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雨中登泰山 正文

雨中登泰山

2016-10-26 15:46:56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雨中登泰山》课后模拟训练及答案

《雨中登泰山》课后模拟训练

一. 基础知识:

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崔嵬(weí) 模样(mú) 神龛(kān) 叱咤(chà)

B. shàn) (guī)(dī) (lín)

C. )

D. ng)

2. 选出词语结构全不相同的一组( )

A. 河水淙淙 嶙嶙乱石 千姿百态 兴致勃勃

B. 层峦叠嶂 奇形怪状 云海茫茫 万水奔腾

C. 跳跃翻腾 乌云四合 豁然开朗 影影绰绰

D. 望穿秋水 独得之乐 兴趣盎然 轻松愉快

3. 选出对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舁石:举齐鲁青未了:完毕。

B.

C.

D.

4. 挑选恰当的词语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1)是烟是雾把老大一座高山_______(a抱、b裹、c盖)了一个严实。

(2)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_______(a越、b跃、c流)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

(3)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水沫_______(a喷、b洒、c淌)得老远。

(4)另一类型的飞瀑,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几乎和它______(a撞、b碰、c见)个正着。

A. a a b b B. b b a a C. b a c b D. c a a c

5. 许多散文都有“文眼”,文眼就是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选出本文的文眼。( )

A. 山没有水,如同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

B. 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感到格外意兴盎然。

C. 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

D. 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

6. 下列词语按表达作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嶙嶙 (2)踉跄 (3)潺潺 (4)缓缓(5)淙淙 (6)绮丽

(7)峥嵘 (8)绚烂 (9)訇訇 (10)涓涓 (11)逶迤

A. 描写声音:(3)(5)(9)(10) B. 描写色彩:(1)(6)(8)

C. 描写动态:(2)(4)(10)(11) D. 描写静态:(1)(7)(11)

7. 对下文划线词与括号中的词对比分析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

(奔)(冲)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溅)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落)在洄漩的水面。

A. “跃”既有“奔”的急速貌,又更能形象地表现出在大水奔腾浩荡、汹涌澎湃的形态和气势。

B. “铺”承“黄锦”比喻,比“冲”更形象、壮观。

C. “激”比“溅”更显大水碰石奇观。

D. “撒”比“落”更形象地写出水珠的飘落。

8. 对“我同意你去泰山”这个意思,下面哪种表达语意最轻?( )

A. 我赞成你去泰山。

B. 我不反对你去泰山。

C. 我不是不赞成你去泰山。

D. 难道我反对你去泰山吗?

9. “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选出对这个复句中分句之间关系判断恰当的一项( )

A. 因果关系 B. 条件关系 C. 假设关系 D. 递进关系

10. 文中作者称赞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选出对“传神之作”的“神”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神韵 B. 神仙 C. 精神 D. 内容

11. 下面各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格的有( )

A. 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

B. 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中。

C. 我也像年轻了一样,有说有笑,跟在他们后面头。

D.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12. 下列名句出处有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

B. “吸翠霞而夭矫”出自郭璞《江赋》。

C. “云海四茫茫”和“荡胸生层云”都出杜甫《望岳》。

D. “泰山岩岩”出自《诗经》。

13. 对课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景物突出其特征,如写泰山顶上的小店突出其“奇”,写泰山岩石突出其“趣”。

B. 开头引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意在点出作者登泰山的缘由与愿望。

C. 文章以登山路线为顺序,也时时借“雨”(包括“水”)的变化来安排文章层次。

D. 文章紧扣“雨”字写景抒情,既正面写“雨”,又侧面暗写“雨”。

14. 选出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

B. 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C. 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

D. 有的山池叫作洗头盆,据说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有的山洞叫作白云洞,传说

篇二:《雨中登泰山》教案(袁)

雨 中 登 泰 山

李 健 吾

【课型】讲新授课

【情感目标】

(1)体验散文抒写的雨中景、雨中情,学习作者勇于攀登,追求人生至美境

界的精神,提升学生审美意识。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认知目标】

(2)学习掌握本文移步换景,移步不换景等多角度写景方法。

(3)理解学习文章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

(4)认识泰山的自然之美,感受泰山的古老文化意蕴。

【能力目标】

(5)学会一般写景文章布局谋篇、安排顺序的方法,能抓住景物 特点写景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抒情达意。

(6)训练通过筛选中心词句,梳理思路、概括中心的能力。

重点:一、“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二、课文写雨的方法与作用。

三、登攀“十八盘”的精神。

难点:文章中的引文、典故。

教学方法:讲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 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 盈心头。请说说看,谁游览过名山?游览过哪些山?

