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每逢佳节倍思亲 正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

2016-10-26 15:48:08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每逢佳节倍思亲

吟情动之句,披辞发之源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使用教材:苏教国标本第5册23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3、阅读课文之“文”并发挥想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初步理解“诗”之涵义。

4、感悟诗句中以及课文中包含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解读:

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形象地解释了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创作背景和大意,抒发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生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该“文包诗”是根据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语言优美,生动活泼。“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但“文”不仅是“诗”的内容的形象呈现,还是“诗”的创作背景的补充。而“诗”是教材的核心,是“文”的升华。教学时,应当以文会诗,诗文互参,来理解全文主旨。

设计理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与“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相反,“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即一般读者先看文章是“怎么说的”(披文),后看它“说了什么”(入情)。这是中国传统文论关于阅读过程的一个比较清晰的表述,这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紧扣文本中的情感要素展开有效的对话,真正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因而,学习本课课文的“文”也好,“诗”也罢,都要先有个感性的认识——“怎么说的”,再追寻“说了什么”。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再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文包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字面上来看,其核心词是“诗”,教学自然要围绕诗来展开,以诗统文,借文解诗,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

根据中年段特点,我认为中年级文包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诗入文。在教学“文包诗”这类课文时,诗作是重点,是核心部分。首先应呈现的便是古诗。读通读顺古诗是前提条件,接下来便是借助“文包诗”中“文”的部分来理解古诗,尤其是对古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初步感受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线索。

2、缘文学诗。简单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能够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因此要想把古诗读好,还需要走进诗歌背后的文字,借助“文”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文中找句子,写批注,谈理解。其中设身处地的想象非常重要,而想象当时的画面尤为重要。想象和阅读文字不能与古诗脱节,而要将学生自己的感受与古诗中的诗句相结合来谈,处处与诗句相结合,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来读诗句。

3、由此及彼。在阅读方法指导上:“文包诗”的学习只是一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所以课后的迁移可结合课中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古诗。如课中上的是“怀乡”古诗,那么教师可再出示几首“怀乡”古诗,让学生查找作者资料以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根据资料来理解古诗。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铺垫基调。

1、配乐诵读三首古诗名句(幻灯出示图画、诗作、配以音乐《思乡曲》)

师:在古诗中,有很多诗句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

唐代大诗人李白身在他乡,难以入眠,在《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成为千古名句。

宋代诗人王安石,因外出做官,公务缠身,不能回家,于是在《泊船瓜洲》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几经修改的“绿”字成就了一段诗坛佳话。

在安史之乱中,饱尝艰辛的大诗人杜甫因思念失散在各地的兄弟,吟诵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心声。

(以上幻灯出示整首诗,特别突出显示名句。)

2、引出王维诗句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句唐朝王维写的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想看一看完整的诗么?(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

【设计意图】

给古诗配乐能很快让学生入情入境,走入诗的王国。不同曲调的古曲有助于表现不同的主题。 如表现相对平静点的用:《潇湘夜雨》《雨打芭蕉》《琵琶语》《春江花月夜》;表现激烈的用:《十面埋伏》《骏马奋蹄》;表现哀伤的用:《二泉映月》《寒鸦戏水》。本课主题为“怀乡主题”,因而可以选古筝弹奏的《思乡曲》。

二、趣读古诗,初悟诗意。

1、读通古诗

指名读古诗,第一次标注拼音,第二次去掉拼音,第三次齐读,注意节奏指导。

xiō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bèi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chā zhū 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设计意图】

关于吟诵,清代程廷祚认为:“古者之于诗,有诵有歌,诵可以尽人而学,歌不可以尽人而能也。”近人黄仲苏认为:“诵就字义言,则为读之而有音节者……”朱光潜说:“歌重音乐的节奏而诵重语言的节奏。”综合各家的理解,我认为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因此,本环节分几个层次的诵读,旨在帮助学生读通、读熟,乃至初步读出诗的意味来。拿“情动辞发”的观点来看,这个环节是通过吟“情动之句”,初步体验古诗怎么写的,由韵律美来触摸古诗的“情动”之处。

2、读短古诗

(1

)师:要理解古诗的意思,就要学会把诗读短,下面同学都来读读这首诗,如果把这首诗读短,

读得越短越好,你会怎么读?

你能不能能把这首诗读成每行四个字的,(题目不管):让学生同座2人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读的“诗”描绘了哪些画面?教师点拨。

预设答案:(有不同的读法若干,只要能呈现一些画面,没有短语搭配问题的皆可)

或者

或者??

师点评:这样读,让人仿佛看到了四幅画面,“独在异乡”图,“佳节思亲”图,“兄弟登高”图,“遍插茱萸”图。不错,大部分诗意都读出来了。

(2)如果读成3个字,你会怎样读?

