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新思路新突破新阶段相关范文 正文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新思路新突破新阶段相关范文

2016-10-28 11:25:09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农村经济改革与创新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

1、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有效改善。

3、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取得新进步,农民社会保障不断健全。一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采取的措施

2、部门配合,参与新农村建设。目前,各市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氛围已经形成,各单位、部门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事业蓬勃发展。

3、落实好新农村建设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

4、树立老典型,培育新典型扩大新农村建设成果。在典型村的带动下,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必将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从而推动我市的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各乡镇新农村建设进展不平衡 。村级规划建设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有的虽然有了规划,但过于简单,或是适用性不强,难以指导建设;或是有了规划不按规划建设,存在乱搭乱建、建设水平低、杂乱无章、重复建设现象,并且大多农民受封建迷信等陋习的影响,不靠科学规划,严重阻碍了村庄科学规划和有序建设,也增加了农村管理的难度。

2、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由于农民的环境自律意识差,农村大部分村庄普遍存在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苍蝇乱飞、污水乱流、摊点乱摆、牲畜乱放等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处理等问题较为严重,同是,由于在农业生产中不正当使用化肥、农药等,也造成农村环境不同程度受污染。 3、农村建设资金匮乏。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巨大,县乡村财力薄弱,乡镇、村二级只能够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运转,根本没有财力投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制约着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和规划的落实。

四、几点建议

1、抓好示范村、试点村和重点村建设。培育一批引领功能强、带动效应好的新农村示范村。

2、加大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力度。新农村建设需要以大量资金的投入作为物质保证,这不是农村集体经济自身能够一力承担的,因此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两个倾向、两个支持”的论断,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城市和工业对农村农业的反哺力度,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

3、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当前,大多农民素质不高,观念陈旧,思想落后,对建设新农村缺乏足够认识,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地方存在干部热、群众冷的现象,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充分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转变农村居民知足长乐、固步自封、怕冒风险、不讲效率的生活生产态度,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

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对接、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一)基础设施投入大幅增加,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用房和基本设备配置得到较大改善。

(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数量有所增加,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相关配套改革措施逐步完善。

(四)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显著增长,农村居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随着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明显增加。

农村经济改革与创新

1.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改革开放前,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生产组织上的“大集体”、“大帮轰”和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这种以农民家庭为单位,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经营的小规模经营,也能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因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新思路新突破新阶段

减免农业税是去年农村改革的最大亮点,农村税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意味着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运行模式,以及部分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去年是减免农业税改革的第一年,在凸显改革成效的同时,相关配套改革滞后,已经影响到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配套改革

措施的实施急需跟进,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从长期着眼于农村内部改革,向与农业紧密相关的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农村政治的改革

1.1950年的土改;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1953-1956的入股高级合作社;内容是建立大型的农村合作社;目标,为工业化开辟道路,并提供资金、原料、和市场。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内容,建立产销合一、政社合一的农村工作体制,为大跃进提供更为丰富的原料、资金。

4..1978年的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包方,以家庭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为纽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承包使用合同,把承包户应向国家上交的定购粮和集体经济组织提留的粮款等义务同承包土地的权利联系起来;把发包方应为承包方提供的各种服务明确起来。

生态环境

过去:

1、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为微弱,基本上靠微薄的人力经营小

片土地。其生产目的只为满足基本需求。人与自然相处相对和谐。

2、完全受自然环境约束,人们敬畏自然。虽然基本对自然灾害毫无抵御能力,

但比之现在的过度开发,其灾害发生频率和范围还是比较少的。

3、森林覆盖面积较多,土地渗水性良好,地下水资源丰富。

4、化学工业几乎不存在,环境不会受到农药等化学药品的污染。生态循环链比

较完整,在自然可承受的再生范围内。

现状

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遍及所有大的江河流域。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是:流失面积大,波及范围广,发展速度快,侵蚀模数高,泥沙流失量大,危害严重。

2、土地荒漠化加速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

3、淡水资源严重短缺。水利用效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开采利用不合理,加上河流上、下游用水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调度,近年来,争水、断流经常发生,

导致环境退化严重,旱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对地下水的掠夺性开采,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退化问题。四是水污染没有得到根本的控制.

