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试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 正文

试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

2016-10-27 16:03:33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浅谈我国传统饮食文化

浅谈我国传统饮食文化

卢亮

2015土木工程二班

摘要: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饮食大国。老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文明的一

大问题,我国人民从古至今对饮食都是很注重的。我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

沉淀,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

着自己的饮食文化,更是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饮食结

构、食物制作方法、传统餐具等方面,我国饮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特色传统饮食文

化。

关键字:我国传统饮食、我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制作方法、传统餐具。

一、我国传统饮食结构

我国的饮食结构决定于我国人民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水平。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后,劳动人民逐渐累积了饮食的经验,形成了以谷物为主食,蔬菜外加少量肉类为副食的饮食结构。

中餐主副分明,以植物性食物为基础,这种结构最早形成于秦汉前后。最早在《论语·乡党》中就提到“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其中的气指的就是谷物,此句意即肉多时也应该多吃谷物,这是最早反映了古代人民饮食结构的论述。我国传统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小麦,兼有玉米、小米、荞麦红薯等,中华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最初食面多,水稻是大约两晋之后才随着南方经济活动的活跃才慢慢进入中国人的日常食谱中的。

中国传统菜谱在主食之外的,主要是各种蔬菜,有句老话叫“三日不吃青,两眼冒金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蔬菜的重视。汉朝开始,中国与外域的交流逐渐繁密起来,中国人出使和西域人的来访,给中国带来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这些为我国饮食文化增添了许多别样的风采。在品种丰富的蔬菜中,中国人尤其看重豆类,古语有云:“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汉朝时中国人发明了豆腐、醋(时称“酢”)、豆豉、酱油,这些食品两千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饮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副食除了蔬菜之外还有肉类。在封建社会肉类是比较难得的,寻常百姓吃到的肉不多,但就是因为肉的难得,人们才研究出了多种做法,与各种蔬菜一起搭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菜系。但无论是什么菜系,饮食结构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菜色,最根本的,还是以植物类的食物为主角。

二、食物制作方法

我国古来讲究“食不厌精”,古人对食物的研究非常精到,相比于西方,中国菜的制作几乎可以称作艺术。一道佳肴,要历经选料,刀切,烹饪,调味,装盛的一系列过程,都各有讲究。

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都有很多讲究和一定之规,所选取的原料,要考虑其品种、产地、季节、生长期等特点,以新鲜肥嫩、质料优良为佳。自古以来就有“八珍”之说,涵盖了各种类别食材的代表,分为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等说法。

刀切是十分考验厨师基本功的一个过程。厨师刀功的好坏决定了食材是否能被处理得整齐美观,进而决定食物能否整体受热,入味均匀,色泽鲜亮,也就是说刀功是菜肴色香味的基础。我国古代就很重视刀法的运用,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创造了丰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在原料上划上刀纹而不切断)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片、条、丝、块、丁、粒、茸、泥等多种形态和丸、球、雕花等多样形式,甚至有巧厨能把食材镂雕出字画,这已经达到了艺术的高度。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蒸、煮、烧、炖、烤、烹、炒、炸、拌、扒、酥、焖等。我国饮食之考究、烹调技术之高超,是早已闻名世界的。英语中的“Cook”指的是把食物弄熟,而中国的各种烹饪手法不止追求于把食物弄熟,更多的是在追求一种超脱食物之外的情趣享受,这是很多外国文化不能理解的。在烹饪的过程中首先讲究火候,《吕氏春秋》中就提到:“五味三材,九沸九变,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同样的食材,不同的火候配以不同的技法,能激发出食材不同的味道,比如同样是腩肉,可以大火炸成扣肉,也可以小火焖煮成红烧肉,可以密封微火,做成叉烧。火候是食材变成菜肴的路径,也是最难把握和说明的东西,对它的研究也是传统饮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在对它的感悟中体会到了饮食之外的意义,赋予了饮食文化除了解决饥饿之外的灵性和哲学性。

