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浅谈怎样上好邓小平理论概论课 正文

浅谈怎样上好邓小平理论概论课

2016-10-27 12:29:28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大纲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的指示精神,为培养电大学生掌握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而开设的公共必修基础理论课。

二、课程设置目的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使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是时代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我们只有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深刻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运用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确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三、课程任务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教学的根本要求,就是完整、准确地向大学生讲授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立场、主要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总的方针政策,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立志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四、教学媒体的运用

1.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基本教材。主教材为『邓小平理论概论』,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占安教授主编;辅助教材为『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纲要』,由中央电大马列教研室组织编写,两本书均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音像教材 本课程根据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具体内容,配有节电视录象课。每课时50分钟。音像教材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邓小平理论的本质、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巨大影响。

3.CAI课件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邓小平理论概论的基本知识,中央电大马列教研室组织编写制作了CAI课件。该课件结合一般考核形式及要求编排了大量习题,经常使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文字论证表达能力。

五、学时、学分 本课程课内学时36,学分2。

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和过程;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掌握邓小平理论是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1.历史条件. 2.现实依据 3.时代背景 4.理论基础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基本理论命题的提出 2.理论轮廓的形成 3.理论体系的确立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 3.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4.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

四、努力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 1.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意义 2.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方法

第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过程;理解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性。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2.邓小平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

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要前提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 3.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过程,以及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理论;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掌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及其重大意义,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及先富共富的关系与过程。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1.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根本问题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概括的重大意义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2.抓住时机,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3.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长期探索过程;理解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第五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我国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及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辩证关系;掌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论断、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三个有利于”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根本的判断标准等内容。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改革的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

二、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3.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三、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1.“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 2.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根本的判断标准

第六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过程及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理解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涵义;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1.完善按劳分配及其实现形式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第七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民

主的本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意义;理解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掌握“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掌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内容。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及其内容 2.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性质和方向的根本保证 3.实现和保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基础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民主的本质 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3.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3.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第八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涵义、必要性和意义,了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致性;理解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基础工程和重要内容。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致性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与指导方针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奋斗目标 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致性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1.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2.深入持久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内容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发展各项文化事业,营造良好文化环境 3.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九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战略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理解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涵义;掌握新时期我国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一、新时期我国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1.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发展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处理国家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世界的多样性与多极化 2.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3.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

第十章 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及实施;理解“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与两岸关系问题的解决;掌握“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1.“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2.“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重大意义

二、“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施 1.“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 2.“一国两制”与两岸关系问题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和领导核心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加强民族团结和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理解新时期改善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意义;掌握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2.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合作 3.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4.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3.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篇二:《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作业评讲(2)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程作业评讲(2)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庞国栋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是电大专科各专业的一门公共理论课。

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可结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指导》理解教材的内容,《学习指导》简明扼要,概括性较强。为帮助同学们做好平时作业,现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中不易把握的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做简要解答提示,其余未解答到的作业,请同学门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自己完成。

多项选择题

1.我们党在新的世纪要带领人民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是( )。

A.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B.完成祖国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D.推进现代化建设

解题思路提示:三大历史任务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来了,当时称为90年代三大历史任务,从答题时应考虑具有历史意义的角度选择,具体应选B、C、D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

A.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

C.高速发展

D.可持续发展

解题思路提示:我们掌握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即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不会选错了。显然应选A、B、 D。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

A.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

B.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D.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解题思路提示:如果对上世纪70年代末那段历史,对1978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所了解就比较容易回答正确,所以同学们应认真听取老师的授课辅导。这道题前3个选项都较具体,容易判断,应该是A、B、C、 D 4个选项全选。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 )。

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D.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解题思路提示:这道题主要涉及到教材第四章的内容,也是A、B、C、 D4个选项全选。可这样理解:(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执政党只有致力于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效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讲,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先前的经济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3)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矛盾的解决有待生产力的发展。(4)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奠定必需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并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理解以上内容后就容易选择了。

5.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设想是( )。

A.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

B.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

C.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

D.实现共同富裕

解题思路提示:这是教材第七章的内容。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他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2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

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的战略设想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条件,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富裕。 我们对教材上这些内容理解后就容易判断了。应选A、

B、C、D。

对于多选题,普遍认为难度较大,同学们应举一反三,通过多练习加以掌握,从而能正确选择。

简答题:

1.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解题思路提示:同学需要对上世纪70年代末那段历史有所了解,就容易回答这道题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这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上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对国内国际形势作了正确判断,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此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结合教材,就能归纳出以下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的意义在于:1.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3.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

2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步骤

解题思路提示:三步走发展战略最初由邓小平提出,新三步走步骤的前两步的目标可以说已经基本实现,也就是说2010年我国人均GDP比2000年翻了两翻,达到2020年的目标。目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解这些后也就容易记住以下内容了。回答时每一不内容不能弄混淆。

1.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2.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3.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4.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论述题

1.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解题思路提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抓住这一点,首先理解为什么必要发展,同时又要了解发展对中国的重大意义,从这一角度切入就容易理解和记忆了。答题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