4、环境污染不断加深。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其主要特点:一是污染源不断增多,除工业及城市三废对农村污染即外源性污染的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多外,农药、化肥、农膜,农膜的大量使用,所带来的"白色"污染,使农田土壤结构破坏、养分减少、地力下降。二是环境损失造成的经济损失1985年为830亿元,近年来估计每年达千亿无左右,逞逐年增长趋势。环境污染还危及广大群众的健康,疑难病症增多、死亡率增加,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污染造成的民事、刑事案件增多,已严重影响了农村工作的开展和安定团结的局面,影响了政府的公众形象。

未来的农村经济

未来的农村经济应该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农业实现高度的现代化,城乡实现一体化,没有明显的城乡概念,从事农业的人数会有所减少,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会在“看不见的手” 的指导下自由调节农业生产内部生产结构。

(一)、原有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城市化普及,城乡“二元结构”替代为城乡一体化。

(三)、由市场调节农业生产和农业 的生产结构,政府的宏观调控减少。

(四)、现有的五级行政区划设置改革成三级模式。 在当前问题和未来的设想上,加以对策,改善农村经济:

(一)重视农业人口再就业,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加大城镇建设力度,为农业人口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引导他们合理的流动,以防过多增加城市的压力。为农业现代化做好准备

(二)、重视农业人才引进,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走向农村。

(三)、重视招商引资,不但工业要招商,农业也要招商。同时和吸引人才入农业交相呼应。

(四)、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关系到招商引资的力度,也是城市化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必须引起重视,建议国家和地方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总之,解决农村经济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的正确方针政策,到底该怎样解决农村经济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进行研究和实践。“一号文件”和温总理的报告都高度重视了农村经济的问题,我想,有国家的重视和那么多农村经济学者们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我们的农村经济问题应该是能较快解决的。让我们期待和祝福我们的农村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实现真正的繁荣与富强

文化教育

过去:

1、 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中国现存的文化式样是农业文明的成果。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质是农业文化。

篇二:2014申论写作范文:“三创新”引领“新突破”

【导语】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带来2014申论热点范文,帮助大家顺利备考!

【例】

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这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领悟,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实,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

【参考范文】

理念、制度、方式“三创新” 实现社会管理“新突破”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改革开放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创新社会管理,不单是维稳行为、管控行为和部门行为,更重要的是执政行为、人本行为和社会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面临诸多问题,重管理轻服务、重指令轻倾听、重压制轻疏导等陈旧思维长期存在,管理体制格局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的多元化需求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社会管理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简单粗暴等情况,例如一些地区强制进行“打狗”,动辄清理“低端服务行业”。这些问题容易造成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外地人与本地居民之间、企业与工人之间等等的深度隔阂,甚至引发重大的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格局,实现社会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要从理念、制度、方式上实现创新,突破社会管理的“瓶颈”。

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实现理念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管理理念的变化决定着矛盾化解的质量。在一些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着“被动式管理”、“单向约束”等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转变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使人民群众经济上有成就感、政治上有优越感、生活上有归属感、精神上有愉悦感、保障上有安全感。

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实现制度创新。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国社会管理中政府采取“包打天下”、“单打独斗”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长期存在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liaoning/

“各管一段”互不衔接和“共管一段”责任不清等问题,越位、错位与缺位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创新社会管理,要深化对城乡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公共资源投入管理体制的改革,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明确各部门、各主体权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

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实现方式创新。在社会管理中,有些领导干部还是习惯于运用高压的“硬”手段,不习惯用沟通协调、道德约束、自律互律的“软”手段,容易造成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的激化,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创新社会管理,要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从习惯于事后“灭火”转变到源头“防火”,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转变到重视运用经济、文化、行政、道德、科技等综合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大胆创新,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1270字)

【写作思路点拨】

本文采取典型的对策中心、策内有策的条块化、层次化结构,重心在于中间的三大段,将创新管理、实现突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分为三个方面,每方面用一个“做法+目的”结构句进行概括和领起,即做法是转变观念、改革体制机制、运用多样化手段方法,目的是实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式创新;每条对策内部,又细分几层,由问题、必要性谈到具体的工作态度、原则和方法措施,内容重点突出,条理极其分明,这样写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liaoning/