(学生答)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哪五岳呢?(学生试答: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长呢?也在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 就是其中之一。(学生背诵《望岳》)

古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文字不少,但“雨中登泰山”的倒不多。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让我们追寻作者的足迹,沿着他的游踪,领略雨中泰山的神韵,与作者分享雨中登山的收获。

李健吾,山西省运城县人,现代戏剧家、翻译家。解放以后,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编译工作,1982年逝世。

1961年,正当我们国家面对空前的困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严重挫折的时刻,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抒发战胜艰难险阻的豪情,鼓吹“登泰山而小天下”,曾经给读者以强烈的“鞭策”与“鼓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二、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结构。

1.完成导学案三(速读课文)

2.讨论课文的结构:课文由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各写了些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课文由三部分构成。l、2两段为第一部分,写冒雨登泰山的缘由;第3—9段为第二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第10、11两段为第三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感受。文章从“几十年来”“好些次”“都当面错过了”登泰山的机会起笔,粗看似乎离题远了点,仔细一想,错过机会的次数越多,希望弥补的欲望就越强烈。作家正是用了一个极为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这一心情;“像是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笔债似的、”欠债哪有不偿还的道理?第2段,机会终于来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一个“偏偏”,急切之情跃然纸上。那雨点“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等”又“渺茫”。“盼到十一点半

钟”终于迫不及待“喊了一句:‘走吧!’”这些文字更是极细腻地描述了作者焦虑、渴望以至按捺不住的心情。冒雨登泰山既是理智的选择,也是感情的驱使。两段文字既交待了“冒雨出发”的缘由,也巧妙地为雨中奋力攀登作了铺垫。第三部分以雨天后下山所见之“平淡”(相对而言)反衬山中雨景之“壮丽”,点明“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确有“独得之乐”。这一切又归结于一个“敢”字。“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才能“独得其乐”,否则,机会又将错过,“债”仍然不能偿还。这样安排,一切顺乎自然,首尾呼应,文气贯通。游记文章大多这样结构,值得我们仿效。

3. 交流、明确

三、讨论、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导学案之四。

岱宗坊——虎山水库——七真祠——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长门洞——经石峪——柏洞——壶天阁——黄岘岭——二天门——云步桥——慢十八盘——升仙坊——紧十八盘——南天门——天街

出示路线图(课件

教师指导:本文写景以“移步换景”之法为主.所谓“移步”是指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所谓“换景”则指景观不同,或观察对象的变换,或是由于距离、角度的变化,同一观察对象,面目姿态也会大不相同。这种以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为线索,描述所见景物的方法,通称“移步换景”。例如,课文中对“岱宗坊”至“南天门”诸多景点的描述,就是以作者的游踪的线索串联起来的.作者走一路,看一路,依次记述了沿途种种景观.正是运用了“移步换景”之法。又如对“紧十八盘”,既有远处眺望(“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匍在山峡当中”),也有下边仰视(“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更有紧贴其前立于其上的精确描述(石级窄窄的,搁不下半只脚)。多角度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立体的印象,给人以亲目所睹如历其境的感觉。

四、作业研读课文,完成“导学案”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课文

一、交流“导学案”之五。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课件

“有生命以来就在

登山”

“抓、揪、走、歇”

” “趣”“独得之乐

“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

二、讨论课文怎样写“雨”,弄清课文写“雨”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写“雨”的?找出文本重点描写的景物,试加以分析。 课文紧扣一个”雨”字,既有正面明写,又有侧面暗写。“淅淅沥沥”、“越下越大”、“斜风细雨”等等是正面明写。但正面直接写“雨”,难度极大,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作者十分精明,集中笔墨致力于侧面暗写。那“灰蒙蒙”的雨烟雾气,“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那虎山水库七股大水的声威,山上山下大大小小的瀑布,“飘来飘去”的云雾,都是侧面写“雨”。那道旁的野花野草,“挨挨挤挤,芋芋莽莽”,岩上古松怪柏,潇洒多姿,奇形怪状的山石也都神态毕现,无不暗扣一个”雨”宇,虽不着痕迹,却明明白白。

2.课文写“雨”,有什么作用?

