以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境内)为中心的军事割据集团,先后攻占了甘肃、宁夏的大部分地区。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德明之子李元昊,以现今宁夏为中心,以兴庆府(今银川市)为都城,建立了夏国,因地处中国西部,史称“西夏”。西夏通过改元,设立了官制、制定了文武官员服饰式样、创制了西夏文字等。其鼎盛时期辖22州,势力范围扩大到东至黄河,西至玉门,南抵萧关,北控大漠,方两万公里。西夏立国189年,政治、经济、文化都曾得到重大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夏王国曾使用并发展了木活字印刷术。西夏后期,统治者奢侈腐败,战争频仍,土地荒芜,遂为蒙古军所灭。西夏主体民族———党项族也因蒙古军的残酷报复政策而流落他乡,隐族埋姓,与其他民族融合,逐渐消失了。
元朝立国后,在原西夏领地置西夏中兴路,1288年改称宁夏府路,自此,始有“宁夏”之名。为促进宁夏地区的开发,元代从全国各地往宁夏迁徙人口屯垦,并调拨大批“回回军”进驻,“甲戌,签西夏回回军”(《元史·世祖本纪》)?熏为宁夏成为我国回族主要聚居区奠定了基础。元亡明立,宁夏府路改置宁夏府,公元1376年又设宁夏卫,为防蒙古族南侵,明代在北方设九边重镇,宁夏居其二,即宁夏、固原,并在宁夏境内大修长城,总计6000多公里。这时期,
又从江南及中原调迁大批军民移居宁夏,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丰富的生产经验以及崇礼好学的文化习俗。同时,又有大批回回移居今灵武、固原一带,并在此安置了归附的蒙古族农牧民,使宁夏成为汉、回、蒙古等多民族杂居地区。经各族人民几百年的开发建设,不仅田畴连片,而且手工作坊林立,据明代《弘治宁夏新志》记载,仅匠工就有画工、银匠、绣匠、木匠、铁匠等66种。
清代,宁夏南北全境均属甘肃省,北部属甘肃省宁夏府,南部属甘肃省固原直隶州、平凉府。清初,宁夏实行“招户新垦”政策,大兴水利,移民屯垦,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兴旺,仅北部宁夏府人口就达到130多万。嘉庆以后,清朝统治阶级日趋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西北地区多次爆发回民起义,其中,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声势最大,持续时间最久。宁夏的金积堡起义,成为西北回民起义的中心,这次起义历时近10年。起义失败后,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全国政区划分基本沿用清制,改府为道,宁夏北部的宁夏府便为朔方道,宁夏南部仍属甘肃省泾源道。1929年1月,由中华民国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宁夏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撤销宁夏省并入甘肃省,1958年10月25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此后,区内的行政区划曾有过多次变动,至2004年年底,共有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5个地级市。下辖10区2市13县:银川市辖3区2县1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石嘴山市辖3区3县(大武口区、石嘴山区、石炭井区、平罗县、陶乐县、惠农县);吴忠市辖2区1市2县(利通区、红寺堡开发区、青铜峡市、盐池县、同心县);固原市辖1区4县(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中卫市辖1区2县(中卫区、中宁县、海原县),计93个乡94个镇,40个街道办事处,435个居委会,2383个居民小组,2627个村委会,15735个村民小组。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以回族为自治民族、汉族占多数的民族自治地区,这里生活着回、汉、满、蒙古、东乡、壮、维吾尔、土家等35个民族。截至2005年,总人口为596万人:其中银川市142.43万人,石嘴山市73.2266万人,吴忠市125.7435万人,中卫市104.1821万人,固原市150.6207万人。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宁夏人口的死亡率,已由1950年的20.58‰,下降为4.95‰,宁夏人的平均预期寿命,21世纪初为70.17岁,其中男68.71岁,女71.84岁。(《宁夏民俗大观》杨继国、何克俭主编)
《人文历史》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64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