篇三:论我国经济改革的新阶段与新思路

论我国经济改革的新阶段与新思路

杜伟 1162310316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一、引言

中国的经济改革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并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2年十四大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阶段。在新的历史阶段应当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呢?我认为,我们应当按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把市场机制的长处和社会主义的优点更好地结合起来,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按照这条思路深化经济改革需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性问题: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途径和机制;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三是按照国有经济的内在要求深化国有经济改革;四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五是加快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

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从实际出发,初步走出了一条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路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从中国的实践经验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以下方面: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公平兼顾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改革政府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可以说,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所在,实质所在,特色

所在,经验所在。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不完善,突出地表现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全球化和市场化日益深入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及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在内的市场体系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内在要求的经济民主,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的社会治理机制和企业劳动者参与国有企业管理和监督的企业治理机制还不健全;不正当地使用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所导致的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地区、城乡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教育、司法、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公平公正还未得到充分保障;政府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还不合理,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当前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这些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在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不够协调,因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是要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途径和方式,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①解决好了这一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这一问题解决不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三、按照国有经济的内在要求深化国有经济改革

国有经济的地位及其改革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始终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国有经济的改革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有经济的重新定位或结构调整问题,二是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或改制问题。这两个方面的改革目前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与改革初相比大大下降了,主要集中在一些重点行业,同时,绝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已经放开,大部分国有大企业完成了改制任务。当然,国有经济改革的过程并没有结束,问题是,下一步该怎么走,主要的任务是什么?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垄断的地位,因此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国有制经济,即所谓的增量改革。但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

中的比重已接近或超过50%,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下降到不足30%,而且下降趋势仍在继续,出现了公有制经济丧失主体地位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再大规模实行非国有化,这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当前深化改革必须强调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与深化国有经济改革是不矛盾的。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深化改革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有经济改革,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国有经济改革,就是要按照国有经济的内在要求进行的改革,而不是新自由主义意义上的私有化式的改革,它的主要含义是:国有经济的改革要以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以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为目的;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符合;国有经济的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要体现国有制的性质和要求。总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适应市场竞争,又要发挥主导作用;既要强调政企分离,又要强调政企合作;既要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又要落实民主管理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和扬弃私有制的逻辑,发挥出国有经济的优势。

四、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

中共十六大后,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对深化经济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这样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开放,为落实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是对现阶段中国经济改革的新的定位,这一定位对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要求:

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化改革,在改革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必须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必须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在改革中着重解决好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

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 统筹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按照“五个统筹”的原则提出改革目标,要求改革内容更加全面,改革措施更加协调,要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协调,在改革中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

3. 深化改革要着力于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深化改革要着力于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作为根本出发点。具体来说,当前深化经济改革要围绕以下三个着力点,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1)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包括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换政府职能、促进企业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推动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展、完善市场竞争秩序等。(2)围绕消除不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是深化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方面的改革,形成完善的经济调节体系,为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创新能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全面发展提供体制保障。(3)围绕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包括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教育和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完善社会管理体制。②

五、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党中央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出发提出的重大方针,这一方针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于新时期的经济改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 深化改革要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趋势至今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针对这一问题,中央近年来一直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以调节收入分配,如开征利息税、免除农业税、增加农业投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并完善防止工资拖欠的法规和机制、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等等,这些措施对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历史阶段,根本扭转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的方针持续坚持下去,才能取得实质的效果。

2. 在改革中要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当前的社会不公问题不仅表现为收入差距过大,更重要的是收入差距的扩大中存在一些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因素,如我国还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有几千万低收入群众基本生存底线缺乏保障;社会群体资产之间的差距扩大速度过快,分布相当不均;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严重,各种非法收入的大量存在;教育、司法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平权利得不到保障,等等。因此,实现社会公平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收入分配领域,而必须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完善,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3. 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告诉我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③ 换言之,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它们之间是内在统一的。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把公平和效率统一起来,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中推动生产力更快更好地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六、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一个关键环节。④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绝不是所谓的“大市场,小政府”,绝不能认为政府的职能越少越好,规模越小越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政府的优劣不在于其规模的大小和职能的多少,而在于其规模和职能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新思路新突破新阶段相关范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01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新思路新突

    农村经济改革与创新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1、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有效改善。3、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取得新进...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新思路新突

    农村经济改革与创新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1、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有效改善。3、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取得新进...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