其一其二其三 ??

(3)如果读成2个字,你会怎样读?

异乡,或者: 异客,

思亲。 佳节。

登高, 兄弟,

少人。 茱萸。 ??

师点评:同学们真有水平,读出了四个意象,其实,诗歌就是有很多意象组成的,抓住了这些关键意象,你也能成为诗人。

(4)如果整首诗读成一个字,你会读成哪个字?说说理由。

预设:

板书:思。

师点评:这个“思”,是思念的思,是思乡的思。同学们读出了全诗的主旨,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

将一首七言诗读短的灵感来源于古体诗也有三言四言之类的短诗。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个:一是让学生将古诗描述的画面精简至最简单,保留一些最基本的画面或者意象,从而让学生领悟写了什么,学生所保留词语会各有特色(有好几种方式),不管会呈现何种画面意象,都是对诗歌的一次个性化解读,有助于了解诗歌究竟写什么主题。二是在读短诗的过程中,特别是保留四个字、三个字时,学会关键词组合搭配的得当,只有如“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等搭配恰当,读起来才通顺,当然,这些术语名称不需在课堂上直接明示。三是通过最终的凝练形成对诗的主旨“思”的初步认同,真正达到了“情动辞发”的第二个环节——“写了什么?”

三、以诗会文,索句解诗。

过渡:我们不仅要能把古诗读短了,我们还要把古诗读长了?谁能把古诗读长?怎样读长?

(就是借助课文的介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行吗?)

1、幻灯出示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对照诗句读课文,找到能解释古诗的相关句子或者词语,做上记号或写下来,每个小组重点解释一句话,题目也算。

2、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在巡视小组学习情况时初步了解各组研究的句子情况,避免研究集中在几句热门句子上。)

3、上台交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九为阳数,所以称“重阳”。古时候这天又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驱邪避灾的习俗。忆:想念)

(教师补充:“山东兄弟”不是现在的“山东”而是“华山以东”——五岳之一。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山西永济。简笔画介绍。)

△独在异乡为异客:

对应句子: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应句子: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对应句子: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遍插茱萸少一人:

对应句子: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预设:教师点拨注意点:

(1)王维15岁那年,就一个人来到京城长安求学,而且一待就是两年,没有亲人陪伴,“孤独”是主要精神状态。

(2)学生容易疏漏的解释“逢”遇到;“佳节”:只知道重阳节,不知道“美好的节日”

(3)少了王维一人。(教师补充:要知道,王维兄弟情谊很深很深。王维有四个弟弟,两个妹妹,其父早逝,早慧的王维十五岁就开始了两京的游宦活动,他十七岁时孤身一人在长安,家中只有寡母一人支撑,每当佳节临近,怎么不引起了他强烈的思念之情?)

4、齐读全诗。

5、小结:刚才,我们各小组根据课文的相关描述,初步理解了诗意,走近了作者内心,但是,诗有限而意无穷,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借助课文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考虑到生本学习背景下,学生在课前对古诗已经有了初步理解,根据查阅的资料,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借助小组的讨论:先找关键句、照应句,再从文章其余处补充,基本可以解决疏通诗意的任务。小组交流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古诗中个别字义的准确把握。如“每” 解释“每当”“逢”解释“遇到”等,在小组交流时,教师需要点拨。

四、走进文本,入情入境

1、自读自悟要求:课题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关键词是2个:“佳节”“倍思亲”

“为什么王维在佳节中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呢?”找出有关词句,细细品读,写写批注,然后交流。

2、交流:重点为以下几句: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预设:点拨要点:

(1)联系自己的经历, 抓住“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进行理解。

(2)联系重阳节的风俗,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

(3)回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诗句中的哪个字表示“更加”的意思?(倍)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预设:点拨要点:

(1)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2)领会王维设身处地,替兄弟们想到的 “少一人”的含义。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预设:点拨要点: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王维可能还想了些什么呢?借机理解“思绪万千”的意思。

3、感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目标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再次加深诗意的领会;二是对“佳节”情境之下思亲之“倍”的再次解读,同时也是对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解读过程。这个环节是反过来找寻“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的源头的过程,由于“文包诗”的“文”更形象具体一些,如文中对“佳节”热闹情境的描述,对诗人内心的揣摩等都比较详细,所以,有助于进一步领会诗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学生通过“披阅”“批注”找寻辞发之源,

五、同题拓展,比较阅读

1、纵向(王维本人诗作)

杂 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2、横向(其他诗人佳作)

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诗曰:“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诗人抓住“雁后”“花前”这些形象事物,深刻地写出自己思念故乡,急切思归的心情,委婉含蓄,颇近唐人五绝。

唐代岑参《渭水思秦川》诗写道:“渭水东流去,何时到澭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诗人用凭添两行眼泪,随水流向故园,来表达自己思念故乡的情愫,形象而又深刻。