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2.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仅仅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试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解题思路提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就必须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目前我国制定的一系列减排措施就是为着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从以下四点进行阐述: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 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 提出的目标。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篇三:《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讲义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讲义

第八章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客观依据、基本内容,以及它的正确性和历史意义,从而认识邓小平理论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伟大创造性。

[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客观依据、基本内容、正确性及其历史意义,难点是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科学性的理解,特别是对“一国两制”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学说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讲义]

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台湾、香港、澳门的客观实际出发,逐步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案,有力地推动了香港、澳门的回归,并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对于实现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国两制”构想既是全新的构想,又是实事求是的产物,它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根据。

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邓小平是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的这一实际出发,提出用“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构想的。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国家之间竞争的途径和表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同时,冷战格局进入它的历史末期,开始解冻,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一定程度的缓和。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各国人民的迫切要求,无产阶级政党的各项对内对外政策都必须积极适应这一世界历史的潮流,而不应违背这一潮流。面对这一世界潮流,邓小平多次指出,要注意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或两大问题,中国应当成为对和平和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力量,应当寻求用和平的办法解决各种争端。香港、台湾的问题都是中国的内政,但它又历史地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过去在军事对峙的情况下,显然不可能和平解决,但现在出现了新的情况,应当从新的实际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邓小平在《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这篇谈话中指出:“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与台湾还有不同,香港是自由港。世界上的许多争端用类似这样的办法解决,我认为是可取的。否则始终顶着,僵持下去,总会爆发冲突,甚至武力冲突。如果不要战争,只能采取我上面讲的这类的方式。这样能向人民交代,局势可以稳定,并且是长期稳定,也不伤害哪一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9页。)

邓小平把解决领土争端、实现祖国统一同世界局势的稳定和发展联系起来,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宽广胸襟和博大胸怀。

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将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并存

就世界范围内来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将长期并存。当代世界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是世界上新兴的制度,它有无限的生命力,但它建立的时间还不长,并且多是在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的或不发达的国家。同社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较强的物质技术基础。尽管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看,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但在现阶段,资本主义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形态下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还能在一定限度内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马上走向灭亡,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代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大都采取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这种条件下,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本身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而这必然有一个过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并存和共处将是世界上长期存在的现象。

台湾、香港等地是中国的一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中国的统一问题既是中华民族的问题,又是两种社会制度的问题,这两方面的实际都必须考虑。邓小平指出:“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9页。)这就清楚地表明,中国要实现统一,但又要承认和尊重“谁也不好吞掉谁”这个实际、这个现实。因此,只能“和平解决”、搞“一国两制”,即“搞一个你不吃掉我、我也不吃掉你的办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7页。)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实际

“一国两制”的构想也是依据中国的实际的。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最大的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最大的任务。我们最大的实际和最大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方法来实现祖国统一,促进祖国繁荣和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一致的,共同的目标是祖国的昌盛、人民的富强,“一国两制”的构想符合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作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邓小平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统一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祖国必须统一,统一之后又必须是大陆和台湾、香港等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否则就失去了统一的意义。为此,就必须考虑大陆和香港、台湾各自的实际。邓小平说:“根据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不保证香港和台湾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保持它们的繁荣和稳定,也不能和平解决祖国统一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7页。)同时他还说:“‘一国两制’除了资本主义,还有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主体地区是十亿人口,台湾是近两千万,香港是五百五十万,这就有个十亿同两千万和五百五十万的关系问题。主体是很大的主体,社会主义是在十亿人口地区的社会主义,这是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不行。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我们相信,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我们对外开放二十来个城市,这也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是主体这个前提下进行的,不会改变它们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反地,对外开放有利于壮大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3页。)这样,邓小平就从香港、台湾和大陆两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在香港、台湾继续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即这样做不但有利于香港、台湾的稳定和繁荣,同时也有利于十亿人口的中国大陆地区发展社会主义。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发展是硬道理,“一国两制”不但不妨碍发展,相反能促进发展,这正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因此,邓小平把“一国两制”看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他说:“这是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不是美国提出来的,不是日本提出来的,不是欧洲提出来的,也不是苏联提出来的,而是中国提出来的,这就叫做中国特色。”(《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8页。)

历史的状况、现实的状况和各方面的实际要求,决定了“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可能性和

必要性。对于如何解决香港问题,邓小平作过这样的分析:“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如果用社会主义来统一,就做不到三方面都接受。勉强接受了,也会造成混乱局面。即使不发生武力冲突,香港也将成为一个萧条的香港,后遗症很多的香港,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香港。所以,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1-102页。)之所以如此,因为从台湾、香港、澳门的实际情况看,这些地区长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特别是经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台湾、香港成为亚洲经济发达、富有活力的地区,香港更成为国际著名的金融中心和自由港,在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这些地区民众生活水平远远超过大陆,他们已经熟悉和习惯了现行的生活方式。就这些同胞的愿望来说,既拥护祖国统一,又不愿改变现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必须加以认真地考虑。