①创设特定的意境,借“雨”抒情。

莽莽苍苍的大山。朦朦胧胧的烟雨,创设了一种诗的意境。作者好不容易抓到一个机会,可以一偿宿愿了,“偏偏”遇上这无情的“雨”,一下就是几个小时,“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人的心里”,怎不叫人心焦意躁?但是,这淅淅沥沥的雨”,道是无情却又有情。不是这“雨”,那流泉飞瀑、奇树怪石又怎能分外壮丽妖烧?虽然增加了几多艰难,却让你享受到战而胜之的喜悦,为你提供了仔细观赏七真祠中那些塑像的机会,没有让你受到“淋漓之苦”。至于文中的“水”(其实是“雨”),更是情切切、意绵绵。先是“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后是“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而后又“跟我们跟到南天门”。可以说,课文中无一景不写“雨“,无一景不合情,情景交融,尽在“雨”中。 ②设悬念,生波澜,引人人胜。

文章开头借“雨”设置悬念,中间借“雨”生出波澜,结尾借“雨”抒发感慨。文章的一步步推进,起起伏伏都与“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三、讨论课文的深层内涵;课文开头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中间写攀登艰难有无必要?结尾部分“敢于”一词能否删去?

课文开头引用古诗文,实际上是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正因为如此,文中写登山之险,“雨”中之难就不是闲笔了。结尾“敢于”一词正是“点睛”之笔。这个“敢于”呼应全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敢于”冒雨攀登,战胜艰难险阻,才能领略无限风光,才能“感到意兴盎然”。

课文中写两位老人雨中登山,一位“穿花一般”,一位虽是小脚.却也”稳稳当当”,既交待作者是在他们的“鞭策”与“鼓励“之下,奋力向上的,也是为了以此“鞭策”、“鼓励”读者。

对课文的深层内涵要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仔细品味,深入领悟。

三、组内完成“导学案”之六 (前已分析,自主解决即可)

篇三:雨中登泰山

雨中登泰山

教学目的

一、了解雨中泰山的壮丽,体会作者冒雨登山的情怀,激发知难而进、奋勇攀登的精神。

二、学习移步换景,多角度描述景物特征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作于1961年。当时,我们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教学时要适当交待这一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深层内涵,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良苦用心,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

二、课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要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读书,引导学生揣摹想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怀意趣。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主,辅以必要的讲析。

三、文中引用的古诗文较多,无须一一讲解,以防枝枝蔓蔓,因小失大。关键语句却不可忽略。

四、写景方法的分析以“移步换景”为重点。对课文的遣词造句也要给以足够的重视,注意培养学习推敲语言文字的阅读习惯。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李健吾的散文《雨中登泰山》。(板书课题)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宗、泰岱。主峰玉皇顶,又名天柱峰,海拔1524米。它矗立于齐鲁大平原之上,且山势陡峭,有如“天柱”。古人以天地之交为“泰”。所以称之为泰山,是因为它立于地而顶于天,无与伦比。历代帝王多把泰山作为“祭天”的圣地,文人墨客更以登临泰山极顶为人生一大幸事。因此,山上山下,几乎处处留有文化遗迹,种种遗迹又与壮美的奇景融为一体,这就更加重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成为我国五大名山之一,被推崇为“五岳之尊”(板书)。

古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文字不少,但“雨中登泰山”的倒不多。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

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让我们追寻作者的足迹,沿着他的游踪,领略雨中泰山的神韵,与作者分享雨中登山的收获。

李健吾,山西省运城县人,现代戏剧家、翻译家。解放以后,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编译工作,1982年逝世。

1961年,正当我们国家面对空前的困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严重挫折的时刻,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抒发战胜艰难险阻的豪情,鼓吹“登泰山而小天下”,曾经给读者以强烈的“鞭策”与“鼓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二、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结构。

1.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2.讨论课文的结构:课文由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各写了些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课文由三部分构成。1、2两段为第一部分,写冒雨登泰山的缘由;第3—9段为第二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第10、11两段为第三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感受。文章从“几十年来”“好些次”“都当面错过了”登泰山的机会起笔,粗看似乎离题远了点,仔细一想,错过机会的次数越多,希望弥补的欲望就越强烈。作家正是用了一个极为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这一心情:“像是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欠债哪有不偿还的道理?第2段,机会终于来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一个“偏偏”,急切之情跃然纸上。那雨点“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等”又“渺茫”,“盼到十一点半钟”终于迫不及待“喊了一句:‘走吧!’”这些文字更是极细腻地描述了作者焦虑、渴望以至按捺不住的心情。冒雨登泰山既是理智的选择,也是感情的驱使。两段文字既交代了“冒雨出发”的缘由,也巧妙地为雨中奋力攀登作了铺垫。第三部分以雨霁后下山所见之“平淡”(相对而言)反衬山中雨景之“壮丽”,点明“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确有“独得之乐”。这一切又归结于一个“敢”字。“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才能“独得其乐”,否则,机会又将错过,“债”仍然不能偿还。这样安排,一切顺乎自然,首尾呼应,文气贯通。游记文章大多这样结构,值得我们仿效。

