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作文大全 > 高考作文 > 2017年小高考成绩查询发布——江苏 正文

2017年小高考成绩查询发布——江苏

2017-03-20 05:37:46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2017年江苏省人教版高中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讲义

必修一

一、了解先秦时期政权的更迭

1、(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 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镐京”公元前771,少数民族攻破了镐京,西周灭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史称“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战国:前475---前221 封建社会确立时期。

◆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2.西周分封制(西周地方政治制度)

(1)形成与加强: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实行分封制;

(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基本内容:

①分封对象:将王畿之外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和再分封的权力;有较大独立性,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③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④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

(4)主要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影响:

积极作用: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它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性:受封诸侯在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注意:当时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于秦朝。)

3.西周宗法制

(1)含义: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实质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维护统治。

(3)特点(内容):

①嫡长子继承制(最主要特点):周王称“天子”,世代以嫡长子相承,为大宗;余子分封为诸侯,为小宗;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类似的关系。

②大小宗(宗法等级)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其余相对。宗法等级森严。 (政治上,上下级关系;血缘上,兄弟关系。)

③血缘亲疏关系同政治等级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

(4)影响:

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对后来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内涵体现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寻根问祖等,修家谱、重视血缘亲情等)

★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两者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

4.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神权与王权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这些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核心特征:皇权至上)

1.了解秦朝的统一

(1)历史条件

①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商鞅变法后实力强大,奠定秦统一的基础

(2)时间:公元前221年实现统一,定都咸阳。

(3)顺序: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4)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的长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了解皇帝制度

(1)名称来源: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将三皇五帝合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创立了皇帝制度。

(2)皇帝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任免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等;调动军队。

(3)皇帝制度特点(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①皇权独尊——显示了皇权的不可僭越。(如“朕”“制”“诏”“玉玺”等词) ②皇位世袭——显示了皇权的不可转移。

③皇权至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本质特征。

3.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

(1)“三公”职能:

①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行政权,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产生。) ②太尉——主管军事(虚职),负责全国军务。

③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等。

④丞相下设诸卿,分掌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三公”作用

①三公相互牵制、配合,从而集权于皇帝。(“三公”制的实质)

②军政大事决策,先由三公九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4.秦朝的郡县制(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1)概况 ①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郡守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②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各地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③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地方政治制度)

①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县制、封国制并行,一度威胁中央集权。

②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央政治制度)

(1)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3)特点:①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②分散(分割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4)影响:

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

★注意:三省六部制度和美国的三权分立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本质截然不同,前者是 封建君主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了解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

(1)举措: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后增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结果: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强化了君主专制。

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1)概况:

①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归中书省直辖”。

②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③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宗教事务。

(2)作用影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地方省制的开端。

4.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察举制:汉代实施,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标准是孝廉(品行)。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标准是门第、出身,由世家大族担任中正官评定等级。→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科举制:

①概况: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标准是才学。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完善,明清八股取士。

②意义: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权和任命权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该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设置原因:明太祖废丞相后,政务繁多,力不从心。

(2)内阁制的确立与演变:

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助理政务,但仍然亲自主持大事;

②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票拟权,内阁首辅更是权压众臣。(明神宗时期的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评价:内阁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性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实质)

2.了解清朝的军机处

(1)设置: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

(2)特点: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军机大臣的职能是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诏令;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3.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1)积极性:

①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消极性(主导地位)

①政治:君主专制推向顶峰,难免决策失误;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②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③思想:压制民主思想的产生,阻碍科技进步。

总之,妨碍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

★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脉络和特点:

1.概念:

(1)含义: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部分。前者指皇权至上,专制独裁;后者指地方无权,必须无条件服从中央。

(2)基础:①经济:封建自然经济 ②思想:(最初)法家思想,(后来)儒家思想

(3)发展历程:战国,萌芽→秦朝,开创→汉、唐、元发展和完善→明清,顶峰

(4)两大矛盾: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脉络:

(1)中央政治制度:秦朝三公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

3.演变特点(趋势):

(1)君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专题二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篇二:2017年江苏省小高考《思想政治》考试说明

2017年江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思想政治考试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思想政治(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以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为依据,体现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体现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重点考查考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的了解,并在其中渗透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与引导。

二、测试内容和要求

(一)测试范围

必修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高中全一册)或民族理论常识(高中全一册)和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 (二)测试要求的表述

A(了解层次)——再认或再现所学的经济、政治、哲学及时事等方面的知识,大体包含课程标准中的“了解、说出、知道、辨认、识别、列举、描绘、复述”等学习要求。

B(理解层次)——懂得经济、政治、哲学等方面知识的含义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大体包含课程标准中的“理解、懂得、领会、解释、阐释、说明、归纳、推理、整理、辨析、赏析、感悟”等学习要求。

C(运用层次)——应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释有关社会现象,判断和评析有关观点;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提出并分析问题,合理并有创意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大体包括课程标准中的“运用、分析、评述、评价、比较、综合、探寻、设计、策划、坚持、树立、实践”等学习要求。

第 1 页 (共 16 页)

(三)测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1.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

第 2 页 (共 16 页)

2.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

第 3 页 (共 16 页)

第 4 页 (共 16 页)

3.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第 5 页 (共 16 页)

篇三:2017年江苏小高考《政治生活》主观题必背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公民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政治性义务: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三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

例如:如何依法有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①坚持党的领导;②遵守法律和规则。③依法行使政治性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④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

方式: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②专家咨询制度。

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④社会听证制度。

意义: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

①信访举报制度 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③舆论监督制度

①公民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监督权。

(1)政府的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2)工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3)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

审慎用权,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地位:执政党、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

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5

1.依法治国

(1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的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2.依法执政:

(1

(2)重要体现: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

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C)

(1)为什么(意义): 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②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③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和其它权利的重要保证;

(2)怎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④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和 ⑤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⑥打击民族分裂行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和优越性(B)

(1)原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B)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②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④我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2)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C)

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为什么?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决定的) 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

(国家性质决定的) (1)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5)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主

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地方人大

行政机关——国务院、地方各级政府 司法机关——法院、检察院

党的机关——省委、市委、纪委(中纪委)

人大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政党、政协不能代替政府履行国家职能。

人大 和 一府两院 (监督与被监督关系)

中共 和 民主党派 (相互监督)


2017年小高考成绩查询发布——江苏》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122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2017年小高考成绩查询发布——

    2017年江苏省人教版高中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讲义必修一一、了解先秦时期政权的更迭1、(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

推荐范文