再说调味,中国素有五味之说,即辛苦甘酸咸,但是没有只含一种绝对滋味的食材,所以在菜肴制作的过程中,要善于搭配,才能调和各种食材的味道,即除去食物中令人不快的味道,增强菜肴的香味,赋予食材更丰富的味道等。比如羊肉有膻气,可以用料酒除去,同时酒精能增强羊肉的香气。炖鸡汤的时候加清补凉,其与鸡汤相辅相成,能给鸡汤增添鲜香,同时也更滋补。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菜肴的装盛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反映。菜肴的色香味三相,色为其首,。一道菜的卖相好才会让人有想去品尝的欲望,因为视觉总是先于味觉和嗅觉的,那么菜肴的装盘和承装的器皿就很重要了。菜肴做好了,不是随便拿个盘子一盛了事,还要整齐美观地摆进各种或陶或瓷,或铜或银,或玉或金的器皿中,或盘或碟,或盂或案,追求的是美味之外的美观和饱腹之外的情趣。

三、传统餐具

中餐传统的餐具很多,本文主要讨论筷子和碗。

筷子是中国古代一大发明,它让人们告别了手抓的饮食习惯,在吃饭习惯上彻底与动物区分开来。筷子的发明让人们吃饭更卫生,也减少了被食物烫伤、刺伤等的风险。筷子什么时候发明的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商朝左右就被人们广泛使用了。筷子古称“著”,一头细为圆形,一头粗为方形,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天圆地方”的思想。受中国影响,许多亚洲国家吃饭也用筷子。有生物学家研究声称,筷子的使用让亚洲人的左脑发达,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等自然科学。

碗也是中国特色的一大传统特色,主要是用于盛装主食,所以很多别样的意义赋予其上,比如一份好工作被称为金饭碗,失业叫做丢了饭碗,这些说法都说明了碗在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

结束语: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沉淀,与外来文化的碰撞,融合,使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一个体系,它是华夏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作为文明的基石,食物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升华下,有时获得了超越食物本身的意义,同时饮食文化又影响了包括政治、经济、劳动生产、科技等多个方面的文化,可以说,我国传统饮食文化,是我国文化大厦基础中,不可或缺的一大部分。

篇二: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品尝美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所以很多繁文缛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讲究了。

三、传统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且被认为是“杂种”。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只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过分讲究饮食的现象也尤唐为甚,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用菜,最有名的要数烧尾宴了,烧尾宴是指士人刚做官或做官得到升迁,为应付亲朋同僚祝贺,必须请一顿饭。尚书令左仆射韦巨源在家设“烧尾”宴请唐中

宗,肴馔丰美,世所罕见;宴会上的58道菜可以说是唐代市场上高档菜的代表。李公羹是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创制的保健食品,用珍玉、宝珠、雄黄、朱砂、海贝煎汁,每杯羹费钱三万!相比宫廷菜的极尽奢华,中档的官吏日用菜稍显亲民,嫩肉爆炒浑羊殁忽生羊脍葫芦鸡 热洛河则是由于安禄山与哥舒翰不和,唐玄宗为调和二人关系,用鹿血煎鹿肠制成“热洛河”,令二人食用,希望二人亲热和睦。

我们发现我国古代的上层社会的饮食之所以奢华考究,主要是因为选材珍贵,有些甚至是世界稀有,显然这些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消受的起的,然而俗话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强大的,市民普遍用菜价格低品位不低,还可达到食疗的效果,千金圆是孙思邈首创的食疗用品,用黄豆芽制成丸子形状,可供妇女怀孕后期服用,以利于产时分娩。百岁羹是荠菜汤,据说有益寿功效,所以人们都爱饮。

现代人总觉得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人人往往误认为宋代的经济相较稍逊,其实宋代的商业远比唐朝繁荣,唐代饮食业的营业时间基本局限在白天,也就是说晚上就是一片“黑灯瞎火”的景象,这种严格控制商铺空间和时间的坊市制度严重阻碍了饮食业的发展。宋朝废除了坊市制度,夜市非常盛行,使人们的休闲饮食娱乐大大丰富起来。此时不但出现了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郑家油饼、湖上鱼羹等著名风味食品,而且还注重食品的形象和包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生动的刻画了宋人的热闹非凡的市井风貌。

四、走向成熟的明清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弱的时期,此时政治上中央集权增大,专制皇权空前升级,以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为标志达到顶峰,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失去兼容并包的精神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被扼杀在摇篮。文化上,政府严格控制言论,八股取士,许多文人为逃避现实,乐于从事饮食,游山玩水、吃遍天下饕餮盛宴,达到空前高涨时期;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至高无上的宫廷皇族及贵族为了显示其尊贵无比的地位,在饮食上也是标新立异。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宫廷筵席,表明尊重两民族的文化习俗,喻义着满汉一家。满汉全席达到清代宫廷菜宴的极致,从不同的场合可分为(1)廷臣宴,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固兴宴者荣殊,皇帝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2)万寿宴,帝王的寿诞宴,后妃王公,文武百官,无不以进寿献寿礼为荣(3)千叟宴,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与宴者三千人,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