清朝袁凯《客中夜生》:“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落叶萧萧,触动诗人归思,但归路茫茫,回归无望,夜雨声中,又传来一声雁叫,更使诗人愁肠欲断,归思难收。

《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首联说春天已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归”,实际上诗人归思正切。中间四句写战乱中诗人的不幸遭遇:功业无成,有家难归,兄弟离散,故人日稀。字里行间隐含着无限的悲愤和哀伤。最后两句诗人独立天南,望乡垂泪,形象鲜明感人。

【设计意图】

古诗学习需要形成知识链,同题拓展能够起到举一反三、加深印象的作用。纵向的拓展

篇二:《每逢佳节倍思亲》名师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华婷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好看;分析“幼”的结构,认识“幺”字部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透过文本,展开想象,浮现画面的方法,深入理解关键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以及相关句子、段落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写周围环境反衬心情的表达方法。

4、激发学生了解王维,走进古诗的热情与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今天我想请你们猜猜看,所出示的图片和哪个节日有关?(中秋节)中秋节时,有什么习俗?

出示句子填空:每逢中秋节,人们总要( )。

2、学生填空。

3、出示鞭炮图片,猜猜看,句子练习(同上)。

4、出示茱萸图片,猜猜看。出词语提示,指名认读。

5、解释:茱萸又叫越椒或艾子,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以驱邪避灾。指名领读。

6、引导:提起茱萸,自然也会让人想起一个节日——(重阳节)。是哪一天?正音领读。句子联系:每逢重阳节,人们总要()。

7、出示“重”。编写儿歌帮助学生识记、写好。

8、了解诗人引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朗读。

二、初读感悟。

1、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

出示初读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时,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诗人在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出示词语,指名领读。

一年一度兴高采烈扶老携幼(出示:幼,怎么记住这个字,认识新偏旁)

兄弟们登高远眺 欢聚 (放到句子当中读一读)

天各一方思绪万千 思念 异乡

(出示字典中“异”的义项,选择正确的解释)

解释: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学习生活,那地方就被称为“异乡”。课文中的异乡指?

3、交流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

三、精读品析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谁能选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2、“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预设:为什么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却写别人欢度节日的情景呢,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书中是怎么描写人们如何欢度节日的?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其中的哪个词深深吸引了你,看到它时你的眼前浮现了 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人们在干什么?又仿佛能听到些什么?

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人们欢度节日的情景生动地描述了出来,惟妙惟肖,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把这个句子再来读一读。

5、那么重阳节的街道上,人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想象,你的眼前浮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6、指名读、齐读。

7、大家的朗读声情并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沉浸在热闹欢乐的气氛中。我猜,王维看到这种情景一定也很开心,也是兴高采烈的,你们同意吗?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8、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在长安生活,已经两年了,这700多个日日夜夜都是孤独一人。此时恰逢重阳佳节,他都不能与家人相聚,他的心情怎能高兴得起来,他怎能不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齐读。

9、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游玩,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秋游赏菊,与同窗好友吟诗作画,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介绍王维家乡与长安相距数千里,中间还隔着一座高耸入云、难以翻越的华山。一处在山的东面,一处在——山的西面,真是“天各一方”。

2、配乐范读

3、你听出了什么?

4、与他天各一方的是谁?仅仅指兄弟们吗?还有谁?

5、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父母,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朋友,你想说:“

6、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起了过去的欢乐,也想起了独在异乡的孤独,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的太多太多??(出示课件)真是——思绪万千。于是他提起笔,将浓浓的思念寄予四句诗中写下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三)再读古诗,情感升华。

1、诵读、背诵

3、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为什么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却要写别人欢度的节日的情景。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再次出示课题)师:“每逢佳节倍思亲”, 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说)。

2、还在什么情况下,会让人想起这句诗?

3、能写出这么感人肺腑的诗句,王维真不愧是唐朝诗人中的大家!

王维(701-761),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音律、书画。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其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边疆关塞,或是小桥流水,都能写得鲜活无比,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五、布置作业

1、课后收集王维的诗作,选一首自己喜欢的配乐吟诵。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篇三: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说话等方法,理解“扶老携幼、登高远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理解并积累课外古诗两首。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查看预习单和不同的朗读方式了解学生对生字的识记、书写的规范和对多音字的认读掌握情况。

2.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正确、流利朗读、有感情朗读情况。

3.借助拓展练笔检查学生学以致用情况。

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生字卡片

教师:设计预习单,准备教学课件及相关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的事

情。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

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

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 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七)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他还会想什么呢?


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19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每逢佳节倍思亲
相关文章
  •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吟情动之句,披辞发之源——《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使用教材:苏教国标本第5册23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