三、讨论、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讨论“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答案是《教

参》第18页)

2.联系课文第二部分,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本文写景以“移步换景”之法为主。所谓“移步”是指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所谓“换景”则指景观不同,或观察对象的变换,或是由于距离、角度的变化,同一观察对象,面目姿态也会大不相同。这种以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为线索,描述所见景物的方法,通称“移步换景”。例如,课文中对“岱宗坊”至“南天门”诸多景点的描述,就是以作者的游踪的线索串联起来的。作者走一路,看一路,依次记述了沿途种种景观,正是运用了“移步换景”之法。又如对“紧十八盘”,既有远处眺望(“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也有下边仰视(“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更有紧贴其前立于其上的精确描述(石级窄窄的,搁不下半只脚)。多角度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立体的印象,给人以亲目所睹如历其境的感觉。

3.学生阅读课文,划出运用“移步换景”之法的地方并用简洁文字标注出来。

四、布置作业:阅读课文,解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第二教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3、5、8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二、讨论课文怎样写“雨”,弄清课文写“雨”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写“雨”的?

课文紧扣一个“雨”字,既有正面明写,又有侧面暗写。“淅淅沥沥”、“越下越大”、“斜风细雨”等等是正面明写。但正面直接写“雨”,难度极大,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作者十分精明,集中笔墨致力于侧面暗写。那“灰濛濛”的雨烟雾气,“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那虎山水库七股大水的声威,山上山下大大小小的瀑布,“飘来飘去”的云雾,都是侧面写“雨”。(《教参》认为这些都是正面明写,似可商榷。)那道旁的野花野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岩上古松怪柏,潇洒多姿,奇形怪状的山石也都神态毕现,无不暗扣于一个“雨”字,虽不着痕迹,却明明白白。

2.指名口述山中雨景,顺序可作适当调整甚至重新组合,精采词语要充分运用。

3.课文写“雨”,有什么作用?

①创设特定的意境,借“雨”抒情。

莽莽苍苍的大山,朦朦胧胧的烟雨,创设了一种诗的意境。作者好不容易抓到一个机会,可以一偿宿愿了,“偏偏”遇上这无情的“雨”,一下就是几个小时,“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人的心里”,怎不叫人心焦意躁?但是,这淅淅沥沥的“雨”,道是无情却又有情。不是这“雨”,那流泉飞瀑、奇树怪石又怎能分外壮丽妖娆?虽然增加了几多艰难,却让你享受到战而胜之的喜悦。为你提供了仔细观赏七真祠中那些塑像的机会,没有让你受到“淋漓之苦”。至于文中的“水”(其实是“雨”),更是情切切、意绵绵。先是“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后是“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而后又“跟我们跟到南天门”。可以说,课文中无一景不写“雨”,无一景不合情,情景交融,尽在“雨”中。②设悬念,生波澜,引人入胜。

文章开头借“雨”设置悬念,中间借“雨”生出波澜,结尾借“雨”抒发感慨。文章的一步步推进,起起伏伏都与“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详见《教参》第15页)

三、讨论课文的深层内涵:课文开头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中间写攀登艰难有无必要?结尾部分“敢于”一词能否删去?

课文开头引用古诗文,实际上是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正因为如此,文中写登山之险,“雨”中之难就不是闲笔了。结尾“敢于”一词正是“点睛”之笔。这个“敢于”呼应全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敢于”冒雨攀登,战胜艰难险阻,才能领略无限风光,才能“感到意兴盎然。”

课文中写两位老人雨中登山,一位“穿花一般”,一位虽是小脚,却也“稳稳当当”,既交代作者是在他们的“鞭策”与“鼓励”之下,奋力向上的,也是为了以此“鞭策”、“鼓励”读者。

对课文的深层内涵要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仔细品味,深入领悟。

四、讨论“思考和练习”第四、五两题。(答案见《教参》第19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作者把人生比作登山,试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感想,写一则读书笔记


雨中登泰山》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18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雨中登泰山
相关文章
  • 雨中登泰山

    《雨中登泰山》课后模拟训练及答案《雨中登泰山》课后模拟训练一 基础知识: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 崔嵬(weí)模样(mú)神龛(kān)叱咤(chà)B sh...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