而著名的贵族菜要数谭家菜了。其肴馔集南北烹饪之大成,既属广东系列,又有浓郁的北京风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声誉。谭家菜的特点是选材用料范围广泛,制作技艺奇异巧妙,尤以烹饪各种海味为著。调味讲究原汁原味,以甜提鲜,以咸引香;讲究下料狠,火候足。

老百姓的食谱就相形见绌了,小说《金瓶梅》侧面反映出了明代中等家庭的饮食状况:早餐中餐为简单的点心,以粥、烧饼、馒头及各种饼类为主。副食方面有煎面筋、酱菜类和荤食如鸡肉、鸡蛋等,韭菜和蒜的食用当时也很普遍。

五、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特点

纵观历代饮食风貌,我们不难看出博大精深特立独行的古代传统饮食文化与西方相对粗糙的饮食的千差万别。其特点有如下:

第一,风味多样,四季有别。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二,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三,饮食结构有一定科学性。农耕文明下人们以五谷为主食,多食蔬菜少肉类,保障了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取,有效预防了肥胖症引发的疾病。而西方菜以肉食为主,近来兴起的快餐文化也使他们的体型变得臃肿,肥胖人群与日俱增。

第四,饮食与各个文化领域相联系,使自身富有品味情趣。饮食与手工业起源发展密切相关,如陶瓷的产生是因饮食的需要,产生了陶瓷文化。礼仪源于饮食,《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文学艺术源于饮食,赋也是在宴饮中的文化内涵之一,将古句引入菜肴名称可谓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吉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第六,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寓意。据说伊尹借“五味”“调和”向商王阐述如何成为“天子”的“圣王之道”。韩非子也认为治理大国要十分小心谨慎,如同烹饪小鱼那样不可随便搅动之。古礼规定统治阶级按照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肉食,士以上可以享受公家供应的肉食,故将统治者称为“肉食者”。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蔬食者”。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

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特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饮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的以我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自豪。我相信中国饮食文化会继承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摒弃糟粕,不断创新,向前发展!

篇三:浅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龙源期刊网 .cn

浅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作者:张铭舒 高艺萍 毕立雄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2期

【摘 要】: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通过不断地演变发展形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其精湛的技术、养生理论等文化内涵对当代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和发挥其优越性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目标。

【关键词】:浅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TS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概述

饮食文化受自然、经济、地理位置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发展。远古时期人类以生食为主,随之发展为熟食;烹饪技术由燎烤发展为蒸、煮、煎、炸等;饮食选材和菜系也不断丰富;饮食观也由“吃 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饮食风味也由闭塞的单一民族和地区融汇到如今的丰富多彩的饮食口味。

饮食文化包括三点:第一是食物的选材和加工。选材受季节、节日风俗、地域和食忌思想等的影响;加工又包括刀工和烹调技术,通过刀法可将食物分为条、片、丁、沫、丝等,其给人的视觉效果和口感截然不同,烹调方法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第二是就人类而言,饮食文化包括少数民族、宗教和社会各阶层饮食文化。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习惯和代表性的饮食菜系;宗教饮食文化典型有伊斯兰教忌食猪肉,佛教、道教的素食主义等;社会各阶层的饮食文化由物质基础决定,包括宫廷、士大夫饮食文化和百姓饮食文化等,各阶层在进餐时很讲究礼仪,也就形成了饮食礼仪文化。第三层次是与饮食有关的文学文化,包括历朝历代许多关于饮食介绍和文人对饮食的歌颂赞美的文学作品。

2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优越性

2.1 传统膳食结构可传承性

《素问·脏器法时论》: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是最早关于膳食结构的记载,也是几千年来的择食原则。传统的膳食结构以谷物为主食,肉类、水果和蔬菜为辅食,坚持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告诉我们谷类乃人类维持机体运动的基础物质。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平衡膳食观,合理搭配饮食。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中国传统膳食结构才是最科学的膳食结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报告了美国康乃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6年的合作研究结果: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民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


试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73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试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
相关文章
  • 试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

    浅谈我国传统饮食文化浅谈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卢亮2015土木工程二班摘要: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饮食大国。老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问题,我国人民从古至今对饮食...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