以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既坚持大陆的社会主义,又保留和允许台湾、香港、澳门现存的资本主义;既考虑到大陆人民的需要,又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民众的切身利益,维护这些地区的繁荣稳定,这的确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因此,“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地解决当代重大问题的一个成功的范例。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实行‘一国两制’,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有利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总之,“一国两制”构想正是从当代中国、中华民族的实际出发,兼顾各方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第二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实践及其历史意义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纪元。但是,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香港、澳门仍分别在英国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台湾则被国民党当局所盘踞,国家统一大业尚未最后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正如邓小平所说,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是民族的感情,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国家的统一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始终不懈地推进祖国统一的实现,并积极探讨和寻求实现统一的方式和途径。1955年,国家总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阐明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时指出,中国人民有权用一切方式,包括不排除和平方式来解放台湾。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首次明确表示愿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56年,周恩来又指出,国共两党可以搞第三次合作,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商量安排。同年,毛泽东进一步表示,如果和平统一,台湾一切可以照旧。1957年,大陆有关方面明确表示,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台湾成为中国政府管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台湾地区政务仍旧归蒋介石领导,共产党不派人前往干预,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对全国政务的领导;外国军事力量一定要撤离台湾海峡。1963年,周恩来进一步将毛泽东的有关思想概括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四目”是: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权大政人事安排由蒋介石决定;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双方互约不派人破坏对方团结之事。毛泽东、周恩来有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是后来“一国两制”构想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但由于国际环境的制约和国内某些情况的变化,当时还不可能提出“一国两制”的完整构想并付诸实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在考虑和平解放台湾问题进而扩展到解决香港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

集中了全党的智慧,逐步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告台湾同胞书》指出:“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并建议两岸恢复通商、通航、通邮。同年,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期间指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的提法,只要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将尊重台湾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初步表明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1981年,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具体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其中包括: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产、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等。这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开始明晰化。邓小平认为,这实际上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意思。

1982年,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撤切尔夫人时,阐明了中国政府准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他指出:“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页。)同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时第一次使用了“一国两制”的提法。他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9页。)

此后,邓小平从各方面对“一国两制”构想进行了阐发,构成了完整的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并具体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方针和政策。

2.“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

“一国两制”构想具有科学的含义和丰富的内容。

“一国两制”,概括地说,就是在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包括:

第一,坚持“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由中央人民政府行使国家主权。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坚持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

第二,坚持“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统一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做出贡献。

第三,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法在台湾、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行使地方政府的权力,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媾和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问题,邓小平认为,必须有主有次。他指出:“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一些特殊地区搞资本主义,不是搞一段时间,而是搞几十年、成百年。另一方面,也要确定整个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否则怎么能说是‘两制’呢?那就变成“一制”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9页。)“主体是很大的主体,社会主义是在十亿人口地区的社会主义,这是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不行。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

第3卷,第103页。)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在坚持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允许部分地区继续保留资本主义制度。

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因为,能否实现和平统一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并非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意愿。针对外国势力干涉和“台独”势力的存在,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有助于和平统一的。

坚持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既定方针,体现着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新思路,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中国的实际,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及其历史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但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香港的回归使这一构想变为现实。

收回香港并恢复行使中国主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贯立场,也是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新中国成立初期,出于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保留香港作为国际通道的考虑,我国政府没有立即收回香港和澳门的主权,而是采取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开始把解决香港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1982年,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撤切尔夫人的谈话中,明确表达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首先是香港的主权必须收回。邓小平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成熟,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页。)其次是按照“一国两制”构想来解决问题,即中国在收回香港后,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甚至大部分的法律都可以保留,香港仍实行资本主义。再次是在收回香港之前的过渡时期,中英两国政府应采取合作的态度,通过外交途径进行磋商和谈判,尽可能避免香港发生大的波动。最后是港人治港,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邓小平指出:“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1页。)

基于上述原则立场,自1982年起,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开始了反复交涉和谈判。1984年,中英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于同时将香港交还给中国政府;中国政府将根据宪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在香港设立直辖于中央政府的特别行政区,同时保持香港现行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从1985年开始,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着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经过反复的商讨、修改并广泛征求意见,于1990年经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正式批准。邓小平对基本法的起草工作非常重视,他指出:“我们的‘一国两制’能不能够真正成功,要体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里面。这个基本法还要为澳门、台湾作出一个范例。所以,这个基本法很重要。世界历史上还没有这样一个法,这是一个新的事物。”基本法起草工作结束后,邓小平称赞说:“写出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这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5页。)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诞生,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为香港回归和回归后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法律依据。

1997年7月1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永垂史册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国政府正式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顺利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的构想开始实现,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香港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正在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香港继续保持着繁荣稳定的局面。这从实践上初步证明了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科学性。 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后不久,中葡两国政府也开始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署。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在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和澳人治澳;澳门


浅谈怎样上好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18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浅谈怎样上好邓小平理论概论课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大纲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大纲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